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b或以上級別證書有哪幾種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證書有兩級,三級和四級。
第二級考試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用高級計算機語言編程和調試的基本技能。第三級分為五個學科:嵌入式技術、信息安全技術、資料庫技術、網路技術和軟體測試技術。
計算機四級包括軟體測試工程師、網路工程師、信息安全工程師、嵌入式系統開發工程師和資料庫工程師五個學科。網路工程師四級證書表明,持證人具備網路系統規劃設計的基本能力,掌握中小型網路系統建設、設備配置和調試的基本技術,掌握現場維護和維護的基本技術。管理中小型網路系統,可從事計算機網路規劃、設計、組織和管理階段。
(1)計算機網路1B擴展閱讀:
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要求規定:
1.考生不受年齡、職業、學歷等限制,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實際能力選擇適當的年級和科目。
2.考生在考點報名時,需出示身份證並繳納相關考試費用。候選人必須親自出席,不得由任何單位或個人出席。考生按規定收集信息,並在報名表上逐一核實個人信息。
3.要進行網上報名,考生須在省網上報名系統報名並填寫相關基本信息,上傳正面免冠電子特寫照片,然後在網上繳費或到指定地點確認身份信息,填寫登記。
② 計算機網路8比特數據啥意思
計算機網路8比特數據的意思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
1、bit是位的意思,1位元組等於8位、是二進制數。計算機內部的數據都用二進製表示,而每一「位」二進制數字就是1bit,是最小單位,比如二進制的1就是1bit,二進制的1010就是4bit,而每一位元組(byte)就由8bit組成。
8bit並不等於某一個二進制數,他只是決定了位寬,也就是8位二進制位寬。
2、
什麼是「二進制」:
二進制是計算技術中廣泛採用的一種數制。二進制數據是用0和1兩個數碼來表示的數。它的基數為2,進位規則是「逢二進一」,借位規則是「借一當二」,由18世紀德國數理哲學大師萊布尼茲發現。
3、當前的計算機系統使用的基本上是二進制系統,數據在計算機中主要是以補碼的形式存儲的。計算機中的二進制則是一個非常微小的開關,用「開」來表示1,「關」來表示0。
最小數據單位就是「位」,符號「Bit」或「b」(小寫),即一個比特,內容是0或1,表示一位二進制信息。
4、計算機中的基本單位:位元組(byte,縮寫為B)
在使用中為了方便,引入了「位元組」這個單位,符號「B」(大寫)。
規定:1B=8位,一個漢字=2B,一個字元=1B
一個位元組由八位二進制數字組成,1byte=8bit。位元組是信息存儲中的基本單位。若干個位元組構成一個存儲單元,每一個存儲單元都有一個唯一的編號,稱為「地址」,通過地址對存儲單元進行訪問。
5、20世紀被稱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標志之一的計算機的發明與應用,因為數字計算機只能識別和處理由『0』、『1』符號串組成的代碼。其運算模式正是二進制。6、19世紀愛爾蘭邏輯學家喬治布爾對邏輯命題的思考過程轉化為對符號"0''.''1''的某種代數演算,二進制是逢2進位的進位制。0、1是基本算符。因為它只使用0、1兩個數字元號,非常簡單方便,易於用電子方式實現。
③ 計算機網路知識
1. 網路拓撲的分類
網路拓撲可以根據通信子網中的通信信道類型分為兩類:廣播信道通信子網的拓撲與點對點線路通信子網的拓撲。
(1)廣播式的通信子網
在採用廣播信道的通信子網中,一個公用的通信信道被多個節點共享。在任一時間內只允許一個節點使用公共通信信道,當一個節點利用公用通信信道「發送」數據時,其他節點只能「收聽」正在發送的數據。採用廣播信道通信子網的基本拓撲構型主要有4種:匯流排型、樹形、環形、無線通信與衛星通信型。
要利用廣播通信信道完成網路通信任務時,必須解決兩個基本問題:a.確定通信對象,即有源節點和目的節點。b.解決多節點爭用公用通信信道的問題。
(2)點對點式的通信子網
在採用點對點線路的通信子網中,每條物理線路連接一對節點。如果兩個節點之間沒有直接相連的物理線路,則它們之間的通信只能通過中間的其他節點轉接。在採用點對點線路的通信子網中,任意兩個要通信的節點之間可能存在多條路徑,因此如何選擇路徑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採用點對點線路的通信子網的基本拓撲構型有4類:星形、環形、樹形與網狀拓撲。
在實際的網路應用中,網路拓撲結構往往不是單一類型的,而是上述幾種類型混合而成的。 2.網路互聯設備將網路互相連接起來要使用一些中間設備(或中間系統),ISO的術語稱之為中繼(relay)系統。根據中繼系統所在的層次,可以有以下五種中繼系統:
(1).物理層(即常說的第一層、層L1)中繼系統,即轉發器(repeater)。
(2).數據鏈路層(即第二層,層L2),即網橋或橋接器(bridge)。
(3).網路層(第三層,層L3)中繼系統,即路由器(router)。
(4).網橋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橋路器(brouter)兼有網橋和路由器的功能。 (5).在網路層以上的中繼系統,即網關(gateway).
我所知道的用過的: 集線器,交換器,路由器
④ 對於一個B類IP地址的計算機網路,它最多可以容納( )台主機
IP地址用36位的二進制數表示,而B類的IP地址有16位的主機號,16位的subnet
number,2的16次方是主機號的取值個數,當16個位全為0時,是subnet地址,16個位全為1時是廣播地址,所以不屬於主機號,34需減去,答案2的16次方減2
⑤ 關於計算機網路的問題!急!!
