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加強網路信息安全
問題一:怎樣加強網路與信息安全標准化建設 加強信息安全建設的幾點認識
董振國
信息安全建設是電子政務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政務信息系統承載著大量事關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數據和信息;網路與信息安全不僅關繫到電子政務的健康發展,而且已經成為國家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乏安全保障的電子政務信息系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電子政務。
一、強化安全保密意識,高度重視信息安全,是確保政務網路信息系統安全運行的前提條件
目前,電子政務信息系統大都是採用開放式的操作系統和網路協議,存在著先天的安全隱患。網路攻擊、黑客入侵、病毒泛濫、系統故障、自然災害、網路竊密和內部人員違規操作等都對電子政務的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因此,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是一項關系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全局的長期性任務。
我們必須認真貫徹「一手抓電子政務建設,一手抓網路和信息安全」的精神和中辦發[2003]27號文件關於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總體要求,充分認識加強信息安全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高度重視網路和信息安全。這是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前提條件。「高度重視」首先要領導重視;只有領導重視才能把信息安全工作列入議事日程,放到重要的位置,才能及時協調解決信息安全工作所面臨的諸多難題。其次,要通過加強網路保密知激的普及教育,特別是對縣處級以上幹部進行網路安全知識培訓,大力強化公務員隊伍的安全保密意識,使網路信息安全宣傳教育工作不留死角,為網路信息系統安全運行創造條件。
二、加強法制建設,建立完善的制度規范,是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基礎
確保政務網路信息安全,必須加強信息安全法制建設和標准化建設,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和工作規范辦事。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信息安全工作尤其如此。如果我們能夠堅持建立法制和標准,完善制度和規范並很好地執行,就會把不安全因素和失誤降到最低限度,使政務信息安全工作不斷登上新的台階。
為此,一要嚴格按照現行的法律法規規范網路行為,維護網路秩序,同時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法律制度。要加強信息安全標准化工作,抓緊制定急需的信息安全和技術標准,形成與國際標准相銜接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信息安全標准體系。
二要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和日常工作規范。要根據網路和信息安全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緊密聯系本單位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實際,本著「堵漏、補缺、管用」的原則,抓緊修訂、完善和新建信息安全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切實增強制度的科學性、有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信息安全工作有據可依、有章可循。
三要重視安全標准和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有了制度,不能把它束之高閣。不按制度辦事,是造成工作失誤和安全隱患的重要原因。很多不安全因素和工作漏洞都是由於沒有按程序辦事所造成的。因此,要組織信息化工作人員反復學習有關制度和規范,使他們熟悉和掌握各項制度的基本內容,明白信息安全工作的規矩和方法,自覺用制度約束自己,規范工作。
四要建立完善對制度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和激勵機制。工作程序、規章制度建立後,必須做到行必循之,把規章制度的每一條、每一款落到實處。執行制度主要靠自覺,但必須有嚴格的監督檢查。要通過監督檢查建立信息安全工作的激勵機制,把信息安全工作與年度考核評比及「爭先創優」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激勵先進,鞭策後進,確保各項信息安全工作制度落到實處。各地、各部門要不定期地對本地和本系統的制度落實情況進行自查自糾,發現問題及早解決。
三、建立信息安全組織體系,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制,是做好政務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關鍵
調查顯示,在實際的......>>
問題二:如何提升網路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健全的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隨著企業網路的普及和網路開放性,共享性,互連程度的擴大,網路的信息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一個安全的計算機網路應該具有可靠性、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和真實性等特點。計算機網路不僅要保護計算機網路設備安全和計算機網路系統安全,還要保護數據安全。網路安全風險分析 計算機系統本身的脆弱性和通信設施的脆弱性共同構成了計算機網路的潛在威脅。信息網路化使信息公開化、信息利用自由化,其結果是信息資源的共享和互動,任何人都可以在網上發布信息和獲取信息。這樣,網路信息安全問題就成為危害網路發展的核心問題,與外界的網際網路連接使信息受侵害的問題尤其嚴重。 目前企業網路信息的不安全因素來自病毒、黑客、木馬、垃圾郵件等幾個方面。 計算機病毒是一種危害計算機系統和網路安全的破壞性程序。它可以直接破壞計算機數據信息,也可以大量佔用磁碟空間、搶占系統資源從而干擾了系統的正常運行。 隨著Internet技術的發展、企業網路環境的日趨成熟和企業網路應用的增多,病毒的感染、傳播的能力和途徑也由原來的單一、簡單變得復雜、隱蔽,尤其是Internet環境和企業網路環境為病毒傳播、生存提供了環境。 黑客攻擊已經成為近年來經常發生的事情,網路中伺服器被攻擊的事件層出不窮。黑客利用計算機系統、網路協議及資料庫等方面的漏洞和缺陷,採用破解口令(password cracking)、天窗(trapdoor)、後門(backdoor)、特洛伊木馬(Trojan horse)等手段侵入計算機系統,進行信息破壞或佔用系統資源,使得用戶無法使用自己的機器。一般大型企業的網路都擁有Internet連接,同時對外提供的WWW和EMAIL等服務。因此企業內部網路通過Internet連接外部進行大量的信息交換,而其中大約80%信息是電子郵件,郵件中又有一半以上的郵件是垃圾郵件,這一比例還在逐年上升。 企業區域網內部的信息安全更是不容忽視的。網路內部各節點之間通過網路共享網路資源,就可能因無意中把重要的涉密信息或個人隱私信息存放在共享目錄下,因此造成信息泄漏;甚至存在內部人員編寫程序通過網路進行傳播,或者利用黑客程序入侵他人主機的現象。因此,網路安全不僅要防範外部網,同時更防範內部網。網路安全措施 由此可見,有眾多的網路安全風險需要考慮,因此,企業必須採取統一的安全策略來保證網路的安全性。一個完整的安全技術和產品包括:身份認證、訪問控制、流量監測、網路加密技術、防火牆、入侵檢測、防病毒、漏洞掃描等;而造成安全事件的原因則包括技術因素、管理因素以及安全架構設計上的疏漏等問題。 1.外部入侵的防範措施 (1)網路加密(Ipsec) IP層是TCP/IP網路中最關鍵的一層,IP作為網路層協議,其安全機制可對其上層的各種應用服務提供透明的覆蓋式安全保護。因此,IP安全是整個TCP/IP安全的基礎,是網路安全的核心。IPSec是目前唯一一種能為任何形式的Internet通信提供安全保障的協議。IPSec允許提供逐個數據流或者逐個連接的安全,所以能實現非常細致的安全控制。對於用戶來說,便可以對於不同的需要定義不同級別地安全保護(即不同保護強度的IPSec通道)。IPSec為網路數據傳輸提供了數據機密性、數據完整性、數據來源認證、抗重播等安全服務,使得數據在通過公共網路傳輸時,不用擔心被監視、篡改和偽造。 IPSec是通過使用各種加密演算法、驗證演算法、封裝協議和一些特殊的安全保護機制來實現這些目的,而這些演算法及其參數是保存在進行IPSec通信兩端的SA(Secur......>>
問題三:如何加強網路安全 如果是個人用戶,選用好的殺毒軟體,平時不要接收或者打開陌生人發的消息鏈接之類的。
就可以了。如果是很大的網弧你在管理的話,
用好交換機的埠安全和mac綁定等命令,
在設置好ACL和NAT
應該算是很安全了
問題四:如何加強個人信息安全 對於個人的自我保護是網路隱私權保護第一重要環節。網民進行保護網路隱私權的方式有很多。
一是將個人信息與互聯網隔離。當某計算機中有重要資料時,最安全的辦法就是將該計算機與其他上網的計算機切斷連接。這樣,可以有效避免被入侵的 個人數據隱私權侵害和資料庫的刪除、修改等帶來的經濟損失。換句話說,網民用來上網的計算機里最好不要存放重要個人信息。這也是目前很多單位通行的做法。 二是傳輸涉及個人信息的文件時,使用加密技術。在計算機通訊中,採用密碼技術將信息隱蔽起來,再將隱蔽後的信息傳輸出去,使信息在傳輸過程中即 使被竊取或截獲,竊取者也不能了解信息的內容,發送方使用加密密鑰,通過加密設備或演算法,將信息加密後發送出去。接收方在收到密文後,使用解密密鑰將密文 解密,恢復為明文。如果傳輸中有人竊取,他也只能得到無法理解的密文,從而保證信息傳輸的安全。
三是不要輕易在網路上留下個人信息。網民應該非常小心保護自己的資料,不要隨便在網路上泄露包括電子郵箱等個人資料。現在,一些網站要求網民通過登 記來獲得某些「會員」服務,還有一些網站通過贈品等方式鼓勵網民留下個人資料。網民對此應該十分注意,要養成保密的習慣,僅僅因為表單或應用程序要求填寫 私人信息並不意味著你應該自動泄漏這些信息。如果喜歡的話,可以化被動為主動,用一些虛假信息來應付對個人信息的過分要求。當被要求中輸入數據時,可以簡 單地改動姓名、郵政編號、社會保險號的幾個字母,這就會使輸入的信息跟虛假的身份相聯系,從而 *** 了數據挖掘和特徵測驗技術。對唯一標識身份類的個人信息 應該更加小心翼翼,不要輕易泄漏。這些信息應該只限於在在線銀行業務、護照重新申請或者跟可信的公司和機構打交道的事務中使用。即使一定要留下個人資料, 在填寫時也應先確定網站上是否具有保護網民隱私安全的政策和措施。
四是在計算機系統中安裝防火牆。防火牆是一種確保網路安全的方法。防火牆可以被安裝在一個單獨的路由器中,用來過濾不想要的信息包,也可以被安裝在路由器和主機中。在保護網路隱私權方面,防火牆主要起著保護個人數據安全和個人網路空間不受到非法侵入和攻擊等作用。
五是利用軟體,反制Cookie和徹底刪除檔案文件。如前所述,建立Cookie信息的網站,可以憑借瀏覽器來讀取網民的個人信息,跟蹤並收集 網民的上網習慣,對個人隱私權造成威脅和侵害。網民可以採取一些軟體技術,來反制Cookie軟體。另外,由於一些網站會傳送一些不必要的信息給網路使用者的計算機中,因此,網民也可以通過每次上網後清除暫存在內存里的資料,從而保護自己的網路 隱私權。
六是針對未成年人的網路隱私保護,除了對未成年人進行隱私知識和媒介素養教育外,應在家長或監護人的幫助下,藉助相關的軟體技術進行。
問題五:如何做好網路安全信息安全工作 做到以下幾點就可以了:
1.信息系統邊界
信息系統邊界是企業信息系統和外界數據交互的邊界區域,是保障數據安全的第一道屏障。為了保障信息系統邊界的數據安全,需要部署如下安全設備和措施:一要設置高效、安全的防火牆設備,通過訪問策略和阻斷策略對通過邊界的雙向流量進行網路側過濾,阻止不明身份黑客對信息系統的訪問。二要部署先進的IPS主動防攻擊設備,通過配置網路常見攻擊匹配包對雙向流量進行應用層的檢測,可以有效地降低病毒、蠕蟲和木馬等攻擊風險。三要配備主流的流量控制設備,通過檢查異常流量,保護邊界出口帶寬的正常使用。四要部署邊界設備審計系統和日誌分析系統,定期採集網路設備和安全設備的操作日誌和運行日誌,出具日誌報告。通過對日誌報告的分析,信息安全管理人員可以對信息系統遭受的攻擊、網路邊界的規則效用以及設備運行狀況進行評估,從而制定下一步相應的安全規劃。
2.桌面終端域
桌面終端域由員工桌面工作終端構成,是涉密信息安全事件的溫床。桌面終端域安全防護是安全防禦的第二道屏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桌面終端操作系統安全。公司大部分PC所使用的操作系統是微軟公司的Windows XP或者Windows Vista,針對黑客攻擊行為,微軟公司會定期發布系統安全補丁包。信息內外網應各部署一套微軟WSUS補丁伺服器,定期統一下載操作系統安全補丁。
二是系統防病毒策略。計算機病毒是電腦系統癱瘓的元兇。防病毒策略由部署在信息內外網的防病毒伺服器來實現。在信息內外網各部署一套防病毒伺服器,信息內外網PC設備安裝防病毒客戶端,定期自動從防病毒伺服器更新防病毒庫。
三是移動存儲介質安全。缺乏有效保護的移動介質是傳播病毒的有效載體,是泄露公司機密和國家機密的罪魁禍首。公司應部署安全移動存儲系統,對U盤進行加密處理。所有員工均使用安全U盤,規避移動介質風險。
3.應用系統域
應用系統域由運行企業應用系統的伺服器和存儲企業應用數據的資料庫組成。應用系統域安全防護是安全防禦的第三道屏障。應用系統域和系統邊界以及桌面終端之間需要部署防火牆設備,不同安全防護等級的應用系統域之間也需要部署防火牆設備。應用系統維護人員需要認真統計系統的應用情況,提供詳實的埠應用情況,制定實用的訪問和阻斷策略。
問題六:如何保障網路信息安全 保障網路安全的幾點做法
1、保障硬體安全
常見的硬體安全保障措施主要有使用UPS電源,以確保網路能夠以持續的電壓運行;防雷、防水、防火、防盜、防電磁干擾及對存儲媒體的安全防護。
2、保障系統安全
安裝防病毒軟體並及時對系統補丁進行更新,對於不必要的服務及許可權盡可能的關閉,對於外來的存儲介質一定要先進行病毒查殺後再使用。
3、防禦系統及備份恢復系統
利用防火牆可以對不同區域間的訪問實施訪問控制、身份鑒別和審計等安全功能。入侵檢測系統(IPS)是防火牆的合理補充,能幫助系統對付網路攻擊,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礎結構的完整性。
4、安全審計與系統運維
對監控網路內容和已經授權的正常內部網路訪問行為,可以實時了解網內各客戶機及伺服器出現的情況,存在的異常進程及硬體的改變,系統漏洞補丁的修復情況等等。
5、人員管理與制度安全
加強計算機人員安全防範意識,提高人員的安全素質以及健全的規章制度和有效、易於操作的網路安全管理平台是做好網路安全工作的重要條件。
問題七:如何增強大學生的網路安全意識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路安全問題日趨突出。在網路安全問題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歐洲網路與信息安全局在《提高信息安全意識》中指出:「在所有的信息安全系統框架中,人這個要素往往是最薄弱的環節。只有革新人們陳舊的安全觀念和認知文化,才能真正減少信息安全可能存在的隱患。」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生力軍,他們的網路安全意識是網路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加強大學生網路安全意識直接關繫到國家的未來,增強大學生網路安全意識刻不容緩。
一、大學生網路安全意識薄弱
