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雷利和《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詳細資料
雷利勛爵(Lord Rayleigh)本名約翰·威廉·斯特拉特(1842—1919),後因繼承了他祖父和父親的爵位,所以他在三十二歲的時候,就根據英國的習慣,稱為雷利勛爵第三,科學界一般則簡稱他為雷利勛爵。
他是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初期英國最出名的一位物理學家,他既在實驗物理方面,又在理論物理方面,有過重大的貢獻。盡管他的主要貢獻是在經典物理學方面,可是他晚年對於近代物理學,如量子論和相對論,都發表過重大意見。因此,我們可以說,雷利勛爵是一位承前啟後的大科學家。
他於1842年11月12日生在倫敦附近的埃塞克斯(Essex)。他從1865年在劍橋大學畢業起,到1919年6月30日病故為止,前後五十多年的科學活動,一共寫了四百三十多篇科學論文,後來被集成六大卷,至今仍然有參考價值。他還寫過一部巨著,兩卷本《聲學理論》,成了物理學史上一部不朽的名著。雷利雖不是數學家,卻善於利用數學解決物理學上的重要問題。同時他對於實驗工作十分仔細認真,所以一生取得了豐富的實驗研究成果。
他在劍橋大學畢業後,26歲時按照當時的習慣,就到歐洲大陸去旅行,接著又去美國考察。他在1868年,購買一些實驗設備帶回來,設立了一座私人實驗室,成為英國當時很有名的物理實驗室。
他在1871年29歲時結婚了。結婚以後到埃及去旅行,同時就開始寫他的《聲學理論》一書。這部書一直經過六年的寫作時間,到1877年才寫完初次出版。
1873年31歲時,他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從這時候開始,就在自己家中的實驗室里,進行聲學和光學的實驗研究,使他成為當時全世界最著名的聲學專家。
他還引用光學理論來解釋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1871年,他提出:散射光的強度與散射的方向有關,並與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這就是光學上著名的「雷利散射公式」。
在組成陽光的七種可見光中,紅光波長最長,藍光波長較短。而藍光在空氣的微小塵粒中的散射能力,卻比紅光強十倍以上。無雲的天空之所以呈現蔚藍色,就是因為陽光中的藍光受到強烈的散射而造成的。
他在家庭實驗室里,研究光學儀器的光柵,這項工作使他對前人發明的光譜儀大加改進。從1870年起,光譜儀就成了研究日光和很多化學元素光譜的重要儀器了。
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雷利本來想就在家裡作一輩子的科學研究工作了。可是劍橋大學傑出物理學教授麥克斯韋爾(J·C·Maxwell)於1879年病故了,三十七歲的雷利被劍橋禮聘為教授。
他在劍橋大學做了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使學基礎物理學的學生,都必須做實驗。從此在歐美的大學里普遍實行起來。後來,由於他不願意太多的外務,到1884年42歲為止,就不再擔任劍橋大學教授了。
他在劍橋大學的時候,利用准確的儀器做了很重要的研究工作,就是對於電學的三個基本單位:歐姆、安培和伏特的精確數值,進行了仔細研究計算。他的研究成果,成為物理學界長期使用的基數。由於他感覺到基本單位準確的重要性,他建議英國政府成立國立物理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在1900年成立起來了,至今仍然是國際上的重要標准化機構。
在1884年,英國科學家公推雷利為英國科學促進會會長。就在這一年,這個促進會到加拿大去開年會。這使雷利又有機會和美國以及加拿大的一些物理學家,發生了更密切的友情。
他回到英國以後,仍然在自己家裡,從事實驗研究工作。盡管他從1887年到1905年還兼任過英國倫敦皇家學院教授,可是他每年只有很少時間在倫敦停留一下,做幾次短小精乾的講演。
從1880年後期起,他把大部分時間放在自己的實驗室工作上,而且方面很廣,包括光學、流體力學、聲學、電學以及熱力學等等方面,因此,他在科學界地位就很高很高了。
他對於研究所得數字是十分認真負責的,這使他後來和威廉·拉姆塞共同合作,發現了氬氣。這本來是化學方面的問題,所以他和化學家合作才徹底解決了這個稀有氣體存在於空氣中的問題。雷利從空氣取得的氮氣的密度,同從氨氣里得到的氮氣不完全相符,雖然數字相差只是在小數點第三位上。
氣體密度就是1L氣體的質量,以克數計算。氣體的體積會隨著溫度和壓力而變化,所以必須規定,氣體的密度是在零攝氏度和一個大氣壓下,每升的質量。
空氣中的氮氣,經多次測量密度仍然是每升1.2572g。而從氨化合物分解出來的氮氣,密度卻都是每升1.2508 g。當時有人勸他,先找一找前人的著作。雷利就重新翻讀了1795年卡文迪許手稿,卡文迪許曾經用靜電儀放電來氧化氮氣,發現盡管放電時間很長很長,總是留下一點點不能化合的氣體。讀了這個報告以後,雷利就相信空氣里除了氧氣和氮氣以外,一定還有另外的一種氣體。
雷利用三種不同的方法製取的氧,密度完全相等,但氮氣的研究結果則使人不解。他由氨製得的氮總比從大氣中除去氧、二氧化碳、水汽後所得的氮輕千分之五左右。於是他將這事實刊登在英國1892年9月29日的《自然》(Nature)周刊上,請讀者解釋,可是他沒有收到任何答復。
雷利勛爵本人起初想到了四種可能的解釋:(1)由大氣中所製得的氮,或者還含有微量的氧;(2)由氨所製得的氮,可能稍微混雜了氫;(3)由大氣中所得的氮,或許含有類似臭氧的N3分子;(4)由氨中所得的氮,可能有若干分子已經分解,因而把氣體的密度降低了。
第一個假設是最不可能的,因為氧和氮的密度相差極微,必須雜有極大量的氧,才可以用來解釋千分之五的差異。雷利又用實驗證明了由氨所製得的氮,其中絕不含氫,第三個解釋也是不足置信,因為他採用無聲放電,使之通過這種氣體,也未發現氮的密度有所增高。
雷利最初就使用感應線圈使氮氣氧化,但是這個工作進行得相當緩慢。於是威廉·拉姆塞向雷利建議不再用放電的辦法,改用化學方法。因為拉姆塞的方法得到成功,他們兩個人在1895年就共同寫成一篇論文,在英國科學促進大會上宣讀。因為他們對這種新氣體當時並沒有命名,大會主席建議名為Argon,來自希臘文「懶惰」之意,中文音譯成氬。
