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網路是一把雙刃劍,有哪些好的辦法來幫助孩子戒除網癮呢
網路是一把雙刃劍,有哪些好的辦法來幫助孩子戒除網癮呢?
作為父母要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們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宛如朋友一樣,孩子願意將心裡話告訴給父母,而不是用嚴厲的方式讓孩子們成長,這樣孩子與父母之間會產生隔閡,也不容易讓孩子聽話,讓他們形成反叛的心理。此外還可以讓孩子們去看更多的一些活動。也許他們會產生一些興趣愛好,例如下棋游泳等各種好玩的活動,用其他的一些東西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也是可以有效戒除孩子的網癮。
② 給孩子買學慣用的平板電腦有哪些問題值得注意
孩子使用平板學習,最應該注意的就是視力、駝背、玩游戲等幾個方面。互聯網越來越發達,孩子們學習的方式也越來越多種多樣,在網上學習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了。除了網路上的視頻課,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絕大部分孩子都在家上起了網課,而且一上就是一個學期。每天在電腦前看上五六個小時,有很多問題值得家長注意。
以上兩點都是針對的孩子的身體健康給出的建議。但是除了這些以外,家長還應該格外注意,防止孩子借著學習的幌子沉迷於在平板上玩游戲、看小說或者是聊天,這樣不僅會耽誤孩子的學習,同時也會讓孩子更加的沉迷這些娛樂活動,加大網癮。好習慣培養起來很難,但是壞習慣卻很容易就能建立。因此,家長一定不能忽視孩子在身心方面的任何問題,要及時溝通了解。
③ 孩子有網癮,爸爸媽媽該怎麼做
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各種高科技產品層出不窮,比如手機,平板電腦。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防止孩子沉迷網路。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了網癮,那麼家長一定要及時幫助孩子戒掉。孩子有網癮。爸爸媽媽該怎麼辦?
多帶孩子鍛煉身體,多和他們聊天,多觀察他們的表現,給他們一定的話語權,給他們家庭責任。作為父母,和愛人好好相處,為了少一點個性,多一點對下一代的包容,你不僅會收獲一個幸福的家庭,還會收獲一份幸福的生活。你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確定一個或多個解決方案。例如,母親允許孩子們在假期每天玩兩個游戲。這里建議家長在和孩子簽訂協議時用幾局而不是幾個小時。寫協議的目的是要有儀式感,而且很隆重,可以促進對方做的更好,也是為了以後有據可查。及時做一個階段性的評估,看看對方完成了多少。建議家長以身作則,千萬不要急於求成。
④ 勸 說鄰居網癮年的作文(300左右)
現在流行上網,大家都愛上網,網路的作用很大,可以玩游戲、聽音樂、查資料……大家都變得離不開網路了,十分依賴互聯網,現在連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開始上網了。
我上網偶爾玩玩游戲,主要還是聽歌、查資料/聊QQ……我的弟弟和我由於家中擁有太多電腦,受到了游戲的誘惑,學會了玩游戲,上了網癮。現在我的視力變得越來越差,從原來的兩個1.5變成了現在的0.8和1.0了。媽媽也怕我視力變差,所以只有每個星期天可以玩電腦。所以,我需要適當的來控制自己,以防自己的視力又繼續下降了。
現在的游戲對我吸引力很大,尤其是平板電腦,裡面的游戲有很多很多,弟弟每次玩的都不亦樂乎,開心極了!不過,他一有電腦就忽視了我的存在,都不理我了,這可以證明網路會使人入迷。所以,我想勸大家盡量少接觸電子產品,讓人與人相處的方式。
⑤ 平板電腦會網癮嗎
是的,網路成癮,也稱為網路過度使用或病理性網路使用。是指由於過度使用網路而導致明顯的社會、心理損害的一種現象。其主要特徵是:無節制地花費大量時間上網,必須增加上網時間才能獲得滿足感,不能上網時出現異常情緒體驗,學業失敗、工作績效變差或現實人際關系惡化,向他人說謊以隱瞞自己對網路的迷戀程度、症狀反復發作等。
