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全設置 » 矽谷網路安全專家年收入

矽谷網路安全專家年收入

發布時間: 2022-09-07 06:54:10

1. 在美國矽谷工作的碼農,有什麼工作上的煩惱

估計大家都認為在矽谷做軟體工程師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拿著令人艷羨的高薪、享受著各種各樣的免費福利,不過這些福利的背後要付出的努力卻是大家不知道的。
那些令人艷羨的高薪和福利
作為世界 科技 之都的矽谷自然擁有著令人艷羨的高薪,很多人可能覺得國內的互聯網行業薪資待遇已經非常高了,可是跟矽谷比起來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

在過去的2018年,美國矽谷眾多的 科技 公司中,Google以24.7萬美金的中位數年薪高居榜首,Facebook則以23萬美金的中位數年薪屈居第二,Twitter是17.3萬美金,square、英偉達等企業也都超過了15萬美金,地處西雅圖且擁有非常大物流員工比例的Amazon的中位數年薪都達到了2.9萬美金,折算成人民幣已經是國內互聯網行業除了一二線企業之外較高的收入。

矽谷的 科技 公司管理模式也比較開放,大家知道的OKR管理方式,相對自由的工作時間。就拿谷歌北京來說,免費餐飲、員工及其家人可以享受30萬左右的醫療保障,女員工超過5萬的生育保險費用,男員工12周的陪產假,至少15天的帶薪年假等等。這樣的寬松管理政策成就了今天偉大的谷歌,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 科技 公司之一。
令人艷羨的背後是超於常人的壓力
就拿谷歌來說,身處矽谷的谷歌周圍都是知名的大城市,洛杉磯、舊金山、奧克蘭等等,灣區本來就是美國西部大開發之後甚至要比東海岸更繁華的地區。

灣區附近擁有著Google、Apple、Facebook、Twitter、Intel等眾多高 科技 公司,這里還擁有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學院等眾多世界頂尖名校,這里還有大名鼎鼎的好萊塢。

可以說這里聚集了全世界最聰明、最有錢的一群人。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強大的競爭壓力以及超高的房價,大家只想到谷歌福利好,可是沒有想過你進入谷歌意味著你要跟來自世界上最頂尖高校的一群人的競爭,這種競爭壓力可想而知。很多時候即使公司沒有規定你要加班,可是下班回到家你也往往要主動加班到10點以後,畢竟這樣你才能在跟其他人的競爭中逐漸拉開差距,反之你就要被別人拉開。

灣區的房價低位數達到了60萬美金,而稍微好一點的地方比如洛杉磯基本上房價都在150萬美金以上,在矽谷平均更是高達170萬美金以上,這換算成人民幣相必不用我多說,這基本上已經是天價了,比靠著房地產撐起經濟的天朝有過之而無不及,你年薪超過20萬美金在矽谷買房也是壓力巨大的。

除此之外在矽谷孩子的教育成本、醫療成本等等眾多方面都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說你得花掉大部分的錢用在孩子的培養上,這還不算高昂的生活成本,買車你得買吧,你不可能一天24小時都在公司吃飯吧。

程序員,俗稱碼農,是互聯網時代的中流砥柱。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矽谷顯然不是孤獨的。

從我的觀點來看,我認為在矽谷工作的碼農(即程序員、網路工程師、計算機工程師)在工作上可能面臨以下煩惱:

一、大多數碼農在高企的房價面前,依舊會感覺鴨梨山大。 矽谷坐落於舊金山灣區狹長的25英里的谷地,伴隨著風投資本的到來,區域內聚集了超過1500家的高 科技 公司,越來越多的追尋夢想的人開始湧入淘金,房價也隨之水漲船高。

其次,尤其矽谷特殊的地理環境( 灣區三面環山,一面傍海 ),可供開發的土地資源有限,造成住宅供應不足,更加推高了房價。目前,矽谷地區一套住宅的 平均價格已經超過160萬美元 ,據權威機構調研,2017年矽谷地區的碼農 平均年收入14.2萬美元(美國人平均年收入4.35萬美元) ,意味著在房價不漲、收入不減的前提下,要 不吃不喝工作11.26年 才能負擔起一套房子,想必在美國矽谷其除住房之外的其他生活成本也不會低,