大學生是當代網購市場的主力軍,多數在校大學生都有網購經驗,而他們又因社會經驗不足,思想單純,鑒別能力有限和對網路信息的真實行把握得不夠完整等特點,往往成為網購中的受害者。不僅如此,網路很容易泄露個人隱私,包括一些社交網站都必須讓登陸者提供真實姓名、電話等個人信息,而這些內容很容易被商家所利用,通過郵件簡訊等形式發布一些廣告,干擾學生的正常學習。然而大學生對自己信息的隱私性把握不住,他們認為填寫一些數據不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
二、大學生網路安全意識薄弱的主要原因
造成大學生網路安全意識薄弱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整個網路環境的問題、學校教育的空缺,也有大學生自身網路素質的問題。 (一) 網路不安全因素比較隱蔽
網路不安全因素的隱蔽性欺騙了大學生。現在有很多學生都有QQ號、網銀賬號被盜的經歷,但是也有很多學生認為沒有人企圖對他們實施數據盜竊。所以,他們想當然地認為網路安全問題不是普通大學生要注意的事情,網路犯罪分子只對高度機密且有價值的數據、銀行賬戶等敏感信息感興趣,對普通大學生沒有興趣,因為他們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事實上,網路安全不僅是指網路信息安全,還包括網路設備安全和網路軟體安全。由於技術原因,目前的電腦操作系統都存在安全漏洞,入侵者可以利用各種工具藉助系統漏洞入侵他人電腦,或盜取他人的信息,或借用他人電腦對網路實施惡意攻擊。所以,網路安全出了問題不只是個人隱私泄露,也不只是頻繁地重裝系統的麻煩,而是可能導致經濟損失,甚至還可能使自己成為罪犯的替罪羊,陷入到法律糾紛當中。 (二)學校網路安全教育的缺位 大學生網路安全知識匱乏、網路法律和道德意識淡薄的現狀與學校在網路安全教育方面的缺位有著一定的關系。
1.大學生網路安全知識匱乏。大學生普遍知道諸如防火牆、病毒、木馬等網路安全方面的常用術語,有74%的學生知道要給電腦安裝防火牆,要定期升級病毒查殺工具。然而,83.6%的學生認為只要有防火牆、防病毒軟體等網路安全工具就可以保證他們的安全,卻不清楚不良的上網習慣、網路安全工具的不正確使用、系統本身的漏洞等都是危害網路安全的因素。 出現以上現象的原因,在於大學生的網路安全知識一般都是來自於周圍的同齡人或互聯網,很少是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的。目前,高校一般都開設了公共計算機課程,但是該課程對於網路安全的教育嚴重滯後,不能適時地為學生傳授網路安全知識。
網路安全知識的匱乏,使得大學生行走在網路危險的邊緣而不自知。隨著網路詐騙等犯
罪現象的出現和攀升,有些大學生開始意識到網路安全問題的存在,然而由於自身相關知識的匱乏,以及網路使用的技能不強,使得他們盡管很關注自己的網路安全,但是對網路上層出不窮的竊取和破壞行為常常發現不了,即使發現了也束手無策。 2.大學生網路法律知識空白,網路道德觀念模糊。目前,高校一般沒有開設專門的網路安全法制教育課程,大學生對於網路安全的法律法規不太清楚,網路道德觀念也比較模糊。在參與網路......>>
問題八:如何完善互聯網信息安全的法律制度 一、網路信息安全立法的系統規劃
為了促使網路信息安全立法的基礎性工作能夠積極有序地進行,我們首先應當做好網路信息安全立法的系統規劃,它同時也是有效提高立法水平的關鍵措施之一。在制定立法的系統規劃時,我們需要科學整合立法的所有需求,促使立法之間能夠實現相互協調,從而增強立法的預見性、科學性。
其一,立法的目的是促進發展。我們應當明確立法是為了更好地為發展提供規范依據和服務,是為了確保發展能夠順利進行。針對跟網路有聯系的部分,我們可以將其歸到傳統的法律范圍內,並盡量通過修訂或完善傳統法律來解決實際的問題。如果一些問題必須要通過制定新的法律才能解決,我們再實施新法律的制定也不遲。並且新法律必須具備良好的開放性,能夠隨時應對新問題的發生。
其二,要重視適度干預手段的運用。為了促使法律可以跟社會的現實需求相適應,我們應當積極改變那些落後的調整方式,將網路信息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重點轉移到為建設並完善網路信息化服務,爭取為網路信息的安全發展掃清障礙,從而通過規范發展來確保發展,並以確保發展來推動發展,構建良好的社會環境以促進我國網路信息化的健康發展,形成一個跟網路信息安全的實際需求高度符合的法治文化環境。
其三,要充分考慮立法應當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則。在立法的具體環節,我們不僅要考慮到消極性法律制定出來將造成的後果,還應當充分考慮積極性法律附帶的法律後果。因此,我們不僅要制定出管理性質的法律制度,還要制定出能夠促進網路信息產業及網路信息安全技術持續發展的法律制度,並涉及一些必要的、能夠積極推動我國網路信息安全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容。
二、完善我國網路信息安全法律制度的具體措施
(一)及時更新我國網路信息的立法觀念
當下,一些發展中國家及大多數發達國家正主動參與制定網路信息化的國際規則,尤其是電子商務的立法,這些國家的參與熱情最高,歐盟、美國及日本正在想方設法將自己制定的立法草案發展成為全球網路信息立法的範本,其他國家也在加強對立法發言權的爭取,於是國際電子商務規則的統一出台是我們指日可待的事情。從這一緊張且迫切的國際形勢來看,中國在實施網路信息化立法時應當要適度超前我國實際的網路信息化發展進程,及時更新我國網路信息的立法觀念,勇於吸取發達國家先進的立法經驗,加快建設網路信息安全立法的速度,盡快將國內的網路信息化立法完善。與此同時,我國也應當積極爭取在制定國際網路信息化規則時享有更多的發言權,切實將中國的利益維護好。
(二)加強研究我國網路信息的立法理論
發展到今天,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國人在從事我國網路信息化的理論研究工作,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為完善我國網路信息安全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必要的理論依據。然而,這些研究工作並不具備必要的組織及協調,在力度和深度上都遠遠不夠,至今也沒有得出實際的法律草案,根本無法跟立法的需求相符。為了配合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們需要更加系統、更加深入地研究立法理論。具體地,我們要做好兩個主要的工作:其一,建議我國的一些相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成立專門的學術研討會,針對網路信息安全的法律政策進行研究,掀起我國研究立法理論的熱潮,積極推動網路信息立法的實現。其二,積極研究國外的網路信息立法,借鑒其中較先進的法律體系及經驗,同時要處理好網路信息安全立法跟其他法律之間的關系。
(三)積極移植國外先進的網路信息法規
跟中國相比,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更早進行網路信息立法的研究和實踐,並已經制定出很多保護網路信息安全的法律制度,個別發達國家甚至已經構建了完善的網路信息安全法律體系。所以,我們應提高對國外新的信息立法的關注......>>
問題九:如何有效的解決網路信息安全問題 一、家層面盡快提具戰略眼光家中國絡安全計劃充研究析家信息領域利益所面臨內外部威脅結合我情制定計劃能全面加強指導家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及社各領域中國絡安全防範體系並投入足夠資金加強關鍵基礎設施信息安全保護 二、建立效家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改變原職能匹配、重疊、交叉相互沖突等合理狀況提高 *** 管理職能效率 三、加快台相關律規改變目前些相關律規太籠統、缺乏操作性現狀各種信息主體權利、義務律責任做明晰律界定 四、信息技術尤其信息安全關鍵產品研發面提供全局性具超前意識發展目標相關產業政策保障信息技術產業信息安全產品市場序發展 5、加強我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功能齊備、全局協調安全技術平台(包括應中國響應、技術防範公共密鑰基礎設施(PKI)等系統)與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相互支撐配
問題十:怎樣實現信息安全? 我覺得應該從三個角度去實現:網民、企業、國家。
網民們、企業:
安全防範意識薄弱:網民、企業的網路安全防範意識薄弱是信息安全不斷受威脅的重要原因。目前,網民和企業雖有一定的認知網路安全知識,但卻沒能將其有效轉化為安全防範意識,更少落實在網路行為上。很少能做到未雨綢繆,經常是待到網路安全事故發生了,已造成巨大財產損失才會去想到要落實、安裝網路安全管理這些安全防護系統。
2. 國家:
(1)網路立法不完善:中國在網路社會的立法並不完善且層級不高。一些專家指出,中國還沒有形成使用成熟的網路社會法理原則,網路法律仍然沿用或套用物理世界的法理邏輯。在信息安全立法上,缺乏統一的立法規劃,現有立法層次較低,以部門規章為主,立法之間協調性和相通性不夠,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 (2)核心技術的缺失
無論是PC端還是移動端,中國都大量使用美國操作系統。中國在PC時代被微軟壟斷的局面,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又被另一家美國巨頭谷歌復制。由於操作系統掌握最底層、最核心的許可權,如果美國意圖利用在操作系統上的優勢竊取中國信息,猶如探囊取物。
所以只有三管齊下才能做好信息安全!
(1)首先應運用媒體、教育的方式提高廣大網民的網路安全防範意識,再者國家應加快完善我國網路立法制度。值得高興的是:為確保國家的安全性和核心系統的可控性,國家網信辦發布網路設備安全審查制度,規定重點應用部門需采購和使用通過安全審查的產品。
(2)但是作為網路攻擊的主要受害國,不能只依靠網路安全審查制度,須從根本上提升中國網路安全自我防護能力,用自主可控的國產軟硬體和服務來替代進口產品。因國情,所以一時間要自主研發出和大面積的普及高端伺服器等核心硬體設備和操作系統軟體也是不可能。
(3)所以現在一些企事業、 *** 單位已大面積的開始部署國產信息化網路安全管理設備,如像UniNAC網路准入控制、數據防泄露這類網路安全管理監控系統等等。用這類管理系統,達到對各個終端的安全狀態,對重要級敏感數據的訪問行為、傳播進行有效監控,及時發現違反安全策略的事件並實時告警、記錄、進行安全事件定位分析,准確掌握網路系統的安全狀態的作用。確保我們的網路安全。
Ⅱ 消防安全系統檢查評估【如何評估網路系統的安全】
網路系統的安全程度同樣符合木桶原理,即最終的安全性取決於網路中最弱的一個環節。本文系統地對網路架構的各個安全點進行了分析,同培空時針對性地介紹了降低這些安全點風險的方案和措施。
各種網路安全事故頻發使得各個組織對信息安全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同時各種專門提供網路安全服務的企業也應運而生。然而,目前大多安全服務都是以主機的安全評估、系統加固、應急響應、應用安全防護、管理層面的安全策略體系制訂、應用安全防護、安全產品集成等為主,對於網路架構的安全評估卻很少。綜觀近幾年來互連網上不斷出現的病毒蠕蟲感染等安全事件,不少是由於對網路架構安全的忽視導致了大范圍的傳播和影響。2003年的27號文件――《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於加強信息安全保障的文件》下發後,對信息系統安全域劃分、等級保護、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等級保障等需求愈來愈迫切,而做好安全域劃分的關鍵就是對網路架構安全的正確分析。
信息系統的網路架構安全分析是通過對整個組織的網路體系進行深入調研,以國際安全標准和技術框架為指導,全面地對網路架構、網路邊界、網路協議、網路流量、網路QoS、網路建設的規范性、網路設備安全、網路管理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
網路架構分析
網路架構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根據IATF技術框架分析網路設計是否層次分明,是否採用了核心層、匯聚層、接入層等劃分原則的網路架構(劃分不規范不利於網路優化和調整); 網路邊界是否清晰,是否符合IATF的網路基礎設施、邊界/外部連接、計算環境、支撐基礎設施的深度防禦原則(邊界不清晰不便於安全控制)。應考慮的安全點主要有:
1. 網路架構設計應符合層次分明、分級管理、統一規劃的原則,應迅悶便於以後網路整體規劃和改造。
2. 根據組織實際情況進行區間劃分,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之間以及它們內部各區域之間結構必須使網路應有的性能得到充分發揮。
3. 根據各部門的工作職能、重要性、所涉及信息等級等因素劃分不同的子網或網段。
4. 網路規劃應考慮把核心網路設備的處理任務分散到邊緣設備,使其能將主要的處理能力放在對數據的轉發或處理上。
5. 實體的訪問許可權通常與其真實身份相關,身份不同,工作的內容、性質、所在的部門就不同,因此所應關注的網路操作也不同,授予的許可權也就不同。
6. 網路前期建設方案、網路拓撲結構圖應和實際的網路結構一致; 所有網路設備(包括交換機、路由器、防火牆、IDS以及其他網路設備)應由組織統一規劃部署,並應符合實際需求。
7. 應充分考慮Internet接入的問題,防止出現多Internet接入點,同時限制接入用戶的訪問數量。
8. 備份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對廣域網設備、區域網設備、廣域網鏈路、區域網鏈路採用物理上的備份和採取冗餘協議,防止出現單點故障。
網路邊界分析
邊界保護不僅存在於組織內部網路與外部網路之間,而且也存在於同一組織內部網路中,特別是不同級別的子網之間邊界。有效的邊界防護技術措施主要包括網路訪問控制、入侵防範、網關防病毒、信息過濾、網路隔離部件、邊界完整性檢查,以及對於遠程用戶的標識與鑒別/訪問控制。邊界劃分還應考慮關鍵業務系統和非關鍵業務系統之間是否進行了分離,分離後各業務區域之間的邏輯控制是否合理,業務系統配昌瞎之間的交疊不但影響網路的性能還會給網路帶來安全上的隱患。應考慮的安全點主要有:
1. 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之間及它們內部各VLAN或區域之間邊界劃分是否合理; 在網路節點(如路由器、交換機、防火牆等設備)互連互通應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嚴格控制; 驗證設備當前配置的有效策略是否符合組織確定的安全策略。
2. 內網中的安全區域劃分和訪問控制要合理,各VLAN之間的訪問控制要嚴格,不嚴格就會越權訪問。
3. 可檢查網路系統現有的身份鑒別、路由器的訪問控制、防火牆的訪問控制、NAT等策略配置的安全性; 防止非法數據的流入; 對內防止敏感數據(涉密或重要網段數據)的流出。
4. 防火牆是否劃分DMZ區域; 是否配置登錄配置的安全參數。例如: 最大鑒別失敗次數、最大審計存儲容量等數據。
5. 網路隔離部件上的訪問通道應該遵循「默認全部關閉,按需求開通的原則」; 拒絕訪問除明確許可以外的任何一種服務,也就是拒絕一切未經特許的服務。
6. 實現基於源和目的的IP地址、源和目的端 口號 、傳輸層協議的出入介面的訪問控制。對外服務採用用戶名、IP、MAC 等綁定,並限制變換的MAC地址數量,用以防止會話劫持、中間人攻擊。
7. 對於應用層過濾,應設置禁止訪問 Java Applet、ActiveX等以降低威脅。
8. 採用業界先進的安全技術對關鍵業務系統和非關鍵業務系統進行邏輯隔離,保證各個業務系統間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例如: 採用MPLS-VPN對各業務系統間邏輯進行劃分並進行互訪控制。
9. 必要時對涉密網路系統進行物理隔離; 實現VPN傳輸系統; 對重要網路和伺服器實施動態口令認證; 進行安全域的劃分,針對不同的區域的重要程度,有重點、分期進行安全防護,逐步從核心網路向網路邊緣延伸。例如,網路可以分成三個區域: 信任域、非信任域和隔離區域。信任域和隔離區域進行重點保護,對於非信任域,可根據不同業務系統的重要程度進行重點保護。
