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蘋果設備 » 蘋果電腦論文怎麼插入頁碼
擴展閱讀
網路不能連接英文 2025-09-16 17:40:00
室內網路配置設置 2025-09-16 17:23:47

蘋果電腦論文怎麼插入頁碼

發布時間: 2022-09-26 20:44:22

蘋果電腦論文怎麼加頁碼

首先,別看到這么多字就以為很復雜
,就是為了讓你看得懂,所以才這么啰嗦。其實就是點幾下滑鼠而已。
舉例:全文共20頁,頁碼從第6頁開始以1.2.3....的形式編號。
依次這樣操作:全文先插入頁碼,把游標放到第5頁文檔的末尾點擊「頁面布置」--「分隔符」下拉菜單下的「下一頁」(記住是插入分節符如圖1所示)。
這就在第5頁與後面的頁間插入了一個分節符了。(插入分節符的目的就是讓他們互不影響)
現在選中第6頁的頁碼,把「設計」菜單下的「鏈接到前一條頁眉」取消勾選後選中第6頁的頁碼,點擊插入-頁碼-鍵菜單下「設置頁碼格式」--選中「起始頁碼」並手動填入「1」(根據你的需要:選擇阿拉拍數字格式。)--確定後,選中第一頁的頁碼刪除即可實現你要的效果。

② 怎樣在論文中插入頁碼要求:封面、扉頁、摘要都不要頁碼

在論文中插入頁碼的步驟如下:

1、雙擊頁面上面,選擇進入「頁眉頁腳工具」;

如何在論文中添加頁碼

論文是為了培養我們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對我們的知識相能力進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如何在論文中添加頁碼的 方法 ,大家快來跟我一起欣賞吧。
如何在論文中添加頁碼
一、 在菜單欄選擇插入,進入頁腳選項,在彈出的窗口點擊編輯頁腳

二、接著在菜單欄會出現設計這一選項,點擊頁碼,在彈出的窗口選擇頁面底端,然後出現底端各種樣式,一般選擇居中的頁碼也就是選擇普通數字2

三、點擊普通數字2選項

四、有時我們的 畢業 論文需要用到其他的頁碼,而非普通的阿拉伯數字,這時就需要在頁碼選項點擊設置頁碼格式選項

五、在頁碼格式窗口,選擇編號格式,起始頁碼,點擊確定.

六、最後在頁腳就出現數字
關於創業的論文 範文
創業過程研究綜述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構建創業過程的概念模型,並以此為基礎,從創業過程的機會識別、機會開發和創業結果三部分,對現有創業領域和創業研究領域公開發表的文獻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創業過程 創業家 機會識別 機會開發

創業是一個跨學科、多層面的復雜現象,這一特點使得這一領域既引人注目又顯得復雜。在過去的20年裡,創業領域引起了許多國內外學者的關注,也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多數創業研究只關注於創業的某個方面或者從特定的視角透視創業,如創業者特質或創業環境等,因此在如何給創業下定義,如何界定該領域的研究內容和范圍等問題上,仍然存在著激烈的爭論。

創業過程的概念模型

創業的定義

目前學術界對創業的定義眾說紛紜,尚沒有一個被統一接受的標准。如國外學者Gartner(1985)認為,創業就是新組織的創建過程;Shane和Venkataraman(2000)認為,創業是圍繞機會識別、開發與利用的一系列過程;阿馬?畢哈德(Amar V?Bhide)認為,創業就是通過奉獻必要的時間和努力,承擔相應的經濟、心理和社會風險,並得到最終的貨幣報酬、個人滿足和自主性的創造出有價值的新東西的過程。

我國學者復旦大學的__能博士認為,創業是一個發現和捕獲機會並由此創造出新穎的產品、服務或實現其潛在價值的過程;南開大學的張玉利教授認為,創業是基於創業機會的市場驅動行為過程,是在可控資源匱乏前提下的機會追求和管理過程,是高度綜合的管理活動,表現為創業者以感知創業機會、識別能為市場帶來新價值的創新性產品或服務概念為基礎,引發創業者抓住機會,並最終實現新企業生存與成長的行為過程。

從以上創業的定義中可知:創業是一個過程,機會追求是創業的核心要素,創業旨在創造出新穎的產品、服務或實現其潛在價值。

創業的研究領域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斯蒂文森教授(Stevenson,1990)認為,創業領域的研究應該圍繞三方面問題展開,即創業的動因、創業活動的後果、創業管理。

