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網路安全法第38條明確要求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者應至少多久進行一次等級保護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應當自行或者委託網路安全服務機構對其網路的安全性和可能存在的風險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檢測評估,並將檢測評估情況和改進措施報送相關負責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工作的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三十八條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應當自行或者委託網路安全服務機構對其網路的安全性和可能存在的風險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檢測評估,並將檢測評估情況和改進措施報送相關負責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工作的部門。
第三十九條國家網信部門應當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保護採取下列措施:
(一)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風險進行抽查檢測,提出改進措施,必要時可以委託網路安全服務機構對網路存在的安全風險進行檢測評估;
(二)定期組織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進行網路安全應急演練,提高應對網路安全事件的水平和協同配合能力;
(三)促進有關部門、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以及有關研究機構、網路安全服務機構等之間的網路安全信息共享;
(四)對網路安全事件的應急處置與網路功能的恢復等,提供技術支持和協助。
⑵ 網路分保幾年一次
一般每年一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三十八條 規定「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應當自行或者委託網路安全服務機構對其網路的安全性和可能存在的風險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檢測評估,並將檢測評估情況和改進措施報送相關負責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工作的部門。」
信息安全風險評估作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基礎性工作和重要環節,應貫穿於網路和信息系統建設運行的全過程。國家對開展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工作做出明確規定,要求對網路與信息系統安全的潛在威脅、薄弱環節、防護措施等進行分析評估。《網路安全法》規定,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者應當自行或者委託網路安全服務機構對其網路的安全性和可能存在的風險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檢測評估。
⑶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時間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旨在建立專門保護制度,明確各方責任,提出保障促進措施 ,保障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及維護網路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制定的條例。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是指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務、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務、電子政務、國防科技工業等重要行業和領域的,以及其他一旦遭到破壞、喪失功能或者數據泄露,可能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公共利益的重要網路設施、信息系統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三十九條 國家網信部門應當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保護採取下列措施:
(一)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風險進行抽查檢測,提出改進措施,必要時可以委託網路安全服務機構對網路存在的安全風險進行檢測評估;
(二)定期組織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進行網路安全應急演練,提高應對網路安全事件的水平和協同配合能力;
(三)促進有關部門、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以及有關研究機構、網路安全服務機構等之間的網路安全信息共享;
(四)對網路安全事件的應急處置與網路功能的恢復等,提供技術支持和協助。第三十八條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應當自行或者委託網路安全服務機構對其網路的安全性和可能存在的風險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檢測評估,並將檢測評估情況和改進措施報送相關負責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工作的部門。《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第五條 國家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實行重點保護,採取措施,監測、防禦、處置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的網路安全風險和威脅,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免受攻擊、侵入、干擾和破壞,依法懲治危害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的違法犯罪活動。
