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網路 » 電腦網路rip協議
擴展閱讀
fast網路擴大器設置 2025-09-13 00:55:21

電腦網路rip協議

發布時間: 2022-10-19 01:30:17

A. 路由信息協議RIP解析

關於路由信息協議RIP解析

路由信息協議RIP是內部網關協議IGP中最先得到廣泛應用的協議,是一種距離矢量路由協議,RIP最大的特點是,無論實現原理還是配置方法,都非常簡單。RIP的度量基於跳數,每經過一台路由器,路徑的跳數加一。如此一來,跳數越多,路徑就越長,RIP演算法會優先選擇跳數比較少的路徑。RIP支持的最大跳數是15,跳數為16的網路被認為不可達。所以RIP協議適用於小型的網路環境。

為了維持所學路由的正確性以及與鄰居的一致性,運行RIP協議的路由器之間要周期性地向鄰居傳遞之間的整個路由表。周期性(默認為30秒)傳遞的路由表被封裝在Updata包--路由更新包中。具體說明到本自治系統中所有網路的.最短距離,以及到每個網路應經過的下一個路由器。

在路由協議剛剛開始啟動時,只知道到直連網路的距離。接著,每一個路由器只會和相鄰的路由器交換信息。經過若干次的更新交換後,所有的路由器最終可以知道到達本自治系統中任何一個網路的最短距離和到達每個網路應該經過的下一個路由器地址。

現在較新的RIP版本為1998年公布的RIPv2,與RIPv1相比,RIPv2可以支持變長子網掩碼和CIDR,同時還提供簡單的鑒別過程支持多播。

RIP協議存在的一個問題是當網路出現故障時,路由表會頻繁的變化,導致很長時間整個路由表都無法收斂。例如在2003年網路工程師下午試題五則體現了RIP協議的這一特點。同時廣大網友可以可參閱《網路工程師考試沖刺指南》最新版P306頁。

為了讓網路出現故障時能路由器能快速收斂,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措施:

1.水平分割:

就是對於一台路由器來說,從一個方向上學習到的路由信息,不讓同一路由信息再通過此介面向反方向傳送。例如我們對照《網路工程師考試沖刺指南》最新版P306頁的圖,當路由器R3發現網段192.168.40.0出現故障時,就會把這條路由清除出路由器。由於水平分割的原因,路由器R2在向路由器R3發送路由更新包時,不能將關於192.168.40.0的網段放入該更新包,因為他是從路由器R3那裡學過來。

2.路由中毒:

水平分割能避免路由環路。但在R1和R2路由器的路由表中,關於故障網段192.168.40.0的信息依然存在。這時候引入路由中毒的方法。當路由器R3發現網段192.168.40.0出現故障時,會首先對自己“下毒”,標記該路由不可達。然後再通過路由更新包給自己的鄰居路由器R2“下毒”,這樣通過一連串的“下毒”,整個網路都會知道192.168.40.0網段出現了故障。

3.反向下毒:

當路由器R2、R1被成功“下毒”後,他們會向“毒源”的方向反向“下毒”,這樣保證所有的路由器都接受到了毒化的路由信息,雖然違反水平分割原則,但在路由協議中是被允許的。

4.保持時間:

指的是當路由器R3發現網段192.168.40.0出現故障時,使自己的路由表關於該網段的路由變成“可能DOWN”狀態後,還要繼續保持該狀態一段時間。在此時間段內,路由器收到鄰居發來的關於該網段的更新信息後,如果再次收到從鄰居發送來的更新信息,包含一個比原來路徑具有更好度量值的路由,就標記為可以訪問,並取消保持時間。如果在保持時間超時之前從不同鄰居收到的更新信息包含的度量值比以前的更差,更新將被忽略,這樣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讓更新信息傳遍整個網路。

5.觸發更新:

正常情況下,路由器會定期將路由表發送給鄰居路由器。而觸發更新就是立刻發送路由更新信息,以響應某些變化。測到網路故障的路由器會立即發送一個更新信息給鄰居路由器,並依次產生觸發更新通知它們的鄰居路由器,使整個網路上的路由器在最短的時間內收到更新信息,從而快速了解整個網路的變化。

