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軟體 » 共享網路社交行為研究
擴展閱讀
用360路由器網路不穩定 2025-07-26 07:30:30
共享台式電腦網路怎麼用 2025-07-26 07:16:05

共享網路社交行為研究

發布時間: 2023-05-24 14:22:53

『壹』 大學生社交需求_大學生社交網站使用需求實證研究及分析

摘 要:社交網路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一種普遍使用的網路工具。本文以人人網為例,以"使用和滿足"為理論基礎,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從大學生使用人人網的需求視角出發,運用實證研究的方法探究目前社交網路已經滿足的大學生的相關需求,同時尋找其尚未滿足或未能很好滿足的需求,以優化用戶體驗和最大程度滿足用戶需求,為網站更好地發展提供事實依據。
關鍵詞:人人網,大學生,使用需求
一、文獻綜述
通過閱讀大量文獻,我們發現,隨著大學生人群使用人人社交網路熱情的高漲,近年來關於大學生與SNS(社交網站)的研究逐漸增多。一些研究者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大學生用戶使用社交網站現狀與其心理需求相聯系(齊寧,2011),探究用戶網路社交的深度與廣度,另一些研究從網站的視角出發,研究高效網路環境的變化和網站的組織與發展(蔣廣學,2011),但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探究大學生使用需求和需求滿足情況的研究卻相當缺乏。大學生作為主要網路社交人群,應成為我們主要的研究對象,只有從大學生的需求出發,尋找其未能滿足或沒有很好滿足的需求,才能真正促進網站設計優化和發展,優化用戶體驗。
二、實證研究
(一)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
我們以北京林業大學在校生為例,調查大學生對社交網站--人人網的使用狀況,探究其使用需求,並進行需求滿意度分析。我們要研究的問題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大學生使用人人網最希望滿足哪些需桐嘩求;2.人人網各個功能的設計和使用是否滿足了學生的需求,主要滿足了哪些需求;3.大學生使用人人網還有哪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此次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樣本的選取採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根據筆者所處地理位置,我們選擇北京林業大學在校生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在圖書館、教室、宿舍等學生密集區域有針對性的發放問卷。從調查樣本所涉及的年齡、性別、所在年級來看,調查樣本覆蓋面較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能夠滿足我們的調查需求,通過山枝對樣本的分析能夠推斷出學生對人人網站的使用狀況和需求滿足度。
(二)研究結果及分析
1、人人網各功能使用情況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大學生在人人網上最經常使用的功能是日誌、狀態、相冊功能,其中調查對象在人人網瀏覽日誌、視頻的比例佔到87.9%,分別有76.1%和73.2%的大學生會在人人網上了解同學近況、發布狀態,發布照片、玩游戲、留言互動的比例分別佔到15.3%、13.7%和31.7%。可見,被調查者在網上活動主要有三方面:瀏覽日誌、視頻,了解同學近況和發布狀態。日誌功能最經常使用,但多為瀏覽日誌,發表日誌的只是少部分,表明大部分同學願意在人人網上獲得有用信息並了解身邊朋友近況。
2 大學生使用社交網站的需求分析
