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郭明錤:蘋果14在中國需求或遠超蘋果13,這意味著什麼
蘋果分析師郭明錤表示,蘋果今年秋季即將推出的iPhone14系列機型需求可能會比已經大受歡迎的iPhone13系列更強。而他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在目前在中國市場上,蘋果iPhone14的預付定金明顯高於iPhone13系列,那麼這意味著什麼呢?因為在高端手機市場當中,華為這個品牌落了下風,自然會導致大量的用戶選擇去用蘋果,而蘋果14系列的需求量更大的話,說明大家的換機需求要比之前更加的旺盛,這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蘋果手機當下沒有了競爭對手。
㈡ 你知道嗎,在蘋果這些崗位的工資才是最高的
【工業設計師】薪資:167260美元令人驚訝!史蒂夫·喬布斯不止一次說過,蘋果是一家走在設計與科技十字路口的公司。在其內心,蘋果有一種創新DNA,確保自己的產品領先於谷歌等對手,並且不易被超越。很顯然,負責產品整體視覺體驗,以及如何進行視覺交流的人,必定在蘋果擔任重要職位,也是蘋果最具價值的人才之一。我們猜想,蘋果設計大師喬納森·艾維(Jony Ive)賺得要比這多得多。
【高級硬體工程師】薪資:138753美元在蘋果任職相當長時間之後,你可能會被提升為高級硬體工程師。到這個級別,你才能得到大筆的收入。
【高級軟體工程師】薪資:130130美元高級軟體工程師比高級硬體工程師的收入略低,在這個級別,你可能從事的是蘋果最神秘的產品之一,例如蘋果地圖或者iPhone操作系統。
【產品經理】薪資:120182美元產品經理的職責是確保每一款產品都能符合蘋果的質量標准,他們要關注產品生產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他們還需要與營銷、設計、軟體和硬體工程師溝通,做一切工作的中間聯系人。
【產品設計工程師】薪資:119742美元設計是蘋果極其重要的一項工作,該公司給產品設計師的待遇也相當可觀,通常比軟體工程師還要高一些。
【機械工程師】薪資:119150美元蘋果的產品同樣面臨著很多傳統的機械難題,例如減少發熱和部件運動等。機械工程師就是要確保蘋果的產品不會因為細微的問題而破碎。
【硬體工程師】薪資:113577美元硬體工程師的職責是確保蘋果硬體達到標准。由於蘋果本質上是一家硬體公司,因此硬體工程師比軟體工程師收入略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軟體工程師】薪資:110784美元軟體工程師是蘋果應用程序和操作系統背後的大腦。與比相比,谷歌的軟體工程師收入略高,每年為11.8982萬美元。
【資料庫管理員】薪資:109415美元蘋果當然需要處理海量的數據,無論是用戶的使用數據,還是App Store應用商店產生的APP數據,抑或是Siri等連網服務製造的數據。資料庫管理員需要確保蘋果的資料庫反應迅速,不能掉線。
【高級系統工程師】薪資:107740美元這其實蘋果內部工資最低的高級職位之一,不過高級系統工程師的年薪仍然相當於普通零售店雇員的兩倍。
【檢測工程師】薪資:106446美元檢測工程師需要對產品進行壓力測試,確保符合蘋果的質量標准。他們還要負責制定一套檢測程序,確保蘋果賣出的每一台設備都能夠功能完備,沒有缺陷。
【固件工程師】薪資:105270美元固件工程師要確保蘋果的軟體在硬體上順暢運轉,這是一個重要的崗位,需要在硬體和軟體方面都具備高度的專業水平。
【項目經理】薪資:101716美元項目經理要確保一個項目的每一個細節都粘合在一起,並且能夠按時完成。他們要負責監督蘋果內部一系列規章制度的落實情況。
【系統工程師】薪資:95713美元蘋果有很多供應商和工廠,因此它需要認真管理自己的物流系統,確保產品按時出貨。系統工程師要確保整個鏈條的連續性,並對潛在的風險進行管理控制。
【軟體質量保證工程師】薪資:92733美元蘋果還要確保自己的軟體沒有漏洞,並受到蘋果用戶的歡迎,這就是軟體質量保證工程師的職責。