研究創業的動因 這類研究採用心理學或社會學方法,主要從創業家視角透視創業動因,但也考慮環境因素的影響。

研究創業活動的後果 這類研究關注於創業活動的後果,而不是創業或創業行為本身。

研究創業管理 這類研究主要分析在不考慮創業行為的動機和結果時,創業過程的特徵,主要著眼於企業從初創到成熟的演進過程。另外一個研究領域是公司內創業精神,即在現有企業內部建立新的企業或新業務 (Vesper ,1985)。

總的來說,從創業研究領域的界定可以得知:創業過程由機會發現、機會評價、機會開發以及創業結果組成;在創業過程中,個體創業家是核心要素;創業過程受到社會或環境因素的影響;創業可以在新創企業中發生,也可以在已創建的企業中發生。Bygrave和Hofer (1991) 描述了創業過程的特徵:首先,創業始於人的意識反應,這一觀點承認了作為創業基本要素的個體創業家的重要作用。然而,他們認為創業家個人不能保證創業的成功。創業過程是一個動態而整體的過程。之所以認為創業是動態的過程,是因為新創企業隨時間而不斷演進;之所以認為它是整體的過程,是因為新創企業演化的過程受到相關因素構成的一個系統影響。通過以上分析,本文構建了一個創業過程的概念模型。圖1描述了創業過程的基本要素、創業家的作用以及創業過程所處的環境。從圖1中可以看出,創業過程是一個線性的連續過程,事實上,創業過程也是重復的動態過程。

基於創業機會的創業過程分析

創業活動的實質是創業者識別、開發與利用創業機會的行為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將創業者資本轉化為能為市場帶來新價值的產品或服務。Shane和 Venkataraman (2000) 提出了以「創業機會的識別、開發與利用」為主線的創業過程研究主張。

創業機會的識別過程

機會識別或感知是創業過程的核心要素,是創業過程的開端,旨在識別能為市場創造或增加新價值的產品或服務(Timmons,1999)。創業者感知創業機會的過程其實就是搜集、處理信息的過程,始於對具體市場或工作問題的反應。創業者以往對市場、產業或技術知識的積累有助於提升正確判斷信息價值的能力,使其能夠識別被他人所忽略的關系與聯系,因此決定著創業者的機會感知力,即在缺乏調查的前提下處理信息以識別潛在創業機會的能力(Kirzer,1979)。

Teach等人(1989) 揭示了與機會識別過程相關的8個要素:正式計劃、正式評價、市場與技術驅動、細致調查、意外發現、先前職業、創新與改進、信息調查。他們提出了四種不同的機會識別模式。第一種模式印證了機會鑒定是一個深思熟慮的過程,即創業者需要做一些「功課」,例如從圖書館、商家或其他地方尋找與機會相關的知識;第二種模式是根據正式計劃和評價過程按部就班地對機會進行鑒定;第三種模式是自主開發產品, 自我鑒定 機會;第四種模式是把機會鑒定看作是一個隨機過程,沒有正式的計劃或評價。

Singh、Hills和Lumpkin (1999) 認為,「創意」是通向機會的墊腳石,一個創建企業的想法並不等同於一個機會。Bhave (1994)把機會識別的過程稱為機會階段,在內部和外部因素刺激下,最初的想法被「過濾」或「提煉」成機會。在這一階段,創業家將整合知識、 經驗 、技能和其他市場所需的資源。創業家的社會背景在機會識別過程中也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Jack和Anderson,2002)。通過以上分析,一個概念化的機會識別過程模型如圖2所示。

創業機會開發過程

創業過程總是表現為一個機會識別、機會評價、決定開始並以資源獲取結束的連續過程 (Bygrave,1994)。實際上,機會識別就是把一個一般的泛泛而談的創意打造成一個較具體的商業概念過程,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創業家開發必要的資源並引進自己控制的資源,機會識別和必要資源的評估互相補充。創業家逐漸有機會開發的意向,而開發決定並不總是一個正式的或有意識的行為。不管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尋求機會的意向在企業創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Bhave,1994)。有些創業家可能在僅有一個基本的創意時就有開創企業的意向,有些則詳盡地描述創意,並且在機會培育和資源獲取不再有障礙的時候才完全有開創企業的意向。

Brush、Greene、Hart和Haller (2001)提出了一個構造資源平台的簡明模型。首先,企業必須聚集資源,即根據商業概念確定資源需求及其潛在的供應者。企業必須參與獲取必要資源的交易過程,是整合看中的資源,推動商業概念轉換成可銷售的產品或服務。在這個階段,創業家擁有的不再是一個商業概念,而是一種現實產品或服務。