10. 整體網路系統統一策略、統一升級、統一控制。
網路協議分析
深入分析組織整個網路系統的協議設計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協議設計混亂、不規范的情況,是否採用安全協議,協議的區域之間是否採用安全防護措施。協議是網路系統運行的神經,協議規劃不合理就會影響整個網路系統的運行效率,甚至帶來高度隱患和風險。應考慮的安全點主要有:
1. 路由協議、路由相關的協議及交換協議應以安全的、對網路規劃和設計方便為原則,應充分考慮區域網絡的規劃、建設、擴充、性能、故障排除、安全隱患、被攻擊可能性,並應啟用加密和驗證功能。
2. 應合理設計網路路由協議和路由策略,保證網路的連通性、可達性,以及網路業務流向分布的均衡性。
3. 啟用動態路由協議的認證功能,並設置具有一定強度的密鑰,相互之間交換路由信息的路由器必須具有相同的密鑰。默認的認證密碼是明文傳輸的,建議啟用加密認證。
4. 對使用動態路由協議的路由設備設置穩定的邏輯地址,如Loopback地址,以減少路由振盪的可能性。
5. 應禁止路由器上 IP 直接廣播、ICMP重定向、Loopback數據包和多目地址數據包,保證網路路徑的正確性,防止IP源地址欺騙。如禁止非公有地址、組播地址、全網路地址和自己內部的網路地址訪問內部網路,同時禁止非內部網路中的地址訪問外部網路。
6. 重要網段應採取IP地址與MAC地址綁定措施,防止ARP欺騙。
7. 如果不需要ARP代理(ARP Proxy)服務則禁止它。
8. 應限制 SYN 包流量帶寬,控制 ICMP、TCP、UDP 的連接數。
9. ICMP協議的安全配置。對於流入的ICMP數據包,只允許Echo Reply、Destination Unreachable、Time Out及其他需要的類型。對於流出的ICMP數據包,只允許Echo及其他必需的類型。
10. SNMP協議的Community String字串長度應大於12位,並由數字、大小寫字母和特殊字元共同組成。
11. 禁用HTTP服務,不允許通過HTTP方式訪問路由器。如果不得不啟用HTTP訪問方式,則需要對其進行安全配置。
12. 對於交換機,應防止VLAN穿越攻擊。例如,所有連接用戶終端的介面都應從VLAN1中排除,將Trunk介面劃分到一個單獨的VLAN中; 為防止STP攻擊,對用戶側埠,禁止發送BPDU; 為防止VTP攻擊,應設置口令認證,口令強度應大於12位,並由數字、大小寫字母和特殊字元共同組成;盡量將交換機VTP設置為透明(Transparent)模式。
13.採用安全性較高的網路管理協議,如SNMP v3、RMON v2。
網路流量分析
流量分析系統主要從帶寬的網路流量分析、網路協議流量分析、基於網段的業務流量分析、網路異常流量分析、應用服務異常流量分析等五個方面對網路系統進行綜合流量分析。應考慮的安全點主要有:
1. 帶寬的網路流量分析。復雜的網路系統中不同的應用需佔用不同的帶寬,重要的應用是否得到了最佳的帶寬?所佔比例是多少?隊列設置和網路優化是否生效?通過基於帶寬的網路流量分析會使其更加明確。採用監控網路鏈路流量負載的工具軟體,通過SNMP協議從設備得到設備的流量信息,並將流量負載以包含PNG格式的圖形的HTML文檔方式顯示給用戶,以非常直觀的形式顯示流量負載。
2. 網路協議流量分析。對網路流量進行協議劃分,針對不同的協議進行流量監控和分析,如果某一個協議在一個時間段內出現超常流量暴漲,就有可能是攻擊流量或有蠕蟲病毒出現。例如: Cisco NetFlow V5可以根據不同的協議對網路流量進行劃分,對不同協議流量進行分別匯總。
3. 基於網段的業務流量分析。流量分析系統可以針對不同的VLAN來進行網路流量監控,大多數組織都是基於不同的業務系統通過VLAN來進行邏輯隔離的,所以可以通過流量分析系統針對不同的VLAN 來對不同的業務系統的業務流量進行監控。例如: Cisco NetFlow V5可以針對不同的VLAN進行流量監控。
4. 網路異常流量分析。異常流量分析系統支持異常流量發現和報警,能夠通過對一個時間窗內歷史數據的自動學習,獲取包括總體網路流量水平、流量波動、流量跳變等在內的多種網路流量測度,並自動建立當前流量的置信度區間作為流量異常監測的基礎。通過積極主動鑒定和防止針對網路的安全威脅,保證了服務水平協議(SLA)並且改進顧客服務, 從而為組織節約成本。
抗擊異常流量系統必須完備,網路系統數據流比較大,而且復雜,如果抗異常流量系統不完備,當網路流量異常時或遭大規模DDOS攻擊時,就很難有應對措施。
5. 應用服務異常流量分析。當應用層出現異常流量時,通過IDS&IPS的協議分析、協議識別技術可以對應用層進行深層的流量分析,並通過IPS的安全防護技術進行反擊。
網路QoS
合理的QoS配置會增加網路的可用性,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因此應對網路系統的帶寬、時延、時延抖動和分組丟失率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進行QoS配置來優化網路系統。應考慮的安全點主要有:
1. 採用RSVP協議。RSVP使IP網路為應用提供所要求的端到端的QoS保證。
2. 採用路由匯聚。路由器把QoS需求相近的業務流看成一個大類進行匯聚,減少流量交疊,保證QoS。
3. 採用MPLSVPN技術。多協議標簽交換(MPLS)將靈活的3層IP選路和高速的2層交換技術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彌補了傳統IP網路的許多缺陷。
4. 採用隊列技術和流量工程。隊列技術主要有隊列管理機制、隊列調度機制、CAR和流量工程。
5. QoS路由。QoS路由的主要目標是為接入的業務選擇滿足其服務質量要求的傳輸路徑,同時保證網路資源的有效利用路由選擇。
6. 應保證正常應用的連通性。保證網路和應用系統的性能不因網路設備上的策略配置而有明顯下降,特別是一些重要應用系統。
7. 通過對不同服務類型數據流的帶寬管理,保證正常服務有充足的帶寬,有效抵禦各種拒絕服務類型的攻擊。
網路的規范性
應考慮的安全點主要有:
1. IP地址規劃是否合理,IP地址規劃是否連續,在不同的業務系統採用不同的網段,便於以後網路IP調整。
2. 網路設備命名是否規范,是否有統一的命名原則,並且很容易區分各個設備的。
3. 應合理設計網路地址,應充分考慮地址的連續性管理以及業務流量分布的均衡性。
4. 網路系統建設是否規范,包括機房、線纜、配電等物理安全方面,是否採用標准材料和進行規范設計,設備和線纜是否貼有標簽。
5. 網路設備名稱應具有合理的命名體系和名稱標識,便於網管人員迅速准確識別,所有網路埠應進行充分描述和標記。
6. 應對所有網路設備進行資產登記,登記記錄上應該標明硬體型號、廠家、操作系統版本、已安裝的補丁程序號、安裝和升級的時間等內容。
7. 所有網路設備旁都必須以清晰可見的形式張貼類似聲明: 「嚴格禁止未經授權使用此網路設備。
8. 應制定網路設備用戶賬號的管理制度,對各個網路設備上擁有用戶賬號的人員、許可權以及賬號的認證和管理方式做出明確規定。對於重要網路設備應使用Radius或者TACACS+的方式實現對用戶的集中管理。
網路設備安全
對設備本身安全進行配置,並建設完備的安全保障體系,包括: 使用訪問控制、身份驗證配置; 關閉不必要的埠、服務、協議; 用戶名口令安全、許可權控制、驗證; 部署安全產品等。應考慮的安全點主要有:
1. 安全配置是否合理,路由、交換、防火、IDS等網路設備及網路安全產品的不必要的服務、埠、協議是否關閉,網路設備的安全漏洞及其脆弱的安全配置方面的優化,如路由器的安全漏洞、訪問控制設置不嚴密、數據傳輸未加密、網路邊界未完全隔離等。
2. 在網路建設完成、測試通過、投入使用前,應刪除測試用戶和口令,最小化合法用戶的許可權,最優化系統配置。
3. 在接入層交換機中,對於不需要用來進行第三層連接的埠,通過設置使其屬於相應的 VLAN,應將所有空閑交換機埠設置為 Disable,防止空閑的交換機埠被非法使用。
4. 應盡量保持防火牆規則的清晰與簡潔,並遵循「默認拒絕,特殊規則靠前,普通規則靠後,規則不重復」的原則,通過調整規則的次序進行優化。
5. 應為不同的用戶建立相應的賬號,根據對網路設備安裝、配置、升級和管理的需要為用戶設置相應的級別,並對各個級別用戶能夠使用的命令進行限制,嚴格遵循「不同許可權的人執行不同等級的命令集」。同時對網路設備中所有用戶賬號進行登記備案
6. 應制訂網路設備用戶賬號口令的管理策略,對口令的選取、組成、長度、保存、修改周期以及存儲做出規定。
7. 使用強口令認證,對於不宜定期更新的口令,如SNMP字串、VTP認證密碼、動態路由協議認證口令等,其口令強度應大於12位,並由數字、大小寫字母和特殊字元共同組成。
8. 設置網路登錄連接超時,例如,超過60秒無操作應自動退出。
9. 採用帶加密保護的遠程訪問方式,如用SSH代替Telnet。
10. 嚴格禁止非本系統管理人員直接進入網路設備進行操作,若在特殊情況下(如系統維修、升級等)需要外部人員(主要是指廠家技術工程師、非本系統技術工程師、安全管理員等)進入網路設備進行操作時,必須由本系統管理員登錄,並對操作全過程進行記錄備案。
11. 對設備進行安全配置和變更管理,並且對設備配置和變更的每一步更改,都必須進行詳細的記錄備案。
12. 安全存放路由器的配置文件,保護配置文件的備份和不被非法獲取。
13. 應立即更改相關網路設備默認的配置和策略。
14. 應充分考慮網路建設時對原有網路的影響,並制定詳細的應急計劃,避免因網路建設出現意外情況造成原有網路的癱瘓。
15. 關鍵業務數據在傳輸時應採用加密手段,以防止被監聽或數據泄漏。
16. 對網路設備本身的擴展性、性能和功能、網路負載、網路延遲、網路背板等方面應充分考慮。設備功能的有效性與部署、配置及管理密切相關,倘若功能具備卻沒有正確配置及管理,就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17. 網路安全技術體系建設主要包括安全評估、安全防護、入侵檢測、應急恢復四部分內容,要對其流程完備性進行深入分析。
18. 安全防護體系是否堅固,要分析整個網路系統中是否部署了防火牆及VPN系統、抗拒絕服務系統、漏洞掃描系統、IDS&IPS系統、流量負載均衡系統部署、防病毒網關、網路層驗證系統、動態口令認證系統,各個安全系統之間的集成是否合理。
19. 應安全存放防火牆的配置文件,專人保管,保護配置文件不被非法獲取。
20. 及時檢查入侵檢測系統廠商的規則庫升級信息,離線下載或使用廠商提供的定期升級包對規則庫進行升級。具體包括:
● 查看硬體和軟體系統的運行情況是否正常、穩定;
● 查看OS版本和補丁是否最新;
● OS是否存在已知的系統漏洞或者其他安全缺陷。
網路管理
網路管理和監控系統是整個網路安全防護手段中的重要部分,網路管理應該遵循SDLC(生命周期)的原則,從網路架構前期規劃、網路架構開發建設到網路架構運行維護、網路架構系統廢棄都應全面考慮安全問題,這樣才能夠全面分析網路系統存在的風險。應考慮的安全點主要有:
1. 網路設備網管軟體的部署和網路安全網管軟體的部署; 部署監控軟體對內部網路的狀態、網路行為和通信內容進行實時有效的監控,既包括對網路內部的計算機違規操作、惡意攻擊行為、惡意代碼傳播等現象進行有效地發現和阻斷,又包括對網路進行的安全漏洞評估。
2. 確認網路安全技術人員是否定期通過強加密通道進行遠程登錄監控網路狀況。
3. 應盡可能加強網路設備的安全管理方式,例如應使用SSH代替Telnet,使用HTTPS代替HTTP,並且限定遠程登錄的超時時間、遠程管理的用戶數量、遠程管理的終端IP地址,同時進行嚴格的身份認證和訪問許可權的授予,並在配置完後,立刻關閉此類遠程連接; 應盡可能避免使用SNMP協議進行管理。如果的確需要,應使用V3版本替代V1、V2版本,並啟用MD5等驗證功能。進行遠程管理時,應設置控制口和遠程登錄口的超時時間,讓控制口和遠程登錄口在空閑一定時間後自動斷開。
4. 及時監視、收集網路以及安全設備生產廠商公布的軟體以及補丁更新,要求下載補丁程序的站點必須是相應的官方站點,並對更新軟體或補丁進行評測,在獲得信息安全工作組的批准下,對生產環境實施軟體更新或者補丁安裝。
5. 應立即提醒信息安全工作組任何可能影響網路正常運行的漏洞,並及時評測對漏洞採取的對策,在獲得信息安全工作組的批準的情況下,對生產環境實施評測過的對策,並將整個過程記錄備案。
6. 應充分考慮設備認證、用戶認證等認證機制,以便在網路建設時採取相應的安全措施。
7. 應定期提交安全事件和相關問題的管理報告,以備管理層檢查,以及方便安全策略、預警信息的順利下發。檢測和告警信息的及時上報,保證響應流程的快速、准確而有效。
8. 系統開發建設人員在網路建設時應嚴格按照網路規劃中的設計進行實施,需要變更部分,應在專業人士的配合下,經過嚴格的變更設計方案論證方可進行。
9. 網路建設的過程中,應嚴格按照實施計劃進行,並對每一步實施,都進行詳細記錄,最終形成實施報告。
10. 網路建設完成投入使用前,應對所有組件包括設備、服務或應用進行連通性測試、性能測試、安全性測試,並做詳細記錄,最終形成測試報告。測試機構應由專業的信息安全測試機構或第三方安全咨詢機構進行。
11. 應對日常運維、監控、配置管理和變更管理在職責上進行分離,由不同的人員負責。
12. 應制訂網路設備日誌的管理制定,對於日誌功能的啟用、日誌記錄的內容、日誌的管理形式、日誌的審查分析做明確的規定。對於重要網路設備,應建立集中的日誌管理伺服器,實現對重要網路設備日誌的統一管理,以利於對網路設備日誌的審查分析。
13. 應保證各設備的系統日誌處於運行狀態,每兩周對日誌做一次全面的分析,對登錄的用戶、登錄時間、所做的配置和操作做檢查,在發現有異常的現象時應及時向信息安全工作組報告。
14. 對防火牆管理必須經過安全認證,所有的認證過程都應記錄。認證機制應綜合使用多種認證方式,如密碼認證、令牌認證、會話認證、特定IP地址認證等。
15. 應設置可以管理防火牆的IP范圍,對登錄防火牆管理界面的許可權進行嚴格限制。
16. 在防火牆和入侵檢測系統聯動的情況下,最好是手工方式啟用聯動策略,以避免因入侵檢測系統誤報造成正常訪問被阻斷。
17. 部署安全日誌審計系統。安全日誌審計是指對網路系統中的網路設備、網路流量、運行狀況等進行全面的監測、分析、評估,通過這些記錄來檢查、發現系統或用戶行為中的入侵或異常。目前的審計系統可以實現安全審計數據的輸入、查詢、統計等功能。
18. 安全審計內容包括操作系統的審計、應用系統的審計、設備審計、網路應用的審計等。操作系統的審計、應用系統的審計以及網路應用的審計等內容本文不再贅述。在此僅介紹網路設備中路由器的審計內容:操作系統軟體版本、路由器負載、登錄密碼有無遺漏,enable 密碼、telnet 地址限制、HTTP安全限制、SNMP有無安全隱患; 是否關閉無用服務; 必要的埠設置、Cisco發現協議(CDP協議); 是否已修改了預設旗標(BANNER)、日誌是否開啟、是否符合設置RPF的條件、設置防SYN攻擊、使用CAR(Control Access Rate)限制ICMP包流量; 設置SYN數據包流量控制(非核心節點)。
19. 通過檢查性審計和攻擊性審計兩種方式分別對網路系統進行全面審計。
20. 應對網路設備物理埠、CPU、內存等硬體方面的性能和功能進行監控和管理。
● 系統維護中心批准後,根據實際應用情況提出接入需求和方案,向信息安全工作組提交接入申請;
● 由申請人進行非上線實施測試,並配置其安全策略;
● 信息安全員對安全配置進行確認,檢查安全配置是否安全,若安全則進入下一步,否則重新進行配置。
21. 網路設備廢棄的安全考慮應有一套完整的流程,防止廢棄影響到網路運行的穩定。任何網路設備的廢棄都應進行記錄備案,記錄內容應包括廢棄人、廢棄時間、廢棄原因等。
Ⅲ 計算機網路安全與防範論文
隨著計算機 網路技術 的快速發展,其已經在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計算機網路安全與防範論文,供大家參考。
計算機網路安全與防範論文篇一淺析計算機網路安全與防範
摘要:伴隨著我國科技技術的不斷進步,計算機技術也隨之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應用在廣度和深度上均在不斷突破。然而,計算機網路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其應用的安全性的風險也在逐漸擴大。 文章 首先分析了我國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應用現狀,重點闡述了計算機網路安全性的影響因素,並提出了若干應對計算機網路安全風險的防範 措施 。
關鍵詞:計算機網路;網路安全;防範措施;計算機病毒
近年來,計算機網路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人們在享受計算機網路帶來的便捷的同時,對計算機網路安全卻往往重視不夠,計算機網路安全隱患帶來的事故也時有發生。因此,研究計算機網路安全的影響因素和防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基於此目的,筆者就計算機網路安全和防範進行了深入探討。
