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滴滴事件的來龍去脈復盤,對互聯網企業有哪些啟示
2022年7月21日,「網信中國」發布對滴滴處以80.26億元罰款的決定,引發廣泛關注。滴滴事件的來龍去脈及其對互聯網企業的啟示,讓我們深思。
一、滴滴被罰始末
滴滴低調上市,隨後遭遇網路安全審查。6月11日,滴滴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上市。然而,7月2日,國家網信辦對滴滴啟動網路安全審查,並於7月4日下架「滴滴出行」APP,引發輿論關注。7月9日,滴滴被再次下架25款APP,同時國家網信辦宣布進駐滴滴進行網路安全審查。此階段輿論情緒以負面為主,主要為指責、批評以及質疑滴滴。
隨後,滴滴籌備紐交所退市。2022年5月23日,滴滴宣布啟動退市工作,同年6月13日正式在紐交所摘牌,轉至場外OTC市場交易。這一階段,輿論情緒有所平緩。
最終,滴滴被行政處罰。7月21日,「網信中國」發布決定,對滴滴處以80.26億元罰款。罰款原因涉及滴滴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嚴重影響國家安全的數據處理活動以及拒不履行監管部門要求等。這一事件在發布當天達到輿情頂峰,後續熱度降低。
二、輿論分析
滴滴被罰事件引發輿論聚焦,主要關注點包括滴滴的股東結構、違法行為的嚴重性、罰款結果的合理性和對互聯網企業的警示作用。
滴滴的股東多為外資,特別是軟銀的願景基金、Uber和騰訊等大公司為最大股東。這一結構導致滴滴被貼上外資控股的標簽,引發爭議。
違法行為涉及國家安全,數據可以用於戰略打擊、行政機構安全分析和個人安全威脅。這一行為對國家安全構成嚴重隱患。
對於罰款結果,輿論態度分化。支持者認為罰款正當,對資本的無序擴張有震懾作用;批評者認為罰款太輕,不足以震懾資本。
三、啟示與建議
滴滴被罰事件為互聯網企業敲響了警鍾。網路數據安全執法力度正在加強,企業必須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建立數據合規架構,包括組建合規團隊、審計數據資產、監測合規工作等,是防範風險的關鍵。
企業應明確數據合規管理責任,定期進行數據安全審計,建立有效的舉報機制和合規培訓體系,確保數據合規工作長期有效。同時,積極支持平台經濟的規范發展,避免資本無序擴張,促進企業健康有序發展。
滴滴事件提醒互聯網企業,網路安全與數據合規是企業必須重視的核心問題。只有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加強自我監管,才能在數字化時代持續健康發展。
B. 滴滴出行為什麼被審查
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通告,宣布對滴滴出行進行網路安全審查。受此消息影響,滴滴出行股價大跌,滴滴出行還因此遭到外界質疑。
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表示,為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對「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為配合網路安全審查工作,防範風險擴大,審查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戶注冊。至於詳細的調查原因,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並沒有公布,滴滴出行也只是說「積極配合調查」。
有傳言稱,滴滴出行為了成功在美國上市,所以給美國提供了用戶數據和道路數據。對此,滴滴出行副總裁、滴滴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李敏在其個人微博表示,滴滴國內用戶的數據都存放在國內伺服器,絕無可能把數據交給美國。
而本就在國內市場口碑不好的滴滴才低調的在美國上市,畢竟如果在國內上市,市值沒有在美國的市值高,在美國市值超800億美元。而在這次審查事件後市值跌落10%左右,這消息肯定會有部分網友叫好,特別在網路司機內心多少有些喜悅。
畢竟在滴滴的司機都知道滴滴出行抽佣高的離譜高達20%至40%的抽佣,而且滴滴對司機的態度極度冷淡,對司機的安全和權益沒有一定的保障。
C. 為什麼滴滴前腳上市就被網路安全審查
前不久,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了《網路安全審查辦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向 社會 公開徵求意見。《辦法》新增第六條: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運營者赴國外上市,必須向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申報網路安全審查。審查的重點評估對象新增了數據處理活動以及國外上市可能帶來的國家安全風險,如核心數據、重要數據或大量個人信息被竊取、泄露、毀損、非法利用或出境的風險以及被國外政府影響、控制、惡意利用的風險等。
到底什麼是網路安全?網路安全是以網路為主要的安全體系的立場,主要涉及網路安全域、防火牆、網路訪問控制、抗DDOS等場景,更多是指向整個網路空間的環境。網路資訊及資料均可存在於網路空間內或網路外。「資料可視為資料的主要載體,資料是對資料進行有意義分析的價值資產,常見的資料安全事件有網路入侵、資料泄露、資料篡改等。而數據安全則是以數據為中心,主要關注數據安全周期的安全和合規性,以此來保護數據的安全。常見的數據安全事件有數據泄露、數據篡改等。
我們的《網路安全法》要求網路運營商在處理個人信息方面設置各種鐵籠,從收集個人信息到使用個人信息,建立個人信息保護系統。在法律的層面,明確了網路運營者不能瞎收集、亂使用個人信息,並且設立了嚴苛的法律責任來針對瞎收集、亂使用個人信息的行為。從法律上杜絕出現你剛打完某APP的網路電話說想吃火鍋,打開某APP就給你推送火鍋點的優惠卷等等這種荒唐的現象。讓我們每個人的個人信息更加安全,不容易被泄露。
7月2日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了關於對「滴滴出行」啟動網路安全審查的公告。此後半個月里,「滴滴」網路安全審查事件一直在持續。從最開始「滴滴出行」APP被要求下架,到7月9日「滴滴企業版」等25款App被曝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集體下架,再到近日七部門進駐,規格甚至超過了當初特斯拉的「五部門約談」。
為什麼滴滴前腳上市就被網路安全審查?因為滴滴「偷偷」上市的行為很容易讓人懷疑一點——在美國紐交所IPO的過程中,滴滴是否泄露了中國境內收集到的個人信息和其他數據。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也可能有所擔心,便根據《網路安全法》第三十七條:「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運營中收集和產生的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應當在境內存儲。因業務需要,確需向境外提供的,應當按照國家網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辦法進行安全評估;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網路安全審查辦法》等相關規定對滴滴進行網路安全審查。
信息泄露可能涉嫌犯罪,也就是拒不履行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罪。這個罪指的是:網路服務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致使用戶信息泄露,造成嚴重後果的;或致使刑事案件證據滅失,情節嚴重的;或有其他嚴重情節的,經監管部門責令採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的行為。
所以,信息泄露不僅僅是個人的隱私問題,而且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 社會 問題。這是一個信息時代,誰掌握了信息,誰就掌握了金錢和權力。個人認為,大范圍的信息泄露的嚴重程度不亞於一場傳染病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