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移動的4G標準是TD-LTE,那麼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4G標準是什麼呢
國內三家運營商4G網路制式分別如下:
聯通4G:TD-LTE、FDD-LTE
電信4G:TD-LTE、FDD-LTE
移動4G:TD-LTE
雖然聯通跟電信都是採用雙4G網路制式,但目前4G網路僅在部分地區覆蓋,3G網路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而聯通3G採用的是WCDMA,為歐洲標准,是技術發展最成熟、國際通用和覆蓋范圍最廣的制式,目前是國內3G網路最快的,最高可達42Mbps,在國外已將其定義為4G標准。
② 移動3G網路和聯通3G網路都有什麼標准
單從3G來說,聯通使用全球最成熟、覆蓋最廣泛的WCDMA網路,網速最快,最穩定,在全球通用性最強。移動使用國內自主開發的TD-SCDMA網路技術,雖然自主性強但目前還處於發展階段,成熟度、穩定性、網速、通用性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你要使用聯通3G,你可登錄聯通網上營業資費大全廳了解所有3G套餐(包括3G套餐A、B、C計劃,iPhone套餐,預付費套餐,無線上網卡套餐)的通話、流量、簡訊等套餐資費詳情以及超出套餐後的標准資費情況。
③ 網路布線一般的規則是
1.0.1 為了適應經濟建設高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社會需求,配合現代化城市建設和信息通信網向數字化、綜合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搞好建築與建築群的電話、數據、圖文、圖像等多媒體綜合網路建設,制定本規范。
1.0.2 本規范適用於新建、擴建、改建建築與建築群的綜合布線系統工程設計。
1.0.3 綜合布線系統的設施及管線的建設,應納入建築與建築群相應的規劃之中。
1.0.4 綜合布線系統應與大樓辦公自動化(OA)、通信自動化(CA)、 樓宇自動化(BA)等系統統籌規劃,按照各種信息的傳輸要求,做到合理使用,並應符合相關的標准。
1.0.5 工程設計時,應根據工程項目的性質、功能、環境條件和近、遠期用戶要求,進行綜合布線系統設施和管線的設計。
工程設計必須保證綜合布線系統的質量和安全,考慮施工和維護方便,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
1.0.6 工程設計中必須選用符合國家有關技術標準的定型產品,未經國家認可的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鑒定合格的設備及主要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1.0.7 綜合布線系統的工程設計,除應符合本規范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的相關強制性標準的規定。
2 術語和符號
2.1 術語
2.1.1 建築與建築群綜合布線系統 generic cabling for building and campus
建築物或建築群內的傳輸網路,它既使話音和數據通信設備、交換設備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統彼此相連,又使這些設備與外部通信網路相連接。它包括建築物到外部網路或電話局線路上的連線點與工作區的話音或數據終端之間的所有電纜及相關聯的布線部件。
2.1.2 配線子系統(水平子系統)horizontal subsystem
配線子系統由信息插座、配線電纜或光纜、配線設備和跳線等組成。國外稱之為水平子系統。
2.1.3 干線子系統(垂直子系統)backbone subsystem
干線子系統由配線設備、干線電纜或光纜、跳線等組成。國外稱之為垂直子系統。
2.1.4 工作區 work area
工作區為需要設置終端設備的獨立區域。
2.1.5 管理 administration
管理是針對設備間、交接間、工作區的配線設備、纜線、信息插座等設施,按一定模式進行標識和記錄。
2.1.6 設備間 equipment room
設備間是安裝各種設備的房間,對綜合布線而言,主要是安裝配線設備。
2.1.7 建築群子系統 campus subsystem
建築群子系統由配線設備、建築物之間的干線電纜或光纜,跳線等組成。
2.1.8 交接間
安裝樓層配線設備的房間。
2.1.9 安裝通道
布放綜合布線纜線的各種管網、電纜橋架、線槽等布線空間的統稱。
2.1.10 安裝空間
安裝各種設備所需的房間或場地的統稱。
2.2 符號
3 系統設計
3.0.1 綜合布線系統(GCS)應是開放式星型拓撲結構,應能支持電話、數據、圖文、圖像等多媒體業務的需要。
3.0.2 綜合布線系統宜按下列六個部分進行設計:
1 工作區;
2 配線子系統;
3 干線子系統;
4 設備間;
5 管理;
6 建築群子系統。
3.0.3 建築與建築群的工程設計,應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適當配置的綜合布線系統。當網路使用要求尚未明確時,宜按下列規定配置:
1 最低配置:適用於綜合布線系統中配置標准較低的場合,用銅芯對絞電纜組網。
1)每個工作區由1個信息插座;
2)每個信息插座的配電纜為1條4對對絞電纜;
3)干線電纜的配置,對計算機網路宜按24個信息插座配2對對絞線,或每一個集線器(HUB)或集線器群(HUB群)配4對對絞線;對電話至少每個信息插座配1對對絞線。
2 基本配置:適用於綜合布線系統中中等配置標準的場合,用銅芯對絞電纜組網。
1)每個工作區由2個或2個以上信息插座;
2)每個信息插座的配電纜為1條4對對絞電纜;
3)干線電纜的配置,對計算機網路宜按24個信息插座配2對對絞線,或每一個集線器(HUB)或集線器群(HUB群)配4對對絞線;對電話至少每個信息插座配1對對絞線。
3 綜合配置:適用於綜合布線系統中配置標准較高的場合,用光纜和銅芯對絞電纜混合組網。
1)以基本配置的信息插座量作為基礎配置;
2)垂直干線的配置:每48個信息插座宜配2芯光纖,適用於計算機網路;電話或部分計算機網路,選用對絞電纜,按信息插座所需線對的25%配置垂直干線電纜,或按用戶要求進行配置,並考慮適當的備用量;
3)當樓層信息插座較少時,在規定長度的范圍內,可幾層合用HUB,並合並計算光纖芯數,每一樓層計算所得的光纖芯數還應按光纜的標稱容量和實際需要進行選取;
4)如有用戶需要光纖到桌面(FTTD),光纜可經或不經FD直接從BD引至桌面,上述光纖芯數不包括FTTD的應用在內;
5) 樓層之間原則上不敷垂直干線電纜,但在每層的FD可適當預留一些接插件,需要時可臨時布放合適的纜線.
4 配線設備交接硬體的選用,宜符合下列規定:
1) 用於電話的配線設備,宜選用IDC卡接式模塊;
2) 用於計算機網路的配線設,備宜選用RJ45或IDC插接式模塊.
3.0.4 綜合布線系統應能滿足所支持的電話、數據、圖文、圖像等多媒體業務的分級要求,並應選用相應等級的纜線和連接硬體設備。
3.0.5 綜合布線系統的分級和傳輸距離限值應符合表3.0.5所列的規定;
表3.0.5 系統分級和傳輸距離限值
註:①100m的注的信道長度中包括10m軟電纜長度;分配給接插軟線或跳線、工作區和設備連接用軟電纜,其中工作區電纜和設備電纜的總電氣長度不超過7.5m(指電氣長度7.5m,相當於物理長度5m)。
②3000m是標准范圍規定的極限,不是介質極限。
③信道長度超過100m時,應核對具體的應用標准.
3.0.6 綜合布線系統的組網和各段纜線的長度限值應符合圖3.0.6所示的規定:
3.0.7 綜合布線系統工程設計,選用的電纜、光纜、各種連接電纜、跳線,以及配線設備等所有硬體設施,均應符合《大樓通信綜合布線系統》YD/T926.1-3和《數字通信用對絞/星絞對稱電纜》YD/T838.1-4標準的各項規定。
3.0.8 綜合布線系統宜設置中文顯示的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人工登錄與綜合布線系統相當的硬體設施的工作狀態信息包括:設備和纜線的用途,使用部門,組成區域網的拓撲結構,傳輸信息速率,終端設備配置狀況,佔用硬體編號,色標,鏈路的功能和各項主要特徵參數,鏈路的完好狀況,故障記錄等內容。還應登錄設備位置和纜線走向等內容。
3.0.9 在系統設計時,所選的配線電纜、連接硬體、跳線、連接線等類別必須相一致。如採用屏蔽系統時,則全系統必須都按屏蔽設計。
3.0.10 系統設計應根據不同對象採用不同的處理方式並宜符合下規定:
1 對於使用功能比較明確的專業性建築物,信息插座的布置可按實際需要確定,其中辦公用房部分按普通辦公樓的要求布置,機房部分按近、遠期分別處理,近期機房按實際需要布置,遠期機房的水平電纜可暫不布線,將需要的容量預留在FD內,待確定使用對象後進行二次裝修時再行布線。
2 對於機關或企事業單位的普通辦公樓,信息插座的配置宜按本規范第3.0.3條和第5.0.1條的規定辦理。
3 對於房地產部門開發的寫字樓、綜合樓等商用建築物,由於其出售或租賃對象的不確定和流動等因素,宜採用開放辦公室綜合布線結構,並符合下列規定:
1)採用多用戶信息插座時,多用戶插座宜安裝在牆面或柱子等固定結構上,每一多用戶插座包括適當的備用量在內,最多包含12個信息插座;各段纜線長度應符合表3.0.10的規定。
表3.0.10 各段纜線長度限值
注;各段纜線長度也可按下式計算:
C=(102-H)/1.2
W=C-7≤20
式中 C=W+D—工作區電纜交接間跳線和設備電纜的長度總和;
W—工作區電纜的最大長度;
H—水平布線電纜的長度。
2)採用集合點時,集合點宜安裝在離FD不小於15m的牆面或柱子等固定結構上.集合點是水平電纜的轉接點,不設跳線,也不接有源設備;同一個水平電纜路由不允許超過一個集合點(CP)或同時存在轉接點(TP);從集合點引出的水平電纜必須終接於工作區的信息插座或多用戶信息插座上。
3)在上述兩種方案都難以實施,且房屋有計劃推遲由用戶入住前進行二次裝修時,綜合布線系統工程也可與之同步實施。
4 對於具有電磁干擾環境的場合,系統設計應符合國家的相關標准要求。
3.0.11 綜合布線系統與外部通信網連接時,應符合相應的接入網標准。
4 系統指標
4.0.1 綜合布線系統鏈路傳輸的最大衰減限值,包括配線電纜和兩端的連接硬體、跳線在內,應符合表4.0.1的規定。
表4.0.1 鏈路傳輸的最大衰減限值
註:1 要求將各點連成曲線後,測試的曲線全部應在標准曲線的限值范圍之內,
2 測量衰減時,如包括鏈路兩端的設備電纜和工作區電纜在內,應扣除設備電纜和工作區電纜的衰減。
4.0.2 綜合布線系統任意兩線以之間的近端串音衰減限值,包括配線電纜和兩端的連接硬體、跳線、設備和工作區連接電纜在內(但不包括設備連接器),應符合表4.0.2的規定。
表4.0.2 線對間最小近端串音衰減限值
注:1 所有其他音源的雜訊應比全部應用頻率的串音雜訊低10dB。
2 在主幹電纜中,最壞線對的近端串音衰減值,應以功率和來衡量。
3 橋接分岔或多組合電纜,以及連接到多重信息插座的電纜,任一對稱電纜單元之間的近端串音衰減至少要比單一組合的4對電纜的近端串音衰減提高一個數值△
△=6dB+10lg(n+1)dB
式中 n—— 電纜中相鄰的對稱電纜單元數。
4.0.3 綜合布線系統中任一電纜介面處的回波損耗限值,應符合表4.0.3的規定。
表4.0.3 電纜介面處最小回波損耗限值
4.0.4 綜合布線系統鏈路衰減與近端串音衰減的比率(ACR),應符合表4.0.4的規定(對於A、B、C級鏈路,其ACR值可由本規范表4.0.2和表4.0.1給出的值相減得出)。
表4.0.4 最小ACR限值
註:ACR(dB)=aN(dB)-a(dB)
式中aN— 任意兩線對間的近端串音衰減值;
a— 鏈路傳輸的衰減值.
