① 回族割禮是什麼意思
割禮,阿拉伯語「海特乃」的意譯。回族俗稱「遜乃提」即「聖行」,也叫割禮或成丁禮。割禮分為男性割禮和女性割禮兩種。回族男童一般在5—9歲實行割禮,男性割禮即切除部分陰莖包皮。
回族要割包皮是因為伊斯蘭教規定男孩到十二歲,已經懂事,要開始承擔宗教義務,履行「天命」和「遜乃」的宗教功課。這樣宗教上的一些規定長期發展,久而久之,慢慢地便成了回族的風俗習慣。
回族割包皮的習俗,從醫學的角度看是很衛生的,是有科學道理的。男孩的生殖器因包皮過長,不能上翻,即為包莖,包皮下常常積聚污垢,這種污垢如不及時清潔,時間長了,會帶來許多疾病,如包皮炎、包皮結石等等。
回族對小孩進行割包皮手術,過去都是由專門的宗教人員施行,稱其為「遜乃巴巴」。其方法:有的採用簡單的冰凍麻醉法,然後用專用刀割之。有的用夾板將包皮挾好,用上麻醉葯品,再割之。
隨著醫學的發展,回族群眾一般都把小孩送到當地醫院進行手術。這樣既安全,又衛生,傷口癒合快,不到一星期就痊癒了。
回族群眾對割禮非常講究,氣氛隆重。割禮這天,家庭經濟條件較富裕的,要給小孩換上一身新衣服。家裡一般要宰羊、宰雞、炸油香。請阿訇念經,過「爾麥里」。左鄰右舍的親戚朋友要,給小孩散「乜貼」(小費),以示慶賀。
女性的割禮是一種儀式,於四歲至八歲間進行,切除她們部分或全部的外生殖器(陰蒂與大小陰唇)。割禮的目的之一,是提供給男人可靠的「驗貞」方法。他可以通過檢查新娘的外陰情形來判斷她是否處女。
(1)古蘭經軟體下載蘋果擴展閱讀
回族禮儀之割禮的形成:
割禮,阿拉伯語「海特乃」的意譯。回族俗稱「遜乃提」,也叫割禮或成丁禮。回族割包皮是因為伊斯蘭教規定男孩到十二歲,已經懂事,要開始承擔宗教義務,履行「天命」和「遜乃」的宗教功課。這樣宗教上的一些規定長期發展,久而久之,慢慢地便成了回族的風俗習慣。
回族男童一般在5-9歲實行割禮,即割除陰莖的包皮。回族割包皮的習俗,從醫學的角度看是很衛生的,是有科學道理的。回族對兒童進行割包皮手術的習俗,是對身體健康有益的,是一種良好的衛生習俗。回族對小孩進行割包皮手術,過去都是由專門的宗教人員施行,稱其為「遜乃巴巴」。
回族群眾對割禮非常講究,氣氛隆重。割禮這天,家庭經濟條件較富裕的,要給小孩換上一身新衣服。家裡一般要宰羊、宰雞、炸油香。請阿訇念經,過「爾麥里」。左鄰右舍的親戚朋友要給小孩散「億貼」(小費),以示慶賀。
② 請問現在的回族人喝酒嗎
現在的回族人不喝酒。《古蘭經》:「眾信的人們哪!飲酒、賭博、求簽只是一種穢行,只是惡魔的行為,故當遠離,以便你們成功,惡魔惟願你們因飲酒和賭博而互相仇恨。」
另外,根據伊斯蘭教的規定,回族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禽,均需經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後屠宰,否則不能食用。
(2)古蘭經軟體下載蘋果擴展閱讀:
伊斯蘭教內涵甚為廣泛,它在神學信仰、政治主張、經濟思想、道德規范、生活方式、家庭組合等各個方面所提倡的思想原則和行為規范,對每一個穆斯林或每一個信仰該教的民族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伊斯蘭教的各種禁忌是這些思想原則和行為規范的否定方面。今天,無論你走進世界哪個國家的穆斯林地區或家庭,就會發現他們在生活習慣和禁忌方面都有一致之處。
伊斯蘭教在肉食方面做出如上規定的同時,對植物性的食物沒有任何禁忌。但是伊斯蘭教嚴禁飲酒,也禁止飲用一切與酒有關的致醉物品。
所以,一切有危害性及能麻醉人的植物或可食植物,如葡萄、大麥、小麥等一旦轉化成能致醉的飲料,如酒一類的東西,就成為禁忌的對象。同時,伊斯蘭教還禁止從事與酒有關的營生。所以一切比酒更有害於人身體的麻醉品和毒品也都在嚴禁之列。
③ 《真主的語言古蘭經簡介》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真主的語言》(周燮藩)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kacbhzKkTW9RujjP2LlIWg