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實施非法侵入、干擾、破壞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活動,不得危害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
⑷ 等級保護測評服務三級,多久做一次
三級等保現在是每年做一次測評。
等級保護備案分為五個級別:
① 第一級,等級保護對象受到破壞後,會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但不損害國家安全、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
② 第二級,等級保護對象受到破壞後,會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產生嚴重損害,或者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損害,但不損害國家安全;
③ 第三級,等級保護對象受到破壞後,會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產生特別嚴重損害,或者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嚴重損害,或者對國家安全造成損害;
④ 第四級,等級保護對象受到破壞後,會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別嚴重損害,或者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損害;
⑤ 第五級,等級保護對象受到破壞後,會對國家安全造成特別嚴重損害。
辦理等級保護備案的流程是:
一步:定級;(定級是等級保護的首要環節)
二步:備案;(備案是等級保護的核心)
三步:建設整改;(建設整改是等級保護工作落實的關鍵)
四步:等級測評;(等級測評是評價安全保護狀況的方法)
五步:監督檢查。(監督檢查是保護能力不斷提高的保障)
證書案例
⑸ 請問等保三級多久測評一次時間長嗎
四級信息系統要求每半年至少開展一次測評;三級信息系統要求每年至少開展一次測評;二級信息系統一般每兩年開展一次測評,時間上沒有強制要求,部分行業有行業標准要求,如電力行業明確二級系統兩年做一次測評。
以北京市為例,等保備案准備階段,若雙方配合度高,材料編制與專家評審會的准備為10個工作日左右;等保備案材料提交准備的時間在3個工作日左右;等保測評的開展需35個工作日左右,最後提交測評報告以及審核階段,在網安接受材料後,以網安下發實際備案證明時間為准。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過程中,需要企業進行安全建設整改,具體時間以各企業實際情況為准。
想要快速完成等保測評全流程有五大關鍵要素,在此分享給廣大網路運營者參考。即優選測評機構、系統合理定級、准備工作充分、及時跟進流程、關鍵路徑並進。
01 優選測評機構
選擇測評機構時應盡量選取企業所在地的測評機構,綜合考慮其公司資質與技術能力,如測評公司具有的資質、各等級測評師人員數量、在市場中的口碑、被測評企業所屬行業的測評案例等。同時明確提出本次測評的工期要求與項目預算,並採取邀請招標或公開招標的方式選擇最優的測評機構。例如北京市選擇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北京時代新威等有《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機構推薦證書》的專業測評機構。
02 系統合理定級
系統定級是等保測評的第一步,無論是在建系統或已建系統,合理定級是關鍵,應參照「定級過低不允許、定級過高不可取」的原則來定級。定級完成後需由安全專家與業務專家共同對定級報告中涉及的系統業務描述、業務網路拓撲、業務受影響的風險分析進行專家評審並形成書面專家評審意見。最後定級報告與專家評審意見需上傳到公安網警的等級保護備案系統中。
03 准備工作充分
做好大量的准備工作是快速完成等保測評的先決條件。從業務系統的全生命周期角度來看,需要具備項目立項、需求說明、實施方案、驗收標准、人員組織、管理制度等過程環節資料。特別是網路安全方面,需要有網路安全的設計方案、建設實施方案、安全策略及安全檢測規范、安全運營管理制度及安全建設運營過程文檔(如漏洞掃描報告、滲透測試報告、代碼審計報告、應急預案與演練記錄、人員培訓記錄等)。針對規模大或重要性要求高的業務系統其建設設計方案、安全保障方案需要聘請外部專家進行專家評審並形成書面專家評審意見。
04 及時跟進流程
企業在公共信息網路安全綜合管理系統填報前應授權一位負責人,並由其跟進後續備案資料收集與文檔掃描、系統填寫與資料上傳,同時關注審核反饋信息及時提交補充資料和修訂資料。及時關注審核結果、獲取備案證明及線下提交測評報告。此過程中,遇到問題應及時反饋給上級領導,並協調資源推進等級保護備案流程。
05 關鍵路徑並進
加快項目進度一般可採取加班與並行趕工的方式,但前提是需要一名優秀的項目經理來分解項目實施步驟,識別並規劃關鍵實施路徑,把控管理項目實施過程風險。等級保護測評過程主要可並行的環節有商務洽談與技術實施、系統建設與安全檢測、系統測評與整改復測。
⑹ 每年至少進行幾次檢測評估
你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的規定,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應當自行或者委託網路安全服務機構對其網路的安全性和可能存在的風險每年至少進行一次 檢測評估,並將檢測評估情況和改進措施報送相關負責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工作的部門。 檢測評估中心主要承擔交通建設中相關質量檢測驗收與評估、交通安全研究與評價、軌道交通工程第三方質量檢測、道路路面技術狀況分析與評價等工作,滿足交通運輸部綜合甲級資質檢測項目要求,承攬交通行業試驗檢測各類委託試驗及檢驗檢測工作。
⑺ 網路安全性多少年進行一次檢測評估