⑥ 為什麼以前人人都在擔心的「網癮」,現在卻很少人提了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這幾十年來大家有目共睹,互聯網不僅造就了許多創富神話,也影響到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過去網路速度感人的2G時代,到目前迅速發展的5G網路空間。互聯網沖擊著人們的三觀,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念。互聯網行業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將許多新名詞帶進人們的視線中,比如996的工作制度,全年無休的生活狀態,以及大量聳人聽聞的行業內幕等等。到了今天,似乎人們很少再把「網癮」二字掛在嘴邊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雖然現在比較少提到網癮這個詞,但並不代表大家對互聯網的依賴有所減輕,相反比以前依賴的程度更加嚴重了。我們在大街上也能夠看到越來越多的低頭族,平時就算是走在路上那樣就不看手機,這是一種相當危險的行為,同時也是對自己生命安全的一種不負責任。我們也能夠由此看出,網癮雖然改變了它的表面形式,但本質並沒什麼變化。
⑦ 戒掉孩子的網癮,社會和家庭如何配合
有的孩子對色彩敏感,可以教孩子用軟體做設計;有的孩子喜歡玩點文字的,建一個博客,做一個文學網紅;有的孩子愛玩音樂的,弄個編曲軟體寫個歌,不定什麼時候就火了。這些雖然並不是文化知識的學習,但是做成這些事情的方法,恰恰是學習文化知識的方法。方法掌握了,還怕學不好文化知識嗎?
甚至威脅父母:不買手機就不上學,為人們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他們還告訴孩子「如果你不能關掉手機,就離開學校。」專家說,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首先確定孩子在家裡玩手機的內容是否有明確的方向。
幫助孩子擺脫網癮,「屏蔽」當然不是一種方式。我們應該服從孩子們的利益,採用「我不知道什麼是手機和平板電腦」來擺脫網路成癮。
⑧ 網癮是一種疾病嗎
文/[美]維多利亞·L.鄧克利
因一篇報道《一個惡魔還在逍遙法外》,從公眾視野中消失多年的楊永信又回來了,引發輿論關注的還有他的「網癮電休克療法」。
自從互聯網時代來臨,除了給大家帶來各種便利和快速,伴隨而來的還有各種對電子產品的迷戀和過分依賴。
在民間,興起了無數「網癮戒治」機構。在這些機構中,等待網癮少年的是——電擊、體罰、禁食……
網戒中心前學員「 未消逝的青春」 (微博名)發微博揭發楊永信和他的網戒中心, 再一次在微博上掀起軒然大波。
在如今被曝光的「網癮戒治」亂象面前,你真的知道網癮是什麼嗎?它真的是一種疾病嗎?
12 個問題,幫你認清 「 網癮 」 的真面目。
1. 什麼是網癮?
網癮和大腦關於情感處理、執行性注意力和決策、認知控制等區域的結構性和功能性變化有關。
過多的電游和上網能導致真正的大腦損傷。無數的大腦圖像研究都顯示出大腦構造和功能的異常,這和海洛因、可卡因這類毒品以及酒精上癮造成的損傷是相似的。研究發現,大腦處理區域(灰質)包括大腦額葉縮小,連接路徑(白質)喪失整體性,皮質厚度縮小(高級腦區)以及更隨性但更不準確的認知處理。電游上癮是以導致「渴望」為標志的,當時大腦圖像變亮的區域和毒品上癮的大腦是一樣的。最後,多巴胺受體可能鈍化,於是需要更多多巴胺才能起到同樣的作用。
另一項研究查看了有害因素和結果。一項跟蹤3000餘名兒童長達2年的研究發現——
病理性游戲玩家更有抑鬱、焦慮、社交困難和成績下降的風險,而上癮的有害因素則是:花更多時間玩游戲、社交技能更低和更加沖動。自然,本來就患有多動症就會使游戲和網路成癮的風險更高。和其他類型的成癮一樣,男孩比女孩更易對電游和網路上癮,但是使用智能手機的比例則更接近。確實,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爆炸性增長將電子產品上癮推向了新的水平。
盡管屏幕變小了,但是便於攜帶、離眼睛和身體更近,還有經常拿到床上、在「關燈後」使用的事實都讓其更加危險。無數的研究表明,智能手機上癮和其他電子產品上癮在有關的精神病理學上是一樣的,與抑鬱、焦慮和身體不適,不合群,注意力問題和攻擊性強等都有關聯。
2.形成網癮之前有什麼徵兆嗎?