創造產品或服務是創業家應對在機會識別過程中感知到的市場需求的一個辦法。Bhave (1994)把產品和服務描述為用來連接供應方(創業企業)和需求方(消費者)邊界的一座橋梁。不管在機會開發過程的任何時刻,如果有越來越明顯的跡象表明創業者不能有效組織供應方(適當的資源組織)或彌補需求差異( 市場營銷 ),那麼商業概念很有可能被修改甚至放棄。這可能導致最終將創意轉讓給其他人。由以上分析,機會開發過程模型如圖3所示。

創業結果

從機會定位和追求中獲得的經驗促成了創業者的個人發展和成長,創造、整合新知識的能力有助於未來創業機會的培育。換言之,經驗推動了未來創業,即使 創業計劃 失敗仍舊會增進知識或推動生產方法的改進,創業家可以從自己的過失中吸取教訓;意外的失敗可能構成將創意轉換成商業機會的知識平台,不管是對當事的創業家還是其他企業家來說都是如此,一個創業家的過失從某種意義上就是另一個創業家的機會。

根據Venkataraman(1997)有關創業關注於個人財富的發現和挖掘的觀點,創業家尋求個人財富以補償他們的努力,然而這一過程可能創造出額外財富。在滿足個人慾望的同時,創業家也通過創造財富、新市場和新工作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然而,個人財富創造並不總是對社會有利。Baumol (1990) 提到了組織犯罪或尋租現象,並將其稱為社會非生產性創業。多數創業文獻側重於創業的經濟效益,即關注於利潤或者考慮財務和就業來分析企業成長。關於創業的非經濟收入的研究甚少,有代表性的是Gimeno、Folta、Cooper和Woo (1997)的著作,其中除了經濟效益,還把精神收益(個人滿足和創業享受)作為企業生存的一個重要預警器。有些研究把失敗視為執行不利的結果。例如,Singh(2001)認為,可盈利的創業機會開發失敗並不一定是錯誤前提或過於樂觀而導致的,而更有可能是機會被錯誤地行使造成的。

參考文獻:

1.陳震紅,劉國新,董俊武.國外創業研究的歷程、動態與新趨勢.國外社會科學,2004.1

2.__能.企業創新――孵化的理論與組織管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看了「如何在論文中添加頁碼」的人還看:

1. 論文中如何添加頁碼

2. 論文如何添加頁碼

3. 畢業論文如何添加頁碼

4. 論文中如何插入頁碼

5. 論文中如何設置頁碼

④ 論文中怎麼插入頁碼

論文是對科學研究過程及成果的描述和 總結 ,是對我們的知識相能力進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下面是我整理的論文中怎麼插入頁碼的 方法 ,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論文中怎麼插入頁碼
1.單擊「插入」菜單中的「頁碼」命令。

2.在「位置」框中,指定是將頁碼列印於頁面頂部的頁眉中還是頁面底部的頁腳中。

3.在「對齊方式」框中指定頁碼相對頁邊距的左右,是左對齊、居中還是右對齊。

4.如果您不希望頁碼出現在首頁,可清除「首頁顯示頁碼」對話框。 這些都完成後,就可以進行開頭的操作了。

如果你重新修改了 文章 內容,就需要更新一下目錄,方法是:在目錄區域內,點右鍵,選「更新域」。 當選「更新域」後,選第二個「更新整個目錄」點確定。就OK了。
關於民族的論文 範文
淺談 文化 民族與政治民族的概念

內容摘要:論文簡要闡述了漢語語境中民族概念的復雜狀況及其原因,認為將英文中不同「民族」概念劃分為文化民族和政治民族是解決這種混亂狀況的辦法。文化民族是人類在漫長歷史過程中自然發展的產物,而政治民族是近代以來在各種經濟、政治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人為的產物。二者屬於不同的范疇。

關鍵詞:民族概念;文化民族;政治民族

作者簡介:張建軍(1975- ),男,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族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4922(2011)03-0007-06