如表2.1所示,我們將大學生在人人網上的需求分為10類:包括習慣逗輪敏需要、展示自我、情感訴求、發布信息、鞏固感情、了解動態、獲得認同、歸屬感、放鬆娛樂、求知慾望。統計結果顯示,在所有的需求中,求知慾望占據了第一的位置,其次是習慣需要,展示自我、情感訴求、了解動態、鞏固感情為主要的需求,發布信息、獲得認同、放鬆娛樂的需求較弱。分析可見大學生希望在人人網上獲得信息、學到知識,同時希望通過人人網獲得交際方面的提升,包括與朋友進行情感溝通、鞏固感情、了解朋友的信息。
3人人網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分析
我們側重於從功能的角度考察人人網對大學生需求的滿足,從問卷調查分析中我們得出,日誌主要滿足了大學生了解動態信息、獲得知識的需求,狀態主要滿足了展示自我、情感訴求、鞏固感情等需求,相冊滿足了學生展示自我、鞏固感情、了解動態、歸屬感、放鬆娛樂等需求。從各個需求的滿足情況來看,展示自我、情感訴求、了解動態、放鬆娛樂等都通過多方面的功能能夠得到較大的滿足,但是學生最希望滿足的需求中,求知慾望、鞏固感情並沒有得到較大的滿足。
從以上分析中總結出大學生使用人人網以滿足的需求主要表現為以下四類:
(1)擴大交際網路
大學生可以直接通過搜索功能找到與自己的興趣愛好相關或是想要關注的人和事情,通過 "加為好友"功能產生互動,從而建立人際關系,擴大交際網路;人人網不僅滿足了結識新朋友的願望,由於人人網有身份信息的認證,可以通過這個平台尋找到老同學。
(2) 獲取多維度的信息
在人人網上,用戶不需要進入某個特定的話題或專欄分享來獲取信息資源,所有的信息資源均可以在新鮮事頁面上呈現。同時,這些信息資源的范圍種類不受每個用戶所建立的人際關系網路的規模大小所限制,確定信息資源范圍的是該用戶的所有好友的數量及這些好友分享,傳播的信息。
(3) 構建自我形象與群體身份認同
大學生在人人網可以通過上傳照片和寫日誌來記錄生活、展示自我、增加人氣,滿足每個大學生內心希望獲得更多關注和認同的心裡,人人網的頁面設計簡單時尚,為傳播信息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同時使用人人網建構自我,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個社會關系網路,群體身份得到認同,從中得到了社會歸屬感。
(4) 宣洩情感,放鬆娛樂
大學生通過信息的發布進行情感的訴求與交流,通過各種游戲以及其他應用達到放鬆娛樂的目的。
4人人網存在的不足
人人網在滿足大學生以上需求的同時,還有一些需求未能得到滿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大學生通過人人網構建的人際關系在現實中發揮的效用不高
通過調查,大部分大學生在人人網上認識的"陌生"好友僅僅限於在網上交流、相互分享信息,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聯系,只有一小部分人會在交流真正為現實中的好朋友。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通過人人網構建的人際關系還是持有較低信任度的態度,他們並不能將這種在虛擬社會的人際關系轉移到現實生活中,讓其發揮最大的效用。
(2)人人網對於滿足大學生獲取其他有用信息方面的需求不夠
目前大學生通過人人網獲取的信息主要是身邊的新鮮事以及一些娛樂休閑方面的資訊,而對於其他諸如就業、考證、專題學習方面的信息很少,部分需求未能得到滿足。
參考文獻:
[1]齊寧.大學生使用SNS網站的心理需求分析--以人人網為例[J].浙江社會科學,2011(11):151-160
[2]蔣廣學.校園網路文化發展、制度建設及組織管理的實踐與探索--以北京大學未名BBS為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3)
作者簡介:張雅婷,女,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生;占君慧,女,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生;張繁謙,女,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生。

