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武義好玩的地方有哪些
1、武夷清水灣秦溫泉武夷清水灣溫泉度假村位於風景秀麗的浙江武夷溫泉度假村,距武義縣城4公里,距國家AAA級郭棟古生態村4公里。度假村三面環山,空氣清新,按照三星級旅陸森茄游涉外酒店標准設計建造。2.大紅岩景區位於武義縣中部,包括大紅岩、清風寨、劉秀龍三個景點。區內有大小不一、深淺不早察一、形態各異的丹霞洞。洞穴眾多,形狀奇特,堪稱天然的丹霞洞穴博物館。其中,高300多米、寬650米的丹霞赤壁尤為壯觀,是中國最大的丹霞赤壁。3.壽仙谷相傳這里是南極守翁的故鄉,景區內到處是潺潺的岩泉和翠綠的竹林,彷彿置身於一個美麗寧靜的世外桃源。可以欣賞「天下第一酒壇子——醉仙岩」,欣賞「天下第一自然長壽」—春旁—一本攀岩書,登上「華東第一弔梯」——一架梯子,品嘗老壽星的禮物——一座珍珠園。
② 從天台到武義怎麼坐車
天台到武義的直達車沒有的,有3條線路可走:1、坐車到金華(西站),再坐金華(南站)到武鎮畢義的班車,兩站之間有公交車,鉛臘打車到唐風溫泉。2、坐車到永康,轉車到武義.3、乘坐到金華的車,沿330國道,在上茭御激芹道下車,坐楊家到武義的公交車到武義。
③ 合家利防盜門是幾線品牌
一線品牌,終身保修。
合家利防盜門質量挺好的。它的防盜門銷量挺不錯的。防盜門的種類非常多,用的材料也不相同,但是材料都是符合標準的優質的材料,加上精緻的做工,防盜門的質量很好的。防盜門的銷量挺好的,評價很不錯。價格也很實惠的。值得選擇。
合家利防盜門加盟政策方面還是較全的,合家利防盜門會提供人員培訓,導購培訓,銷售策略培訓等等,從多方面來培養加盟商們開拓市場的能力。
同時也會加強售後服務方面的支持,讓代理商能享受到總公司的支持策略,放心使用,襲睜售後也無憂。
(3)武義縣設計圖在什麼網站找擴展閱讀:
合家利防盜門成世胡立於合家利防盜門成立於2010年,品牌發源地浙江金華市武義縣,其銷售產品全由專業的技術人員研發,而且在出售之前有嚴格質量檢測把控。
因此,可以放心大膽的拍返歲購買合家利防盜門的產品。合家利防盜門一直在探索前進,不管是產品還是風格,都得到了消費者們的普遍認可,一步一步的走到至今在行業內佔領了強有力的地位。
④ 武義·俞源太極星象村最好什麼時候去
武義·俞源太極星象村最佳時間:一年四季
俞源,中國唯一的。
俞源太極星象村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坐落在武義縣西南部,距縣城20公里。該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奇異的布局,罕見的古建築群和精緻的木雕、磚雕,以及一個個不解之謎而吸引著國內外眾多遊客,開放近兩年多來,已有英、美、法、德、日、澳地利等十三個國家的專家、學者慕名而來。
南宋時,在松陽任儒學教諭的杭州人俞德過世後,兒子俞義護送靈柩回杭,路過這里投宿時,停放在溪邊的靈柩被紫藤纏繞起來。俞義認定這里是神地,便置地葬父,守墓時與當地人通婚,至今已第30代。現在2000多人口大多姓俞,是全國規模最大的俞姓聚居地之一。
俞源太極星象村布局奇異,充滿神奇。據考證俞源村系明朝開國謀士劉伯溫按天體星象黃道十二宮二十八星宿排列設計建造,村口設有直徑320米,面積120畝的巨型太極圖,村莊內主要的二十八幢古建築是按天空中的星座排布的,村中還有防火、鎮邪用的七星塘七星井,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相傳明代國師劉伯溫與俞源的俞淶是同學,兩人感情甚篤。俞源是劉伯溫從婺州、杭州回老家處州青田的必經之路。當時,俞源旱澇交替,常發瘟疫,民不聊生。劉伯溫好堪輿之學,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設計並指揮改村口直溪為曲溪,以溪流為陰陽魚界線設立太極圖。經測量太極圖直經為320米,面積120畝。同時,設計了村莊建築的星象、八卦布局。村周十一道山崗與太極陰陽魚構成天體黃道十二宮,八卦形排列的28座堂樓,對應星象二十八宿,七星塘、七星井呈北斗星狀分布,被譽為"處州十縣第一祠"的俞氏宗祠正好位於其星斗內。俞源村文物古跡眾多,古建築有395幢,以宋、元、明、清四朝古屋為主,尚有堂樓、廳、閣、院、館、祠、廟等,木雕、石雕、磚雕做工精細。其中宋代的洞主廟,元代的利涉橋,明代的古戲台,均名揚四方,而村中"迎玩堂"和清代知縣題贈的萬春堂惠及行旅匾額,則證明俞源旅遊有悠久的歷史。擾咐
村內名勝古跡眾多,現存古建築1072間,佔地3.4萬平方米,有民居、宗祠、店鋪、廟宇、書館等。古建築體量大,做工精緻,古屋、古橋保存完好,牆上壁畫保存完好,木雕、磚雕、石雕精細,巧奪天工,將功能與藝術,實用與美化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並與建築主體結構完美地融合起來,獨具江南風格。雙溪九隴環而抱,雲可耕兮月可釣,翠草凝香黃犢肥,銀波弄影金魚跳,這首明朝進士俞俊寫的俞源八景歌就是對俞源自然景觀的真實寫照。始建於南宋的洞主廟,是遠近聞名的圓夢勝地。村口設一佔地達8公頃的巨型太極圖,村中布有七星塘、七星井,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密切融合,是古生態文化的經典遺存,是考察、觀光、游覽的首選之地。
俞源明、清兩朝出過進士、舉人、秀才等293人;現存寫俞源的古詩百餘首。宋謙、章溢、蘇平仲、馮夢龍、凌濛初等名家與俞源有著不解之緣,明翰林院士蘇平仲撰寫的俞源皆山樓記被載入《四庫全書》,有關俞源的許多故事被編入《二刻拍案驚奇》和《中國情史》。俞源曾出過畫有、書法家、醫術家。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大型民間文化活動擎台閣流傳至今。
俞源村還有許多不解之謎,自劉伯溫為俞源改溪設太極河之後,600餘年來未發生過一次洪災;商坐樓邊有口井稱氣象井,天晴水清見底,井水變渾濁定要下雨;聲遠堂沿口桁條上九條木雕鯉魚會隨氣候變化而變色;每年農歷顫缺六月二十六是圓夢節,這天心降喜雨,即使大旱年頭也不例外。
神秘的俞源古村落,抹不去600餘年的封塵,走進緩洞純俞源猶如走入歷史的謎宮。
俞源太極星象村,中華一絕。
⑤ 浙江省武義縣楊家螢石礦床
一、礦床概況
1.礦床名稱
浙江省武義縣楊家螢石礦床。
2.地理位置
位於浙江省武義縣上菱道鄉,地理坐標:東經119°55′00″,北緯28°57′57″。
3.礦床類型、資源儲量、規模、品位、勘查程度和開發情況
武義縣楊家螢石礦床屬低溫熱液充填型螢石礦床。
該螢石礦區1942年曾進行開采,1962~1964年,浙江省重工業廳冶金地質勘探大隊對該礦床進行了勘探,提交了一個大型螢石礦床,CaF2含量52%。
目前,該礦床螢石已采盡,已停采。
