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站資訊 » 蘇綉論文一般發表在哪些網站
擴展閱讀
網路安全法監控主任責任 2025-07-05 16:29:00
世界上首個計算機網路 2025-07-05 14:15:44
電腦一扯就黑屏怎麼辦 2025-07-05 12:42:54

蘇綉論文一般發表在哪些網站

發布時間: 2022-09-03 09:53:03

『壹』 學校要寫論文,我百度了,但是找不到這個問題,不知道該怎麼總結:簡述中國民間美術的哲學觀念

中國民間美術的主要種類:年畫、刺綉、風箏、編織、玩具、剪紙等民間美術。代表及其特點如下:
一、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主要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畫,其他還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
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內容有花鳥、胖孩、金雞、春牛、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表達人們祈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
中國著名的三大「年畫之鄉」是: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這些地方所生產的年畫深受城鄉人民喜愛。

二、刺綉:古稱針綉,是用綉針引綵線,按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綉運針,以綉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針黹」。因刺綉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刺綉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代表是蘇綉、粵綉、湘綉、蜀綉,號稱「四大名綉」。此外尚有顧綉,京綉、甌綉、魯綉、閩綉、汴綉、漢綉、麻綉和苗綉等,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刺綉的針法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綉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裝,歌舞或戲曲服飾,檯布、枕套、靠墊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風、壁掛等陳設品。民代刺綉種最著名的是顧綉。

三、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的。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託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願望。它因物喻義、物吉圖案,將情景物融為一體,因而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對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案,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體現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國吉祥圖案內容豐富,大體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等類型,其中以求福類圖案為多。 中國風箏目前以山東省濰坊最有名。

四、剪紙: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創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樣式千姿百態,形象普遍生動而受歡迎。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作為中國本源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1.南方派,代表為廣東佛山剪紙和福建民間剪紙。
2.江浙派,代表為江蘇揚州剪紙和浙江民間剪紙。
3.北方派,代表為山西剪紙、陝西民間剪紙和山東民間剪紙。
庫淑蘭(1920--2004年):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剪花娘子」她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傑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稱號。
朱華梅,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美術學會河南分會會員,在二十多年的探索創新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作品代表了商城剪紙的優秀品質和獨特的工藝風格。在舞檯布置、居室裝修、禮品設計、婚禮慶賀等生活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五、傳統編織工藝品:編織工藝歷史悠久,它的起源早於陶器。陶器製造最初是在編制的或木製的容器上塗上粘土使之能夠耐火而產生的。後來人們發現這編織物燒毀毀了,而粘土模型卻保存下來成了陶器,這說明人類是先有編織工藝,而後才掌握制陶工藝。新石器時代就有各種竹編器物,如簍、籃、箅、簸箕等,而且編織技巧已相當成熟。到戰國的竹器,漢代的彩篋。製作就相當精美了。到唐代,閩、粵一帶的藤器,北方滄州的柳箱,薄州的麥桿扇就已是著名的土特產品了。
中國編織工藝具有就地取材、價廉物美、廣泛的群眾性以及濃厚的民間特色與地方風格等特點。其中安徽舒城的舒席、湖南益陽的水竹涼席是著名的傳統產品。另外,浙江東陽與嵊縣的竹編.寧波的紡席、麻編網袋,山東煙台的草編,四川新繁的棕編,廣東的藤編、葵編,湖北嘉魚的柳編等,也是聞名的出口商品。
藏族、蒙族、維吾爾族等的毛、麻編織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以品種繁多、形式獨特、色彩艷麗、民族風格濃厚、地域特色鮮明而聞名遐邇。它是琳琅滿目的藏族民間工藝美術中的一朵奇葩。

六、中國傳統玩具: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手工製作玩具,俗稱「耍貨」。它們與民俗關系密切,具有一定的傳承歷史。傳統玩具的生產採取了一家一戶的作坊式加工方法,成為代代相傳的地方和家族手藝,其材料大多採用天然的泥、木、竹、石、布、面、金屬、皮毛等等。傳統玩具的題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表現的是民眾的信仰、習俗和戲曲、傳說、民間文學等內容。它的造型、色彩和結構隨意、主觀,具有原始文化和鄉土藝術的特點,反映了中國的傳統審美觀念。中國傳統玩具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類和地方風格,並一直伴隨著人們的成長。時至今日,雖然許多玩具已改頭換面,但個中的涵義及先人的智慧卻仍長存其中。

『貳』 關於蘇綉的資料

蘇綉
蘇綉介紹

蘇綉即蘇州刺綉 ,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江蘇省的無錫、常州、揚州、宿遷、東台等地。 蘇綉產地江蘇土地肥沃 , 氣候溫和,蠶桑發達,盛產絲綢,自古以來就是錦綉之鄉。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西漢劉向 " 說苑 " 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蘇綉用於服飾。三國時代,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手綉《列國圖》。據《清秘藏》敘述蘇綉「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見在宋代蘇綉藝術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

■蘇綉的種類劃分:

本地綉:產於江蘇省蘇州(蘇南),比鄰上海。並不能說只要是蘇州商家所經營的都能稱作蘇州刺綉,正宗的蘇州刺綉應隸屬「本地綉」,更確切的說應該是蘇州本地人綉制的作品。綉工均屬於當地人,產品細膩光澤,色彩過渡搭配協調,綉線劈絲,價格適中。

蘇北綉:產於江蘇省鹽城、懷安一帶(蘇北),蘇州當地人稱之蘇北綉、江北綉。價格非常低,但做工也極差,綉線不劈絲,均為兩絨或一絨半綉,談不上藝術,塗鴉而已,不登大雅之堂。最經典的成名作品有「黃金大道」、「紅楓」,除此之外,無論是做工還是銷售價,都難以提升。近些年,蘇北綉攪局蘇綉市場,冒充蘇綉、以次充好之事頻頻發生。但客觀的說,蘇北綉對壓制本地綉價格,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寶應綉:產於江蘇省揚州寶應(蘇中),色彩豐富立體感強,但綉線不劈絲,均為兩絨綉,即一根線直接綉。因此遠觀或看照片,感覺立體效果尚可,近看卻頗粗,不耐人回味。風景、人物亂針綉是其強項,但人物的臉部綉制(開相)等細膩的工作,還是交付技高一籌的蘇州本地人完成,此外寶應綉的價格也偏高,國內市場難以接受。

■蘇綉的生產方式:

蘇綉生產方式一般有「計件制」和「計時制」兩種。

「計件制」即是以「件」為單位,將綉品底料交於綉工,幫其配好綉線並指定質量標准,最後商妥好一個雙方都認可的合適工錢,並約定好完工日期的一種生產方式,俗稱「放單」、「放生活」。綉工完全可以在家加工,不受地點約束,不受專人監督,但即使實際工時超出,手工工費也基本不變動。

「計時制」是指以實際工作小時計算應得的工錢,綉工在專業技師的指導、監督和培訓下,按照8小時工作時間,保質保量完成綉品的加工。綉工受專人督導,每日在固定場所必須准時上下班,不允許接私活,但報酬是以月結工資的形式。

此外,湘綉、蜀綉、粵綉與蘇綉並稱中國的「四大名綉」。但中國綉品市場年國內消費與外貿出口統計比例顯示,蘇綉占據總量的83%以上,湘綉為12%,剩下的市場份額分別被蜀綉、粵綉、卞綉等瓜分。由此可見,蘇綉在國內外綉品市場的統治地位,是毋庸質疑的。作為民族文化,我們歡迎百花齊放,四大名綉、十大名綉皆榜上有名,其中每一件都是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但我們卻不得不正視這個事實:蘇綉的王者地位,時至今日乃至日後數幾十年中,都是強勢不可動搖的!

蘇綉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江蘇省的無錫、常州、揚州、宿遷、東台等地。江蘇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蠶桑發達,盛產絲綢,自古以來就是錦綉之鄉。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用於服飾。三國時代,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手綉《列國圖》,在方帛上綉出五嶽、河海、城邑、行陣等圖案,有「綉萬國於一錦」之說。據《清秘藏》敘述,「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底饞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可見宋代蘇綉藝術已具有相當高水平。 到了明代,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在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唐寅 (伯虎)、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的發展。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製作,所綉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有「以針作畫」 「巧奪天工」之稱。自此,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艷。清代是蘇綉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品,幾乎全出於藝人之手。民間更是豐富多彩,廣泛用於服飾、戲衣、被面、枕袋帳幔、靠墊、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這些蘇綉生活用品不僅針法多樣、綉工精細、配色秀雅,而且圖案花紋含有喜慶、長壽、吉祥之意,深受群眾喜愛。還有一種「畫綉」,屬於高檔欣賞品,稱之為「閨閣綉」。史載吳縣的錢慧、曹墨琴,吳江的楊卯君、沈關關,無錫的丁佩、薛文華等人的佳作,皆名垂一時。特別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學東流的潮流中,蘇綉也出現了創新的兆頭。 光緒年間,技藝精湛的藝術家沈雲芝聞名蘇州綉壇,她溶西畫肖神模擬的特點於刺綉之中,新創了「模擬綉」。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壽辰,沈雲藝綉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壽。慈禧備加贊賞,書寫「壽」、「福 」兩字,分賜給沈雲芝和她的丈夫余覺。從此沈雲芝改名沈壽,嗣後她的作品《義大利皇後愛麗娜像》,曾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義大利,轟動了意國朝野, 《那穌像》1915年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上獲一等大獎,售價高達一萬三千美元。《美國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時,其盛況空前。沈壽的"模擬綉"傳譽中外,開拓了蘇綉嶄新的一頁。

在她的倡導下,江蘇的蘇州、南通、丹陽、無錫、常熟等地分別舉辦了傳習所、綉工科、綉工會等。她曾先後到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課徒傳藝,培養了一代新人。其時著名藝人還有華基、唐義真、李佩敝、蔡群秀、張應秀、金靜芬……她們的作品先後在「義大利都朗萬國博覽會」(公元1911)、「巴拿馬一一太平洋國際博覽會」(公元1915年)、「比利時萬國博覽會」(公元1930年)上獲獎,為中華民族傳統工藝在國際上贏得了榮譽。三十年代初,丹陽正則女職中綉工科主任楊守玉,始創了縱橫交叉、長短不一、分層重疊的「亂針綉」 豐富與提高了蘇綉藝術的表現能力。自本世紀五十年代初以來,藝人創作開拓了新的廣闊天地。蘇州、南通、常州、無錫、揚州、東台等地先後建立了研究機構或工廠,使藝人安心專致研究和創作。對失傳的技藝進行了挖掘、總結、提高、發展,使古老的蘇綉藝術重放異彩。