4.0.5 綜合布線系統線對的直流環路電阻限值,當系統分級和傳輸距離在本規范3.0.5條規定的情況下,應符合表4.0.5的規定。
表4.0.5 直流環路電阻限值
4.0.6 綜合布線系統線對的傳播時延限值,應符合表4.0.6的規定。
表4.0.6 最大傳播時延限值
注:配線(水平)子系統中的最大傳播時延不得超過1μs.
4.0.7 綜合布線系統光纜波長窗口的各項參數,應符合表4.0.7的規定.
表4.0.7 光纜波長窗口參數
注:1 多模光纖:芯線標稱直徑為62.5/125μm或50/125μm;並應符合《通信用多模光纖系列》GB/T12357規定的A1b或A1a光纖;
850nm波長時最大衰減為3.5dB/km(20℃ );最小模式帶寬為200MHzkm(20℃ );
1300nm波長時最大衰減為1dB/km(20℃ );最小模式帶寬為500MHzkm(20℃ );
2 單模光纖:芯線應符合《通信用單模光纖系列》GB/T9771標準的B1.1類光纖;
1300nm和1550nm波長時最大衰減為1dB/km,截止波長應小於1280nm.1310nm時色散應時色散應≤6PS/km•nm;15550時色散應≤20PS/km•nm.
3 光纖連接硬體,最大衰減0.5dB;最小回波損耗:多模20dB,單模26dB.
4.0.8 綜合布線系統的光纜布線鏈路,在本規范4.0.7條規定各項參數的條件下的衰減限值,應符合表4.0.8的規定.
表4.0.8 光纜布線鏈路的最大衰減限值
注:表中規定的鏈路長度,是在採用符合本規范4.0.7條規定的光纜和光纖連接硬體的條件下,允許的最大衰減。
4.0.9 綜合布線系統多模光纖鏈路的最小光學模式帶寬,應符合表4.0.9的規定。
表4.0.9 多模光纜布線鏈路的最小模式帶寬
4.0.10 綜合布線系統光纜布線鏈路任一介面的光回波損耗限值,應符合表4.0.10的規定.
表4.0.10 最小的光回波損耗限值
4.0.11 綜合布線系統的纜線與設備之間的相互連接應注意阻抗匹配和平衡與不平衡的轉換適配。特性阻抗應符合100Ω標准,
在頻率大於1MHz時偏差值應為± 15Ω。
5 工作區
5.0.1 一個獨立的需要設置終端設備的區域宜劃分為一個工作區。工作區應由配線(水平)布線系統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終端設備處的連接電纜及適配器組成。一個工作區的服務面積可按5-10m2 估算,或按不同的應用場合調整面積的大小。
每個工作區信息插座的數量應按本規范3.0.3條規定配置。
5.0.2 工作區適配器的選用宜符合下列規定:
1 設備的連接插座應與連接電纜的插頭匹配,不同的插座與插頭應加裝適配器;
2 當開通ISDN業務時,應採用網路終端或終端適配器;
3 在連接使用不同信號的數模轉換或數據速率轉換等相應的裝置時,宜採用適配器;
4 對於不同網路規程的兼容性,可採用協議轉換適配器;
5 各種不同的終端設備或適配器均安裝在信息插座之外,工作區的適當位置。
6 配線子系統
6.0.1 配線子系統應由工作區的信息插座、信息插座至樓層配線設備(FD)的配線電纜或光纜、樓層配線設備和跳線等組成。
6.0.2 配線子系統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據工程提出的近期和遠期的終端設備要求;
2 每層需要安裝的信息插座的數量及其位置;
3 終端將來可能產生移動、修改和重新安排的預測情況;
4 一次性建設或分期建設的方案。
6.0.3 配線子系統應採用4對對絞電纜,在需要時也可採用光纜,配線子系統根據整個綜合布線系統的要求,應在交接間或設備間的配線設備上進行連接。配線子系統的配線電纜或光纜長度不應超過90m。在能保證鏈路性能時,水平光纜距離可適當加長。
6.0.4 配線電纜可選用普通的綜合布線銅芯對絞電纜,在必要時應選用阻燃、低煙、低毒等電纜。
6.0.5 信息插座應採用8位模塊式通用插座或光纜插座。
6.0.6 配電設備交叉連接的跳線應選用綜合布線專用的插接軟跳線,在電話應用時也可選用雙芯跳線。
6.0.7 1條4對對絞電纜應全部固定終接在1個信息插座上。
7 干線子系統
7.0.1 干線子系統應由設備間的建築物配線設備(BD)和跳線以及設備間至各樓層交接間的干線電纜組成。
7.0.2 干線子系統所需要的電纜總對數和光纖芯數,其容量可按本規范3.0.3條的要求確定。對數據應用應採用光纜或5類對絞電纜,對絞電纜的長度不應超過90m,對電話應用可採用3類對絞電纜。
7.0.3 干線子系統應選擇干線電纜較短,安全和經濟的路由,且宜選擇帶門的封閉型綜合布線專用的通道敷設干線電纜,也可與弱電豎井合用。
7.0.4 干線電纜宜採用點對點端接,也可採用分支遞減端接。
7.0.5 如果設備間與計算機機房和交換機房處於不同的地點,而且需要將話音電纜連至交換機房,數據電纜連至計算機房,則宜在設計中選取不同的干線電纜或干線電纜的不同部分來分別滿足話音和數據的需要。當需要時,也可採用光纜系統予以滿足。
7.0.6 纜線不應布放在電梯、供水、供氣、供暖、強電等豎井中。
7.0.7 設備間配線設備的跳線應符合本規范6.0.6條的規定。
8 設備間
8.0.1 設備間是在每一幢大樓的適當地點設置電信設備和計算機網路設備,以及建築物配線設備,進行網路管理的場所.對於綜合布線工程設計,設備間主要安裝建築物配線設備(BD)。電話、計算機等各種主機設備及引入設備可合裝在一起。
8.0.2 設備間內的所有總配線設備應用色標區別各類用途的配線區。
8.0.3 設備間位置及大小應根據設備的數量、規模、最佳網路中心等因素,綜合考慮確定。
8.0.4 建築物的綜合布線系統與外部通信網連接時,應遵循相應的介面標准,並預留安裝相應接入設備的位置。
9 管理
9.0.1 管理應對設備間、交接間和工作區的配線設備、纜線、信息插座等設施,按一定的模式進行標識和記錄,並宜符合下列規定:
1 規模較大的綜合布線系統宜採用計算機進行管理,簡單的綜合布線系統宜按圖紙資料進行管理,並應做到記錄准確、及時更新、便於查閱;
2 綜合布線的每條電纜、光纜、配線設備、端接點、安裝通道和安裝空間均應給定唯一的標志。標志中可包括名稱、顏色、編號、字元串或其他組合;
3 配線設備、纜線、信息插座等硬體均應設置不易脫落和磨損的標識,並應有詳細的書面記錄和圖紙資料;
4 電纜和光纜的兩端均應標明相同的編號;
5 設備間、交接間的配線設備宜採用統一的色標區別各類用途的配線區。
9.0.2 配線機架應留出適當的空間,供未來擴充之用。
10 建築群子系統
10.0.1 建築群子系統應由連接各建築物之間的綜合布線纜線、建築群配線設備(CD)和跳線等組成。
10.0.2 建築物之間的纜線宜採用地下管道或電纜溝的敷設方式,並應符合相關規范的規定。
10.0.3 建築群干線電纜、光纜、公用網和專用網電纜、光纜(包括天線饋線)進入建築物時,都應設置引入設備,並在適當位置終端轉換為室內電纜、光纜。引入設備還包括必要的保護裝置。引入設備宜單獨設置房間,如條件合適也可與BD或CD合設。引入設備的安裝應符合相當規范的規定。
10.0.4 建築群和建築物的干線電纜、主幹光纜布線的交接不應多於兩次。從樓層配線架(FD)到建築群配線架(CD)之間只應通過一個建築物配線架(BD)。
11 電氣防護、接地及防火
11.0.1 綜合布線區域內存在的電磁干擾場強大於3V/m時,應採取防護措施。
11.0.2 綜合布線電纜與附近可能產生高電平電磁干擾的電動機、電力變壓器等電氣設備之間應保持必要的間距。
綜合布線電纜與電力電纜的間距應符合表11.0.2-1的規定。
表11.0.2-1 綜合布線電纜與電力電纜的間距
注:1 當380V電力電纜<2KV•A,雙方都在接地的線槽中,且平行長度≤10m時,最小間距可以是10mm.
