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楷書書法作品圖片 內容關於安全的
[安全]方面的楷書作品.如圖:
❷ 楷書書法作品有哪些
楷書書法作品有:
1、洛神賦
《洛神賦》是東晉王獻之楷書代表作,原墨跡寫在麻箋上,內容為三國著名文學家曹植著名文章《洛神賦》。此作王獻之用筆挺拔有力,風格秀美,結體寬敞舒展。字中的撇捺等筆畫 往往伸展得很長但並不輕浮,筆力運送筆畫末端,遒勁有力,神采飛揚。字體勻稱和諧,各部分的組合中又有細微生動的變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變化自然。
2、九成宮醴泉銘
唐代《九成宮醴泉銘》是唐貞觀六年(632)由魏徵撰文、書法家歐陽詢書丹而成的楷書作品,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築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
此作結體修長,中宮收緊,四邊開張,左斂右縱,化險為夷。字形隨勢賦形,左右結構作相背之勢,上下結構上窄下寬,間架開闊穩定,氣象庄嚴。
3、孔子廟堂碑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刻。虞世南撰書。為初唐碑刻中傑出之作,亦為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之虞書妙品。此碑是為記述高祖武德九年(626)封孔丘三十三世孫孔德倫為褒聖侯及重修孔廟事而立。
4、雁塔聖教序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是書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為褚遂良五十八歲時書,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書風格的作品,字體清麗剛勁,筆法嫻熟老成。
在字的結體上改變了歐,虞的長形字,創造了看似纖瘦,實則勁秀飽滿的字體。《雁塔聖教序》在運筆上則採用方圓兼施,逆起逆止;橫畫豎入,豎畫橫起,首尾之間皆有起伏頓挫,提按使轉,規矩入神。
5、多寶塔碑
顏真卿《多寶塔碑》,是唐天寶十一年(752年)由當時的文人岑勛撰文、書法家徐浩題額、書法家顏真卿書丹、碑刻家史華刻石而成的經典楷書作品。
此碑整體秀美剛勁,清爽宜人,簡潔明快,字字珠璣。用筆豐厚遒美,腴潤沉穩;橫細豎粗,對比強烈;起筆多露鋒,收筆多鋒,轉折多頓筆。結體嚴謹道密,緊湊規整,平穩勻稱,又碑版精良,存字較多,學顏體者多從此碑下手入其堂奧。
❸ 優秀的楷書書法作品有哪些
《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雁塔聖教序》、《多寶塔碑》、《玄秘塔碑》等。
1、《九成宮醴泉銘》
《九成宮醴泉銘》是唐貞觀六年(632)由魏徵撰文、書法家歐陽詢書丹而成的楷書書法作品(碑刻者不可考)。現存於陝西麟游縣博物館。
是歐陽詢晚年經意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推崇,視為楷書正宗,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楷書」或「天下第一正書」。
結體修長,中宮收緊,四邊開張,左斂右縱,化險為夷。字形隨勢賦形,左右結構作相背之勢,上下結構上窄下寬,間架開闊穩定,氣象庄嚴。其布白勻整,字距、行距疏朗,為九宮最准者,全碑血脈暢通,氣韻蕭然。
《玄秘塔碑》為柳公權書法創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柳體」書法的完全成熟,歷來被作為初學書法者的正宗範本,對後世影響深遠。
❹ 硬筆書法作品欣賞8開紙怎麼打格
自己選擇合適硬筆書寫的8開紙張,找一把長一點的直尺,根據所寫內容,計算好要打的格子,注意四周留邊。一般用紅色打格,紅色鮮艷,與白紙、黑字能形成鮮明的最佳效果。自己打比買現成的好處是,可以隨心所欲,想打多大格子就打多大格子,想要什麼形式的就打什麼形式的。
❺ 楷書書法作品
楷書書法作品列舉:
1、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
2、唐朝鍾紹京的《靈飛經》。
3、清代邵瑛的楷書《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
4、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
5、漢末、三國時期的《武威醫簡》、《居延漢簡》等。
6、東晉王羲之的《樂毅論》、《曹娥碑》、《黃庭經》等。
7、三國時期鍾繇的《宣示表》、《薦季直表》,這些楷書具古樸風格。
8、柳公權的《玄秘塔》、《神策軍碑》、《金剛經》。
9、褚遂良的楷書代表作《雁塔聖教序》,以疏瘦勁練見稱,其字體結構看似非常奔放,卻能巧妙地調和著靜謐的風格,開創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
10、歐陽詢的楷書碑帖的正楷《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等。這些碑帖以二王體為基礎,參以六朝北派書風,結體特異,獨創一格。用筆剛勁峻拔,筆畫方潤整齊,結體開朗爽健。
❻ 以抗疫為主題的楷書硬筆書法作品有哪些
以抗疫為主題的楷書硬筆書法作品如下。
1、丁立硬筆書法作品。
楷書,漢字的一種字體,也叫楷體、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書中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楷書
❼ 楷書毛筆書法作品有哪些
