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計算機史著名人物及貢獻,要詳細,拜託了。
1、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 , 1903-1957)
馮·諾依曼是美籍匈牙利裔科學家、數學家,被譽為「電子計算機之父」。1945年,馮·諾依曼首先提出了「存儲程序」的概念和二進制原理,後來人們把利用這種概念和原理設計的電子計算機系統統稱為「馮.諾曼型結構」計算機。
馮·諾依曼的主要貢獻就是提出並實現了「存儲程序」的概念。由於指令和數據都是二進制碼,指令和操作數的地址又密切相關,因此,,當初選擇這種結構是自然的。但是,這種指令和數據共享同一匯流排的結構,使得信息流的傳輸成為限制計算機性能的瓶頸,影響了數據處理速度的提高。
在這篇論文里,范內瓦提出的諸多理論預測了二戰後到現在幾十年計算機的發展,許多後來的計算機領域先驅們都是受到這篇文章的啟發,後來的滑鼠,超文本等計算機技術的創造都是基於這篇具有理論時代意義的論文。
『貳』 這里是中國IT界的「黃埔軍校」
2016年11月14日上午9點,中關村丹棱街5號微軟大廈,李開復,張亞勤,沈向洋,洪小文,王堅等中國IT界的技術大佬,以及曾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過的近200位院友「同框出現」,宣布「微軟亞洲研究院院友會」正式成立:沈向洋擔任會長,李開復和張亞勤任名譽會長,他們都是這家研究院曾經的院長。
坦率地講,夾雜在繁蕪的科技資訊信息流之中,這很難稱得上是一條惹眼新聞,至少相比上述大佬的同框,幾天之後張亞勤和沈向洋出現在烏鎮的那一張飯局合影要更為被媒體所追捧。
但科技記者無法忽視的是,多年來,在稿子中描述圈內大佬過往履歷時,「微軟亞洲研究院」是一個高頻詞彙。翻看人物圖譜,這里是阿里雲之父,前金山CEO,網路總裁,小米總裁,海爾CTO, 聯想CTO……互聯網高管,以及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民大學等國內一線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院系負責人的上一處居心之所;這里和跨國巨頭在中國的「辦事處」關系不大,它更像是一座擁有18年校齡的「大學」。
中國IT界的黃埔軍校,有人喜歡這么說。在院友會成立儀式上,院友代表阿里巴巴CTO王堅感喟:沒有人可以繞開這個機構去談論過去十幾年的中國科技史。
一切得從往事談起。
九八年的召喚
九十年代初——在最不可一世的歲月,來自西雅圖的軟體巨人卻為創新乏力所困。微軟前任首席技術官麥爾伏德在1991年建議蓋茨成立帶有「軍備競賽」屬性的創新研究院,進行基礎科學研究,以主動迎合技術世界的不確定性。這年,微軟首座研究院在雷德蒙成立。
六年之後,麥爾伏德送給了蓋茨第二個建議:將研究院開到中國。理由頗為機敏,到1990年代為止,美國一直是這個世界上每年誕生計算機博士最多的地方——直至被中國超越,這被麥爾伏德視作中國IT業態蘇醒的前奏。
1998年,微軟中國研究院在北京成立。37歲的語音識別專家李開復博士成為首任院長。18年後已成談資的插曲是:當得知李開復要以「研究院」作為這座機構的後綴時,沈向洋博士大笑,「叫個『所』都大了」——2001年中國研究院升級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則是後事了。
至少在1998年,沈向洋有充分的理由自嘲。現任院長洪小文後來回憶:「研究院建立前,我到北京參與最初一批員工招募。有些候選人是國內高校博士生,我們只能通過固定電話聯絡,那時學校里通常一幢宿舍大樓只有一部電話,經常需要麻煩宿管老師或同學幫著叫人來接聽。沒有幾個網站,沒有太多信息資源,因而溝通時需要花很多時間同步基礎信息,效率比較低。Email倒是能用,但撥號上網資費昂貴又不穩定,實時在線不大可能。」
1998年,每小時8塊錢的上網費和4塊錢的電話費讓上網屬於奢侈消費;這一年,配備Windows 95的個人電腦也實屬高大上的新銳電器;在更為宏大的敘事里,這一年,中國GDP剛突破萬億美元大關,IT產業所佔比重僅約為4.8%。
然而同樣在1998年,互聯網作為社會基礎設施迎來破繭之日,一批互聯網明日巨星集體相約九八:1998年9月4日,谷歌正式創立;中國則更是普遍把這一年視作商業互聯網元年:2月,張朝陽創辦搜狐;6月,劉強東成立京東;11月,騰訊誕生;12月,新浪上線。