書名:真主的語言
作者:周燮藩
豆瓣評分:7.5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4-11
頁數:139
內容簡介:
《真主的語言—— 簡介》以穆罕默德與啟示,《古蘭經》的成書、編排形式、風格、經文的歷史分歧,啟示名稱的演變,注釋、翻譯和研究等方面,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這部「詳解萬事,向導信士」的經典。
④ 為啥古蘭經軟體不能播放
因為沒有資源。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唯一的根本經典。它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在23年的傳教過程中陸續宣布的真主啟示的匯集。
⑤ 伊朗是一個國家嗎,在哪個地方
伊朗是一個國家,位於亞洲西南部,北鄰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連,南面瀕臨海灣和阿曼灣。
⑥ 配音皇後向雋殊:雋永美聲,《冰山上的來客》為古蘭丹姆配音,如今怎樣了
宇文電視台寫了一篇關於著名表演和配音藝術家陳如賓的短文,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
很多朋友都在評論這篇關於陳如賓的文章,談論著著名的配音藝術家項俊舒和孫敖。
他是我最喜歡的配音演員之一。他和項俊舒、孫敖一起撐起了整個世界。@Best Bai Ding:為大家配音,龍翻譯廠與向軍書、孫敖與三駕車並肩;徐岩、孫傲、項俊舒的《無名英雄》,孫傲、項俊舒、陳如賓的《夢蝶》都是經典!
戲劇表演,香在雷雨中扮演Fanyi,唐洛在釵頭鳳,和夏Qianru年輕一代。
項俊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丈夫蘇雲,著名電影企業家,曾任長春電影製片廠導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70年代,蘇雲帶領全廠製作了《沙家榜》、《驚白虎集團》、《燦爛的陽光》、《青松嶺》、《紅河之戰》、《滾輪》等電影,並創辦了《創業》。
著名配音藝術家項俊舒於2016年12月12日在家中去世,享年91歲。
娛樂娛樂向俊舒藝術家致敬!
⑦ 《古_似海一段意外的友_和一趟追_伊斯_真_的__旅程》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古蘭似海》(卡拉.鮑爾(Carla Power))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65DJqDkQXB6B5PkDmo9_xw
提取碼:njwm
書名:古蘭似海
作者:卡拉.鮑爾(Carla Power)
譯者:葉品岑
豆瓣評分:7.1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年份:2017-7-26
頁數:384
內容簡介:※2015《華盛頓郵報》、《丹佛郵報》最佳圖書※
※2015普立茲獎入圍※
※2015國家圖書獎入圍※
回歸《古蘭經》,我們能看到什麼?
世界上再沒有第二本書,能同時引發寬恕與戰爭、慰藉與仇恨。
誰誤解了它?誰能詮釋出真實的伊斯蘭?
在對立紛擾的爭辯中,一位美國女記者跟隨一位印度傳統伊斯蘭學者,
回歸《古蘭經》經文的原始脈絡,走入澄澈明亮的伊斯蘭之心。
西方與伊斯蘭世界沖突愈演愈烈之際,各式各樣關於「伊斯蘭」的報導充斥著媒體版面。狂妄暴力的極端分子成為關注焦點,深化主流輿論對伊斯蘭的抨擊與偏見,同時,為伊斯蘭平反之聲也日益顯著……
美國記者卡拉‧鮑爾兒時曾隨父親旅行伊朗和阿富汗,在她心中留下對伊斯蘭的親近之情。面臨現今西方與伊斯蘭世界撕裂沖突的局面,她決定展開行動:當瞭解伊斯蘭成為必要,為什麼沒有人願意討論《古蘭經》呢?