2 電話用戶存在振鈴電流時,不能與計算機網路在同一根對絞電纜中一起運用.
3 雙方都在接地的線槽中,系指兩個不同的線槽,也可在同一線槽中用金屬板隔開.
牆上敷設的綜合布線電纜、光纜及管線與其他管線的間距應符合表11.0.2-2的規定。
表11.0.2-2 牆上敷設的綜合布線電纜、光纜及管線與其他管線的間距
註:如牆壁電纜敷設高度超過6000mm時,與避雷引下線的交叉凈距應按下式計算:
S≥0.05L
式中S— 交叉凈距(mm)
L—交叉處避雷引下線距地面的高度(mm)。
11.0.3 合布線系統應根據環境條件選用相應的纜線和配線設備,或採取防護措施,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當綜合布線區域內存在的干擾低於上述規定時,宜採用非屏蔽纜線和非屏蔽配線設備進行布線。
2 當綜合布線區域內存在的干擾高於上述規定時,或用戶對電磁兼容性有較高要求時,宜採用屏蔽纜線和屏蔽配線設備進行布線,也可採用光纜系統。
3 當綜合布線路由上存在干擾源,且不能滿足最小凈距要求時,宜採用金屬管線進行屏蔽。
11.0.4 綜合布線系統採用屏蔽措施時,必須有良好的接地系統,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1 保護地線的接地電阻值,單獨設置接地體時,不應大於4Ω,採用聯合接地體時,不應大於1Ω。
2 採用屏蔽布線系統時,所有屏蔽層應保持連續性。
3 採用屏蔽布線系統時,屏蔽層的配線設備(FD或BD)端必須良好接地,用戶(終端設備)端視具體情況宜接地,兩端的接地應連接至同一接地體。若接地系統中存在兩個不同的接地體時,其接地電位差不應大於1Vr.m.s。
11.0.5 採用屏蔽布線系統時,每一樓層的配線櫃都應採用適當截面的銅導線單獨布線至接地體,也可採用豎井內集中用銅排或粗銅線引到接地體,導線或銅導體的截面應符合標准,接地導線應接成樹狀結構的接地網,避免構成直流環路。
11.0.6 綜合布線的電纜採用金屬槽道或鋼管敷設時,槽道或鋼 管應保持連續的電氣連接,並在兩端應有良好的接地
11.0.7 干線電纜的位置應盡可能位於建築物的中心位置。
11.0.8 當電纜從建築物外面進入建築物時,電纜的金屬護套或光纜的金屬件均應有良好的接地。
11.0.9 當電纜從建築物外面進入建築物時,應採用過壓、過流保護措施,並符合相當規定。
11.0.10 綜合布線系統有源設備的正極或外殼,與配線設備的機架應絕緣,並用單獨導線引至接地匯流排、與配線設備、電纜屏蔽層等接地,宜採用聯合接地方式。
11.0.11 根據建築物的防火等級和對材料的耐火要求,綜合布線應採取相應的措施,在易燃的區域和大樓豎井內布放電纜或光纜,應採用阻燃的電纜和光纜;在大型公共場所宜採用阻燃、低煙、低毒的電纜或光纜;相鄰的設備間或交接間應採用阻燃型配線設備。
12 安裝工藝要求
12.1 一般規定
12.1.1 本章適用於新建、擴建建築與建築群綜合布線系統工程的安裝工藝要求,對改建工程可按本章的有關規定執行。
12.2 設備間
12.1.1 設備間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1 設備間宜處於干線子系統的中間位置;
2 設備間宜盡可能靠近建築物電纜引入區和網路介面;
3 設備間的位置宜便於接地;
4 設備間室溫應保持在10-30℃ 之間,相以濕度應保持20%-80%,並應有良好的通風;
5 設備間內應有足夠的設備安裝空間,其面積最低不應小於10m2 。
12.2.2 設備間應防止有害氣體(如SO2,H2S,NH3,NO2 等)侵入,並應有良好的防塵措施,塵埃含量限值宜符合表12.2.2的規定。
表12.2.2 塵埃限值
注:灰塵粒子應是不導電的,非鐵磁性和非腐蝕性的。
12.2.3 在地震區的區域內,設備安裝應按規定進行抗震加固,並符合《通信設備安裝抗震設計規范》YD5059-98的相應規定。
12.2.4 設備安裝宜符合下列規定:
1 機架或機櫃前面的凈空不應小於800mm,後面的凈空不應小於600mm;
2 壁掛式配線設備底部離地面的高度不宜小於300mm;
3 在設備間安裝其他設備時,設備周圍的凈空要求,按該設備的相關規范執行。
12.2.5 設備間應提供不少於兩個220V、10A帶保護接地的單相電源插座。
12.2.6 設備間的安裝工藝要求除上述規定外,應滿足《電信專用房屋設計規范》YD5003-94中有關配線設備的規定,如果安裝電信設備或其他應用設備時,應符合相應的設計規定。
12.3 交換間
12.3.1 交接間的數目,應從所服務的樓層范圍來考慮。如果配線電纜長度都在90m范圍以內時,宜設置一個交接間,當超出這一范圍時,可設兩個或多個交接間,並相應地在交接間內或緊鄰處設置干線通道.
12.3.2 交接間的面積不應小5m2 ,於如覆蓋的信息插座超過200個時,應適當增加面積.
12.3.3 交接間的設備安裝和電源要求,應符合本規范12.2.4和12.2.5的相關規定.
12.3.4 交接間應有良好的通風,安裝有源設備時,室溫宜保持在10-30℃ ,相以濕度宜保持在20%-80%.
12.4 電纜
12.4.1 配線子系統電纜宜穿管或沿金屬電纜橋架敷設,當電纜在地板下布放時,應根據環境條件選用地板下線槽布線、網路地板布線、高架(活動)地板布線、地板下管道布線等安裝方式。
12.4.2 干線子系統垂直通道有電纜孔、管道、電源豎井等三種方式可供選擇,宜採用電纜豎井方式,水平通道可選擇預埋暗管或電纜橋架方式。
12.4.3 管內穿放大對數電纜時,直線管路的管徑利用率應為50%-60%,彎管路的管徑利用率應為40%-50%,管內穿放4對對絞電纜時,截面利用率應為25%-30%。線槽的截面利用率不應超過50%。
12.5 工作區
12.5.1 工作區信息插座的安裝宜符合下列規定:
1 安裝在地面上的信息插座應採用防水和抗壓的接線盒;
2 安裝在牆面或柱子上的信息插座底部離地面的高度宜為300mm;
3 安裝在牆面或柱子上的多用戶信息插座模塊,或集合點配線模塊,底部離地面的高度宜為300mm。
12.5.2 工作區的電源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每1個工作區至少應配置1個220V交流電源插座;
2 工作區的電源插座應選用帶保護接地的單相電源插座,保護接地與零線應嚴格分開。
④ 3G 移動通信有幾個標准
目前3G存在四種標准:CDMA2000,WCDMA,TD-SCDMA,WiMAX。
CDMA2000是由窄帶CDMA(CDMA IS95)技術發展而來的寬頻CDMA技術,也稱為CDMA Multi-Carrier。這套系統是從窄頻CDMAOne數字標准衍生出來的,可以從原有的CDMAOne結構直接升級到3G,建設成本低廉。該標准提出了從CDMA IS95(2G)-CDMA20001x-CDMA20003x(3G)的演進策略。CDMA20001x被稱為2.5代移動通信技術。CDMA20003x與CDMA20001x的主要區別在於應用了多路載波技術,通過採用三載波使帶寬提高。
WCDMA,全稱為Wideband CDMA,也稱為CDMA Direct Spread,意為寬頻碼分多址復用,這是基於GSM網發展出來的3G技術規范,是歐洲提出的寬頻CDMA技術,它與日本提出的寬頻CDMA技術基本相同,目前正在進一步融合。 該標准提出了GSM(2G)-GPRS-EDGE-WCDMA(3G)的演進策略。這套系統能夠架設在現有的GSM網路上,對於系統提供商而言可以較輕易地過渡,而GSM系統相當普及的亞洲對這套新技術的接受度預料會相當高。因此W-CDMA具有先天的市場優勢。
TD-SCDMA全稱為Time Division - Synchronous CDMA(時分同步CDMA),該標準是由中國大陸獨自製定的3G標准,1999年6月29日,中國原郵電部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大唐電信)向ITU提出。該標准將智能無線、同步CDMA和軟體無線電等當今國際領先技術融於其中,在頻譜利用率、對業務支持具有靈活性、頻率靈活性及成本等方面的獨特優勢。 該標准提出不經過2.5代的中間環節,直接向3G過渡,非常適用於GSM系統向3G升級。
WiMAX 的全名是微波存取全球互通(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又稱為802·16無線城域網,是又一種為企業和家庭用戶提供「最後一英里」的寬頻無線連接方案。將此技術與需要授權或免授權的微波設備相結合之後,由於成本較低,將擴大寬頻無線市場,改善企業與服務供應商的認知度。2007年10月19日,國際電信聯盟在日內瓦舉行的無線通信全體會議(World Radiocommunication Conferences)上,經過多數國家投票通過,WiMAX正式被批准成為繼WCDMA、CDMA2000和TD-SCDMA之後的第四個全球3G標准。
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3rd-generation,3G),是指支持高速數據傳輸的蜂窩移動通訊技術。3G服務能夠同時傳送聲音及數據信息,速率一般在幾百kbps以上。
國際電信聯盟(ITU)在2000年5月確定W-CDMA、CDMA2000、TD-SCDMA以及WiMAX四大主流無線介面標准,寫入3G技術指導性文件《2000年國際移動通訊計劃》(簡稱IMT—2000)。
⑤ 中國移動4g網路的標準是多少
