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蘋果設備 » 墨竹先生平板電腦
擴展閱讀
蘋果6手機清除軟體緩存 2025-07-23 10:31:06
單位網路已連接不可上網 2025-07-23 10:02:16

墨竹先生平板電腦

發布時間: 2022-08-07 09:48:26

❶ 唐宋八大詩人是哪八位

唐宋八大詩人是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1、韓愈

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八大家之首。

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從祀孔廟。

2、柳宗元

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唐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3、歐陽修

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吉州原屬廬陵郡,因此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後世稱為歐陽文忠公。歿後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4、蘇洵

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蘇洵擅長於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謚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

5、蘇軾

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傳世。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6、蘇轍

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其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欒城集》等行於世。

7、王安石

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漢族,江西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朴,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8、曾鞏

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

曾鞏出身儒學世家,祖上世代為學者,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占皆是北宋名臣。嘉佑二年(1057)進士及第,為政廉潔奉公,關心民生。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元豐六年(1083)卒於江寧府,追謚「文定」。

❷ 北平無戰事里的芷公是誰

北平無戰事里的國民黨陳芷公就是陳方。

1、陳芷町(1897年-1962年),本名方,字芷町,號荒齋,江西省石城縣山鄉人。著名畫家,善畫墨竹,文才卓著。

2、蔣介石的大內總管,十大秘書之一,十三個高級幕僚之一。

3、由於其文才卓著,有江西第一才子之美譽。他曾隨陳布雷從事案牘工作,先後擔任過中華民國政務局長及總統府第二局局長。1949年陳芷町辭去所有公職,南下廣州及香港,專心作畫。後於1953年赴台灣。

4、陳芷町與許多書畫名家如齊白石、傅抱石、李研山、張大千等均有交往。對古代名家如蘇東坡、柯思九、吳仲圭等等的真跡曾苦心鑽研。他被當時一眾名家公認為畫墨竹的一流高手,葉公超評其墨竹為「近百年來所僅有」,張大千推其為當代第一人。

(2)墨竹先生平板電腦擴展閱讀:

1、早年經歷:1897年4月6日出生於江西石城縣屏山一清貧的耕讀之家,父親陳善吾是清末秀才,以教書謀生。1908年12歲的他考取南昌江西省立模仿中學,以善於作文而名聲大噪,成為遠近聞名的「江西才子」。1913年,北京政府財政極度紊亂,陳方認真研究之後,曾經撰文提出建議,要求政府進行改良。

2、追隨蔣介石:1932年,他在報紙上發表長詩痛罵蔣介石喪權辱國,得到蔣介石的注意,問起時任南昌行營秘書長的楊永泰。楊順水推舟,介紹其到蔣介石身邊工作,任上校秘書。

1935年楊永泰任湖北省省主席,1936年陳方任湖北省省主席辦公室秘書,兼任漢口禁煙督察處會計長。1937年初,經過張群推薦,陳方從武漢調任軍委秘書處機要組組長。1937年夏,經陳布雷推薦,任蔣介石侍從室第四組組長,專職處理收發公文。1941年向蔣介石提供建議,平定物價。

3、結局:1949年蔣介石下野,他去香港。1953年去台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1962年在台灣去世。

❸ 王立江是不是畫竹名家

王立江,1965年出生於商丘市,以畫竹著稱,一是學古人之技法,活學活用。二是體驗大自然。通過生活來體驗大自然,在結合自身的修養,從而創造出有神韻的作品。有疏有密,繁簡得體。
王立江是當代著名畫竹畫家。通過去粗取精,簡練概括,創造出竹的動感和生命力。

國際書畫協會會員

中國藝術家協會河南省秘書處會員

中國是竹的故鄉,自古以來,竹就象徵著祥瑞和諧,象徵著高風亮節,象徵著昂揚向上、與時俱進的中華民族精神. 墨竹在中國畫的創作中,由於僅僅是運筆墨線條來表現其神韻,故尤見其艱深高難,令許多畫者望而卻步;或者終其一生不得要領,要想超越古人而獨創一派,更是難上之難。而王立江先生自幼愛竹畫竹植竹於庭院,生活在竹林環抱之中,與竹相濡以沫,似乎竹之精靈已融入其身。經過不斷地探索研習,不斷地創新發揚光大,終於成就了獨樹一幟的造詣和獨具魅力的墨竹藝術,其質感、神韻與真淳的精神氣質躍然紙上。「去盡繁華見真淳」,可以代表余王立江的精神品質與藝術境界。正由於此,他的墨竹藝術才受到同行及收藏家們的青睞,正因為他去盡浮華,以真淳示人,並且始終堅持三個原則:為藝術負責,為歷史負責,為自己負責。所以他的墨竹藝術,才給人以「筆筆見精神」的獨特魅力。