『貳』 網路社交與現實社交

網路社交與現實社交

社交網路越來越發達,相對的,現實社交就變得漸漸被忽視,下面我就跟大家聊聊網路社交與現實社交吧!

幾周前,我的Linkedln郵箱里收到一封郵件。發件人說她現在正在尋找合適的雇傭人員,問我是否願意就此與她會面。我並沒有直接認識這個人,但是通過Linkedln網路里的快速搜索顯示她才剛到任新崗位幾個月,與我有幾個共同關系人。雖然這些關系人也沒有一個我熟悉的,但我還是跟她安排了幾天後見面。

會面的時候,她問我:“你認識……嗎?”我對她說出的那個人名第一反應是一片空白,我不知道我們有之間有何共同關系。但隨即腦海里有個微弱遙遠的聲音在黑暗迷霧的轉角處提醒了我。這之間的關系就是大約在十年前都曾擔任我當時居住的另一個城市的政府志願者秘書。這就是網路的力量啊,確實!

弱關系的力量

1973年,Mark S. Granovette發表了一篇後來被高度御岩引用的關於弱人際關系力量的文章。他最先認識到並證明了機會不僅來自與我們交往甚深的朋友,很多時候還來自於我們認識甚淺但與我們有著共同鎮空御人際關系的人。當Granovette的研究以大量詳細的圖表展示個體和集體之間各種類型的弱人際關系時,其中的主要觀點就是社交關系的起落不僅存在在近距離關系中,在較疏遠的關系中同樣存在。這存在在主流社交網路出現之前。

快進到數十年後,《Connected》的合著者Nicholas Christakis,利用新的社會數據展示了兩或三個與己無關的關系可以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情緒和行為選擇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而我們卻對此毫不知情。Christakis和Fowler還展示了肥胖症就像病毒一樣在社交網路傳播,快樂和憂傷也都是可以傳染的。而這些傳播網路都不是直線呈現的,它們非常復雜、美麗並且無處不在。

當我們大多數人聽到“社交網路”這個詞的時候,想到的是Facebook和其他一些在線社交網站。但是Granovette的工作顯然早於Facebook的創始人Mark Zukerberg,Christakis’s的書也搜集了數十年前的數據。這些社會現象自人類誕生時就存在了,而不是在萬維網誕生時才出現的。為什麼呢?

大腦結構關系

我們的.大腦結構有一定歷史並根據不同的環境成長,現時我們可以說正處在大腦的版本3。Paul Maclean’s的著作《大腦的三位一體》中假設我們的大腦隨著時間進化可虧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包含有基底神經節的爬蟲類動物的大腦。這一部分的大腦主要任務就是運作“戰斗或者逃跑”、繁殖以及其他基本生存所需的本能。第二部分就是古哺乳類動物的大腦。在這里我們找到了大腦的“邊緣系統”:情感、推理、育兒行為。所以,比方當哺乳類的動物出生時,會發出無助的哭聲來讓父母找到並哺育它們。當爬蟲類動物出生的時候,它們沒有無助的哭聲,更多的是自給自足。如果它們發出聲響,它們的父母極可能會吃了它們。

第三部分就是高級哺乳動物的大腦,大腦在這一階段也會被稱作人類的大腦(雖然其他個別物種也存在此類潛能),能幫助我們駕馭較為復雜的情況。新(大腦)皮質能讓我們思考得更為策略性,能預測我們決定所產生的後果並想像更大的場景。同樣地,這能讓我們在安排聚餐的時候,在得知mary是素食者,Astrid不喜歡Philip,Amy對果仁過敏這些信息後更好地做出准備。我們在社交情景中做出計劃謀略的能力就是來自於這一部分的大腦。

這種大腦結構適如其分地存在了幾千年,或許仍然會保持下去。我們可以說就是面對面實時社會互動的聯結者。

研究告訴我們關於社交網路的什麼內容?

看看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

Helliwell和Huang在加拿大人的幸福研究課題中表明,加倍的“現實”朋友(相對網友而言)對幸福感的產生有重要作用,能增加50%的幸福感。而你的網路人際關系寡眾跟幸福感毫無關聯。所以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羨慕那些在Linkedln上有超過5000個關注者的人,他們並不會因此產生更多的快樂感。

事實上,那些最近剛成為寡婦或者離婚的人比其他人更加需要現實的人際關系。因為孤獨感能真實地損害人的免疫系統。Christakis的研究表明如果虛擬關系要對我們的現實人際具有積極作用,這些關系也必須是“真的或者感覺真實”。

在使用skype和家庭視頻會話的今時今日,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在與他人進行真實的實時面對面交流。但是原來情緒並不是都能通過面部表情展現的,事實上,在緊張的時候,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身體語言會比面部表情更加能展現這種情緒。然而你不能通過電腦屏幕看到這一切。

