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要有最小幀長度和最大幀長度的限制
傳統的乙太網是共享性區域網,採用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CSMA/CD協議.最小幀長必須大於整個網路的最大時延位(最大時延時間內可以傳輸的數據位).
如果幀長度太小,就可能出現網路上同時有兩個幀在傳播,就會產生沖突(碰撞)而造成網路無法發送數據.
如果數據幀太長就會出現有的工作長時間不能發送數據,而且可能超出接受端的緩沖區大小,造成緩沖益出.
由於多方面的限制,每個乙太網幀都有最小的大小64bytes最大不能超過1518bytes,對於小於或者大於這個限制的乙太網幀我們都可以視之為錯誤的數據幀,一般的乙太網轉發設備會丟棄這些數據幀.
(註:小於64Bytes的數據幀一般是由於乙太網沖突產生的「碎片」或者線路干擾或者壞的乙太網介面產生的,對於大於1518Bytes的數據幀我們一般把它叫做Giant幀,這種一般是由於線路干擾或者壞的乙太網口產生)
㈡ 考慮建立一個CSMA/CD網,電纜長度1公里,發送速率為1Gbps。電纜中的信號傳播速度為2×108m/s。問最小幀長
對於1公里電纜,單程傳播時間為1km÷200000km/s=5×10-6秒,即5微秒,來迴路程傳播時間為2τ=10微秒。為了能夠按照CSMA/CD工作,最小幀的發射時間不能小於10微秒。以1Gbps速率工作,10微秒可以發送的比特數等於:
)(10000)(1010)/(10169bssb
因此,最小幀是10000位或10000/8=1250個位元組。
㈢ 什麼是最小禎長
乙太網中的最小幀長的設定:
1,假設公共匯流排媒體長度為S,幀在媒體上的傳播速度為0.7C(光速),網路的傳輸率為R(bps),幀長為L(bps),tPHY為某站的物理層時延;則有:
碰撞槽時間=2S/0.7C+2tPHY
因為Lmin/R=碰撞槽時間
所以Lmin =(2S/0.7C+2tPHY )×R ,Lmin 稱為最小幀長度。
碰撞槽時間在乙太網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參數,有如下特點:
(1)它是檢測一次碰撞所需的最長時間。
(2)要求幀長度有個下限(即最短幀長)
(3)產生碰撞,就會出現幀碎片。
(4)如發生碰撞,要等待一定的時間。t=rT。(T為碰撞槽時間)
2,下面我們來估計在最壞情況下,檢測到沖突所需的時間
(1)A和B是網上相距最遠的兩個主機,設信號在A和B之間傳播時延為τ,假定A在t時刻開始發送一幀,則這個幀在t+τ時刻到達B,若B在t+τ-ε時刻開始發送一幀,則B在t+τ時就會檢測到沖突,並發出阻塞信號。
(2)阻塞信號將在t+2τ時到達A。所以A必須在t+2τ時仍在發送才可以檢測到沖突,所以一幀的發送時間必須大於2τ。
(3)按照標准,10Mbps乙太網採用中繼器時,連接最大長度為2500米,最多經過4個中繼器,因此規定對於10Mbps乙太網規定一幀的最小發送時間必須為51.2μs。
(3)51.2μs也就是512位數據在10Mbps乙太網速率下的傳播時間,常稱為512位時。這個時間定義為乙太網時隙。512位時=64位元組,因此乙太網幀的最小長度為512位時=64位元組。
㈣ 採用CSMA/CD協議的基帶匯流排,其段長……則該網路上的最小幀長應為
CSMA/CD協議即載波監聽/碰撞檢測協議,碰撞檢測只能在兩個端點處進行,要保證發送時檢測到所有可能的碰撞,那麼發送一個幀的時間必須大於幀的往返時間。
發送前埠會檢測鏈路有無信號,且兩端都會檢測,在信號到達前,埠可能誤以為信道空閑,造成碰撞。而如果幀的到達時間設為往返時間2倍,則在這個時間段內兩端都完成信道狀態檢測,准確判定碰撞與否。
依題意,往返時間為1000/200=5us,故幀長度=2*5us*10M/s=100b。
㈤ 求計算最短幀長的計算公式。。
最短數據幀長(bit)/數據傳輸速率(Mbps)=2*(兩站點間的最大距離(m)/200m/μs)
它的工作原理是:
發送數據前 先偵聽信道是否空閑 ,若空閑,則立即發送數據。若信道忙碌,則等待一段時間至信道中的信息傳輸結束後再發送數據;
若在上一段信息發送結束後,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節點都提出發送請求,則判定為沖突。若偵聽到沖突,則立即停止發送數據,等待一段隨機時間,再重新嘗試。
其原理簡單總結為:先聽後發,邊發邊聽,沖突停發,隨機延遲後重發。
(5)移動網路的最小幀長擴展閱讀:
特點
(1)CSMA/CD介質訪問控制方法演算法簡單,易於實現。有多種VLSI可以實現CSMA/CD方法,這對降低Ethernet成本、擴大應用范圍是非常有利的。
(2)CSMA/CD是一種用戶訪問匯流排時間不確定的隨機競爭匯流排的方法,適用於辦公自動化等對數據傳輸實時性要求不嚴格的應用環境。
(3)CSMA/CD在網路通信負荷較低時表現出較好的吞吐率與延遲特性。但是,當網路通信負荷增大時,由於沖突增多,網路吞吐率下降、傳輸延遲增加,因此,CSMA/CD方法一般用於通信負荷較輕的應用環境中。
㈥ 幀的長度范圍是多少最大多少,最小多少
最大幀是:72K 最小幀是:1526K 乙太網幀格式: 前導碼(7K)、幀起始定界符(1K)、目的MAC地址(6K)、源MAC地址(6K)、類型/長度(2K)、數據(46~1500K)、幀校驗序列(4K) 802.3乙太網幀格式: 其實就是數據幀的大小決定了數據包的大小。其他的都是死的。
㈦ 數據幀設計了最短和最長,這樣設計的原因是什麼
怕網路不行。
傳統的乙太網是共享性區域網,採用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CSMA/CD協議,最小幀長必須大於整個網路的最大時延位(最大時延時間內可以傳輸的數據位)。如果幀長度太小,就可能出現網路上同時有兩個幀在傳播,就會產生沖突(碰撞)而造成網路無法發送數據。如果數據幀太長就會出現有的工作長時間不能發送數據,而且可能超出接受端的緩沖區大小,造成緩沖益出。
㈧ 長度為1公里、數據傳輸率為10Mbps的CSMA/CD乙太網,信號傳播速度為200m/微秒。求該網路正常運行的最小幀長
目前在傳輸速率為10Mbps的乙太網廣泛應用的基礎上,速率為100 Mbps與10 Gbps的高速乙太網已進入實用階段,10 Gbps乙太網的物理層使用的是光纖通道技術。所以答案是10000Mb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