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全設置 » 網路安全方面的戰爭有幾類
擴展閱讀
騰訊動漫怎麼設置網路 2025-05-12 15:22:15

網路安全方面的戰爭有幾類

發布時間: 2022-05-10 14:52:06

網路安全威脅有哪些

計算機網路安全所面臨的威脅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對網路中信息的威脅,二是對網路中設備的威脅。

從人的因素 考慮,影響網路安全的因素包括:
(1)人為的無意失誤。
(2)人為的惡意攻擊。一種是主動攻擊,另一種是被動攻擊。
(3)網路軟體的漏洞和「後門」。


針對您的問題這個一般都是針對WEB攻擊吧!一般有釣魚攻擊!網站掛馬!跨站攻擊!!DDOS這些吧!至於防禦方案!不同情況不一樣!沒有特定標准!+
內部威脅,包括系統自身的漏洞,計算機硬體的突發故障等外部威脅,包括網路上的病毒,網路上的惡意攻擊等


5.黑客:

㈡ 網路安全涉及哪些方面 常見的網路攻擊方式

網路安全涉及
1、企業安全制度(最重要)
2、數據安全(防災備份機制)
3、傳輸安全(路由熱備份、NAT、ACL等)
4、伺服器安全(包括冗餘、DMZ區域等)
5、防火牆安全(硬體或軟體實現、背靠背、DMZ等)
6、防病毒安全
網路攻擊有多種形式,合攏而來, 可簡單分為四類攻擊。

1、人性式攻擊,比如釣魚式攻擊、社會工程學攻擊,這些攻擊方式,技術含量往往很低,針對就是人性。有點騙子攻擊的味道。著名黑客菲特尼客,以這種攻擊為特長。
2、中間人攻擊,各式各樣的網路攻擊,合攏而來幾乎都是中間人攻擊,原因很簡單,任何兩方面的通訊,必然受到第三方攻擊的威脅。比如sniffer嗅探攻擊,這種攻擊可以說是網路攻擊中最常用的,以此衍生出來的,ARP欺騙、DNS欺騙,小到木馬以DLL劫持等技術進行傳播,幾乎都在使用中間人攻擊。
3、缺陷式攻擊,世界上沒有一件完美的東西,網路也是如此,譬如DDOS攻擊,這本質上不是漏洞,而只是一個小小的缺陷,因為TCP協議必須經歷三次握手。
4、漏洞式攻擊,就是所謂的0day Hacker攻擊,這種攻擊是最致命的,但凡黑客手中,必定有一些未公布的0day漏洞利用軟體,可以瞬間完成攻擊。

㈢ 網路安全攻擊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 網路信息系統所面臨而對威脅來自很多方面,而且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從宏觀上看,這些威脅可分為人為威脅和自然威脅。

  • 自然威脅來自與各種自然災害、惡劣的場地環境、電磁干擾、網路設備的自然老化等。這些威脅是無目的的,但會對網路通信系統造成損害,危及通信安全。而人為威脅是對網路信息系統的人為攻擊,通過尋找系統的弱點,以非授權方式達到破壞、欺騙和竊取數據信息等目的。兩者相比,精心設計的人為攻擊威脅難防備、種類多、數量大。從對信息的破壞性上看,攻擊類型可以分為被動攻擊和主動攻擊。


主動攻擊

  • 主動攻擊會導致某些數據流的篡改和虛假數據流的產生。這類攻擊可分為篡改、偽造消息數據和終端(拒絕服務)。

    (1) 篡改消息

  • 篡改消息是指一個合法消息的某些部分被改變、刪除,消息被延遲或改變順序,通常用以產生一個未授權的效果。如修改傳輸消息中的數據,將「允許甲執行操作」改為「允許乙執行操作」。

    (2)偽造

    偽造指的是某個實體(人或系統)發出含有其他實體身份信息的數據信息,假扮成其他實體,從而以欺騙方式獲取一些合法用戶的權利和特權。

    (3)拒絕服務

    拒絕服務即常說的DoS(Deny of Service),會導致對通訊設備正常使用或管理被無條件地終端。通常是對整個網路實施破壞,以達到降低性能、終端服務的目的。這種攻擊也可能有一個特定的目標,如到某一特定目的地(如安全審計服務)的所有數據包都被組織。