此外,研究者Willcox和Stephen發現諸如Facebook這些社交網路,有可能會導致我們過度的自負和自我剋制而對身體造成真實的損害。

科技不斷進步。我們仍然需要通過現實的交往來獲得幸福感和人際關系。視頻會話的確很便利,但公事出行也不會因為幾次飛機上的恐怖襲擊就停止,以視頻會議取而代之,為什麼?因為我們仍認識到在同一個現實空間中與他人的交往會更加有意義。哪怕從商業的角度解釋,這也是一種投資回報。

重要結論

以下兩個觀點是我從所有這些研究中得出的。

1. 與現實中的人約會。我過去也是個Facebook控,後來我被某些為了尋求有意義的現實關系而刻意相當一段時間不上Facebook的人啟發。當然,社交網路確實方便於與人保持聯絡。當我十年前搬家的時候,我仍可以通過LinkedIn 和Facebook與我原先的合同契約人保持聯系。 毫無疑問,讓自己保持在某人的搜索范圍內,在他得知有合適的職位在招聘時就可以讓我與僱傭方取得聯系。我許多的職業機會就是通過這些最初在現實中認識後來在社交網路中來往的弱人際關系中取得的。

2. 用更多的友善對待每個你認識的人。這句眾所周知的話經常出現在Pinterest和 Facebook這些社交網站。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哪些弱關系會在某些年後突然起作用。這個世界雖然有70億人,但事實上比你想像中的要小。你的人際關系比你意識到的更加緊湊和具有更高影響力。用積極和友善為你的人際關系播種,當這些散播開去後,收益總有一天會因果循環,回到自己身上。

;

『叄』 網上社交的特徵有哪些

網上交往具有的特徵比較多,如下所示:
1、網路社交具有虛擬特性,網路社交是以虛擬技術為基礎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以間接交往為主,人的行為也因此具有了「虛擬實在」的特徵;
2、網路社交具有多元特性,網路信息的全球交流與共享,人們可以不再受物理時空的限制自由交往,它們之間不同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的沖突與融合變得可能;
3、網路社交具有創新特性,網路是創新的產物,其創新的形式,使信息的傳輸過程變成參與者主動的認知過盯余程;
4、網路社交旅並具有自由特性,網路社會分散式的網路結構,使其沒有中心、沒有階層、沒凱鎮滾有等級關系,網路社會具有更為廣闊的自由空間;
5、網路社交具有異化特性,網路社會中的交往主要是以計算機為中介的交流,它使人趨向孤立、冷漠和非社會化,容易導致人性本身的喪失和異化。

『肆』 網路人際交往的特點

網路人際交往的特點有:遠距離、非同步交流、匿名性、去個體化、一對多等特點。

1、遠距離

社交不再局限於現實中的同時同地,讓原本沒有可能認識人可以交流,有更大的幾率找到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也能讓更多有共同追求的人聚到一起,形成虛擬社區、圈子;同時,已有的社交關系也比較容易維護,畢業後天南海北的同學還能在班級群里相互吐槽。

2、非同步交流

非同步交流是指大部分網路社交不像面對面的交流那麼實時,大多情況下,現實的對話中必須在幾秒鍾之內做出反應,否則就會有些奇怪。這會讓人有更多的時間組織自己的語言,更加容易控制交流的節奏,從而減少交流中的緊張和壓力;

3、匿名性

尤其是網路社交出現的早期,匿名社交是主流,也是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因為匿名,所以可以丟掉自己的社會身份,揭下平時的面具,「在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條狗」襪肆姿,所以可以按照想像重新塑造自己;

4、去個體化

去個體化原本是指人們在群體中會減少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當一個人脫離了自己的原有身份,就會出現一系列後果,減少對自己行為的反思和抑制,做出一些違反社會准則的行為等。

例如各種群體事件的發生;而在社交網路上,因為匿名性的存在,也可以普遍看到去個體化的現象,具體請看網易評論區。

5、一對多

現實中的社交,大多交流情景中對象數量不多,人們很少有機會將自己的信息傳遞給成百上千人,而在社交網路中卻很容易告絕,例如失戀了發個朋友圈,馬上有幾百個人知道,信息傳遞效率提升了,雹猛人們可以更多互相了解。

