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網路 » 手機網路法律法規
擴展閱讀
平板國產電腦品牌 2025-10-03 17:40:39

手機網路法律法規

發布時間: 2023-05-27 04:30:37

1. 網路監管的法律法規

維護網路安全、保護網路上的公共利益,網路掃黃等內容。網路監管分為:網路營運監管、網路內容監管、網路版權監管、網路經營監管、網路安全監管、網路經營許可監管等。
《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經2000年9月20日國務院第31次常務會議通過,2000年9月25日公布施行。該辦法共二十七條,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第三條,互聯網信息服務分為經營性和非經營性兩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是指通過互聯網向上網用戶有償提供信息或者網頁製作等服務活動。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是指通過互聯網向上網用戶無償提供具有公開性、共享性信息的服務活動。」
《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四條,國家對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實行許可制度;對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實行備案制度。未取得許可或者未履行備案手續的,不得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第五條,從事新聞、出版、教育、醫療保健、葯品和醫療器械等互聯網信息服務,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家有關規定須經有關主管部門審核同意的,在申請經營許可或者履行備案手續前,應當依法經有關主管部門審核同意。」
《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經2002年8月14日國務院第62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2年11月15日起施行。「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負責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單位的設立審批,並負責對依法設立的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單位經營活動的監督管理;公安機關負責對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單位的信息網路安全、治安及消防安全的監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對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單位登記注冊和營業執照的管理,並依法查處無照經營活動;電信管理等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照本條例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對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單位分別實施有關監督管理。」
國務院於2002 年9月29日公布了《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作為一部行政法規,它規范了網吧的經營秩序。規范公安機關對申請互聯網信息服務的進行信息網路安全和消防安全審核;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的最低營業面積、計算機等裝置及附屬設備數量、單機面積的標准,由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規定,並發給《網路文化經營許可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對公司或企業形式經營的單位進行注冊登記,並發給營業執照。
《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備案管理辦法》已經2005年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第十二次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發布,自2005年3月20日起施行。
網路安全與規范在過去一年裡是中國社會關注的一大話題。多位受訪代表委員認為:中國的網路監管正在探索中起步。
過去的一年,中國的網路管理部門先後做出多種嘗試,維護網路安全、保護網路上的公共利益,這裡面既包括得到公眾廣泛支持的「網路掃黃」專項行動,也包括推行在做法上有異議的綠壩軟體的嘗試。
國務院新聞辦網路局副局長劉正榮說,中國政府對互聯網的監管正處在不斷摸索與完善的階段。他說:「互聯網一直在快速發展之中,網路技術的演變日新月異,政府只有不斷總結經驗、完善相關立法和治理措施,才能真正確保互聯網的安全。」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84億人,年增長率為28.9%。中國手機網民2013年增加1.2億,達到2.33億人,手機上網成為互聯網用戶新的增長點。如何為數億網民提供一個綠色、文明的網路環境,是政府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郭國慶認為,中國社會是一個民主開放的社會,同時也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對於政府的網路監管行為必然存在諸多不同觀點。他說,有些觀點認為,政府對網路的監管是一種對自由的干涉。事實上,即便是在歐美國家,也同樣存在對網路的監管,並不是各種網路信息都可以放任自流。
「中國對互聯網監管手段的探索還處於初級階段,監管的手段和對象,都是必須首先要考慮清楚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侯欣一說。他表示,管理的目的不是將中國封閉起來,因而在監管手段上必須符合現代信息化社會的一些基本規律,必須與現代科技發展水平相適應。
對於網路管理的政策發布,侯欣一委員建議說,政府在推出新措施時應充分徵求和了解各方意見,給出一個公告期,讓民眾有心理准備。
事實上,中國政府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政府在監管過程中注意不斷創新和汲取他國成功經驗,更是充分發揮了行業自律和公眾監督的巨大作用。
多位代表委員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提出,無論是中國普通民眾也好、西方社會也好,對於正在起步階段的中國網路監管,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和一顆平常心來看待,這樣的氛圍也需要靠政府通過自身努力來營造。

2. 17款移動App存在隱私不合規行為,其行為違反了哪些法律規定

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手機上會有各種各樣的APP,但是很多移動APP存在著隱私不合規的行為,具體以下幾種行為違反了法律的規定:

未經用戶同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每一個APP在注冊之前都會要求用戶閱讀隱私條款,但是隱私條款從另一角度來講屬於霸王條款,如果用戶不同意隱私條款,該APP就無法使用,一旦同意隱私條款就意味著APP可以在用戶使用期間隨意調取用戶的個人信息收集,在自己的資料庫中進行分析和研究,甚至是違法售賣。