1我國計算機網路安全的現狀
所謂計算機網路安全,即指利用網路管理控制和技術措施,確保數據信息在一個網路環境里的完整性、可使用性和保密性能夠受到保護。計算機網路安全主要包含如下兩個方面「』:第一,邏輯安全,即指信息的可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等方面的安全;第二,物理安全,即指系統設備及其相關的設施能夠受到物理保護,不受破壞。當前,已進入了信息化時代,計算機網路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是計算機網路安全隱患也同時出現了階梯式增長的態勢。我國計算機網路技術起步較慢,但是發展速度驚人,網路監管不力、計算機病毒入侵等原因導致了我國計算機網路安全面臨著極為嚴峻的考驗。計算機網路安全出現故障,病毒入侵個人網路之後,會導致整個計算機網路出現崩潰,個人隱私的泄露將導致個人安全出現潛在風險。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政府機關的計算機網路一旦被入侵後,國家機密文件將有可能被泄露和篡改,這給國家安全帶來了極為惡劣的安全隱患。
2計算機網路安全的影響因素
2.1黑客入侵
黑客入侵是當前我國計算機網路安全中威脅性最大的影響因素。計算機網路黑客發現計算機網路本身存在的漏洞後,機會迅速入侵至計算機網路系統中,使得計算機網路系統的數據資料被泄露甚至篡改。通常情況下,計算機黑客均帶有較強的入侵目的性,以在不破壞計算機網路系統的前提下竊取所需的計算機數據信息,在黑客入侵計算機網路系統時,均會對其網路漏洞進行綜合分析,並採取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手段入侵計算機資料庫。黑客入侵過程主要分為以下兩種:第一,聽過破譯計算機網路數據,非常篡改計算機相關數據,嚴重時會破壞計算機網路從而導致整個計算機網路癱瘓無法運行,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第二針對計算機網路存在的漏洞採取入侵設備或者搭線等手段,竊取所需的計算機的機密數據和文件信息。
2.2垃圾郵件
垃圾郵件是當前我國計算機網路存在安全隱患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以原始轟炸式郵件對計算機網路造成的安全影響更為明顯。相比於計算機病毒,垃圾郵件不具備其蔓延性特點,而相比於黑客入侵,則不具備其潛在性的顯著特徵。郵件具有公開性的特點,這為垃圾郵件存在的運行提供了極為便利的土壤,垃圾郵件大多是在公開郵件中摻入垃圾郵件並將其發送至目的計算機網路中。通常而言,垃圾郵件具有較大的發送量,且具有可持續發送的特點,使得計算機用戶被動接收,而當計算機用戶接收並打開這些郵件後,其計算機網路系統則迅速面臨著潛在威脅,導致計算機控制和運行受到入侵者的控制,最終導致個人機密數據和信息的泄露,給計算機使用者的個人安全和隱私帶來了嚴重威脅。
2.3病毒入侵
病毒入侵是當前我國最普通一種的計算機網路安全影響因素。其運行原理為:通過以惡意程序為入侵載體,並利用代碼表示進行迅速擴散,對整個計算機系統造成惡意破壞,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整個計算機系統出現崩潰。病毒入侵雖然表面上的威脅性較小,但是軟體安裝之後會影響計算機網路的整體程序代碼,從而給其他軟體的安全性帶來潛在威脅。計算機病毒具有非常高的潛伏性,徹底清除極難實現,黑蜘蛛就是我們熟知的計算機網路病毒的典型代表。
3計算機網路安全的有效防範措施
為有效應對我國計算機普遍存在的安全隱患,應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進行防範,筆者通過查閱國內外的計算機網路安全實例,可知當前網路安全的防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
3.1安裝網路防火牆
防火牆技術工作原理主要是基於計算機網路IP地址而開展的。其通過對計算機軟體和硬體系統分別進行有效設置,使得計算機可以對信息進行有效的攔截和過濾,這是計算機網路安全中的基礎保護措施。因此,為應對計算機網路安全帶來的各種潛在威脅,使用者應在安全的計算機軟體配置基礎上,安裝高級網路防火牆,減少計算機功能出現的漏洞,從而盡可能的提高計算機網路的安全可靠性,此外,為實現網路防火牆對信息的有效過濾,防火牆應對由不安全訪問導致的網路異常運行迅速進行攔截,從而確保整個計算機網路的安全性。
3.2使用計算機網路加密技術
當前,計算機網路加密技術給整個計算機網路系統提供了有效的隔離屏障,使得計算機用戶的數據和信息能夠得到有效保護。網路加密技術的主要工作原理為:利用技術手段把重要的數據變為亂碼加密傳送,到達目的地後在採用一定的手段進行解密。網路加密技術針對入侵者可以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即計算機網路一旦收到被惡意入侵的信號時,網路加密系統即會迅速對這些惡意攻擊者進行驅除,從而確保計算機網路的安全。當前常用的計算機網路安全加密技術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私鑰加密,即在原有的密匙基礎上增加私人密匙,其不會受到地點等因素的限制,在計算機系統中的硬體和軟體系統中均交易實現;第二,公鑰加密,主要用於計算機網路使用較為密集的場所,運行速度相對較慢,主要包括加密密匙和解密密匙兩種。
3.3安裝防病毒軟體
計算機網路防病毒技術主要指的是針對計算機病毒的入侵,採用單機防病毒軟體或者網路防病毒軟體等形式進行計算機網路病毒的有效防護。其中,單機防病毒軟體或者網路防病毒軟體各有其側重點,前者主要是分析不處於本地工作的兩台計算機網路系統之間的信息傳送,對可能存在的病毒進行全面檢查,清楚入侵的惡意病毒,而後者主要是針對網路訪問中存在的網路自身病毒。當計算機網路處於訪問環節時,網路病毒出現後,防毒軟體一旦檢測到之後,會即刻對其進行清除。實踐 經驗 表明,通過安裝有效的防毒軟體,並和其他防範措施進行結合,可很大程度上提高計算機網路的保護效果。例如,甲和乙進行加密通信方式進行通信,甲採用加密密鑰將信息進行加密後發送至B,而為確保信息在網路傳輸中的安全性,即可採取網路加密技術,對傳輸的信息進行加密保護,使得傳統的數字簽名也能在網路傳輸中得到應用。
3.4使用正版軟體
眾所周知,正版軟體價格較為昂貴,但是相較於盜版軟體,其在使用過程中具有較高的軟體性能,對病毒的防禦能力也較高。從根本上說,盜版軟體是對正版軟體的知識產權的損害,是顯而易見的違法行為,因此,為提高計算機網路安全,計算機用戶應盡可能的使用正版軟體。
3.5建立計算機網路法制管理機制
為提高計算機網路安全,建立完善的計算機網路法制管理機制是十分必要的。通過相關網路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不斷完善,形成具有公眾監督、行業自律和行政監管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網路管理機制,不斷加強計算機網路的通信安全,規范網路信息傳播行為,盡可能的減少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信息傳播。與此同時,通過採取不同形式為計算機使用者普及網路安全的基礎知識,增強網路安全防範意識。
3.6強化計算機網路安全管理
為加強計算機網路安全管理,應積極構建安全有效的計算機網路安全管理。首先,應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制度切實可行的責任機制。其次,針對重要信息,務必做好有效的防火措施,並與計算機軟體和硬體系統相結合,建立完善的計算機網路信息管理系統,確保計算機網路的安全運行。
4結語
計算機網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范圍和深度均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然而,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帶來的安全問題也極大的困擾著計算機客戶。因此,不斷研究計算機網路安全影響因素,通過採取安裝網路防火牆、使用計算機網路加密技術、安裝防病毒軟體、使用正版軟體、建立計算機網路法制管理機制和強化計算機網路安全管理等有效措施,最大限度上確保計算機網路的安全高效運行。
計算機網路安全與防範論文篇二計算機網路安全與防範技術
隨著網路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體會到了網路的便捷實用,尤其是網際網路(Internet)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信息資源最豐富的計算機網路,它所具有的開放性、全球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特點使我們從中受益。然而,我們也越來越多地感受到網路所對我們造成的破壞,對我們的信息所造成的威脅,計算機網路安全已成為了一個嚴肅的、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使計算機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以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因素或者惡意的攻擊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確保系統能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本文從計算機安全的概念,網路安全的現狀,以及防範的技術手段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計算機網路安全的概念
「計算機安全」在國際標准化組織(ISO)中的定義是:「為數據處理系統建立和採取的技術和管理的安全保護,保護計算機硬體、軟體數據不因偶然和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和泄漏。」
這個定義包含物理安全、邏輯安全、 操作系統 安全、網路傳輸安全四個方面的內容。其中物理安全是指用來保護計算機硬體和存儲介質的裝置和工作程序。物理安全包括防盜、防火、防靜電、防雷擊和防電磁泄漏等內容。邏輯安全可理解為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的保密、完整和可用。操作 系統安全 指操作系統能區分用戶,防止他們相互干擾,不允許一個用戶修改由另一個賬戶產生的數據。網路傳輸安全則指用來保護計算機和聯網資源不被非授權使用來認證數據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以及各通信的可信賴性。如基於互聯網的電子商務就依賴並廣泛採用通信安全服務。
二、計算機網路安全現狀
計算機網路技術所具有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使得計算機網路安全成為一個需要不斷更新、提高的課題。
1.網路安全面臨的威脅。
主要有物理威脅、系統漏洞、身份鑒別威脅、線纜連接威脅和有害程序威脅等幾類。物理威脅如偷竊、廢物搜尋、間諜行為、身份識別錯誤等;系統漏洞如不安全服務、配置被更改、初始化不一致、乘虛而入等。身份鑒別威脅如演算法考慮不周、內部泄漏口令、口令解除和口令圈套等;線纜連接威脅則有撥號進入、冒名頂替、竊聽等;有害程序則主要是病毒、特洛伊木馬、代碼炸彈、錯誤的更新或下載。
2.面臨威脅的主要原因。
網路安全管理缺少認證,容易被其他人員濫用,人為造成網路安全隱患。
現有操作系統中設計的網路系統不規范、不合理、缺乏安全考慮,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網路漏洞,黑客很容易利用漏洞侵入系統,影響用戶。
由於技術上的可實現性、經濟上的可行性和操作上的可執行性,缺少對整個網路的安全防護性能作出科學、准確的分析評估與保障實施的安全策略。
計算機病毒會導致計算機系統癱瘓、信息嚴重破壞甚至被盜取,降低網路效率。越來越多的計算機病毒活躍在計算機網路上,給我們的正常工作造成威脅。
黑客的攻擊種類繁多,且許多攻擊是致命的,攻擊源集中,攻擊手段靈活。尤其是黑客手段和計算機病毒技術結合日漸緊密,用病毒進入黑客無法到達的私有網路空間盜取機密信息或為黑客安裝後門,攻擊後果更為嚴重。
三、計算機網路安全的防範措施
1.加強內部網路管理,提高防範意識。
在網路上管理方式是十分關鍵的,不僅關繫到網路維護管理的效率和質量,而且涉及網路的安全性。安裝好的殺毒軟體能在幾分鍾內輕松地安裝到組織里的每一個NT伺服器上,並可下載和散布到所有的目的機器上,由網路管理員集中設置和管理,它會與操作系統及 其它 安全措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成為網路安全管理的一部分,並且自動提供最佳的網路病毒防禦措施。在網路前端進行殺毒,可保證整個網路的安全暢通。
2.網路防火牆技術。
防火牆技術是一種用來加強網路之間訪問控制,防止外部網路用戶以非法手段通過外部網路進入內部網路,訪問內部網路資源,保護內部網路操作環境的特殊網路互聯設備。防火牆對兩個或多個網路之間傳輸的數據包如鏈接方式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來實施檢查,以決定網路之間的通信是否被允許,並監視網路運行狀態。防火牆是目前保護網路免遭黑客襲擊的有效手段。
將防火牆技術和數據加密傳輸技術結合使用並發展,進行多方位的掃描監控、對後門 渠道 的管理、防止受病毒感染的軟體和文件的傳輸等許多問題將得到妥善解決。未來防火牆技術會全面考慮網路的安全、操作系統的安全、應用程序的安全、用戶的安全、數據的安全五者綜合應用。在產品及其功能上,將擺脫目前 對子 網或內部網管理方式的依賴,向遠程上網集中管理方式發展,並逐漸具備強大的病毒掃除功能;適應IP加密的需求,開發新型安全協議,建立專用網();推廣單向防火牆;增強對網路攻擊的檢測和預警功能;完善安全管理工具,特別是可疑活動的日誌分析工具,這是新一代防火牆在編程技術上的革新。
3.安全加密技術。
安全加密技術由完善的對稱加密和非對稱加密技術組成,在網路安全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對稱加密是常規的以口令為基礎的技術,加密運算與解密運算使用同樣的密鑰。
不對稱加密,即「公開密鑰密碼體制」,其中加密密鑰不同於解密密鑰,加密密鑰公之於眾,誰都可以用,稱為「公開密鑰」,解密密鑰只有解密人自己知道,稱為「秘密密鑰」。
4.生物識別技術。
生物識別技術是一種集光學、感測技術、超聲波掃描和計算機技術於一身的第三代身份驗證技術,是一種更加便捷、先進的信息安全技術。
生物識別技術是依靠人體的身體特徵如指紋、聲音、面孔、視網膜、掌紋、骨架等來進行身份驗證的一種解決方案,由於人體具有不可復制的特性,這一技術的安全系數較傳統意義上的身份驗證機制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指紋識別技術憑借其無可比擬的唯一性、穩定性、再生性而發展迅速。
自動指紋識別系統(AFIS)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是一套成功的身份鑒別系統,也是未來生物識別技術的主流之一。它通過相應設備獲取指紋的數字圖像存貯到計算機系統中,再通過濾波、圖像二值化、細化手段對數字圖像提取特徵,最後使用復雜的匹配演算法對指紋特徵進行匹配。時下,有關指紋自動識別的研究已進入了成熟的階段。隨著指紋識別產品的不斷開發和生產,未來該項技術的應用將進入民用市場,服務大眾。
網路安全涉及技術、管理、使用等方方面面,不但包括信息系統本身的安全,而且有物理的和邏輯的技術措施。而且,隨著網路的發展,新的不安全威脅會不斷出現,安全的技術也因此不斷更新,只要有明晰的安全策略和完善的防範技術,必能完好、實時地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和確證性,確保網路安全。
參考文獻:
[1]顧巧論,賈春福.計算機網路安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吳詩豪.計算機網路安全性研究[J].管理觀察,2009.