蘇綉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蘇州刺綉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關於蘇綉製作的記載。此後經過歷代的不斷發展完善,到明代(1368~1644年)時,蘇綉已成為蘇州地區一項普遍的群眾性副業產品,形成了"家家養蠶,戶戶刺綉"的局面。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蘇綉以"精細雅潔"而聞名,當時的蘇州更有了"綉市"的譽稱。清代中後期,蘇綉在綉制技術上有了進一步發展,新出現了精美的"雙面綉",僅蘇州一地專門經營刺綉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民國時期(公元1912~1949年),由於常年戰亂,蘇綉業曾一度衰落。新中國成立後,蘇綉得到進一步的恢復和發展。1950年後,國家專門設立了蘇綉研究所,並開辦刺綉訓練班。蘇綉的針法由原來的18種發展到今天的40餘種。
蘇綉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綉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綉技具有"平、齊、細、密、和、光、順、勻"的特點。"平"指綉面平展;"齊"指圖案邊緣齊整;"細"指用針細巧,綉線精細;"密"指線條排列緊湊,不露針跡;"和"指設色適宜;"光"指光彩奪目,色澤鮮明;"順"指絲理圓轉自如;"勻"指線條精細均勻,疏密一致。在種類上,蘇綉作品主要可分為零剪、戲衣、掛屏三大類,裝飾性與實用性兼備。其中以"雙面綉"作品最為精美。

蘇綉的歷史悠久,建於五代北宋時期的蘇州瑞光塔和虎丘塔都曾出土過蘇綉經袱,在針法上已能運用平搶鋪針和施針,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蘇綉實物。據有關史料記載,自宋代以後,蘇州刺綉之技十分興盛,工藝也日臻成熟。農村"家家養蠶,戶戶刺綉",城內還出現了綉線巷、滾綉坊、錦綉坊、綉花弄等坊巷,可見蘇州刺綉之興盛。當時不僅有以刺綉為生的,而且富家閨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時日,陶冶性情,所謂"民間綉"、"閨閣綉"、"宮廷綉"的名稱也由此而來。清代蘇綉更是盛況空前,蘇州被稱為"綉市"而揚名四海。當時針法之多,應用之廣,莫不超過前朝,山水、亭台、花鳥、人物,無所不能,無所不工。加上宮廷的大量需要,豪華富麗的綉品層出不窮。蘇綉後來吸收上海"顧綉"以及西洋畫的特點,創造出光線明暗強烈、富有立體感的風格。
雙面綉《貓》,是蘇綉的代表作品之一。藝人們將一根頭發粗細的綉花線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的細線綉,並將千萬個線頭、線結藏得無影無蹤。無論從正面或反面都可以看到小貓調皮活潑的神態。綉貓最難的是一對貓眼睛,藝人們需用20多種顏色的絲線才能把貓睛綉得炯炯有神,栩栩如生。
蘇綉工藝是以綉針引綵線,按事先設計的花紋和色彩,在絲綢、棉布等面料上刺綴運針,通過綉跡構成花樣、圖案、文字以取得藝術效果。
蘇綉是我國著名的手工藝品,素以綉工精細,針法活波,圖案秀麗,色彩雅潔弛名中外,多次被國家領導人作為國家級禮品送給外賓。

『叄』 【天津工業大學】

我詳細說一下。
工大最傳統的學院肯定是紡織學院。可以說此學院的就業率是最高的,但最高大概也就是50%左右,若碰上前幾年金融危機,就業率肯定就慘不忍睹。但這年頭吧,一個大學或者一個大學中某個專業的好壞不能光用就業率來衡量。首先工大本來就不是什麼特出名的學校,這一點在就業上肯定有一定局限。而且即使就業了,很多人也不一定從事與本專業相關工作,所以就業率僅僅作為一種很單薄的參考。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會選擇考研或者出國,畢竟大學生太多了。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本科大學的就業率。

去年我曾經去材化學院了解過其就業率考研率等等情況。材料學就如二樓所說,大多數人會選擇考研,少部分人選擇就業,但這其中大多數從事的並不是相關專業工作。而從事相關專業工作的人中,絕大部分又會從事有關營銷的工作。 畢竟若以後真的想搞材料方面的專業研究,大本完全不夠。

材料專業雖然不是工大的傳統專業,但絕對屬於新興的強項專業。工大材料學院參與了北京水立方膜技術的研發,而且在天津市來說,工大的材料專業應該是緊接著南大和天大的。若樓主不排斥化學,此專業是個很好的選擇。