事實上,只依靠以上幾種方法中的任何一種或幾種,都不能完全解決路由表正確的問題,只有將幾種方法聯合起來才能湊效。

;

B. RIP協議是什麼意思

RIP協議叫做路由信息協議,其目的都是生成路由表,為數據的訪問提供合理的路徑,是一種典型的距離矢量協議,它使用的也是距離矢量演算法,該演算法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進行路由更新時傳遞路由表。

C. rip協議是什麼意思,高手幫幫我

路由信息協議(RIP)
簡介
(RIP/RIP2/RIPng: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RIP作為IGP(內部網關協議)中最先得到廣泛用的一種協議,主要應用於
AS
系統(System),即自治系統(System)(Autonomous
System)。連接
AS
系統(System)有專門的協議,其中最早的這的協議是「EGP」(外部網關協議),目前仍然應用於網際網路,這的協議通常被視為內部
AS
路由選取協議。RIP
主要設計來利用同類技術與大小適度的網路一起工作。因此通過速度變化不大的接線連接,RIP
比較適用於容易的校園網和區域網,但並不適用於復雜網路的情形。
RIP是一種分布式的基於距離向量的路由選取協議,是網際網路的標准協議,其最大的優點就是容易。RIP協議要求網路中每1個路由器都要維護從它自己到別的每1個目的網路的距離記錄(這一組距離,即「距離向量」)。RIP協議將「距離」定義為:從一路由器到直接連接的網路的距離定義為1。從一路由器到非直接連接的網路的距離定義為每經過1個路由器則距離加1。「距離」也成為「跳數」。RIP允許一條路徑最多隻可以包含15個路由器,因此,距離等於16時即為不可達。可見RIP協議只適用於小型。
RIP
2

RIP
而來,屬於
RIP
協議的補充協議,主要用於擴大
RIP
2
信息裝載的有用信息的數量,同時增加其安全性能。RIP
2
是一種基於
UDP
的協議。在
RIP2
下,每台主機通過路由選取進程發送和接受來自
UDP
埠520的數據包。RIP協議默認的路由更新周期是30S。

D. rip是什麼協議

路由信息協議。

路由信息協議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基於距離矢量演算法的路由協議,利用跳數來作為計量標准。

(4)電腦網路rip協議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Xerox公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80年代初都開發了RIP的早期版本。

1988年的RFC 1058對RIP協議做了說明,後來被稱為RIPv1。

1998年,IETF推出了RIP改進版本的正式標准RFC 2453,即RIPv2:支持子網掩碼信息;支持路由對象標志;支持路由更新鑒別。

參考資料:RIP-網路

E. 什麼是RIP協議

RIP協議的全稱是一種內部網關協議(IGP),是一種動態路由選擇,用於一個自治系統(AS)內的路由信息的傳遞。RIP協議是基於距離矢量演算法(DistanceVectorAlgorithms)的,它使用「跳數」,即metric來衡量到達目標地址的路由距離。這種協議的路由器只關心自己周圍的世界,只與自己相鄰的路由器交換信息,范圍限制在15跳(15度)之內,再遠,它就不關心了。RIP應用於OSI網路七層模型的網路層

F. RIP協議是什麼意思

路由信息協議(RIP)協議是一種動態路由選擇,它基於距離向量演算法(D-V),總是按最短的路由做出相同的選擇。這種協議的路由器只關心自己周圍的世界,只與自己相鄰的路由器交換信息,范圍限制在15跳(15度)之內,再遠,它就不關心了。
補充內容:
RIP(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是應用較早、使用較普遍的內部網關協議(InteriorGatewayProtocol,簡稱IGP),適用於小型同類網路,是典型的距離向量(distance-vector)協議。文檔見RFC1058、RFC1723。
RIP通過廣播UDP報文來交換路由信息,每30秒發送一次路由信息更新。RIP提供跳躍計數(hopcount)作為尺度來衡量路由距離,跳躍計數是一個包到達目標所必須經過的路由器的數目。如果到相同目標有二個不等速或不同帶寬的路由器,但跳躍計數相同,則RIP認為兩個路由是等距離的。RIP最多支持的跳數為15,即在源和目的網間所要經過的最多路由器的數目為15,跳數16表示不可達。