❹ 墨竹是什麼

墨竹mò zhú
1.墨畫的竹子。相傳始於唐吳道子。一說,始於五代郭崇韜之妻李氏。
2.竹的一種。
3.北宋畫家文同作品 圖中竹竿像弓 彈性十足 竹葉如劍 蓄勢待發,展現了強勁的筆力。
墨竹 邵二泉
蕭蕭疏竹不勝看,到此方知畫竹難。誰信中書曾放筆,片時行進楚江干。
鄭板橋墨竹圖的簡介:鄭板橋的繪畫藝術在清代初期我國書畫藝壇上,升起一簇閃耀著奇光異彩的藝術巨星,這就是畫史上著名的「揚州八怪」。他們在繼承我國古代書畫的優秀傳統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了我國的文人畫,積極倡導詩、書、畫、印的綜合藝術,從而開創了我國繪畫嶄新的畫風,為中國繪畫史的發作出了新的貢獻。而在這些著名的群星里,最為佼佼者應首推鄭板橋。
墨竹mò zhú
1.墨畫的竹子。相傳始於唐吳道子。一說,始於五代郭崇韜之妻李氏。
2.竹的一種。
3.北宋畫家文同作品 圖中竹竿像弓 彈性十足 竹葉如劍 蓄勢待發,展現了強勁的筆力。
墨竹 邵二泉
蕭蕭疏竹不勝看,到此方知畫竹難。誰信中書曾放筆,片時行進楚江干。
鄭板橋墨竹圖的簡介:鄭板橋的繪畫藝術在清代初期我國書畫藝壇上,升起一簇閃耀著奇光異彩的藝術巨星,這就是畫史上著名的「揚州八怪」。他們在繼承我國古代書畫的優秀傳統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了我國的文人畫,積極倡導詩、書、畫、印的綜合藝術,從而開創了我國繪畫嶄新的畫風,為中國繪畫史的發作出了新的貢獻。而在這些著名的群星里,最為佼佼者應首推鄭板橋。
【名稱】:墨竹圖
【類別】:字畫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收藏
【文物現狀】: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
北宋畫家文同繪制。絹本墨筆,縱131.6厘米,橫105.4厘米。
【相關資料】:
作者簡介:
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與可,自號石室先生,又號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操韻高潔,能詩文,擅書畫,尤長於畫竹。後人稱他為「文湖州」。北宋皇佑年間進士,曾官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又受命守湖州,元豐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人稱「文湖州」。傳為湖州竹派,影響深遠。
文同是北宋時期重要的文人畫家。他經常借畫竹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人品學養。運用墨色的深淺濃淡來描繪竹的各種狀態,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開創了 「湖州竹派」,在當時和後代均產生了很大影響。其表弟蘇軾即曾從他學畫竹。文同一生愛竹畫竹成癖,《墨竹圖》即其傳世傑作。
【名稱】:墨竹圖
【類別】:字畫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收藏
【文物現狀】: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
北宋畫家文同繪制。絹本墨筆,縱131.6厘米,橫105.4厘米。
【相關資料】:
作者簡介:
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與可,自號石室先生,又號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操韻高潔,能詩文,擅書畫,尤長於畫竹。後人稱他為「文湖州」。北宋皇佑年間進士,曾官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又受命守湖州,元豐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人稱「文湖州」。傳為湖州竹派,影響深遠。
文同是北宋時期重要的文人畫家。他經常借畫竹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人品學養。運用墨色的深淺濃淡來描繪竹的各種狀態,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開創了 「湖州竹派」,在當時和後代均產生了很大影響。其表弟蘇軾即曾從他學畫竹。文同一生愛竹畫竹成癖,《墨竹圖》即其傳世傑作。
作品評價:
此圖用水墨畫倒垂竹枝,竹葉濃淡相間。史傳文氏之竹「濃墨為面,濃墨為背」,於此可見。筆法謹嚴有致,又現瀟灑之態。本幅無款,有「靜閑口室」、「文同與可」二印。詩塘有明人王直及陳質題詩。
畫墨竹始於文同。至於畫竹,他曾對好友蘇軾有過表露,說:「吾乃學道未至,意有所不適而無以遣之,故一發於墨竹」,可見畫竹是他宣洩情感,遣發胸懷的手段。蘇軾是中國文人畫理論的奠基人,也擅畫竹。由於文同、蘇軾等的倡導,宋元間畫墨竹之風大盛,名家輩出。如元代趙孟頫、李衍、柯九思、吳鎮、倪瓚,明初王紱、夏昶等等均以文同為宗師,後人則以「湖州竹派」稱之。竹也就與文人畫結下了不解之緣。
墨竹的起源
相傳始於唐吳道子。一說,始於五代郭崇韜之妻李氏。
墨竹 明 陳洪綬 紙本墨筆 32.1cm×53.5cm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陳洪綬是明代著名的人物畫家,但這幅墨竹卻頗具新意。他以書法入畫,筆墨高雅厚朴,一反枯硬之風。
有一首詩叫《墨竹》。