在民族理論界,民族概念問題一直都是研究和討論的 熱點 問題。一般情況下理論界認為,在漢語語境中,今天我們探討的「民族」概念,即通常意義上的語言、文化、地域甚或血緣相異的群體,早已有之,但是在古漢語中並沒有以「民族」這個稱謂來稱呼此類群體,更多地是使用「某某人」,如匈奴人、漢人、胡人。而文獻中出現的「民」「族」則主要是指人民、民眾和家族、宗族,是兩個詞。直到近代以後,隨著國門打開,西學東漸,一些西方的思想理論隨著中西交流的開展逐漸傳入中國,包括許多經由日本輾轉進入中國的理論和概念,其中就包括「民族」概念。這時「民族」作為一個詞的用法才和我們現在在常規意義上理解的「民族」的概念結合在了一起。最早接受「民族」概念的是當時中國的一些知識分子和革命者,如梁啟超、孫中山等人。但是由於當時中國社會內外部的民族矛盾和對立都十分尖銳,因而這些知識分子和革命者所理解的「民族」概念十分復雜,他們既將一個國家的全體民眾稱為民族,也將國內的漢人、滿人等稱為民族,甚至還將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稱為民族。後來這些人在宣揚自己的政治理念的時候,他們對於民族的這種相互糾纏的認識也傳播開來,由此造成了漢語語境中民族概念復雜和混亂的開始。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成為其處理民族問題的指導理論,特別是蘇聯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有關處理中國民族問題的思想、策略和方針的制定,其中斯大林民族定義則是中國共產黨認識民族、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論基礎。斯大林的民族定義認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1]。但是斯大林民族定義的引入並未解決漢語語境中「民族」概念的復雜狀況,反而由於新中國成立以後,將斯大林民族定義用於具體實踐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引發了理論界的長期討論。在民族識別工作中,斯大林民族定義的使用一直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許多民族的最終確認需要對其進行變通。後來不斷有學者提出新的民族定義,但是都未能得到理論界的一致認可。

一、民族概念在理解上產生問題的原因

什麼會造成「民族」概念理解上的這種亂象呢?清末民初時期,中國引進的民族概念,主要是來自西方近代學者的政治著作。而19世紀正是西方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思想興盛的時期,西方學者的著作中涉及的「民族」主要是受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影響形成的現代政治民族概念,而非我們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認識到的語言、文化、地域甚或血緣相異的群體。斯大林所認定的民族同樣是基於近代歐洲歷史 經驗 和背景的民族,自然也就是政治意義上的民族。所以中國從西方吸收來的民族概念——主要是政治民族概念——在用於中國的實際的時候,出現了種種混亂和不適應的情況,就很容易理解了。

第一,中西方關於「民族」的歷史實踐不同。錢乘旦先生在考察了歐洲民族發展的歷史情況以後認為,在歐洲的古典時代,民族主要「是將文明和野蠻區別開,‘民族’到底是什麼東西,在那時是十分模糊的」[2]6。進入封建社會以後,大大小小的封建割據領主和掌控普世____神權的教會統治著整個歐洲,人們的身份認同要麼是某個領地的領民,要麼是某個教區的教民,盡管群體之間存在語言、文化上的差異,但是這種群體差異要麼被更高層次的宗教認同所掩蓋,要麼被大小封建領主的領地所割裂,不存在因語言文化的一致性而產生的群體意識,因而也就沒有什麼民族概念,無論是文化的還是政治的。「在這種情況下,‘英格蘭人’、‘法蘭西人’、‘德意志人’、‘波西米亞人’等等也主要表示他出生在哪一塊土地上,而很少帶有‘民族’區分的意義」[2]9。到歐洲資產階級革命以後,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造就了西歐眾多的政治民族,也造就了西方社會「政治民族」的概念——Nation。

而在古代中國,雖然沒有使用「民族」這個詞,但很早就有了「五方之民」的觀念。人們已經注意到彼此之間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如《史記•匈奴列傳》對匈奴就有這樣的描述:「匈奴……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貫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苟利所在,不知禮義。……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餘。貴壯健,賤老弱。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諱,而無姓字。」[3]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匈奴這個群體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語言文字、風俗習慣、道德倫理等方面的描述,這種描述事實上就反映的是人們觀察、比對不同文化群體的角度。在古代中國長期大一統格局下,人們之間的廣泛交流,促進彼此聯系的同時,也喚醒了人們之間基於文化差異的群體意識。