    被動攻擊

    被動攻擊中攻擊者不對數據信息做任何修改,截取/竊聽是指在未經用戶同一和認可的情況下攻擊者獲得了信息或相關數據。通常包括竊聽、流量分析、破解弱加密的數據流等攻擊方式。

    (1)流量分析

  • 流量分析攻擊方式適用於一些特殊場合,例如敏感信息都是保密的,攻擊者雖然從截獲的消息中無法的到消息的真實內容,但攻擊者還能通過觀察這些數據報的模式,分析確定出通信雙方的位置、通信的次數及消息的長度,獲知相關的敏感信息,這種攻擊方式稱為流量分析。

    (2)竊聽

  • 竊聽是最常用的首段。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區域網上的數據傳送是基於廣播方式進行的,這就使一台主機有可能受到本子網上傳送的所有信息。而計算機的網卡工作在雜收模式時,它就可以將網路上傳送的所有信息傳送到上層,以供進一步分析。如果沒有採取加密措施,通過協議分析,可以完全掌握通信的全部內容,竊聽還可以用無限截獲方式得到信息,通過高靈敏接受裝置接收網路站點輻射的電磁波或網路連接設備輻射的電磁波,通過對電磁信號的分析恢復原數據信號從而獲得網路信息。盡管有時數據信息不能通過電磁信號全部恢復,但肯得到極有價值的情報。

  • 由於被動攻擊不會對被攻擊的信息做任何修改,留下痕跡很好,或者根本不留下痕跡,因而非常難以檢測,所以抗擊這類攻擊的重點在於預防,具體措施包括虛擬專用網VPN,採用加密技術保護信息以及使用交換式網路設備等。被動攻擊不易被發現,因而常常是主動攻擊的前奏。

  • 被動攻擊雖然難以檢測,但可採取措施有效地預防,而要有效地防止攻擊是十分困難的,開銷太大,抗擊主動攻擊的主要技術手段是檢測,以及從攻擊造成的破壞中及時地恢復。檢測同時還具有某種威懾效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防止攻擊的作用。具體措施包括自動審計、入侵檢測和完整性恢復等。

㈣ 計算機網路安全受到的威脅主要有哪兩種

計算機網路面臨的安全威脅大體可分為兩種:一是對網路本身的威脅,二是對網路中信息的威脅。對網路本身的威脅包括對網路設備和網路軟體系統平台的威脅;對網路中信息的威脅除了包括對網路中數據的威脅外,還包括對處理這些數據的信息系統應用軟體的威脅。 影響計算機網路安全的因素很多,對網路安全的威脅主要來自人為的無意失誤、人為的惡意攻擊和網路軟體系統的漏洞和「後門」三個方面的因素。 人為的無意失誤是造成網路不安全的重要原因。網路管理員在這方面不但肩負重任,還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稍有考慮不周,安全配置不當,就會造成安全漏洞。另外,用戶安全意識不強,不按照安全規定操作,如口令選擇不慎,將自己的賬戶隨意轉借他人或與別人共享,都會對網路安全帶來威脅。 人為的惡意攻擊是目前計算機網路所面臨的最大威脅。人為攻擊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主動攻擊,它以各種方式有選擇地破壞系統和數據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另一類是被動攻擊,它是在不影響網路和應用系統正常運行的情況下,進行截獲、竊取、破譯以獲得重要機密信息。這兩種攻擊均可對計算機網路造成極大的危害,導致網路癱瘓或機密泄漏。 網路軟體系統不可能百分之百無缺陷和無漏洞。另外,許多軟體都存在設計編程人員為了方便而設置的「後門」。這些漏洞和「後門」恰恰是黑客進行攻擊的首選目標。 所以一定要安裝使用360之類的可靠殺軟保護自己的電腦

㈤ 信息安全事件包括哪幾類

1、有害程序事件(MI)2、網路攻擊事件(NAI)3、信息破壞事件(IDI)4、信息內容安全事件(ICSI)5、設備設施故障(FF)6、災害性事件(DI)7、其他事件(OI)信息安全事件分類分級解讀

信息安全事件是指由於人為原因、軟硬體缺陷或故障、自然災害等情況對網路和信息系統或者其中的數據造成危害,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網路安全事件。