4.所屬Ⅲ,Ⅳ級成礦區帶
武義縣楊家螢石礦床位於Ⅲ級成礦區帶Ⅲ-81 浙中-武夷山(隆起)W-Sn-Mo-Au-Ag Pb-Zn-Nb-Ta-U-葉蠟石-螢石成礦帶。
5.區域成礦地質條件
(1)大地構造位置
該礦床所處大地構造位置屬武夷-雲開-台灣造山系-浙閩粵沿海中生代構造火山帶的北段。
圖6-1 浙中地區區域構造圖
(據王吉平,2010,有修改)
1—Ⅰ級構造單元界線;2—Ⅱ級構造單元界線;3—深運盯大斷裂;4—螢石礦床(1:武義縣楊家螢石礦床;2:遂昌縣湖山螢石礦床);5—大斷裂(①紹興-江山基底斷裂;②寧波-麗水大斷裂;③邵武-河源大斷裂;④蘇州-景德鎮大斷裂)
楊家螢石礦床所在武義螢石礦田位於陳蔡-遂昌隆起帶中段上疊式的武義斷陷盆地,兩側江山-紹興深大斷裂和寧波-麗水大斷裂的活動,控制了該盆地的形成、發展及演化(韓文彬等,1992)(圖6-1)。
(2)區域地層
武義盆地的基底為前寒武系陳蔡群(龍泉地區為八都群),是一套泥岩、硬砂岩夾中-酸性火山岩組成的地槽型建造。經晉寧運動褶皺隆起,並受區域變質或混合岩化形成片麻岩類、片岩類、變粒岩類等岩石;下古生界龍泉群,為泥砂岩夾火山沉積岩的地槽型沉積建造,經加里東運動褶皺隆起,並經區域熱動力變質形成片岩類、變粒岩類等岩石,呈斷塊狀零星分布。
盆地的蓋層為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的一套陸相火山岩地層,為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夾少量沉積岩。上部為紫紅色沉積岩夾少量玄武岩,可劃分為3個旋迴,岩石的化學成分具有高硅、高鉀、貧鈉的特點,屬於鈣鹼性火山岩岩石系列(韓文彬等,1992)。
圖6-2 武義-永康地區螢石礦田控礦構造略圖
(據徐旃章,1986,有修改)
1—第四系;2—下白堊統館頭組;3—下白堊統朝川組;4—下白堊統方岩組;5—上侏羅統至下白堊統磨石山群;6—流紋斑岩;7—花崗斑岩;8—安山玢岩;9—向斜;10—壓性斷裂;11—壓扭性斷裂;12—扭性斷裂;13—推測斷裂;14—特大型螢石礦床;15—大型螢石礦床;16—中型螢石礦床;17—小型螢石礦床
(3)區域構造
區域上(武義-永康地區)構造發育,分為東西向構造帶、北東向構造帶和北西向構造運敗帶(徐旃章等,1986)(圖6-2)。
東西向構造帶:該帶主要由走旁悄和向東西或近東西向的隆起、拗陷、壓性斷裂、擠壓帶、背斜、向斜、岩漿岩帶和相伴生的北東、北西向共軛扭性斷裂所組成,可劃分為6個次級構造帶。據所捲入的地層、構造層特徵的不同,對螢石礦控制意義的差異和構造體系同時、同源等基本特點,又有基底構造帶和蓋層構造帶之分。
北東向構造帶:該帶是在基底東西向構造帶伴生的北東向扭性斷裂帶的基礎上,繼承發展起來的一個歷經印支運動和燕山運動強烈影響的壓性-壓扭性構造帶。時間上,北東向構造帶以反接復合關系疊加於東西向構造帶之上,捲入地層為侏羅系—白堊系,形成時間為燕山期。
北西向構造帶:該帶是在基底東西向構造帶伴生的北西向扭性斷裂帶壓-壓扭性構造帶,與北北東向構造帶具明顯的共軛對應關系,分為5個次級構造帶。
(4)區域岩漿活動
本區岩漿活動主要發生在燕山期。侏羅紀晚期本區發生了頻繁而劇烈的火山活動,范圍廣泛,形成磨石山組巨厚的火山岩系,以酸性熔岩凝灰岩、凝灰岩、角礫凝灰岩為主,有少量流紋岩。白堊紀早期火山活動范圍較小,強度也較輕微。本區侵入岩出露較少,只有小型脈狀岩體。
二、礦床地質特徵
(一)礦區成礦及控礦地質條件
1.礦區地層
礦區出露的岩層幾乎全為火山岩系,即上侏羅統至下白堊統磨石山群和下白堊統朝川組底部(浙江省地質礦產局,1996)(圖6-3)。
圖6-3 楊家螢石礦地質示意圖
(據吳自強等,1989)
1—第四系;2—下白堊統朝川組;3—上侏羅統至下白堊統磨石山群;4—霏細岩;5—硅質岩(或硅化帶);6—螢石礦體;7—正斷層;8—采坑
(1)上侏羅統至下白堊統磨石山群(JKM)
該群岩性自下而上為熔岩凝灰岩、粗凝灰岩、流紋岩和細凝灰岩。熔岩凝灰岩,出露面積大,以火山碎屑物、火山灰為主,熔岩物質次之;粗凝灰岩:分布在含礦帶的下盤,成分有岩屑和晶屑;流紋岩:出露范圍較小,具霏細或玻狀基質的斑狀結構,流紋構造。流紋岩與熔岩凝灰岩在岩性上是漸變的,沒有明顯界線。
(2)下白堊統朝川組(K1c)
岩性為凝灰質礫岩,分布在含礦構造帶的上盤,為紫紅色或紫灰色,礫石成分有流紋岩、熔岩凝灰岩、凝灰岩、霏細岩等。
2.礦區構造
1)褶皺:礦區岩層呈一不明顯的背斜構造,背斜軸方位為北東-南西向,與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
2)斷層:礦區內斷裂構造較發育,而且大都是成礦前或成礦期間形成的,成礦後對礦體的空間形態具有破壞性影響的斷裂基本沒有。礦區內的斷層往往被石英、螢石或方解石所充填。礦區內主要斷層有8條。
F1斷層是礦區最主要的斷層。自北東端的朝山、火石崗、牛頭山、馬馳寨至南西端的文靜山,貫穿整個礦區。該斷層為正斷層,伴有水平位移,走向北東,傾向南東,傾角60°~70°。該斷層為一條強烈的構造破碎帶,寬5~15m,其中充填了螢石、石英、玉髓及少量方解石等,形成了礦區的主礦脈。礦體兩側圍岩經破碎後,又經硅質與螢石膠結,形成角礫狀硅質帶。在沿脈坑道中見有斷層泥。礦體上下盤往往見有水平擦痕。該斷層對強破碎帶兩側的岩層亦發生影響,主要是螢石遭受破壞,裂隙發育,對斷裂帶下盤的沉積岩則硅化成硅質頁岩、角頁岩或碧玉岩,而且常使沉積岩較平緩的產狀扭曲為陡傾斜或折斷為直立的岩層。
總的來看,礦區內斷裂構造以成礦前為主,而且往往有螢石-石英脈充填及破碎硅化現象,以張力作用成因為主,但在斷層面上常見有水平擦痕,這又說明也具有剪力因素的張力與剪力復合斷裂裂隙。本區斷層按走向可分為北東、近東西向兩組,北東向斷層有5條,除1條為逆斷層外,都為正斷層,並且後4個斷層是受F1主斷層影響而形成的,礦區的主礦脈賦存於這組斷裂裂隙中。
3)節理:礦區節理比較發育。節理中多有寬數厘米至數十厘米的石英脈、石英螢石脈充填。同時,也見兩側圍岩有褪色、硅化等蝕變現象。
(二)礦床特徵
1.礦體特徵
本區螢石礦脈賦存於北東方向的主斷裂帶(即F1)中,自南西而北東共劃分出5個螢石礦體(圖6-3)。
(1)礦體產狀
礦體受主斷裂帶控制,礦體的產狀與該斷裂帶一致,走向為北東40°~50°,一般傾向南東,傾角多在70°以上。礦體沿走向比較平直,而沿傾向則變化略大。礦體的傾斜往深部有變陡趨勢,此外,礦體在深部局部有扭曲和反傾現象(圖6-4)。
(2)礦體形狀
礦體為比較規則的脈狀,礦體與圍岩的接觸面一般都有明顯的界線。礦體沿走向常不連續,往往由圍岩或強蝕變帶所間隔,間隔部分即所謂「狹縮段」。本區5個螢石礦體就是根據含礦帶的狹縮情況而劃分的。