正因為電子產品上癮一旦形成就非常難以治癒,所以你必須將它扼殺在萌芽狀態,越早越好。防比治容易得多。其實,有一些危險信號可以用來說明對電子產品是否已經成癮了。
在作出判斷之前,請思考以下這些問題:
· 孩子是否經常愛生氣?
· 孩子是否會因為小事而情緒崩潰?
· 孩子是否會發生暴怒?
· 孩子是否越來越叛逆、越來越愛挑釁或做事沒有條理?
· 當被告知必須停止玩游戲或關電腦時,孩子是不是很憤怒?
· 留心一下,孩子使用電子產品之後瞳孔是否會擴張?
· 孩子經常尤其在用了電子產品之後不喜歡跟人有眼神接觸?
· 孩子對電子產品的熱愛程度是不是像「飛蛾撲火」一樣?
· 你是否感覺到孩子沒那麼開心了,或者對某些活動不像以前那樣喜愛了?
· 孩子是否會因為不成熟的行為而難以交到朋友或維持友情?
· 最近孩子的興趣范圍是不是變窄了,或者這些興趣大都與電子產品有關?你是否感覺到他對知識的渴望和天然的好奇心被抑制了?
· 孩子的成績是否在下降,或他在學習上沒發揮出最大的潛力—— 可是沒人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 是否有老師、兒科醫生或心理醫師暗示過孩子可能患有躁鬱症、抑鬱症、多動症、焦慮症或者精神病,而你的家庭卻並沒有家族遺傳史?是否有不同的醫師給出過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診斷?他們是否跟你說過孩子需要吃葯進行治療,而你卻覺得不需要?
· 孩子是否以前就患有類似孤獨症或多動症的疾病,現在症狀好像更嚴重了?
· 孩子是不是看起來「既興奮又疲倦」,筋疲力盡卻還是睡不著,或雖然睡著了卻睡眠質量很差?
· 孩子是否看起來懶洋洋的、沒有活力,對細節難以集中注意力?
· 你是否覺得孩子壓力巨大,但是又無法清楚地指出任何壓力來源?
· 孩子是否在接受學校的心理服務,但情況卻沒有獲得任何改善?
· 如果這些問題聽起來都很耳熟,你可能和很多其他父母一樣,遇到了在今天這個被電子化的時代再常見不過的困境——電子屏幕綜合征(ESS)。如果其中的某些情況一直惡化下去,就可能形成網癮。
事實上,以下這些疾病,很可能和使用電子產品直接相關:
· 情緒失調:易怒、抑鬱、焦慮、躁鬱症……
· 認知問題:注意力不集中、執行力差、幻聽……
· 行為問題:對抗、暴力、社交無能……
· 神經機能問題:痙攣、口吃、自閉症……
· 身體問題:睡眠差、頭痛、近視、慢性炎症……
對此,家長常常充滿困惑和挫敗感:什麼導致了這個問題?我們該把資源用到哪兒?我的孩子需要去做正式檢查嗎?是否該問問別人的意見,又該去問誰—— 神經學家、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還是教育專家?諸如此類的問題不一而足。很多家長覺得迷茫,他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還經常收到互相矛盾的建議,感到自己被朝不同的方向拉著走。他們尋求不同的意見,從網上查找信息,詢問其他家長什麼辦法有用,常常在是否需要用葯的問題上備感糾結。經常有家長說,這個過程一一走下來,最後感覺就像是個死循環。而這個死局代價高昂—— 無論對時間、金錢、資源還是孩子的自尊來說都是。
3.電子屏幕綜合征(網癮前期)的具體症狀是什麼?