1、《九成宮醴泉銘》
《雁塔聖教序》亦稱《慈恩寺聖教序》,是書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唐代的褚遂良的楷書代表作。
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石,凡二石,兩塊碑石分別鑲嵌在大雁塔底層南門門洞兩側的兩個磚龕之中,兩碑碑額、碑文書寫方向互相左右對稱,兩碑共1463字。
上碑為序碑,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位於塔底層南面券門西側磚龕內,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碑文21行,行42字,由右而左寫刻;
下碑為序記碑,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位於塔底層南面券門東側磚龕內,唐高宗李治撰文,碑文20行,行40字,由左而右寫刻。
❽ 關於書法作品的內容。
書法作品是書法藝術的一種相對完整的表現形式,也是一種娛樂方式。
書法作品的款式主要有中堂、條幅、橫披、對聯、匾額、長卷及扇面等等·
一般來講,書法作品由正文和款識構成。正文有三種外觀形式:
1、縱有行,橫有列;
2、縱有列,橫無行(或縱無列,橫有行);
3、縱無行,橫無列。款識中,字體小於正文字體,書體可與正文保持一致或有區別,風格與正文協調。
從微觀講,書法應講究字的線條、結構與整幅作品的章法和情感。
(書法作品圖例:濟南趙品華書法作品,見附圖)
書法作品分軟筆和硬筆,即毛筆和鋼筆等,還分「體」,如
楷書;
女書·僰文·方塊侗字·岱喃字竹書·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古壯字、喃字、口訣、假名楷書,又稱正楷、楷體、正書或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手寫字體風格。
隸書:
隸書又稱佐隸、徒隸、隸字、隸文、佐書、今文、史書等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又有秦隸,草隸、漢隸、古隸、八分、飛白、散隸之分。
行書:
一 ,行楷書。其特點是以楷書結字為體、以行書筆意為用,將端莊、凝重與靈動融為一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行楷和元代以後尚意書風的行楷大都有此特點。如北朝造像題記和墓誌書法以及楊凝式的《韭花帖》等。二,行書。其特點是結字與筆法都趨向簡易、流行,是行書類書法的成熟與規范樣式。如王羲之的《蘭亭序》、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米芾的《蜀素帖》等。三、行草書。其特點是行草夾雜,或者行書雜草字,或者草書雜行字,亦或以行書筆意入草,或者以草書筆意入行。
草書:
◎藁書亦稱「藁草」、「草藁」。「藁」即「稿」。作文必先起稿,其書多塗改而潦草,故名。
◎章草也稱「隸草」,「急就」,「行草」。章草是早期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扁方,筆帶橫勢。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於明朝。
◎大草指「今草」中形體較大、筆劃較「小草」更省簡、體勢更放縱者,與「小草」相對稱。「大草」幾近於線符、純用草法,難以辨認,亦一時興至之作也。唐張旭、懷素有「狂草」之作,最為放恣,或混稱為「大草」。
◎小草指「今草」中形體較小、筆劃雖省略但較易認者,與「大草」對稱。
◎狂草最為恣肆放縱的草書。唐·張旭所創。
◎標准草書 近人於右任主持創造。於氏為近代草書大家,三十年代在上海成立草書社,集合海內專家,根據易識、易寫、准確、美麗四個原則,制定「標准草書」。於氏認為歷史上有三系草書、即章草、今草、狂草,故「標准草」書又稱第四種草書。
◎新草王羲之變法張芝「今草」,別開生面,後世謂之「新草」。「新草」較「今草」更為省略放縱,一說即「大草」。
◎全草書唐·張彥遠《法書要綠》卷二《梁庾元威論書》:「宋中庶宗炳出九體書,所謂縑素書、簡奏書、箋表書、吊記書、行押書、楫書、藁書、半草書、全草書,此九法極真草書之次第焉。」詳其所指,「全草書」與「半草書」相對而言:「全草書」純部草書,「半草書」在草、行之間。唐段成式「酉陽雜殂》卷十一《廣知》所舉百體書中有「半草書」,而無「全草書」,則「全草書」即「草書」可知矣。
◎獨草指形體不相連接、單字基本獨立的草書,與「連綿草」相對而言。宋姜夔《續書譜·草書》:「自唐以前多是『獨草』,不過兩字屬連。累數十字而不斷,號日『連綿』、『游絲』,此雖出於古人,不足為奇,更成大病。」
◎連綿草又名「連綿書」。宋朱長文《墨池編》卷十《續書斷下》:「呂向字子回,章草、隸峻巧,又能一筆環實百字,基縈發然,世晉草書,多不環連,唐人變為連綿,後世病之。」
◎游絲草一種字劃細如游絲、連綿環繞的草書。元鄭杓《衍極》卷二《書要篇》劉有定注,一筆書,張芝臨池所制。其倚伏,有循環之趨。後世又有「『游絲草』者蓋此書之巧變也。」宋高宗趙構《翰墨志》:「至若紹興以來,雜書、游絲書,惟錢塘吳說。」可見宋、元之時猶行於世。然連綿回環,並非古法,書家病之。
篆書:包括甲骨文,大篆,小篆等。
(1)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2)大篆