計算機網路安全與防範論文篇三試論計算機網路安全與防範
摘要: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以及網路的普及,計算機已經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中比較重要的產品,計算機在給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網路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網路安全問題日趨嚴峻,如網路數據竊密、病毒攻擊、黑客侵襲等網路安全隱患影響著人們安全使用電腦,因此,加強網路安全防範,完善安全防護策略,已經成為計算機網路信息管理者與使用者都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本文簡要介紹了加強網路安全的重要性,同時分析了網路安全面臨的一些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防範措施。
關鍵詞:計算機網路 網路安全 防範措施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3)01-0164-01
計算機網路不僅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學習,也豐富了人們的業餘生活,隨著計算機網路的發展以及網路體系日漸強大,計算機已經影響著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來自互聯網的網路安全威脅也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許多的不安全因素,不管是在廣域網中還是在區域網中,網路的安全問題都必須高度重視,諸多的安全因素威脅著人們的網路,網路犯罪、黑客攻擊、病毒侵襲等自然和人為的影響因素近年來迅速增長,網路安全問題日趨嚴峻。所以,加強安全防範,確保網路安全是必須重視和解決的一個問題。
1 網路安全的重要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路已的經被廣泛應用,但是,網路安全問題日趨嚴峻,計算機用戶上網不同程度的攻擊和破壞計算機數據問題經常發生,現如今,我國許多的金融機構也經常遇到網路安全問題,由於網路安全問題帶來的經濟損失高達數億元,網路安全問題也威脅著許多的企業和個人的經濟利益,造成企業重要數據的丟失和重要文件的丟失,給企業或者個人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因此,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必須高度重視計算機網路安全問題,要採取有效地安全防範措施,以確保網路信息安全。
2 網路安全面臨的一些問題
2.1 病毒的侵襲
計算機病毒是指病毒編制者在計算機程序中人為編制並插入破壞計算機功能的破壞數據,導致計算機受病毒感染後,影響其使用功能,並造成網路癱瘓計算機病毒具有隱蔽性、傳染性、寄生性、潛伏性、破壞性的特點。同時,計算機病毒又像生物病毒一樣有獨特的復制能力,病毒危害計算機的現象最為普遍,它是網路安全的頭號大敵。它傳播速度快,危害性大,並且計算機病毒種類繁多,特別是網路傳播的病毒,對計算機網路破壞性更強,計算機病毒在網路上傳播後,不但會直接導致計算機使用者網路癱瘓,而且可以破壞計算機主板、硬碟、 顯示器 等,是計算機使用者面臨最頭痛的問題之一,所以,提高對計算機病毒的防範,確保網路安全刻不容緩。
2.2 網路黑客攻擊
網路黑客攻擊主要是指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攻擊者通過Internet網路,運用特殊技術非法訪問計算機用戶,登錄到他人的網路伺服器,破壞和攻擊用戶網路,在網路上,黑客的攻擊動機決定其危害性;黑客的攻擊手段有許多種,其中包括在Cookie中 種植 病毒、夾雜黑客代碼、隱藏指令、製造緩沖區溢出、取得網站的控制權等,其中,黑客最常用的攻擊手段是特洛伊木馬程序技術。有些黑客攻擊計算機用戶只是出於好奇,目的是窺探用戶的秘密,對計算機用戶系統不進行破壞,有些黑客非法侵入計算機用戶之後,惡意纂改用戶目標網頁和內容,想法設法攻擊、報復計算機用戶,迫使計算機用戶網路癱瘓。還有一些黑客攻擊計算機用戶主要是為了竊取計算機系統中重要數據,或者毀壞、刪除、纂改用戶數據。這種黑客直接威脅到國家、集體以及個人的計算機數據安全,損害集體和個人利益,如竊取國家機密、企業重要經濟數據以及個人重要的信息,從事惡意攻擊和破壞,進行網路勒索和詐騙,非法盜用他人銀行賬號密碼,進而將他人網上銀行存款提取。由此可見,網路黑客攻擊破壞後果嚴重,會帶來不堪設想的後果。
3 防範計算機網路安全的有效措施
3.1 加強病毒防護以及移動存儲介質的安全管理
計算病毒傳播速度快,危害性大,可以說無孔不入,預防計算機病毒是首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首先:計算機使用單位中心機房伺服器要部署全方位、多層次的防毒、殺毒軟體,並且要做好定期或不定期的自動在線升級,以避免計算機網路受病毒的侵襲;訪問內、外網客戶端要嚴格區分,做好機房設備的檢查以及網路維護工作,對於各項重要數據要定期做好備份以及異地儲存工作。在接受網路傳輸、郵件附件以及其他文件的時候,要在接受之前進行病毒掃描,掃描病毒可以使用常見的殺毒軟體如:卡巴斯基,瑞星殺毒、360殺毒等。其次,加強移動存儲介質的管理,企事業單位要制定嚴格的《移動存儲介質管理制度》,登記所有的移動存儲介質,嚴格控制外來病毒的入侵以及內部利用網路發生泄密事件。計算機要設置密碼長度不得少於8位的開機密碼,並加強密碼保護和管理。
3.2 防黑客技術
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網路黑客攻擊案例越來越多,黑客的攻擊給國家、企業和個人帶來了不同程度上危害和損失,其影響極其惡劣。因此,為了有效的預防黑客的攻擊,人們採取了不同的預防措施和 方法 。首先,採用防火牆技術,控制網路的訪問許可權,通過限制訪問和對網路隔離有效避免黑客的攻擊。其次,還可以採用數據加密技術,加密系統中所有數據,使之成為密文,結合許可權管理,採用智能卡、生物特徵識別認證技術、智能密碼鑰匙等,只有被授權者才能夠了解其內容,即使攻擊者截獲數據,數據的內容也無法了解,這樣可以有效保證系統信息資源的安全。防範信息被竊取,數據加密技術作用非常重大。還有,要注意對電腦進行全方位的漏洞掃描及修復,定期檢查系統是否有漏洞,否則黑客藉助於電腦漏洞就可能遠程式控制制電腦,漏洞掃描對於計算機網路安全,抵禦外部網路黑客入侵也是非常必要的。
4 結語
綜上所述,網路安全與防範是一個系統化工程,我們要根據系統的安全需求制定有效的安全防範措施,要結合各種安全技術解決這些安全問題,定期對網路系統進行維護,經常查殺病毒,嚴防黑客侵入計算機網路,以保障網路安全有效運行。
參考文獻
[1]魯立,龔濤.計算機網路安全.ISBN:9787111335054,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4.1.
[2]張煒,許研.計算機網路技術.(高職高專「十二五」規劃教材)ISBN:9787505893054,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5.
[3]滿昌勇,計算機網路基礎.ISBN:9787302216834,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02月.
有關計算機網路安全與防範論文推薦:
1. 計算機網路安全隱患及防範的論文
2. 計算機網路安全防範的論文
3. 關於計算機網路安全與防範論文摘要
4. 關於計算機網路安全與防範論文
5. 計算機網路安全畢業論文範文
6. 淺談基於計算機網路安全及防範策略
7. 計算機網路安全畢業論文範文
Ⅳ 計算機網路安全2000字論文
計算機網路安全就是通過利用多種技術、手段、 措施 ,保證網路系統的安全運行,確保網路傳輸和交換過程中數據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計算機網路安全2000字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計算機網路安全論文篇一
淺議計算機網路安全防護技術
[摘要] 計算機與網路的發展給人類社會的進步提供了無限機遇,同時也對信息安全帶來了嚴峻挑戰。計算機網路安全就是通過利用多種技術、手段、措施,保證網路系統的安全運行,確保網路傳輸和交換過程中數據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本文重點介紹影響到網路的各種不安全因素,並進一步提出了一些保證網路安全的措施。
[ 關鍵詞] 計算機;網路安全;防護技術
一、計算機網路安全問題
計算機網路中的安全問題主要作用於兩個方面,一是對多種信息數據的威脅,包括對信息數據的非法修改、竊取、刪除、非法使用等一系列的數據破壞;二是對計算機網路中的各種設備進行攻擊。致使系統網路紊亂、癱瘓,乃至設備遭到損壞。
1.網路結構和設備本身安全隱患
現實中的網路拓撲結構是集匯流排型、星型等多種拓撲結構與一體的混合型結構,拓撲結構中各個節點使用不同的網路設施,包括路由器、交換機、集線器等。每種拓撲結構都有其相應的安全隱患,每種網路設備由於本身技術限制,也存在不同的安全缺陷,這都給網路帶來了不同的安全問題。
2. 操作系統 安全
操作系統直接利用計算機硬體並為用戶提供使用和編程介面。各種應用軟體必須依賴於操作系統提供的系統軟體基礎,才能獲得運行的高可靠性和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同樣,網路系統的安全性依賴於網路中各主機系統的安全性。如果操作系統存在缺陷和漏洞,就極易成為黑客攻擊的目標。因此,操作 系統安全 是計算機網路安全的基礎。
3.病毒和黑客
病毒可利用計算機本身資源進行大量自我復制,影響計算機軟硬體的正常運轉,破壞計算機數據信息。黑客主要通過網路攻擊和網路偵察截獲、竊取、破譯、修改破壞網路數據信息。病毒和黑客是目前計算機網路所面臨的最大威脅。
二、計算機網路安全防護技術
1.加密技術
數據加密就是對原有的明文或數據按照某種演算法,置換成一種不可讀的密文,然後再進行信息的存儲和傳輸。密文獲得者只有輸入相應的密匙才能讀出原來的內容,實現數據的保密性。加密技術的關鍵在於加密的演算法和密匙的管理。
加密的演算法通常分為對稱加密演算法和非對稱加密演算法。對稱加密演算法就是加密和解密使用同一密匙。對稱加密演算法加密、解密速度快,加密強度高演算法公開。非對稱加密演算法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匙,用加密密匙加密的數據只有相應的解密密匙才能打開。非對稱加密演算法加密數據安全可靠性高,密匙不易被破譯。
2.防火牆技術
防火牆技術是目前網路間訪問控制、防止外部人員非法進入內部網路,保護內網資源最廣泛使用的一種技術。防火牆部署在不同網路安全級別的網路之間,防火牆通過檢測數據包中的源地址、目標地址、源埠、目標埠等信息來匹配預先設定的訪問控制規則,當匹配成功,數據包被允許通過,否則就會被丟棄。目前市場上常見的防火牆多為狀態檢測防火牆,即深度包過濾防火牆。防火牆無法防止內部網路用戶帶來的威脅,也不能完全防止傳送已感染的程序和文件。
3.入侵檢測技術
網路入侵檢測技術主要通過收集操作系統、應用程序、網路數據包等相關信息,尋找可能的入侵行為,然後採取報警、切斷入侵線路等手段,阻止入侵行為。網路入侵檢測是一種主動的安全防護技術,它只對數據信息進行監聽,不對數據進行過濾,不影響正常的網路性能。
入侵檢測 方法 主要採用異常檢測和誤用檢測兩種。異常檢測根據系統或用戶非正常行為和計算機資源非正常情況,檢測出入侵行為,其通用性強,不受系統限制,可以檢測出以前未出現過的攻擊方式,但由於不可能對整個系統用戶進行全面掃描,誤警率較高。誤用檢測是基於模型的知識檢測,根據已知的入侵模式檢測入侵行為。誤警率低,響應速度快,但要事先根據入侵行為建立各種入侵模型,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工作。
入侵檢測系統分為基於主機和基於網路的入侵檢測系統。基於主機的入侵檢測技術是對主機系統和本地用戶中的歷史審計數據和系統日誌進行監督檢測,以便發現可疑事件,其優點:入侵檢測准確;缺點是容易漏檢。基於網路的入侵檢測系統是根據一定的規則從網路中獲取與安全事件有關的數據包,然後傳遞給入侵分析模塊進行安全判斷.並通知管理員。優點:節約資源,抗攻擊能力好,可實時檢測響應。缺點:數據加密限制了從網路數據包中發現異常情況。
4.防病毒技術
網路病毒技術主要包括病毒預防技術、病毒檢測技術和病毒消除技術。病毒預防技術通過自身常駐系統內存,優先獲得系統控制權,監視、判斷病毒是否存在,防止病毒的擴散和破壞。病毒檢測技術通過偵測計算機病毒特徵和文件自身特徵兩種方式,判斷系統是否感染病毒。病毒消除技術是計算機病毒感染程序的逆過程,根據對病毒的分析,安裝網路版查殺病毒軟體,殺滅病毒。
總之,隨著網路規模的不斷擴大,網路安全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目前,我國信息網路安全研究歷經了通信保密、數據保護兩個階段。正在進入網路信息安全研究階段,企業網路安全解決辦法主要依靠防火牆技術、入侵檢測技術和網路防病毒技術。但是,網路安全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多的是社會問題。應該加強f64絡安全方面的宣傳和 教育 。加強網路使用者的安全防範意識,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防範才能使網路安全隱患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張曉薇淺談計算機網路安全的影響因素與保證措施《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年36期
[2]安錄平 試述計算機網路安全防護技術《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年36期