由於礦體受斷裂控制並充填在破碎帶中,故在主礦脈兩側常伴生有細小的支脈,主脈與支脈的關系有兩種情況。其一是支脈與主脈呈平行關系,支脈可以有1條,也可以有2,3條或更多。支脈與主脈大都不接觸,但個別也有局部連通者。其二是在主脈的一側呈枝叉狀分出1條或2,3條的支脈,分出後的支脈一般不再與主脈合並,但個別也有見到支脈端點向主脈靠攏,主脈與支脈的夾角一般為20°~30°。
圖6-4 楊家螢石礦勘探線剖面圖
(據吳自強等,1989)
1—下白堊統朝川組;2—上侏羅統至下白堊統磨石山群;3—凝灰質礫岩;4—頁岩;5—熔結凝灰岩;6—凝灰岩;7—霏細岩;8—螢石礦體;9—生產坑道;10—鑽孔
礦體的尖滅形態主要有3種,第一種是礦體沿走向或傾向由寬變窄,逐漸趨於尖滅,而圍岩則常遭受硅化。第二種是由整條礦脈分成數叉而趨於尖滅,在分叉間的圍岩亦受強烈的硅化並含少量的細粒螢石。第三種是礦體的螢石含量逐漸減少,硅質成分逐漸增多,礦體終於逐漸被硅質岩或石英脈所代替,礦體與硅質岩之間無明顯界線。
(3)礦體規模
本礦區含礦帶(包括硅質岩在內)總長約2400m,其中具工業價值螢石礦脈總長1510m,礦體出露高度(標高)最高225m,最低120m。礦體垂直深度為200~420m。礦體主脈寬度大多在2~4m之間,局部膨凸處可達7~8m。
2.礦石特徵
(1)礦石類型
有螢石型和石英-螢石型兩種。
(2)礦石自然類型
本礦區螢石礦石分為塊狀、條帶狀、角礫狀螢石礦石。
塊狀礦石 主要是綠色或淺綠色,有時也有乳白色的螢石集合體。在螢石集合體的空隙中有形成時間稍晚的團塊狀和細脈狀的石英或隱晶硅質物,此類礦石屬品位較高的富礦石。
條帶狀礦石 是以各種顏色的螢石(以綠色為主)與硅質相間組成條帶,條帶寬一般不超過10cm。條帶狀礦石是含礦溶液冷卻時,螢石先行晶出,然後在溶液中硅質飽和的情況下,相繼凝結成石英、玉髓及蛋白石。這種礦石品位變化較大。
角礫狀礦石 是早期形成的螢石或圍岩受構造破碎,被後期的含礦溶液所膠結形成的礦石。角礫成分有不同程度硅化的火山岩及紫色螢石等。此類礦石均屬貧礦。
(3)礦石的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 分為自形至半自形粒狀結構、他形粒狀結構、隱晶結構、膠體結晶結構和膠體結構(溶蝕結構)。自形至半自形粒狀結構是螢石普遍的存在狀態,他形粒狀結構的螢石數量較少。
礦石構造 區內螢石礦石分為緻密塊狀構造、條帶狀構造、環狀構造、角礫狀構造及網格狀構造。以緻密塊狀構造為主,條帶狀構造、角礫狀構造次之,環狀構造和網格狀構造較少。
(4)礦石礦物組成
本礦區螢石礦石主要由螢石、石英及玉髓、蛋白石組成,方解石(夾雜少量重晶石)則在局部以次要組分出現。礦石中尚含有極少量的黃鐵礦、磷灰石及次生的高嶺土、錳鐵質氧化物。
(5)礦石化學組成
礦石化學組分主要為CaF2,其次為CaCO3,SiO2,S,P等。
3.圍岩蝕變
本區螢石礦圍岩為上侏羅統磨石山組。圍岩蝕變有硅化、高嶺土化、碳酸鹽化、葉蠟石化、綠泥石化和黃鐵礦化。硅化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圍岩蝕變,除礦體兩側外,在礦體的狹縮段及沿走向或傾向都有強烈的硅化現象。高嶺土化與螢石富集的關系較密切,在坑道中所見的富礦體兩側常伴有強烈的高嶺土化,而深部所見貧礦則不明顯。
上述各種圍岩蝕變,以熱液硅化為最主要,凡有螢石礦脈存在的部位,圍岩都有強烈破碎硅化現象,岩石經硅化後,則變得緻密堅硬,常凸起成正地形,可作為區域螢石礦的找礦標志。強烈的高嶺土化和綠泥石化與螢石富集有關,能指示有較富的螢石脈存在。
三、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
(一)礦床成礦及控礦因素
1.地層與螢石礦成礦關系不大
螢石礦床圍岩為上侏羅統至下白堊統磨石山群,礦體與圍岩界線清楚,地層與螢石礦成礦關系不大。
2.斷裂構造對螢石礦床的控製作用
該礦床螢石礦體分布均無例外的受北東、北西、東西和南北4個方向的斷裂構造所控制。
東西向控礦斷裂:屬蓋層東西向構造帶的壓性組成部分,通常斷層面沿走向、傾向多呈舒緩波狀,透鏡狀擠壓構造破碎帶現象普遍發育,該期構造提供了成礦有利的破碎空間,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礦體的形態、產狀和分布,屬成礦前構造。
北東向控礦斷裂:斷層面沿走向、傾向均呈舒緩波狀,擠壓破壞現象和圍岩擠壓構造透鏡體普遍發育,屬成礦前構造。當該期構造充填有螢石礦體時,礦體間多為硅化帶、細脈帶或網脈帶相接,屬成礦期構造。力學性質為壓扭性。
北西向控礦斷裂:斷層面沿走向、傾向均呈舒緩波狀,礦體頂底板圍岩擠壓破碎現象明顯,上沖擦痕印模發育,屬成礦前構造,力學性質為壓性。該期構造為螢石礦體充填後,礦體間多為硅化帶、細脈帶或構造破碎帶呈斜鞍相接,屬成礦期構造,力學性質為壓扭。
南北向控礦斷裂:多以規則的節理形式平行呈帶出現,斷面閉合平整,常與東西向扭性節理共軛出現,示扭性特徵,有螢石細脈充填,屬成礦期構造,成礦後活動不明顯。
本區主要控礦斷裂為北東、北西和東西向的復合疊加型控礦斷裂,成礦前均屬壓性,破碎空間形態特徵相似,先成控礦構造的幾何邊界,一定程度上影響並控制了礦體賦存空間的形式、產狀和空間展布。在成礦期,由於力學性質、運動方式和位錯距離的差異,不但促使先成構造破碎空間進一步擴大、遷移和新的破碎空間的出現,而且由於成礦期構造力學性質和位錯距離的差異,常導致賦礦空間形態特徵和空間展布規律的變化。
(二)礦床地球化學特徵
1.硫、碳同位素
韓文彬等(1992)分析了楊家螢石礦的S,C同位素,黃鐵礦的δ34S值穩定在-5‰左右,δ13C值為-4‰,反映了源岩可能是火山岩本身。
2.鍶同位素
韓文彬等(1992)做了楊家螢石礦鍶同位素分析,10個螢石樣品的87Sr/86Sr變化范圍在0.70931~0.71654之間。陳蔡群變質岩87Sr/86Sr實測值變化較大(0.70759~0.92241),但初始值為0.70460~0.70742之間。磨石山群87Sr/86Sr經重新計算,其初始值為0.70750~0.71047。從陳蔡群變質岩、中生代火山岩與螢石礦的87Sr/86Sr初始值對比可見,火山岩與陳蔡群變質岩十分相近,表明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而螢石礦初始值與前兩者也十分相近,表明螢石礦中Sr的來源與陳蔡群變質岩和磨石山群火山岩也有親密關系。螢石的87Sr/86Sr初始值稍高,反映出在成礦流體較長距離的遷移和反復成礦過程中也受到了圍岩的影響。
3.銣同位素