1、信息安全事件分類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 、《GBT 24363-2009 信息安全技信息安全應急響應計劃規范》、《GB\T 20984-2007 信息安全技術 信息安全風險評估規范》 《GB\Z 20985-2007 信息安全技術 信息網路攻擊事件管理指南》 《GB\Z 20986-2007 信息安全技術信息網路攻擊事件分類分級指南》等多部法律法規文件,根據信息安全事件發生的原因、表現形式等,將信息安全事件分為網路攻擊事件、有害程序事件、信息泄密事件和信息內容安全事件四大類。

網路攻擊事件:

通過網路或其他技術手段,利用信息系統的配置缺陷、協議缺陷、程序缺陷或使用暴力攻擊對信息系統實施攻擊,並造成信息系統異常或對信息系統當前運行造成潛在危害的信息安全事件,包括拒絕服務攻擊事件、後門攻擊事件、漏洞攻擊事件、網路掃描竊聽事件、網路釣魚事件、干擾事件等。

有害程序事件:

蓄意製造、傳播有害程序,或是因受到有害程序的影響而導致的信息安全事件。包括計算機病毒事件、蠕蟲事件、特洛伊木馬事件、僵屍網路事件、混合攻擊程序事件、網頁內嵌惡意代碼事件等。

信息泄露事件:

通過網路或其他技術手段,造成信息系統中的信息被篡改、假冒、泄漏、竊取等,導致的信息安全事件。信息泄露事件包括專利泄露、系統主動監控及異常查單、產品競價推銷、懷疑員工泄露客戶資料、員工泄露公司合同等。

信息內容安全事件:

利用信息網路發布、傳播危害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公共利益和公司利益的內容的安全事件。包括違反法律、法規和公司規定的信息安全事件;針對社會事項進行討論、評論,形成網上敏感的輿論熱點,出現一定規模炒作的信息安全事件;組織串連、煽動集會遊行的信息安全事件。

2、信息安全事件分級

依據《GB\Z 20985-2007 信息安全技術 信息網路攻擊事件管理指南》 《GB\Z 20986-2007 信息安全技術信息網路攻擊事件分類分級指南》等法律法規文件,從以下因素進行考慮

信息密級:衡量因信息安全事件中所涉及信息的重要程度的要素;

聲譽影響:衡量因信息安全事件對公司品牌

㈥ 根據形式網路安全威脅可分為哪些種類

第一點:從威脅的來源進行區分
1、內部威脅:80%的計算機犯罪都和系統安全遭受損害的內部攻擊有密切的關系。內部人員對機構的運作、結構熟悉,導致攻擊不易被發覺,內部人員最容易接觸敏感信息,危害的往往是機構最核心的數據、資源等。各機構的信息安全保護措施一般是防外不防內。能用來防止內部威脅的保護方法:對工作人員進行仔細審查、制定完善的安全策略;增強訪問控制系統;審計跟蹤以提高檢測出這種攻擊的可能性。
2、外部威脅:也稱為遠程攻擊,外部攻擊可以使用的方法有:搭線,截取輻射,冒充為系統的授權用戶,或冒充為系統的組成部分,為鑒別或訪問控制機制設置旁路;利用系統漏洞攻擊等。
第二點:從造成的結果上進行區分
被動威脅:這種威脅對信息的非授權泄露而未改變系統狀態。如信息竊取、密碼破譯、信息流量分析等,被動威脅的實現不會導致對系統中所含信息的任何篡改,而且系統的操作與狀態不受改變,但有用的信息可能被盜竊並被用於非法目的。使用消極的搭線竊聽辦法以觀察在通信線路上傳送的信息就是被動威脅的一種實現。
主動威脅:這種威脅是對系統的狀態進行故意的非授權的改變。對系統的主動威脅涉及到系統中所含信息的篡改,或對系統的狀態或操作的改變。一個非授權的用戶不懷好意地改動路由選擇表就是主動威脅的一個例子。與安全有關的主動威脅的例子可能是:入侵、篡改消息、重發消息、插入偽消息、重放、阻塞等。主動攻擊會直接進入信息系統內部,往往可影響系統的運行、造成巨大損失,並給信息網路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第三點:從威脅的動機上進行區分
偶發性威脅:偶發性威脅是指那些不帶預謀企圖的威脅。偶發性威脅的實例包括自然災害、系統故障,操作失誤和軟體出錯。人為的無意失誤包括:操作員安全配置不當造成的安全漏洞,用戶安全意識不強,用戶口令選擇不慎,用戶將自己的賬號隨意轉借他人或與別人共享等都會對網路安全帶來威脅。
故意性威脅:是指對計算機系統的有意圖、有目的的威脅。范圍可從使用監視工具進行隨意的檢測到使用特別的系統知識進行精心的攻擊。一種故意性威脅如果實現就可認為是一種攻擊,人為的惡意攻擊:這是計算機網路所面臨的的最大威脅,敵手的攻擊和計算機犯罪就屬於這一類。此類攻擊又可以分為以下兩種:一是主動攻擊,它以各種方式有選擇地破壞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二是被動攻擊,它是在不影響網路正常工作的情況下,進行截獲、竊取、破譯以獲得重要機密信息。這兩種攻擊均可對計算機網路造成極大的危害,並導致機密數據的泄露。