聯通在3G網路上的優勢一直遙遙領先,通過傳輸網路的建設也在LTE上提前進行布局,由於FDD-LTE相對TDD-LTE,無論是在技術成熟度、成本還是在時間上都占據優勢,即便是到了4G時代,聯通的網路優勢將繼續保持,這是聯通成為移動互聯網專家的重要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工信部確定的4G頻率可與3G共用,這樣有利於聯通3G向4G平滑過渡,在4G時代聯通將繼續保持網路制式領先優勢,以全球成熟的產業鏈為基石,在未來的競爭中更勝一籌。目前LTE已然成為4G全球標准,包括FDD-LTE和TDD-LTE兩種制式。截至2013年3月,全球67個國家已部署163張LTE商用網路,其中154張FDD-LTE商用網路,15張TD-LTE商用網路,6家運營商部署雙模網路,聯通採用FDD-LTE制式進入4G時代。4G時代,聯通的網路將在五個方面繼續保持領先優勢。1、多:手機終端手機終端多。由於聯通4G標准採用全球主流的FDD-LTE標准,全球絕大多數手機生產廠商均支持這一標准,所以可供用戶選擇的手機終端品種非常豐富,像蘋果、三星、黑莓、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國際知名品牌以及眾多國內知名品牌手機均可選擇。使用用戶多。由於FDD-LTE標準是國際主流4G通信技術,全球FDD-LTE用戶數超過1億用戶萬戶,佔全球4G用戶90%以上。全球運營商多。截至2013年3月,全球67個國家已部署163張LTE商用網路,其中154張FDD-LTE商用網路這意味著中國聯通4G用戶出境漫遊時無需更換號碼和手機,便能在全球任何地方方便快捷地使用4G優質高速網路。2、快:上網速度更快據專家預估,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可以達到100Mbps至150Mbps,這種速度相當於3G手機上網速度的20-30倍左右。從2010年開始,聯通就要求新增的WCDMA基站必須支持平緩演進至FDD-LTE。聯通目前3G基站總數達33.1萬個,已在2012年全部升級至42M網路,下行峰值最高速率達42Mbps,在短期之內完全可以滿足用戶的上網需求。同時為了應對競爭和用戶的需求,聯通在國內部分城市全面建設LTE-FDD實驗網路,網速達到150M,在4G時代繼續領跑,衛冕速度之王。3、好:智能性更高聯通4G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僅表現於4G通信的終端設備的設計和操作具有智能化,例如對菜單和滾動操作的依賴程度會大大降低。更重要的4G手機可以實現許多難以想像的功能,例如4G手機能根據環境、時間以及其他設定的因素來適時地提醒手機的主人此時該做什麼事,或者不該做什麼事,4G手機可以把電影院票房資料,直接下載到PDA之上。這些資料能夠把售票情況、座位情況顯示得清清楚楚,大家可以根據這些信息來進行在線購買自己滿意的電影票。4G手機可以被看作是一台手提電視,用來看體育比賽之類的各種現場直播。4、省:費用更便宜聯通現有WCDMA網路,支持平緩演進至FDD-LTE,建設成本更低,只需簡單升級即可平滑演進至FDD-LTE,相對其他4G網路標准升級成本更低,解決了與3G通信的兼容性問題,讓現有通信用戶能輕易地升級到4G通信,同時引入了許多尖端的通信技術,這些技術保證了4G通信能提供一種靈活性非常高的系統操作方式。FDD-LTE是全球4G的主流標准,用戶的選擇,意味著更豐富的終端,更便宜的價格,讓您可以更低成本暢享4G生活。iPhone5、NewiPad、三星GalaxyS、NokiaLumia等一大批支持FDD-LTE的明星終端已經上市,用戶可以不換號、不換卡,只需手機支持FDD-LTE,就可以輕松享受4G帶來的生活便捷。5、廣:全球漫遊和應用廣截至2013年3月,全球67個國家已部署163張LTE商用網路,其中154張FDD-LTE商用網路,15張TD-LTE商用網路,6家運營商部署雙模網路。選擇FDD-LTE制式的4G網路,才能在全球更廣闊的的范圍內容享受4G帶來的精彩生活。服務應用廣。盡管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也能實現各種多媒體通信,但未來的4G通信能滿足第三代移動通信尚不能達到的在覆蓋范圍、通信質量、造價上支持的高速數據和高解析度多媒體服務的需要。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提供的無線多媒體通信服務包括語音、數據、影像等大量信息透過寬頻的信道傳送出去。為此,未來的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也稱為「多媒體移動通信」。聯通的4G時代,將以最豐富的終端、最成熟的技術、最暢快的網速、最廣泛的漫遊、最實惠的價格,給廣大用戶敞開一幅絢爛多彩的移動互聯生活畫卷和移動互聯體驗的無窮魅力。4G時代,聯通將持續領跑,精彩依然在沃。
⑥ 移動基站的建設標准
說白了就是那些信號塔
基站建設?
就是建那個塔的工作
我們這邊搞那個工作的都是大學生
工資2000往上
技術性的4000多
補貼不錯
但是也很辛苦
只是不曉得你具體做什麼的
⑦ 無線區域網的性能指標
全面解析802.11無線技術
作者:中關村在… 文章來源:CNET中國·ZOL 點擊數:111 更新時間:2006-10-26 21:16:21
一、1997年版無線網路標准
1997年版IEEE802.11無線網路標准規定了三種物理層介質性能。其中兩種物理層介質工作在2400--2483.5 GHz無線射頻頻段(根據各國當地法規規定),另一種光波段作為其物理層,也就是利用紅外線光波傳輸數據流。而直序列擴頻技術(DSSS)則可提供 1Mb/S及2Mb/S工作速率,而跳頻擴頻(FHSS)技術及紅外線技術的無線網路則可提供1Mb/S傳輸速率(2Mb/S作為可選速率,未作必須要求),受包括這一因素在內的多種因素影響,多數FHSS技術廠家僅能提供1Mb/S的產品,而符合IEEE802.11無線網路標准並使用DSSS直序列擴頻技術廠家的產品則全部可以提供2Mb/S的速率,因此DSSS技術在無線網路產品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介質接入控制層功能
無線網路(WLAN)可以無縫連接標準的乙太網絡。標準的無線網路使用的是(CSMA/CA)介質控制信息而有線網路則使用載體監聽訪問/沖突檢測(CSMA/CA),使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均是為了避免通信信號沖突。
2.漫遊功能
IEEE802.11無線網路標准允許無線網路用戶可以在不同的無線網橋網段中使用相同的信道,或在不同的信道之間互相漫遊,如Lucent的 WavePOINT II無線網橋每隔100 ms發射一個烽火信號,烽火信號包括同步時鍾、網路傳輸拓撲結構圖、傳輸速度指示及其他參數值,漫遊用戶利用該烽火信號來衡量網路信道信號質量,如果質量不好,該用戶會自動試圖連接到其他新的網路接入點。
3.自動速率選擇功能
IEEE802.11無線網路標准能使移動用戶(Mobile Client)設置在自動速率選擇(ARS)模式下,ARS功能會根據信號的質量及與網橋接入點的距離自動為每個傳輸路徑選擇最佳的傳輸速率,該功能還可以根據用戶的不同應用環境設置成不同的固定應用速率。
4.電源消耗管理功能
IEEE802.11 還定義了MAC層的信令方式,通過電源管理軟體的控制,使得移動用戶能具有最長的電池壽命。電源管理會在無數據傳輸時使網路處於休眠(低電源或斷電)狀態,這樣就可能會丟失數據包。為解決這一問題,IEEE802.11規定了AP接入點應具有緩沖區去儲存信息,處於休眠的移動用戶會定期醒來恢復該信息。
5.保密功能
僅僅靠普通的直序列擴頻編碼調制技術不夠可靠,如使用無線寬頻掃描儀,其信息又容易被竊取。最新的WLAN標准採用了一種載入保密位元組的方法,使得無線網路具有同有線乙太網相同等級的保密性。此密碼編碼技術早期應用於美國軍方無線電機密通信中,無線網路設備的另一端必須使用同樣的密碼編碼方式才可以互相通信,當無線用戶利用AP接入點連入有線網路時還必須通過AP接入點的安全認證。該技術不但可以防止空中竊聽,而且也是無線網路認證有效移動用戶的一種方法。
二、1999版無線網路標准
該版本於1999年8月頒布。除原IEEE802.11的內容之外,增加了基於SNMP協議的管理信息庫(MIB),以取代原OSI協議的管理信息庫。另外還增加了高速網路內容:
1.IEEE802.11a
規定的頻點為5GHz,用正交頻分復用技術(OFDM)來調制數據流。OFDM技術的最大的優勢是其無與倫比的多途徑回聲反射,因此特別適合於室內及移動環境。
2.IEEE802.11b
工作於2.4GHz頻點,採用補償碼鍵控CCK調制技術。當工作站之間的距離過長或干擾過大,信噪比低於某個門限值時,其傳輸速率可從11Mb/s自動降至5.5Mb/s,或者再降至直序列擴頻技術的2Mb/s及1Mb/s速率。
三、無線網路 前途無量
建設符合IEEE802.11標準的無線網路,不僅可以滿足目前的需要,而且日後網路還可以平滑升級,可以有效地保護投資。目前IEEE802.11工作小組已成立了新的研究小組,對大信息流量及多工作組同時工作、流量控制及更安全的保密編碼、安全認證等技術問題進行研究,隨著無線網路成本的不斷下調、配套技術的不斷完善、覆蓋范圍的不斷增大,無線網路的應用將會成為未來網路的技術主流。
·802.11協議的重要技術指標
由於無線區域網傳輸介質(微波、紅外線)非「有限」的有線,客觀上存在一些全新的技術難題,為此IEEE802.11協議規定了一些至關重要的技術機制。
1.CSMA/CA協議
我們知道匯流排型區域網在MAC層的標准協議是CSMA/CD,即載波偵聽多路存取/沖突檢測(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但由於無線產品的適配器不易檢測信道是否存在沖突,因此802.11全新定義了一種新的協議,即載波偵聽多路存取/沖突避免 CSMA/CA(with Collision Avoidance)。一方面,載波偵聽--查看介質是否空閑;另一方面,沖突避免--通過隨機的時間等待,使信號沖突發生的概率減到最小,當介質被偵聽到空閑時,優先發送。不僅如此,為了系統更加穩固,IEEE802.11還提供了帶確認幀ACK的CSMA/CA。在一旦遭受其他雜訊干擾,或者由於偵聽失敗時,信號沖突就有可能發生,而這種工作於MAC層的ACK此時能夠提供快速的恢復能力。