G. 路由信息協議(RIP)是什麼

路由信息協議(RIP) 是內部網關協議IGP中最先得到廣泛使用的協議【1058[1]】。RIP是一種分布式的基於距離矢量的路由選擇協議,是網際網路的標准協議,其最大優點就是實現簡單,開銷較小。

但RIP的缺點也較多。首先,其限制了網路的規模,能使用的最大距離為15(16表示不可達)。其次路由器交換的信息是路由器的完整路由表,因而隨著網路規模的擴大,開銷也就增加。最後,「壞消息傳播得慢」,使更新過程的收斂時間過長。因此對於規模較大的網路就應當使用OSPF協議。然而目前在規模較小的網路中,使用RIP協議的仍佔多數。

中文名
路由信息協議
外文名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類型
內部網關協議IGP
應用
計算機行業
信息協議
路由信息協議(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縮寫:RIP)是一種使用最廣泛的內部網關協議(IGP)。(IGP)是在內部網路上使用的路由協議(在少數情形下,也可以用於連接到網際網路的網路),它可以通過不斷的交換信息讓路由器動態的適應網路連接的變化,這些信息包括每個路由器可以到達哪些網路,這些網路有多遠等。 IGP是應用層協議,並使用UDP作為傳輸協議。
雖然RIP仍然經常被使用,但大多數人認為它將會而且正在被諸如OSPF和IS-IS這樣的路由協議所取代。當然,我們也看到EIGRP,一種和RIP屬於同一基本協議類(距離矢量路由協議,Distance Vector Routing Protocol)但更具適應性的路由協議,也得到了一些使用。
歷史
Xerox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開發的,是IP所使用的第一個路由協議,RIP已經成為從UNIX系統到各種路由器的必備路由協議。RIP協議有以下特點:
(1)RIP是自治系統內部使用的協議即內部網關協議,使用的是距離矢量演算法。
(2)RIP使用UDP的520埠進行RIP進程之間的通信。
(3)RIP主要有兩個版本:RIPv1和RIPv2。RIPv1協議的具體描述在RFC1058中,RIPv2是對RIPv1協議的 改進,其協議的具體描述在RFC2453中。
(4)RIP協議以跳數作為網路度量值。
(5)RIP協議採用廣播或組播進行路由更新,其中RIPv1使用廣播,而RIPv2使用組播(224.0.0.9)。

(6)RIP協議支持主機被動模式,即RIP協議允許主機只接收和更新路由信息而不發送信息。

(7)RIP協議支持默認路由傳播。

(8)RIP協議的網路直徑不超過15跳,適合於中小型網路。16跳時認為網路不可達。

(9)RIPv1是有類路由協議,RIPv2是無類路由協議,即RIPv2的報文中含有掩碼信息。
RIP所使用的路由演算法是Bellman-Ford演算法.這種演算法最早被用於一個計算機網路是在1969年,當時是作為ARPANET的初始路由演算法。
RIP是由「網關信息協議」(Xerox Parc的用於互聯網工作的PARC通用數據包協議簇的一部分)發展過來的,可以說網關信息協議是RIP的最早的版本。後來的一個版本才被命名為「路由信息協議」,是Xerox網路服務協議簇的一部分。

H. 路由選擇協議——RIP協議

  從本文開始介紹路由選擇協議,也就是討論路由表中的路由是怎麼形成的。
本文內容

  從路由演算法能否隨網路的通信量或拓撲自適應地進行調整變化來劃分,可以分為: 靜態路由選擇策略 動態路由選擇策略
  (1) 靜態路由選擇策略 :即手工配每一條置路由。
  優點:簡單,開銷小。
  缺點:只適用小網路,難以適應網路狀態的變化。

  (2) 動態路由選擇策略 :又叫自適應路由選擇。
  優點:能較好適應網路狀態的變化,適用於大網路。
  缺點:實現復雜,開銷大。

  由於互聯網規模非常大,可以把互聯網劃分為許多較小的 自治系統 (autonomous system),記為 AS 。每個自治系統通常在相同管理控制下的路由器組成,在一個AS中的路由器都全部運行在同樣的路由演算法。各個AS之間彼此是互聯的,因此一個AS中有一個或多個路由器用於不同AS之間的通信,即負責將本AS之外的目的地址轉發分組,這些路由器稱為 網關路由器