關於二樓所說就業最好的是機械專業,就我了解紡織比機電高出幾個百分點。

接著回答第二個問題。

關於二樓說的明年全搬新校區這個問題,這個我相信除了校長沒有人能給個准確的答復。說要搬要搬已經說了5年了,到現在為止,學校的三大學院還沒有一點要搬的動向。(紡織,機電,信息) 說是今年9月份老校區和銀行的合同到期,但到現在為止,除了軟體專業有準確答復說將要搬到新校區的軟體園區(天津所有高校的軟體專業都將集體搬到工大新校區大門內的一個軟體園區)外,其餘各個學院專業都未通知將要搬走。所以這點上還待定。新校區總是要搬的,但什麼時候搬,都說不好,咱們能不能趕上,也說不好。

新老校區各有優點吧。按條件來說肯定是新校區好,校園是新建的,大而舒適,就是太偏僻,在西青區。 老校區雖然不大,但離市中心不遠,去哪都方便,條件也都不錯。從新校區到老校區不堵車要40分鍾,有直達。材料專業目前在老校區,估計樓主來了,一年之內也還是在老校區。其實老校區挺好的,過來就知道了,老校區附近幾乎什麼都有。

回答第三個問題。 天津物價的確不高,一個月若節省點,不買衣服,不買大件,400生活費就夠。但天津的柴米油鹽我覺得不便宜,尤其是超市的東西,比外面小賣部還貴。0 0 我剛來的時候覺得很奇怪。 不知道樓主是哪個省市的,所以也不好說和樓主那裡相比天津算是一種什麼消費水平。樓主可以站短我,單聊。
另外,天津的公交阿,我覺得就是奢侈。四個人坐公交不如打車,真的。天津的公交基本上都是1.5元或2元,而計程車8元起價。 還有天津的地鐵,我很無語。按里程計費,就一條線,短得要命。

工大旁有很多很好吃的小店。比如維利康(天津本地的一個賣西式糕點的品牌)二層,有個吃飯的地方,粥非常好喝,用砂鍋乘的,非常推薦皮蛋瘦肉粥。

還比如從南門拐出去到郵局對面,有個叫高氏(好像是)麻辣燙的地方,那個地方是我到天津後唯一覺得叫麻辣燙的店= = 什麼麥購樓上的,什麼離工大很近的一個麻辣燙,什麼工大裡面的麻辣燙0 0 都很讓人無語。

還有工大旁邊的白吉膜很難吃,比其他地方的肉夾饃難吃多了,非常不建議。
天津的大餅加雞蛋非常好吃,哈哈。

風景名勝一類的,建議去海河逛逛,那裡基本上就是市中心,很能體現天津這個城市的風格。尤其是晚上,很靜,偏昏黃。 旁邊的五大道晚上很漂亮,可以去逛逛。

天津最著名的小吃肯定是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麻花。個人覺得很一般,嘗嘗可以。狗不理很貴,普通的32,精品的98,但剛剛來天津可以嘗嘗。麻花可以買點帶回家送人。

人文歷史啊,可以坐輕軌去塘沽看看艦艇,雖然沒大意思。周鄧紀念館,什麼平津紀念館,估計到時候班裡會大家一起去。

在天津買東西的話,大部分人會去濱江道(也在市中心那邊),還有就是大胡同。但天津的東西啊,你在大胡同去三家店基本上賣的都是一樣的0 0

天津還比較有名的就是金街(也在市中心那邊,工大有直達車,很方便),淘寶街(不怎麼樣),食品街(剛來可以去看看)等等。

天津的薊縣有個山也比較有名,可能班裡會組織去,這個要看你們班的班委怎麼樣,是什麼風格了。

還有什麼問題歡迎站短我。以上為純手打原創。

『肆』 求有關工藝品的畢業論文

工藝品 gōngyìpǐn
(1) [artware]∶指既實用又藝術化的物品(如零星裝飾物)
(2) [workmanship]∶手工勞動製成的產品
這些屋頂都是輝煌的工藝品

漆器

漆器是古代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的物品;由於漆有耐酸、耐鹼、耐熱、防腐等特性,因此很早就被人們利用。我國為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國家,《韓非子• 十過》篇述虞舜做食器「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畫其內。」原始社會晚期遺址中發現了漆制實物。在古代種植漆樹相當普遍,戰國大哲學家莊子就曾擔任過管理漆園的官職。早期漆器一般在簡單木、竹胎上髹塗,既可防腐,也可用於裝飾。隨著漆工藝的發展,逐步出現在各種器物上彩繪、描金、戧金、填漆等,或在器胎上髹漆至一定厚度,再在上面雕刻圖案的作法,還有的在漆器上鑲嵌金、銀、銅、螺鈿、玉牙及寶石,以組成華麗的花紋,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唐代的金銀平脫,宋代的一色漆器,元代的雕漆,明代的百寶嵌,清代的脫胎漆器等,都是各代有代表性的特色名品。