❺ 墨竹先生書法家是誰

李津,字墨竹,河北邯鄲人,19liu4年生,李墨竹工筆畫藝術研究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書法家丶一級美術師。自幼酷愛書法與繪畫藝術,並以畫清竹為趣,故得名李墨竹。初工於工筆肖像,而後鍾情於筆花鳥和書法創作,李墨竹工筆畫藝術研究院在國內、外頗具影響力。

❻ 李靜波是誰

1.李靜波先生,山東省博興縣人,大專學歷,現為山東省新聞美術家協會會員,濟寧市文學藝術聯合會等協會會員,供職於山東孔孟之鄉鄒城。李靜波先生20多年來,專心致力於職業攝影和中國畫創作,有近千幅作品在省、市級報刊發表,並多次在國內影賽、畫展中獲獎。自80年代以來,李靜波先生的中國畫創作轉入專攻墨竹,從事墨竹創作和畫理研究達20餘年,其作品清秀灑脫,筆墨淋漓,獨具風格。中國畫墨竹作品曾發表於《大眾日報》、《山東青年報》、《濟寧日報》等國內多家報刊,諸多作品被國內書畫愛好者收藏。 2. 李靜波 國家二級演員,曾參加過多部話劇和影視劇的演出和拍攝。 話劇: 《深夜靜悄悄》 飾 杜鵬 《兒女們》 飾 趙獨生 《郭隆真》 飾 楊學監 《桃花灣的娘們兒》 飾 桂花 《幽靈在黎明前聚會》 飾 攔柱嫂 影視: 《大唐名相》 飾 房夫人 《劉鄧在平漢前線》 飾 高樹勛夫人 擔任化妝設計和化妝師。 並曾在話劇、影視中成功地塑造了周恩來、毛澤東、朱德、鄧小平等多個領袖和人物造菜,產生了很大影響。目前正活躍在影視化妝事業中。 3、 李靜波,男,漢族,1948年出生於山西交城,國家一級作曲,中共黨員。1982年結業於山西大學藝術系作曲班,1989年畢業於中國函授音樂學院作曲系。現任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晉劇團作曲.社會兼職呼市音協副主席,中國劇協會員。 李靜波幾十年致力於晉劇音樂的創作、研究、改革。八十年代,曾研創出晉劇旦角聲腔流派「轉轉腔」。「轉轉腔」的音樂創作原則是在傳統戲曲編曲的基礎上,結合了理論作曲的創作手法,同時在演唱發聲方面,把戲曲、民歌、美聲、通俗唱法融為一體,成為一種既保持濃郁的傳統風格、又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的晉劇旦角新腔。這種唱腔通過晉劇演員宋轉轉的精彩演唱,贏得國內戲劇界專家的肯首與廣大觀眾的青睞,曾風靡國內劇壇。「轉轉腔」在晉劇百花園中「成家立派」,促進了晉劇音樂的發展,眾多媒體對「轉轉腔」給以高度評價。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協會主席李超為李靜波題字,贊之為「伯牙音律子期韻, 晉劇新腔時代聲」。與此同時,李靜波在晉劇樂隊的編制與配器上也做了大膽的改革創新,在傳統劇種樂隊中,合理、經濟地加進中、西、電等樂器,組成四結合的小型晉劇樂隊,並研究出與其相適應的配器模式.這種樂隊既不龐大又有效果,適應基層演出。通過多年的藝術實踐,李靜波逐漸形成了個人獨特的音樂風格,在晉劇界享有一定聲譽。九十年代初,曾分別為第二屆中國戲劇節暨第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呼市晉劇團演出)、第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大同市晉劇團演出)劇目作曲,並成功地創作了一台內容豐富、形式活潑、構思新穎的大型晉劇音樂會《宋轉轉專場音樂會》。 內蒙古的晉劇必須要有塞外地域文化的特色,李靜波1988年從山西調入呼和浩特市晉劇團工作後,便開始打造草原晉劇品牌。他刻苦學習蒙古族音樂,研究蒙古族的歷史、文化,並把蒙古族音樂元素有機地融入到晉劇音樂之中,形成了比山西晉劇更加豪放、粗獷、激越的充滿塞外風格的草原晉劇,蒙古族歷史題材的晉劇《滿都海》是其典型的代表作。《滿》劇的音樂在不失傳統的基礎上大量吸收蒙古族音樂成分,唱腔中巧妙地地揉進長調、呼麥,樂隊中合理加進馬頭琴、四胡、大三弦等蒙古民族樂器,成為有別於山西晉劇的內蒙古地方戲,專家稱之為草原晉劇品牌。