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全設置 » 網路安全部署研究與實施
擴展閱讀
手機網路參數在哪設 2025-09-14 07:43:09

網路安全部署研究與實施

發布時間: 2022-02-23 14:11:13

1. 我國網路安全現狀分析研究的目的是什麼

論文摘要:計算機網路和互聯網的發展,區域網安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和關注。是在區域網在廣域網中,都著自然和人為等諸多因素的潛在威脅和網路的脆弱性。故此,區域網的安全措施應是能地不同的威脅和脆弱性,才能網路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信息的安全與暢通,區域網的安全防範措施已迫在眉睫。
1.當前區域網安全
1.1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
計算機網路,通信設備和線路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獨立的多個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以功能的網路軟體(即網路通信協議、信息交換和網路操作系統等)網路中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①]
計算機網路由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兩構成。通信子網是計算機網路中數據通信的;資源子網是計算機網路中面向用戶的,全網路面向應用的數據工作。就區域網而言,通信子網由網卡、線纜、集線器、中繼器、網橋、路由器、交換機等設備和軟體組成。資源子網由連網的伺服器、工作站、共享的列印機和設備及軟體所組成。
1.2 網路安全定義
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因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遭受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網路安全從其本質講網路上的信息安全。[②]
1.3 區域網安全
區域網的安全主要包括物理安全與邏輯安全。物理安全主要指網路硬體的、使用及管理等;邏輯安全是從軟體的角度的,主要指數據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
1.3.1 來自互聯網的安全威脅
區域網是與Inernet互連的。Internet的開放性、國際性與自由性,區域網將面臨嚴重的安全威脅。區域網與外部網路間的安全防護措施,很容易遭到來自Internet 黑客的攻擊。可以嗅探程序來探測、掃描網路及操作系統的安全漏洞,如網路I P 地址、應用操作系統的類型、開放的T C P 埠號、系統用來保存用戶名和口令等安全信息的關鍵文件等,並攻擊程序攻擊。還可以網路監聽等手段內部網用戶的用戶名、口令等信息,進而假冒內部合法身份非法登錄,竊取內部網路中信息。還能發送數據包對網路伺服器攻擊,使得伺服器超負荷工作拒絕服務,甚至使系統癱瘓。
1.3.2 來自區域網內部的安全威脅
內部管理人員把內部網路結構、管理員口令系統的信息傳播給外人帶來信息泄漏;內部職工熟悉伺服器、小程序、腳本和系統的弱點,網路開些小玩笑,甚至搞破壞。如,泄漏至關的信息、錯誤地資料庫、刪除數據等,都將給網路的安全威脅。

2. 1、 什麼是網路安全為了保證網路安全,有哪些措施

您好,您可以把網路看作是您剛購買的房子。為了保護您的財產您一定會為您的房子增加一些安全裝置,比如防盜門和防盜網。物業公司為了保障整個社區業主的安全,也會安裝門禁系統和監控等等。這些就是安全措施。
網路安全是相同的,網路安全確保只有授權的用戶可以訪問網路,以防止非法接入的攻擊者。網路安全還可以定時的掃描全網的安全漏洞,如,系統漏洞,安全隱患。網路安全是一套系統架構,它需要由多個組件組成,就好似您的房子的安全系統一樣,也是由多個組件組成。
網路安全措施指的是具體的實施方案,以及安全性部署。如,為了確保接入的用戶都是授權的,那麼您可以要使用安全身份驗證系統,並為每一個授權的用戶指定他們的訪問許可權;為了實現安全監控,您可能需要購買專門IDS(入侵檢測系統)或者IPS(入侵防禦系統)設備。
總而言之,網路安全是目前計算機網路,特別是企業網路不缺少的一部分,您一定不會先買車再去買安全氣囊吧。網路也是一樣,在構建網路之前,您就需要將網路安全考慮在內了。