基本原則:

1、尊重原則

尊重包括兩個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種場合都要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尊嚴,不要自暴自棄。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人格和價值。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2、真誠原則

只有誠以待人,胸無城府,才能產生感情的共鳴,才能收獲真正的友誼。沒有人會喜歡虛情假意,多少誇誇其談都會敗下陣來。

3、寬容原則

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產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產生一些矛盾沖突。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寬容別人,不斤斤計較,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禮讓三分。不要因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際糾紛,這樣我們會浪費很多時間,同時也變得很自私自利變得很渺小。

4、互利合作原則

互利是指雙方在滿足對方需要的同時,又能得到對方的報答。人際交往永遠是雙向選擇,雙向互動。你來我往交往才能長久。在交往的過程中,雙方應互相關心、互相愛護,既要考慮雙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

『伍』 社交網路的使用對大學生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社交網路的不斷興起以及信息的快速傳播,分享文化也變得越發普及。以前,人們之間的分享多是在親密關系中發生的,如朋友、家人之間的交流和傾聽。而現在,分享文化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一種基本價值和行為准則。但是,近來一些研究表明,人們的分享慾望似乎在急速下降,這引發了我們對這一現象的深刻思考。

首先,隨著人們使用社交網路的時間越來越長,人們對宏芹互聯網的依賴越來越深,對信息的飽和感也日益顯著。人們被海量的信息淹沒,對信息的鑒別和篩選能力逐漸下降,形成了無意義、重復的信息泛濫。這使得人們失去了分享的動力,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分享的東西被別人大量「刷屏」已經沒有了新意和價值。

其次,另外一個導致分享欲減少的原因是人們已經逐漸習慣了被社交網路和搜索引擎滿足自己的需求。人們喜歡被社交網路和搜索引擎告知最熱門、最流行的內容,而不是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經驗獲取信息。這種日益加強的對知識內容的被動接收,導致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下降。漸漸地,人們變得缺乏創造性,對於信息的關注僅僅是因為它們是「最新」的或者是「最熱門的」,這一點很容易驗證,只需觀察社交網路中被普遍分享的內容即可得出結論。

同時,人們在社交網路上分享的內容變得越來越「淺」,缺乏深度和厚度。人們早已經逐漸喪失了梳理和整理內容的習慣。他們在社交網路上的分享慾望也開始下頃絕散降,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分享的內容其實並沒有真正的貢獻價值。他們的觀眾也開始流失,因為觀眾在網上搜索和閱讀內容的發現范圍變得越來越大,他們不會因為你的分享而停下來瀏覽。

從上面所述的幾個方面來看,導致分享欲減少的原因有很多。人們被各種信息淹沒,對於信息的篩選能力下降、知識應用能力弱化,甚至已經形成了信息被動接收的慣性。同時,人們分享的內容也逐漸變得「淺薄」,雀氏缺乏深度和價值,讓人們沮喪和失望。所以,要想恢復人們的分享慾望,需要教育和使用者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注重信息分發平台對內容的利益平衡和質量監管,保證真正有質量的、長期價值的內容得到廣泛傳播,才能讓大多數人重新獲得分享的快樂和價值感。

『陸』 社交網路的起源,發展歷程及未來的發展趨勢。越詳細越好啊,多謝了各位

  1. 社交網路的起源
    六度分割原理及社交網路的興起與發展
    有一個數學領域的猜想,名為SixDegreesofSeparation,中文翻譯包括以下幾種:六度分割理論或小世界理論等。理論指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虛擬雖然是網路世界的一種優勢,但是和商業社會所要求的實名、信用隔著一條鴻溝。通過熟人之間,通過「六度分割」產生的聚合,將產生一個可信任的網路,這其中的商業潛能的確是無可估量的。社會、網路、地域、商業、Blog、SNS,這些詞彙你也許都聽麻木了。然而一旦那些預見先機的人找到聚合它們的商業價值,被改變的絕不僅僅是網路世界。
    「社交網路」是近些年最受關注的互聯網名詞,它的英文縮寫是SNS,第一個S是Social社會化,第二個N代表Networking網路,第三個S是Services服務。SNS的概念起源於社會網路研究者提出的「六度理論」,即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SNS將現實中的人際關系搬到了互聯網上,讓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都能聯絡彼此。