2.RTS/CTS協議
RTS/CTS協議即請求發送/允許發送協議,相當於一種握手協議,主要用來解決「隱藏終端」問題。「隱藏終端」(Hidden Stations)是指,基站A向基站B發送信息,基站C未偵測到A也向B發送,故A和C同時將信號發送至B,引起信號沖突,最終導致發送至B的信號都丟失了。「隱藏終端」多發生在大型單元中(一般在室外環境),這將帶來效率損失,並且需要錯誤恢復機制。當需要傳送大容量文件時,尤其需要杜絕「隱藏終端」 現象的發生。WaveLAN802.11提供了如下解決方案。在參數配置中,若使用RTS/CTS協議,同時設置傳送上限位元組數--一旦待傳送的數據大於此上限值時,即啟動RTS/CTS握手協議:首先,A向B發送RTS信號,表明A要向B發送若干數據,B收到RTS後,向所有基站發出CTS信號,表明已准備就緒,A可以發送,其餘基站暫時「按兵不動」,然後,A向B發送數據,最後,B接收完數據後,即向所有基站廣播ACK確認幀,這樣,所有基站又重新可以平等偵聽、競爭信道了。
3.信道重整
當傳送幀受到嚴重干擾時,必定要重傳。因此若一個信包越大時,所需重傳的耗費(時間、控制信號、恢復機制)也就越大;這時,若減小幀尺寸--把大信息包分割為若干小信包,即使重傳,也只是重傳一個小信包,耗費相對小得多。這樣就能大大提高WirelessLAN產品在雜訊干擾地區的抗干擾能力。當然,作為一個可選項,用戶若在一個「干凈」地區,也可以關閉這項功能。
4.多信道漫遊
人類是無限追求自由的,隨著移動計算設備的日益普及,我們希望出現一種真正無所羈絆的網路接入設備。WaveLAN802.11就是這樣的一種設備。傳輸頻帶是在接入設備AP(Access Point)上設置的,而基站不須設置固定頻帶,並且基站具有自動識別功能,基站動態調頻到AP設定的頻帶,這個過程稱之為掃描(Scan)。 IEEE802.11定義了兩種模式:被動掃描和主動掃描。被動掃描是指,基站偵聽AP發出的指示信號,並切換到給定的頻帶;主動掃描是指,基站提出一個探視請求,接入點AP回送一個包含頻帶信息的響應,基站就切換到給定的頻帶。WaveLAN802.11採用的是主動掃描,並且能結合天線接收靈敏度,以信號最佳的信道確定為當前傳輸信道。這樣,當原來位於接入點AP(A)覆蓋范圍內的基站漫遊到接入點AP(B)時,基站能自適應,重新以AP(B)為當前接入點。
5.可靠的安全性能
WaveLAN本身的發射功率很小,小於35mV,而且還被擴展到 22MHz帶寬。一方面,平均能量很低(15dBm),另一方面,不存在頻率單一的載波,因此很難被掃描跟蹤,這也是次項技術一直用於軍事上的原因。這些是物理上的安全機制,在軟體上,還採用了域名控制、訪問許可權控制和協議過濾等多重安全機制;並且在有線同等保密(WEP)方面,對於特殊用戶,可選以下附件:基於RC4加密(1988RSA運演算法則)和密碼(40位加密鑰匙)。
·802.11協議的重要技術指標
由於無線區域網傳輸介質(微波、紅外線)非「有限」的有線,客觀上存在一些全新的技術難題,為此IEEE802.11協議規定了一些至關重要的技術機制。
1.CSMA/CA協議
我們知道匯流排型區域網在MAC層的標准協議是CSMA/CD,即載波偵聽多路存取/沖突檢測(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但由於無線產品的適配器不易檢測信道是否存在沖突,因此802.11全新定義了一種新的協議,即載波偵聽多路存取/沖突避免 CSMA/CA(with Collision Avoidance)。一方面,載波偵聽--查看介質是否空閑;另一方面,沖突避免--通過隨機的時間等待,使信號沖突發生的概率減到最小,當介質被偵聽到空閑時,優先發送。不僅如此,為了系統更加穩固,IEEE802.11還提供了帶確認幀ACK的CSMA/CA。在一旦遭受其他雜訊干擾,或者由於偵聽失敗時,信號沖突就有可能發生,而這種工作於MAC層的ACK此時能夠提供快速的恢復能力。
2.RTS/CTS協議
RTS/CTS協議即請求發送/允許發送協議,相當於一種握手協議,主要用來解決「隱藏終端」問題。「隱藏終端」(Hidden Stations)是指,基站A向基站B發送信息,基站C未偵測到A也向B發送,故A和C同時將信號發送至B,引起信號沖突,最終導致發送至B的信號都丟失了。「隱藏終端」多發生在大型單元中(一般在室外環境),這將帶來效率損失,並且需要錯誤恢復機制。當需要傳送大容量文件時,尤其需要杜絕「隱藏終端」 現象的發生。WaveLAN802.11提供了如下解決方案。在參數配置中,若使用RTS/CTS協議,同時設置傳送上限位元組數--一旦待傳送的數據大於此上限值時,即啟動RTS/CTS握手協議:首先,A向B發送RTS信號,表明A要向B發送若干數據,B收到RTS後,向所有基站發出CTS信號,表明已准備就緒,A可以發送,其餘基站暫時「按兵不動」,然後,A向B發送數據,最後,B接收完數據後,即向所有基站廣播ACK確認幀,這樣,所有基站又重新可以平等偵聽、競爭信道了。
3.信道重整
當傳送幀受到嚴重干擾時,必定要重傳。因此若一個信包越大時,所需重傳的耗費(時間、控制信號、恢復機制)也就越大;這時,若減小幀尺寸--把大信息包分割為若干小信包,即使重傳,也只是重傳一個小信包,耗費相對小得多。這樣就能大大提高WirelessLAN產品在雜訊干擾地區的抗干擾能力。當然,作為一個可選項,用戶若在一個「干凈」地區,也可以關閉這項功能。
4.多信道漫遊
人類是無限追求自由的,隨著移動計算設備的日益普及,我們希望出現一種真正無所羈絆的網路接入設備。WaveLAN802.11就是這樣的一種設備。傳輸頻帶是在接入設備AP(Access Point)上設置的,而基站不須設置固定頻帶,並且基站具有自動識別功能,基站動態調頻到AP設定的頻帶,這個過程稱之為掃描(Scan)。 IEEE802.11定義了兩種模式:被動掃描和主動掃描。被動掃描是指,基站偵聽AP發出的指示信號,並切換到給定的頻帶;主動掃描是指,基站提出一個探視請求,接入點AP回送一個包含頻帶信息的響應,基站就切換到給定的頻帶。WaveLAN802.11採用的是主動掃描,並且能結合天線接收靈敏度,以信號最佳的信道確定為當前傳輸信道。這樣,當原來位於接入點AP(A)覆蓋范圍內的基站漫遊到接入點AP(B)時,基站能自適應,重新以AP(B)為當前接入點。
5.可靠的安全性能
WaveLAN本身的發射功率很小,小於35mV,而且還被擴展到 22MHz帶寬。一方面,平均能量很低(15dBm),另一方面,不存在頻率單一的載波,因此很難被掃描跟蹤,這也是次項技術一直用於軍事上的原因。這些是物理上的安全機制,在軟體上,還採用了域名控制、訪問許可權控制和協議過濾等多重安全機制;並且在有線同等保密(WEP)方面,對於特殊用戶,可選以下附件:基於RC4加密(1988RSA運演算法則)和密碼(40位加密鑰匙)。
新一代Wi-Fi標准
由Airgo、Bermai、Broadcom (博科通訊)、Conexant (科勝訊)、STMicroelectronics (意法半導體)及Texas Instruments (德州儀器)等業界大廠組成的WWiSE聯盟日前宣布將把一份完整的共同建議案提交給IEEE 802.11 Task Group N (TGn),其目標是發展新一代Wi-Fi標准,並使它擁有100 Mbps以上的持續數據產出能力,MIMO-OFDM將是這種新技術的基礎。IEEE 802.11n將成為無線網路市場上特別重要的標准,因為它會運用和擴大這些功能,使其支持目前正在享受Wi-Fi連接技術優點的眾多使用者。
WWiSE代表全球頻譜效率,它是提交給Task Group N所有建議案的重要元素,就這方面而言,WWiSE建議案的發展是以全球布署能力和向後兼容於所有其它Wi-Fi標准為主要的宗旨和強制要求,其它考量還包括數據速率必須符合重要區域市場的全球電信法規要求,例如日本。這個建議案還包含由WWiSE廠商提供的免權利金授權選項,主要目標是協助推動 802.11n技術在世界各地的布署應用。
WWiSE建議案是以目前獲得全球採用的20 MHz通道格式為基礎,世界各地已有超過數千萬部Wi-Fi裝置正在使用此格式,這種方法不但確保現有Wi-Fi產品獲得支持,還可以改善Wi-Fi網路在指定頻帶內的工作效能。除此之外,聯盟廠商也代表了組成Wi-Fi市場的半導體供應和消費領域重要交集,這將在發展廠商和最終產品製造商之間建立起堅強的合作關系。
就技術層面而言,WWiSE建議案標示著802.11實作功能的重大進步,主要特點包括:
•強制使用已經核准、現已存在且全球適用的20MHz Wi-Fi通道寬度,確保它在任何電信法規要求下都能立即使用和布署。
•更強的MIMO-OFDM技術,它是在2×2組態配置和一個20 MHz通道的最低要求下達到135 Mbps最大數據速率、進而降低實作成本的關鍵。這種技術還能大幅改善簡單的天線延伸或信道匯整技術。
•利用4×4 MIMO架構和40 MHz通道寬度(只要主管單位允許)實現的540 Mbps最高數據速率,它能替未來的裝置和應用提供持續發展的藍圖。
•強制模式提供與5 GHz和2.4 GHz頻帶內現有Wi-Fi裝置的向後兼容性與互用性,確保已安裝的設備仍能獲得強大支持。
•先進的FEC編碼功能幫助實現最大覆蓋率和聯機距離,它適用於所有的MIMO組態和通道帶寬。
新無線標准802.11n
802.11n來龍去脈
在當今各種無線區域網技術交織的戰國時代,WLAN、藍牙、HomeRF、UWB等競相綻放,但IEEE802.11系列的WLAN是應用最廣泛的。自從1997年IEEE802.11標准實施以來,先後有802.11b、802.11a、802.11g、802.11e、802.11f、 802.11h、802.11i、802.11j等標准制定或者醞釀,但是WLAN依然面對著「四不一沒有」的問題,即帶寬不足、漫遊不方便、網管不強大、系統不安全和沒有殺手級的應用等。就像當今VoIP應用中一個全新的領域VoWLAN那樣,雖被業內人士看作是WLAN最有希望的殺手級應用,卻因為這四個「不」,很難進一步發展。