陶器藝術

造型藝術之一。陶瓷系由粘土或以粘土、長石、石英等為主的混合物,經成型、乾燥、燒制而成的製品的總稱。陶瓷藝術即指陶瓷日用品、陳設品的燒制工藝及造型、釉色和裝飾等所呈現的藝術特點。遠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風格粗獷、朴實的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品性質的硬釉陶。彩陶便是我國最古老的工藝美術品。而真正瓷器是創制於東漢時期。唐代陶瓷的製作技術和藝術創造已達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涌現。明清時代陶瓷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都超過前代。我國陶瓷至今仍興盛不衰,質高形美,釉色、飾紋、造型均具高度的藝術價值,宜興的紫砂壺,石灣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絳色陶,銅官的綠釉陶,崇寧的雕鏤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鎮的柳葉瓶、鳳尾瓶等,均聞名於世。

陶器

指用粘土成型,經700℃—800℃的爐溫焙燒而成的無釉或上釉的日用品和陳設品。具有音啞、不透明、吸水等特點。按粘土所含成分的不同,坯體呈白、青、褐、棕等色。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有灰陶、經陶、白陶、彩陶、黑陶等。隨著制陶術的發展和提高,其後又出現了印紋硬陶、鉛釉陶、三彩陶等。陶器至今仍興燒不衰。

在陶器上賦與人物形象,花鳥等,並施以不同的顏色,就形成了彩陶。在唐三彩製品中,彩陶常常和三彩結合在一起,在我國出土的古物中多見,故現今的仿古工藝中常結合使用。其實唐三彩嚴格來說也是陶的一種。河南洛陽的代表作品---工藝品中除三彩外,還有黑陶(兵馬俑)及彩陶和紅陶。

著名陶器

我國陶器比較重要的有: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器,主要是茶具、酒具、文具等實用品;廣東石灣的陶器,多系陶塑的人物、動物及花果等陳設品;安徽界首的三彩釉陶;山東淄博的絳色陶;湖南銅官的綠釉陶;四川崇寧的雕鏤釉陶和榮昌的素燒陶器;雲南建水及甘肅天水的本色陶等。

瓷器

指以粘土配適量長石、石英(或瓷石)為原料制坯體施釉,經1200℃—1300℃窯溫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器皿。具有胎質緻密堅硬,斷面有光,薄層透光,胎色白或淺灰白,吸水率微弱或不吸水,釉層較厚達0.1毫米以上,青釉純正,釉面光潤,敲擊聲音清脆等特點。創制於東漢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發明之一。浙江上虞「小仙壇」發現東漢瓷窯遺址,對其青瓷殘件測試的結果表明,胎色灰白,胎質堅實細致,燒成溫度達1300℃,吸水率低於0.15%(已達到現代細瓷吸水率標准),胎的薄層微透光,燒結良好,釉的玻化良好,胎釉結合牢固,釉層厚度為0.1—0.2毫米,淡青色釉,純正美觀,釉面光亮,達到瓷器標准要求。至唐已達成熟,南方越窯青瓷、北方邢窯白瓷最著名。宋代制瓷業蓬勃以展,瓷窯林立,名窯涌現,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所燒的白瓷、青瓷、青白瓷,都各具特色。元以後景德鎮窯成為瓷業中心有重大發展。瓷器品種豐富,有青白黑紫黃綠紅藍等高、低溫色釉瓷以及青花、釉里紅、鬥彩、五彩、粉彩、琺琅彩等裝飾的彩瓷。瓷器品類通常分為日用瓷、陳設瓷、藝術瓷等。

民間工藝

勞動人民為適應生活需要和審美要求就地取材而以手工生產為主的一種工藝美術品。品種繁多,如竹編、草編、藍印花布、蠟染、木雕、泥塑、剪紙、民間玩具等。由於各地區、各民族的社會歷史、風俗習尚、地理環境、審美觀點的不同,各有不同的風格特色。

裝飾繪畫

廣義指凡屬於器物裝飾方面的繪畫。狹義指裝飾壁畫、商業美術中的廣告畫等。裝飾繪畫偏重於表現形式的裝飾性,和一般寫實的繪畫不同。

商業美術

向客商推薦商品的一種設計美術。運用不同的形式與方法,介紹商品的性能、特點、用途,包括各種商品造型、裝潢、廣告,櫥窗陳列,及其他有關宣傳品的設計製作等項目。

紋樣

器物上的裝飾花紋的總稱。一般分為˙單獨紋樣、˙適合紋樣、隅飾紋樣(即角隅紋樣)、˙邊飾紋樣、散點紋樣、連續紋樣(包括˙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

印經

印染工藝之一。將織物經線按照設色要求,把不要染色的區段用包裹物包紮,然後進行染色,使經線呈現出一段一段的異色色彩。用它製作的織物,形成一種直向的參差自然的斑紋,別具風格。新疆和田生產的絲綢(又稱「愛德力斯」綢),即採用此法織造。

蠟染

古稱「蠟纈」。傳統民間印染工藝之一。今在布依、苗、瑤、仡佬等族中仍甚流行,衣裙、被毯、包單等多喜用蠟染作裝飾。主要方法是用蠟刀蘸蠟液,在白布上描繪幾何圖案或花、鳥、蟲、魚等紋樣,然後浸入靛缸(以藍色為主),用水煮脫蠟即現花紋。結構嚴謹,線條流暢,裝飾趣味很強,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中國用漆的歷史