安全性評估報告應當包括下列材料:(一)成分分析報告:包括主要成分和可能的有害成分檢測結果及檢測方法;(二)衛生學檢驗報告:批有代表性樣品的污染物和微生物的檢測結果及方法;(三)毒理學評價報告1.國內外均無傳統食用習慣的(不包括微生物類),原則上應當進行急性經口毒性試驗、三項遺傳毒性試驗、90天經口毒性試驗、致畸試驗和生殖毒性試驗、慢性毒性和致癌試驗及代謝試驗。2.僅在國外個別國家或國內局部地區有食用習慣的(不包括微生物類),原則上進行急性經口毒性試驗、三項遺傳毒性試驗、90天經口毒性試驗、致畸試驗和生殖毒性試驗;若有關文獻材料及成分分析未發現有毒性作用且人群長期食用歷史而未發現有害作用的新食品原料,可以先評價急性經口毒性試驗、三項遺傳毒性試驗、90天經口毒性試驗和致畸試驗。3.已在多個國家批准廣泛使用的(不包括微生物類),在提供安全性評價材料的基礎上,原則上進行急性經口毒性試驗、三項遺傳毒性試驗、28天經口毒性試驗。4.國內外均無食用習慣的微生物,應當進行急性經口毒性試驗/致病性試驗、三項遺傳毒性試驗、90天經口毒性試驗、致畸試驗和生殖毒性試驗。僅在國外個別國家或國內局部地區有食用習慣的微生物類,應當進行急性經口毒性試驗/致病性試驗、三項遺傳毒性試驗、90天經口毒性試驗;已在多個國家批准食用的微生物類,可進行急性經口毒性試驗/致病性試驗、二項遺傳毒性試驗。大型真菌的毒理學試驗按照植物類新食品原料進行。5.根據新食品原料可能的潛在危害,選擇必要的其他敏感試驗或敏感指標進行毒理學試驗,或者根據專家評審委員會的評審意見,驗證或補充毒理學試驗。(四)微生物耐葯性試驗報告和產毒能力試驗報告;(五)安全性評估意見:按照危害因子識別、危害特徵描述、暴露評估、危險性特徵描述的原則和方法進行。其中第(二)、(三)、(四)項報告應當由我國具有食品檢驗資質的檢驗機構(CMAF)出具,進口產品第(三)、(四)項報告可由國外符合良好實驗室規范(GLP)的實驗室出具。第(五)項應當由有資質的風險評估技術機構出具。
⑻ 一般網路安全風險評估多久做一次
信息安全風險評估作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基礎性工作和重要環節,應貫穿於網路和信息系統建設運行的全過程。國家對開展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工作做出明確規定,要求對網路與信息系統安全的潛在威脅、薄弱環節、防護措施等進行分析評估。《網路安全法》規定,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者應當自行或者委託網路安全服務機構對其網路的安全性和可能存在的風險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檢測評估。
⑼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實施,要多久進行評估一次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1
⑽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時間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旨在建立專門保護制度,明確各方責任,提出保障促進措施 ,保障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及維護網路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制定的條例。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是指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務、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務、電子政務、國防科技工業等重要行業和領域的,以及其他一旦遭到破壞、喪失功能或者數據泄露,可能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公共利益的重要網路設施、信息系統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三十九條 國家網信部門應當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保護採取下列措施:
(一)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風險進行抽查檢測,提出改進措施,必要時可以委託網路安全服務機構對網路存在的安全風險進行檢測評估;
(二)定期組織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進行網路安全應急演練,提高應對網路安全事件的水平和協同配合能力;
(三)促進有關部門、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以及有關研究機構、網路安全服務機構等之間的網路安全信息共享;
(四)對網路安全事件的應急處置與網路功能的恢復等,提供技術支持和協助。第三十八條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應當自行或者委託網路安全服務機構對其網路的安全性和可能存在的風險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檢測評估,並將檢測評估情況和改進措施報送相關負責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工作的部門。《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第五條 國家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實行重點保護,採取措施,監測、防禦、處置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的網路安全風險和威脅,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免受攻擊、侵入、干擾和破壞,依法懲治危害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的違法犯罪活動。
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實施非法侵入、干擾、破壞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活動,不得危害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