【財務分析師】薪資:89728美元蘋果有一支高質量的財務團隊,他們要確保業務順利運轉,財務狀況良好。
【商業分析師】薪資:85865美元商業分析師需要確保蘋果內部是一個組織有序、設計規范的公司,他們還要確保蘋果的業務順利運轉。
【客戶經理】薪資:74457美元客戶經理需要管理和維持企業之間的關系,蘋果與很多廣告商和硬體供應商都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它需要人來管理和維持這些關系。
【天才吧首席客服】薪資:52206美元在蘋果零售店的天才吧工作一段時間之後,你的工資會有所提高。天才吧首席客服的薪資相當於蘋果公司一位優秀軟體工程師的一半。
【蘋果零售店經理】薪資:51287美元蘋果需要一些人來管理零售店,零售店經理要比天才吧和銷售代表的收入都高。
【天才吧客服】薪資:41824美元天才吧對於蘋果零售店的購物體驗極其重要,但他們似乎並沒有得到蘋果公司的厚愛,至少在薪資方面如此。
㈢ 蘋果或將於2024年推出全面屏iPhone
蘋果或將於2024年推出全面屏iPhone
蘋果或將於2024年推出全面屏iPhone,蘋果分析師郭明錤已經瞄準了2024年的iPhone機型,很可能是iPhone 16系列。蘋果或將於2024年推出全面屏iPhone。
蘋果或將於2024年推出全面屏iPhone1
關注蘋果產業鏈的知名分析師郭明錤(Mig Chi Kuo)發推說,蘋果公司可能在2024年推出其第一款真全屏智能手機,也就是徹底去掉劉海,前置鏡頭和面部識別等裝置放在屏幕下方。
「iPhone 16 Pro」有可能成為蘋果第一款採用面部識別和屏幕下前置攝像頭的設備,郭明錤(Mig Chi Kuo)說:我認為真正的全屏 iPhone 將在2024年面世。在2024年,高端 iPhone 將採用一個屏下顯示前置攝像頭和面部識別裝置。光線不足會影響前置攝像機的質量,而 ISP 和演算法是提高前置攝像機質量的關鍵。
郭的言論是基於他之前的預測,即帶有屏下指紋裝置的iPhone不再是蘋果計劃的一部分。事實上,郭的最新推文鏈接到了分析師羅斯 · 楊(Ross Young)的說法,即iPhone 16將採用屏下臉部識別技術,而Touch ID不會有了。
郭明錤在早些時候的推文中表示,蘋果在2024年採用顯示屏下的Face ID的路線圖,但這「不是技術問題」,更像是一個營銷決策,但他最新的想法似乎表明,當前的硬體和軟體限制也可能是蘋果致力於完善屏下技術的一個因素。(屏下鏡頭和面部識別不只是硬體要求,還要有相應軟體配合)
今年,據說iPhone 14 Pro機型將去掉劉海,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感嘆號形狀的切口。但蘋果在發布會前不會透露任何信息,目前這些還都是只是猜測。 一直以來,蘋果的目標都是將手機變成「一塊玻璃」,劉海,有線介面這些都會去掉,目前只是時間問題。
蘋果或將於2024年推出全面屏iPhone2
雖然關於iPhone 14陣容的傳言終於升溫,但蘋果分析師郭明錤已經瞄準了2024年的iPhone機型,很可能是iPhone 16系列。在今天早些時候發布的一條推文中,這位分析師加倍預測,顯示屏下的Face ID將出現在這款即將推出的手機的高端版本中。
幾周前,郭明錤與分析師羅斯-楊(Ross Young)證實了顯示屏下的Face ID將出現在iPhone 16系列。當時,這位分析師說,屏下Face ID將出現在iPhone 16上,"這次,日程安排不是一個技術問題,更多的是營銷目的"。
截至目前,傳言認為iPhone 14的專業機型將採用新的打孔+葯丸設計,而整個iPhone 15系列將在一年後採用這種新設計。以下是郭明錤發布的關於iPhone 16的屏下Face ID技術的內容。
我認為真正的全面屏iPhone會在2024年出現。2024年的高端iPhone將採用顯示屏下的前置攝像頭,同時採用顯示屏下的Face ID。低光照條件不利於前置攝像頭的質量,ISP和演算法對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
