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助 已知乙太網端到端時延為25.6us,試計算10Mbit/s乙太網最短有效幀長
乙太網最短有效幀長為25.6us×2×10M=512bit,即最短有效幀長為64位元組
B. 10M乙太網的最短幀長是多少
以下供參考:
1.乙太網幀的最短長度為64位元組,或者幀中的數據不得少於46個位元組,其中乙太網幀頭有18位元組(乙太網2的值為:MAC+2類型+4CRC,注意,如果是802.3的規范,它支持SNAP和802.3以太,其中的2個位元組的類型欄位就變為幀的長度),小於以上長度的幀或數據需要在幀中加入「填充數據(pad)」 。
2.乙太網幀的最長長度為1518位元組。我們所說的MTU 乙太網一般為1500,加上乙太網幀頭18位元組。(1500數據+18乙太網幀頭,注意,802.3規范已經把最大長度改為1536(0x0600)了)。
3.為什麼乙太網的最短長度為64位元組?萬一長度小於64位元組呢?
a.按乙太網的標准最大長度2.5km計算,802.3標准將長度達到最大值的乙太網兩倍往返時延取為51.2μs = (2500*4)/((1.9~2.4)*10**8)s.
b.5-4規則:電磁信號在銅介質上的傳播速率為1.9×10**8~2.4×10**8m/s).
c.保證在發送256bit(32位元組)所需的時間內使信號充滿整個碰撞域.
d.保證最短長度的幀在發送完畢之前,必須能夠監測到可能最晚來到的沖突信號。
e.為了"沖突檢測"機製成功,第幀必須至少持續發送2t時間(發送2t時間後一數據幀還沒有發送完)。t的大小是由網路協議標準定義,當t確定後,最短數據幀也被確定,反過來一個沖突域最大范圍也被確定,在乙太網中,2t被定義為51.2us,最短幀長為64byte,一個沖突域最多由4個中繼器組成,這樣的話,一個沖突域中的線纜最大長度也有一定的限制。
f.如果數據幀小於64位元組的話,就會看作"碎片".即數據包在網路傳輸中受損。
C. 有一個電纜長度為1Km的CSMA/CD區域網,數據傳輸速率為1Gbps,信號傳播速度為2×105Km/s。試求出最小幀長度
根據公式L/S=2D/V
幀長度L=S*2D/V
-------分割線說明,居然那麼多人點踩。真看不明白
為了使兩個站點都能及時正確接受到沖突發生的信號,要滿足傳輸一幀的時間大於2倍的信道傳輸時延
所以:CSMA/CD匯流排網中最短幀長的計算公式為:
最短數據幀長(bit)/數據傳輸速率(Mbps)=2*(兩站點間的最大距離(m)/傳播速度)
也就是:L/S=2*(D/V)
移項後:L=S*(D/V)*2
原題:,S為1Gbps,D為1Km,V為2*10^5Km/s
代入公式:L=1Gbps*(1K/2*10^5K)*2
D. 長度為1公里、數據傳輸率為10Mbps的CSMA/CD乙太網,信號傳播速度為200m/微秒。求該網路正常運行的最小幀長
目前在傳輸速率為10Mbps的乙太網廣泛應用的基礎上,速率為100 Mbps與10 Gbps的高速乙太網已進入實用階段,10 Gbps乙太網的物理層使用的是光纖通道技術。所以答案是10000Mbps
E. 一個長度為2km,10mbps的乙太網,信號傳播速度為200m/us,求最小幀長。
設最小幀長為L,由公式:最小幀長/速率>=2*(傳播距離/傳播速度),可得L/(10*10^6bps)>=2*(2*10^3m)/(200*10^6m/s),L>=200bit,故最小幀長為200比特。
F. 求解最短有效幀長是數據速率是多少
最短有效幀長 = 爭用期 * 鏈路傳輸速率 #乙太網規定了最短有效幀長為 64 位元組,凡長度小於 64 位元組的幀都是由於沖突而異常中止的無效幀。10 Mbit/s 乙太網取 51.2 μs 為爭用期的長度。具體可以將參數代入後計算。
拓展:幀:數據在網路上是以很小的稱為幀(Frame)的單位傳輸的,幀由幾部分組成,不同的部分執行不同的功能。在乙太網數據傳輸中,節點在發送數據之後的一定時間內,由於傳輸的非實時性,存在著遭遇碰撞的可能。節點發送的幀很小且2個沖突節點相距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