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全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的主要任務
11.5.1 數據綜合一體化管理系統的建設
(1)總體框架
數據綜合一體化管理系統總體框架是:依託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監測等工作體系和分布式網路體系,各項數據資源按照統一的標准和一體化結構進行綜合,在不同應用功能的管理系統的相互協調下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有效的數據和綜合數據的管理能力。在資料庫基礎之上,以地質實體為目標,以統一標準的數據模型或數據組織方式連接各種信息,形成一個在空間和時間上連續分布的綜合信息框架,即盡可能地包含所有信息,包括潛在有用信息,又能方便快速選取。同時,充分考慮「分層」在空間數據組織中的作用,通過開展面向對象的整體數據模型研究,建立面向空間拓撲關系的數據組織方式,建立直接面向空間實體及其空間關系和語義關系的數據模型;建立基於空間實體的空間索引機制;突破傳統的地圖組織模式,以獨立、完整,具有地質意義的實體及空間關系為基本單位進行數據的組織和表達;提供與其他系統的數據交換能力。總體框架如圖11.4所示。
圖11.11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快速傳輸網路結構圖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傳輸網路以多級分布數據控制體系為原形,是以地理分布為基準,以工作和專業職能為依託,形成分級管理體系。各級系統採用資料庫支持下的應用結構,各系統按照不同的軟、硬體層次級別進行組合,由高速網路系統進行連接,形成層次結構,各級系統按照統一標准存儲和管理數據。信息源所產生的數據先在基層系統按照統一的數據指標體系和標准加工整理,根據需求傳遞給上一層,保證數據快速採集和不斷更新,以便不同的應用系統存儲和應用。
系統網路環境採用成熟和穩定的技術,公用網路和專用網路相結合,在充分保證網路帶寬和網路安全的條件下,建設低成本、易維護、穩定可靠的計算機網路系統。根據信息存儲、管理和應用的需求,對各級網路系統配備不同的設備,以滿足信息網運轉的基本要求。國家級網路中心與省級系統的連接採用專線和公網兩種方式進行,專線連接主要以HDSL寬頻連接,公網方式則根據當地條件以HDSL或靜態IP地址的ADSL或寬頻形式為主。最低保證帶寬要求為2M。通過公網連接的中心考慮數據加密機制和防火牆技術,確保數據傳輸和網路安全。數據中繼站的連接可根據情況以公網和數據保密為基礎,採用衛星通訊、GPRS、ADSL或寬頻等多種形式。監測採集設備入網以GSM、CDMA網或撥號等進行實時數據傳輸。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網路中心的主要功能:
1)存儲和管理全國基礎性、戰略性地質環境基礎信息;
2)為國家和政府其他部門提供數據交換平台;
3)通過數據專線連接至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網路中心;
4)連接至各省,成為地質環境信息綜合管理平台;
5)提供地質災害防治綜合評價及預警預報平台;
6)提供地質環境綜合信息發布平台。
省級數據交換中心的主要功能:
1)負責存儲和管理本省范圍內的地質環境信息;
2)匯總本省范圍內地質環境信息;
3)上交國家級及區域性、戰略性地質環境調查數據和地質災害監測數據;
4)提供專項信息、綜合信息發布平台及應用服務節點。
省級數據交換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依存於現行的動態監測體系,負責採集、整編地質環境基礎數據和調查監測數據,負責按照統一的標准匯交數據。
11.5.8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信息化標準的研究和制定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標準的研製、貫徹與應用,保證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的協調性發展。標准化作為一種有效和必要的現代化管理手段,在保證協調發展,增強科技實力,實現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顯著。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發展,其對標准化的依賴程度將越來越大。目前,許多國家不僅十分重視開發利用各種信息和技術資源,同時對標准化的研究和制定也極為重視。
地質災害防治標准化制定的原則是,根據國家信息化發展的要求,圍繞國土資源信息化發展的總體目標,遵循國土資源信息化指導方針,充分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在已有國家標准和行業標準的基礎上,建立能夠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現信息化的有效的、操作性強的各項標准,為實現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值得指出的是,在制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信息化相關標準的過程中,特別要注意與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相關規程、規范保持一致。對涉及已有標準的交叉數據,應嚴格按有關規定無條件地引用相關標准,以保證國家標準的嚴肅性和一致性。在所涉及的相關專業數據尚無標准或標准中不存在相關內容的,建議應採用下述原則:
1)對無標准專業的相關數據,按標准編制原則制定臨時標准;
2)對有標准而無相關內容的數據,按其給定的擴充原則進行擴充,並通知有關標准化管理部門給予確認。
地質災害防治標准化的制定,應以《國土資源信息化標准指標體系》、《國土資源信息標准參考模型》、《國土資源信息核心元數據標准》、《國土資源信息高層分類編碼及數據文件命名規則》等標准作為指導標准,重點研究和制定以下標准:
1)「地質災害領域數據模型」;
2)「地質災害實體定義規則」;
3)「地質災害防治圖式、圖例表達規則」;
4)「地質災害評價、預警分析指標體系」;
5)「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數據格式標准」;
6)「地質災害防治數據存儲、管理規則」;
7)「地質災害防治數據質量控制標准」;
8)「地質災害監測儀器設備數據交換標准」;
9)「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信息採集標准」;
10)各類指導地質災害防治相關資料庫建設的數據格式及工作指南。
⑵ 怎麼查國家土地三調圖
查詢網址如下:
國家土地三調圖
2018年9月,國務院統一部署開展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下簡稱「三調」)。「三調」是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調查數據的真實准確是「三調」的生命線。
「三調」自2018年9月啟動,2019年12月31日匯總數據,充分利用遙感、衛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統以及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無人機等技術,全面應用「互聯網+調查」新機制,最大限度減少人為干預,全流程嚴格實行質量管控,保障調查數據的真實、准確。
三防一般都是工業上使用的。想電力,國土,通訊,管網等行業。
用處很多,例如做監控管理和移動作業。
戶外作業需要硬體和軟體的支持。三防平板只是一個硬體,還需要行業當中的軟體支持。
QpadX3三防平板電腦的功能特點和突出,難怪今年在全國賣得那麼好。詳細可以咨詢「移動MGIS商城」
⑷ 全國地質災害調查規劃的任務和部署
針對不同目的,服務不同領域,採用不同精度,從點、線、面三個層面全面部署全國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圖6.1)。
6.3.1 繼續完成全國山區和丘陵區的地質災害普查(1∶10萬)
至2008年,全面完成全國山區和丘陵區677萬km2的地質災害普查,全面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體系,編制防災預案,從根本上切實保證人民生命安全。
(1)主要任務
1)在「以人為本」的原則指導下,查清地質災害或隱患的分布狀況,進行地質災害區劃;
2)通過調查,對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發生條件、危害特點進行全面分析,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
3)積極為地方政府減災防災服務,協助地方政府建立健全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體系;
4)開展信息集成與綜合研究,研究地質災害易發區不同誘發因素對地質災害的影響,研究確定各誘發因素誘發地質災害臨界值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山區降雨與地質災害發生的關系研究,研究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的理論和方法,探索地質災害防治的更有效的手段,提高地質災害的預報預警能力;
5)通過調查,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建立檔案,建設地質災害信息系統。
(2)工作部署
地質災害普查區域為突發性地質災害發育的山區和丘陵區,以縣(市)為基本單元開展普查工作。目前全國山區與丘陵區及其過渡帶面積677萬km2,共計1583個縣(市)。按計劃到2005年,國土資源大調查將部署完成700個縣(市)的調查,面積約208萬km2。
2004~2005年,完成84個縣(市)地質災害普查。
2006~2008年,完成883個縣(市),469萬km2的地質災害普查,全面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體系。
6.3.2 開展平原區1∶5萬~1∶25萬地質災害調查