除此之外,我們對即將推出的iPhone 16知之甚少。截至目前,預計2023年的iPhone Pro系列將採用潛望鏡鏡頭,僅此而已。
另一方面,對於iPhone 14,9to5Mac消息人士稱,普通版將採用iPhone 13系列的A15仿生晶元,而iPhone 14 Pro將是唯一獲得新A16處理器的機型。
蘋果或將於2024年推出全面屏iPhone3
外媒MacRumors報道稱,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做出預測,蘋果可能會在2024年推出首款真全面屏iPhone。其中iPhone 16 Pro會是第一款搭載屏下Face ID和屏下攝像頭的.設備,徹底告別劉海和挖孔。如果消息屬實,那iPhone 16 Pro出來必定賣爆。
郭明錤表示,他認為真全面屏iPhone會在2024年問世,高端iPhone會採用屏下攝像頭和屏下Face ID,蘋果將通過ISP和演算法來提升弱光環境下前置攝像頭的拍照質量。不過,目前這還只是預測,不敢保證2024年蘋果真的會量產,畢竟蘋果產品升級的速度大家都懂。
蘋果似乎不準備在未來的iPhone上搭載屏下Touch ID技術,顯示行業分析師Ross Young也發表了相同的看法。iPhone 16可能會搭載屏下Face ID,但不會出現Touch ID,看來兩者兼具的願望是無法實現了。盡管Touch ID用起來更方便,但安全性方面確實不如Face ID,這或許是蘋果不想用它的原因之一。
對於兩年後的產品,大家現在也就只能想一想,根本沒辦法做准確的預測,誰也不知道蘋果未來會如何打算。但是,屏下相機技術是未來發展的趨勢,目前已經有部分安卓機型率先用上了。盡管顯示效果和成像畫質仍舊有些不太理想,但到了2024年這些應該都不是太大的難題。
今年iPhone 14系列高端機型將取消劉海,換成挖孔屏設計。這對蘋果而言算是劃時代的升級,因為劉海屏已經用了整整5年了。按照蘋果的作風,挖孔屏設計肯定不會只用一年,保底也得沿用三代。所以,iPhone 15和iPhone 16必然還是挖孔屏設計,但還是有一定可能性會在iPhone 16 Pro上嘗試屏下Face ID。
大家對全面屏iPhone已經期盼太久了,如今終於有一些不太准確的爆料,未來到來的可能性還是有的。然而,至今依舊沒有任何關於Type-C介面iPhone的信息,難道有生之年見不到了?
㈣ iphone員工一個月工資
國外一家專門做職業咨詢的網站Glassdoor,統計了蘋果在職及前員工的薪資情況。我們都知道庫克剛上任CEO年薪高達3.7億美元,估計蘋果其他職位的薪資也不會低到哪兒去。
NO.15 Applestore高級店員
薪酬:5.5626萬美元(摺合人民幣34.5281萬元)
普通店員在applestore工作一段時間後,會升職加薪為高級店員,主要職責是給到店體驗蘋果產品的顧客服務。Applestore店員並不需要推銷,只需要為顧客做好答疑等服務即可。
NO.14 Applestore店長
薪酬:8.5357萬美元(摺合人民幣52.9827萬元)
每家零售店的老大,負責管理整個applestore的正常運行。
NO.13 財務分析師
薪酬:9.4799萬美元(摺合人民幣:58.8170萬元)
企業的成功離不開財務的良好運轉,蘋果的財務人員都是比較靠譜的。
NO.12 運營系統工程師
薪酬:10.431萬美元(摺合人民幣:64.7233萬元)
確保蘋果與供應商、工廠之間的產業鏈條完整、連續,控制運營風險。另外還需要管理蘋果的物流系統,以確保產品能按時發貨。
NO.11 項目經理
薪酬:10.7631萬美元(摺合人民幣:66.7839萬元)
項目經理要確保在一個具體的項目中,所有的細節都粘合在一起,並且都能夠按時完成。
NO.10 檢測工程師
薪酬:11.3916萬美元(摺合人民幣:70.6837萬元)
對完工的蘋果按照質量標准進行檢測,比如壓力測試,確保蘋果的功能完善,沒有缺陷的。
NO.9 硬體工程師
薪酬:11.8739萬美元(摺合人民幣:73.6763萬元)