由於雷利知識十分淵博並且和其他科學家接觸很多,所以他在19世紀後期,已經開始感覺到物理學上有好多實驗,很難用經典理論去解釋,例如光譜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盡管他對於經典物理學感覺有問題,他卻還沒有放棄希望,總是使用經典物理學去試圖解釋新的現象。
他對量子理論並不太熱心,他覺得這個理論提出得太突然了。由於他們共同發現了雷利——金斯定律(Raylejgh——Jears law),這個發現在普朗克(Planck)有名的理論發表前幾個月,所以他對量子學更不大重視。
他也曾經想利用經典學說來解釋原子光譜。例如:氫原子的發射光譜,他最後不得不承認,他的嘗試是失敗的。波爾提出解釋氫原子光譜的理論時,他又覺得這種學說太激進。
雷利對於相對論雖是相當信服的,但同時還提倡以太學說。盡管這種學說在1881年經過邁克爾孫(Michelson)的實驗證明,以太是不存在的。雷利對邁克爾孫的實驗也表示懷疑,他認為以太如果不存在,那就不好解釋許多現象了。由此可見,他對於經典光學理論一直是忠心的。他自己在1901年想用實驗來證明以太的存在,可是也失敗了。從此,他對相對論的正確性就十分佩服了。
雷利在晚年始終沒有放棄物理學的實驗工作。他在最後十五年中,還一共發表了九十篇論文之多。其中有一篇關於聲波理論的論文,大大改進了前人的工作。
他的《聲學理論》一書,經過多次的修訂,達到了二十世紀的高水平。
他除了對於理論科學研究有濃厚的興趣以外,還對於科學團體和政府提出的科學問題,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一輩子在實驗室里和圖書館里為科學而獻身。
雷利在1873年被選進皇家學會,並且從1885年到1896年,他擔任了皇家學會秘書。他在學會里很重視提拔青年科學家,例如:蘇格蘭有一位青年學者對於氣體的分子理論,發表了很重要的見解,可是被很多人忽視了。雷利重新審查了被埋沒的論文,很重視這位蘇格蘭科學家,特別把別人所輕視的論文送交皇家學會的刊物上發表。
在1905年,雷利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主席,他認真地負責一直擔任到1908年,他對學會做了好些被人不重視的工作。
在1896年,他擔任了三育學會(Trinity House)的科學顧問,雷利在這里兼任了十五年的義務工作。在這里,他用光學理論,解決了被濃霧擋住光線的問題。雷利在其他公共事業方面,也有很多的貢獻。例如,他擔任過國防部一個重要小組的組長,又擔任過倫敦煤氣公司改進工作的顧問。
盡管他擔任大學教授的時間不太長,卻曾經擔任國家的好幾個教育機構的董事。從1908年到1919年逝世為止,他是劍橋大學的名譽校長。
他在1904年接受諾貝爾物理獎金時,把獎金全部捐給劍橋大學。他一生得過好多名譽學位,共計有十三次之多;在全世界的學會之中,他取得了五十多個名譽會員的稱謂。
雷利和當時歐洲其他物理學家不大相同,並不熱心於提新理論。他只是把所遇到的科學問題,用物理實驗方法去設法解決。從他一生的行動,可以看出來,他一方面是一位造詣很高的物理學家,同時也是很和順可親的一位學者。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
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
您好!
我們雖然沒有見過面,我和媽媽卻接到過您的問候。兩年以前,我親愛的爸爸做為羅漢果的一名軍事考察員,在執行維護和平的行動中壯烈犧牲,您給予了他高度的評價贊揚他是「一名卓越的軍事觀察員,在執行聯合國維和的行動中體現了人道與工整的素質。」對此,我和媽媽向您表示深深的謝意。
兩年多來,我們全家沉浸在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盡都忘不了,爸爸臨上飛機前對我那申請的目光,他說:「孩子,等爸爸回來,我一定送你一頂『藍盔』。」我們與爸爸相約,等爸爸凱旋的那一天,我們要帶著最美的鮮花迎接他。
現在這頂藍盔回來了,但它是釘在爸爸的靈柩上回來的。我們如約捧著鮮花,接到的卻是爸爸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鮮血染紅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錶浸滿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張著彷彿在呼喚著什麼。啊!我聽到了,媽媽聽見了,在場的叔叔阿姨聽見了,全世界都聽見了,他呼喚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我的爸爸精通四國語言,是一名出色的經濟學碩士,本來他應該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卻被戰爭奪去了寶貴的生命。他的死是光榮的他是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維護世界和平的聖壇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獻上一束最美的鮮花,為他是保衛和平的光榮戰士。
五十一年前,全世界人民用鮮血和生命贏得了反法西斯的勝利,但五十一年後的今天,和平之神還沒有永駐人間。
今天,我們中國孩子雖然生活在和平環境中但是世界並不太平,不少地區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我們一定要向爸爸那樣熱愛和平,勇敢的用自己的生命保衛和平。
敬愛的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在此我代表我的家庭,我代表所有的中國孩子同過您向整個國際社會呼籲:「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為了母親不再失去丈夫,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為孩子不再失去父親,全世界一致行動起來,維護和平,制止戰爭!讓二十一實際那已經能夠聽到腳步聲為戰爭敲響喪鍾,讓明天的世界真正成為充滿陽光、鮮花和愛的人類家園!
敬禮!