在平原區,針對地面沉降、地裂縫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開展1∶5萬~1∶25萬地質災害調查。2008年之前,完成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汾渭內陸盆地等地區共計16.1萬km2的地質災害調查;2010年之前,完成松嫩平原、遼河盆地、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共計13.9萬km2的地質災害調查。
6.3.3 開展重要經濟區帶、重大工程區、地質災害高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
2006~2010年,在14個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以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的區域150萬km2,以緩變性地質災害為主的區域20萬km2)、6個重大工程區和重要經濟區帶,為減少災害損失、保證重大工程合理部署和安全,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重點是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調查和評價。
(1)主要任務
1)編制「1∶5萬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
2)制定「1∶5萬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和標准」;
3)開展14個大區和6個重點工程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進行風險區劃,提出防治建議;
4)建立調查資料庫。
(2)工作部署
2006~2007年,進行呂梁山以西的黃土高原區、隴東青南地區、秦巴山地區、川東-鄂西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區、南水北調西線、西氣東輸、寶成輸油管線(1∶5萬)地質災害調查。
2008~2010年,進行湘西-黔西地區、青藏高原東緣區、橫斷山區、藏東南高山峽谷區、遼東-北京北山區、汾渭地區、江漢地區,中俄輸油管線、澀寧蘭天然氣管線、漢川天然氣管線(1∶5萬)地質災害調查。
(3)各區基本情況
1)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區:
a.呂梁山以西黃土高原滑坡、泥石流區。本區黃土節理發育,濕陷性強,為壟崗梁峁地貌。多暴雨久雨天氣,激發滑坡所需的臨界暴雨強度較低。
b.隴東、青南滑坡泥石流區。西秦嶺山地,海拔在2500~4500m之間,相對高差在1000~2000m之間,中高山地形。岩體類型以變質岩岩組、碳酸鹽岩組為主。西禮盆地、徽成盆地有碎屑岩類和黃土。年降水量一般為600mm。
c.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區。強烈上升的褶斷山地。地層岩石以變質岩和岩漿岩為主,並普遍有小面積黃土分布。斷裂發育。年降雨量在800~1200mm之間。
d.川東、鄂西滑坡、泥石流區。該區以中山地貌為主,坡陡谷深。地層從古生界到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積岩建造為主,主要為碳酸鹽岩、碳酸鹽岩夾碎屑岩。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1800mm之間。e.湘西、黔西滑坡、泥石流區。該區地貌為高中山、中山,地形切割強烈。降水豐富。岩石以碳酸鹽岩及碎屑岩為主,斷裂發育。
2)礦業城市。東北地區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許多城市都是因為礦業開采而由小到大發展起來的,遼寧省的阜新、撫順、鞍山及黑龍江省的雞西、鶴崗、雙鴨山等都是這一類型的礦山城市。經過幾十年的開采,有的城市已經面臨著礦產資源枯竭等問題,即使部分城市礦產資源依然豐富,也同樣面臨著長期開采而引發的地質災害問題,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是這類城市主要的地質災害。開展礦山城市地質災害調查,對加速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促進地區經濟穩定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6.3.6 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
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地質災害調查的數據採集、數據管理、綜合處理等全過程實施信息化,使地質災害調查工作能夠有效、快捷地應用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定位系統、遙感技術,使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得到提高,實現地質災害調查數據採集和綜合處理的標准化及快速化,把地質災害調查的傳統工作方式轉變為現代數字化工作方式,提升調查工作的技術水平,為實現野外採集、數據傳輸、數據綜合及信息服務的地質災害調查流程信息化奠定基礎。地質災害調查系統主要由野外採集系統與室內桌面處理系統組成。