總體來看,社交網路不僅僅是一些新潮的商業模式,從歷史維度來看,它更是一個推動互聯網向現實世界無限靠近的關鍵力量。目前,社交網路含蓋以人類社交為核心的所有網路服務形式,互聯網是一個能夠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參與的互動平台,社交網路使得互聯網從研究部門、學校、政府、商業應用平台擴展成一個人類社會交流的工具。現在社交網路更是把其范圍拓展到移動手機平台領域,藉助手機的普遍性和無線網路的應用,利用各種交友/即時通訊/郵件收發器等軟體,使手機成為新的社交網路的載體。

2.國內社交網路的發展歷史及現狀

中國社交網路的從無到有
隨著國外社交網站的日漸盛行,社交網路也開始踏入中國的互聯網世界。2003年,Uuzone在南京成立,又名優友地帶。優友是一個Web2.0公司,社交網路,你可以在優友寫Blog,使用網路IP電話,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它是一個面向18到25歲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的網路社交平台。UU地帶致力於以網路溝通人與人,倡導通過網路拓展人際關系圈,讓用戶盡情享受社交和溝通的樂趣。UU地帶以提高網路誠信、建立信任溝通為己任,為互聯網應用帶來清新健康的新風尚。同時,Uuzone也定位在滿足用戶在網路「非約會、非商務」的廣泛性網路交往。
越來越多的用戶帶來社交新樂趣用戶使用UU地帶的服務,可以通過自己的朋友結識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從而獲得更多高質量的、可信任的朋友,即為優友,並創建誠信安全的個人社交圈,從結交朋友、休閑娛樂、商務投資、學習探討等等一系列的交流活動中獲得樂趣。
作為中國早期的社交網站,在中國互聯網剛剛起步的時期,確實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其用戶數量超過300萬。然而,盈利模式的不清晰,導致其後來的發展一直差強人意,同時,優友地帶有據可查的融資紀錄,除了晨興創投的100萬美元外再無其他資金注入。而目前SNS網站的廣告收入與成本支出有極大差距,盈利遙遙無期。因此,優友地帶最終於2009年停止了所有的服務,成為SNS社區洗牌中的第一個犧牲者。(二)各類社交網站層出不窮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各種社交網站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在世人面前,諸如校內網(現人人網)、開心網、51.com、騰訊朋友、新浪微博等。
51.com成立於2005年8月。51.com致力於為用戶提供穩定安全的數據存儲空間和便捷的交流平台。51.com是由美國紅杉資本中國基金(SequoiaCapitalChina)、巨人網路集團(GiantInteractiveGroup)、海納亞洲創投(SusquehannaInternationalGroup)、英特爾資本(IntelCapital)、紅點創投(RedpointVentures)等國際著名的企業和風險基金聯合投資而成。2006年07月,入圍全球著名風險投資業媒體RedHerring2006年亞洲最具發展潛力百強排行榜。2006年09月,位於IWebChoice排名之全球華語網站21名。2006年11月,注冊用戶破5000萬。2007年05月,成功並購虛擬形象平台「Pixoart」。