2. 求全世界成功預報地震的案例
海城地震
開放分類: 地理、遼寧、地震、災害、海城
【遼寧海城大地震】
1975年2月4日19點36分,我國遼寧省海城、營口縣一帶(北緯40度41分、東經122度50分)發生了一次強烈地震。震級7.3級,震源深度16、21公里,震中烈度為9度強。
這次地震發生在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遼東半島中南部。在地震烈度7度區域范圍內,有鞍山、營口、遼陽三座較大城市,人口167.8萬;還有海城、營口、盤山等11個縣,人口667萬。合計人口834.8萬,其中城市人口佔20%,人口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遼寧省是我國的工業基地之一,重工業總產值位於全國的首列。鞍山市的鋼鐵聯合企業在全國素有「鋼都」之稱。該區交通方便,公路、鐵路網路密集,是東北交通運輸的重要樞紐。還有大型水庫1個,中小型水庫109個。
海城地震是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地震。震時地光閃閃,地聲隆隆。震區90%的人都看到了低空發光現象。遠近所見光色和光象不盡相同,近處可見一道道長的白色光帶,遠處則見紅、黃、藍、白、紫的閃光。此外,還有人看到從地裂縫直接射出的藍白色光,以及從地面噴口中冒出的粉紅色光球。在海城、營口、盤錦一帶普遍聽到了悶雷似的響聲。
這次地震震中區面積為760平方公里,區內房屋及各種建築物大多數傾倒和破壞,鐵路局部彎曲,橋梁破壞,地面出現裂縫、陷坑和噴沙冒水現象,煙囪幾乎全部破壞。這次地震的有感范圍很大,北到黑龍江省的嫩江和牡丹江,南至江蘇省的宿遷,西達內蒙古自治區的五原鎮和陝西省的西安市,東線越出國境至朝鮮,有感半徑達1000公里。
這次地震由於發生在人口密集和工業發達地區,因而對地面設施和建築物造成了嚴重破壞,震害現象復雜且多種多樣。據震後統計,地震造成城鎮各種建築物破壞,占原有總面積12.8%公共設施破壞更為嚴重。其中,破壞道路近3萬米,給排水管路16萬多米,供電線路100餘萬米,通訊線路45萬多米,大小煙囪400多個。損失大量工業設備和生產物資;在農村造成民房破壞占原有面積27.1%,破壞公路38公里,各型橋梁:2000餘座;水利設施700多個,堤壩800多公里,噴砂埋蓋農田180多平方公里,使生產資料和設備也受到很大損失。
從整個震區經濟損失看,城鎮房屋共損壞500萬平方米,城鎮公共設施破壞165萬平方米,農村房屋損壞1740萬平方米,城鄉交通水利沒施破壞2937個;總共摺合人民幣8.1億元。城鎮和工業震害所佔比重較大,兩者相比,城鎮占總損失的61%,農村佔39%。
【預測預防和抗震救災經驗教訓】
1、成功進行了短臨預報,有效地減少了人員傷亡。
海城地震前,我國地震部門曾經作出中期預報和短臨預報。早在1970年,全國第一次地震工作會議根據歷史地震、現今地震活動及斷裂帶活動的新特點,曾確定遼寧省沈陽一營口地區為全國地震工作重點監視區之一。1974年6月,國家地震局召開華北及渤海地區地震趨勢會商會,提出渤海北部等地區一二年內有可能發生5一6級地震。不久,國務院就批轉了國家地震局「關於華北及渤海地區地震形勢的報告」。對7個省、市、自治區發布了地震中期預報。1975年1月下旬,遼寧省地震部門提出地震趨勢意見,認為1975年上半年,或者l一2月,遼東半島南端發生6級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較大。與此同時:國家地震局也提出了遼寧南部可能孕育著一次較大地震。2月4日0點30分,遼寧省地震辦公室根據2月1—3日營口、海城兩縣交界處出現的小震活動特徵及宏觀異常增加的情況,向全省發出了帶有臨震預報性質的第14期地震簡報,提出小震後面有較大的地震,並於2月4日6點多向省政府提出了較明確的預報意見。4日10時30分,省政府向全省發出電話通知,並發布臨震預報。
由於震前作出了中期預測和短臨預報,省政府和震區各市、縣採取了一系列應急防震措施;因而大大減少了人員傷亡;比如,營口縣政府在震前採取四條應急預防措施:①城鄉停止一切會議;②工業停產,商店停業,:醫院一般患者用戰備車送回家,少數重病思者留在防震帳蓬里就地治療。城鄉招待所、旅社要動員客人離開;③城鄉文化娛樂場所停止活動;④各級組織採取切實措施做到人離屋、畜離圈,重要農機具轉移到安全地方。上述防震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各街道、鄉一方面用廣播喇叭,另一方面派幹部挨家挨戶動員群眾撤離危輾課藎�械幕乖諑短旆龐車纈埃�蚨�畲笙薅鵲丶跎倭松送觥H緔τ詰卣鵒葉?度區的大石橋鎮,共有居民72000人,展時房屋倒塌67%,但只死亡21人,輕傷353人。再如,一個當地駐軍,震前正同鞍山市春節慰問團舉行軍民聯歡會,與會人員上千人,當接到緊急防震通知後,決定聯歡會只講話不演節目。結果人員剛剛撤離,地震就發生了,禮堂倒塌,只傷了一個最後離開的戰士。
此外,由於震前廣泛開展了防震減災的宣傳教育,使廣大幹部群眾掌握了應急防震的知識,也有效減輕了傷亡和損失。如2月4日大連至北京的31次旅客快車,載滿了1000多名乘客賓士在地震區的鐵路上。19點36分列車運行到極震區唐王山車站前,火車司機突然發現車頭前方;從地面至天空出現大面積藍白色閃光。這位司機懂得地震知識,馬上意識到這是地光,判斷地震即將到來,他沉著地緩慢減速,在減速過程中地震發生了。由於速度很低,末出現事故,安全地把列車停了下來,保證了全體旅客的安全。
海城地震發生在現代工業集中、人口稠密地區。該區絕大多數房屋未設防,抗震性能差,地震又發生在冬季的晚上,按照當地農村多數人的習慣,震時已都入睡。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事先沒有預報和預防,人員傷亡將十分慘重。國內其他未實現預報的7級以上的大地震,如邢台地震、通海地震、唐山地震的人員傷亡率分別為14%、13%、18.4%。按這三次地震的人員傷亡率平均值估算,海城地震人員傷亡將近15萬,死亡可達5萬以上。而由於發布了短臨預報,震區各級政府組織群眾預防,使全區人員傷亡共18308人,僅佔7度區總人口數的0.22%,其中,死亡328人,占總人口數的0.02%,重傷4292人,輕傷12688人,輕重傷占總人口數的0。2%。