為此,鮑爾開始和以挖掘歷史上四千名重要的女性穆斯林而聞名全球的印度裔伊斯蘭學者阿卡蘭(Mohammad Akram Nadwi)共同研讀這本神聖經典,站上跨文明對話的最前線,找尋對話的可能。
長達一年的學習旅程,兩人走過牛津的咖啡館和印度小村莊的穆斯林學校,在茶與咖啡之間,咀嚼引發熱議的《古蘭經》經文。鮑爾聆聽阿卡蘭述說先知穆罕默德的故事與言行,還原經文脈絡,企圖接近伊斯蘭的真義。
一位西方世俗女性,和一位傳統派的印度宗教學者,似乎應該劍拔弩張的關系,卻培養出亦師亦友的真摯情誼。他們攜手從《古蘭經》洗鍊優美的文字中,挖掘出伊斯蘭崇尚和平而非屠殺的溫順性格,以及對女性的尊重而非迫害,拆解了聖戰、一夫多妻等常見的刻板印象。現今對伊斯蘭的誤解,無非是混淆了穆斯林社群中多樣的傳統文化,以及伊斯蘭信仰的樣貌。
然而,兩人的討論會不只是純真美好的文化交流。隨著與阿卡蘭的互動愈發緊密,身為世俗主義者的鮑爾不斷面臨自身思想觀念的挑戰。與異文化的碰撞是一場近身的肉搏戰,少不了尷尬、摩擦與辯論,迫使鮑爾跨越大城市居民習以為常、世界主義式的「尊重欣賞」,激湯出深刻理解的火花。
「我使你們成為許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們互相認識。」這是《古蘭經》第四十九章第十三節的經文,也是作者鮑爾翻開《古蘭經》的初衷。在真主創造的多元族群之間,不應存在沖突撕裂,而該用豐富的理解建立連結,也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共存的解答。
名人推薦
導讀
趙錫麟(台北清真寺教長、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大學博士)
各方推薦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見證了一段感人的友誼……《古蘭似海》貼心而細膩地重新理解伊斯蘭,並努力澄清種種對穆斯林的刻板印象與污名……全美國52%自己認為還不夠瞭解穆斯林的民眾都應該熟讀它。」
《丹佛郵報》(The Denver Post):
──「鮑爾女士紀錄了她與一位她在倫敦智庫認識的穆斯林學者阿卡蘭共同研究《古蘭經》的點點滴滴。《古蘭似海》可以被當作是認識伊斯蘭的入門讀物,也可以作為理解阿卡蘭思想、西方人如何詮釋阿卡蘭,以及文化與宗教之對話的進階之作。
法理德.札卡瑞亞(全球百大公共知識份子、《後美國世界》、《為博雅教育辯護》作者):
──「若欲瞭解伊斯蘭對戰正與和平、男性與女性、猶太人與異教徒的看法,這本書能提供絕佳的答案。這段真誠友人之間的對話,聰穎、同理而極具啟發性,世界各地都需要有這樣的對話。」
亞薩德.莫凡尼(Azadeh Moaveni,《口紅與聖戰》(Lipstick Jihad)作者):
──「卡拉.鮑爾對《古蘭經》的親密描繪,筆調細致優雅,記錄下關於穆斯林神聖經典之真正本質、獨特而未止的辯論。一部生氣洋溢、引人入勝的著作。」
約翰.艾斯波西多(John L. Esposito,喬治城大學伊斯蘭研究教授、(伊斯蘭的未來)《The Future of Islam》作者):
──「與眾不同、嫻熟出色、極為迷人的一本書。卡拉.鮑爾討論並發掘《古蘭經》關於和平與暴力、性別與頭巾、宗教多元主義與包容的訊息、意義以及價值,帶領讀者展開一趟跨信仰理解的獨特旅程。」
作者簡介:作者簡介
卡拉.鮑爾(Carla Power)
美國《時代周刊》(Time)作家,也曾為《新聞周刊》(Newsweek)、《紐約時報雜志》(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等雜志撰稿。曾獲海外出版俱樂部獎(Overseas Press Club Award)、女性媒體工作者獎(Women in Media Award)。
鮑爾的母親是猶太人、父親曾是基督教貴格會的法律系教授,本人是生長在美國中西部的世俗女性主義者。因為父親熱愛至中東地區旅遊,鮑爾從小與伊斯蘭結下不解之緣。
譯者簡介
葉品岑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碩士。曾任編輯,目前從事翻譯,譯作有《午夜的佩拉皇宮:近代伊斯坦堡的誕生》、《凱因斯對戰海耶克:決定現代經濟學樣貌的世紀沖突》。
⑧ 一次別離(2011)由佩曼·莫阿迪主演的高清視頻在線觀看求免費分享或下載地址
《一次別離》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N-5WvPyQF5W1ScQSkloAgg
導演:阿斯哈·法哈蒂
編劇:阿斯哈·法哈蒂