此劇參加了第九屆中國戲劇節、中國戲劇梅花獎評選,並申報了2006年全國「五個一」工程。在自治區六十大慶期間作為獻禮節目再次搬上首府舞台。 近年來,數字技術進入了各個領域,李靜波把電腦音樂技術廣泛地運用到了戲曲音樂之中,他製作出晉劇劇種傳統樂器(四大件、打擊樂)的MIDI音源采樣音色,更加豐富了晉劇音樂的表現力,強化了晉劇音樂的時代感。 從事戲曲音樂工作四十餘年來,李靜波創作了戲曲音樂作品三百餘部,許多作品多次在中央、省、市電台與電視台播出,部分優秀作品出版了唱片、磁帶、光碟、圖書。同時他對自己所取得的成果也作了理論性的總結,多篇論文分別發表於省級報刊。由於他在戲曲藝術事業中作出一定成績,省、市級電台、電視台多次為他錄制專題節目,報刊也曾多次報道、評介。歷年來他的作品在多種比賽中屢獲嘉獎: 1981年4月,晉劇《杜十娘》唱段榮獲山西人民廣播電台好唱段獎。 1982年12月,由他作曲的晉劇《杜十娘》榮獲山西省青年演員調演優秀劇目獎。 1984年11月,晉劇《杏花酒仙》榮獲山西、陝西、河北、內蒙四省、區晉劇調演音樂創作二等獎。 1985年7月,《杏花酒仙》唱段榮獲山西人民廣播電台、廣播電視報、山西農民報、杏花汾酒總公司聯合舉辦的「杏花獎」廣播賽優秀唱腔設計獎。 1987年5月,論文《民族調式變調手法在晉劇中的運用》榮獲山西省晉第二屆戲劇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1990年9月,為第二屆中國戲劇節暨第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劇目《花中君子·責弟》、《杜十娘·行舟》、《洪湖赤衛隊·牢房》作曲。 1991年5月,自治區文化廳、文聯為他頒發「轉轉腔」成就獎。 1991年9月,為第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劇目《賣妙郎》、《茶瓶計》作曲(大同市晉劇團演出)。 1994年3月,由他作曲的晉劇《佐汗巾幗》榮獲內蒙古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 1995年4月,被評為自治區勞模。 1996年9月,《佐汗巾幗》的音樂榮獲第三屆中國戲曲音樂「孔三傳」獎。 1997年6月,戲歌《美名揚》榮獲自治區宣傳部、文化廳、經貿委聯合頒發的《金牛獎》音樂創作獎。 2001年2月,由他作曲的晉劇《北魏宏圖》榮獲山西省「五個一」工程獎(大同市晉劇團演出)。 2002年3月,由他作曲的晉劇《雲秀》榮獲內蒙古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烏盟晉劇團演出) 2001年9月,戲歌《青城贊歌》榮獲北京電視台、中國廣播電視報舉辦的第三屆全國戲歌邀請賽綜合獎銅獎、優秀創意獎。 2004年12月,戲歌《喜看今日烏蘭察布》榮獲自治區文藝調演金獎。 2005年,為第九屆中國戲劇節、第二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參演劇目《賣秒郎》、《啞女告狀》作曲。 2006年9月,由他作曲的晉劇《邊城罷劍》榮獲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大獎(大同晉劇團演出)。 2007年10月,晉劇《滿都海》榮獲第一屆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匯演優秀作曲獎。 2009年,為第二十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參賽劇目《斬唐丹》、《蘆花》作曲。 2009年5月,由他作曲的晉劇《滿都海》榮獲第三屆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展演(北方片)三等獎 。