第二,中西方「民族」與國家關系不同。在西方近代以前,由於貴族領主的家族世襲制和「君權神授」的政治體制,國家與民族是沒有關系的。一個甲國貴族照樣可以成為乙國的君主,僅僅因為他是原國君的親屬或是得到教會的同意,即便他此前一天也沒有在這個國家呆過,並且根本不會說這個國家民眾通用的語言。國家的領土可以因為貴族間的一場聯姻而發生變化,生活於其上的民眾也隨之變為另外一個國家的臣民。「在歐洲歷史的早期階段,精英階層試圖使自己與‘平民’或‘大眾’分離開來,而他們的權利和特權也正是在這種刻意的分離中被賦予正當性。政治邊界是根據封建主的領地范圍而不是按某一民族或某一共同體來劃分的。對封建時代的人們而言,地主與農奴隸屬於同一個社會的觀念是不可思議的——因為,精英們不僅與農民實際相隔絕,他們還使用完全不同的語言。因此,在農民眼中,封建主不僅與他們不屬於同一個階級,封建主還因為有著與農民的民間文化無關的語言和文明而被視為一個完全不同的高貴種族——而這正是他們有權進行統治的依據」[4]。到了西方近代資產階級革命以後,民族主義用人民主權把國家與民族聯系起來,民族Nation甚至成了國家的代名詞,所以又叫「民族國家」。政治民族與國家之間結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

而在中國,鴉片戰爭以前,人們對於國家的認識主要是受儒家「天下觀」所主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依照儒家思想,君主受命於天,統領萬方。不管在哪裡的土地,都屬於天子管轄的土地;不管什麼文化的群體,都是天子治下的臣民,都必須服從君主依照儒家倫理思想的教化。君主統治的政治合法性是通過其對儒家倫理思想的接受來實現的,不論其原本出生於哪一個文化群體,要想實現對「天下」正當的統治,必須如此,就像清朝的滿洲人那樣。所以一直以來中國古代王朝不斷興替,但是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現政治思想大一統以來,位居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文化基本保持一貫,這與中國主要為農耕經濟的社會實際是緊密聯系的。對於文化與中原地區迥異的群體,歷代中央政府的首先選擇是同化,如果因主客觀條件限制,無法直接用儒家思想文化實現同化,則主要採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加以安撫、懷柔和羈縻,這一切的前提是保證政治統一。這一政策的實施在造就了當今世界最大的歷史文化群體——漢族的同時,也使得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以貫之地保留到了今天。所以古代中國「民族」與國家的關系概括起來就是:第一,國家的統一;第二,多「民族」的共存。到了近代以後,中國接受了西方民族國家的政治理念,進行了政治民族的塑造,「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開始出現。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與統一的不可分割的主權中國相互融合,結為一體。

因此,在漢語語境中,當「民族」概念被引入的時候,既被拿來定義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血緣—文化群體,也被拿來指稱統一國家內的地域—文化群體,還命名了現代國家意義上的全體國民,多重任務必然造成了多重理解。所以要准確理解「民族」概念,必須對「民族」指代的多重對象加以區分和辨別。但是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來儀教授指出:「民族概念的涵義本身就因各經典作家常常按照自己使用角度和范圍的不同而各異。如,若以時代作為劃分標志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現代民族’之分;以進化程度為標志有‘野蠻民族’、‘文明民族’之分;以經濟形態為劃分標志有‘游牧民族’、‘狩獵民族’、‘農業民族’之分;以社會形態進行劃分又有‘資產階級民族’、‘社會主義民族’之分;如此等等。」[5]王希恩教授則根據民族形成和發展的不同情況,「將民族劃分為「潛民族」、「自在民族」、「自覺民族」三種類型[6]。而民族理論界在近些年,又將文化人類學界常用的「族群」概念引進來,用來區別國家意義上的民族概念。這樣進一步加劇了我們理解「民族」概念的難度。