震前預報預防的成功,還帶來了其他一系列的社會、經濟效益。由於人員傷亡的減少,尤其是青壯年傷亡減少,有效地保證了災區的抗震救災、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的順利進行。減輕了由國家大量派出救災人員和因停產而引起的損失。地震前,災區工農業日生產總值2600萬元,震後大部分在10天內恢復了生產,全區在2個月內就全部恢復了生產。如果沒有預報和預防,按半年產的時間計算,將損失30—40億元。另外,震前對一些要害部門進行了加固和處理,避免了可能發生的重大次生災害。如遼陽參窩水庫,是全省大型水庫之一。原無地震設防,工程質量也有一些問題。1975年1月進行了壩體加固,地震時,壩區山石滾落,壩體裂縫加大,冰面出現90米長裂縫,但是整個大壩卻安然無惹。又如,慶明化工廠於1974年12月下旬對庫存的4950噸易爆產品採取了緊急調出措施,免除了可能因地震引起的爆炸。
海城地震的成功預報,震動了世界。這是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由被動到主動的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它開創了人類短臨地震預報成功的先河,使人們看到了地震預報的前景是光明的。據估計,海城地震預報拯救了10萬餘人的生命,避免了數十億元的經濟損失,僅就這一點來說,這次預報可以說是地震科學史上的一座豐碑。1976年6月,美國「赴海城地震考察組」負責人雷利教授在地震現場說:「中國在地震預報方面是第一流的。海城地震預報是十幾年來世界上重大的科學成就之一」。
2.有效地組織抗震救災,進一步減輕了地震災害損失。
海城地震剛過,遼寧省政府就連夜在海城縣成立了省抗震救災指揮部,下設辦公室、醫療衛生、物資供應、搶險維修、治安保衛、地震測報等機構,立即指揮實施救災對策方案。省內末受災的地、市,分別在海城、營口兩縣設立支援救災工作站,分工包干救援。沈陽、遼寧軍區也在震區設立了指揮部,指導當地駐軍進行抗震救災。如海城縣駐軍在震後10—20分鍾就進入了救災現場。據不完全統計,他們共救出2700餘人。有一個團在地震當晚就救出426人。海城駐軍某師一個偵察連,震後2分鍾就進入縣招待所,和隨後派出的一個工兵營一起進行搶救,先後打了40多個洞,奮戰了5晝夜,挖出60多人,共救活了18人。救人時一般先給傷員打強心劑,然後再抬出來,用這個方法救活了5名傷員。2月6日後,解放軍開始全面清理廢墟,每當清理一個地方,先喊一喊,聽於聽,看一看。2月9日上午11時,最後救出了一個被壓埋了110個多小時的外地采購員,這個傷員身受重傷和3度凍傷,經醫院及時搶救脫離了危險。
地震後,北京、吉林、河北等省市以及遼寧省內共派遣101個醫療隊進入震區,醫護人員共3480人。他們在當地群眾和駐軍協助下,在震後2、3小時內,基本上把重危傷員搶運到鄉村臨時設立的醫療點或交通方便的公路兩側,因地制宜地對傷員進行了急救處置。在震後12小時內基本上完成了傷員搶運任務。省政府緊急安排省內16個縣級以上醫院、軍隊3個野戰醫院以及災區臨時開設的3所醫院接收治療重傷員。到震後3月19日止,縣級以上醫院收治的4700多名重傷員已有3464人基本痊癒出院。震後震區還普遍開展了春季愛國衛生運動,制止了傳染病的繼續發生,使發病率大為減少。
震後,災區人民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較快恢復了生產,重建了家園。在恢復生產中,國家和省投資10.3億元,震區自籌資金2.5億元。在重建家園中,經過兩年努力,農村共建用房857萬平方米;經過16年努力,城鎮共修建房屋355萬平方米,公共設施11萬平方米,國家和省級投資17.8億元,災區自籌4.6億元。
3.要重視地震次生災害的防治。
這次地震由於發生於嚴寒臘月的冬季,震後的次生凍災、火災嚴重。震前,連續多日偏南風,氣溫逐月回升,2月2日至3日,最高氣溫3—6℃,冰雪消融;但風雲莫測多變,震後突然轉東北風,漫天大雪,,氣溫急劇下降,最低溫度達一20℃以下,最高也在一5℃。氣溫的冷熱巨變,加上多數人住在不防寒的簡易防震棚內,造成了嚴重的凍傷。另外,防震棚多系易燃材料搭成,冬季嚴寒取暖再加之做飯、照明等,造成火災亦很嚴重。據統計,火災及凍災共傷亡8271人,其中,凍死和捂死372人,』凍傷6578人;震後共發生防震棚火災3142起,燒死341人,燒傷980人。上述次生災害傷亡人數占總傷亡人數32%,比例相當驚人,是值得記取的一條教訓。今後在預報地震的同時,應同時考慮不同條件下次生災害的預測、預防問題。
【成功預測海城地震揭秘】
1975年2月3日,工作於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李志永,結束了對沈陽水庫一個月的觀測後,到營口探親。2月4日早,營口發生了有感地震,出於「地震就是命令」的責任感,他趕到營口市科技局和地震辦,參與工作。在對地震台源源不斷報上來的數據繪制出圖表後,他在2月4日中午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推測,在2月4日晚12點左右可能會發生7級以上的大地震。
營口已經處在高度緊張中,1974年6月國務院轉發的中科院的69號文件中,鎖定了幾個可能發生地震的地區,京、津、唐、渤、張,「立足有震,提高警惕,防備六級以上地震的突然襲擊……」
此後,營口地區不斷出現地震前的徵兆,當地的地震工作者一再推測和鎖定大地震可能發生的時間。1975年1月,遼寧省革命委員會發布了地震情況通報:丹東、營口、旅大、盤錦地區有發生五六級地震的可能。
從2月1日開始,營口地震台地震儀的指針開始擺動,到2月3日,小震增強。2月4日凌晨,遼寧省革命委會地震辦公室發布簡報稱,即將發生5級以上地震。2月4日早晨7點50分,一場4.8級的地震發生了。這場地震讓李志永和近一個月在水庫的觀測結果以及6年前在邢台地震中所取得的重要經驗聯系起來。「可能因為我介紹是北京來的,還有我的工作單位等,他們都把我看成專家了。」李志永後來推測說。他把這一推測結果和圖表往3位局長面前一擺,闡述了自己在邢台地震期間的經驗和自己的一套推論:「現在形勢非常緊急……」