1. 兒童由於過度刺激(神經系統過度興奮)表現出情緒、焦慮水平、認知、行為或社交互動方面的障礙,最終導致他們在學校、在家裡或與同齡人相處時出現明顯的功能障礙。典型的徵兆和症狀類似於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或睡眠缺乏,可能包括急躁、抑鬱或情緒變化迅速,出現過度的或與年齡不相符的發脾氣,抗挫折力低下,自律性低下,行為紊亂,存在對立違抗行為,運動力低下,社交行為幼稚,極少與人目光接觸,失眠或睡眠質量差,存在學習障礙和短期記憶力差。也有可能發生抽搐、口吃、幻覺和或隱或顯的癲癇。絕大多數案例都有急躁和執行力差的特徵,可以看作是此病症的標志。
2. ESS 症狀會與其他精神、神經、行為或學習障礙並發或者單獨存在,還會以各種神經疾病的面貌出現,或者類似於此類疾病的進一步惡化。
3. 患有ESS 的兒童經常被老師及家長概括為「壓力大」「過度興奮」「緊張」或者「不在狀態」。家人經常說待在孩子身邊感覺「如履薄冰」。
4. 經過一次「電子齋戒」之後症狀就能得到大幅改善或消失,這意味著需要讓孩子在數周內徹底遠離互動電子產品。一般經過三周的「齋戒」就能確保效果持久,但有的病例需要的時間更久。
5.「齋戒」之後重新使用電子產品時症狀可能復發,尤其是當使用時間恢復到之前的水平時。「齋戒」之後,有的兒童可以在嚴格節制的狀態下少量使用電子產品,而有的人一旦使用就會舊病復發。
6. 通常說來,該兒童會強烈地被電子產品吸引,所以要將設備沒收是非常困難的。
7. 特定因素會增加ESS 帶來的風險。包括男性,低齡,既有精神、神經發育、學習障礙或行為障礙疾病,現存或既往存在社會心理刺激源,易成癮性或者具有家族成癮病史,首次使用電子產品年齡低,使用電子產品總和時間過高等。可能的風險因素包括環境敏感型疾病,如哮喘、食品或葯品過敏或感官失調。總體而言,有多動症和/ 或自閉症的男孩患病風險極高。
4.什麼類型的電子產品會導致網癮?
如果是使用電子產品導致了疾病的發生,那麼首要的問題就是: 這是純粹因為使用的時長,還是使用設備的種類,還是在屏幕上看見的內容的屬性造成的?
事實上,有研究表明——
使用所有種類的電子產品都會給神經系統造成非自然的刺激,從而導致副作用的產生。但與流行看法不同的是,屏幕上的內容並不像數量那麼重要,使用互動式電子屏幕產品比被動式產品會導致更嚴重的障礙。
嚴格地說, 電子產品使用時間是指使用所有有電子屏幕的設備的時間 ,例如電腦、電視、電子游戲、智能手機、iPad、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電子書等。而且包含所有與設備有關的活動,不管是為了工作、學習還是娛樂,包括發簡訊、視頻聊天、上網、玩游戲、收發電子郵件、瀏覽社交媒體、使用APP、網購、寫作或進行文字處理、在屏幕上閱讀,甚至翻看手機上的照片。還包括諸如玩電子拼字游戲或紙牌游戲,玩「益智」類電子游戲或APP,以及閱讀Kindle 等活動。
5.電子產品在什麼時候會成為「問題」?
不僅暴力電子游戲會導致失調,任何游戲—— 包括教育性或者看似溫和的,例如字謎或者組建游戲——都會。另一個迷思是只有「 沉迷於」游戲、上網、社交媒介的兒童會有問題,或電子產品只有在家長不加以限制的時候才會變成問題。
而事實上,很多孩子都在還沒有沉迷的時候就發生了症狀,而有的孩子則會在經過極少量接觸之後就被過度刺激而失調。我看過到很多家長們把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控制在美國兒科學會推薦的標准范圍之內(總時長不多於每天1—2 小時),但是如果孩子使用的大多數是互動設備,那麼還是很容易產生問題。
不要妄圖區分使用電子產品的 「 好 」 與 「 壞 」 , 「 過多 」 與 「 一點點 」 。雖然這種心態可以理解,但卻是很冒險的。所以,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就是把所有的電子產品全部沒收。
6. 電子產品怎樣影響孩子的大腦和身體?