機遇與挑戰在1998年顯得尤為沖突——但考慮到成立研究院的願景,天平似乎更偏向挑戰一端。
早在籌備階段,比爾蓋茨和里克·雷斯特博士——微軟全球研究院體系的締造者,就為研究院確立了三條宗旨:推動整個計算機科學前沿技術發展;將最新研究成果快速轉化到微軟關鍵產品之中,以幫助用戶改善計算體驗;著眼於下一代革命性技術研究,助力微軟實現長遠發展戰略和對未來計算的美好構想。
所以你可以想像李開復說服海外精英歸國的不易,上述宏願與當時中國的外部環境格格不入。不過事實美好的一端也成為18年後院友會成立儀式上李開復追憶的畫面:「我在卡內基梅隆大學讀書時有位同學叫沈為民,寫代碼非常厲害,我說你是怎麼做到的。他說我們在國內都是在紙上寫代碼,老師則用腦子來運行這個程序。當時給我的感觸是,如果能在紙上培養出沈為民這樣的人,這樣的人才肯定還有很多,一起做研究院一定能做出來。我當時也是抱著這樣樂觀的心態就回來了。」而中國的人才也是當年比爾蓋茨所看重的。
後面的事情令人欣喜,研究院開始在全球頂級學術會議與期刊嶄露頭角,尤其2002年,他們在計算機科研領域最富盛名的國際圖形學年會SIGGRAPH上發表了4篇論文——長久以來這種國際大會鮮有華人身影。
有人後來回憶,當年前去知春路希格瑪大廈(研究院舊址)「朝聖」的年輕人一定會頗為失望,一切看上去與其他企業別無二致,除了目光中的這位「理工男」可能剛在國際期刊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
人工智慧的延續
如今十八年過去,微軟亞洲研究院當年的願景已兌換成國際頂級學術會議與期刊上的4000餘篇論文。更重要的是,脫胎於這里的技術也轉移到微軟產品矩陣中——Office,Windows,Bing,Kinect,以及小冰,Cortana,SkypeTranslator等人工智慧產品,都有亞洲研究院的身影。
事實上,在人工智慧還是個模糊概念,甚至不被學術界普遍承認的歲月,研究院就已將其視作面向未來的基礎研究。1999年研究院成立一周年時即確立了最初的幾個研究中心:語音組,多媒體組,圖形圖像組——如今它們都更像是人工智慧概念的一部分。
李開復多年後坦言:中國如今能在人工智慧領域扮演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研究院很早開始便在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等眾多人工智慧核心技術進行研究。「中國今天的成就真的應該感謝微軟亞洲研究院。」
不過,這種「感謝」對於研究院來說,似乎也意味著成長的煩惱。幾年前開始,中國科技公司就積極網羅人工智慧領域的精英,可以想像,微軟亞洲研究院作為最密集的人才聚集地成為了被挖的目標。
事實上,研究院早已熟悉了人才的流動——這也是成立院友會的原因之一。
十八年前,這個國度最頂尖的技術頭腦紛紛從美國的高校和科技企業來到微軟;十八年後,技術後輩有了更多良禽擇木的可能——聰明的大腦不再濃烈地聚集一地,而是稀釋在各個地方。他們有些人繼續留下來從事自己最熱愛的研究,有些人選擇離開去領導更大的團隊做產品開發,有些人選擇到大學任教,有些人則選擇在中國這片創業熱土圓夢。
命運自有時。如今研究院的願景落在了醉心於科研的技術信仰者身上。說來宿命的是,就像某種輪回,當人工智慧的概念揮別往日的「扭捏」而搖身蛻變為技術界的狂歡,這里的研究員或許比十八年前的前輩更為幸運。他們趕上了人工智慧的黃金年代,可以肆意揮灑稟賦,緊跟這一技術的變遷孕育更多可能,且已收獲頗豐。
隨意摘取幾例。去年底在ImageNet計算機視覺識別挑戰賽——這一行業標桿屬性的賽事上,微軟亞洲研究院視覺計算組憑借深層神經網路技術的突破(使用了一種深度高達百層的神經網路,這要比過往任何成功使用的神經網路層數多5倍以上),獲得圖像分類,圖像定位以及圖像檢測全部三個主要項目的冠軍。幾乎同一時刻,他們在另一項圖像識別挑戰賽MS COCO中的圖像檢測和圖像分割項目上同樣登頂——而一年過去,今年10月,他們在MS COCO圖像分割挑戰賽中獲得第一名,成績比第二名高出11%,且相較去年第一名的成績也有飛躍進步。
在用戶一端,承載技術的是應用——這也是微軟亞洲研究院近些年最令人欣喜的地方。
去年,在中國登陸的Skype Translator實時語音翻譯技術,就凝聚了研究院在語音識別,自動翻譯和機器學習等多領域的成果,讓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和使用最廣泛的語言直接對話成為可能。