2007年06月,注冊用戶突破7000萬。2007年07月,與英特爾資本、紅點創投、美國紅杉資本中國基金、海納亞洲創投完成第二輪超過1500萬美元投資協議。2008年01月,注冊用戶突破1億,月獨立用戶超過2500萬。2008年01月,網路發布《2007中國空間社區(博客)研究報告》顯示,總體流量次於騰訊位居第二,用戶活躍度(以獨立IP平均頁面瀏覽量為標准)居國內首位。2008年05月,上海總部遷居至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2008年07月,與巨人網路集團、上海浦東科委等投資者完成第三輪超過5000萬美元投資協議。2008年07月,與巨人網路集團、上海浦東科委等投資者完成第三輪超過5000萬美元投資協議。2008年12月,合作廣告品牌客戶累計超過200家。2009年04月,第一款游戲產品「51游戲」上線運營,進軍網遊行業。2009年07月,推出聊天軟體「彩虹」(51掛掛升級版),形成完整的網站、游戲、IM三大產品線。2009年12月,即時交友軟體「彩虹」正式上線。2009年12月,注冊用戶突破1.78億,月獨立用戶超過4000萬。
開心網由北京開心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辦於2008年3月,是國內第一家以辦公室白領用戶群體為主的社交網站。開心網為廣大用戶提供包括日記、相冊、動態記錄、轉帖、社交遊戲在內的豐富易用的社交工具,使其與家人、朋友、同學、同事在輕松互動中保持更加緊密的聯系。自創辦以來,開心網以發掘和滿足用戶需求、完善用戶體驗為導向,以技術和產品的不斷創新為動力,致力於為廣大用戶提供一個真實、輕松的社交互動平台。在產品方面,開心網組件主要分為基礎工具、社交遊戲和其他應用三大類,其中社交遊戲類別包括「開心城市」、「開心庄園」、「開心餐廳」等眾多熱門游戲;其他應用類別包括「天氣預報」、「在線購票」、「模擬炒股」等眾多實用工具。開心網提供的優質產品和服務深受用戶的歡迎,先後獲得「網民最喜歡的SNS類社區」、「2009年度最有價值網站(社交類)」等多項獎勵。在技術領域,開心網團隊始終致力於自主技術研發,採用國際領先的互聯網技術,包括先進的共享交互網路、數據傳輸方案、分布式存儲解決方案等,以滿足大規模用戶的各種復雜應用與海量數據交互,引領新一代互聯網科技的發展,並且通過技術創新滿足了用戶更深層次的需求。
人人網是由千橡集團將旗下著名的校內網更名而來。2009年8月4日,將旗下著名的校內網更名為人人網,社會上所有人都可以來到這里,從而跨出了校園內部這個范圍。人人網為整個中國互聯網用戶提供服務的SNS社交網站,給不同身份的人提供了一個互動交流平台,提高用戶之間的交流效率,通過提供發布日誌、保存相冊、音樂視頻等站內外資源分享等功能搭建了一個功能豐富高效的用戶交流互動平台。
朋友網原名QQ校友,是騰訊公司打造的真實社交平台,為用戶提供行業、公司、學校、班級、熟人等真實的社交場景。2011年7月5日,騰訊公司正式宣布旗下社區騰訊朋友更名為朋友網。
新浪微博是一個由新浪網推出,提供微型博客服務的類Twitter網站。用戶可以通過網頁、WAP頁面、手機簡訊、彩信發布消息或上傳圖片。新浪可以把微博理解為「微型博客」或者「一句話博客」。您可以將您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事情寫成一句話,或發一張圖片,通過電腦或者手機隨時隨地分享給朋友,一起分享、討論。您還可以關注您的朋友,即時看到朋友們發布的信息(字數140字以內)。
總體來說,中國社交網站在此階段經歷了爆炸式的發展,至今形成了多家並立的局面