眼睛是中樞神經系統中唯一一個暴露在外界的部分。每隻眼睛背後直接就是視網膜和視神經,它們都以光的形式從環境中接收信息。視神經從眼睛延伸出去,然後在大腦底部交匯,與體積很小但卻至關重要的松果體交換信息,松果體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分泌因黑暗產生的睡眠激素(褪黑激素)幫助調節醒睡周期。
至少有三種與眼睛有關的「途徑」。第一,電子屏幕散發出極亮的非自然的光線,這種光線給大腦傳遞的信息會與真實世界的情況相悖,從而使生物鍾和其他生理節奏失調。第二,與2D 屏幕互動會改變普通的眼部肌肉運動,包括那些用於調節縱深的運動。這會影響視覺和前庭(與平衡感和肢體位置有關)的發展,以及認知和情緒調節。第三,電子產品會有強烈的、非自然的、「醒目的」視覺刺激,這種刺激會影響感覺和注意力的作用。不管所視內容如何,這一點都毋庸置疑。所以,電子產品會通過光線、肌肉運動信號和視覺刺激影響你的孩子。
眼睛本身也可能受到摧殘。除了眼部壓力或導致視線模糊、頭痛和眼部乾燥敏感的「 電腦視覺綜合征」之外,多個實驗室和動物實驗還證明,屏幕散發的LED 光線與視網膜受損有關。藍光和強光都與之有關。使用電子屏幕被越來越多地與視網膜血管變細相聯系,這就是患上 冠心病 的一個標志。
電子屏幕設備也能從心理層面影響大腦 。
比如,電子游戲會有意探索心理需求,從而激活自然獎賞迴路、在大腦中釋放讓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大腦也會被其他心理原因驅使,從而被互動電子產品吸引,包括我們想得到即刻滿足和回應的需求,這類需求正是游戲、社交媒體、上網甚至簡訊能滿足的。
除了眼睛和大腦之外,電子產品還對你孩子的身體產生影響 。使用它們時,血液會從膽和生殖器一類的器官流向四肢和心臟。心率與血壓升高,應激激素釋放,將身體置於一種戰斗或逃跑的狀態。孩子如果玩動作類的電子游戲會有這樣的反應倒不足為奇,可研究表明,使用所有形式的電子屏幕都會在心血管系統造成微妙的改變,日積月累就能造成傷害。此外,靜坐不動也會在30 分鍾之內就導致身體發生不健康的變化。
通過眼睛、大腦和身體,使用電子產品會輸出不自然和過度刺激的信號給神經系統。 通過這些迴路,無數的機制一起作用形成並強化戰斗或逃跑反應,導致與網癮有關的長期過激反應。對一些兒童來說,達到蠢蠢欲動的狀態需要的時間並不會很長,因為那麼多機制是在一起作用並互為能量。這些機制每一項都能形成自我壓力循環,同時降低兒童未來的抗壓度。
7.如果孩子現在已經出現了相關的症狀,家長該怎麼辦?
此時的你可能需要一個由美國權威兒童精神科醫生制定的、為期四周、可以幫助孩子戒除電子產品的 「 重啟計劃 」 。
它沒有任何花費,也很安全,不用葯物,沒有任何副作用,可操作性極強,並在多個領域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執行此書所說的計劃需要精神的力量和堅定的信念,但收獲將會是巨大的。
重啟計劃的目標是給孩子的大腦提供完全的戒斷和充足的休息,以使其回歸到本來的狀態。
8.這個「重啟計劃」有效嗎?