二、關於「民族」概念的分類

要區別這形形色色的民族概念,我認為最簡單的辦法是回到「民族」的英文原意上去。通過對「民族」的英文原意的再認識從而明確概念,加深理解。在英文中,可以表達語言、歷史、文化、信仰、風俗、認同、血緣、地域等等差異群體的概念有很多,主要的有people、nation、nationality、ethnic、ethnicity、ethnic group、tribe、clan等,這些詞語在不同的文獻中都曾經被翻譯作「民族」。仔細辨別這幾個詞語,可以發現其中含有的「民族」概念清楚地分為兩類,People和Nation是一類,主要是指涵蓋一個國家的全體成員的民族,用美國著名學者卡爾•多伊奇的話說,「一個民族(nation)就是一個擁有國家的人民(people)。」[7]5nationality、ethnic、ethnicity、ethnic group是另一類,主要是指種族、文化、風俗、宗教等方面存在差異的民族,或者直接就是指少數民族。所以,僅僅只用一個詞——民族——來概括這兩種含義是非常勉強的,必須對漢語「民族」進一步細化。我認為根據這兩類「民族」所具有的主要特點將其命名為「政治民族」——對應於People和Nation,和「文化民族」——對應於nationality、ethnic、ethnicity、ethnic group等,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王聯就認為,應該「用nation對應中文的‘民族’一詞,而用ethnic group等詞對應中文裡的其他‘民族’、‘種族’概念」,同時他還認為,將民族劃分為政治民族和文化民族……很有必要,很有道理」[7]8。安東尼•D•史密斯則直接對這兩類民族分別進行了定義,他將政治民族nation(他稱之為「民族」)定義為「一個有名稱的人類聚居形式,它有共同的神話和記憶,有共同的大眾公共文化,有既定的祖國,具有經濟統一性,所有成員享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而將文化民族ethnic(他稱之為「族裔」)定義為「具有共同祖先神話和歷史記憶,具有共享文化成分,與歷史版圖有一定聯系,具有一定團結的(至少在精英層面是這樣的)、有名稱的人口單元」[8]65。

按照這樣一種劃分,困擾理論界多年的民族概念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無疑,在我們日常生活和感性認知中遇到的「民族」,像漢族、回族、藏族等民族,他們具有鮮明的歷史、文化、宗教、風俗或者語言等等方面的獨特性,因此自然就是文化民族,可以稱之為族群、族裔,即英文里的ethnic,如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官方譯名就是,The 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 of PRC。也有人因其具有濃厚的歷史印記而稱其「歷史民族」。而在國家的全民角度和政治層面我們常常論及的「民族」,如中華民族、美利堅民族、法蘭西民族,即英文里的nation,他們與主權、領土、國家等等方面緊密聯系,並且常常被用來直接指代國家,如聯合國就叫the United Nations,具有明確的政治屬性,可以被稱為政治民族。也有人為突出其產生時間上的近代性和對現代化社會的推動作用,而稱之為「現代民族」,以區別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歷史民族」。比如斯大林就認為:「民族不是普遍的歷史范疇,而是一定時代即資本主義上升時代的歷史范疇」[9],「世界上有不同的民族,有一些民族是資本主義上升時代發展起來的,當時資產階級打破封建主義割據局面而把民族集合為一體並把它凝固起來了。這就是所謂現代民族。」[10]

三、關於「文化民族」

文化民族的產生是早期人類社會物質生產力發展進步的結果。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拓寬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帶動了人員的交流,改變了早期人類群體的組織結構和社會關系,瓦解了原本的氏族、部落,促進人類社會由血緣共同體向地緣共同體邁進,一些地緣較近、聯系較緊密的不同血緣群體逐漸形成了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生計方式,並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共同的意識和身份認同,在他觀和自觀的對照中形成了早期的地域文化共同體——文化民族。文化民族形成後,由於自然和社會原因,經歷了聚散離合的發展演變,有些早期的文化民族被其他民族所同化,有些離散瓦解,有些吸收、兼並、同化了其他文化民族之後發展壯大了,有些文化民族分化成了幾個不同文化民族,而有些文化民族的成員相互結合又形成了一個新的文化民族。這種彼此迥異的發展演變過程使得延續到今天的各個文化民族擁有了不同的歷史發展脈絡,因而在各自的文化認同要件和身份邊界劃分上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點,很難用一種模式或概念去涵蓋所有的文化民族。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一種公認的民族定義難產的原因。所以大多數定義都給出了充分的彈性和迴旋餘地,如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民族構成「六要素」理論就是一個代表。這個理論指出:「民族是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一般來說,民族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徵。有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宗教起著重要作用。」[11]盡管學術界對於不同文化民族的具體產生時間和發展脈絡存在爭議,但是在大體上都同意上述關於文化民族產生和發展的基本認識。

四、關於「政治民族」

很多學者認為,民族是一個外來的概念,這里的民族就是指政治民族。與文化民族不同,政治民族的產生、發展過程與近代以來的整個人類歷史進程密切相關,其身上帶有的鮮明的現代性和政治性令學術界異常關注。