3.對國內社交網路的未來發展的展望
社交網路將繼續促進信息的自由流動,促進社會的進步,在和用戶交互的過程中促進人影響人。
社交網站正在成為以人際關系為聯接的互聯網互動應用的集成平台。在不久的將來,由於社交網站學生和青年白領這兩部分數量占優的網民用戶群體的特殊需求的滿足及社交網路的病毒式營銷、口碑相傳的推廣方式,將推動中國社交網站用戶的爆發式增長。由於添加了互動游戲,娛樂類社交網站的高頻次游戲應用將直接影響網站的使用頻率,將使用戶具備更高的用戶黏度。最終實現網站和用戶雙方的可延續價值更大化。
而商務社交網站出發點是商務人脈拓展,目的性較強,用戶傾向於在有特定需求時使用網站,使用頻次較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商務社交網站也紛紛開始在平台上構建更多的互動,有利於商務人脈的深層次培養,商務社交網站使用頻率低的情況正在得到改善。社交網站是基於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應用,親友之間口碑相傳的推廣是最有效的渠道。有近八成用戶獲知正在使用的社交網站是來自朋友、同學、同事的推薦,佔到74.6%,其他渠道獲知的均少於20%。
由於社交網站的流行,它所帶來的商業價值也是各大商家的必爭利益,因此社交網站的熱行亦將促進社會的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目前數據顯示,中國Top50位的SNS站點中,其中36個SNS站點部署了頁面廣告。廣告是目前SNS網站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在未來,除了第三方個人和公司聯合平台開發商繼續開發插件並聯合運營外,SNS站點還有可能聯合專業的網頁游戲開發商聯合開發並運營,實現更大的盈利。
社交網路在於人的現實生活中有更多的融合點,隱私問題短期內將無法解。
在最近的一次調查中,有75.8%的用戶表示,在社交網站上的好友是現實中的朋友。因此隨著網路滲透率的提升和網民對於網路應用的深入,社交網站用戶規模將會得到進一步擴大,越來越多的用戶會將更多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延伸到網路。社交網路將與人的現實生活有更多的融合點。
由於社交網路基於對用戶真實身份的營銷,SNS網站的精準完全基於網站用戶的真實性,作為真實關系網路延伸的SNS網站會員的信息真實度較高,同時我們也可以依據用戶信息和朋友圈子去判斷一個用戶的真實程度。因此,任何網友都可以輕易地了解到每一個用戶的基本用戶屬性,也可以從用戶的使用行為中分析得出興趣、經歷、偏好、朋友圈、購物記錄,從而用戶的隱私就被暴露無遺。隨之出現社會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這些掌握的用戶人口統計和行為信息進行不法活動。
雲服務、移動計算和社交網路等技術將走向成熟並相互交融,從而形成一個全新的主流平台
過去幾年來,轉型一直是IDC(國際數據公司)年度預測的主題。這一次,迫於全球經濟衰退的壓力,一波顛覆性技術的浪潮已經形成,並在逐漸發展壯大。IDC預計,在2011年及以後的時間里,雲服務、移動計算和社交網路等技術將走向成熟並相互交融,從而形成一個全新的主流平台,無論對IT業還是其所服務的其它行業均是如此。
「2011年,我們預計這些轉型技術會發生重大轉變,即從初步接納狀態演變為初步主流態勢。」IDC高級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FrankGens說。「因此,我們將會看到,IT行業的活動會越來越多地圍繞著這個下一代主力平台的構建和採用來展開,其主要特點為移動、基於雲的應用和服務交付,以及社交業務和林林總總分析手段的價值發掘。這種平台的變遷將會在另一個IT支出得以強勢回升的年份飛速發展。全球IT行業的支出也將得益於新興市場的加速恢復,它將佔到2011年全球所有新增IT凈支出的一半以上。
社交網路具備更加實用的功能,富媒體化、多元化趨勢將更加明顯
網路社交不僅僅是一些新潮的商業模式,從歷史維度來看,它更是一個推動互聯網向現實世界無限靠近的關鍵力量。
隨著社交網路的發展,越來越模糊的組織邊界、越來越細分的人群以及越來越強大的個體出現在中國的主流社交網站中,所以更多媒體的嵌入,更多元化元素的滲透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去促成社交網路的不斷更新與完善。

參考資料
六度空間理論
CNNIC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社交網路統計數據中國的社交媒體騰訊社交網路分析
2011社交共享發展趨勢
2010-2011年中國社交網路市場研究報告中國社交網路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