  根據上面描述,可以將路由選擇協議劃分為兩個大類: 內部網關協議 外部網關協議
  (1) 內部網關協議IGP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即在一個自治系統內不使用的路由選擇協議,常見的協議有RIP、OSPF協議。
  (2) 外部網關協議EGP (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用於實現不同自治系統之間通信的傳遞,這樣的協議就是EGP協議,目前使用最多的就是BGP的版本4(BGP-4)。

  自治系統之間的路由選擇也叫 域間路由選擇 ,在自治系統之內的路由選擇也叫 域內路由選擇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協議——路由信息協議,是一種分布式的 基於距離向量的路由選擇協議 ,最大的優點是簡單。
  RIP協議要求網路中的每一個路由器都要維護從它自己到其他每一個目的網路的距離記錄( 距離向量 )。RIP協議對距離的定義如下:

  RIP協議是通過 每個路由器要不斷的和其他路由器交換路由信息 ,從而達到自治系統中所有節點都得到正確的路由信息。
  RIP協議考慮了和哪些路由器交換信息、交換什麼信息以及什麼時候交換信息這三個問題,RIP協議特點:

  路由器在剛開始工作時,它的路由表是空的,然後路由器就得出到直接相連的幾個網路的距離(這些距離為1),接著每個絡器也只是和自己相鄰的路由器交換並更新信息。經過若干次交換後,所有路由器都會知道到達本自治系統匯總任何一個網路的最短距離和下一跳地址。

  對每一個相鄰路由器發送過來的RIP報文,會進行一下步驟:
  (1) 路由器R1接收到其相鄰路由器R2發送過來的報文,先修改此報文的所有項目:把「下一條」欄位中的地址都改為R2,並把所有的「距離」欄位的值加1 。每個項目都有三個關鍵欄位:到目的網路 N ,距離是 d ,下一跳路由器是 X

  (2) 對修改後的RIP報文中的每一項,進行以下步驟:
    1) 若原來的路由表中沒有網路N,則把該項目添加到路由表中

    2) 如果R1路由表中已經有目的網路N,這時查看下一跳的地址,如果下一跳地址是R2,則把收到的項目替換原路由表中的項目

     如果下一跳的地址不是R2,那麼如果收到項目中距離小於路由表中的距離,則進行替換,否則什麼也不做。

  (3) 若3分鍾還沒有收到相鄰路由器的更新路由表,則把此路由器記為不可達的距離,即把距離設置為16
  (4) 返回

  RIP存在一個問題是當網路出現故障時,要經過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將磁信息傳送到所有的路由器。這一特點叫做: 好消息傳得快,壞消息傳得慢。
  如下圖所示,在正常的情況下,R1和R2交換信息,其中只畫出了達到的網路1的表項。

  如果路由器R1到網1的鏈路出現了故障,R1無法達到網1,於是路由器R1把到網1的距離改為16(表示網1不可達),因而R1路由表響應的項目變為 「1,16,直接交付」。但是,可能需要經過30s後R1,才能把更新信息發送給R2,,然而R2可能已經先把自己的路由表發送給了R1,其中有到達網1的這一項 「1,2,R1」。

  R1收到R2的更新報文後,會誤認為自己無法直接到達網1,但是可經過R2到達網1,於是把收到的路由信息 「1,2,R1」 修改為 「1,3,R2」,表明「我到網1的距離是3,下一跳的R2」。
  同理,R2接收到又會更新自己的路由表為 「1,4,R1」,以為「我到網1的距離為4,下一跳為R1」....就這樣一直更新下去,知道R1和R2到網1的距離為16時,R1和R2才知道網1是不可達的。所以,這就是:好消息傳得快,壞消息傳得慢的原因。

I. 網路裡面RIP是什麼

我一本正經地胡說一下吧。 RIP是一種分布式的基於距離向量的路由選擇協議,是網際網路的標准協議,其最大的優點就是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