中國用漆的歷史,可上溯至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所出漆碗內外髹以硃色,是已知最早的漆器。其他地區也發現了喇叭形器、觚形器、嵌玉高柄杯等,反映出原始制漆的水平。

圖案

廣義指某種器物的造型結構、色彩、紋飾進行工藝處理而事先設計的施工方案,製成圖樣,通稱「圖案」。有的器物(如某些木器傢具等),除了造型結構,別無裝飾紋樣,亦屬圖案范疇(或稱「立體圖案」)。狹義則指器物上的裝飾紋樣和色彩而言。

工藝美術

造型藝術之一。以美術技巧製成的各種與實用相結合並有欣賞價值的工藝品。故通常具有雙重性質:既有物質產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審美性。作為物質產品,它反映著一定時代、一定社會的物質的和文化的生產水平;作為精神產品,它視覺形象(造型、色彩、裝飾)又體現了一定時代的審美觀。一般分為兩大類:一、日用工藝,即經過裝飾加工的生活實用品,如一些染織工藝、陶瓷工藝、傢具工藝等;二、陳設工藝,即專供欣賞的陳設品,如此象牙雕刻、玉石雕刻、裝飾繪畫等。我國工藝美術的製作比較早,如新石器時代已有彩陶,商代以前已有刻紋白陶,商代已有玉器等,寫實的造型和圖案化的手法即表現出很強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它們的生產,常因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經濟條件、文化技術水平、民族習尚和審美觀點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風格特色。

編製品

柳條編

一種用杞柳條製成的工藝品。杞柳亦稱「紅皮柳」,叢生灌木,枝條韌性強,適於編織各種生活用品,如箱、盤、籃、玩具等。主要產地為河北固安及江蘇北部、山東南部一帶。

藤編

一種傳統實用工藝品。利用山藤編織的各種器皿和傢具。主要產地廣東。歷史悠久,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載:「大抵嶺南藤類至多,貨於天下。其織作藤器者,十家而二」。

玉米皮編

建國後北方新發展的一種工藝品。玉米皮質地柔韌,編織提籃、簍、筐、盒、門簾、門毯等各種生活用品,結實耐久。產品中以茶墊最為精美。玉米皮還可染色,能編出十字花、菱形花及文字等多種圖案花樣。主要產地山東。

草編

民間廣泛流行的一種手工藝術。是利用各地所產的草,就地取材,編成各種生活用品,如提籃、果盒、杯套、盆墊、帽子、拖鞋和枕、席等。有的利用事先染有各種彩色的草,編織各種圖案;有的則編好後加印裝飾紋樣。既經濟實用,又美觀大方。主要品種有河北、河南、山東的麥草編,上海嘉定,廣東高要、東莞的黃草編,浙江的金絲草編,湖南的龍須草編及台灣省的草席等。

竹編

一種用竹篾編制的工藝品。製作過程是先將竹子剖削成粗細勻凈的篾絲,經過切絲、刮紋、打光和劈細等工序,編結成各種精巧的生活用品,如竹籃、果盒、屏風、門簾、扇子等。主要產地有浙江東陽、嵊縣,福建泉州、古田,上海嘉定,四川自貢等。四川自貢藝人龔玉璋的扇子,稱為「龔扇子」,所用篾絲,細如絹紗。

中國刺綉

著名品種有:蘇州的蘇綉、湖南的湘綉、四川的蜀綉、廣東的廣綉,號稱「四大名綉」。此外還有北京的「京綉」,溫州的「甌綉」,上海的「顧綉」,苗族的「苗綉」等,產地不同,風格各異。刺綉的技法有:錯針綉、亂針綉、網綉、滿地綉、鎖絲、納絲、納錦、平金、影金、盤金、鋪絨、刮絨、戳紗、灑線、挑花等,豐富多彩,各有特色。刺綉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裝,歌舞或戲曲服裝,枕套、檯布、靠墊等生活用品及屏風、壁掛等陳設品。

『伍』 李茵的論文發表

論文入選國家級刊物〈新世紀的彩霞〉
環境藝術作品編入〈環境藝術設計——高考輔導〉叢書
論文《苗 族 服 飾 淺 析》入選《美術大觀》雜志
論文《淺析風景園林的意境美》入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社會與科學學報專刊
論文《吉祥物的現代視覺設計研究》入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哲學學報專刊
出版《民族娃娃200卡》、陶瓷工藝品《廣西世居民族》、紀念封《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蘇綉《民族娃娃》
作品象山國際樣板間入選《中國環境設計年鑒2008》

『陸』 蘇綉和十字綉哪個更有收藏價值

十字綉的布是特製的,分成很多小格子,在每個小格子裡面綉一個交叉的十字,用不同顏色的線來形成一幅圖畫,針法加起來頂多有個四五種,其實基本上都差不多,綉法簡單,很容易學會。蘇綉等是在普通的緞子上刺綉,線採用絲線。針法多達四十多種,不易學會。
從圖案上來說,蘇綉非常細膩,十字綉則稍顯粗糙,當然遠觀是看不出來的。