局長聽完,就往市裡走,下午市裡有個關於地震的緊急會議,李志永的這個推論被在會議上傳達,並通過街道辦等基層組織傳達給市民。許多人證實,在海城地震發生之前的那天下午,居民被通知,晚上可能有大地震,必須做好抗震准備,睡覺不能關燈鎖門,有的地方甚至通知放映露天電影,建議居民不要進屋睡覺等。
下午的會議開完後,有群眾打電話說有地氣湧出地面,李志永和地震辦的人駕車去看,在回頭的路上,大地震就發生了,「我看見火球從地面上冒起,大地在不停地噴砂噴水,親歷這種場面和別人的描述感覺完全不同。」根據邢台地震中的經驗,他初步判斷地震級數為7.4級,並把數據提供給軍方作為搶險救災的依據。
海城大地震,震級7.3,震中烈度9度多,波及了6個市、10個縣,卻僅有1300多人死亡,佔全地區人口的0.016%。在海城地震發生後,聯合國確認海城地震預報為人類第一次,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次對強震作出准確臨震預報(海城為營口下面的一個縣,現在由鞍山市管轄)。
我是鞍山人,幸運的是晚生了十年。
3. 遼寧海城1975年7.3級地震中國是怎麼預測出來的
要提前說明的是,這並不是人類惟一一次提前預測到地震。
【遼寧海城大地震】
1975年2月4日19點36分,我國遼寧省海城、營口縣一帶(北緯40度41分、東經122度50分)發生了一次強烈地震。震級7.3級,震源深度16、21公里,震中烈度為9度強。
這次地震發生在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遼東半島中南部。在地震烈度7度區域范圍內,有鞍山、營口、遼陽三座較大城市,人口167.8萬;還有海城、營口、盤山等11個縣,人口667萬。合計人口834.8萬,其中城市人口佔20%,人口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遼寧省是我國的工業基地之一,重工業總產值位於全國的首列。鞍山市的鋼鐵聯合企業在全國素有「鋼都」之稱。該區交通方便,公路、鐵路網路密集,是東北交通運輸的重要樞紐。還有大型水庫1個,中小型水庫109個。
海城地震是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地震。震時地光閃閃,地聲隆隆。震區90%的人都看到了低空發光現象。遠近所見光色和光象不盡相同,近處可見一道道長的白色光帶,遠處則見紅、黃、藍、白、紫的閃光。此外,還有人看到從地裂縫直接射出的藍白色光,以及從地面噴口中冒出的粉紅色光球。在海城、營口、盤錦一帶普遍聽到了悶雷似的響聲。
這次地震震中區面積為760平方公里,區內房屋及各種建築物大多數傾倒和破壞,鐵路局部彎曲,橋梁破壞,地面出現裂縫、陷坑和噴沙冒水現象,煙囪幾乎全部破壞。這次地震的有感范圍很大,北到黑龍江省的嫩江和牡丹江,南至江蘇省的宿遷,西達內蒙古自治區的五原鎮和陝西省的西安市,東線越出國境至朝鮮,有感半徑達1000公里。
這次地震由於發生在人口密集和工業發達地區,因而對地面設施和建築物造成了嚴重破壞,震害現象復雜且多種多樣。據震後統計,地震造成城鎮各種建築物破壞,占原有總面積12.8%公共設施破壞更為嚴重。其中,破壞道路近3萬米,給排水管路16萬多米,供電線路100餘萬米,通訊線路45萬多米,大小煙囪400多個。損失大量工業設備和生產物資;在農村造成民房破壞占原有面積27.1%,破壞公路38公里,各型橋梁:2000餘座;水利設施700多個,堤壩800多公里,噴砂埋蓋農田180多平方公里,使生產資料和設備也受到很大損失。
從整個震區經濟損失看,城鎮房屋共損壞500萬平方米,城鎮公共設施破壞165萬平方米,農村房屋損壞1740萬平方米,城鄉交通水利沒施破壞2937個;總共摺合人民幣8.1億元。城鎮和工業震害所佔比重較大,兩者相比,城鎮占總損失的61%,農村佔39%。
【預測預防和抗震救災經驗教訓】
1、成功進行了短臨預報,有效地減少了人員傷亡。
海城地震前,我國地震部門曾經作出中期預報和短臨預報。早在1970年,全國第一次地震工作會議根據歷史地震、現今地震活動及斷裂帶活動的新特點,曾確定遼寧省沈陽一營口地區為全國地震工作重點監視區之一。1974年6月,國家地震局召開華北及渤海地區地震趨勢會商會,提出渤海北部等地區一二年內有可能發生5一6級地震。不久,國務院就批轉了國家地震局「關於華北及渤海地區地震形勢的報告」。對7個省、市、自治區發布了地震中期預報。1975年1月下旬,遼寧省地震部門提出地震趨勢意見,認為1975年上半年,或者l一2月,遼東半島南端發生6級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較大。與此同時:國家地震局也提出了遼寧南部可能孕育著一次較大地震。2月4日0點30分,遼寧省地震辦公室根據2月1—3日營口、海城兩縣交界處出現的小震活動特徵及宏觀異常增加的情況,向全省發出了帶有臨震預報性質的第14期地震簡報,提出小震後面有較大的地震,並於2月4日6點多向省政府提出了較明確的預報意見。4日10時30分,省政府向全省發出電話通知,並發布臨震預報。
由於震前作出了中期預測和短臨預報,省政府和震區各市、縣採取了一系列應急防震措施;因而大大減少了人員傷亡;比如,營口縣政府在震前採取四條應急預防措施:①城鄉停止一切會議;②工業停產,商店停業,:醫院一般患者用戰備車送回家,少數重病思者留在防震帳篷里就地治療。城鄉招待所、旅社要動員客人離開;③城鄉文化娛樂場所停止活動;④各級組織採取切實措施做到人離屋、畜離圈,重要農機具轉移到安全地方。上述防震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各街道、鄉一方面用廣播喇叭,另一方面派幹部挨家挨戶動員群眾撤離危險房屋,有的還在露天放映電影,因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傷亡。如處於地震烈度9度區的大石橋鎮,共有居民72000人,展時房屋倒塌67%,但只死亡21人,輕傷353人。再如,一個當地駐軍,震前正同鞍山市春節慰問團舉行軍民聯歡會,與會人員上千人,當接到緊急防震通知後,決定聯歡會只講話不演節目。結果人員剛剛撤離,地震就發生了,禮堂倒塌,只傷了一個最後離開的戰士。