這就造成了包括蘋果、谷歌員工在內的 近60%的矽谷碼農表示他們感到工資過低,盡管有六位數的工資卻仍然買不起房子 。為解決住房問題,矽谷街頭甚至出現了眾多的房車。

二、面對高強度、高燒腦的工作,精神壓力大。 不論是在國內國外,在「用戶體驗至上」的今天,碼農的工作強度都是非常大的,「996」加班熬夜工作模式是常態,尤其是在項目推進的關鍵時期,要時刻准備面對程序上的未知的BUG、用戶反饋的問題,都必須要及時解決。谷歌的一名網站穩定工程師每天上午九點鍾開始上班,每天下午七點鍾離開公司,回家後再加班到晚上十點鍾。他需要隨時保持警惕,因為他必須在5分鍾內對出現問題的網頁做出回應。「每天下午七點鍾帶著背包和充滿電的筆記本電腦回家。如果我在路上接到了網頁出故障的消息,我必須立即靠邊停車,在5分鍾內登錄系統開始排除故障。所以,盡管程序員拿著高昂的薪水、誘人的福利,但是面臨的精神壓力也是比較大的。

其次,程序員需要很強的邏輯思維,因此大多都比較理性,整天對著機器,與外界的聯系交流比較少,因此他們在排遣壓力方面也不佔優勢,很容易形成一種非良性循環。

任何工作都不容易,都值得尊重,開心就好,與諸君共勉!

大家覺得程序猿這個工作怎麼樣,歡迎留言評論。。。。。。

我說說好地方吧 沒有明目張膽的性別年齡歧視 996也沒有被堂而皇之的擺在桌上 沒人敢說:能加班是你的福報

學會融入美國人的生活,不要只在某個圈子

2. 美國矽谷的程序員工資到底有多高

“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話大家從小就聽到過,確實也是真實的,但是對於現在的社會也有一定的區別,一般收入比較高的就是程序員,尤其是高級的程序員真的工資難以想像,很多人會疑惑美國矽谷的程序員工資到底有多高?這個估計幾萬一個月,甚至幾十萬都有,畢竟他們做的工作難度很大,對於影響的人也是很多的。

所以很多人覺得程序員很掙錢,收入快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對於大腦的使用也是很苦惱的,所以一般都有年齡的限制,但是互聯網的發展這是大勢所趨,所以未來程序員依舊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可以多去了解一下。

3. 美國矽谷普通IT工程師年薪多少

大家都認為矽谷的工程師都很牛,聰明到沒朋友。人人都說,他們的工作有著免費食物,免費洗衣,帶Wi-Fi的大巴,在Google的停車場里連免費的發型設計都有了。有這些就算了,這些工程師可是在錢堆裡面游泳啊親,想想Facebook的IPO可是募得了好幾億啊。在Google,
Facebook 和 Twitter這些風頭正勁的公司里,往往流傳這某些牛逼的工程師拿到了幾百萬美元的傳說。

矽谷之外的人,聽說了這些數錢數到手軟的傳說,總認為矽谷那可是遍地黃金。呵呵,大概他們也沒錯吧:在Atherton 或者 Old Palo
Alto,那兒可遍地都是價值幾百萬的豪宅,跟Beverly Hills都不相上下。

但是,那些豪宅都是高管或者搞金融的人的。勤勞的碼農們,活的可真是很低調。我跟在矽谷大公司供職的很多工程師聊過,據我所知,他們的年薪在10W到15W之間。當然你也能找到年薪20W以上的哥們,但那是人家牛逼,不是人人都能做到。Facebook和Google的NCG工程師年薪大概在10W作業。據不少Quora上的回答看來,這些公司還有5W的簽約金,當然還有一些股票。

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這都算得上爽翻天的薪水了。但當你搬到矽谷去的時候,你就會意識到,在別的地方也許是爽翻天的年薪,在矽谷這,也就是普通中產階級的生活吧。舊金山,Cupertino,
Mountain View, and Palo
Alto的房價中位數都在100W左右浮動。這樣房子的貸款和房產稅就要花掉大半薪水了,我說的還是夫妻都有工作的情況。要是再算上其他的像食物,收入稅,孩子這類的花銷,那可就根本沒邊了。這也就是為什麼,你去Google和Facebook的停車場瞧瞧,大多數車都是Toyotas而不是Teslas。