3. 求教目前世界范圍內網路安全方面的最新進展與研究熱點

【熱心相助】
國內外網路安全技術研究現狀
1.國外網路安全技術的現狀
(1)構建完善網路安全保障體系
針對未來網路信息戰和各種網路威脅、安全隱患越來越暴露的安全問題。新的安全需求、新的網路環境、新的威脅,促使美國和其他很多發達國家為具體的技術建立一個以深度防禦為特點的整體網路安全平台——網路安全保障體系。
(2)改進常用安全防護技術
美國等國家對入侵檢測、漏洞掃描、入侵防禦技術、防火牆技術、病毒防禦、訪問控制、身份認證等傳統的網路安全技術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改進其實現技術,為國防等重要機構研發了新型的智能入侵防禦系統、檢測系統、漏洞掃描系統、防火牆等多種安全產品。
另外,美國等發達國家還結合生物識別、PKI和智能卡技術研究訪問控制技術。美國軍隊將生物測量技術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重點。從美國發生了恐怖襲擊事件,進一步意識到生物識別技術在信息安全領域的潛力。除利用指紋、聲音成功鑒別身份外,還發展了遠距人臉掃描和遠距虹膜掃描的技術,避免了傳統識別方法易丟失、易欺騙等許多缺陷。
(3)強化雲安全信息關聯分析
目前,針對各種更加復雜及頻繁的網路攻擊,加強對單個入侵監測系統數據和漏洞掃描分析等層次的雲安全技術的研究,及時地將不同安全設備、不同地區的信息進行關聯性分析,快速而深入地掌握攻擊者的攻擊策略等信息。美國在捕獲攻擊信息和掃描系統弱點等傳統技術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4)加強安全產品測評技術
系統安全評估技術包括安全產品評估和信息基礎設施安全性評估技校。
美國受恐怖襲擊「9.11」事件以來,進一步加強了安全產品測評技術,軍隊的網路安全產品逐步採用在網路安全技術上有競爭力的產品,需要對其進行嚴格的安全測試和安全等級的劃分,作為選擇的重要依據。
(5)提高網路生存(抗毀)技術
美軍注重研究當網路系統受到攻擊或遭遇突發事件、面臨失效的威脅時,盡快使系統關鍵部分能夠繼續提供關鍵服務,並能盡快恢復所有或部分服務。結合系統安全技術,從系統整體考慮安全問題,是網路系統更具有韌性、抗毀性,從而達到提高系統安全性的目的。
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進程的基本控制技術、容錯服務、失效檢測和失效分類、服務分布式技術、服務高可靠性控制、可靠性管理、服務再協商技術。
(6)優化應急響應技術
在美國「9.11」 襲擊事件五角大樓被炸的災難性事件中,應急響應技術在網路安全體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僅在遭受襲擊後幾小時就基本成功地恢復其網路系統的正常運作,主要是得益於事前在西海岸的數據備份和有效的遠程恢復技術。在技術上有所准備,是美軍五角大樓的信息系統得以避免致命破壞的重要原因。
(7)新密碼技術的研究
美國政府在進一步加強傳統密碼技術研究的同時,研究和應用改進新橢圓曲線和AES等對稱密碼,積極進行量子密碼新技術的研究。量子技術在密碼學上的應用分為兩類:一是利用量子計算機對傳統密碼體制進行分析;二是利用單光子的測不準原理在光纖一級實現密鑰管理和信息加密,即量子密碼學。
2. 我國網路安全技術方面的差距
雖然,我國對網路安全技術方面的研究取得一些新成果,但是,與先進的發達國家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應用等方面相比還有差距,需要盡快趕上,否則「被動就要挨打」。