硬體工程師的職責是確保蘋果的硬體符合標准。
NO.8 軟體工程師
薪酬:11.9336萬美元(摺合人民幣:74.0467萬元)
軟體工程師是蘋果應用和操作系統背後的主腦。與之相比,谷歌軟體工程師的薪酬則略高一些,平均收入為12.5322萬美元
NO.7 資料庫管理員
薪酬:12.2669萬美元(摺合人民幣:76.1148萬元)
蘋果還需要處理大量的數據:無論是用戶的使用數據,還是AppStore的應用數據,又或是Siri等連網服務製造的數據,蘋果都要好好整理它們。
NO.6 產品設計工程師
薪酬:12.5983萬美元(摺合人民幣:78.1711萬元)
設計在蘋果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公司給產品設計師的待遇也相當可觀,通常比軟體工程師還要高一些。也難怪iPhone的逼格比較高。
NO.5 機械工程師
薪酬:12.7464萬美元(摺合人民幣:79.0901萬元)
蘋果的產品同樣面臨著許多傳統的機械問題,公司需要解決機身發熱和部件移位等問題。機械工程師要確保蘋果的產品不會因為細節問題而被毀掉。
NO.4 產品經理
薪酬:13.1108萬美元(摺合人民幣:81.3512萬元)
產品經理需要確保蘋果的每一款產品都能符合自身的質量標准,需要關注產品生產過程的每一個環節。產品經理還需要與營銷人員、設計師、軟體工程師和硬體工程師進行溝通,成為一切事務的橋梁。
NO.3 高級軟體工程師
薪酬:14.0832萬美元(摺合人民幣:87.3848萬元)
高級軟體工程師比高級硬體工程師的收入略低。到了這個級別,就可以和蘋果最神秘的產品打交道了,例如蘋果地圖或者iPhone操作系統。
NO.2 高級硬體工程師
薪酬:15.0105萬美元(摺合人民幣:93.1191萬元)
當你在蘋果任職很久之後,可能會被提拔為高級硬體工程師。工資也會開始大幅上漲。
NO.1 工業設計師
薪酬:17.414萬美元(摺合人民幣:108.0295萬元)
SteveJobs曾不止一次說過,蘋果是一家處於設計與科技交叉口的公司。在蘋果的核心有一種創新能力,正是這種能力讓他們的產品領先於谷歌等對手,這是別的公司所無法企及的優勢。很顯然,負責產品整個視覺體驗的人,同時也是負責和消費者進行視覺交流的人,必定在蘋果擔任重要職位,也是蘋果最具價值的人才之一。
覺得回答對你有用,別忘了點採納哦!
㈤ ios 開發的就業前景怎麼樣有幾個方向可以發展
這個問題就是ios和安卓哪個好的問題,這個可以將兩個做個對比後就能得出就業前景怎麼樣,至於發展方面就一個,那就是針對蘋果的APP。
開發環境
你當然可以像往常一樣,通過文本文件寫代碼,不過如果你使用整合開發環境,那麼編程無疑會變得更高效。
蘋果的開發環境是Xcode,在Xcode上工作是一件十分愉悅的事情。它反應迅速,功能強大,同時又十分順手。它的調試器可以做到無縫工作,同時反應十分快速。
而Android平台呢?目前的開發環境是Eclipse,由Android外掛程序調試,表現相當糟糕。遲緩,拖沓,同時操作又違背常理,復雜的一團糟,與Xcode相差甚遠。而更不要提Android模擬器了,每次啟動都要好幾分鍾,而其中一半時間都無法連接到Android Debug Bridge。
從目前來看,谷歌也已經意識到了問題,他們正在開發一套全新的Android Studio IDE:
Android Studio目前已經提供了預覽版的下載,其中一些功能還沒有完成,開發者在使用的過程中會遭遇到許多bug。如果你對於使用這樣一款半成品覺得十分不爽,那麼或許你可以通過下載ADT Bundle來替代它。
雖然谷歌開始重視開發環境這一點還是值得令開發者欣喜的,不過反應速度還是慢的讓人吃驚,要知道,距離我購買第一款Android手機已經過去了四年半,而四年半的時間,開發環境仍然一團糟。
獲勝者:iOS 勝出一條街
配置
與蘋果的Xcode相比,Android擁有一個清單文件,通過Eclipse可以將你的應用在這個文件中進行存儲或編輯。當應用運行出現錯誤的時候,我還是更希望可以得到更清晰的錯誤信息。而Android應用的配置明顯更簡單卻更優雅。