下面就是我最愛的部分了。我去年在創業公司中跟人辯論,說矽谷的工程師薪水算是低得可憐,如果你想想他們每年為公司創造的幾十億利潤的話。而且,我很懷疑,他們驚人低收入的原因是因為勞動力市場的低迷。要我說,這都是設計好了的:很多年了,這些高科技公司巨頭都在非法的密謀不去招聘別的公司的員工。早在2010年的時候,美國司法部就和Adobe,
Apple, Google, Intel, Inuit
以及Pixar就這種現象開展了討論會。現在呢,這些公司不少前員工都參加了集體訴訟,他們手上的證據看起來可都非常靠譜。

據這些文件說所,這些公司的高管同意並通過了這種禁止相互獵頭的政策,而HR部門則把它奉為金科玉律。基於上周泄露的一些法律文件,在2007年3月,Steve
Jobs轉發給Eric
Schmidt某個Google員工發給Apple工程師的招聘推薦郵件,並附言道,請您的招聘部門停止做這樣的事情。而Schmidt立馬就回復了,不是給Jobs解釋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矽谷,相互獵頭是一件非常公平的事情,而是警告了他的HR部門「我們有規定不能從Apple直接招聘」。Google的招聘總監Arnnon
Geshuri立馬道歉並保證會立馬開除那個聯系Apple員工的Google招聘員。然後,現在已經是Google高級商業執行副總裁的Shona
Brown嚴厲的警告了HR部門,「被開除的這人就是給你們最好的例子!」。

真是讓人羞恥。現在本案的法官允許原告要求公司的高管出庭,看來有很多新的證據會浮出水面。去年Google的利潤大概是100億美元,蘋果的大概是260億美元。這些可都是千萬工程師和設計師的血汗錢啊,可他們就這樣無聲的被剝削著。

好消息是矽谷也在改變。現如今的技術公司獵頭比餐廳零時工都多。工程師們可得好好感謝這位帶來競爭競價的人——Mark
Zuckerberg(同時也是他們中最富有的黑客)。Facebook對他們的競爭者從不仁慈,當他們的股票很明顯會一飛沖天的時候,公司很自豪的把股票當做招聘矽谷最優秀工程師的籌碼。感謝Facebook的pre-IPO的刺激,——當然,也要算上Twitter,
Zynga,和LinkedIn的功勞,工程師的薪水整體上升了。去年Google被強迫提升了10%的員工年薪,我也聽說很多其他大公司也會開始提薪。

但也有不好的消息,隨著工程界最大的創業公司上市,它股票報酬的價值開始降低。如果去年這時候你拿到了Facebook
10W的股票,現在可能就會價值百萬。可現在你拿到Facebook
10W的股票,可就沒那麼大的升值了。當然,其他新興的創業公司也會帶來競爭壓力。畢竟矽谷可從不缺錢。

但最近我們可很難看到另一家有Facebook規模的創業公司。很多員工又開始擔心他們的薪水了。如果你受雇於這些大公司,放聰明些,你的老闆可不會管你的死活。跟他談談薪水的事情。福利看起來是很好啦,但是我的免費午餐可真沒有其他人更高的薪水爽啊。

4. 矽谷的軟體工程師收入情況如何

我在矽谷做IC設計。在矽谷,硬體工程師的收入只有中等水平,遠遠低於軟體工程師的水平,這是國內外的現狀。

硬體和軟體工程師對比

硬體工程師實際上並不比軟體工程師低得多(不到10-15%),但股票和獎金不是數量級。這也是由硬體公司的商業模式決定的。這是一個成本高,回報率相對較低的行業。華爾街不會給公司太高的目標價,所以員工不會得到太多。即使像蘋果這樣的高富公司,凈收入仍然比最好的軟體公司差,畢竟硬體的總利潤率總是太高。


我的忠告

年輕人還是不去跳坑情,或遺憾錯過機會的時候,沒有地方買後悔葯。

5. 在矽谷工作的人年薪100萬元人民幣要繳納多少稅

對於許多為了生活,忙於奔波或是兢兢業業上班的人群來說,每月有著一份穩定且高額的工資,是家庭主要的經濟支柱。心中沒有一個億的「小目標」,但多數人卻有著努力向上爬的精神,期待提高自身工資收入,或是以年薪百萬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不管是目標,亦或是心中定義的一座里程碑,年薪百萬確實有著足夠的魔力,令人為之努力。