如果追蹤「民族」(nation)一詞的語義變更過程,會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這一事物。美國學者里亞•格林菲爾德歸納了義大利學者澤爾納多關於「民族」一詞早期歷史演變的觀點。[12]2-9澤爾納多指出,英語中「nation」一詞來源於拉丁語natio(出生,出身)。最初,這個概念是貶義的,專門指來自同一地區的外國人團體,並且兼有異教徒的含義。後來這個詞在原有意義上又產生了引申義,被用來指來自不同語言或地區到西方____大學學習的學生團體,比如當時巴黎大學就有4個民族:光榮的法蘭西民族,包括所有來自法蘭西、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學生;忠誠的庇卡底民族,來自荷蘭;可敬的諾曼底民族,來自東北歐;忠貞的德意志民族,來自英格蘭和德意志。這時的「nation」已經沒有了貶義,但由於大學 辯論 的時候,來自相同地區的學生往往結為意見統一的社團,「nation」又有了表示相同意見群體的意思。後來在教會會議時,這個意見一致的群體「nation」被用於指「教會共和國」中的派別。這些派別的代表是教會內部各種態度的代言人,是一些各方面都很優秀的人物。這樣,「nation」又產生了一個新的意思,指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和社會精英。在這里,澤爾納多引用了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中的一段話來證明:「在第一和第二時期,民族,也就是說,領主和主教們,經常開會,那時還談不到平民。」[12]3里亞•格林菲爾德認為,「nation」這個代表議會里精英的意思,到16世紀的英格蘭被用來指英格蘭的全體居民,並與「人民」(people)一詞同義。由於民主的發展,人民終於與精英實現了統一。這標志著「在我們今日所理解的該詞的意義上,世界上第一個民族出現了」[12]5。從此nation概念本身就帶有了一批居民和一個國家的含義,這意味著「主權人民」的誕生。這樣Nation概念就從最早指代的外國人團體、異教徒,經由意見共同體、精英,發展到了主權人民,再後來傳播到全世界,最終變成了政治民族的概念。

關於政治民族的產生,盡管一直以來都有兩種觀點,即所謂的「原初論」(primordialist)與「近代建構論」(constructivist)[13],或像安東尼•D•史密斯那樣將對立的兩派分別稱為「持久主義者」和「現代主義者」,但是仔細分析會發現「原初論」或「持久主義者」的觀點——強調現有的政治民族其認同的標志和標榜的特性,如語言、文化、傳統、宗教、血緣等等都是與生俱來的,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是立不住腳的,這種觀點本身就是對文化民族與政治民族沒有分清楚的結果。「近代建構論」和「現代主義者」則認為,政治民族是近代以來西方社會工業化和現代化運動的產物,它的出現應該歸功於民族主義的建構。政治民族所擁有的如政治主張、共同的大眾公共文化、經濟統一性、成員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等等特點,正是對工業化和現代化運動的反映。所以政治民族相比較於歷史上的民族無疑是屬於「另一個范疇」[8]34。

厄內斯特•蓋爾那認為,在西方的前現代化社會,從統治階級到普通民眾,特別強調的是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性,而不是共同性,這種文化差異性賦予了政治統治以合法性。直到現代社會工業化大生產帶來的職業流動性、不穩定、快速變化的勞動分工對人們提出文化同質的要求,原來存在於不同人群中的「低俗文化」就慢慢地被一種「高層次文化」取代了。這種「高層次文化」包含通用語言、普遍識字、精確表達、技術性等等非個性化內容。蓋爾那認為,文化同質群體的形成是通過民族主義運動來完成的,他指出,「民族主義時代並不僅僅是這個或者那個民族的覺醒和政治自我表現的總和。而是當總的社會條件有利於那種統一的、相似的、集中維持的高層次文化時,當這種條件遍及到全社會的人口而不僅僅遍及到為數很少的精英分子時,就會出現一種局面,即定義明確的由 教育 作為後盾的、統一的文化單位構成人們自願地並且往往熱情認同的近乎唯一的一種組織單位。這時,文化單位似乎成了政治合法性的自然源泉」[14]73。簡言之,蓋爾那認為,「是民族主義造就了民族,而不是相反」[14]74。埃里克•霍布斯鮑姆與蓋爾那持同樣觀點。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從一個不同的角度論證了政治民族產生的現代性。他提出民族「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並且,它是被想像為本質上有限的,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15]。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重點通過對殖民地國家政治民族形成的考察,論證了政治民族作為一個「想像的共同體」如何在印刷資本主義、殖民地朝聖之旅、現代文學和報刊出版等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社會與前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很大的不同在於,前資本主義社會各階級之間的利益如同階級身份的差異一樣具有一種明確的、絕對的、不可變更的差異,但是資本主義社會在破除了階級身份的絕對差異的同時,也在表面上形成了一種虛假的公共利益。這種虛假的公共利益掩蓋了實際上存在的不同階級利益。而這種虛假的公共利益的承載者就是一種「虛幻的共同體」——民族。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正是由於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公共利益才以國家的姿態而採取一種和實際利益(不論是單個的還是共同的)脫離的獨立形式,也就是說採取一種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然而這始終是在每一個家庭或部落集團中現有的骨肉聯系、語言聯系、較大規模的分工聯系以及其他利害關系的現實基礎上,特別是在我們以後將要證明的各階級利益的基礎上發生的」[16]。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在每一個政治民族——「虛幻的共同體」——裡面都包含著擁有不同利益的階級,每一個階級追求各自不同的利益導致彼此的矛盾和對立。統治階級通過政治民族這個虛幻的共同體營造出一種「虛幻」的普遍利益,從而將人們聯結成為一體,而這里的所謂普遍利益實際上只是統治階級的利益。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第一,在漢語語境中,民族概念的復雜和混亂是中國的歷史和國情所造成的,其具體的表現就是把屬於不同范疇的「民族」概念混為一談。第二,將英文中帶有「民族」意義的各種概念進行劃分,分別用「文化民族」和「政治民族」加以表述,是釐清漢語中不同民族概念的一個比較粗略但是卻很有效的辦法。第三,文化民族是人類在漫長歷史過程中自然發展的產物,而政治民族是近代以來在各種經濟、政治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人為的產物。二者屬於不同的范疇。