[3]邢文建 Exploration of ARP virus defense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NDIS《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計算機網路安全論文篇二
試談計算機網路安全防護
摘 要:隨著計算機網路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人們越來越依賴於網路,大量的信息交換通過互聯網實現,同時也有很多重要信息儲存在互聯網上,網路安全問題也隨之產生。因此,計算機網路的安全防護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本文重點介紹了網路安全中面臨的威脅,並相應的提出了解決措施。
關鍵詞:計算機;網路安全;防護
1 引言
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計算機網路已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改變著也同時方便了生活和工作。在人們對信息網路的需求和依賴程度與日俱增的今天,網路安全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因此,全面的分析影響網路安全的主要原因,有針對性的提出進行網路安全保護的相關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Internet的的兩個重要特點就是開放性和共享性,這也是導致開放的網路環境下計算機系統安全隱患產生的原因。隨著對網路安全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漸產生了不同的安全機制、安全策略和網路安全工具,保障網路安全。
計算機網路安全事實上是一門涉及多學科理論知識的綜合性學科,主要包括計算機科學、 網路技術 、密碼技術、通信技術、數論、信息安全技術和資訊理論等多種不同學科。網路安全防護是從硬體和軟體兩方面保護系統中的數據,使其免受惡意的入侵、數據更改和泄露、系統破壞,以保證系統能夠正常的連續運行,網路不被中斷。
2 計算機網路面臨的安全威脅
網路面臨的安全威脅也是各種各樣,自然災害、網路系統自身的脆弱性、誤操作、人為的攻擊和破壞等都是網路面臨的威脅。
2.1 自然災害
計算機網路也是由各種硬體搭建而成,因此也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很多計算機安放空間都缺乏防水、防火、防震、防雷、防電磁泄露等相關措施,因此,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或者外界環境,包括溫度、濕度等,發生劇烈變化時都會破化計算機系統的物理結構。
2.2 網路自身脆弱性
(1)計算機網路的基礎設施就是操作系統,是所有軟體運行的基礎和保證。然而,操作系統盡管功能強大,具有很強的管理功能,但也有許多不安全因素,這些為網路安全埋下了隱患。操作系統的安全漏洞容易被忽視,但卻危害嚴重。除操作系統外,其他軟體也會存在缺陷和漏洞,使計算機面臨危險,在網路連接時容易出現速度較慢或 死機 現象,影響計算機的正常使用。
(2)計算機網路的開放性和自由性,也為攻擊帶來了可能。開放的網路技術,使得物理傳輸線路以及網路通信協議也成為網路攻擊的新目標,這會使軟體、硬體出現較多的漏洞,進而對漏洞進行攻擊,嚴重的還會導致計算機系統嚴重癱瘓。
(3)計算機的安全配置也容易出現問題,例如防火牆等,一旦配置出現錯誤,就無法起到保護網路安全的作用,很容易產生一些安全缺口,影響計算機安全。加之現有的網路環境並沒有對用戶進行技術上的限制,任何用戶可以自由的共享各類信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網路的安全防護難度。
很多網民並不具有很強的安全防範意識,網路上的賬戶密碼設置簡單,並且不注意保護,甚至很多重要賬戶的密碼都比較簡單,很容易被竊取,威脅賬戶安全。
2.3 人為攻擊
人為的攻擊是網路面臨的最大的安全威脅。人為的惡意攻擊分為兩種:主動攻擊和被動攻擊。前者是指採取有效手段破壞制定目標信息;後者主要是為了獲取或阻礙重要機密信息的傳遞,在不影響網路正常的工作情況下,進行信息的截獲、竊取、破譯。這兩種攻擊都會導致重要數據的泄露,對計算機網路造成很大的危害。黑客們會利用系統或網路中的缺陷和漏洞,採用非法入侵的手段,進入系統,竊聽重要信息,或者通過修改、破壞信息網路的方式,造成系統癱瘓或使數據丟失,往往會帶來嚴重不良影響和重大經濟損失。
計算機病毒是一種人為開發的可執行程序,具有潛伏性、傳染性、可觸發性和嚴重破壞性的特點。一般可以隱藏在可執行文件或數據文件中,不會被輕易發現,也就使計算機病毒的擴散十分迅速和難以防範,在文件的復制、文件和程序運行過程中都會傳播。觸發病毒後可以迅速的破壞系統,輕則降低系統工作效率,重則破壞、刪除、改寫文件,使數據丟失,甚至會破壞系統硬碟。平時在軟盤、硬碟、光碟和網路的使用中都會傳播病毒。近年來也出現了的很多惡性病毒,例如“熊貓燒香病毒”等,在網路上迅速傳播,產生了十分嚴重的不良後果。
除病毒之外,垃圾郵件和間諜軟體等也會威脅用戶的隱私和計算機安全。
3 網路安全防護措施
3.1 提高安全防護技術手段
計算機安全防護手段主要包括防火牆技術、加密技術、訪問控制和病毒防範等。總的來說,提高防護手段,主要是從計算機系統管理和物理安全兩方面著手。
計算機網路安全,首先要從管理著手,一是對於使用者要進行網路 安全教育 ,提高自我防範意識。二是要依靠完整的網路安全管理制度,嚴格網路執法,打擊不法分子的網路犯罪。另外,要加強網路用戶的法律法規意識和道德觀念,減少惡意攻擊,同時傳播網路防範基本技能,使用戶能夠利用計算機知識同黑客和計算機病毒等相抗衡。
物理安全是提高網路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基礎。物理安全主要是網路的物理環境和硬體安全。首先,要保證計算機系統的實體在安全的物理環境中。網路的機房和相關的設施,都有嚴格的標准和要求要遵循。還要控制物理訪問許可權,防止未經授權的個人,有目的的破壞或篡改網路設施。
3.2 完善漏洞掃描設施
漏洞掃描是一種採取自動檢測遠端或本地主機安全的技術,通過掃描主要的服務埠,記錄目標主機的響應,來收集一些特定的有用信息。漏洞掃描主要就是實現安全掃描的程序,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查出系統的安全脆弱點,從而為系統的程序開發者提供有用的參考。這也能及時的發現問題,從而盡快的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4 結束語
經過本文的分析,在通訊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計算機網路技術也不斷的更新和發展,我們在使用網路的同時,也要不斷加強計算機網路安全防護技術。新的應用會不斷產生,網路安全的研究也必定會不斷深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計算機網路的安全防護技術,降低網路使用的安全風險,實現信息平台交流的安全性和持續性。
參考文獻
[1]趙真.淺析計算機網路的安全問題及防護策略[J].上海工程技術學院教育研究,2010,(03):65-66.
[2]劉利軍.計算機網路安全防護問題與策略分析[J].華章,2011,(34):83-84.
[3]趙海青.計算機網路應用安全性問題的防護策略[J].青海教育,2012,(04):45-46.
[4]鄭恩洋.計算機網路安全防護問題與策略探討[J].計算機光碟軟體與應用,2012,(15):158-158.
計算機網路安全論文篇三
淺談計算機網路安全影響因素與對策
0引言
隨著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病毒、黑客、木馬等的惡意攻擊使網路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如何提高網路安全的防禦能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分析了當前計算機網路安全所面臨的威脅及影響因素,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網路安全防禦能力的對策。網路技術的發展給人們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傳播和共享。但隨著計算機網路應用的廣泛深入,運行環境也復雜多變,網路安全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和嚴重性不容忽視。病毒、黑客、木馬等的惡意攻擊,使計算機軟體和硬體受到破壞,使計算機網路系統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因此需要大力發展網路安全技術,保證網路傳輸的正常運行。
1影響計算機網路安全的因素
1.1系統缺陷
雖然目前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已經非常成熟,但是不可避免的還存在著安全漏洞,這給計算機網路安全帶來了問題,給一些黑客利用這些系統漏洞入侵計算機系統帶來了可乘之機。漏洞是存在於計算機系統中的弱點,這個弱點可能是由於軟體或硬體本身存在的缺陷,也可能是由於系統配置不當等原因引起的問題。因為操作系統不可避免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漏洞,就會被黑客加以利用,繞過系統的安全防護而獲得一定程度的訪問許可權,從而達到侵入他人計算機的目的。
1.2計算機病毒
病毒是破壞電腦信息和數據的最大威脅,通常指能夠攻擊用戶計算機的一種人為設計的代碼或程序,可以讓用戶的計算機速度變慢,數據被篡改,死機甚至崩潰,也可以讓一些重要的數據信息泄露,讓用戶受到巨大損失。典型的病毒如特洛伊木馬病毒,它是有預謀的隱藏在程序中程序代碼,通過非常手段偽裝成合法代碼,當用戶在無意識情況下運行了這個惡意程序,就會引發計算機中毒。計算機病毒是一種常見的破壞手段,破壞力很強,可以在很短的時間降低計算機的運行速度,甚至崩潰。普通用戶正常使用過程中很難發現計算機病毒,即使發現也很難徹底將其清除。所以在使用計算機過程中,尤其包含一些重要信息的資料庫系統,一定加強計算機的安全管理,讓計算機運行環境更加健康。
1.3管理上的欠缺
嚴格管理是企業、機構及用戶網路系統免受攻擊的重要措施。很多用戶的網站或系統都疏於這方面的管理,如使用脆弱的用戶口令、不加甄別地從不安全的網路站點上下載未經核實的軟體、系統升級不及時造成的網路安全漏洞、在防火牆內部架設撥號伺服器卻沒有對賬號認證等嚴格限制等。為一些不法分子製造了可乘之機。事實證明,內部用戶的安全威脅遠大於外部網用戶的安全威脅,使用者缺乏安全意識,人為因素造成的安全漏洞無疑是整個網路安全性的最大隱患。
2計算機網路安全防範措施
2.1建立網路安全管理隊伍
技術人員是保證計算機網路安全的重要力量,通過網路管理技術人員與用戶的共同努力,盡可能地消除不安全因素。在大力加強安全技術建設,加強網路安全管理力度,對於故意造成災害的人員必須依據制度嚴肅處理,這樣才能使計算機網路的安全得到保障,可靠性得有效提高,從而使廣大用戶的利益得到保障。
2.2健全網路安全機制
針對我國網路安全存在的問題,我國先後頒布了《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中國互聯網路域名注冊暫行管理辦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表明政府已經重視並規范網路安全問題。但是就目前來看管理力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大,需要重點抓這些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情況,要根據我國國情制定出政治、經濟、軍事、 文化 等各行業的網路安全防範體系,並加大投入,加大重要數據信息的安全保護。同時,要加大網路安全教育的培訓和普及,增加人們網路安全教育,拓展網路安全方面的知識,增強網路安全的防範意識,自覺與不良現象作斗爭。這樣,才能讓網路安全落到實處,保證網路的正常運行。
2.3加強網路病毒防範,及時修補漏洞
網路開放性的特點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是計算機病毒傳播和擴散的途徑。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進步,計算機病毒也變得越來越高級,破壞力也更強,這給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造成了極大威脅。因此,計算機必須要安裝防毒殺毒的軟體,實時對病毒進行清理和檢測,尤其是軍隊、政府機關及研究所等重點部門更應該做好病毒的防治工作,保證計算機內數據信息的安全可靠。當計算機系統中存在安全隱患及漏洞時,很容易受到病毒和黑客的入侵,因此要對漏洞進行及時的修補。首先要了解網路中安全隱患以及漏洞存在的位置,這僅僅依靠管理員的 經驗 尋找是無法完成的,最佳的解決方案是應用防護軟體以掃描的方式及時發現網路漏洞,對網路安全問題做出風險評估,並對其進行修補和優化,解決系統BUG,達到保護計算機安全的目的。
3計算機信息安全防範措施
3.1數據加密技術
信息加密是指對計算機網路上的一些重要數據進行加密,再使用編譯方法進行還原的計算機技術,可以將機密文件、密碼口令等重要數據內容進行加密,使非法用戶無法讀取信息內容,從而保證這些信息在使用或者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數據加密技術的原理根據加密技術應用的邏輯位置,可以將其分成鏈路加密、端點加密以及節點加密三個層次。
鏈路加密是對網路層以下的文件進行加密,保護網路節點之間的鏈路信息;端點加密是對網路層以上的文件進行加密,保護源端用戶到目的端用戶的數據;節點加密是對協議傳輸層以上的文件進行加密,保護源節點到目的節點之間的傳輸鏈路。根據加密技術的作用區別,可以將其分為數據傳輸、數據存儲、密鑰管理技術以及數據完整性鑒別等技術。根據加密和解密時所需密鑰的情況,可以將其分為兩種:即對稱加密(私鑰加密)和非對稱加密(公鑰加密)。