單以扣除6萬費用為基準,在不考慮扣除其他費用的前提下,以上述公式計算。即(94萬*35%稅率-85920=243080元),年薪100萬,應繳納24.3萬左右的稅收。但在稅收法中,存在有各項繁瑣的扣費選項,將各項選項統計計算下來,年薪100萬每年的納稅范圍應在20萬左右,具體的計算數據相差不多。

6. 介紹一下矽谷和中關村

人們傳統稱謂的矽谷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經聖克拉拉至聖何塞近50公里的一條狹長地帶,是美國重要的電子工業基地,也是世界最為知名的電子工業集中地。它是隨著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微電子技術高速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點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國一流大學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學為依託,以高技術的中小公司群為基礎,並擁有思科、英特爾、惠普、朗訊、蘋果等大公司,融科學、技術、生產為一體。

目前它已有大大小小電子工業公司達10000家以上,所產半導體集成電路和電子計算機約佔全美1/3和1/6。80年代後,生物、空間、海洋、通訊、能源材料等新興技術的研究機構紛紛出現,該地區客觀上成為美國高新技術的搖籃,現在矽谷已成為世界各國半導體工業聚集區的代名詞。

矽谷的高新科技日新月異,平均18個月就上一個新台階,多年來,其經濟持續繁榮,1999年矽谷的營業額達2500億美元至3000億美元左右。1998年矽穀人均年薪已達9.6萬美元,1999年則已超過10萬,美國一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在矽谷一年收入不下6萬美元,比其他地區一般高出一二萬美元。現在全世界人都知道,在矽谷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都是平常的事,即使億萬富翁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矽谷,知識就是工作,知識就是財富,對於所有科技員工來說,除了完成每天的工作,知識更新也是一門必修課。為了跟上高新科技的飛速發展,人人都不得不廢寢忘食,每天的工作和學習時間都在12小時以上,如稍有懈怠,明天就會有被淘汰的可能。

矽谷是美國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國信息產業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矽谷,集結著美國各地和世界各國的科技人員達100萬以上,美國科學院院士在矽谷任職的就有近千人,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就達30多人。矽谷是美國青年心馳神往的聖地,也是世界各國留學生的競技場和淘金場。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教授,前不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清華、科大和北大理工類畢業生中的一半或早或遲的都出去了」,其中主要是走向美國,包括矽谷公司。美國《洛杉磯時報》撰稿人埃弗蘭·伊里塔尼說:「如果你瀏覽一下矽谷公司的員工名單,就會發現無數的清華畢業生。他們是來美國尋求工程技術突破,在英特網領域大顯身手或在科技上創業的數以千計的中國優秀科技人才的一部分。」實際上華人控制的矽谷公司現已達2000家以上,占矽谷公司的1/5,而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則越來越多。名聞中國的主要電視機廠家康佳公司和主要計算機公聯想集司團都已在那裡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實驗基地。

在矽谷,一般公司都實行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生產營銷三位一體的經營機制,高學歷的專業科技人員往往占公司員工的80%以上。矽谷的科技人員大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他們不僅母語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也各有所異,所學專業和特長也不一樣。如此一批科技專家聚在一起,必然思維活躍,互相切磋中很容易迸發出創新的火花。目前,矽谷高新技術公司的創立和資金投入方興未艾,仍然呈現出發展的趨勢。

自80年代後,世界各國有不少科技較發達地區,為了更快地促進地方經濟,都試圖建立起自己的矽谷,如美國波士頓的「第二矽谷」、「日本矽谷」、「韓國矽谷」等。中國也不例外,有北京中關村矽谷、上海浦東矽谷和廣東深圳矽谷
一、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8年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成立

1978年春,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正式提出了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觀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由此拉開了中國現代改革的序幕。改革大潮直接激發了中國最大的高智力知識密集區 北京中關村。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陳春先在三次考察美國「128號公路」後,懷著一種使命感,要在中關村建立「技術擴散區」,探索一條適應我國國情的擴散新技術、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的路子。1980年10月23日,他在中關村率先創辦了第一個民辦科技機構 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發展技術服務部。其基本原則是:科技人員走出研究院所,遵循科技轉化規律,市場經濟規律,不要國家拔款,不佔國家編制,自籌資金、自負盈虧、自主經營、依法自主決策。