韓文彬等(1992)對武義螢石礦田中的螢石(楊家螢石礦床樣品5件)做了Sm,Nd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把陳蔡群及臨區前震旦紀變質岩中的雲母片岩作為混合曲線上的地殼端員組成,取Sr,Nd濃度分別為264ppm,87Sr/86Sr和143Nd/144Nd分別為0.71070和0.512018,而虧損地幔端員的Sr,Nd濃度和Sr,Nd同位素比值,引用Faure(1986)的資料,在εNd-εSr坐標圖上,繪出曲線等於3的殼幔混合曲線,把螢石的143Nd/144Nd及87Sr/86Sr換的初始值,按公式轉成參數εNd和εSr並將點投在εNd-εSr圖上。從圖中可以看出,所有螢石點幾乎都落在地殼端員點附近,表明螢石中的Nd全部為殼源。從螢石分布區有平行於εSr軸向地殼端員右方延伸的趨勢,說明螢石的成礦流體在演化過程中,還與陳蔡群上部的其他地層發生過相互作用。
4.氫氧同位素
韓文彬等(1992)對武義螢石礦田中的楊家、蔣馬洞、余山頭、後樹螢石礦床螢石、石英包裹體做了成礦流體氫氧同位素組成分析,幾個礦區的石英δ18OH2O值從-3.1‰~-0.36‰,螢石包裹體水的δ18O值也在-4.59‰~+1.3‰之間,但石英、螢石包裹體水的δD值穩定在-42‰~-68‰之間。上述資料反映出成礦流體δ18O值明顯低於岩漿水和變質水,結合螢石成礦年齡普遍比火山岩年齡低25Ma以上,因而可以肯定成礦流體是與岩漿水沒有關系的大氣降水成因。
李長江、蔣敘良(1989)對武義-東陽地區螢石礦床進行了氫氧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在楊家螢石礦床采樣6件,測定礦物為螢石和方解石。其包裹體氫氧同位素分析結果表明,成礦流體中大氣降水的成分也是隨著熱液活動的進程而增加,例如,螢石包裹體水的δ18O值和δD值具有中生代地熱水的氫氧同位素組成特徵(圖6-5),這是大氣水與岩石進行同位素交換而提高了δ18O值的結果,方解石的δ18OH2O值均為較低的負值,說明在成礦晚期有大量雨水進入了熱液系統。
5.稀土元素
蔣敘良、李長江(1993)對包括楊家螢石礦床在內的浙江螢石礦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徵進行了研究。研究認為,①浙中隆起(江山-紹興斷裂帶和寧波-麗水斷裂帶夾持的前寒武紀基底隆起區)火山岩和變質岩的稀土元素豐度和組成特徵及分布模式曲線具有明顯的相似性,指示該區中生代火山岩漿來源可能與基底岩石的重熔作用有關。②楊家、湖山、南山坑、余山頭等螢石礦床屬輕稀土富集型。該類型螢石的形成主要與晚白堊世地熱水深循環淋濾汲取作用有關,氟主要來自賦礦岩石下伏的基底變質岩。③浙中隆起與深循環淋濾汲取作用有關的螢石,其REE含量隨礦化由早階段向晚階段發展趨於減小。
(三)成礦期次和成礦時代
本區螢石礦床均賦存於斷裂帶中,主要控礦斷裂為北東、北西和東西向的復合疊加型控礦斷裂,捲入地層為侏羅系—白堊系,形成時間為燕山期。據此推斷,螢石礦床形成於燕山期,成礦期次為一期成礦。
圖6-5 楊家螢石礦床螢石包裹體的δ18O-δD相關圖
(據李長江等,1989)
李長江、蔣敘良(1989),韓文彬、張文育等(1992)對武義地區的螢石礦床及賦礦圍岩進行了同位素年齡測定,韓文彬等測定結果如表6-1所示。測定結果顯示,楊家及其附近的螢石礦床形成時間為79~90Ma,與李長江等(1989)測定的庚村、楊家、南山坑螢石礦床的年齡72~83Ma很接近,據此,可以確定楊家及其武義盆地的螢石礦床形成時代為晚白堊世。
表6-1 武義地區螢石礦床和圍岩的同位素年齡
(據韓文彬等,1992)
從表6-1可以看出,該區螢石礦床賦礦圍岩-火山岩年齡在99~160Ma之間,與螢石礦形成年齡有明顯時差,即螢石礦形成年齡比圍岩的成岩年齡滯後20~75Ma,表明與火山岩漿無直接關系,為火山期後地熱體系成礦(韓文彬等,1992)。
(四)成礦物質來源
1.武義盆地不同類型地層F,Ca含量
武義盆地不同類型地層岩石建造F,Ca含量分析表明,基底元古宇陳蔡群變質岩系含F0.094%,上侏羅統、下白堊統火山-沉積岩含 F 0.0702%~0.0866%,明顯高於地殼克拉克值(0.0625%)。由此可見,基底陳蔡群變質岩系和中生界火山碎屑沉積岩蓋層的高氟背景對螢石礦的成礦極為有利(章永加,1996)。
鈣在武義盆地不同地層、岩石中的含量很不均勻,其中白堊系館頭組、方岩組的碎屑沉積岩中含鈣較高(CaO平均值1.56%),並常夾有泥灰岩和鈣質結核(CaO高達30%),朝川組火山碎屑砂礫岩、鈣質粉砂岩含鈣6%~7%。
2.Sr,F,Ca來源
(1)Sr的來源
李長江、蔣敘良(1989)研究了武義-東陽地區鍶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徵,認為該區螢石中的氟來源於基底陳蔡群,引用如下:
根據本區火山岩和變質岩Rb-Sr同位素測定值計算的磨石山群火山岩87Sr/86Sr為0.7085~0.7289,平均0.7151;陳蔡群變質岩為0.7456~0.9103,平均0.7940。
不同類型圍岩中螢石的87Sr/86Sr值相當接近,為0.7306~0.7710,平均0.7513,高於火山岩和沉積岩的87Sr/86Sr平均值。大多數螢石的87Sr/86Sr值都落在變質岩的鍶同位素比值變化范圍內,但低於其87Sr/86Sr平均比值。
成礦流體中放射性成因鍶的來源:螢石晶格中鈣的位置可以有限的接收鍶而不接收銣。所測定的兩個螢石的Rb/Sr值小於0.0056,因此,在螢石晶出時圈閉在螢石中的鍶同位素組成不會因添加放射成因的87Sr而明顯改變,而且87Sr和86Sr在質量上的微小差異表明,在一種礦物從熱液中沉澱期間,87Sr和86Sr不會發生明顯的分離(Faure,1977)。這樣,就可以把螢石的鍶同位素組成看作是它們晶出時的成礦流體的鍶同位素組成。晚侏羅世火山岩和早白堊世沉積岩的87Sr和86Sr比值近似,取其平均值0.7213作為區內蓋層螢石的87Sr和86Sr比值,取上地幔87Sr和86Sr比值為0.7050,引用Faure(1977)研究大洋水87Sr和86Sr比值的方法,計算得出,區內大多數螢石樣品中鍶的40%~50%是由基底陳蔡群變質岩提供的,來自蓋層岩石和上地幔鍶不超過60%。
(2)Ca的來源
本區螢石成礦和晚侏羅世火山噴發碎屑物成岩作用之間巨大時間差(>70Ma)似乎表明,成礦溶液中的溶質(F-,Ca2+,Sr2+)可能主要是通過溶濾汲取作用從岩石中獲得的。
鍶同位素比值可以較好地反映熱液中溶質的來源,尤其是鍶和鈣在地球化學上的相似性,使得鍶可以作為螢石中鈣來源的示蹤物,這樣,上述計算得出的鍶同位素組成混合比例也間接反映了螢石中鈣不同來源的比例,即其中鈣的40%~50%是由基底陳蔡群變質岩提供的,來自蓋層岩石和上地幔的鈣不超過60%
(3)F的來源