而在風靡全球的How-Old.net(識別圖片中人物的年齡)、Caption.ai(智能識圖網站)等應用,同樣基於研究院深耕多年的人臉識別技術。
當然,談及人工智慧應用,刷屏無數的小冰是繞不開的名字。拋開插科打諢不談,我個人更看重的是它與其他行業的嫁接空間。譬如今年9月,小冰就進駐了「敦煌研究院」微信,搖身變為「敦煌小冰」,言談之間告知人們關於敦煌的一切知識。嫁接得以實現,一項關鍵技術是微軟亞洲研究院推出的自主知識學習技術(Doc Chat):一種基於檢索與排序直接從非結構化文檔中選取句子作為聊天機器人回復的方法。這一技術也已運用於今年8月發布的第四代微軟小冰跨平台商業解決方案,可讓小冰更輕松地學習不同領域知識,完成更多嫁接可能。
盡管換了「標題」和講述者,但這里與人工智慧從十八年前開始訴說的故事仍在繼續。
基因傳承
故事得以延續的前提是傳承,研究為先,自由開放的環境與體系得以讓這里相對純粹的「傳幫接帶」。
事實上,那些離開的人幾乎無一例外地珍視這段純粹的職業生涯。而當他們追憶微軟歲月,「感謝」與「傳承」總是並列出現。「在現在的創業路上,研究院的文化氛圍也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公司文化,感謝研究院,感謝當年指導我們的Mentors,感謝一起實習的小夥伴們。」已在創業的蔡東翔院友這樣說道,「希望Mentor文化可以在院友會得到一個很好的傳承。」
同樣作為院友,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副教授朱軍則將傳承細化:「我在研究院實習3年多……現在還清晰記得,第一天面試時問我『為何讀博士?』,這成了我現在面試學生必問的題目。Harry(沈向洋)的『work hard, play harder』是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現在也拿來教育學生。」
傳承仍在繼續。在不少院友看來,如今,院友會的成立可以發揮橋梁與紐帶作用,分享經驗與資源,甚至在某些奇特的瞬間感到從未離開過一樣。這有點像是管理界頗為盛行的聯盟關系,當人們離開一個地方,可以通過「同事聯絡網」成為這個地方的支持者和外部資源,並將它身上的基因散播到更遠處。
好吧,也許正如羅振宇所說:世界上至少有兩種游戲,一種是有限游戲,一種是無限游戲。有限游戲以游戲結束為目的,比的是誰能贏;無限游戲則是讓游戲本身繼續下去,而不是讓誰贏,捲入的資源越多,參與的人數越多,游戲就能繼續下去,這才是無限游戲的目標,也正是那些「老公司」的價值所在。
在我看來,這也正是微軟亞洲研究院——這一席「流動的盛宴」,留給技術世界的真正財富。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於用文字優雅的文章,為您提供談資與見識;微信公號:李北辰)
『叄』 我國的互聯網大佬是哪些人物
互聯網進入中國已經多個年頭,在這些年中誕生出了很多引領行業發展風向的風雲人物。互聯網大佬中,一大批的弄潮兒盡享互聯網發展的紅利,站在了整個中國商界陵豎稿甚至全球科技領域的金字塔尖:
一、李彥宏-網路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1999年底,李彥宏攜風險投資回國與好友徐勇先生共同創建網路,尺孝經過多年努力,網路已經成為中國人最常使用的中文網站,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網站。
二、馬雲-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1995年,馬雲創辦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商業信息發布網站「中國黃頁」;1999年,創辦阿里巴巴,並擔任阿里集團CEO、董事局主席;2003年5月10日,馬雲創立淘寶網,開始搶奪eBay易趣C2C市場。
2017年7月17日,《福布斯富豪榜》發布,馬雲以354億美元身家排在第18位,重新取代王健林成為華人首富。
三、馬化騰-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