(1)安全意識差,忽視風險分析
目前,我國較多企事業機構在進行構建及實施網路信息系統前,經常忽略或簡化風險分析,導致無法全面地認識系統存在的威脅,很可能導致安全策略、防護方案脫離實際。
(2)急需自主研發的關鍵技術
現在,我國計算機軟硬體包括操作系統、資料庫系統等關鍵技術嚴重依賴國外,而且缺乏網路傳輸專用安全協議,這是最大的安全隱患、風險和缺陷,一旦發生信息戰時,非國產的晶元、操作系統都有可能成為敵方利用的工具。所以,急需進行操作系統等安全化研究,並加強專用協議的研究,增強內部信息傳輸的保密性。
對於已有的安全技術體系,包括訪問控制技術體系、認證授權技術體系、安全DNS體系、IA工具集合、公鑰基礎設施PKI技術體系等,應該制訂持續性發展研究計劃,不斷發展完善,為網路安全保障充分發揮更大的作用。
(3)安全檢測薄弱
網路安全檢測與防禦是網路信息有效保障的動態措施,通過入侵檢測與防禦、漏洞掃描等手段,定期對系統進行安全檢測和評估,及時發現安全問題,進行安全預警,對安全漏洞進行修補加固,防止發生重大網路安全事故。
我國在安全檢測與防禦方面比較薄弱,應研究將入侵檢測與防禦、漏洞掃描、路由等技術相結合,實現跨越多邊界的網路入侵攻擊事件的檢測、防禦、追蹤和取證。
(4)安全測試與評估不完善
如測試評估的標准還不完整,測試評估的自動化工具匱乏,測試評估的手段不全面,滲透性測試的技術方法貧乏,尤其在評估網路整體安全性方面幾乎空白。
(5)應急響應能力弱
應急響應就是對網路系統遭受的意外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其應急響應能力是衡量系統生存性的重要指標。網路系統一旦發生突發事件,系統必須具備應急響應能力,使系統的損失降至最低,保證系統能夠維持最必需的服務,以便進行系統恢復。
我國應急處理的能力較弱,缺乏系統性,對系統存在的脆弱性、漏洞、入侵、安全突發事件等相關知識研究不夠深入。特別是在跟蹤定位、現場取證、攻擊隔離等方面的技術,缺乏研究和相應的產品。
(6)需要強化系統恢復技術
網路系統恢復指系統在遭受破壞後,能夠恢復為可用狀態或仍然維持最基本服務的能力。我國在網路系統恢復方面的工作,主要從系統可靠性角度進行考慮,以磁碟鏡像備份、數據備份為主,以提高系統的可靠性。然而,系統可恢復性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是當系統遭受毀滅性破壞後的恢復能力,包括整個運行系統的恢復和數據信息的恢復等。在這方面的研究明顯存在差距,應注重相關遠程備份、異地備份與恢復技術的研究,包括研究遠程備份中數據一致性、完整性、訪問控制等關鍵技術。
參考資料主要網站
[ 1 ] IT專家網 http://security.ctocio.com.cn/
[ 2 ] 中國IT實驗室 http://download.chinaitlab.com/
[ 3 ] 安全中國 http://www.anqn.com/jiamijiemi/
[ 4 ] 中國計算機安全 http://www.infosec.org.cn/
[ 5 ] 51CTO技術論壇 http://www.51cto.com/html/
[ 6 ] 毒霸信息安全網 http://news.ba.net/secure/2006/06/07/84794.shtml
[ 7 ] 金山客戶服務中心 http://kefu.xoyo.com/index.php?game=ba
[ 8 ] 中國安全網 http://www.securitycn.net/
[ 9 ] IT安全世界 http://www.itcso.com/