本區岩石中,鍶的主要載體是一些含鈣或鉀的礦物(如斜長石、鉀長石等),氟的攜帶礦物主要是一些含OH-較高的層狀硅酸鹽礦物(如變質岩中的黑雲母等)。在有些礦物中,鍶和氟的含量都較高,如角閃石、磷灰石等,研究表明,這些含鍶、氟礦物的溶濾穩定性依次為角閃石<黑雲母<斜長石<磷灰石<鉀長石,因此,如果成礦溶液中的鍶主要是通過溶濾汲取作用從岩石中獲得的,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岩石中的氟也必然會被帶入溶液中。因此,根據蓋層、基底、上地幔的F/Sr值和鍶同位素組成的混合百分比,仍然可以估算螢石成礦過程中各種F來源的相對比例,估算結果為,0~43%來源於蓋層,0~24%來源於基底,57%~76%來源於上地幔,這個結果表明,本區螢石中氟主要來源於基底的陳蔡群變質岩。
3.地熱水來源
根據前述,武義螢石礦田中氫氧同位素組成分析結果說明,其成礦流體主要為大氣降水。
(五)成礦溫度
張惠堂等(1984)測定了武義地區螢石包裹體均一溫度,4個樣品成礦溫度為139~170℃。
(六)成礦作用及成礦模式
1.對該礦床成因的兩種觀點
武義縣楊家螢石礦沒有單獨進行過礦床成因方面的研究,但對於包括楊家螢石礦在內的武義地區螢石礦區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對該區螢石礦床的成因有兩種認識,一種認為,這些螢石礦床在成因上與火山熱液有關,屬火山或次火山熱液礦床;另一種觀點認為,這些螢石礦床的形成主要與古地熱水環流汲取作用有關。
火山或次火山熱液礦床成因論者認為:武義地區從侏羅紀後期火山猛烈爆發噴溢,形成以酸性成分為主體的巨厚火山碎屑岩堆積和少量熔岩,到白堊世逐漸轉化為以噴溢中基性岩流及大量次火山岩體侵入和強烈的火山期後汽液活動為特徵。地殼深部的氟,以各種狀態,通過不斷拉張下切的斷裂向地殼上部運移,在前部有利部位積聚成礦。主要依據是:礦體呈脈狀充填於火山-構造盆地、火山穹窿的構造裂隙中,礦體走向與白堊系火山-構造盆地走向一致,磨石山群火山碎屑岩是主要賦礦圍岩;螢石包裹體中氫同位素、石英中氧同位素、黃鐵礦中硫同位素及方解石中碳、氧同位素分析結果表明,氫、氧來源與酸性火山岩、沉積岩和雨水有關,碳來源與淡水碳酸鹽有關,而硫來源於沉積岩。綜上所述,成礦物質來源於酸性火山岩、沉積岩及雨水。螢石礦床的形成主要與火山或次火山熱液有關(張惠堂等,1984)。
古地熱水環流汲取作用成因論者認為,楊家及其武義盆地的螢石礦床形成時代為晚白堊世,賦礦圍岩成岩時代為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螢石比賦礦圍岩成岩年齡滯後20~75Ma,表明與火山岩漿無直接關系,螢石成礦物質主要來源於基底的陳蔡群變質岩,螢石礦床的形成主要與古地熱水環流汲取作用有關。
筆者認為,本區螢石礦床均充填於斷裂破碎帶中,賦礦圍岩是上侏羅統和下白堊統火山碎屑岩,螢石礦成礦年齡比賦礦圍岩成岩年齡滯後20~75Ma,其形成與次火山熱液無直接關系。成礦物質主要來源於基底變質岩系,次為蓋層火山碎屑岩,礦體受斷裂破碎帶控制,成礦流體是大氣降水。本區螢石礦床為燕山期低溫熱液礦床,其成礦作用與地熱水環流汲取作用有關。
2.螢石成礦作用
本區螢石礦床的形成可以認為主要是一種古地熱水環流汲取成礦作用的結果。當大氣降水沿斷裂構造滲流到深部(變質岩基底),隨著地熱增溫和區域構造活動的熱效應而被加熱,同時,在滲流途中不斷溶濾汲取出岩石中的F-,Ca2+等成礦組分並與岩石進行同位素交換,還可能與來自深部的岩漿氣液混合,成為富氟熱水熱液向上運移。而淺部岩石中的大氣補給水因溫度低而不斷向下流動,從而形成一個對流體系。經過深部循環加熱上升的富氟(和鈣)熱水與在淺部富鈣紅層和火山岩中滲流形成的相對富鈣等「冷水」不斷混合,使溶液中F-,Ca2+濃度積增大,當溫度、壓力降低,pH值升高時,在這種環流活動的混合區內有利空間導致了螢石沉澱(蔣敘良等,1993)。
⑥ 武義旅遊攻略武義縣有哪些旅遊景點
導語:武義,浙江省金華市南部的一個縣,位於浙江省中部。武義縣山川秀美,自然風光和人文旅遊資源豐富,是近年來杭州少數民族旅遊目的地。那麼,去武義有什麼好玩的呢?讓我們和邊肖一起來看看吧。
旅遊季節
溫泉之城武義的冬天最為熱鬧,迎來了眾多遊客在寒冷的冬天享受溫泉滋養的舒適。每年的11月到12月,武義縣都會舉辦溫泉節,不僅成為一個可以享受的盛大節日,而且還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在春節,傳統的民間節日將在古老的村莊舉行,如郭棟和豫園。所以冬天打武夷可謂一舉多得。
春秋時期的武夷風光也很奇妙。因為此時氣溫稍暖,在露天溫泉不容易感冒。武義有許多生態景觀答乎,春天和秋天的田野和森林的景色是最豐富多彩的。
現在逐漸提倡夏天泡溫泉,因為夏天溫度高,皮膚容易張開吸收滋養。山陰涼爽,青峰村、石鵝湖等景點成為絕佳的避暑勝地。
武義景點攻略
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
武義城外60公里,這個被稱為「江南小九村」的地方,以懸崖、溪流、碧潭聞名。這里的牛頭山是「金華八五第一峰」,海拔1560米,因仙而名,因水而靈。除了自然景觀,森林公園還有一些娛樂項目,比如被稱為「浙中第一漂流」的神牛谷漂流。由於公共交通不便,來牛頭山的大多是自駕游的遊客,遊客並不太多。
大紅岩景區
大紅岩景區與附近的青峰村、劉秀龍一起被稱為「丹霞清祥悉景區」,是武夷中部一處相對集中、壯美的丹霞景觀。大紅岩巨大的楚赤壁和山中大小不一的丹霞洞也十分引人注目。如果你打算周末爬山看武夷的風景,那麼大紅岩是非常推薦的選擇。
俞源太極星象村
位於浙江省武義縣西南部,是浙江金華的一處古民居群,是金華市四大景區之一。村內名勝古跡眾多,布局按照中國古代天象星圖安排,現存古建築1072座。整個村子都很乾凈整潔,這里的居民也很有禮貌,遊客也不多。在村子旁邊的山上俯瞰項宴緩星村全景,可以看到農田形成的巨大太極圖案。這里還是比較古樸、正宗的,沒有經過修繕,保持著祠堂的原有結構。
郭洞古生態村
郭棟村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著名古村落,竹林蔥郁,靜雅宜人。因其「群山環抱如郭,幽僻如洞」的優越人居環境,被譽為「江南第一風水村」。古樸的村落和周圍原始的生態環境,是難得的天然氧吧,在大自然中享受負離子的沐浴。
石鵝湖風景區
這個地方以它的湖泊而聞名。這里的湖有「小千島湖」之稱,位於武義縣西部。這里的景色也很獨特,四季分明。你可以在不同的季節看到不同的景色。
⑦ 浙江省武義在哪裡
武義縣位居浙江中部,與金華毗鄰,總面積1577平方公里,人口33萬,是山川秀麗,物產富饒。武義旅遊資源豐富,素有「螢石之鄉,溫泉之城」美稱。有龍潭—郭洞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溫泉旅遊度假區。武義溫泉度假區為浙江省十佳休閑勝地,郭洞、俞源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武義溫泉以量大、水優、溫度適宜而著稱,出水量6000噸左右,溫度42~45℃,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溫泉山莊、清水灣溫泉度假村、溪里溫泉浴吧已相繼開放。