此外,由於震前廣泛開展了防震減災的宣傳教育,使廣大幹部群眾掌握了應急防震的知識,也有效減輕了傷亡和損失。如2月4日大連至北京的31次旅客快車,載滿了1000多名乘客賓士在地震區的鐵路上。19點36分列車運行到極震區唐王山車站前,火車司機突然發現車頭前方;從地面至天空出現大面積藍白色閃光。這位司機懂得地震知識,馬上意識到這是地光,判斷地震即將到來,他沉著地緩慢減速,在減速過程中地震發生了。由於速度很低,未出現事故,安全地把列車停了下來,保證了全體旅客的安全。
海城地震發生在現代工業集中、人口稠密地區。該區絕大多數房屋未設防,抗震性能差,地震又發生在冬季的晚上,按照當地農村多數人的習慣,震時已都入睡。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事先沒有預報和預防,人員傷亡將十分慘重。國內其他未實現預報的7級以上的大地震,如邢台地震、通海地震、唐山地震的人員傷亡率分別為14%、13%、18.4%。按這三次地震的人員傷亡率平均值估算,海城地震人員傷亡將近15萬,死亡可達5萬以上。而由於發布了短臨預報,震區各級政府組織群眾預防,使全區人員傷亡共18308人,僅佔7度區總人口數的0.22%,其中,死亡328人,占總人口數的0.02%,重傷4292人,輕傷12688人,輕重傷占總人口數的0。2%。
震前預報預防的成功,還帶來了其他一系列的社會、經濟效益。由於人員傷亡的減少,尤其是青壯年傷亡減少,有效地保證了災區的抗震救災、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的順利進行。減輕了由國家大量派出救災人員和因停產而引起的損失。地震前,災區工農業日生產總值2600萬元,震後大部分在10天內恢復了生產,全區在2個月內就全部恢復了生產。如果沒有預報和預防,按半年產的時間計算,將損失30—40億元。另外,震前對一些要害部門進行了加固和處理,避免了可能發生的重大次生災害。如遼陽參窩水庫,是全省大型水庫之一。原無地震設防,工程質量也有一些問題。1975年1月進行了壩體加固,地震時,壩區山石滾落,壩體裂縫加大,冰面出現90米長裂縫,但是整個大壩卻安然無惹。又如,慶明化工廠於1974年12月下旬對庫存的4950噸易爆產品採取了緊急調出措施,免除了可能因地震引起的爆炸。
海城地震的成功預報,震動了世界。這是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由被動到主動的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它開創了人類短臨地震預報成功的先河,使人們看到了地震預報的前景是光明的。據估計,海城地震預報拯救了10萬餘人的生命,避免了數十億元的經濟損失,僅就這一點來說,這次預報可以說是地震科學史上的一座豐碑。1976年6月,美國「赴海城地震考察組」負責人雷利教授在地震現場說:「中國在地震預報方面是第一流的。海城地震預報是十幾年來世界上重大的科學成就之一」。
2.有效地組織抗震救災,進一步減輕了地震災害損失。
海城地震剛過,遼寧省政府就連夜在海城縣成立了省抗震救災指揮部,下設辦公室、醫療衛生、物資供應、搶險維修、治安保衛、地震測報等機構,立即指揮實施救災對策方案。省內末受災的地、市,分別在海城、營口兩縣設立支援救災工作站,分工包干救援。沈陽、遼寧軍區也在震區設立了指揮部,指導當地駐軍進行抗震救災。如海城縣駐軍在震後10—20分鍾就進入了救災現場。據不完全統計,他們共救出2700餘人。有一個團在地震當晚就救出426人。海城駐軍某師一個偵察連,震後2分鍾就進入縣招待所,和隨後派出的一個工兵營一起進行搶救,先後打了40多個洞,奮戰了5晝夜,挖出60多人,共救活了18人。救人時一般先給傷員打強心劑,然後再抬出來,用這個方法救活了5名傷員。2月6日後,解放軍開始全面清理廢墟,每當清理一個地方,先喊一喊,聽一聽,看一看。2月9日上午11時,最後救出了一個被壓埋了110個多小時的外地采購員,這個傷員身受重傷和3度凍傷,經醫院及時搶救脫離了危險。
地震後,北京、吉林、河北等省市以及遼寧省內共派遣101個醫療隊進入震區,醫護人員共3480人。他們在當地群眾和駐軍協助下,在震後2、3小時內,基本上把重危傷員搶運到鄉村臨時設立的醫療點或交通方便的公路兩側,因地制宜地對傷員進行了急救處置。在震後12小時內基本上完成了傷員搶運任務。省政府緊急安排省內16個縣級以上醫院、軍隊3個野戰醫院以及災區臨時開設的3所醫院接收治療重傷員。到震後3月19日止,縣級以上醫院收治的4700多名重傷員已有3464人基本痊癒出院。震後震區還普遍開展了春季愛國衛生運動,制止了傳染病的繼續發生,使發病率大為減少。
震後,災區人民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較快恢復了生產,重建了家園。在恢復生產中,國家和省投資10.3億元,震區自籌資金2.5億元。在重建家園中,經過兩年努力,農村共建用房857萬平方米;經過16年努力,城鎮共修建房屋355萬平方米,公共設施11萬平方米,國家和省級投資17.8億元,災區自籌4.6億元。
3.要重視地震次生災害的防治。
這次地震由於發生於嚴寒臘月的冬季,震後的次生凍災、火災嚴重。震前,連續多日偏南風,氣溫逐月回升,2月2日至3日,最高氣溫3—6℃,冰雪消融;但風雲莫測多變,震後突然轉東北風,漫天大雪,,氣溫急劇下降,最低溫度達一20℃以下,最高也在一5℃。氣溫的冷熱巨變,加上多數人住在不防寒的簡易防震棚內,造成了嚴重的凍傷。另外,防震棚多系易燃材料搭成,冬季嚴寒取暖再加之做飯、照明等,造成火災亦很嚴重。據統計,火災及凍災共傷亡8271人,其中,凍死和捂死372人,』凍傷6578人;震後共發生防震棚火災3142起,燒死341人,燒傷980人。上述次生災害傷亡人數占總傷亡人數32%,比例相當驚人,是值得記取的一條教訓。今後在預報地震的同時,應同時考慮不同條件下次生災害的預測、預防問題。
【成功預測海城地震揭秘】
1975年2月3日,工作於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李志永,結束了對沈陽水庫一個月的觀測後,到營口探親。2月4日早,營口發生了有感地震,出於「地震就是命令」的責任感,他趕到營口市科技局和地震辦,參與工作。在對地震台源源不斷報上來的數據繪制出圖表後,他在2月4日中午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推測,在2月4日晚12點左右可能會發生7級以上的大地震。