獲勝者:Android
交互設計
你可能已經猜到,蘋果肯定會獲得這一輪比拼的勝利。蘋果的界面生成器可以快速生成美觀的用戶界面。不過它也存在著一個問題,隨著我試用界面生成器的時間越長,我就越不喜歡它。雖然它對於簡化有著很深刻的理解,可是隨著時間流逝、應用進化,這些簡化看起來卻更復雜更混亂,而我同樣不喜歡蘋果在一年前為Storyboard添加的多屏幕功能。
Android理論上來說擁有一套相同的視效開發工具,在實際使用中只要你編寫XML文件,那麼在編寫結束之後,它會自動適應不同屏幕尺寸並完成布局。
在這一環節中,競爭程度要比你想像的更激烈,盡管我認為兩個系統都有著自己的優勢,不過我還是認為iOS勝出。首先,它更加簡潔:只有三種屏幕尺寸需要適配,而Android則明顯要復雜許多。第二,默認的iOS視覺元素要比Android的好看太多了。
獲勝者:iOS
語言
Android應用的語言是Java,而iOS的應用語言則為Objective-C。在編程的最開始,我選擇使用Java,而沒有選擇Objective-C,因為當時對於Java更熟悉。但是我很快就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Objective-C。它比Java更易用也更簡潔。它有category,可是Java沒有;它有block,可是Java沒有。
獲勝者:iOS
API
Android和iOS都為開發者提供了海量的軟體資料庫,而籠統的說,這些資料庫也十分相似:這些API中有一些提供了手機的使用功能,有些提供了網路連接功能,這些部分大多歸於控制器來完成。對於iOS ViewController來說,它的作用等同於Android Activity。
但iOS卻具有Android所沒有的一些框架和功能。Android並沒有iOS強勁的Core Data框架。這個框架使用十分方便,而且設計也相當簡潔。
獲勝者:iOS
網路
網路連接通常是在後台運行的,因此它們不會對應用本身造成太多影響。Android提供了AsyncTask,用於檢測用戶當前是否在線。而iOS也提供了相應的功能,不過它們因為級別還很低,因此表現還不是很讓人滿意。
不過你可以通過許多開源的資料庫讓這部分變得更加簡單。我通過使用AFNetworking,可以讓連接變得十分簡單。但這個工具卻不支持Android,因為Java不能完成block操作。
獲勝者:Android的第一方獲勝,但iOS的第三方資料庫也相當出色
最終獲勝者是...
雖然Android在一些地方有其獨特的優勢,不過總體來說,在為iOS編寫出色的應用還是要比Android簡單許多。而考慮到iOS用戶往往擁有著更健康的付費使用習慣,開發者也很自然的會選擇優先為iOS開發應用。新的Android Studio IDE可能會提升一些Android的開發體驗,不過還遠遠不夠。
㈥ 蘋果發布2022第三財季財報,你從這份報告中看出了什麼
最近一段時間,科技股的波動引發了整個市場的大規模下跌,但是誰也沒想到,這么大規模的下跌究其根源竟然是蘋果放緩招聘的一則很不起眼的消息,為啥蘋果不招人就能引發如此大的震盪?當前科技股的大規模變化到底該怎麼看?如果按產品劃分:蘋果第一財季來自於iPhone的營收為655.97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559.57億美元;
從數據中可以看到,蘋果仍能在逆流中實現利潤正增長,並且在大陸中的銷售額不斷攀升。主要體現在智能設備、家居產品上,這與我國消費者青睞智能設備有關。其次,無論在哪個區域,蘋果的交易額都實現正增長,並且增幅還不小。說明世界經濟具有較大的彈性,並沒有因為疫情而萎靡不振。據彭博社報道,蘋果公司計劃2023年放緩部分部門的招聘和支出。受此消息影響,蘋果股價直線跳水,最終收跌逾2%。知情人士表示,該決定源於在不確定時期更加謹慎的舉措,盡管這並不是一項全公司范圍內的政策。這些變化也不會影響到所有團隊。外媒指出,目前蘋果公司仍計劃在2023年制定激進的產品發布計劃,其中包括混合現實頭顯,這將是該公司2015年來的首個主要新產品類別。不過業內人士則表示,雖然此舉並非影響整個公司的所有業務,但依然反映出公司高層面對不確定性需更加小心的思慮。