㈦ 網路安全外部攻擊事件分為哪幾類各有什麼特點

摘要 一般來說,乙太網被監聽的可能性比較高,因為乙太網是一個廣播型的網路;FDDI Token被監聽的可能性也比較高,盡管它不是一個廣播型網路,但帶有令牌的那些數據包在傳輸過程中,平均要經過網路上一半的計算機;微波和無線網被監聽的可能性同樣比較高,因為無線電本身是一個廣播型的傳輸媒介,彌散在空中的無線電信號可以被很輕易的截獲。

㈧ 以下哪些屬於網路戰爭 A網路盜竊戰B網路輿論戰C網路摧毀戰D以上都是。

d
網路戰是一種黑客行為,它通過破壞對方的計算機網路和系統,刺探機密信息達到自身的政治目的。
它是信息戰的一種形式之一,雖然網上戰主要是指癱瘓網站的行為,但也有配合透過網上評論員來實施心戰喊話的做法,甚至來影響選舉結果與發布重大丑聞,有時被視為等同於常規戰爭,因為存在有配合物理破壞手段,甚至是協同實施恐怖攻擊等戰法。網路戰是在2010年5月出版英文書籍Cyber War中定義為「一個民族國家為滲透另一個國家的計算機或網路進行破壞和擾亂的行為」,該書作者是政府安全專家Richard A. Clarke。經濟學人雜志將網路戰形容為「第五種作戰形式」,美國代理國防部長William J. Lynn稱「按理說,五角大樓已經正式認定網路戰為一種新的戰勝形式……(它)已經成為陸戰、海戰、空戰以及太空站之外的能夠造成威脅的一種新的軍事行動」。
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公開宣布美國的數字基礎架構是「戰略性國家資產」,在2010年5月美國五角大樓成立了由Keith B. Alexander將軍率領的美國網戰司令部,他也是美國國家安全局(NSA)主管,司令部的任務是保護美國軍隊網路安全以及攻擊其他國家的計算機系統。英國政府在政府通訊指揮部(GCHQ,一個類似於美國NSA的機構)的基礎上成立了一個網路安全行動中心。然而,美國的網路司令部的成立是為了保護軍隊,除此之外政府和企業的網路的保護則分別交給了美國國土安全部和一些私人公司。
2010年2月,美國立法委員警告說「電信和網路遭受襲擊的威脅顯著上升」。根據Lipman報告,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國民經濟的很多關鍵部分,目前正面臨來自網路的威脅,包括金融業、交通運輸業、製造業、醫葯、教育以及政府的網路安全威脅,所有的行業的運作現在都依賴於計算機。
經濟學人雜志中提到,中國計劃在21世紀中葉打贏信息化戰爭。他們指出,其他國家也同樣為信息戰籌劃,其中包括俄羅斯、以色列以及朝鮮。伊朗吹噓其擁有世界上第二大網軍。美國政府網路安全專家James Gosler擔心,美國面臨計算機安全專家的嚴重短缺問題,估計國內現在只有1000名得到有資格的專家,而當前需要2至3萬名技術熟練的專家。2010年7月的Black Hat計算機安全會議上,前國家情報副主任邁克爾·海登(Michael Hayden)將軍,向數千名與會者發起挑戰,找到一種「重塑互聯網的安全架構」的方法,同時解釋說,「你們要將網路世界視為戰略要地」(原文是將網路世界視為北德平原,北德平原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網路

㈨ 對網路安全的攻擊分為哪幾種

①截斷信息;②偽造;③篡改;④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