就目前而言,十字綉比蘇綉更加流行,原因除了十字綉易學以外,還因為這個產業在國外發展多年,比較規范化,而蘇綉難學,四十多種針法不說,而且不是很規范,大多還是一些專業綉工在綉,大眾中並不流行。

比如說吧,十字綉的666號線,你在任何一個商家那裡買到的同一品牌的666號線顏色都是一樣的(假貨除外),而蘇綉就沒有統一的線號,紅色線有十幾種,就算都買回來,可能下次一買,顏色又有差別了。這么一來,難度就有了,十字綉的圖紙上會標明用哪種線,只要按圖紙用就OK。可蘇綉就不同了要用哪種線完全看綉工的眼光了。

十字綉有圖紙,只要每格按圖紙標示的針法綉不出錯,一般最後的圖都會非常漂亮。而蘇綉沒有圖紙,一針可以長一點也可以短一點,或者換個針法,圖案就完全不同了,這個就得靠多年的積累了,一般人是不可能有這個時間和耐心的。

綜合說來,十字綉比較適合大眾,蘇綉比較適合時間多,綉齡長的人或專業綉工。

價格問題嘛,材料的價格十字綉的品牌比較多,價格浮動很大,一般的棉線,一支是6股,每股8米,一共48米,價位在0。5到2元不等,布也分很多種,一般的白色棉布最便宜的大約二十元一平,最貴的要100元/平。彩色布要貴一些,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布,如亞麻布,珍珠布,金絲布,銀絲布(這三種都是在普通布裡面夾一些銀絲或金絲),還有彩紋布,價格比棉布略貴一些。蘇綉用的是真絲線,一根二十米長的線大約是六毛到一塊。布用的軟緞,帶列印稿的那種,一平約七十元。
成品的話,價格不是很清楚,這個要看綉工和圖的大小及用的材料來定價的。
再一句廢話,這個價格是網上的價格,實體店裡要貴不少。

最後說一句,樓上說的:「十字綉是小孩玩的玩意」實在不能苟同。十字綉要綉好挺不容易的

回7樓的,請問你一句見過真正好的十字綉嗎?我經常看十字綉的網站.好的不好的都見過,好的十字綉,針法均勻,背面全是豎線,找不到一個線頭,說可以五分鍾學會的朋友,你們拿五分鍾的時間綉這樣一幅作品出來給我看看.

『柒』 當代刺綉界的著名大師有哪些

1、朱鳳

朱鳳不僅是一位刺綉藝術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刺綉藝術教育家,刺綉藝術理論家。她一生從事刺綉藝術已有六十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刺綉生涯里,她繼承了顧綉、沈綉的傳統,對蘇綉承先啟後,繼承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她還先後撰寫出版了大量總結刺綉理論與實踐的著作,如:《中國刺綉技法研究》《刺綉學教學大綱》《中國刺綉色彩研究》《手綉實用品色彩學》《刺綉法演變時》《中國刺綉史》《針上組織幾何圖》等書。

2、陳英華

陳英華,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蘇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民間工藝家。1973年出生於蘇州刺綉之鄉。自幼喜愛家鄉刺綉藝術,並得到刺綉前輩的精心指導,深得刺綉藝術的精髓。二十多年來,她以針代筆,以線著色,不斷探索和創新,將中西方繪畫、攝影作品與刺綉藝術相結合,

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刺綉藝術風格,她用活潑瀟灑的針法,豐富多彩的色線,創作的水鄉風景,花卉,動物,靜物,人物肖像等作品,形象生動,逼真傳神。2014年獲得「蘇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3、顧金珍

顧金珍,1938年6月生,蘇州市吳縣人,中國著名蘇綉藝術大家。 顧金珍大師,師從全國著名蘇綉藝術家朱鳳(1910-1993)先生和已故原蘇州刺綉研究所傅元忠大師(1923-1995)。顧大師數十載如一日,淡泊名利,潛心鑽研蘇綉之技藝,七十餘載走過,顧大師毫無保留,無私地傳授絕技,

為蘇州乃至全國刺綉屆培養了無數人才,顧大師之高超技藝,不僅僅是繼承了前輩大師的蘇綉技藝,並且在實踐過程中,潛心研究繼承傳統技藝的同時,刻苦攻關,獨創人物肖像獨特的"免光T型針法」,其卓越的技藝以及鬼斧神工的藝術創作,成為蘇綉歷史新的里程碑。

4、何曉霞

何曉霞,遼寧沈陽人。何曉霞生長在手藝世家,她的母親便是她第一位刺綉老師。之後何曉霞進入美術學院正式學習美術畫理,在學習的過程中萌生了將傳統刺綉融入現代繪畫中的藝術構想,經過研究嘗試,最終創造了當代遼綉。

5、林智成

[現代](一九二二至?)刺綉藝術家。出生於泰國華僑工人家庭,九歲喪父,隨母回國。十三歲進綉庄當童工,二十歲已能獨立設計各類產品。一九五七年曾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習。從事潮綉創作設計四十多年,為發展潮綉工藝做出了較大貢獻。配合潮劇出國演出,