㈦ 蘋果(APPLE)工資待遇怎麼樣
蘋果零售店天才年薪:38937美元
天才主管年薪:48353美元
蘋果零售店助力經理年薪:49175美元
客戶經理年薪:75324美元
財務分析師年薪:81523美元
軟體質量測試工程師年薪:87651美元
業務分析員年薪:87768美元
系統工程師年薪:94119美元
項目經理年薪:91652美元
機械工程師年薪:99900美元
高級系統工程師年薪:101794美元
軟體工程師年薪:103883美元
固件工程師年薪:103985美元
測試工程師年薪:104926美元
硬體工程師年薪:105316美元
資料庫管理員年薪:116019美元
生產設計工程師年薪:118556美元
產品經理年薪:124893美元
高級硬體工程師年薪:126325美元
藝術總監年薪:133664美元
㈧ 蘋果造車,沒有王炸
作者 | 周繼鳳
編輯 | 黎明
蘋果造車終於有了新進展,據彭博社報道,曾在福特 汽車 工作了31年的女高管——Desi Ujkashevic最近加入了蘋果造車項目。
這位女高管,曾經負責過許多款福特車型的內飾、外飾、底盤和電氣部件的工程設計。
此前,蘋果造車項目一度陷入了危機。
3月15日,著名的蘋果分析師郭明錤在個人推特上透露,蘋果負責Apple Car項目的員工團隊已經「解散了有段時間」。
按照郭明錤測算,蘋果要是想在2025年前完成大規模生產該 汽車 的目標,在未來三到六個月內必須重組團隊。
蘋果對於造車的興趣始於喬布斯時代,但真正落到實處,還得從2014年算起。
2014年,有媒體報道,蘋果悄悄組織了幾百人的團隊,秘密開展了一個造車項目,並取名「泰坦計劃」(Project Titan)。
「Apple Car 」被人們視為蘋果的「下一個明星產品」,每隔一段時間都要拿出來討論。所有的造車巨頭都將蘋果看成最大的競爭對手。巔峰時期,麥肯錫給出了驚人的估值預測:到2030年,蘋果泰坦項目價值大約能達到6.7萬億美元。要知道,截至目前,蘋果的市值也只是2.84萬億美元。
但在長達8年的時間里,泰坦計劃掙扎在博弈、內部沖突、裁員的泥淖里,至今沒能爬出來。
如今,在傳出蘋果造車團隊解散消息後的數月,蘋果造車項目終於迎來新的人事變動。新來的女高管能救得了蘋果造車項目嗎?
蘋果從未正式向公眾通報自己的造車計劃,沒人知道泰坦計劃具體進展到哪一步了。市面上流傳著各種與「Apple Car 」相關的傳聞,據說蘋果造的車可能沒有方向盤、沒有腳踏板、車輪是球形……
人們只能通過一些爆料人的只言片語或者某些媒體的獨家報道中,拼湊出蘋果的造車進程。
梳理蘋果的造車史,你會發現, 可能蘋果自己也不確定自己要干什麼。
泰坦計劃在「要不要造車」,「要不要自主造車」,「是造半自動的車還是完全自動的車」之間反復橫跳。
戰略上的遲疑和不確定,為「Apple Car」帶來了兩個巨大且致命的問題:
第一,團隊內部博弈、分歧嚴重。8年的時間,泰坦計劃已經更換了數個項目負責人,多位核心高管離職,大批人才流失。
第二,由於沒有明確的目標,蘋果數次暫停、推倒曾經的造車計劃,反復內耗,這導致蘋果多年來造車進展極為緩慢。
最早期,蘋果造車項目的領頭人是副總裁史蒂夫·扎德斯基(Steve Zadesky)。
史蒂夫·扎德斯基想要走有限自動駕駛路線,而包括蘋果首席設計師喬納森·艾夫在內的團隊成員認為,應該走全自動駕駛路線。 高層們意見高度不統一 。2016年,史蒂夫·扎德斯基宣布計劃退出該項目。
這是蘋果造車項目中的第一輪人事動盪。
有報道說,在那場動盪中,上百名軟硬體工程師被迫離職。
隨後,蘋果元老級人物鮑勃·曼斯菲爾德(Bob Mansfield)接手了這個項目,成為了泰坦計劃的第二代負責人。
史蒂夫·扎德斯基時期,蘋果致力於 造整車。 媒體爆料,蘋果花了很長一段時間研究如何減少噪音、電動車門,以及整合增強現實,甚至考慮過重新發明輪子。
但到了鮑勃執掌項目,一切推倒重來。按照鮑勃的暢想,蘋果應該專注研發無人駕駛系統,而非自主造車。 於是,2018年5月,紐約時報報道,蘋果計劃與大眾合作,將蘋果的自動駕駛技術融入到大眾的T6麵包車上。