參考文獻:

[1]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斯大林選集:上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4.

[2]錢乘旦.歐洲文明:民族的融合與沖突[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3]陳玉屏.中國古代民族融合問題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4.

[4]威爾•金里卡.當代政治哲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480-481.

[5]來儀.民族形成的一種歷史類型[J].民族研究,1988,(3):1.

[6]王希恩.民族形成和發展的三種狀態[J].世界民族,1999,(2):1.

[7]王聯.世界民族主義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8]安東尼•D•史密斯.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與民族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65.

[9]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300.

[10]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88.

[11]金炳鎬.民族理論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70.

[12]里亞•格林菲爾德.民族主義:走向現代的五條道路[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

[13]徐曉萍,金鑫.中國民族問題 報告 [R].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9.

[14]厄內斯特•蓋爾那.民族與民族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15]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6.

[1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G].37-38.

來源:《黑龍江民族叢刊》(哈爾濱)2011年3期

作者:張建軍


看了「論文中怎麼插入頁碼」的人還看:

1. 論文里怎麼插入頁碼

2. 論文頁面怎麼設置頁碼

3. 論文如何插入頁碼

4. 畢業論文如何添加頁碼

5. 畢業論文如何插頁碼

平板電腦怎樣在論文下面加頁碼

可以按照以下步驟添加頁碼。
1、打開論文,將游標定位於想要設頁碼為1的頁面,點擊「插入」。
2、在「頁碼」下拉菜單中,點擊下方的頁碼。
3、在出現對話框中,可以選擇頁碼的樣式、位置,設置頁碼編號,選擇應用范圍,點擊確定即可。現在就可以看到頁碼在該頁及之後生成於頁面底端中部。

⑥ 如何給論文加入頁碼

1. 首頁是不需要頁碼的
若是想要從第二頁開始設置頁碼的話,可以選擇插入頁碼點擊「設計」-「選項」之後在選擇「首頁不同」這樣首頁就不會有頁碼了。
2. 從第x頁開始設置頁碼
假如想在第三頁設置頁碼,就需要先在第二頁的末尾加上一個分解符之後點擊「布局」-「頁面設置」-「分隔符」-「分解符」緊接著將滑鼠移動到第三頁的頁腳點擊一下,在「導航」里選擇取消「鏈接到前一節」就在這時候插入頁碼右擊「設置頁碼格式」,頁碼格式也是可以設置為1。
3. 頁碼的樣式設置
Word里默認的頁碼格式都是普通的「1、2、3」這種類型的格式,若是需要其他格式的話就點擊「插入」-「頁碼」在板式里選擇第幾頁共幾頁的頁碼格式之後按shift+F9輸入:【第{PAGE}頁/共{NUMPAGES}頁再按一次shift+F9就可以了。

⑦ mac word如何讓頁碼從正文部分開始

  • 在word文檔中錄入正文內容,先不要預留封面頁和目錄頁。

⑧ 論文頁碼怎麼設置

論文頁碼設置方法如下:

操作設備:戴爾筆記本電腦

操作系統:win10

操作程序:wps2020

一、雙擊wps圖標,打開軟體進入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