為了實現高帶寬、高質量的WLAN服務,使無線區域網達到乙太網的性能水平,802.11n應運而生。
500Mbps的美妙前景
在傳輸速率方面,802.11n可以將WLAN的傳輸速率由目前802.11a及802.11g提供的54Mbps提高到108Mbps,甚至高達500Mbps。這得益於將MIMO(多入多出)與OFDM(正交頻分復用)技術相結合而應用的MIMO OFDM技術,這個技術不但提高了無線傳輸質量,也使傳輸速率得到極大提升。
應用前景:802.11n將使WLAN傳輸速率達到目前傳輸速率的10倍,而且可以支持高質量的語音、視頻傳輸,這意味著人們可以在寫字樓中用Wi-Fi手機來撥打IP電話和可視電話。
在覆蓋范圍方面,802.11n採用智能天線技術,通過多組獨立天線組成的天線陣列,可以動態調整波束,保證讓WLAN用戶接收到穩定的信號,並可以減少其它信號的干擾。因此其覆蓋范圍可以擴大到好幾平方公里,使WLAN移動性極大提高。
應用前景:這使得使用筆記本電腦和PDA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移動,可以讓WLAN信號覆蓋到寫字樓、酒店和家庭的任何一個角落,讓我們真正體驗移動辦公和移動生活帶來的便捷和快樂。
在兼容性方面,802.11n採用了一種軟體無線電技術,它是一個完全可編程的硬體平台,使得不同系統的基站和終端都可以通過這一平台的不同軟體實現互通和兼容,這使得WLAN的兼容性得到極大改善。這意味著WLAN將不但能實現802.11n向前後兼容,而且可以實現WLAN與無線廣域網路的結合,比如3G。
兩個陣營在爭標准
讓人遺憾的是,802.11n現在處於一種「標准滯後、產品早產」的尷尬境地。802.11n標准還沒有得到IEEE的正式批准,但採用 MIMO OFDM技術的廠商已經很多,包括Airgo、Bermai、Broadcom以及傑爾系統、Atheros、思科、Intel等等,產品包括無線網卡、無線路由器等,而且已經大量在PC、筆記本電腦中應用。
主導802.11n標準的技術陣營有兩個,即WWiSE(World Wide Spectrum Efficiency)聯盟和TGn Sync聯盟。這兩個陣營都希望在下一代無線區域網標准之爭中處於優先地位,不過兩大陣營的技術構架已經越來越相似,例如都是採用MIMO OFDM技術,而且在8月2日有消息稱,他們已經決定不計前嫌,共同向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遞交了802.11n的無線技術版本。
在這激烈的競爭中,我們卻看不到中國的身影,讓我們不得不感到有些遺憾。這也是我們沒有核心技術的後果。標准之爭最終還是利益之爭,中國企業很難在WLAN核心技術方面取得巨大效益,這是很值得人們深思的。
新無線標准802.11n
802.11n來龍去脈
在當今各種無線區域網技術交織的戰國時代,WLAN、藍牙、HomeRF、UWB等競相綻放,但IEEE802.11系列的WLAN是應用最廣泛的。自從1997年IEEE802.11標准實施以來,先後有802.11b、802.11a、802.11g、802.11e、802.11f、 802.11h、802.11i、802.11j等標准制定或者醞釀,但是WLAN依然面對著「四不一沒有」的問題,即帶寬不足、漫遊不方便、網管不強大、系統不安全和沒有殺手級的應用等。就像當今VoIP應用中一個全新的領域VoWLAN那樣,雖被業內人士看作是WLAN最有希望的殺手級應用,卻因為這四個「不」,很難進一步發展。
為了實現高帶寬、高質量的WLAN服務,使無線區域網達到乙太網的性能水平,802.11n應運而生。
500Mbps的美妙前景
在傳輸速率方面,802.11n可以將WLAN的傳輸速率由目前802.11a及802.11g提供的54Mbps提高到108Mbps,甚至高達500Mbps。這得益於將MIMO(多入多出)與OFDM(正交頻分復用)技術相結合而應用的MIMO OFDM技術,這個技術不但提高了無線傳輸質量,也使傳輸速率得到極大提升。
應用前景:802.11n將使WLAN傳輸速率達到目前傳輸速率的10倍,而且可以支持高質量的語音、視頻傳輸,這意味著人們可以在寫字樓中用Wi-Fi手機來撥打IP電話和可視電話。
在覆蓋范圍方面,802.11n採用智能天線技術,通過多組獨立天線組成的天線陣列,可以動態調整波束,保證讓WLAN用戶接收到穩定的信號,並可以減少其它信號的干擾。因此其覆蓋范圍可以擴大到好幾平方公里,使WLAN移動性極大提高。
應用前景:這使得使用筆記本電腦和PDA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移動,可以讓WLAN信號覆蓋到寫字樓、酒店和家庭的任何一個角落,讓我們真正體驗移動辦公和移動生活帶來的便捷和快樂。
在兼容性方面,802.11n採用了一種軟體無線電技術,它是一個完全可編程的硬體平台,使得不同系統的基站和終端都可以通過這一平台的不同軟體實現互通和兼容,這使得WLAN的兼容性得到極大改善。這意味著WLAN將不但能實現802.11n向前後兼容,而且可以實現WLAN與無線廣域網路的結合,比如3G。
兩個陣營在爭標准
讓人遺憾的是,802.11n現在處於一種「標准滯後、產品早產」的尷尬境地。802.11n標准還沒有得到IEEE的正式批准,但採用 MIMO OFDM技術的廠商已經很多,包括Airgo、Bermai、Broadcom以及傑爾系統、Atheros、思科、Intel等等,產品包括無線網卡、無線路由器等,而且已經大量在PC、筆記本電腦中應用。
主導802.11n標準的技術陣營有兩個,即WWiSE(World Wide Spectrum Efficiency)聯盟和TGn Sync聯盟。這兩個陣營都希望在下一代無線區域網標准之爭中處於優先地位,不過兩大陣營的技術構架已經越來越相似,例如都是採用MIMO OFDM技術,而且在8月2日有消息稱,他們已經決定不計前嫌,共同向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遞交了802.11n的無線技術版本。
在這激烈的競爭中,我們卻看不到中國的身影,讓我們不得不感到有些遺憾。這也是我們沒有核心技術的後果。標准之爭最終還是利益之爭,中國企業很難在WLAN核心技術方面取得巨大效益,這是很值得人們深思的。
更多內容請參考中國無線門戶
http://www.anywlan.com
⑧ 現在國內用的網路綜合布線使用的是哪個標准
1、國際標准:《ISO/IEC 11801 信息技術-用戶建築物綜合布線》
2、美國國家標准協會《TIA/EIA 568A 商業建築物電信布線標准》
3、歐洲標准 EN 50173
4、中國標准:
GB50311-2007《綜合布線系統工程設計規范》
GB50312-2007《綜合布線系統工程驗收規范》
以下是部分《綜合布線系統工程驗收規范》內容,由於字數限制,無法全部寫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
GB 50312-2007
GB 50312-2007 綜合布線工程驗收規范(含條文說明)
Code for engineering acceptance of generic cabling system for building and campus
主編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
批准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施行日期:2007 年10 月1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公告第620 號
建設部關於發布國家標准《綜合布線系統工程驗收規范》的公告
現批准《綜合布線系統工程驗收規范》為國家標准,編號為GB 50312-2007,自2007 年10 月1 日起實施。
其中,第5.2.5 條為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原《建築與建築群綜合布線系統工程驗收規范》GB/T
50312-2000 同時廢止。
本規范由建設部標準定額研究所組織中國計劃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二00 七年四月六日
前 言
本規范是根據建設部建標[2004]67 號文件《關於印發「二00 四年工程建設國家標准制定、修訂計劃」的通知》的要求,對原《建築與建築群綜合布線系統工程驗收規范》CB/T 50312—2000 工程建設國家標准進行了修訂,由信息產業部作為主編部門,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設計院有限公司會同其他參編單位組成規范編寫組共同編寫完成的。
本規范在修訂過程中,編制組進行了廣泛的市場調查並展開了多項專題研究,認真總結了規范執行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加以補充完善和修改,廣泛吸取國內有關單位和專家的意見。同時,參考了國內外相關標准規定的內容。
本規范中以黑體字標志的條文為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
本規范由建設部負責管理和對強制性條文的解釋,信息產業部負責日常管理,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設計院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在應用過程中如有需要修改與補充的建議,請將有關資料寄送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設計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丹棱街16 號,郵編:100080),以供修訂時參考。