但內部分歧依舊在,曾在特斯拉公司工作的蘋果老兵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 ,於2018年返回負責泰坦項目。泰坦計劃再次換了負責人。
平靜下來的團隊,這時候又在思考蘋果到底應該在 汽車 領域做什麼?最終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沒錯,還是應該造整車。2020年,路透社報道稱, 蘋果再次計劃在內部開發一款 汽車 ,並可能在2024年發布。
但到了2021年9月,曾經力挽狂瀾的道格·菲爾德也離開了蘋果跳槽到了福特。雪上加霜的是,與道格一起離開的還有三位身居要職的高管。
Watch OS項目高管凱文·林奇(Kevin Lynch)臨危受命,成為了臨時負責人。
過去幾年,蘋果 汽車 內部定下了兩個方向,一個是研發一輛具備有限自動駕駛能力的 汽車 ;而另一個方向則是研發一輛具備完全自動駕駛能力、不需人工干預的車型。
除了沒有目標, 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造車領頭人外,蘋果還犯了一個錯誤——低估了造車的難度。
在造車這樣一門需要巨額資金投入的生意上,蘋果其實有不少的優勢,比如財力雄厚,現金流充裕,燒得起錢。智能 汽車 時代的核心是軟體、系統、平台以及生態,這些都是蘋果的長項。
按照很多人的設想,「Apple Car」能徹底改變 汽車 ,就像iPhone在2007年顛覆手機行業一樣。
這種自信某種程度上延續到了蘋果的管理層,《紐約時報》曾報道,蘋果管理層在泰坦計劃初期,曾設定了一個目標——2019年把電動車造出來。
2014年,蘋果才剛剛成立造車項目。也就是說,團隊要在5年內造出一輛電動車。
後面的故事我們也知道了,別說2019年了,到了2022年,「Apple Car」連影子都沒能看到。
事實上,在面對全新的 汽車 領域,蘋果有很多力不從心的地方。
跨界造車的道路風險重重,周期長,而且容錯率低。而蘋果從未製造過 汽車 ,經驗缺乏也讓蘋果的造車道路變得異常艱難。
道格·菲爾德,泰坦項目的第三位負責人,曾對媒體說了這樣一段話,似乎也在側面證明蘋果造車的艱難:「創辦一家嶄新的造車公司,或是從零開始啟動一個全新的 汽車 項目,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但是,這些新項目大多缺乏持久的資源和耐力。」
而從商業模式上來說,蘋果手機等3C產品利潤率很高,造車則是典型的低利潤產業。這些都與蘋果傳統的業務模式、成本及利潤情況不相符。
與手機行業不同, 汽車 行業依賴生產製造、技術、人才、渠道、供應鏈等方面的長期積淀。在這些方面,蘋果是生疏的門外漢。
尤其是, 汽車 的復雜性遠高於手機,生產一輛電動 汽車 需要的零部件數量大概是1萬個。面對如此復雜的供應鏈,蘋果無法像在手機行業一樣得心應手。
有知情人士曾對媒體指出。在智能手機領域,蘋果擁有廣泛的影響,經常可以從供應商手中得到獨家合作權。但就 汽車 而言, 汽車 零部件所需的大量前期投資,意味著很多供應商不願意將他們的產品交付給蘋果等 科技 公司,因為這類公司最初的出貨量可能很小。
最重要的是,迄今為止 ,蘋果在造車道路上,沒有朋友。
Guidehouse Insights電動 汽車 首席分析師Sam Abuelsamid曾指出, 如果蘋果真的推出自己的 汽車 ,它需要合作夥伴 。「因為製造 汽車 和管理供應鏈要比製造手機或電腦復雜得多,正如特斯拉在過去十年中痛苦地學到的那樣。」
為了尋找朋友,蘋果做了多方努力。2021年2月,有傳聞稱蘋果將與現代起亞合作,在起亞喬治亞州的工廠生產一款帶有蘋果品牌的 汽車 ,但是這一計劃流產了。據日經新聞報道,蘋果為了造車大計,至少與6家 汽車 廠商展開過談判,包括起亞和日產,但是這些車企無一例外無法接受與蘋果的合作模式。
蘋果的強大,讓車企們擔心自己會淪為代工廠。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人們還有機會見到「Apple Car」嗎?