秦刻在十塊鼓形石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縣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發現。每鼓一首四言詩,十首為一組,記敘當時漁狩的情況,故亦名'獵碣'。現藏故宮博物院,一鼓已泐無字,其餘九鼓亦多漫漶殘損。傳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國《十鼓齋》'中權'、'先鋒'、'後勁'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 :'古文'、'籀文'的合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今敘篆文,合以古籀' 。
蕭籀 :漢丞相蕭何所作,一作'禿筆書'。元·鄭杓《衍極》卷四《古學篇》劉有定註:"蕭何作未央宮,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水。何用禿筆書,時謂之'蕭籀'。
金文 :殷、周青銅器上銘文的統稱,舊稱'鍾鼎文'、'吉金文'、'款識文'。屬大篆系統,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書形體,是研究古代書法的重要實物資料。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較為完備,收可識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錄約一千二百餘字。
鍾鼎文:即'金文'。上古青銅器一般可分為禮器和樂器兩大類,禮器以鼎為尊,樂器以鍾為多,故以'鍾鼎'為青銅器之代稱。'鍾',經典多作'鍾'。青銅器上的銘文,統稱為'鍾鼎文'。《文選》卷五十五《劉孝標廣絕交論》:"書玉牒而刻鍾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盤盂,銘於鍾鼎,傳於後世。
款識文:即"金文"。"款識"者,青銅器上所銘之文字也。《漢書》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異於眾鼎,文縷,無款識。"註:"韋昭曰:'款,刻也。音式志反。'師古曰:'識,記也。音式志反。'"《通雅》引《卮言》謂:'款'為陰文,凹入;'識'為陽文,凸出。《博古錄》謂:'款,在外;識,在內。'凡石、磚、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稱為款識,而狹義專指青銅器上的銘文。又元·吾邱衍《學古編》八《字源七辯》以之為六國古文:"七曰款識。款識文者,諸侯本國之文也。古者諸侯書不同文,故形體各異,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草篆:草率急速寫就的篆書,故名。有省簡結構、糾連筆劃的特點。清·阮元《積古齋鍾鼎彝器款識》卷四《乙亥鼎銘》:"草篆。可識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實尊鼎用孝享'等字,其餘不可盡識,則以其恣意簡損之故耳。"
古篆 有兩義:(1)泛指"古代篆書"如清桂馥《續三十五舉》:"宋人間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變態。"(2)指上古文字,如明趙宦光《寒山帚談》卷上《權輿一》論'九體書':"二曰古篆,三代之書,目見(左目右見)於金石款識。"
古文(古文篆)有三義:(1)廣義,從文字學的角度說,泛指甲骨文、鍾鼎文、石鼓文、古陶文、古泉文和小篆,是為'古文'系統,與秦、漢後以隸、楷為主的'今文'系統相對稱。(2)指殷、周或更前的上古文字。(3)專指晚周、六國所用文字。
(3)小篆
小篆:篆書之一,與'大篆'對稱。亦稱'秦篆',意指秦始皇統一天下文字而命李斯所制也。小篆筆劃圓轉流暢,較大篆整齊。秦時刻石如《泰山》、《嶧山》、《琅琊台》等,傳為李斯所書,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陽冰、五代徐鍇與清代的鄧石如均是小篆大家。
玉筋篆:筆劃豐腴如玉筋的篆書,指'小篆'。筋,一作'著',即筷子。'玉筋篆'的代表書家,有秦之李斯,唐之李陽冰。
鐵線篆:筆劃纖細如線而剛勁如鐵的小篆,如唐·李陽冰《謙卦碑》。'鐵線'之名,一說取象於'鐵線草'。其葉柄細長而黑,有光澤,似鐵為之。
夏篆:傳說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稱也。從考古實物來看,尚未發現確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則必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會夏篆之說,凡此種種,皆依託之偽說。
周篆:周代的篆書,指鍾鼎文、石鼓文等大篆系統文字。因小篆又稱'秦篆',故大篆對稱'周篆'。
秦篆:即'小篆'。唐·張懷瓘《書斷》卷上'小篆':"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損大篆,皆同籀文,謂之'小篆',亦曰'秦篆'。"清·劉熙載《藝概》卷五《書概》:"秦篆簡直,如《嶧山》、《琅琊台》等碑是也? 以李斯所書為代表。
漢篆:漢代的篆書。多為小篆,而體格近方,筆法近隸。一般在莊重的場合和金器上使用。
唐篆:唐代書家所寫之篆書。有大、小篆多種,以李陽冰為代表。
清篆:清代碑學之風大盛,取法秦漢,一改唐代以後篆書因為以楷入篆而衰微的局勢和風氣,鄧石如、吳讓之、楊沂孫、趙之謙等人皆是篆書高手!
魏碑:
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等等。
❾ 硬筆楷書書法作品圖片80字
如下圖所示
❿ 8開的紙,書法作品的格式
總體是右上開始,右向左豎寫兩列,每列10字正文,最後一行寫年號(農歷)+月份+署名,注意名字不是姓名,然後加蓋名章。如果有閑章,在左上角開頭處蓋一枚,也許會增加總體效果。
落款建議行書,與正文同字體感覺不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