騰訊公司主要創辦人之一,現任騰訊公司控股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全國青聯副主席,曾榮獲「中國香港第四屆紫荊花杯傑出企業家」、《時代》2014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中國企業家》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領袖等獎項。
四、劉強東-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
京東集團創始人、董事長與首席執行官,在零售與電子商務行纖配業擁有超過15年的豐富經驗。第十二屆上海市政協委員。2014《胡潤百富榜》40歲的劉強東以530億元人民幣的財富位列第九。
五、雷軍-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1969年12月出生於湖北仙桃,畢業於武漢大學。現任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曾獲中國經濟年度人物、中國互聯網年度人物 等多項國內外榮譽,並當選《福布斯》(亞洲版)2014年度商業人物。
『肆』 網路之父是誰
21世紀的文藝復興者 與大多數默默無聞的開拓者相比,瑟夫 無疑是最幸運的。他是絕大多數媒體談到網際網路起源時都要加 以引用的人物。而且尊敬地稱他為「網際網路之父」。他說:「你應 該清楚這個頭銜很不公平,有很多人參與了網際網路的創建,我 只是在最初10年裡做了一些早期工作。」這不是客套。個人電腦 不是一個人的發明,網際網路更是集體的力量。戴得上「網際網路之 父」這頂帽子的人可能不只瑟夫一人,但他戴著,的確問心無愧。 25年前,他與人共同發明了TCP/IP協議,打破了網際網路政策的 障礙,將網路從政府學術網轉變成革命性的商業媒體,從此引 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 今年56歲的瑟夫,擔任MCIWorldCom高級副 總裁,負責技術和架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只是靜待網際網路的 爆發性發展,但瑟夫卻不,在發表演講、接受各種榮譽的同時, 他與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合作,著手將網際網路延伸至 外層空間。 他一生酷愛科幻小說,有著豐富的計算 機知識,有著對人性敏銳的理解,他將這些個人素質混合起來, 大大改善了整個世界的通信方式和知識獲取的方式。 「Vinton扮演了許多角色。但他更像是21世紀的文藝復興者。他部 分是科學家,部分是工程師、哲學家、商人,但最重要的是一名 偉大的啟蒙者。」瑟夫多年的老闆FredChggs這樣評價他。 瑟夫無疑是網際網路方面為數不多的權 威之一,1992年他組建了網際網路協會,無論在政府社交圈,還是 高科技社區中,瑟夫都是國家級的人物。1997年,他從柯林頓總 統手中接過了美國技術勛章。盡管在他身上的榮譽和影響力與 日俱增,但瑟夫仍像過去一樣平易近人,保持謙虛態度。 網景的安德森說:「我們是站在巨人肩膀 上創造業績」。瑟夫無疑是巨人之一。 1986年後擔任CNRI副總裁,1994年再度回 到MCI,負責MCI基於網際網路服務的通用網路架構,包括為商業和 消費用戶提供數據、信息、語言和視頻的集成服務。 1997年,瑟夫所在的MCI公司,想讓網際網路 具備行星間的通信能力。於是瑟夫著手開發技術,使標準的因 特網能布置到木星、土星、火星和金星等行星和衛星的表面,使 宇宙飛船在太陽系內航行時可以通信。瑟夫表示,離完整的技 術規范還很遙遠,但他希望他的基本設計方案能夠在近距離的 太空旅行中使用,比如預定於2001年的火星探測計劃。 瑟夫的研究成果究竟會給人類帶來多 大的影響,目前還難以定論。 一位有聽覺缺陷的工程師的自白文特???丶???43年6月23日。在洛 杉磯聖費爾南多谷地區上中學時,他與斯蒂夫克洛克認識,並 成為好友。兩人都酷愛科學,周未經常泡在一起做三維棋盤成 色彩觀察實驗。 瑟夫消瘦結實,易動感情、熱情外露,他 參加學校的後備軍訓練隊,以逃避體操課。在校內他要麼一身 制服,要麼穿夾克打領帶,還總夾著一個棕色大公文包。當時看 來,這身打扮氣度不凡,「我穿夾克打領帶是為了讓自己與眾不 同。雖然以這種方式表現自己可能很幼稚」,然而令朋友們驚訝 的是,文特的這身打扮從未阻礙女孩子對他的興趣。他在情場 上可以說是如魚得水。人人都說,他魅力不一般。 小時候,他的偶像是父親。他父親通過艱 苦奮斗,從一名普通員工升到北美航空公司的高級執行官。瑟 夫的兩個弟弟也表現出眾,兩人踢足球,並輪流擔任學生會成 員。瑟夫本人則是書蟲,興趣龐雜、愛好十分廣泛,幻想色彩較 濃。化學學得特別好,但他真正的興趣在於數學。由於是早產兒, 瑟夫出生時聽覺有缺陷,必須戴上助聽器。他從小到大一直在 設計有助於聽覺交流的技巧。他還寫過一篇論文,叫「一位有聽 覺缺陷的工程師的自白」。