其主要工作內容是:
1)基於地質調查移動計算機,選用掌上機或平板電腦,集成GPS技術、移動數據傳輸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等,根據地質災害野外調查數據模型,建立野外數據錄入系統、調查點定位系統、數據移動傳輸系統、野外素描圖編繪系統及多媒體影像編錄系統。
2)建立野外數據綜合管理系統。提供野外調查線路設計、野外調查工作部署、野外調查數據接受,野外數據集成管理等功能。
6.3.7 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區劃和風險區劃標准體系
建立1∶25萬、1∶10萬、1∶5萬和1∶1萬地質災害區劃和風險區劃指標體系,規范區劃方法和表達形式。
6.3.8 完善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或標准、規范體系
完善1∶25萬、1∶10萬、1∶5萬和1∶1萬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形成規范的地質災害調查技術標准。
6.3.9 建立地質災害調查制度
建立健全地質災害調查制度,明確調查周期、調查內容、調查責任和資金來源,以保證地質災害調查工作順利開展。
⑸ 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需要筆記本電腦嗎
你好,也是需要這個筆記本電腦的,有些辦公業務都是需要的
⑹ 如何在平板電腦上安裝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系統
通過平板電腦的應用,實現了外業調查全程無紙化作業,外業調查過程中無需攜帶地形圖和各類遙感影像圖,只需要在平板電腦上進行載入和查看。降低了作業人員的勞動強度。
改變了先行傳統的沙化荒漠化調查模式,推動了林業向信息化、數字化方向發展。
⑺ 國土的工作人員拿著像iPad的東西到出測量是干什麼
第三次土地資源普查,簡稱三調。
具體點的解釋是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基礎上,全面細化和完善全國土地利用基礎數據,國家直接掌握翔實准確的全國土地利用現狀和土地資源變化情況,進一步完善土地調查、監測和統計制度,實現成果信息化管理與共享,滿足生態文明建設、空間規劃編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宏觀調控、自然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和統一確權登記、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等各項工作的需要。
簡單點呢,就是拿著電子衛星圖,到實地邊走邊看,農田,道路,林地,濕地,草原,居民地這些地類范圍和之前有啥變化,然後重新整理入庫。
跟咱個人家老百姓影響不大,別踩到莊家就行。
⑻ 今天有人上門做調查,讓我簽字留電話號碼!平板電腦簽字會被陌生人利用嗎
我上幾天也遇到了,名字也簽了,你現在有別的問題出現嗎
⑼ 今天有一個人,來我家房子拍照。我問他是干什麼的他說是土地調查。土地調查是什麼意思呢是那級政府
你好,我是一個國土調查作業員。一路奔波,去了很多小鎮。我們是第三次國土調查,為了細化土地地類就得把國家衛星拍到的不詳細土地挨個跑一遍拍照取證。因地制宜,要做到節約用地,合理用地,以及土地耕地面積等方面的問題的一個合理化。我們不是騙子,只是農村土地被搞的太亂,國家也沒有辦法。我們直屬所在省地質局或國土局。我們配有當地地方政府的工作證件。拍別人家宅基地的時候會向別人說明來意,並給他看證件。好了,不說了,我繼續被狗攆了。。。
⑽ 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需要做什麼內容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已經公布了!根據上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的內容包括:
耕地(水田、水澆地、旱地)
園地(果園、茶園、橡膠園、其它園地)
林地(喬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
草地(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他草地)
【三調新增地類】濕地(紅樹林地、森林沼澤、灌叢沼澤、沼澤草地、沿海灘塗、內陸灘塗、沼澤地)
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城市用地、建制鎮用地、村莊用地、采礦用地、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
交通運輸用地(鐵路用地、軌道交通用地、公路用地、農村道路、機場用地、港口碼頭用地、管道運輸用地)
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庫水面、坑塘水面、溝渠、水工建設用地、冰川及常年積雪)
當然,還有更具體的三調成果,會細致很多,比如某個村有幾塊地都會標出來,但這些數據一般是保密不公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