武義境內奇峰林立、重岩疊嶂、深谷幽潭、湖光山色、天然成趣、風光迷人,景觀獨特。壽仙谷景區重岩疊嶂,清溪趣石點綴,雄偉中透出秀麗,嚇紗崖、凌空石井則是巍峨驚險、天然而設,令人稱絕。有著「十里畫廊」之稱的劉秀壟、清風寨風景區奇石象形,景點眾多,每一處無不蒙上與東漢光武帝劉秀避難有關的神秘色彩。加上台山、石鵝岩、石鵝湖等毗鄰相連的景點,構成了一派壯麗秀美的自然景觀。
武義歷史悠久,人文景觀眾多。熟溪橋始建於宋開禧三年(1207年),為重檐歇山頂亭閣廊橋,氣勢磅礴宏偉、設計巧妙為江南所罕見全國文保單位延福寺,始建於後晉天福二年(937年),為江南已發現的元代建築中年代最早者,不愧為古代寺廟建築之精品。始建於東晉的明招寺,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是南宋東南文化啟空皮中心,成為當時名揚全國的最高學府之一。特別是郭洞古生態村和俞源太極星象村,都保留完整的歷史文化遺跡。郭洞的古村、古祠、古橋、古巷、古民居、古樹林等,展現出了秦漢古韻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俞源由於與明初國師劉伯溫的關系,彌漫著一種奇異文化的氣息,以太極星象而著名,其古村落布局與天體星象相吻合,構連成片的明清古建築群。兩個古村落非常重視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虧核國古代科學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典範。
民俗風情濃厚,是武義旅遊資源的又一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武義人雖「不為商賈、技藝、輕去其悄差鄉」卻非常勤勞、善良、尚義、好客,有著獨特的田園和山裡人家風情。武義還是浙江省畲族主要分布地區之一,有畲民萬人,畲族風情別具一格。武義畲鄉是華東地區離大城市最近的少數民族地區,小黃山畲族風情村已對外開放。
武義田園風光旖旎,生態保持完整。全縣有21萬畝經濟特產基地,在百花園百果山裡,春天,桃花如霞,梨花似雪;夏天,荷花映日,蓮姑采蓮;秋天,獼猴桃垂掛,板栗滿枝;冬天,飛雪點梅,別有情愫——令遊人神往。作為金華地區最高峰的牛頭山,尚有大片原始森林,人跡罕至,極具神秘色彩,對於追求神奇、冒險、返樸歸真的都市人必將極具吸引力。
⑧ 浙江武義9大古村落,溫泉名地更可訪古賞景
浙江金華,武義。
傳武則天執政時,新設郡縣均冠以「武」字,因縣東有百義山,故以武義名縣。
這里是全國著名的溫泉名城,溫泉資源「華東第一、全國一流」。這里,還散落著很多避世的古老村落,沒有人山人海,只有江南的詩情和畫意。
一起來看看武義最美的9處古村落,你可曾去悄咐爛過幾處?
武義,山下鮑古村。坐落於武義縣南面的大溪口鄉,古風悠悠的淳樸靜美地。「水抱孤村懷,山通一徑斜」。古詩里描寫的美好村落,山下鮑像得很完美。
山下鮑村,可以說是一個既低調又高調的小山村。說它低調,是因為它不算景區,平時壓根沒有多少遊客,只是一座四面環山的小村莊。說他高調,是因為它被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選座浙贛山區建築代表,寫入了《中國建築史》一書當中。
村子四面環山,坐落在東西兩山相夾的一條崎嶇山谷之中,村裡只有一條徑斜(小路)可走。有兩條名字分別叫金溪、崗壇澗的小河從北往南匆匆流來,像兩個頑皮淘氣的兒童一路蹦跳著,來到村子北頭匯合,繼而又繼續嬉鬧著以「S」形從村中流過。這股清澈的溪水從崇山峻嶺之中凌冽而出,一路向南,奔向宣平溪,最後投入甌江母親的懷抱。
這個隱世村落,至今依然保留著濃郁的古風古韻。站在村子中心,但見溪兩岸的古民居建築隨地勢高低毗連,參差分布。古啟漏意濃郁,勝似一幅水墨國畫。駐足建造於民國時期的名叫「金溪橋」的玲瓏石拱橋上,可觀賞到湍急的溪水遇攔水壩濺起的細白水珠。一切都顯得格外美好。
據說,古時山下鮑只有很少幾個鮑姓居住,「山下鮑」村名以其而得之。但實際上現在村裡卻是塗姓為絕大多數。山下鮑《雙溪塗氏宗譜》中記載,此村塗氏祖先名叫塗國文,清雍正年間,從福建長汀來到一個名叫雙溪住下,並在勞作過程中與一位山下鮑女子相戀,後成為了山下鮑的上門女婿。塗國文遷居山下鮑後,每天上山開荒,還在山上種植染布用的原料「靛青」,並在村裡建起了10口直徑為3.5米的靛青塘,供族人浸泡製作染料的植物。以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生產方式,在與外界近乎隔絕的一隅祥寧之地,繁衍著一代又一代塗姓子孫。
而此後塗氏家族逐漸發展壯大,至清代宣平年間,已經是聲名顯赫的名門望族之一。他們秉持山下鮑梁氏家族開創的耕讀傳家的家風,重視教育,在清一朝亦培養出了秀才48人,增廣生、太學生27名。
山下鮑的古民居在形制上主要分為三房兩廂、五房兩廂、五房四廂。多數建有後院。正屋和廂房的前檐均設有牛腿承托的下檐作為通廊,既在視覺上增添了建築美感,又弱化了陽光直射和雨水侵襲,極具武義南部地區傳統民居建築的典型特徵。
村內塗氏宗祠,建於清代,是縣級文保單位。這處建築保存比較完好,主體結構未遭破壞。祠內的雕刻、彩繪、墨書墨畫飽滿充盈、莊重儒雅、古色古香;門樓和廳堂的匾牌、題額、楹聯字跡遒勁古拙、哲思深蘊、寓意吉祥。
山下鮑村是江南居民原生狀態的代表,奇跡般地保留了幾近消失的中國傳統農村聚居全貌,村裡巷道結構、建築裝飾、民居布局等等,都完好地保存著原生態人文狀態。
俞源村坐落於武義縣西南方向的余源鄉,是明代開國元勛劉伯溫按照天體星象排列叫人設計建造的,因此也叫太極星象村,傳聞此地風水極好。
初到俞源村,迎面便是一條S型的小溪,將塊塊水田圈成一個巨大的陰陽太極圖,讓人感受太極星象的玄妙。誰能想到,這這個名氣不大的村子,藏著1200多間宋元明清古建築群。而古建築內木雕、磚雕、石雕之精緻之華麗,讓人嘆為觀止簡圓。
古村不華麗,白牆黑瓦的建築,參天的古木、長滿青苔的石凳、斑駁的牌匾,凝聚了時光。
俞源村至今保留著1200多間古建築,從宋朝到清朝的建築都有。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蘊藏著古代匠師的聰明才智,木雕、石雕、磚雕等都栩栩如生,讓遊客嘆為觀止。
郭洞村怕是武義古村落中最「有名」的一個,有「江南第一風水村」的美譽。「郭外風光古,洞中日月長」,這幅刻在郭洞村入口古城牆上的楹聯,揭示了這個600多年 歷史 古村落的隱世美好。
郭洞村 歷史 悠久,先祖可追溯到宋朝宰相何執中。據說,何執中的後人仿學《內經圖》營建的古村,村中橋梁水井無不按風水理論排布,極為講究。「山環如郭,幽邃如洞」,是先人對這個村莊給予的深情。