對稱加密是指加密和解密所需要的密鑰相同,如美國的數據加密標志(DES);非對稱加密是指加密與解密密鑰不相同,該種技術所需要的解密密鑰由用戶自己持有,但加密密鑰是可以公開的,如RSA加密技術。加密技術對數據信息安全性的保護,不是對系統和硬體本身的保護,而是對密鑰的保護,這是信息安全管理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
3.2防火牆技術
在計算機網路安全技術中,設置防火牆是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技術之一。防火牆技術是隔離控制技術的一種,是指在內部網和外部網之間、專用網與公共網之間,以定義好的安全策略為基準,由計算機軟體和硬體設備組合而成的保護屏障。
(1)包過濾技術。信息數據在網路中傳輸過程中,以事先規定的過濾邏輯為基準對每個數據包的目標地址、源地址以及埠進行檢測,對其進行過濾,有選擇的通過。
(2)應用網關技術。通過通信數據安全檢查軟體將被保護網路和其他網路連接在一起,並應用該軟體對要保護網路進行隱蔽,保護其數據免受威脅。
(3)狀態檢測技術。在不影響網路正常運行的前提下,網關處執行網路安全策略的引擎對網路安全狀態進行檢測,對有關信息數據進行抽取,實現對網路通信各層的實施檢測,一旦發現某個連接的參數有意外變化,則立即將其終止,從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安全特性。防火牆技術作為網路安全的一道屏障,不僅可以限制外部用戶對內部網路的訪問,同時也可以反過來進行許可權。它可以對一些不安全信息進行實時有效的隔離,防止其對計算機重要數據和信息的破壞,避免秘密信息泄露。
3.3身份認證
採取身份認證的方式控制用戶對計算機信息資源的訪問許可權,這是維護系統運行安全、保護系統資源的一項重要技術。按照用戶的許可權,對不同的用戶進行訪問控制,它的主要任務是保證網路資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訪問,是防止不法分子非法入侵的關鍵手段。主要技術手段有加密控制、網路許可權控制、鍵盤入口控制、邏輯安全控制等。
4結束語
計算機網路安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隨著網路安全問題日益復雜化,計算機網路安全需要建立多層次的、多 渠道 的防護體系,既需要採取必要的安全技術來抵禦病毒及黑客的入侵,同時還要採用 規章制度 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做到管理和技術並重。我們只有正視網路的脆弱性和潛在威脅,大力宣傳網路安全的重要性,不斷健全網路安全的相關法規,提高網路安全防範的技術水平,這樣才能真正解決網路安全問題。
猜你喜歡:
1. 計算機網路安全技術論文賞析
2. 計算機網路安全技術論文範文
3. 計算機網路信息安全的論文
4. 計算機網路安全方面的論文
5. 計算機網路安全的相關論文
Ⅳ 金盾洞察 | 智慧高速行業網路安全標准解讀及分析
11.18日—11.20日的「2020北京國際交通、智能交通技術與設施展覽會」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如期舉行,與前幾屆相似,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設依舊是本屆會議的主要議題。
我國公路有多種劃分形式,我們所說的高速公路是根據公路通車量屬性進行劃分的要求全部控制出入的干線公路,其年平均晝夜通車量在25000輛以上。不同於鐵路行業,我國高速公路建設起步相對比較晚,直至1989年的高等級公路建設現場會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鄒家華同志指出「高速公路不是要不要發展的問題,而是必須發展」,我國高速公路才正式拉開序幕。
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我國高速公路的發展走過了許多發達國家一般需要40多年才能完成的發展進程,到2019年底,我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達到14.96萬公里。可以說僅僅15年高速公路的速度和便利已經走進了平常百姓的生活,改變了人們的時空觀念,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高速公路拉近城市間距離的同時,高通車量、高時速的交通特點也帶來了運營、事故、應急管理等方面的困難,為了提升高速公路管理、運營水平,各地多年來均已開展各種形式的「智慧高速」建設,視頻監控設備則在多個系統作為主要前端設備部署於高速公路沿線。
根據日前的演講資料,目前全國高速公路共有各類視頻設備約18.6萬個,基本實現了每公里都設一對攝像頭的配置情況,而這數量龐大的視頻監控設備主要由三方建設、應用。首先就是 高速交警 ,主要是用於交通安全執法,包括卡口、測速、應急車道佔用抓拍等,在匝道有導流線壓線抓拍、逆行抓拍、違法上下客抓拍等,同時具備緝查布控系統的車牌實時識別功能、流量統計功能等;各地 高速公路運營管理公司 ,則主要是用於收費稽查、追繳、交通流量統計,以及交通狀態監測,尤其是事故多發路段、易擁堵路段等;為實時了解道路受損情況,有效進行高速公路道路養護工作,提高道路使用效率, 路政部門 也在大量使用視頻監控設備。
隨著ETC、車聯網的建設,原本平均造價 1億 元人民幣/公里的高速公路,已在浙江杭紹甬「超級公路」的建設中升至約 4億 元人民幣/公里,AI攝像頭則在多出的費用中占據了相當比例。
因其行業屬性,高速公路的網路安全一直頗受關注,近年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及網路安全需求的不斷提升,國家針對高速公路的網路安全密集出台多項政策:
l 《推進綜合交通運輸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2020—2025年)》 :完善數據安全保障措施、保障國家關鍵數據安全,推進交通運輸領域數據分類分級管理,推進重要信息系統密碼技術應用和重要軟硬體設備自主可控;
l 《全國高速公路視頻聯雲網技術要求》: 應 接入 高速公路 全部監控攝像機 (收費站車道、收費亭監控設施除外),並進行數字化改造,應向部級雲平台提供本省全部公路沿線攝像機的 設備信息、點位信息、在線狀態等信息 ,並自動更新同步;
l 《數字交通發展規劃綱要》: 健全網路和數據安全體系,加強網路安全與信息系統同步建設,提高交通運輸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的網路安全防護能力。完善適應新技術發展的行業網路安全標准;
l 《關於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 :推動部署靈活、功能自適、雲網端協同的新型基礎設施內生安全體系建設。加快新技術交通運輸場景應用的安全設施配置部署,強化統一認證和數據傳輸保護。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建設集態勢感知、風險預警、應急處置和聯動指揮為一體的網路安全支撐平台,加強信息共享、協同聯動,形成多層級的縱深防禦、主動防護、綜合防範體系,加強威脅風險預警研判,建立風險評估體系;
「後撤站」時代5G、車路協同、北斗、AI等進一步應用,風險和挑戰伴隨而來,尤其是高清視頻監控的覆蓋范圍,高速視頻網、視頻雲也將面臨越來越多的安全問題:
l 通信系統
安全意識不足,認為專網是封閉安全;通信過程中數據的完整性和保密性保護措施較弱;非授權網路連接控制措施較弱;白名單運行和精細化管理工作尚未開展。
l 監控系統
重視程度不足,安全管理意識薄弱;缺乏基本的技術和管理保障措施,多數系統處於「裸奔」狀態,系統漏洞多、病毒多、外聯多。
l 收費系統
安全基礎配置和設備管理亟待加強;存在高風險漏洞未進行及時有效處理的情況, 「永恆之藍」、弱口令等高風險問題需持續關注;收費站及路段中心的安全管理水平,全網范圍內參差不齊,聯網後脆弱性倍數增加。
針對高速公路視頻監控安全,金盾軟體在等級保護基礎上,針對視頻網、視頻雲著重加強以下方面的安全防護:
l 資產梳理
對多種標准網路協議的深度解析,獲得網路內設備的信息,鑒別設備的合法性,對接入設備進行標定,對非法接入的設備系統自動告警、阻斷。
l 准入控制
不改變高速公路視頻網網路拓撲架構的前提下,實現對視頻網前端、終端的入網管理,阻止非法移動終端任意接入網路,對入侵、偽冒終端進行阻斷,提升網路准入工作效率,保障接入網路安全性。
l 運行監測
對全網前端相機、網路鏈路、後端系統設備進行一體化運行監測:對攝像機在線率、完好率、碼流延時、圖像質量等內容、對網路鏈路及網路設備進行狀態及運行參數監測、對後端系統平台、伺服器等軟硬體系統的運行參數、埠狀態進行實時監測;對運維人員行為進行記錄,實現對查看行為、參數修改行為、雲台控制, 歷史 回放等行為的記錄與告警,防止非法訪問視頻資源造成信息泄露。
l 數據防泄密
通過終端准入控制、視頻數據隔離存儲、視頻數據外發使用許可權管控、視頻水印防護等技術手段,保障視頻數據在終端應用和存儲的安全性,杜絕對視頻的偷拍偷錄,防止視頻數據在流轉過程中被非法泄露。
l 一體化運維管理
實現全網資源統管、理清資源台賬、感知運行情況、量化運維質量,實現對全網設備「全天候、全過程、全方位」的集中監控、集中展現、集中維護、集中考核統計,保證高速公路各使用方視頻監控系統發揮最大效益。
金盾軟體作為全球視頻網防護領域領導者,經過十餘年的行業聚焦和技術積累,獲得行業客戶和權威部門的高度認可。未來,金盾軟體將持續加大研創投入,不斷創新,不斷突破,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動市域 社會 治理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保障。
Ⅵ 如何學習網路安全知識
首先,必須(時刻)意識到你是在學習一門可以說是最難的課程,是網路專業領域的頂尖課程,不是什麼人、隨隨便便就能學好的。不然,大家都是黑客,也就沒有黑客和網路安全的概念了。
很多朋友抱著學一門課程、讀好一本書就可以掌握網路安全的知識和技能。不幸的是,網路安全技術決不是幾本書、幾個月就可以速成的。你需要參考大量的參考書。
另一方面,在學校接受的傳統教育觀念使我們習慣由老師來指定教材、參考書。遺憾的是走向了社會,走到工作崗位,沒有人給你指定解決這個安全問題需要什麼參考書,你得自己研究,自己解決問題。
網路安全涉及的知識面廣、術語多、理論知識多。正給學習這門課程帶來很多困難。也需要我們投入比其它課程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它。
概括來說,網路安全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
l 安全基本知識
l 應用加密學
l 協議層安全
l Windows安全(攻擊與防禦)
l Unix/Linux安全(攻擊與防禦)
l 防火牆技術
l 入侵監測系統
l 審計和日誌分析
下面分別對每部分知識介紹相應的具體內容和一些參考書(正像前面提到的那樣,有時間、有條件的話,這些書都應該看至少一遍)。
一、安全基本知識
這部分的學習過程相對容易些,可以花相對較少的時間來完成。這部分的內容包括:安全的概念和定義、常見的安全標准等。
大部分關於網路安全基礎的書籍都會有這部分內容的介紹。
下面推薦一些和這部分有關的參考書:
l 《CIW:安全專家全息教程》 魏巍 等譯,電子工業出版社
l 《計算機系統安全》 曹天傑,高等教育出版社
l 《計算機網路安全導論》 龔儉,東南大學出版社
二、應用加密學
加密學是現代計算機(網路)安全的基礎,沒有加密技術,任何網路安全都是一紙空談。
加密技術的應用決不簡單地停留在對數據的加密、解密上。密碼學除了可以實現數據保密性外、它還可以完成數據完整性校驗、用戶身份認證、數字簽名等功能。
以加密學為基礎的PKI(公鑰基礎設施)是信息安全基礎設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普遍適用的網路安全基礎設施。授權管理基礎設施、可信時間戳服務系統、安全保密管理系統、統一的安全電子政務平台等的構築都離不開它的支持。
可以說,加密學的應用貫穿了整個網路安全的學習過程中。因為之前大多數人沒有接觸過在這方面的內容,這是個弱項、軟肋,所以需要花費比其它部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也需要參考更多的參考書。
下面推薦一些和這部分有關的參考書:
l 《密碼學》 宋震,萬水出版社
l 《密碼工程實踐指南》 馮登國 等譯,清華大學出版社
l 《秘密學導引》 吳世忠 等譯,機械工業(這本書內容較深,不必完全閱讀,可作為參考)
三、協議層安全
系統學習TCP/IP方面的知識有很多原因。要適當地實施防火牆過濾,安全管理員必須對於TCP/IP的IP層和TCP/UDP層有很深的理解、黑客經常使用TCP/IP堆棧中一部分區或來破壞網路安全等。所以你也必須清楚地了解這些內容。
協議層安全主要涉及和TCP/IP分層模型有關的內容,包括常見協議的工作原理和特點、缺陷、保護或替代措施等等。
下面推薦一些和這部分有關的參考書(經典書籍、不可不看):
l 《TCP/IP詳解 卷1:協議》 范建華 等譯,機械工業出版社
l 《用TCP/IP進行網際互聯 第一卷原理、協議與結構》 林瑤 等譯,電子工業出版社
四、Windows安全(攻擊與防禦)
因為微軟的Windows NT操作系統已被廣泛應用,所以它們更容易成為被攻擊的目標。
對於Windows安全的學習,其實就是對Windows系統攻擊與防禦技術的學習。而Windows系統安全的學習內容將包括:用戶和組、文件系統、策略、系統默認值、審計以及操作系統本身的漏洞的研究。
這部分的參考書較多,實際上任何一本和Windows攻防有關系的書均可。下面推薦一些和這部分有關的參考書:
l 《黑客攻防實戰入門》 鄧吉,電子工業出版社
l 《黑客大曝光》 楊繼張 等譯,清華大學出版社
l 《狙擊黑客》 宋震 等譯,電子工業出版社
五、Unix/Linux安全(攻擊與防禦)
隨著Linux的市佔率越來越高,Linux系統、伺服器也被部署得越來越廣泛。Unix/Linux系統的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凸現出來。作為一個網路安全工作者,Linux安全絕對佔有網路安全一半的重要性。但是相對Windows系統,普通用戶接觸到Linux系統的機會不多。Unix/Linux系統本身的學習也是他們必須餓補的一課!