❼ 鄭板橋與竹子的故事

"揚州八怪"里有兩位最有名的書畫家,一個叫鄭板橋,一個叫李鱔,兩個人都是興化人,常在一起寫呀畫的。

有一次,李鱔和鄭板橋到鎮江,金山大和尚聽說李鱔到了,隨即派小和尚送去一份金字請帖。

李鱔接到請帖,望望坐在身旁的鄭板橋,笑嘻嘻地說:"你老說你名氣大,你看我一到鎮江人家就來請我了,怎麼樣?明天,你就看我一個人去吃素菜!」

鄭板橋看看李鱔兩眼笑成一條縫,一臉得意的樣子,脫口說道:"明天我也去!」

李鱔說:"嗓!人家請的是我呀,又沒請你,你怎麼去呢!」

鄭板橋笑笑說:"我比你年輕,明天我裝個書童去,不就一起有得吃了嗎!」

"嗯,好!這個辦法不錯!"李鱔一聽,高興得直點頭。鄭板橋給我當書童,多有檯面啊!

第二天,李鱔在前,打扮成書童的鄭板橋在後,剛來船擺渡過了江,大和尚已在山門迎接了。大和尚陪著李鱔進了方丈室,小和尚陪著扮書童的鄭板橋也隨後走了進來。

當即,茶啊點心啊,全送上來了。李鱔心裡話,你找我沒得旁的事嗅,總是想要些字啊畫的。便開口說:"當家的,你可准備點紙啊!」

"這個,貧僧早已備好。"說著,就把李鱔引進了客廳。門一開,只見桌上文房四寶:筆、墨、硯台、宣紙,擺得逸逸當當的。

李鱔再看看鄭板橋,心裡說:你想吃素食呢?今天就拿你開個玩笑,叫你給我掌墨。便說:"書童掌墨噢!"什麼叫"掌墨"呢?從前,書法考究,要把字寫得龍飛鳳舞,總要書童出手托住硯台,跟著寫字人的筆鋒走,字寫到哪塊,硯台就跟著送到哪塊。

鄭板橋一聽要他掌墨,心裡那個氣呀!我裝個書童嘛,不過是鬧著玩玩的!你當真把我當書童使了!這怎麼行呢?想不幹,又不便開口,哪個要你自己提出裝書童的呢!只好忍住不吱聲,托起硯台。

李鱔笑眯眯地把筆在硯台上蘸蘸舔舔,擺開架勢,剛要下筆。只聽"撲篤"一聲,硯台從鄭板橋手上一滑,掉在宣紙的正中間,"咕溜溜"地直往紙角上滾。

李鱔一望,哎呀,這下不得了,好端端的一張桌面大的宣紙,打下端向上角染了一條墨黑墨黑的杠。再加上硯台在上面顛啊顛的,這根黑杠,斷斷續續,頂天立地。李鱔氣得臉像個紫茄子,這怎麼寫啊?把筆一摔,對住鄭板橋氣呼呼地說:"你寫吧!」

"我寫!"鄭板橋看看滿臉急得通紅的李鱗,又望望宣紙,笑笑說:"我不寫,我畫!」

"你畫,我看你畫!"李鱔心裡話。這張宣紙染上了墨,倒看你怎麼畫?