本規范主編單位、參編單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編單位: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設計院有限公司
參編單位:中國建築標准設計研究院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
中國建築東北設計研究院
現代集團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五洲工程設計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張宜 張曉微 陳琪 成彥 朱立彤 劉侃 孫蘭 李雪佩 張文才 溫伯銀 趙濟安 瞿二瀾 陳漢民
目 次
1 總則
2 環境檢查
3 器材及測試儀表工具檢查
4 設備安裝檢驗
5 纜線的敷設和保護方式檢驗
5•1 纜線的敷設
5•2 保護措施
6 纜線終接
7 工程電氣測試
8 管理系統驗收
9 工程驗收
附錄A 綜合布線系統工程檢驗項目及內容
附錄B 綜合布線系統工程電氣測試方法及測試內容
附錄C 光纖鏈路測試方法
附錄D 綜合布線工程管理系統驗收內容
附錄E 測試項目和技術指標含義
本規范用詞說明
附:條文說明
1 總則
1.0.1 為統一建築與建築群綜合布線系統工程施工質量檢查、隨工檢驗和竣工驗收等工作的技術要求,特製
定本規范。
1.0.2 本規范適用於新建、擴建和改建建築與建築群綜合布線系統工程的驗收。
1.0.3 綜合布線系統工程實施中採用的工程技術文件、承包合同文件對工程質量驗收的要求不得低予本規范
規定。
1•0.4 在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必須執行本規范有關施工質量檢查的規定。建設單位應通過工地代表或工程
監理人員加強工地的隨工質量檢查,及時組織隱蔽工程的檢驗和驗收。
1.0.5 綜合布線系統工程應符合設計要求,工程驗收前應進行自檢測試、竣工驗收測試工作。
1.0.6 綜合布線系統工程的驗收,除應符合本規范外,還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技術標准、規范的規定。
2 環境檢查
2.0.1 工作區、電信間、設備間的檢查應包括下列內容:
1 工作區、電信間、設備間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房屋地面平整、光潔,門的高度和寬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2 房屋預埋線槽、暗管、孔洞和豎井的位置、數量、尺寸均應符合設計要求。
3 鋪設活動地板的場所,活動地板防靜電措施及接地應符合設計要求。
4 電信間、設備間應提供220V 帶保護接地的單相電源插座。
5 電信間、設備間應提供可靠的接地裝置,接地電阻值及接地裝置的設置應符合設計要求。
6 電信間、設備間的位置、面積、高度、通風、防火及環境溫、濕度等應符合設計要求。
2.0.2 建築物進線間及入口設施的檢查應包括下列內容:
1 引入管道與其他設施如電氣、水、煤氣、下水道等的位置間距應符合設計要求。
2 引入纜線採用的敷設方法應符合設計要求。
3 管線入口部位的處理應符合設計要求,並應檢查採取排水及防止氣、水、蟲等進入的措施。
4 進線間的位置、面積、高度、照明、電源、接地、防火、防水等應符合設計要求。
2.0.3 有關設施的安裝方式應符合設計文件規定的抗震要求。
3 器材及測試儀表工具檢查
3.0.1 器材檢驗應符合下列要求:
1 工程所用纜線和器材的品牌、型號、規格、數量、質量應在施工前進行檢查,應符合設計要求並具備相
應的質量文件或證書,元出廠檢驗證明材料、質量文件或與設計不符者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2 進口設備和材料應具有產地證明和商檢證明。
3 經檢驗的器材應做好記錄,對不合格的器件應單獨存放,以備核查與處理。
4 工程中使用的纜線、器材應與訂貨合同或封存的產品在規
格、型號、等級上相符。
5 備品、備件及各類文件資料應齊全。
3.0.2 配套型材、管材與鐵件的檢查應符合下列要求:
1 各種型材的材質、規格、型號應符合設計文件的規定,表面應光滑、平整,不得變形、斷裂。預埋金屬
線槽、過線盒、接線盒及橋架等表面塗覆或鍍層應均勻、完整,不得變形、損壞。
2 室內管材採用金屬管或塑料管時,其管身應光滑、無傷痕,管孔無變形,孔徑、壁厚應符合設計要求。
金屬管槽應根據工程環境要求做鍍鋅或其他防腐處理。塑料管槽必須採用阻燃管槽,外壁應具有阻燃標記。
3 室外管道應按通信管道工程驗收的相關規定進行檢驗。
4 各種鐵件的材質、規格均應符合相應質量標准,不得有歪斜、扭曲、飛刺、斷裂或破損。
5 鐵件的表面處理和鍍層應均勻、完整,表面光潔,無脫落、氣泡等缺陷。
3.0.3 纜線的檢驗應符合下列要求:
1 工程使用的電纜和光纜型式、規格及纜線的防火等級應符
合設計要求。
2 纜線所附標志、標簽內容應齊全、清晰,外包裝應註明型號和規格。
3 纜線外包裝和外護套需完整無損,當外包裝損壞嚴重時,應測試合格後再在工程中使用。
4 電纜應附有本批量的電氣性能檢驗報告,施工前應進行鏈路或信道的電氣性能及纜線長度的抽驗,並做
測試記錄。
5 光纜開盤後應先檢查光纜端頭封裝是否良好。光纜外包裝或光纜護套如有損傷,應對該盤光纜進行光纖
性能指標測試,如有斷纖,應進行處理,待檢查合格才允許使用。光纖檢測完畢,光纜端頭應密封固定,
恢復外包裝。
6 光纖接插軟線或光跳線檢驗應符合下列規定:
1)兩端的光纖連接器件端面應裝配合適的保護蓋帽。
2)光纖類型應符合設計要求,並應有明顯的標記。
3.0.4 連接器件的檢驗應符合下列要求:
1 配線模塊、信息插座模塊及其他連接器件的部件應完整,電氣和機械性能等指標符合相應產品生產的質
量標准。塑料材質應具有阻燃性能,並應滿足設計要求。
2 信號線路浪涌保護器各項指標應符合有關規定。
3 光纖連接器件及適配器使用型式和數量、位置應與設計相符。
3.0.5 配線設備的使用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光、電纜配線設備的型式、規格應符合設計要求。
2 光、電纜配線設備的編排及標志名稱應與設計相符。各類標志名稱應統一,標志位置正確、清晰。
3.0.6 測試儀表和工具的檢驗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應事先對工程中需要使用的儀表和工具進行測試或檢查,纜線測試儀表應附有相應檢測機構的證明文件。
2 綜合布線系統的測試儀表應能測試相應類別工程的各種電氣性能及傳輸特性,其精度符合相應要求。測
試儀表的精度應按相應的鑒定規程和校準方法進行定期檢查和校準,經過相應計量部門校驗取得合格證
後,方可在有效期內使用。
3 施工工具,如電纜或光纜的接續工具:剝線器、光纜切斷器、光纖熔接機、光纖磨光機、卡接工具等必
須進行檢查,合格後方可在工程中使用。
3.0.7 現場尚無檢測手段取得屏蔽布線系統所需的相關技術參數時,可將認證檢測機構或生產廠家附有的技
術報告作為檢查依據。
3.0.8 對絞電纜電氣性能、機械特性、光纜傳輸性能及連接器件的具體技術指標和要求,應符合設計要求。
經過測試與檢查,性能指標不符合設計要求的設備和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4 設備安裝檢驗
4•0•1 機櫃、機架安裝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機櫃、機架安裝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垂直偏差度不應大於3mm。
2 機櫃、機架上的各種零件不得脫落或碰壞,漆面不應有脫落及劃痕,各種標志應完整、清晰。
3 機櫃、機架、配線設備箱體、電纜橋架及線槽等設備的安裝應牢固,如有抗震要求,應按抗震設計進行
加固。
4.0.2 各類配線部件安裝應符合下列要求:
1 各部件應完整,安裝就位,標志齊全。
2 安裝螺絲必須擰緊,面板應保持在一個平面上。
4.0.3 信息插座模塊安裝應符合下列要求:
1 信息插座模塊、多用戶信息插座、集合點配線模塊安裝位置和高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2 安裝在活動地板內或地面上時,應固定在接線盒內,插座面板採用直立和水平等形式;接線盒蓋可開啟,
並應具有防水、防塵、抗壓功能。接線盒蓋面應與地面齊平。
3 信息插座底盒同時安裝信息插座模塊和電源插座時,間距及採取的防護措施應符合設計要求。
4 信息插座模塊明裝底盒的固定方法根據施工現場條件而定。
5 固定螺絲需擰緊,不應產生松動現象。
6 各種插座面板應有標識,以顏色、圖形、文字表示所接終端設備業務類型。
7 工作區內終接光纜的光纖連接器件及適配器安裝底盒應具有足夠的空間,並應符合設計要求。
4.0.4 電纜橋架及線槽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橋架及線槽的安裝位置應符合施工圖要求,左右偏差不應超過50mm。
2 橋架及線槽水平度每米偏差不應超過2mm。
3 垂直橋架及線槽應與地面保持垂直,垂直度偏差不應超過3mm。
4 線槽截斷處及兩線槽拼接處應平滑、無毛刺。
5 吊架和支架安裝應保持垂直,整齊牢固,無歪斜現象。
6 金屬橋架、線槽及金屬管各段之間應保持連接良好,安裝牢固。
7 採用吊頂支撐柱布放纜線時,支撐點宜避開地面溝槽和線槽位置,支撐應牢固。