基於500多名兒童、青少年和青年嚴格實施重啟計劃的數據,並觀察「齋戒」中和「齋戒」後的變化,研究發現,被確診為精神疾病的兒童中有約80%得到顯著改善(症狀減輕至少50%),此種改善是指所有精神病症狀和所有診斷類目的。在不存在既有問題的兒童中,這個比例還會更高,而那些能夠積極響應的人中約有一半能夠痊癒(不再發脾氣、過敏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另一半也能有顯著改善。所以你可以期待一個注意力更集中、更有組織性紀律性,以及具有更成熟的社交互動性的、更快樂的兒童。
9.該如何開始一次重啟計劃
四周的重啟計劃,一般包括一周的准備和三周的 「 電子齋戒 」 時間。
「齋戒」准備包括界定問題范圍和設立目標,建立一個強大的支持團隊,決定以什麼代替電子產品類活動,制定三周的日程以及通知孩子。每一個步驟都很重要,現在積極謀劃將會鞏固你的決心、減少以後的壓力。最終,一次成功的重啟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你對「齋戒」有多麼嚴格。如果你都是三心二意地執行,肯定不會有效,這樣你就可能奪走了一次孩子痊癒並成長的機會。重啟的准備工作劃分為10個步驟,此外還要考慮其他兩個問題:電視和學校。
「 電子齋戒 」 准備的 10 個步驟:
1.界定孩子問題的范圍並樹立目標
2.與你的伴侶和其他照顧孩子的人達成共識
3.確定開始日期及日程
4.通知孩子生活中其他有關的成年人
5.收集可以替代電子產品的玩具、游戲和活動
6.為自己設立休息或獎勵
7.如果可能,說服孩子玩伴的家長一起參與
8.通知孩子並讓全家人都參與其中
9.進行一次徹底的「電子產品搜索」
10. 下定你的決心
10. 執行重啟計劃後多久能看見效果?
幾天之內
孩子對這個計劃最初的負面反應—— 眼淚汪汪、憤怒、爭執等—— 平息了。
孩子的情緒、態度和順從度都開始改善。
孩子開始睡得好了,上床的時間也更早。
游戲變得更有創造力,也有更多肢體活動。
孩子剛開始對於要重拾電子產品的執著消失了(尤其是小孩子),但還是會不停地提出這件事。
幾周之內
崩潰變得越來越不常見或者不嚴重,或者二者皆有。
孩子的情緒變得更加明快和穩定。
孩子的專注力提升了,有時候是突然提升,投入一個任務更加容易了。
成績顯著提高。
睡眠更深也更有質量,治療進程加快,並讓大腦能夠從生物化學意義上實現重啟。
孩子的生物鍾(或者生理節律)和白晝時間同步,這就讓睡醒周期、壓力激素和免疫系統、血清素都規律化。
大腦由於發炎變少恢復了失去的分子能量。
大腦血流從原始/生存區域流到更高的學習中心,包括大腦額葉。
有意思的是,他會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作業,寫作業本身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都不再那麼「折磨」了。
在互動中孩子的眼神接觸變多了,談話更長並且孩子「更善於傾聽」。
孩子表現出更好的運動精神並且總體上更有禮貌。
感官處理通常改善了,孩子對環境刺激不那麼敏感,於是就沒那麼容易過度刺激。
幾個月之內
崩潰更少甚至完全消失,情緒更穩定。
成績極為顯著地提高。
學習極其需要注意力的學科,比如數學和閱讀的時候進展更快了。
學新的信息更牢固或者在記憶中「粘貼」得更好了。
社交能力進步的標志越來越明顯,比如同情心增強,更能忍受持久的眼神接觸,還有更強的社交網路。
自省能力提高,尤其在青少年和年輕人中。
准確讀懂別人感情和行為的能力提高,不太無故地以惡意推測別人動機。
自覺能力更高,有的(不是全部)會把自己感覺和能力變好歸功於戒除電子產品,或者意識到玩電游讓他們「感覺糟糕」。
孩子可能會提議與朋友們一起玩非電子產品游戲或者更喜歡和不怎麼玩電子產品的人做朋友。
運動—感官—前庭系統整合帶來協調能力改善。
11.做完「重啟計劃」後,如何監管並限制電子產品的使用?