郭洞老屋、古木很多,每一處都值得遊人尋找。村邊的山也是必須登的,透過百年老樹的樹枝看古老的村落,那是一種別樣的幽深寧靜。
武義全縣海拔最低的古村落——范村。多山水相融的自然味道,高低成趣的傳統建築,像這樣質朴的古村落,總是令人眷戀和嚮往。位於武義縣履坦鎮的范村便是其中之一。
范村是北宋范仲淹侄兒後代的聚居地,位於武義縣城的西北部,是全縣海拔最低的一個村落,曾因清嘉慶年間的一場特大洪水幾近摧毀,全村僅留下一棵大樟樹和現范氏宗祠東邊民居的一堵老牆。
如今,這株見證了當年那場浩劫的古樟樹依然挺立在武義江邊,在歷經數百年的風雨之後越發粗壯,要5個人才能抱得攏。重建後的范氏宗祠內有三塊遠近聞名的石碑,分別位於宗祠大門東西兩側的內牆中,且都鑲嵌在牆體中。
到了范村,范氏花廳不得不去。走進這里,眼前的景象,即便使用上所有描繪木雕技藝的詞語,都不足以形容它的美好。巧奪天工的牛腿、花窗,栩栩如生的花瓣、松柏,一個個木雕圖案歷經風霜卻依然清晰可見,透過它們你彷彿能看到匠人雕琢於其中的心思與心境。廳堂的正中間懸掛著古色古香的燈飾,待到夜晚來臨,這些承載著厚重過往的文物在花燈的照耀下折射出磅礴大氣之美,欣賞起來又是另一番滋味。
除了花廳,范村中如今仍保存有相當數量的古建築,散落在村中。走過花廳的門口,沿著村巷右拐,在轉角的迴廊之下又是一處古建築。再往前走,又是一處。隨便選擇一幢走進去,都仿若夢回千年,感受著 歷史 帶來的濃濃韻味,不經意間就會發現未曾見過的驚喜。
古建築內外還有著為數不少的綠植,隨著夏天的到來變得越發鬱郁蔥蔥,成為村中的又一避暑納涼的好去處。喜歡攝影的市民在這里停留片刻,相信可以拍出不少文藝范十足的美照。
華塘古村落。
這里風景秀麗,人傑地靈, 歷史 上曾出過不少人才,是武義南部地區傳統「耕讀文化」村落的典型。
華塘村周圍都是山,當中低,象一口塘,元朝叫坳塘。清朝末年,人口增多,改名為華塘。村落層巒環抱,溪流圍繞似弓。村東岱石峰,峭拔似劍,直插雲霄,舊為宣陽八景之一,名岱石流霞。
華塘村較為完好地保存了連片的古民宅,其中建築精美、雕梁畫棟的清代古民居11處。古建築內天井均以青石板或鵝卵石拼鑲成精美圖案,保留了典型的清代建築特色。
村北側有雲華鄉政府舊址,建於民國時期,由四合院和兩座附屋組成,二層結構。四合院內,檐廊楸楣呈月梁形,梁身刻麒麟,栩栩如生。
村中的老屋,簡朴而寧靜,悠久而親切,古老而柔美,歲月斑斕的白牆上刻畫的是年邁的裂痕。閑適的鄉村生活,華塘村沒有城市的喧鬧聲,遠離車水馬龍,村裡古木成蔭,溪水潺潺,鳥鳴清幽,一片祥和景象。
宣平東溪的雲華溪從華塘村的北向南穿村而過。大坪尖頂兩組花崗岩柱,當地人稱「岱石雙峰」,亦稱「寶劍峰」。巨大的岩柱從上到下都垂直節理,風化地貌十分明顯。大坪尖山體終年流水不斷,而且水中富含硒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村裡人就從山腳的岩隙中引水建池作為全村的自來飲用水,在山的西側一處湧泉作為農田用水。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全縣率先在這片土地上種植茶葉,所產茶葉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質量上乘。
《重修華塘陳氏宗譜特序》中記載:「據考證,穎川陳氏始祖十公自北宋徽宗崇寧乙酉(1105)年於栝城遷徙宣慈馬口,二世孫廿三公由馬口來坳塘,觀其山川環抱,林壑泉美,岱峰聳起,生態盎然,羨其世外桃源風光……遂卜築而居焉。」大自然的造化,加上人文積淀,使這個古村形成獨特的山水風光。
華塘村四周群山環繞,古樹參天,如同原始森林。地形如一「日」字,村落在日中,上下兩畈為平坦的百畝良田,四周山巒起伏、山川環抱。東側有鑿壇後、前山、龍腳山、水口山。村後(西側)有鍾壇腳、後山、上庵等山,闊葉林、苦櫧、楓樹、松樹鋪天蓋地,特別是只有華塘龍腳山特有的一樹種,當地人稱青紫樹,葉如紅豆杉,高大挺直,材質堅硬,屬上等好材。原在華塘涼亭邊有一棵兩人合抱的松樹,樹干挺拔筆直,民國時宣平縣政府派人來砍此樹,結果被村裡紳士罵一頓而阻止。
華塘村陳姓祖宗非常重視山林的保護,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就設立春分護林會。《陳氏宗譜》記載,宣統二年就制訂保護農業、林業的鄉規民約。民國八年(1919)《陳氏宗譜》修譜時族人陳倜記:「林業:環華塘皆山也,土質瘠薄,惟宜於林。村東前山松柞雜木素禁樵採,自昔密茂特甚。林內諸山育苗養護,則肇始於學棟公(1797—1862),若米挈塢、鑿壇後、大淤等山之合抱古松,猶公之手植也。嘗聞先叔祖玉瑜公(1836—1908),言昔棟公造林栽苗,保護躬親其事,巡迴往來日夜不休,僻靜之處更築室招工守山,親勤五十餘載,村內童山始蔚然成林。」日後發現「私砍之風甚熾,前功不致盡棄。」「民國八年(1919)組林業公會,族孫均為會員,輪流值日巡山護林,年終則開會商討改進之方。」年終時「分發丁谷以為子孫護林之獎勵,全族人柴薪燃料不虞缺乏,建築木材不需外求,而村景優美,蒼翠宜人,應知非一朝一夕之所致也。」
陶村古村。位於桃溪鎮,當地因「有桃千樹而得名」。而陶村,作為陶淵明後裔聚居地,更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元代延福寺在畔,猶如世外桃源般,引人入勝。
據清嘉慶年間重修的《桃溪西祠陶氏宗譜》記載,陶村人是陶淵明後裔,至今保留了許多明清古民居。一座座祠堂和古建連成片,氣勢非凡,相當精美。
據統計,陶村現存各種 歷史 建築89處,除了元代建築1處,還有明清建築就有37處,民國建築39處。
只要走過陶村東西二溪上的鎮瀾橋、普濟橋、永隧橋,眼前定會出現石門、灰磚粉牆、造型宏闊的古屋、祠堂。
登山俯瞰,主要集中在後山腳、西山下、上下畈心和街路兩旁,共有六七十座,而且,幾乎每一幢古建築與陶淵明都有一些淵源。
陶氏祠堂牆上畫有族譜系圖表。據介紹,陶村作為陶淵明後裔聚集地,村有六座祠堂,下轄自然村還有一個祠堂。
延福寺是江南最早的元代建築。這座千年古剎始建於唐天成二年,重建於元代延祐四年,採用重檐歇山斗拱建築,整座大殿樑柱之間不用釘不用榫,完整地保留了元代木構件半拱建築藝術風格和構造特徵,是江南僅存的三座元代建築之一。
老寺歷經700年滄桑,有著飽經時光洗禮的美好和神秘感。延福寺大殿平面方形,分五開間,重檐歇山頂。四壁為明清時繪制的山水佳作和草書。大殿前有一座長方形長生池,圍欄斑駁,荷花熠熠,一隻小龜浮在水面,似在默默絮語。
上黃古村。座落在武義、遂昌、松陽交界海拔850米的半山腰,層疊依山而居的古樸人家。
上黃村離武義縣城有60多公里,100多幢泥坯房錯落有致鑲嵌在半山腰,其布局特殊,十分壯觀。
古村落背靠著1100米海報高的茅山尖,在半山腰,可俯瞰武義縣柳城畲族鎮。村民介紹,茅山尖是把龍椅,整個上黃村就坐在龍椅上,龍椅兩側及對面山峰是青龍白虎引領獅子、駿馬、神牛奔騰……