收集用戶個人信息,身份證甚至銀行密碼等。除了一些比較正規的APP在收集隱私信息以外,例如銀行APP需要用戶登記身份證,銀行賬號和密碼等。其他所有娛樂類和社交類的APP不能夠私自的去收集用戶的身份證信息,甚至銀行賬號等,這些也已經涉嫌了違法行為。

向用戶推送垃圾廣告和垃圾信息,很多APP在使用的過程中經常彈出窗口這些窗口的內容,大多是各種廣告或垃圾信息非常的低俗。

3. 84款App被通報,他們都違反了哪些法規

84款App被通報,他們都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必要個人信息范圍規定》等法律和相關規定。

國家對於APP也有相關的法律和規定,法律中嚴格約束了APP對個人信息的處理,處理流程涉及了APP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個人信息等。法律明確規定,APP開發者應該制定並公開個人信息處理規則,讓使用者能非常容易明白個人信息的處理方式,要給使用者展示合理的處理目的、處理方式、保存期限等內容,APP實際進行個人信息處理時要與公布出來的個人信息處理流程相一致。在未經使用者允許之前,不允許APP自行獲取相關信息。作為使用者來說,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信息,面對本次通報的這些APP,我們需要妥善處理。

4. 84款App被通報,它們都違反了哪些法律規定

有的APP是為了服務大眾,確實也給人帶來了很大方便,可有的APP真的就特別讓人討厭,現在有84款APP都被通報了,這些軟體都涉嫌笑棚侵害用戶權益。不管是日常工具的,還是一些生活服務類,這些APP本身就是已經被第三方檢測機構關注了,可是這些APP並沒有進行整改,因此才會給予通報。

針對這些一直都不整改落實工作的APP,工信部也將會根據法規進行處罰,這也算是間接性的穩固了誘惑我們的心,畢竟誰都不想自己的信息權益被APP這樣強制的收集。被通報的這些APP已經涉及了非常多個領域,包括水果,生鮮辦公軟體或者是一些教育的 APP都是涉嫌違規收集個人信息,作為軟體的使用者,大家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信息。

5. 中國移動相關的法律知識

法律分析:移動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所有的通信公司,移動,聯通,電信,虛擬運營商,所有通訊的電子產品,手機,筆記團斗本電腦,平板等等,都歸工信部管。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要職責為:擬訂實施行業規劃、產業政策和標准;監測工業行業日常運行;推動重大技術裝備發展和自主創新;管理通信業;指導推進信息化建設;協調維塌悶磨護國家信息安全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 第八條 國家網信部門負責統籌協罩神調網路安全工作和相關監督管理工作。國務院電信主管部門、公安部門和其他有關機關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網路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網路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職責,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確定。

6. 38款APP侵害用戶權益被工信部通報,這些APP違反了哪些法律法規

工信部此前發布了關於APP侵害用戶權益整治“回頭看”發現問題的通報。目前在第三方檢測機構幫助下,已經發現38款APP存在“違規推送彈窗信息”,“過分索取許可權”等等問題,這些APP中包含了的大家非常熟悉的產品,比如2345瀏覽器,惠頭條,丁香醫生等。

每個人都有在使用APP過程中被各種彈窗廣告污染眼睛的經歷,這些小彈窗如同網路世界的狗皮膏葯,怎麼關都關不掉,甚至一些無良廠家還會將某些鏈接放在彈窗的固定位置,讓大家一不小心就跳轉到了其它網站。用戶們就是在這一次一次的底線試探中終於失去耐心,最後決定徹底卸載。另外很多APP在安裝過程中都會索取各種各樣的許可權,比如存儲許可權,讀取通訊錄的許可權,大家開始還沒有太過在意,但隨著各種推銷電話打進來,大家才知道隱私已經被泄露得一干二凈。工信部針對這種情況及時出手,也是保護了大家的切身權益。

7. 手機行業應該遵循那些法律法規

手機行業應該遵循的主要法律法規包括:
1.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要求企業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包括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安全權、知識產權等。
2.產品質量法:要求手機生產企業生產合格的手機產品,嚴禁生產和銷售質量不合格的手機產品。
3.電子商務法:對手機在線銷售、交易、支付等環節進行了規范,要求手機銷售企業在電子商務活動中遵守法律法規、保障消費者權益等。
4.知識產權法:對手機產品中的專利、商標、著作權等知識產權進行了保護。
5.環保法:要求手機生產企業遵守環保法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推廣節能、環保型手機產品。
此外,不同國家和地區還有其他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標准,例如歐盟對於無線電頻譜的管理標准等。因此,手機行業的企業應當在遵守本國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積極了解和遵守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