重啟之後很快你就有三個選擇:要麼延長重啟,要麼決定無期限取消電子產品的使用,要麼限制使用時間。短期內你需要很小心很保守地循序漸進。長期來看適度的需求可能會潮起潮落,你也可能需要不斷評估是不是繼續這種狀態,加緊還是放鬆限制,或者整裝重新開始一次「齋戒」。
「齋戒」之後家長們馬上就要決定是禁止還是限制,此後也需要在持續的基礎上決定是取消、調節還是再做重啟。
如果家長決定還是允許使用設備,那這種使用應該是作為孩子贏得的特權,同時還需要決定使用時間、頻率和犯規之後的後果。
權衡特殊的電子產品使用管理問題時可以用經驗法則和重啟決策樹。
關於電子產品使用的決策,寧可少不可多,減少永遠都不會錯。
長期後果中必須將一些因素作為高風險因素來考慮。
在適當的前提下再允許孩子使用電子產品,這應該作為一種實驗並且明確告知孩子。
適度使用電子產品的限度可能會不斷改變,要基於發育階段、現在或一直存在的壓力源還有總體健康狀態來決定。
12.在家還比較好辦,但要如何控制孩子在學校使用電子產品?
無論你是需要暫時限制電子產品的使用,還是需要對孩子在學校做出長遠的改變,你都可以從提問入手。問問孩子和老師,老師本人每天使用電腦、網路和電子白板作為教學工具的時長是多久,判斷出孩子寫家庭作業需要用多久電腦,然後再看看學生是否有連續幾天不使用電腦或者電子工具的機會,還是每天都必須用。如果可以的話,在孩子教室待一天。
如果不行,就問問老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式。大一些的孩子會有好幾位老師和好幾個教室,那就盡可能多地和老師談談。記住,你會碰到各種各樣的人,有的認為電子產品是敵人,有的則會為之唱贊歌。你也可以和特殊教育或者資源教師談談,和心理學家或其他治療師、學術顧問、校長、副校長還有教練都談談。
但你可能會發現, 女性教師更容易與電子產品使用限制產生共鳴。總體上男性大腦更多會被技術吸引。但是支持減少電子產品使用的男性教師和教練可能會變成非常珍貴和有影響力的同盟軍,不管對孩子還是管理者來說都是如此。
⑨ 家有網癮孩子,怎麼辦哪幾種方法幫孩子擺脫網癮很管用
家有網癮孩子,怎麼辦?哪幾種方法幫孩子擺脫網癮很管用?
現今孩子可謂含住IPAD成長的一代。互聯網技術無邊無際的精彩世界連成人有時候都難以抗拒,何況是自控能力不夠的孩子?網路的高速發展給大家帶來了許多便捷,例如孩子運用手機上、電腦能獲得更多的知識與信息內容。但是同樣也會帶來一些消極難題,例如孩子的網癮難題。一直以來,孩子的網癮難題一直是父母們所關注的重點和困擾。
沒想到這一舉動如同捅了馬蜂窩。當孩子見到平板電腦消失了,就自主爬上五樓,放話平板電腦不立刻還給他,他便馬上跳樓自殺。這下能將他媽媽嚇得不輕,迫不得已把平板給了孩子,不敢再提這件事了。曾有網友表示,網癮難題已經成為孩子的成長關鍵安全隱患,影響到了孩子一生的健康快樂成長。
⑩ 中學生應如何避免網癮
合理引導中學生的上網動因,幫助中學生健康用網
網路使用在中學生群體中已經非常普遍,而網路功能的多元化,對中學生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乃至人際互動模式都產生影響,如何引導中學生合理使用網路、避免網路成癮也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本調查從心理動力學理論出發,考察中學生的上網動因,分析其與網路成癮的聯系,發現中學生的上網動機對於網路成癮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基於調查發現,對幫助中學生健康用網、預防網路成癮提出如下建議。
1.引導中學生正確使用網路,發揮網路的積極作用。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計算機操作和網路運用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必備技能,整體而言,網路使用對中學生的積極作用大於消極作用,為更好地發揮網路的積極作用,提升中學生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養,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做出更多努力。本調查中,我們發現北京市中學生的網路應用已經非常普遍,上網方式也相對多元,除電腦(或筆記本電腦)外,手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平板電腦也逐漸豐富著中學生的上網體驗,這些攜帶型設備的普及,也必然帶來中學生群體網路應用更大的便捷性與隨時性。這也提示教育者及家長,更應重視引導中學生養成健康合理的上網習慣,形成正確的網路認知,為他們提供積極的社會支持,提升他們網路使用時的自我調控能力以及現實生活參與意識,為中學生健康用網和身心發展保駕護航。