4. 網路安全如何實施

怎麼網路安全
1.安裝好殺毒軟體和防火牆並及時更新。
2.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不去點擊一些不良網站和郵件。少下載
3.定期殺毒,及時給系統打好補丁。
4.學習網路安全知識,遠離黑客工具。

首先:系統補丁要及時打
其次:安裝殺毒軟體是必要的
再次:不好的網站不要亂上。
最後:基本上平時注意點就可以了

5. 網路安全策略應當保持有效性完備性和一致性安全策略的制定與實施應當遵循什麼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6

6. 收集網路安全的終極部署方法於構思

沒有辦法,安全的方法就是防禦。根據攻擊,病毒進入的源進行對應的策略性限制,別無他法

7. 急求,網路安全大作業:關於某公司的一個網路安全解決方案(給出部署圖示,並作出解釋)

說明:
1.在伺服器區前端部署防火牆和IPS,採用嚴格的訪問許可權
2.在核心層交換機或者路由器上寫ACL禁止外部用戶訪問除web以外的伺服器,在內網做地址轉換,也可有效防止外部對內部的訪問。
3.專網伺服器更新補丁,安全網路防火牆(如web伺服器安裝安全狗、D盾等),同時採取安全的密鑰策略。
4.在外事機構的出口防火牆上實施詳細的ACL策略,保證業務子網的安全。
5.在外事機構和總部之間使用IPsec VPN實現安全的訪問。
6.在公司總部出口路由器或者防火牆上部署SSL VPN,保證差旅用戶對內網的安全訪問。
7.在伺服器區部署AAA伺服器,對遠程SSL VPN訪問用戶進行認證、授權和審計;同時對資料庫伺服器訪問進行AAA。

8. 網路安全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系統安全
指在系統安全生命周期內應用系統安全工程和系統安全管理方法,辨識系統中的隱患,並採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使其危險性最小,從而使系統在規定的性能、時間和成本范圍內達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除了要關注信息系統的功能,還需要注意系統應用的安全問題,不僅要使用強密碼對信息系統進行保護,還需要進行定期進行系統檢查和升級,加強系統對內和對外的雙向保護。
系統開發完後,應對其進行具體化的安全評估,沒有絕對安全的系統,許多危險和攻擊都是潛在的,雖然不能保證系統的絕對安全,但能對其提前做好防護和危險防範。
二、應用安全
指保障應用程序使用過程和結果的安全,換句話說,就是針對應用程序或工具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計算、傳輸數據的泄露和失竊,通過其他安全工具或策略來消除隱患。
應用與系統是密不可分的,應用上會涉及到更多的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無論是web應用還是移動應用,想要確保應用在安全范圍內,可以考慮部署相關安全產品或實施網路安全檢測工作。
三、物理安全
是整個計算機網路系統安全的前提,是保護計算機網路設備、設施以及其他媒體免遭地震、水災、火災等環境事故、人為操作失誤或各種計算機犯罪行為導致的破壞的過程。
網路設備的存放,應該定期檢查和升級,網路設備也會存在安全隱患,策略是否更新以及機房環境等 ,都應該是我們考慮的安全問題。
四、管理安全
指為數據和系統提供適當的保護而制定的管理限制和附加控制措施,當網路出現攻擊行為或網路受到其它一些安全威脅時(如企業內部人員的違規操作等),無法進行實時的檢測、監控、報警。同時,當事故發生後,也無法溯源到原因,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站點的訪問活動進行多層次的記錄,及時發現非法入侵行為。‍‍‍‍‍‍‍