營口已經處在高度緊張中,1974年6月國務院轉發的中科院的69號文件中,鎖定了幾個可能發生地震的地區,京、津、唐、渤、張,「立足有震,提高警惕,防備六級以上地震的突然襲擊……」
此後,營口地區不斷出現地震前的徵兆,當地的地震工作者一再推測和鎖定大地震可能發生的時間。1975年1月,遼寧省革命委員會發布了地震情況通報:丹東、營口、旅大、盤錦地區有發生五六級地震的可能。
從2月1日開始,營口地震台地震儀的指針開始擺動,到2月3日,小震增強。2月4日凌晨,遼寧省革命委會地震辦公室發布簡報稱,即將發生5級以上地震。2月4日早晨7點50分,一場4.8級的地震發生了。這場地震讓李志永和近一個月在水庫的觀測結果以及6年前在邢台地震中所取得的重要經驗聯系起來。「可能因為我介紹是北京來的,還有我的工作單位等,他們都把我看成專家了。」李志永後來推測說。他把這一推測結果和圖表往3位局長面前一擺,闡述了自己在邢台地震期間的經驗和自己的一套推論:「現在形勢非常緊急……」
局長聽完,就往市裡走,下午市裡有個關於地震的緊急會議,李志永的這個推論被在會議上傳達,並通過街道辦等基層組織傳達給市民。許多人證實,在海城地震發生之前的那天下午,居民被通知,晚上可能有大地震,必須做好抗震准備,睡覺不能關燈鎖門,有的地方甚至通知放映露天電影,建議居民不要進屋睡覺等。
下午的會議開完後,有群眾打電話說有地氣湧出地面,李志永和地震辦的人駕車去看,在回頭的路上,大地震就發生了,「我看見火球從地面上冒起,大地在不停地噴砂噴水,親歷這種場面和別人的描述感覺完全不同。」根據邢台地震中的經驗,他初步判斷地震級數為7.4級,並把數據提供給軍方作為搶險救災的依據。
海城大地震,震級7.3,震中烈度9度多,波及了6個市、10個縣,卻僅有1300多人死亡,佔全地區人口的0.016%。在世界歷史上成功地預報七級以上大震尚屬首次。
※節選《新世紀周刊》 作者:李梓
北京時間2008年11月14日06時53分,在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北緯40.6,東經122.9) 發生4.3級地震。
4. 《海賊王》中,雷利2年裡究竟教了路飛什麼
在《海賊王》中,路飛後來實力能夠得到突破,其實大部分都是因為雷利兩年間的教導。如果沒有雷利,相信路飛也不會那麼快學會使用霸王色霸氣,同時路飛的見聞色霸氣和武裝色霸氣也是由雷利教會的。除此之外,將三色霸氣教授給路飛之後,雷利還通過與路飛單挑來指點其招式該如何改進,就是在雷利的指導之下,路飛才開發出來屬於自己的更加具有攻擊性的招式。
所以說雷利兩年間交給路飛的東西還是很多的,除了三色霸氣的使用方法和改進招式的建議之外,在雷利的帶領下,路飛在反彈炮彈的時候還會使用借力打力,讓自己的攻擊更具有力量。
5. 作者雷利的資料急急急!!!!
雷利勛爵(Lord Rayleigh)本名約翰·威廉·斯特拉特(1842—1919),後因繼承了他祖父和父親的爵位,所以他在三十二歲的時候,就根據英國的習慣,稱為雷利勛爵第三,科學界一般則簡稱他為雷利勛爵。
他是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初期英國最出名的一位物理學家,他既在實驗物理方面,又在理論物理方面,有過重大的貢獻。盡管他的主要貢獻是在經典物理學方面,可是他晚年對於近代物理學,如量子論和相對論,都發表過重大意見。因此,我們可以說,雷利勛爵是一位承前啟後的大科學家。
他於1842年11月12日生在倫敦附近的埃塞克斯(Essex)。他從1865年在劍橋大學畢業起,到1919年6月30日病故為止,前後五十多年的科學活動,一共寫了四百三十多篇科學論文,後來被集成六大卷,至今仍然有參考價值。他還寫過一部巨著,兩卷本《聲學理論》,成了物理學史上一部不朽的名著。雷利雖不是數學家,卻善於利用數學解決物理學上的重要問題。同時他對於實驗工作十分仔細認真,所以一生取得了豐富的實驗研究成果。
他在劍橋大學畢業後,26歲時按照當時的習慣,就到歐洲大陸去旅行,接著又去美國考察。他在1868年,購買一些實驗設備帶回來,設立了一座私人實驗室,成為英國當時很有名的物理實驗室。
他在1871年29歲時結婚了。結婚以後到埃及去旅行,同時就開始寫他的《聲學理論》一書。這部書一直經過六年的寫作時間,到1877年才寫完初次出版。
1873年31歲時,他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從這時候開始,就在自己家中的實驗室里,進行聲學和光學的實驗研究,使他成為當時全世界最著名的聲學專家。
他還引用光學理論來解釋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1871年,他提出:散射光的強度與散射的方向有關,並與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這就是光學上著名的「雷利散射公式」。
在組成陽光的七種可見光中,紅光波長最長,藍光波長較短。而藍光在空氣的微小塵粒中的散射能力,卻比紅光強十倍以上。無雲的天空之所以呈現蔚藍色,就是因為陽光中的藍光受到強烈的散射而造成的。
他在家庭實驗室里,研究光學儀器的光柵,這項工作使他對前人發明的光譜儀大加改進。從1870年起,光譜儀就成了研究日光和很多化學元素光譜的重要儀器了。
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雷利本來想就在家裡作一輩子的科學研究工作了。可是劍橋大學傑出物理學教授麥克斯韋爾(J·C·Maxwell)於1879年病故了,三十七歲的雷利被劍橋禮聘為教授。
他在劍橋大學做了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使學基礎物理學的學生,都必須做實驗。從此在歐美的大學里普遍實行起來。後來,由於他不願意太多的外務,到1884年42歲為止,就不再擔任劍橋大學教授了。
他在劍橋大學的時候,利用准確的儀器做了很重要的研究工作,就是對於電學的三個基本單位:歐姆、安培和伏特的精確數值,進行了仔細研究計算。他的研究成果,成為物理學界長期使用的基數。由於他感覺到基本單位準確的重要性,他建議英國政府成立國立物理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在1900年成立起來了,至今仍然是國際上的重要標准化機構。