從目前的消息來看,蘋果准備繼續死磕「造車」了。但迷霧依舊籠罩著泰坦計劃,沒人確切地知道,「Apple Car」最終會以什麼樣的形式亮相,蘋果最終會選擇與誰合作。
最新的消息是,蘋果正在考慮與保時捷合作。
這一消息的爆料人是保時捷首席執行官Oliver Blume。他在公司的年度業績視頻會議上透露,保時捷已與蘋果公司探討了「令人興奮的共同項目」。
「我們已經在CarPlay(蘋果發布的車載系統)上進行了合作,未來將近一步拓展。」Oliver Blume說道,「但現在就未來的項目做出任何定論還為 時尚 早。」
保時捷與蘋果合作? 在不少人看來,這是一條「未曾設想的道路」。
不過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並不是一個瘋狂的合作。
全球電動 汽車 發展勢頭強勁,而保時捷是一眾豪華品牌中,少有轉型比較成功的。在中國,保時捷已經發布了16款新能源 汽車 (包括純電動和插混車型)。
最近這家公司准備從母公司大眾集團獨立出來,單獨IPO。並且保時捷已經開始建立自己的電子電器架構,即PPE架構。
但是,郭明錤事後在Twitter上指出,如果保時捷要與蘋果合作,那麼至少需要等2-3年的時間,才能參與到蘋果的大規模量產。因為目前蘋果造車還有很多的不確定性。
另一邊,著名的爆料人LeaksApplePro則表示,蘋果有可能委託給富士康製造蘋果 汽車 。他聲稱,Apple Car仍將在2024年底或者是2025年發布,不過蘋果不會推出面向大眾市場的電動 汽車 ,而是瞄準1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為66萬元)以上的高端市場,對標特斯拉的Model S。
當然,蘋果很有可能永遠找不到合適的合作夥伴。
Techrader報道,蘋果可能准備獨自承擔整個開發過程——類似於特斯拉曾經所採取的方法。
汽車 行業正在從澎湃的渦輪時代轉變為悄無聲息的純電時代,據CleanTechnica網站公布的2021年全球新能源品牌銷量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新能源車型累計銷量近650萬輛,同比增長108%。如今,「蔚小理」各家的年銷量都已經逼近10萬輛,特斯拉即將突破百萬年銷量。
在這樣一場大變革中,蘋果確實來晚了。這意味著蘋果正在將大量市場拱手讓給潛在的競爭對手。
而且,蘋果要面對的對手越來越多,除了特斯拉和蔚小理等新勢力。大批量正在轉型的傳統車企,比如寶馬、賓士,還有互聯網和 科技 企業大軍也正在大舉入場,爭奪新能源 汽車 市場。
相對好的消息是,目前,蘋果正在全力研發沒有方向盤、不需要司機的全自動駕駛 汽車 ,而且已經有了一些進展。
彭博社報道,蘋果自主研發的自動駕駛晶元的大部分核心工作已經完成。同時,蘋果 汽車 的底層自動駕駛系統、處理器晶元和新進感測器也已取得重大進展。
在全自動駕駛的車輛上,許多公司包括特斯拉同樣正處於艱難研發期,尚未達到終點。蘋果沒有落後很多,還有追趕的機會。
而政策已經迎來了曙光。今年3月,美國交通部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發布了最終版的《無人駕駛 汽車 乘客保護規定》,明確了全自動駕駛 汽車 不再需要配備傳統的方向盤、制動或油門踏板等手動控制裝置來滿足碰撞中的乘員安全保護標准。
*題圖來源於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