鄭板橋不客氣地拿起筆來,蘸了些墨,就在宣紙上塗了起來,大和尚急壞了,我這宣紙,好不容易派人從安徽宣城訂做的大開張,給你這小小書童倒滿了黑墨,怎麼辦?主人不畫,你還要逞能動手畫,便想上前阻擋,但看看李鱔並不吱聲,他也不好發火。

這個"書童"著實有兩下子呢!只見他三下兩下,在斷斷續續的墨線上勾勾畫畫、點點戳戳,哎,竟變成了一群墨竹,粗細濃淡相宜,其中那條墨印變成一竿頂天立地的墨竹,清瘦秀拔,像活的一樣立在眼前,不由脫口而出:"妙哉妙哉,好一根竹!"

只見書童又從口袋裡掏出一枚玉章,在下款蓋了一下。大和尚望望鮮紅的方印是"鄭燮"兩個字,呆住了!他萬萬沒想到站在面前的竟是大名鼎鼎的鄭板橋,連忙接二連蘭地直打招呼:"貧僧不知先生來鎮,望先生不要在意。"說著忙喊小和尚"泡茶",一想不對,又加了一句"泡好茶!」

這時,鄭板橋笑嘻嘻地望著李鱔直眨眼睛,意思是說怎麼樣,你看大和尚請我了吧!李鱔這才醒悟過來。原來,鄭板橋是有意把硯台弄翻潑墨畫竹,他心裡對鄭板橋真是一百二十個敬佩!

當下,大和尚又請李鱔題了字。傳說,李鱔和鄭板橋就合作這么一次,這幅畫解放初期還保存在鎮江金山寺里呢。

(7)墨竹先生平板電腦擴展閱讀

鄭板橋出身於書香門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舉人,乾隆元年中進士,五十歲起先後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計十二年。

「得志加澤於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對連年災荒的平民百姓採取了「開倉賑貸」「捐廉代輸」等舉措,這引起了貪官污吏、惡豪劣紳的不滿,被貶官。

之後,他靠賣畫維持生活。鄭板橋的一生,經歷了坎坷,飽嘗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態炎涼,他敢於把這一切都糅進他的作品中。

❽ 歐陽修與鄭板橋任職期間各體現出怎樣的性格特點

歐陽修號醉翁,鄭板橋難得糊塗…

❾ 張大千最擅長畫什麼

山水畫。

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游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他與二哥張善子昆仲創立「大風堂派」,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

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名號多如牛毛。

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志。

(9)墨竹先生平板電腦擴展閱讀:

作品介紹:

1、《長江萬里圖》

《長江萬里圖》是現代畫家張大千於1968年創作的絹本設色國畫,現收藏於中國台北歷史博物館。

該畫中的長江,以四川省為起筆,開卷是都江堰的鐵索橋,接著,長江奔流而下,越三峽,過江陵,納百川,最後投入大海的懷抱。充分再現了祖國山河之壯美,歌頌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難險阻的偉大氣魄,表達了作者鍾情於長江山水的情感。

該畫布局宏大,氣脈流貫,繁復變化卻又渾然天成。在技法上,這是一幅潑墨潑彩畫、他既採用了傳統山水畫的破墨、積墨、潑墨等技法,又融會了西方繪畫的潑彩法,形成了「潑寫兼施、色墨交融」的風格。

2、《墨竹圖》

該《墨竹圖》是1961年由中國著名山水畫大師張大千創作的作品,尺寸為97.5×60cm,立軸,水墨紙本。畫上叢竹新篁,姿態挺立,繪兩竿竹,一濃一淡。

該幅寫叢竹新篁,竹千前後排列,用墨濃淡深淺,現其層次;其姿態挺立,剛勁中不乏物性所顯露的彈性靱力。

嫩葉新篁數束處最前方微揚,似迎風點首,略展動姿。竹葉寫來爽落帶勁,片片生動,交疊穿插,具錯落起伏之勢。

該幅《墨竹圖》繪兩竿竹,一濃一淡。大千下筆迅疾有力,虛虛實實,秀潔而鈍厚的竹葉躍然紙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