4.0.5 安裝機櫃、機架、配線設備屏蔽層及金屬管、線槽、橋架使用的接地體應符合設計要求,就近接地,
並應保持良好的電氣連接。
5 纜線的敷設和保護方式檢驗
5.1 纜線的敷設
5.1.1 纜線敷設應滿足下列要求:
1 纜線的型式、規格應與設計規定相符。
2 纜線在各種環境中的敷設方式、布放間距均應符合設計要求。
3 纜線的布放應自然平直,不得產生扭絞、打圈、接頭等現象,不應受外力的擠壓和損傷。
4 纜線兩端應貼有標簽,應標明編號,標簽書寫應清晰、端正和正確。標簽應選用不易損壞的材料。
5 纜線應有餘量以適應終接、檢測和變更。對絞電纜預留長度:在工作區宜為3~6cm,電信間宜為0.5~
2m,設備間宜為3~5m;光纜布放路由宜盤留,預留長度宜為3~5m,有特殊要求的應按設計要求預留長
度。
6 纜線的彎曲半徑應符合下列規定:
1)非屏蔽4 對對絞電纜的彎曲半徑應至少為電纜外徑的4 倍。
2)屏蔽4 對對絞電纜的彎曲半徑應至少為電纜外徑的8 倍。
3)主幹對絞電纜的彎曲半徑應至少為電纜外徑的10 倍。
4)2 芯或4 芯水平光纜的彎曲半徑應大於25mm;其他芯數的水平光纜、主幹光纜和室外光纜的彎曲半徑應
至少為光纜外徑的10 倍。
7 纜線間的最小凈距應符合設計要求:
1)電源線、綜合布線系統纜線應分隔布放,並應符合表5.1.1-1 的規定。
表5.1.1-1 對絞電纜與電力電纜最小凈距
條件 最小凈距(mm)
380V<2kV•A 380V2~5kV•A380V>5kV•A
對絞電纜與電力電纜平行敷設 130 300 600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屬槽道或鋼管中 70 150 300
雙方均在接地的金屬槽道或鋼管中② 10① 80 150
註:①當380V 電力電纜<2kV•A,雙方都在接地的線槽中,且平行長度≤10m 時,最小間距可為10mm。
②雙方都在接地的線槽中,系指兩個不同的線槽,也可在同一線槽中用金屬板隔開。
2)綜合布線與配電箱、變電室、電梯機房、空調機房之間最小凈距宜符合表5.1.1-2 的規定。
表5.1.1—2 綜合布線電纜與其他機房最小凈距
名稱 最小凈距(m) 名稱 最小凈距(m)
配電箱 1 電梯機房 2
變電室 2 空調機房 2
3)建築物內電、光纜暗管敷設與其他管線最小凈距見表5.1.1-3 的規定。
表5.1.1-3 綜合布線纜線及管線與其他管線的間距
管線種類 平行凈距(mm) 垂直交叉凈距(mm)
避雷引下線 1000 300
保護地線 50 20
熱力管(不包封) 500 500
熱力管(包封) 300 300
給水管 150 20
煤氣管 300 20
壓縮空氣管 150 20
4)綜合布線纜線宜單獨敷設,與其他弱電系統各子系統纜線間距應符合設計要求。
5)對於有安全保密要求的工程,綜合布線纜線與信號線、電力線、接地線的間距應符合相應的保密規定。
對於具有安全保密要求的纜線應採取獨立的金屬管或金屬線槽敷設。
8 屏蔽電纜的屏蔽層端到端應保持完好的導通性。
5.1.2 預埋線槽和暗管敷設纜線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敷設線槽和暗管的兩端宜用標志表示出編號等內容。
2 預埋線槽宜採用金屬線槽,預埋或密封線槽的截面利用率應為30%~50%。
3 敷設暗管宜採用鋼管或阻燃聚氯乙烯硬質管。布放大對數主幹電纜及4 芯以上光纜時,直線管道的管徑
利用率應為50%~60%,彎管道應為40%~50%。暗管布放4 對對絞電纜或4 芯及以下光纜時,管道的
截面利用率應為25%~30%。
5.1.3 設置纜線橋架和線槽敷設纜線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密封線槽內纜線布放應順直,盡量不交叉,在纜線進出線槽部位、轉彎處應綁扎固定。
2 纜線橋架內纜線垂直敷設時,在纜線的上端和每間隔1.5m 處應固定在橋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設時,在纜
線的首、尾、轉彎及每間隔5~l0m 處進行固定。
3 在水平、垂直橋架中敷設纜線時,應對纜線進行綁扎。對絞電纜、光纜及其他信號電纜應根據纜線的類
別、數量、纜徑、纜線芯數分束綁扎。綁扎間距不宜大於1.5m,間距應均勻,不宜綁扎過緊或使纜線受到
擠壓。
4 樓內光纜在橋架敞開敷設時應在綁扎固定段加裝墊套。
5.1.4 採用吊頂支撐柱作為線槽在頂棚內敷設纜線時,每根支撐柱所轄范圍內的纜線可以不設置密封線槽進
行布放,但應分束綁扎,纜線應阻燃,纜線選用應符合設計要求。
5.1.5 建築群子系統採用架空、管道、直埋、牆壁及暗管敷設電、光纜的施工技術要求應按照本地網通信線
路工程驗收的相關規定執行。
5.2 保護措施
5.2.1 配線子系統纜線敷設保護應符合下列要求:
1 預埋金屬線槽保護要求:
1)在建築物中預埋線槽,宜按單層設置,每一路由進出同一過路盒的預埋線槽均不應超過3 根,線槽截面
高度不宜超過25mm,總寬度不宜超過300mm。線槽路由中若包括過線盒和出線盒,截面高度宜在70~
l00mm 范圍內。
2)線槽直埋長度超過30m 或在線槽路由交叉、轉彎時,宜設置過線盒,以便於布放纜線和維修。
3)過線盒蓋能開啟,並與地面齊平,盒蓋處應具有防灰與防水功能。
4)過線盒和接線盒盒蓋應能抗壓。
5)從金屬線槽至信息插座模塊接線盒間或金屬線槽與金屬鋼管之間相連接時的纜線宜採用金屬軟管敷設。
2 預埋暗管保護要求:
1)預埋在牆體中間暗管的最大管外徑不宜超過50 mm,樓板中暗管的最大管外徑不宜超過25mm,室外管
道進入建築物的最大管外徑不宜超過l00mrn。
2)直線布管每30m 處應設置過線盒裝置。
3)暗管的轉彎角度應大於90。,在路徑上每根暗管的轉彎角不得多於2 個,並不應有S 彎出現,有轉彎的
管段長度超過20m 時,應設置管線過線盒裝置;有2 個彎時,不超過15m 應設置過線盒。
4)暗管管口應光滑,並加有護口保護,管口伸出部位宜為25~50mm。
5)至樓層電信間暗管的管口應排列有序,便於識別與布放纜線。
6)暗管內應安置牽引線或拉線。
7)金屬管明敷時,在距接線盒300mm 處,彎頭處的兩端,每隔3m 處應採用管卡固定。
8)管路轉彎的曲半徑不應小於所穿入纜線的最小允許彎曲半徑,並且不應小於該管外徑的6 倍,如暗管外
徑大於50mm 時,不應小於10 倍。
3 設置纜線橋架和線槽保護要求:
1)纜線橋架底部應高於地面2.2m 及以上,頂部距建築物樓板不宜小於300mm,與梁及其他障礙物交叉處
間的距離不宜小於50 mm。
2)纜線橋架水平敷設時,支撐間距宜為1.5~3m。垂直敷設時固定在建築物結構體上的間距宜小於2m,距
地1.8m 以下部分應加金屬蓋板保護,或採用金屬走線櫃包封,門應可開啟。
3)直線段纜線橋架每超過15~30m 或跨越建築物變形縫時,應設置伸縮補償裝置。
4)金屬線槽敷設時,在下列情況下應設置支架或吊架:線槽接頭處;每間距3m 處;離開線槽兩端出口0.5m
處;轉彎處。
5)塑料線槽槽底固定點間距宜為lm。
6)纜線橋架和纜線線槽轉彎半徑不應小於槽內線纜的最小允許彎曲半徑,線槽直角彎處最小彎曲半徑不應
小於槽內最粗纜線外徑的10 倍。
7)橋架和線槽穿過防火牆體或樓板時,纜線布放完成後應採取防火封堵措施。
4 網路地板纜線敷設保護要求:
1)線槽之間應溝通。
5)至樓層電信間暗管的管口應排列有序,便於識別與布放纜線。
6)暗管內應安置牽引線或拉線。
7)金屬管明敷時,在距接線盒300mm 處,彎頭處的兩端,每隔3m 處應採用管卡固定。
8)管路轉彎的曲半徑不應小於所穿入纜線的最小允許彎曲半徑,並且不應小於該管外徑的6 倍,如暗管外
徑大於50mm 時,不應小於10 倍。
3 設置纜線橋架和線槽保護要求:
1)纜線橋架底部應高於地面2.2m 及以上,頂部距建築物樓板不宜小於300mm,與梁及其他障礙物交叉處
間的距離不宜小於50 mm。
2)纜線橋架水平敷設時,支撐間距宜為1.5~3m。垂直敷設時固定在建築物結構體上的間距宜小於2m,距
地1.8m 以下部分應加金屬蓋板保護,或採用金屬走線櫃包封,門應可開啟。
3)直線段纜線橋架每超過15~30m 或跨越建築物變形縫時,應設置伸縮補償裝置。
4)金屬線槽敷設時,在下列情況下應設置支架或吊架:線槽接頭處;每間距3m 處;離開線槽兩端出口0.5m
處;轉彎處。
5)塑料線槽槽底固定點間距宜為lm。
6)纜線橋架和纜線線槽轉彎半徑不應小於槽內線纜的最小允許彎曲半徑,線槽直角彎處最小彎曲半徑不應
小於槽內最粗纜線外徑的10 倍。
7)橋架和線槽穿過防火牆體或樓板時,纜線布放完成後應採取防火封堵措施。
4 網路地板纜線敷設保護要求:
1)線槽之間應溝通。
2)線槽蓋板應可開啟。
3)主線槽的寬度宜在200~400mm,支線槽寬度不宜小於70mm。
4)可開啟的線槽蓋板與明裝插座底盒間應採用金屬軟管連接。
5)地板塊與線槽蓋板應抗壓、抗沖擊和阻燃。
6)當網路地板具有防靜電功能時,地板整體應接地。
7)網路地板板塊間的金屬線槽段與段之間應保持良好導通並接地。
5 在架空活動地板下敷設纜線時,地板內凈空應為150~300mm。若空調採用下送風方式則地板內凈高應
為300~500mm。
6 吊頂支撐柱中電力線和綜合布線纜線合一布放時,中間應有金屬板隔開,間距應符合設計要求。
5.2.2 當綜合布線纜線與大樓弱電系統纜線採用同一線槽或橋架敷設時,子系統之間應採用金屬板隔開,間
距應符合設計要求。
5.2.3 干線子系統纜線敷設保護方式應符合下列要求:
1 纜線不得布放在電梯或供水、供氣、供暖管道豎井中,纜線不應布放在強電豎井中。.
2 電信間、設備間、進線間之間干線通道應溝通。
5.2.4 建築群子系統纜線敷設保護方式應符合設計要求。
5.2.5 當電纜從建築物外面進入建築物時,應選用適配的信號線路浪涌保護器,信號線路浪涌保護器應符合
設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