主演:佩曼·莫阿迪/蕾拉·哈塔米/薩瑞·巴亞特/沙哈布·侯賽尼/薩日娜·法哈蒂/梅里拉·扎雷伊/阿里-阿薩哈·薩哈巴齊/巴巴克·卡里米/吉米婭·侯賽伊妮/希爾·亞齊丹巴克什/薩哈巴努·佐哈多
類型:劇情/家庭
製片國家/地區:伊朗/法國
語言:波斯語
上映日期:2012-11-13(中國大陸)/2011-02-15(柏林電影節)/2011-03-16(伊朗)
片長:123分鍾
又名:伊朗式分居(港)/分居風暴(台)/內達與西敏:一次別離/納德和西敏:一次離別/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別離/ASeparation/NaderandSimin,aSeparation/JodaeiyeNaderazSimin
該片講述了納德(佩曼•莫阿迪PeymanMoadi飾)與西敏(蕾拉•哈塔米LeilaHatami飾)是一對夫妻,他們的女兒叫特梅(薩日娜•法哈蒂SarinaFarhadi飾)。西敏希望一家三口移居國外,但是納德堅決反對,原因是納德的父親患有老年痴呆症需要照顧。兩人為此對薄公堂,准備離婚,但是法院駁回了她的請求。西敏賭氣回了娘家。西敏走後,納德分身乏術,聘請了一位護工瑞茨(薩瑞•巴亞特SarehBayat飾)照顧父親。但是,父親如廁問題始終困擾瑞茨,依《古蘭經》教義,她感到禁忌重重。瑞茨的女兒陪伴在她左右,也令她分神。幾個回合下來,納德某次回家發現,父親被綁在床上,出離憤怒的他推倒了瑞茨。沒想到懷孕的瑞茨竟然流產,瑞茨丈夫怒不可遏將納德告上了法庭,他們各執一詞,然而真相卻出人意料。
⑨ 東北地區的回民多嗎
東北的回族較南方相對少很多。
回族分布較廣,除主要聚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外,在甘肅、青海、新疆、雲南、河南、河北、山東、安徽、北京、天津等省、自治區、直轄市,也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區。人口981.68萬人(2000年)
回族伊斯蘭教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除此之外,還有小的節日和紀念日,如法圖麥節、登霄節、阿舒拉節等。
回族的禁忌習俗,主要有三大類:在飲食方面,禁食豬、狗、驢、騾、馬、貓及一切兇猛禽獸,禁食自死的牲畜、動物以及非伊斯蘭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煙、喝酒等;在信仰方面,禁止崇拜偶像等;在社會行為等方面,禁止放高利貸,玩賭等。
回族有個良好的習慣,就是客人來後,先倒茶,定乾果碟子。一般都定五六個碟子,多者十幾個,如葵花籽、花生、水果糖、棗子、核桃、蘋果等,再加一把撒子。邊喝、邊吃、邊聊天。等飯做好時,再正式吃飯。回族讓客人時,一般說請「口到」,客人開始吃時要先用右手拿起食品或飲料,念一聲「太斯米」,然後才吃。這些都是回族在飲食上的習慣,且穩定性很強,多少年來也未改變。回族風味飲食有手抓羊肉、涮羊肉、蓋碗茶等等。
回族伊斯蘭教總起來講有內心誠信、誦念表白、身體力行三個部分。具體來講,回族穆斯林按照伊斯蘭教的規定,在意識形態方面必須保持五大信仰:
一、信安拉(真主) 這是六大信仰的核心。認為安拉是獨一無二的,造化天地萬物,日月星辰及主宰宇宙的一切。安拉具備一切優美的德性,至知、至能、至全、至善。
二、信天仙(麥倆伊克) 認為除了人世即人的世界以外還有個妙世,真主用光創造的諸天仙即屬於師的世界范疇。天仙數目有很多,職司各不相同,真主造化一物,就命令一位夭仙掌管,造化一人有兩位天仙監督(據回族傳說,人的兩肩各有一個天仙,左記善,右記惡)。伊斯蘭教強調信仰天仙,但絕不允許崇拜天仙,如果把天仙與真主等同起來就是庫夫爾(叛主)。
三、信經典 回族穆斯林信仰《古蘭經》及其在穆罕默德之前的穆撒的《討拉台》;爾撒的《引支勒》,達吾代的《宰卜爾》等列聖的一切經典。《古蘭經》是伊斯蘭教最重要的經典和最根本的立法依據,也是阿拉伯文學史上編寫成冊的第一部文獻。包括歷史、文學、風俗習慣、教法規定和教義等豐富的內容。回族在宗教信仰、宗教生活、品德修養、社會活動等方面,都以《古蘭經》為准則和指導。
四、信聖人 回族經常口頭上能叫出名字的主要有:阿丹、怒哈、伊布拉欣、穆撒、穆罕默德等,並講述他們許多有趣的傳說和故事。
五、信復生 認為整個宇宙及其一切生命,終究有一天會全部毀滅,然後安拉使一切生命復活。 ——
六、信前定 認為人生的壽命長短質富貴賤,善惡丑美,一切均由真主在你生前早已定奪好。 回族不崇拜圖騰,更不崇拜植物、動物和自然、靈魂,不崇拜偶像,也不信什麼財神、火神、風神等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