創作了十五個劇目的劇裝細圖一百九十件,這些戲曲服裝,在演出時受到國外友人的好評。他設計的潮劇蟒袍等,獲全國劇裝評比第三名。一九七四至一九七八年,他連續創作設計了潮綉掛屏綉稿五十多幅,送往英國、埃及、日本和敘利亞等國展出。

一九八二年他設計的「九龍屏風」,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賽的金杯獎。在一九七九年召開的全國工藝美術藝人、創作設計人員代表大會上,被授予工藝美術家稱號。

『捌』 關於蘇綉評職稱方面的論文怎樣寫

淺談蘇綉的傳承與創新
【內容摘要】蘇綉歷史源遠流長,也是我國刺綉行列的重要成員,現在已經成為「廣綉、湘綉、蜀綉、蘇綉」這四大明綉之首,《說苑》中便以「精細雅潔」稱譽蘇綉的美。但蘇綉也面臨著繼承人匱缺的現狀。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建設我們國家精神文明的基石。傳統工藝美術具有很強的地方文化性,也是地方文化藝術的特色。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大部分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變得舉步維艱,許多地方的傳統工藝美術甚至已陷於瀕臨消亡的困境,發展與創新已是迫在眉睫。本論文即擬從蘇綉的傳承和創新上淺談拙見。
關鍵詞: 蘇綉源流 傳承發展 創新應用

『玖』 哪裡有蘇綉 圖案,工筆畫網站,圖要大點的。

蘇州光福

『拾』 民間藝術都有那些種類,選一種具體說明

中國民間工藝品
中國民間藝術工藝品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這些工藝品大都與民間傳說有關,材質有陶瓷、泥塑、布藝、木頭、燈彩、吊飾、
麗江木刻 、樺皮工藝、漆器工藝、 獸皮工藝、 硯石工藝、竹編工藝、漆器陶具、玉器工藝、大理石工藝、
土家族黃楊木雕、瓷器、風箏、剪紙、麥桿畫、年畫、鉛筆屑畫、唐卡、拓真畫、銀 北京國際快遞,EMS3折了.
飾、紙編畫、蘇綉、魚皮衣等。內容大都是精神活潑向上、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有餘、兒孫滿堂等,用於民間傳統節日、傳統宗教和民族飾品用等。這些民間工藝品流傳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日常活動。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精品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 電影下載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民間繪畫藝術已逐步發展為既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又富有生活韻味的民間性的現代民間繪畫。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民俗
我國是—個多民族、多宗教地區,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慈利縣志》記載說:「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見天日,又性忍,刺膚血以事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明代隆慶《岳州府志》也載:「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清代《甄氏族譜》對武陵源一帶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記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儺願為要務,敬巫師,賽神願,吹牛角,跳仗鼓……」這便是我國民族宗教信仰的特點。歷史上,中國家族先民曾經歷過「萬物有靈」和「圖騰」信仰歷史階段。由於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傳入,逐步演變為多種崇拜。以至今天所說的民間民俗。 虛擬主機
中國民間藝人
一天,我慕名來到廣西藤縣博物館參觀。博物館的前身是1979年建成的李鎮亞會議廳,1986年改建為共和國民族藝術博物館並對外開放。館內共存有中國最有名的藝術家以及著名詩人創作過的民族藝術專注,以及所收藏的數多種中國民間藝人作品。被譽為中國著名藝術博物館之一。現在我中國民間藝術網站主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燦爛的民間藝術遺產,保護中國民間藝術文化可持續性發展,進一步挖掘、整理、傳承、研究中國民間藝術,尤其是瀕臨失傳的民族古歌、古舞、古樂藝術等。 職稱論文發表
中國民間影視藝術
在迄今為止的人類藝術發展史上,最輝煌燦爛的篇章,大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誕生並逐步成熟的電影藝術和隨之產生的電視藝術。作為新的藝術門類的影視藝術,藉助於光電的魔力,把逼近於現實生活真實的影像和聲音再現於銀幕和屏幕上,這不僅實現了信息傳遞的大眾化,而且也使蘊含最廣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經驗的藝術內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過程。 經濟論文發表 使人們的精神世界表現和娛樂生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

中國民間舞蹈藝術
民間舞蹈藝術源遠流長,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產生,經歷代發展,傳承至今,其種類因地域而別,內容十分豐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陣舞》是由古代戰爭中的陳兵布陣演變而來。《打獨角獸》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與獸的搏鬥。《龍舞》、《獅舞》、《麒麟舞》、《趕犟驢》、《竹馬舞》和《貓蝶舞》是典型的模擬舞蹈。《打春牛》和《打鐵舞》是模仿人們生產勞動時的情景。《八美圖》、《荷花燈》、《菊花燈》、《旱船舞》、《高蹺舞》等表現了勞動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大型群眾舞蹈《秧歌舞》和《腰鼓舞》是解放戰爭時期產生的革命舞蹈。《抬閣》、《肘閣》是典型的道具性舞蹈。震撼人心的《鼓舞》 這個工藝品網站很不錯! 和《大銅器舞》場面壯觀,熱情奔放。運用道具進行表演,歌舞結合和採用虛擬、象徵的表現手法是中原民間舞蹈的明顯特徵。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空運
中國民間戲曲藝術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經濟論文發表 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 醫學論文發表 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