在1884年,英國科學家公推雷利為英國科學促進會會長。就在這一年,這個促進會到加拿大去開年會。這使雷利又有機會和美國以及加拿大的一些物理學家,發生了更密切的友情。
他回到英國以後,仍然在自己家裡,從事實驗研究工作。盡管他從1887年到1905年還兼任過英國倫敦皇家學院教授,可是他每年只有很少時間在倫敦停留一下,做幾次短小精乾的講演。
從1880年後期起,他把大部分時間放在自己的實驗室工作上,而且方面很廣,包括光學、流體力學、聲學、電學以及熱力學等等方面,因此,他在科學界地位就很高很高了。
他對於研究所得數字是十分認真負責的,這使他後來和威廉·拉姆塞共同合作,發現了氬氣。這本來是化學方面的問題,所以他和化學家合作才徹底解決了這個稀有氣體存在於空氣中的問題。雷利從空氣取得的氮氣的密度,同從氨氣里得到的氮氣不完全相符,雖然數字相差只是在小數點第三位上。
氣體密度就是1L氣體的質量,以克數計算。氣體的體積會隨著溫度和壓力而變化,所以必須規定,氣體的密度是在零攝氏度和一個大氣壓下,每升的質量。
空氣中的氮氣,經多次測量密度仍然是每升1.2572g。而從氨化合物分解出來的氮氣,密度卻都是每升1.2508 g。當時有人勸他,先找一找前人的著作。雷利就重新翻讀了1795年卡文迪許手稿,卡文迪許曾經用靜電儀放電來氧化氮氣,發現盡管放電時間很長很長,總是留下一點點不能化合的氣體。讀了這個報告以後,雷利就相信空氣里除了氧氣和氮氣以外,一定還有另外的一種氣體。
雷利用三種不同的方法製取的氧,密度完全相等,但氮氣的研究結果則使人不解。他由氨製得的氮總比從大氣中除去氧、二氧化碳、水汽後所得的氮輕千分之五左右。於是他將這事實刊登在英國1892年9月29日的《自然》(Nature)周刊上,請讀者解釋,可是他沒有收到任何答復。
雷利勛爵本人起初想到了四種可能的解釋:(1)由大氣中所製得的氮,或者還含有微量的氧;(2)由氨所製得的氮,可能稍微混雜了氫;(3)由大氣中所得的氮,或許含有類似臭氧的N3分子;(4)由氨中所得的氮,可能有若干分子已經分解,因而把氣體的密度降低了。
第一個假設是最不可能的,因為氧和氮的密度相差極微,必須雜有極大量的氧,才可以用來解釋千分之五的差異。雷利又用實驗證明了由氨所製得的氮,其中絕不含氫,第三個解釋也是不足置信,因為他採用無聲放電,使之通過這種氣體,也未發現氮的密度有所增高。
雷利最初就使用感應線圈使氮氣氧化,但是這個工作進行得相當緩慢。於是威廉·拉姆塞向雷利建議不再用放電的辦法,改用化學方法。因為拉姆塞的方法得到成功,他們兩個人在1895年就共同寫成一篇論文,在英國科學促進大會上宣讀。因為他們對這種新氣體當時並沒有命名,大會主席建議名為Argon,來自希臘文「懶惰」之意,中文音譯成氬。
由於雷利知識十分淵博並且和其他科學家接觸很多,所以他在19世紀後期,已經開始感覺到物理學上有好多實驗,很難用經典理論去解釋,例如光譜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盡管他對於經典物理學感覺有問題,他卻還沒有放棄希望,總是使用經典物理學去試圖解釋新的現象。
他對量子理論並不太熱心,他覺得這個理論提出得太突然了。由於他們共同發現了雷利——金斯定律(Raylejgh——Jears law),這個發現在普朗克(Planck)有名的理論發表前幾個月,所以他對量子學更不大重視。
他也曾經想利用經典學說來解釋原子光譜。例如:氫原子的發射光譜,他最後不得不承認,他的嘗試是失敗的。波爾提出解釋氫原子光譜的理論時,他又覺得這種學說太激進。
雷利對於相對論雖是相當信服的,但同時還提倡以太學說。盡管這種學說在1881年經過邁克爾孫(Michelson)的實驗證明,以太是不存在的。雷利對邁克爾孫的實驗也表示懷疑,他認為以太如果不存在,那就不好解釋許多現象了。由此可見,他對於經典光學理論一直是忠心的。他自己在1901年想用實驗來證明以太的存在,可是也失敗了。從此,他對相對論的正確性就十分佩服了。
雷利在晚年始終沒有放棄物理學的實驗工作。他在最後十五年中,還一共發表了九十篇論文之多。其中有一篇關於聲波理論的論文,大大改進了前人的工作。
他的《聲學理論》一書,經過多次的修訂,達到了二十世紀的高水平。
他除了對於理論科學研究有濃厚的興趣以外,還對於科學團體和政府提出的科學問題,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一輩子在實驗室里和圖書館里為科學而獻身。
雷利在1873年被選進皇家學會,並且從1885年到1896年,他擔任了皇家學會秘書。他在學會里很重視提拔青年科學家,例如:蘇格蘭有一位青年學者對於氣體的分子理論,發表了很重要的見解,可是被很多人忽視了。雷利重新審查了被埋沒的論文,很重視這位蘇格蘭科學家,特別把別人所輕視的論文送交皇家學會的刊物上發表。
在1905年,雷利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主席,他認真地負責一直擔任到1908年,他對學會做了好些被人不重視的工作。
在1896年,他擔任了三育學會(Trinity House)的科學顧問,雷利在這里兼任了十五年的義務工作。在這里,他用光學理論,解決了被濃霧擋住光線的問題。雷利在其他公共事業方面,也有很多的貢獻。例如,他擔任過國防部一個重要小組的組長,又擔任過倫敦煤氣公司改進工作的顧問。
盡管他擔任大學教授的時間不太長,卻曾經擔任國家的好幾個教育機構的董事。從1908年到1919年逝世為止,他是劍橋大學的名譽校長。
他在1904年接受諾貝爾物理獎金時,把獎金全部捐給劍橋大學。他一生得過好多名譽學位,共計有十三次之多;在全世界的學會之中,他取得了五十多個名譽會員的稱謂。
雷利和當時歐洲其他物理學家不大相同,並不熱心於提新理論。他只是把所遇到的科學問題,用物理實驗方法去設法解決。從他一生的行動,可以看出來,他一方面是一位造詣很高的物理學家,同時也是很和順可親的一位學者。
6.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雷利的資料
應該是1994年,雷利是1996年11月8日寫的信,此時他父親已經犧牲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