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還不是高技術企業,而只能說是高技術企業雛型,但它卻使人們看到了在中國條件下發展類似於美國「矽谷」或波士頓128號公路兩旁那樣的高技術企業群的可能性,因而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同時也引發了有關「科研人員的任務究竟是什麼」,「研究院所是否應辦經濟實體」等種種爭議。

1982年10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經濟建設要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方針,從理論上解決了關於中關村的爭議。科技人員轉向經濟,興辦高技術企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改革開放的大勢所趨。

1983年1月,中央有關領導同志就中關村的爭議作了批示,肯定了中關村科技人員對這一新生事物的積極探索。從此,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坎坷歷程,中關村的民營高技術企業從無到有,以其特有的生命力,開始了艱辛的創業歷程。

此後,中關村地區民營科技企業如科海(1983)、京海(1983)、四通(1984)、信通(1984)等先後建立。到1986年底,中關村各類開發性公司已近100家,逐漸形成了聞名中外的、以開發、經營電子產品的民營科技企業群體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充分肯定了這一改革的新生事物,中國科技知識分子的開創性為我國改革科技體制和經濟體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986年12月,《人民日報》以「北京中關村一場悄悄變革,中國矽谷正在這里孕育」為題,向社會各界宣傳報道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成長與發展情況。在此同時,7個城市的100多位從事軟體科學和管理科學方面的專家學者,進行「中國高技術開發區研究」和「北京中關村建立高技術開發區的調查與研究」,經過3年的努力,第一次系統、全面、理性地研究了高技術開發區的發展規律,這兩個課題不僅從理論上肯定了我國搞高新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系統地對高新區發展的概念、模式、項目、選址和政策等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

隨著國務院進一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決定的發布,同時由於各級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研究機構的大力支持,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發展出現了勃勃生機。兩年中,中關村的高技術企業發展到了400多家,並在實踐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技工貿一體化的發展模式。1988年初,中央辦公廳組織聯合調查組,根據十三大提出的生產力標准,對電子一條街進行了全面的調查與總結,肯定了中關村高技術企業的方向,並提出了興辦中關村新技術開發試驗區的建議。同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准發布《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正式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它標志著中關村高技術企業從此進入了不僅合理而且合法的正常發展階段。

二、從1988年到1998年:北京試驗區發展期。

1988年5月10日國務院頒布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即十八條),大大激勵了科技人員創辦新技術企業的積極性。科學院、各大專院校、各部委研究院所的一大批科技人員紛紛來到試驗區,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在試驗區成立後現呈迅速增長的態勢。

隨後的兩年,盡管全國范圍內存在經濟調整與市場疲軟等因素,在全國宏觀經濟環境十分不利的情況下,試驗區仍然保持了超常規的增長。從1987年底到1991年底,試驗區企業由148家急劇增加到1300餘家,年技工貿總收入由7億元增到37億元,年工業產值從4.8億元(1988)增到12億元,上繳稅金由0.25億元增到1.5億元,年出口創匯由300萬美元增到4500萬美元,後四項指標年平均增長53.9%,36.9%,64.5%,125.7%。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目標,掀起中國改革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和現代建設的高潮,為中關村的興盛注入新的活力,高技術企業的發展更為活躍。1993年6月,國家科委、國家體改委發布《關於大力發展民營科技型企業若干問題的決定》,在這一新形勢的推動下,中關村的科技企業家進行了認真的思考,深刻總結了創業的經驗與面臨的挑戰,率先提出了「二次創業」的戰略,即「資本股份化、產業規模化、技術創新化、融資多元化、管理科學化、經濟國際化」。這是在明確建立新經濟體制時期,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實現高科技產業化的發展新階段。

1995年5月,中央作出《關於加速科學進步的決定》,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決定》明確指出,「民營科技企業是全社會科技進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我國高技術產業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繼續鼓勵和引導共健康發展」。在全國上下引起極大反響。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重新研究北京經濟發展戰略,建立包括海淀試驗區、豐台園區、昌平園區在內的一區多園格局的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並建立相應的市級管理機構:市試驗區管委會,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放到突出地位。

1998年,北京市政府頒布《關於鼓勵民營科技企業發展若干規定》(新十八條)。1999年初,頒布《北京市關於進一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即「33條」)。

1999年6月5日,國務院正式批復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關於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原則同意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規劃。隨後,「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正式更名為「歷史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