歷史 悠久的上黃村,早在北宋年間就有人在此居住。上黃村全部姓王,自山西太原遷入。早先這里不通公路,所以村民就地取材,全用黃泥壘牆,村道基本採用巨石打造,層層疊疊,頗為壯觀。
以石塊為屋基,以黃泥為土牆,屋頂片片黑瓦。大部分建於清代民國期間,古樸秀美。雖是泥牆,大部分屋子都還堅固如初,看上去,就有一種墩實厚重、淳樸美好的感覺。
盤山公路上看去,一排一排建在山坡上的黃泥土屋層層疊疊,似梯田一般向上積累,足有10層之多。整個村莊坐落在一個漏斗形的山坳之中,背靠一座長滿竹子的大山,兩側亦是群山高聳。
因房子都造在山坳里,往往這幢房子蓋在這里,另一幢房子就處在這幢房的屋頂。雖然當時造房沒有規劃設計,但每家每戶造新房時都會圍著村中心布局,於是就形成了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的壯觀景象。以致人拍照發現,上黃村房屋布局有點像西藏的布達拉宮,因此也成了攝影者的熱門愛好地,也被譽為」江南版布達拉宮「。
武義上周村,位於武義縣坦共鄉境內,海拔約800餘米,雨量充沛,常有雲海翻滾,風光優美。
上周村是一個原始村落,村莊中大部分為黃泥土房,適合紀實攝影。雲海最佳觀賞點有一座亭子,其實沿著盤山公路一直開,沿途可以發現美景就可以停車拍照。
烏漱古村。位於武義柳城畲族鎮烏漱村,烏漱村地處黃歷岱尖山脈東半山腰,很有韻味的古樸山居村落。
依山而建層的烏漱村落,整體呈褐色,巷道和民居的地基幾乎全部用石塊、卵石鋪就,層層疊疊的建築富有節奏感,褐色泥土建成的房屋沿著山坡成排成片,幾塊大岩石在最高的土胚房後邊巍然而立,遠遠看去很是雄偉。
據《吳氏宗譜》記載,烏漱村始建於明代正統年間(1436—1449),吳氏始祖吳寄生、吳寄白兄弟倆打獵至此,點燃篝火居然數月不斷香火,他們就從麗水遂昌四都鎮梧桐口舉家遷居「香火堂」發祥繁衍,烏漱古村就以香火堂為核心沿上屋、下屋、後山壇、五房頭、烏漱後、牛欄壇、烏漱嶺腳連片發展。村落發祥發展已有近600年 歷史 ,村落清一色土坯房,四周古樹眾多,迷蹤交錯的巷道,錯落有致的屋子別有一番韻味。
吳氏遷居初期村名命名「哨川」,民國初年改名「烏哨」,民國二十年(1931),時任明山鄉鄉長文生參政吳紹良見宣平縣城隍廟有副對聯叫「江水泱泱綠岩譚,青山巍巍烏漱嶺」,就將「烏哨」改名「烏漱」延用至今。如今,村落吳姓人口佔全村94%左右。
吳氏一族於清嘉慶庚辰年1820年修建吳氏宗祠作為敬祖祭祀之地。如今的吳氏宗祠,白色的牆與周圍的清一色的黃形成鮮明對比,獨具特色,宗祠邊上有一口無井圈的井,內壁用石塊砌成,水質清澈,冬暖夏涼,幾百年來,它孜孜不倦的見證著人們興衰起落。吳氏宗祠,坐南朝北系四合院式,由前廳、後廳、兩側廂房組成,進深22.8米,寬14米,總面積319.21平方米,泥磚古瓦,重歇山頂魚翼起翹,封檐棟,浮雕梁,人物禽獸,裝飾特別講究,粗梁巨柱。
烏漱溪穿村而過,山山嶺嶺山環水繞,古村落坐落海拔922米黃歷岱尖半山腰,門前山是仙霞山系海拔1039米的烏龍尖,往來宣平、松陽、遂昌等地古道交織其間。烏漱溪村前流過,與門前村口風景林組成「門外青山屋下溪」溪山幽景。
烏漱古村不僅環境優美, 歷史 遺存也相當豐厚,至今村內保存著大量文物古跡, 歷史 建築眾多,古驛道穿村而過,古井、古橋、古樹、寺廟殿宇等 歷史 環境要素散布古村各個角落,是明代古村落烏漱 歷史 悠久文化深厚的見證。
古村記獨立整理自網路
⑨ 武義古村落有哪些
武義古村落有哪些? 武義古村落有:山下鮑古村、俞源村、郭洞村、范村、華塘古村冊散落等。武義縣,隸屬浙江省金華褲弊市。位於浙江省中部,傳武則天執政胡姿族時,新設郡縣均冠以「武」字,因縣東有百義山,故稱武義縣。
一、山下鮑古村
武義,山下鮑古村。坐落於武義縣南面的大溪口鄉,古風悠悠的淳樸靜美地。「水抱孤村懷,山通一徑斜」。古詩里描寫的美好村落,山下鮑像得很完美。山下鮑村,可以說是一個既低調又高調的小山村。說它低調,是因為它不算景區,平時壓根沒有多少遊客,只是一座四面環山的小村莊。說他高調,是因為它被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選座浙贛山區建築代表,寫入了《中國建築史》一書當中。村子四面環山,坐落在東西兩山相夾的一條崎嶇山谷之中,村裡只有一條徑斜(小路)可走。有兩條名字分別叫金溪、崗壇澗的小河從北往南匆匆流來,像兩個頑皮淘氣的兒童一路蹦跳著,來到村子北頭匯合,繼而又繼續嬉鬧著以「S」形從村中流過。
二、俞源村
俞源村坐落於武義縣西南方向的余源鄉,是明代開國元勛劉伯溫按照天體星象排列叫人設計建造的,因此也叫太極星象村,傳聞此地風水極好。初到俞源村,迎面便是一條S型的小溪,將塊塊水田圈成一個巨大的陰陽太極圖,讓人感受太極星象的玄妙。
誰能想到,這這個名氣不大的村子,藏著1200多間宋元明清古建築群。而古建築內木雕、磚雕、石雕之精緻之華麗,讓人嘆為觀止。古村不華麗,白牆黑瓦的建築,參天的古木、長滿青苔的石凳、斑駁的牌匾,凝聚了時光。

三、郭洞村
郭洞村怕是武義古村落中最「有名」的一個,有「江南第一風水村」的美譽。「郭外風光古,洞中日月長」,這幅刻在郭洞村入口古城牆上的楹聯,揭示了這個600多年歷史古村落的隱世美好。郭洞村歷史悠久,先祖可追溯到宋朝宰相何執中。據說,何執中的後人仿學《內經圖》營建的古村,村中橋梁水井無不按風水理論排布,極為講究。「山環如郭,幽邃如洞」,是先人對這個村莊給予的深情。郭洞老屋、古木很多,每一處都值得遊人尋找。村邊的山也是必須登的,透過百年老樹的樹枝看古老的村落,那是一種別樣的幽深寧靜。
四、范村
武義全縣海拔最低的古村落——范村。多山水相融的自然味道,高低成趣的傳統建築,像這樣質朴的古村落,總是令人眷戀和嚮往。位於武義縣履坦鎮的范村便是其中之一。范村是北宋范仲淹侄兒後代的聚居地,位於武義縣城的西北部,是全縣海拔最低的一個村落,曾因清嘉慶年間的一場特大洪水幾近摧毀,全村僅留下一棵大樟樹和現范氏宗祠東邊民居的一堵老牆。如今,這株見證了當年那場浩劫的古樟樹依然挺立在武義江邊,在歷經數百年的風雨之後越發粗壯,要5個人才能抱得攏。重建後的范氏宗祠內有三塊遠近聞名的石碑,分別位於宗祠大門東西兩側的內牆中,且都鑲嵌在牆體中。
五、華塘古村落
華塘古村落。這里風景秀麗,人傑地靈,歷史上曾出過不少人才,是武義南部地區傳統「耕讀文化」村落的典型。華塘村周圍都是山,當中低,象一口塘,元朝叫坳塘。清朝末年,人口增多,改名為華塘。村落層巒環抱,溪流圍繞似弓。村東岱石峰,峭拔似劍,直插雲霄,舊為宣陽八景之一,名岱石流霞。華塘村較為完好地保存了連片的古民宅,其中建築精美、雕梁畫棟的清代古民居11處。古建築內天井均以青石板或鵝卵石拼鑲成精美圖案,保留了典型的清代建築特色。
武義縣 的螢石儲量居全國之首,溫泉資源屬華東第一、全國一流,它有中國有機茶鄉之稱,其武義宣蓮是中國三大名蓮之一。武義縣是湖畔詩人潘漠華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