下面是推薦的一套Linux系統管理的參考書。
l 《Red Hat Linux 9桌面應用》 梁如軍,機械工業出版社(和網路安全關系不大,可作為參考)
l 《Red Hat Linux 9系統管理》 金潔珩,機械工業出版社
l 《Red Hat Linux 9網路服務》 梁如軍,機械工業出版社
除了Unix/Linux系統管理相關的參考書外,這里還給出兩本和安全相關的書籍。
l 《Red Hat Linux安全與優化》 鄧少鵾,萬水出版社
l 《Unix 黑客大曝光》 王一川 譯,清華大學出版社
六、防火牆技術
防火牆技術是網路安全中的重要元素,是外網與內網進行通信時的一道屏障,一個哨崗。除了應該深刻理解防火牆技術的種類、工作原理之外,作為一個網路安全的管理人員還應該熟悉各種常見的防火牆的配置、維護。
至少應該了解以下防火牆的簡單配置。
l 常見的各種個人防火牆軟體的使用
l 基於ACL的包過濾防火牆配置(如基於Windows的IPSec配置、基於Cisco路由器的ACL配置等)
l 基於Linux操作系統的防火牆配置(Ipchains/Iptables)
l ISA配置
l Cisco PIX配置
l Check Point防火牆配置
l 基於Windows、Unix、Cisco路由器的VPN配置
下面推薦一些和這部分有關的參考書:
l 《
網路安全與防火牆技術
》 楚狂,人民郵電出版社
l 《Linux防火牆》
余青霓
譯,人民郵電出版社
l 《高級防火牆ISA Server 2000》 李靜安,中國鐵道出版社
l 《Cisco訪問表配置指南》 前導工作室 譯,機械工業出版社
l 《Check Point NG安全管理》
王東霞
譯,機械工業出版社
l 《虛擬專用網(VPN)精解》 王達,清華大學出版社
七、入侵監測系統(IDS)
防火牆不能對所有應用層的數據包進行分析,會成為網路數據通訊的瓶頸。既便是代理型防火牆也不能檢查所有應用層的數據包。
入侵檢測是防火牆的合理補充,它通過收集、分析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網路介質上的各種有用信息幫助系統管理員發現攻擊並進行響應。可以說入侵檢測是防火牆之後的第二道安全閘門,在不影響網路性能的情況下能對網路進行監測,從而提供對內部攻擊、外部攻擊和誤操作的實時保護。
Ⅶ 大數據安全分析的6個要點
大數據安全分析的6個要點
現在,很多行業都已經開始利用大數據來提高銷售,降低成本,精準營銷等等。然而,其實大數據在網路安全與信息安全方面也有很長足的應用。特別是利用大數據來甄別和發現風險和漏洞。
通過大數據,人們可以分析大量的潛在安全事件,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從而勾勒出一個完整的安全威脅。通過大數據,分散的數據可以被整合起來,使得安全人員能夠採用更加主動的安全防禦手段。
今天,網路環境極為復雜,APT攻擊以及其他一些網路攻擊可以通過對從不同數據源的數據的搜索和分析來對安全威脅加以甄別,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對一系列數據源的進行監控,包括DNS數據,命令與控制(C2),黑白名單等。從而能夠把這些數據進行關聯來進行發囧。
企業針對安全的大數據分析下面是一些要點:
DNS數據
DNS數據能夠提供一系列新注冊域名,經常用來進行垃圾信息發送的域名,以及新創建的域名等等,所有這些信息都可以和黑白名單結合起來,所有這些數據都應該收集起來做進一步分析。
如果自有DNS伺服器,就能過檢查那些對外的域名查詢,這樣可能發現一些無法解析的域名。這種情況就可能意味著你檢測到了一個「域名生成演算法」。這樣的信息就能夠讓安全團隊對公司網路進行保護。而且如果對區域網流量數據日誌進行分析的話,就有可能找到對應的受到攻擊的機器。
命令與控制(C2)系統
把命令與控制數據結合進來可以得到一個IP地址和域名的黑名單。對於公司網路來說,網路流量絕對不應該流向那些已知的命令與控制系統。如果網路安全人員要仔細調查網路攻擊的話,可以把來自C2系統的流量引導到公司設好的「蜜罐」機器上去。
安全威脅情報
有一些類似與網路信譽的數據源可以用來判定一個地址是否是安全的。有些數據源提供「是」與「否」的判定,有的還提供一些關於威脅等級的信息。網路安全人員能夠根據他們能夠接受的風險大小來決定某個地址是否應該訪問。
網路流量日誌
有很多廠商都提供記錄網路流量日誌的工具。在利用流量日誌來分析安全威脅的時候,人們很容易被淹沒在大量的「噪音」數據中。不過流量日誌依然是安全分析的基本要求。有一些好的演算法和軟體能夠幫助人們提供分析質量。
「蜜罐」數據
「蜜罐」可以有效地檢測針對特定網路的惡意軟體。此外,通過「蜜罐」獲得的惡意軟體可以通過分析獲得其特徵碼,從而進一步監控網路中其他設備的感染情況。這樣的信息是非常有價值的,尤其是很多APT攻擊所採用的定製的惡意代碼往往無法被常規防病毒軟體所發現。參見本站文章企業設置「蜜罐」的五大理由
數據質量很重要
最後,企業要注意數據的質量。市場上有很多數據可用,在安全人員進行大數據安全分析時,這些數據的質量和准確性是一個最重要的考量。因此,企業需要有一個內部的數據評估團隊針對數據來源提出相應的問題,如:最近的數據是什麼時候添加的?有沒有樣本數據以供評估?每天能夠添加多少數據?這些數據哪些是免費的?數據總共收集了多久?等等。
安全事件和數據泄露的新聞幾乎每天都能夠出現在報紙上,即使企業已經開始採取手段防禦APT,傳統的安全防禦手段對於APT之類的攻擊顯得辦法不多。而利用大數據,企業可以採取更為主動的防禦措施,使得安全防禦的深度和廣度都大為加強。
Ⅷ 想要確保網路的安全性,關鍵在於網路是否得到有效的控制,請問採取什麼防護措施才能確保網路信息安全呢
【熱心解答】
網路安全是個系統工程,不可能只是採取單一措施即可解決,需要網路安全保障體系共同綜合措施。通常,企事業機構需要先對網路系統進行風險評估,確定各類潛在風險和等級,並針對各類風險確定相應的策略和方案。經過有效的安全控制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殘留風險將通過監控和分析,並在意外發生時作出應急響應和災難恢復,最終實現業務的持續運行。
實際上,原有的一些傳統網路安全技術,通常可以使企事業機構在檢測攻擊、發現漏洞、防禦病毒、訪問控制等方面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然而,卻無法從根本上徹底解決網路信息系統整體防禦的問題。面對新的網路環境和新的威脅,促使各國為具體的安全技術建立一個以深度防禦為重點的整體網路安全平台——網路安全保障體系。
如我國某金融機構的網路網路安全保障體系總體框架,如圖所示。網路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框架的外圍是風險管理、法律法規、標準的符合性。
註:摘自清華大學出版社《網路安全實用技術》賈鐵軍教授主編。
Ⅸ 知識普及-安全態勢
隨著網路規模和復雜性不斷增大,網路的攻擊技術不斷革新,新型攻擊工具大量涌現,傳統的網路安全技術顯得力不從心,網路入侵不可避免,網路安全問題越發嚴峻。
單憑一種或幾種安全技術很難應對復雜的安全問題,網路安全人員的關注點也從單個安全問題的解決,發展到研究整個網路的安全狀態及其變化趨勢。
網路安全態勢感知對影響網路安全的諸多要素進行獲取、理解、評估以及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對網路安全性定量分析的一種手段,是對網路安全性的精細度量,態勢感知成已經為網路安全2.0時代安全技術的焦點,對保障網路安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態勢感知基本概念
1.1 態勢感知通用定義
隨著網路安全態勢感知研究領域的不同,人們對於態勢感知的定義和理解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認同度較高的是Endsley博士所給出的動態環境中態勢感知的通用定義:
態勢感知是感知大量的時間和空間中的環境要素,理解它們的意義,並預測它們在不久將來的狀態。
在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提煉出態勢感知的三個要素:感知、理解和預測,也就是說態勢感知可以分成感知、理解和預測三個層次的信息處理,即:
感知:感知和獲取環境中的重要線索或元素;
理解:整合感知到的數據和信息,分析其相關性;
預測:基於對環境信息的感知和理解,預測相關知識的未來的發展趨勢。
1.2 網路安全態勢感知概念
目前,對網路安全態勢感知並未有一個統一而全面的定義,我們可以結合態勢感知通用定義來對對網路安全態勢感知給出一個基本描述,即:
網路安全態勢感知是綜合分析網路安全要素,評估網路安全狀況,預測其發展趨勢,並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現給用戶,並給出相應的報表和應對措施。
根據上述概念模型,網路安全態勢感知過程可以分為一下四個過程:
1)數據採集:通過各種檢測工具,對各種影響系統安全性的要素進行檢測採集獲取,這一步是態勢感知的前提;
2)態勢理解:對各種網路安全要素數據進行分類、歸並、關聯分析等手段進行處理融合,對融合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得出影響網路的整體安全狀況,這一步是態勢感知基礎;
3)態勢評估:定性、定量分析網路當前的安全狀態和薄弱環節,並給出相應的應對措施,這一步是態勢感知的核心;
4)態勢預測:通過對態勢評估輸出的數據,預測網路安全狀況的發展趨勢,這一步是態勢感知的目標。
網路安全態勢感知要做到深度和廣度兼備,從多層次、多角度、多粒度分析系統的安全性並提供應對措施,以圖、表和安全報表的形式展現給用戶。
二、態勢感知常用分析模型
在網路安全態勢感知的分析過程中,會應用到很多成熟的分析模型,這些模型的分析方法雖各不相同,但多數都包含了感知、理解和預測的三個要素。
2.1 始於感知:Endsley模型
Endsley模型中,態勢感知始於感知。
感知包含對網路環境中重要組成要素的狀態、屬性及動態等信息,以及將其歸類整理的過程。
理解則是對這些重要組成要素的信息的融合與解讀,不僅是對單個分析對象的判斷分析,還包括對多個關聯對象的整合梳理。同時,理解是隨著態勢的變化而不斷更新演變的,不斷將新的信息融合進來形成新的理解。
在了解態勢要素的狀態和變化的基礎上,對態勢中各要素即將呈現的狀態和變化進行預測。
2.2 循環對抗:OODA模型
OODA是指觀察(Oberve)、調整(Orient)、決策(Decide)以及行動(Act),它是信息戰領域的一個概念。OODA是一個不斷收集信息、評估決策和採取行動的過程。
將OODA循環應用在網路安全態勢感知中,攻擊者與分析者都面臨這樣的循環過程:在觀察中感知攻擊與被攻擊,在理解中調整並決策攻擊與防禦方法,預測對手下一個動作並發起行動,同時進入下一輪的觀察。
如果分析者的OODA循環比攻擊者快,那麼分析者有可能「進入」對方的循環中,從而占據優勢。例如通過關注對方正在進行或者可能進行的事情,即分析對手的OODA環,來判斷對手下一步將採取的動作,而先於對方採取行動。
2.3 數據融合:JDL模型
JDL(Joint Directors of Laboratories)模型是信息融合系統中的一種信息處理方式,由美國國防部成立的數據融合聯合指揮實驗室提出。
JDL模型將來自不同數據源的數據和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根據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目標識別、身份估計、態勢評估和威脅評估,融合過程會通過不斷的精煉評估結果來提高評估的准確性。
在網路安全態勢感知中,面對來自內外部大量的安全數據,通過JDL模型進行數據的融合分析,能夠實現對分析目標的感知、理解與影響評估,為後續的預測提供重要的分析基礎和支撐。
2.4 假設與推理:RPD模型
RPD(Recognition Primed Decision)模型中定義態勢感知分為兩個階段:感知和評估。
感知階段通過特徵匹配的方式,將現有態勢與過去態勢進行對比,選取相似度高的過去態勢,找出當時採取的哪些行動方案是有效的。評估階段分析過去相似態勢有效的行動方案,推測當前態勢可能的演化過程,並調整行動方案。
以上方式若遇到匹配結果不理想的情況,則採取構造故事的方式,即根據經驗探索潛在的假設,再評估每個假設與實際發生情況的相符度。在RPD模型中對感知、理解和預測三要素的主要體現為:基於假設進行相關信息的收集(感知),特徵匹配和故事構造(理解),假設驅動思維模擬與推測(預測)。
三、態勢感知應用關鍵點
當前,單維度的網路安全防禦技術手段,已經難以應對復雜的網路環境和大量存在的安全問題,對網路安全態勢感知具體模型和技術的研究,已經成為2.0時代網路安全技術的焦點,同時很多機構也已經推出了網路安全態勢感知產品和解決方案。
但是,目前市場上的的相關產品和解決方案,都相對偏重於網路安全態勢的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的感知,網路安全態勢感知的數據分析的深度和廣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同時網路安全態勢感知與其它系統平台的聯動不足,無法將態勢感知與安全運營深入融合。
為此,太極信安認為網路安全態勢感知平台的建設,應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在數據採集方面,網路安全數據來源要盡可能的豐富,應該包括網路結構數據、網路服務數據、漏洞數據、脆弱性數據、威脅與入侵數據、用戶異常行為數據等等,只有這樣態勢評估結果才能准確。
2、在態勢評估方面,態勢感評估要對多個層次、多個角度進行評估,能夠評估網路的業務安全、數據安全、基礎設施安全和整體安全狀況,並且應該針對不同的應用背景和不同的網路規模選擇不同的評估方法。
3、在態勢感知流程方面,態勢感知流程要規范,所採用的演算法要簡單,應該選擇規范化的、易操作的評估模型和預測模型,能夠做到實時准確的評估網路安全態勢。
4、在態勢預測方面,態勢感知要能支持對不同的評估結果預測其發展趨勢,預防大規模安全事件的發生。
5、在態勢感知結果顯示方面,態勢感知能支持多種形式的可視化顯示,支持與用戶的交互,能根據不同的應用需求生成態勢評測報表,並提供相應的改進措施。
四、總結
上述幾種模型和應用關鍵點對網路安全態勢感知來講至關重要,將這些基本概念和關鍵點進行深入理解並付諸於實踐,才能真正幫助決策者獲得網路安全態勢感知能力。
太極信安認為,建設網路安全態勢感知平台,應以「業務+數據定義安全」戰略為核心驅動,基於更廣、更深的數據來源分析,以用戶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從綜合安全、業務安全、數據安全、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等多個維度為用戶提供全面的安全態勢感知,在認知、理解、預測的基礎上,真正幫助用戶實現看見業務、看懂威脅、看透風險、輔助決策。
摘自 CSDN 道法一自然
Ⅹ 網路安全,如何化被動為主動
根據Gartner近年的調查,有97%的入侵行為發生在已經部署適當網路安全防護系統的公司,99%的攻擊行為是使用已知並存在多年的攻擊方式或者漏洞,95%穿透防火牆的入侵行為是因為誤配置造成。
盡管投入了大量資源進行網路安全建設,網路安全現實狀況卻並不樂觀。在日常網路安全運維中,更多是處於被動響應的模式和狀態,安全團隊陷入到每天海量的安全日誌告警裡面,而當安全事件真正發生的時候,危害已經造成。
如何化被動為主動
網路安全如何化被動為主動?想要跳出被動應對網路安全威脅的局面,安全團隊需要主動診斷和預判關鍵風險點,並提前處理。
安全團隊需要准確回答以下幾個基本的問題:
· 被保護的業務資產,存在哪些可以被攻擊者利用的漏洞?
· 現有的網路安全防禦系統是否有效?是否存在防護上的漏洞?
· 現有防禦能力能否應對日益增長的網路安全威脅?
· 被保護的業務資產面臨最緊迫的風險是什麼?
要有效解答上述難題,最直接主動的方法便是通過使用與攻擊者相同模擬攻擊模式進行測試和驗證,化被動為主動,領先黑客一步掌握自身業務資產所存在的可被攻擊利用漏洞、防護盲點,從而進行針對性地修復。
完成這點,需要安全團隊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對於很多需要兼顧開發與安全的技術團隊來說,這無疑讓原本就緊促的工作進程更難以推進,這種情況下,一款智能自動化的風險驗證工具便是「眾望所歸」。
Vackbot智能自動化風險驗證平台
墨雲科技的「VackBot智能自動化風險驗證平台」,是國內首個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模擬黑客入侵的平台,在授權情況下以安全的方式自動、連續、大規模的執行驗證入侵和模擬攻擊,幫助用戶挖掘可被利用的漏洞,快速驗證當前安全防護系統有效性。
VackBot能為用戶提供如下安全驗證服務:
1.自動化滲透測試服務: 自動對測試目標進行資產識別、攻擊面挖掘、漏洞驗證、模擬攻擊利用和風險取證、迭代攻擊,挖掘可被利用漏洞;
2.網路安全防護能力驗證服務: 基於MITRE ATT&CK框架,模擬各類APT攻擊,對網路進行入侵和攻擊模擬,以評估安全防護設施是否在按預期工作,是否能夠有效抵禦各種新的攻擊方法,精準定位安全防護漏洞;
3.常態化、持續的安全風險驗證: 對目標系統進行長期的、可由多類觸發事件自動喚醒的持續的漏洞檢查,及時發現暴露的安全風險,縮短風險暴露窗口;
4.深度檢測: 利用AI自主學習,通過自動化迭代攻擊,提供更全面的安全風險驗證,減少死角;
5.聚焦關鍵脆弱點: 為用戶提供漏洞修復的優先指引,提升漏洞修復效用。
VackBot智能自動化風險驗證服務,可准確挖掘業務資產上的可利用漏洞,實現從「黑客」視角分析評估企業的安全態勢,量化評估風險,識別和發現安全防護薄弱點,檢測網路安全防禦系統的防護有效性,領先攻擊者一步做好風險管理,在網路攻防對抗中化被動為主動,贏得先手。
了解更多關鍵信息,請關注墨雲安全,關注更智能的網路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