2.引導中學生合理看待網路的功用,重視發揮網路的工具功能,減弱中學生對網路的情感依賴。
中學生在網路中尋求安慰與歸屬、尋求與他人的情感聯結的需求越強烈,越希望藉助網路結交朋友、尋求安慰與支持以及宣洩情感,越容易產生對網路的過度依賴,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而如果對網路持相對客觀的態度,注重其工具功能,則有助於更好地發揮網路的積極作用,避免產生對網路的依賴。因此,應引導中學生將網路作為生活、學習的工具,強化網路在支持學習、獲取資訊方面的工具功能,盡量弱化網路在中學生情感聯結中的作用,避免中學生在情感上對網路的過度依賴。
3.關注中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豐富中學生的網路體驗與在線學習資源。
中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主要以娛樂、社交、信息獲取為主。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看電影、聽音樂和玩在線游戲都是基於網路的娛樂行為,但對中學生的影響卻有所不同,前兩項娛樂活動在整個中學生群體都比較普遍,而玩在線游戲則主要是網癮中學生的參與度較高,並且是對網路成癮預測作用最大的上網動因之一。對比這兩種類型的網路娛樂活動可以發現,看電影、聽音樂主要是接受性的活動,個體的捲入程度相對較低,而在線游戲卻需要個體比較高的參與和投入度,同時包含了社交的成分,一旦個體的情感投入過高,就比較容易誘發網癮。同時,個別訪談發現,許多中學生表示,雖然大家都會上網,但對眾多的網路功能了解得並不多、也不深入,使用的效率、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教育者和家長應更多地向中學生提供網路應用方面的方法指導。此外,廣大教育者應根據中學生的特點和網路體驗的需要,提供更多適用於中學生群體的網路學習資源,特別要增加資源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以增強對中學生的吸引力,促進他們健康、高效用網。
4.了解中學生網路應用的性別差異,提供有針對性的引導和干預。
男女中學生的網路應用表現出了一定的性別差異,這些差異的產生,與男女生的個性特點有關,一般認為男生對技術興趣更大,更具主動性和沖動性,而女生往往情感上更細膩。這些特點反映在他們的網路行為中。例如,同樣是網路社交,男生更多選擇在線聊天、在線游戲等即時性、交互性強的活動,同時在網上尋求交友對象的動機強度也高於女生;而女生更多選擇訪問空間、論壇、微博等非即時性且帶有更多接受性及分享性的活動。因此,對男女中學生上網行為的引導、干預應有所區別,注重發展各自優勢,規避負面影響,例如將男生較強的行動力和能量引導到有益身心發展的網路活動中,發展他們的創造性,而對女生則多關注她們的情感體驗與分享。
5.引導中學生積極參與實踐,豐富生活體驗,鼓勵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尋求認同與歸屬。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觀點,中學生正處於人格發展的第五個重要階段——青少年期(青春期)。這一時期,中學生由幼稚逐漸走向成熟,面臨著身心發展的劇變,各種需要日益增長,視野更加開闊,尋求認同和歸屬、找到自己的位置、保持與社會的聯系是他們的內在需求,而網路世界的生動、便捷、絢麗多彩等特點讓心理需求滿足更為易得,從而可能強化中學生對網路的依賴。因此,為避免中學生過度寄託網路滿足這些需求,就要求家庭、學校、教育者為他們創設更豐富的生活體驗和實踐鍛煉機會,同時提供積極的社會支持,讓他們在現實生活、日常學習中擁有更強的歸屬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