『伍』 網路工程師的成功代表人物
宋展,1989年5月出生於中國·河北,擁有近乎於神話般的經歷。從8歲起跟隨祖輩、父輩系統地學習計算機;16歲獲得VUE國際考試中心與美國·思科系統公司(Cisco Systems. Inc)聯合授予的「CCIE—電信運營商類」互聯網路高級專家資格。
思科認證
Cisco Certified Network Associate
Cisco Certified Design Associate
Cisco Certified Network Professional
Cisco Certified Design Professional
Cisco Certified Internetworking Expert
CCIE—Service Provider(電信運營商類)
-
微軟認證
Microsoft Certified Professional
Microsoft Certified Systems Administrator
Microsoft Certified Systems Engineer
Microsoft Certified database administrator
(Windows 平台 Sever 2003系統)
-
紅帽linux認證
系統開發專家、系統維護專家、網路集成環境開發專家、軟體檢測專家、軟體開發專家、Linux系統高級工程師
CIW網路安全認證
互連網路安全策略工程師、策略專家;互連網路安全技術工程師、網路安全應急維護專家;互連網路安全高級工程師、高級網路安全專家
『陸』 國內,計算機網路專業名人有誰 詳細情況
謝希仁老師
謝希仁,1931年生。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先後在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張家口),西安軍事電信工程學院(西軍電,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兵工程學院(重慶)和通信工程學院(南京)任教。現任解放軍理工大學指揮自動化學院教授,全軍網路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總參通信部科技創新工作站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會士和中國通信學會會士,IEEE高級會員,《電子學報》編委,大連理工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校兼職教授。曾被評為全國和全軍優秀教師,獲國家和軍隊級科技進步獎多次以 謝教授在北京市信號與信息處理研究室講學
及全軍通信系統有突出貢獻優秀科技人員獎和總參謀部人梯獎。研究領域是網管系統和衛星通信網控系統,領導和參加研製出我國第一個商用和軍用的VSAT衛星通信網控中心。近年來負責主持翻譯出版了多部計算機網路方面的世界名著,如Comer的《TCP/IP》(三卷),Stevens的《TCP/IP》(三卷),Forouzan的《TCP/IP》,Stallings的《數據與計算機通信》、《密碼編碼學與網路安全》及《高速網路》等。 主編的《計算機網路》是中國國內影響最大的計算機網路入門教材之一,被很多大學採用,曾被評為全國優秀教材。
編輯本段經歷
1931年2月27日 出生於北京市。 1947-1952年 在清華大學電機系學習。 1952-1958年 任解放軍張家口通信工程學院助教。 1958-1963年 任解放軍西安軍事工程學院助教、講師。 謝希仁
1963-1977年 任解放軍重慶通信兵工程學院講師。 1977-1999年 任解放軍南京通信工程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7年 任全軍網路技術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