9. 淺談網路安全策略的部署

這個你可以自己去看下,找一些客戶比較多、運用規模也比較廣的網路安全公司,我想他們的技術實踐或解決方案應該有寫,像聯軟、思科這些,應該都有的。

10. 如何加強網路安全的實施與管理辦法

1、制定網路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法律法規是一種重要的行為准則,是實現有序管理和社會公平正義的有效途徑。網路與我們的生活日益密不可分,網路環境的治理必須通過法治的方式來加以規范。世界很多國家都先後制定了網路安全管理法律法規,以期規范網路秩序和行為。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針對我國網路通信安全問題,制訂了《通信網路安全防護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網路通信機構和單位有責任對網路通信科學有效劃分,根據有可能會對網路單元遭受到的破壞程度,損害到經濟發展和社會制度建設、國家的安危和大眾利益的,有必要針對級別進行分級。電信管理部門可以針對級別劃分情況,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審核評議。而執行機構,即網路通信單位要根據實際存在的問題對網路單元進行實質有效性分級。針對以上條款我們可以認識到,網路安全的保證前提必須有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辦法。網路機系統相當於一棵大樹,樹的枝幹如果出現問題勢必影響到大樹的生長。
可以說網路安全的防護網首先就是保護網路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規,網路安全問題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緊要問題,每一個網路使用者都應該與計算機網路和睦相處,不利用網路做違法違規的事情,能夠做到做到自省、自警。
2、 採用最先進的網路管理技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我們要保障安全穩定的網路環境,採用先進的技術的管理工具是必要的。在2011年中國最大軟體開發聯盟網站600萬用戶賬號密碼被盜,全國有名網友交流互動平台人人網500萬用戶賬號密碼被盜等多家網站出現這種網路安全慘案。最主要一個原因就是用戶資料庫依然採用老舊的明文管理方式沒有及時應用新的更加安全的管理用戶賬號方式,這點從CSDN網站用戶賬號被泄露的聲明:「CSDN網站早期使用過明文密碼,使用明文是因為和一個第三方chat程序整合驗證帶來的,後來的程序員始終未對此進行處理。一直到2009年4月當時的程序員修改了密碼保存方式,改成了加密密碼。 但部分老的明文密碼未被清理,2010年8月底,對賬號資料庫全部明文密碼進行了清理。2011年元旦我們升級改造了CSDN賬號管理功能,使用了強加密演算法,賬號資料庫從Windows Server上的SQL Server遷移到了Linux平台的MySQL資料庫,解決了CSDN賬號的各種安全性問題。」通過上面的案例,我們知道保障安全的網路應用避免災難性的損失,採用先進的網路管理與開發技術與平台是及其重要的。同時我們也要研究開發避免網路安全新方法新技術。必須達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境界,才能在網路安全這場保衛戰中獲得圓滿勝利。保證網路優化環境的正常運轉。
3、 選擇優秀的網路管理工具
優良的網路管理工具是網路管理安全有效的根本。先進的網路管理工具能夠推動法律法規在網路管理上的真正實施,保障網路使用者的完全,並有效保證信息監管執行。
一個家庭裡面,父母和孩子離不開溝通,這就如同一個管道一樣,正面的負面都可以通過這個管道進行傳輸。網路系統也是這樣,孩子沉迷與網路的世界,在無良網站上觀看色情表演,以及玩游戲,這些都是需要藉助於網路技術和網路工具屏蔽掉的。還有些釣魚網站以及垃圾郵件和廣告,都需要藉助有效的網路信息系統的安全系統來進行處理。保障網路速度的流暢和安全。網路管理工具和軟體可以擔負起這樣的作用,現在就來看看幾款管理系統模型:
網路需求存在的差異,就對網路軟體系統提出了不同模式和版本的需求,網路使用的過程要求我們必須有一個穩定安全的網路信息系統。
網路環境的變化也給網路安全工具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通過有效劃分網路安全級別,網路介面必須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尤其是網路客戶群和單一的網路客戶。在一個單位中,一般小的網路介面就能滿足公司內各個部門的需要,保障內部之間網路的流暢運行即是他們的需求,因此,如何選用一款優質的網路管理軟體和工具非常的有必要。
4、 選拔合格的網路管理人員
網路管理如同一輛性能不錯的機車,但是只有技術操作精良的人才能承擔起讓它發揮良好作用的重任。先進的網路管理工具和技術,有些操作者不會用或者不擅長用,思維模式陳舊,這樣只會給網路安全帶來更多的負面效應,不能保證網路安全的穩定性,為安全運轉埋下隱患。
(1)必須了解網路基礎知識。
總的來說,網路技術是一個計算機網路系統有效運轉的基礎。必須熟知網路計算機基礎知識,網路系統構架,網路維護和管理,內部區域網絡、有效防控網路病毒等基礎操作知識。另外,網路管理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在網路的設備、安全、管理以及實地開發應用中,要做到熟練掌握而沒有空白區域。計算機網路的維護運行,還需要網路管理人員有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這也能夠說明管理者達到的水平。在網路需求和網路性能發揮等目標上實施有效管理。
(2)熟悉網路安全管理條例
網路管理人員必須熟悉國家制定的相關的安全管理辦法,通過法律法規的武器來保護網路安全,作為他們工作的依據和標准,有必要也有能力為維護網路安全盡職盡責。
(3)工作責任感要強
與普通管理崗位不同的是,網路安全問題可能隨時發生。這就給網路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更切實的要求。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快速做出決策的能力,能夠提出有效的應對辦法,把網路安全問題降到最低程度,所以網路管理人員的責任心必須要強。對於出現的問題,能在8小時以內解決,盡量不影響以後時間段的網路運轉。
總之,網路安全問題已經上升到國家安全問題的高度,怎樣有效地加強網路安全管理,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防範不良意識形態的侵入和影響,各國一直在努力研究。筆者在網路安全管理方面提出了自己膚淺的觀點,希望對我國民航的網路安全管理有所借鑒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