1、簡述我國計算機網路發展的三個階段。
答: 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7月17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3.38億人,居世界第一。
//////////////////////////////////////////////////////////////////////
2、試將TCP/IP和OSI的體系結構進行比較。討論其異同處。
答:
(1)OSI和TCP/IP的相同點是二者均採用層次結構,而且都是按功能分層。
(2)OSI和TCP/IP的不同點:
①OSI分七層,自下而上分為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運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而TCP/IP分四層:網路介面層、網間網層(IP)、傳輸層(TCP)和應用層。嚴格講,TCP/IP網間網協議只包括下三層,應用程序不算TCP/IP的一部分。
②OSI層次間存在嚴格的調用關系,兩個(N)層實體的通信必須通過下一層(N-1)層實體,不能越級,而TCP/IP可以越過緊鄰的下一層直接使用更低層次所提供的服務(這種層次關系常被稱為「等級」關系),因而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開銷,提高了協議的效率。
③OSI只考慮用一種標準的公用數據網將各種不同的系統互聯在一起,後來認識到互聯網協議的重要性,才在網路層劃出一個子層來完成互聯作用。而TCP/IP一開始就考慮到多種異構網的互聯問題,並將互聯網協議IP作為TCP/IP的重要組成部分。
④OSI開始偏重於面向連接的服務,後來才開始制定無連接的服務標准,而TCP/IP一開始就有面向連接和無連接服務,無連接服務的數據報對於互聯網中的數據傳送以及分組話音通信都是十分方便的。
⑤OSI與TCP/IP對可靠性的強調也不相同。對OSI的面向連接服務,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和運輸層都要檢測和處理錯誤,尤其在數據鏈路層採用校驗、確認和超時重傳等措施提供可靠性,而且網路和運輸層也有類似技術。而TCP/IP則不然,TCP/IP認為可靠性是端到端的問題,應由運輸層來解決,因此它允許單個的鏈路或機器丟失數據或數據出錯,網路本身不進行錯誤恢復,丟失或出錯數據的恢復在源主機和目的主機之間進行,由運輸層完成。由於可靠性由主機完成,增加了主機的負擔。但是,當應用程序對可靠性要求不高時,甚至連主機也不必進行可靠性處理,在這種情況下,TCP/IP網的效率最高。
⑥在兩個體系結構中智能的位置也不相同。OSI網路層提供面向連接的服務,將尋徑、流控、順序控制、內部確認、可靠性帶有智能性的問題,都納入網路服務,留給末端主機的事就不多了。相反,TCP/IP則要求主機參與幾乎所有網路服務,所以對入網的主機要求很高。
⑦OSI開始未考慮網路管理問題,到後來才考慮這個問題,而TCP/IP有較好的網路管理。
//////////////////////////////////////////////////////////////////////
3、假定有一個長度為500MB的數據塊(1M=220bit;B是位元組,1B=8bit),在帶寬為10Mb/s的信道上(M指106)的發送時延為多少?若將數據使用光纖傳送到1000km遠的計算機需要的總時延為多少?(光在光纖中的傳播速率約為2.0X105km/s)
答:發送時延 = 數據長度/信道帶寬 = (500MB x 8)/ 10Mb/s = 40秒
傳播時延 = 傳輸距離/信號傳播速度 = 1000km/2.0X105km = 5 x 10的-3次方秒
本題中的時延 = 發送時延 + 傳播時延 約等於40秒
此外,實際情況中還存在信號排隊時延未在題中列出!
//////////////////////////////////////////////////////////////////////
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的特點和比較
(1)電路交換:由於電路交換在通信之前要在通信雙方之間建立一條被雙方獨占的物理通路(由通信雙方之間的交換設備和鏈路逐段連接而成),因而有以下優缺點。
優點:
①由於通信線路為通信雙方用戶專用,數據直達,所以傳輸數據的時延非常小。
②通信雙方之間的物理通路一旦建立,雙方可以隨時通信,實時性強。
③雙方通信時按發送順序傳送數據,不存在失序問題。
④電路交換既適用於傳輸模擬信號,也適用於傳輸數字信號。
⑤電路交換的交換的交換設備(交換機等)及控制均較簡單。
缺點:
①電路交換的平均連接建立時間對計算機通信來說嫌長。
②電路交換連接建立後,物理通路被通信雙方獨占,即使通信線路空閑,也不能供其他用戶使用,因而信道利用低。
③電路交換時,數據直達,不同類型、不同規格、不同速率的終端很難相互進行通信,也難以在通信過程中進行差錯控制。
(2)報文交換:報文交換是以報文為數據交換的單位,報文攜帶有目標地址、源地址等信息,在交換結點採用存儲轉發的傳輸方式,因而有以下優缺點:
優點:
①報文交換不需要為通信雙方預先建立一條專用的通信線路,不存在連接建立時延,用戶可隨時發送報文。
②由於採用存儲轉發的傳輸方式,使之具有下列優點:a.在報文交換中便於設置代碼檢驗和數據重發設施,加之交換結點還具有路徑選擇,就可以做到某條傳輸路徑發生故障時,重新選擇另一條路徑傳輸數據,提高了傳輸的可靠性;b.在存儲轉發中容易實現代碼轉換和速率匹配,甚至收發雙方可以不同時處於可用狀態。這樣就便於類型、規格和速度不同的計算機之間進行通信;c.提供多目標服務,即一個報文可以同時發送到多個目的地址,這在電路交換中是很難實現的;d.允許建立數據傳輸的優先順序,使優先順序高的報文優先轉換。
③通信雙方不是固定佔有一條通信線路,而是在不同的時間一段一段地部分佔有這條物理通路,因而大大提高了通信線路的利用率。
缺點:
①由於數據進入交換結點後要經歷存儲、轉發這一過程,從而引起轉發時延(包括接收報文、檢驗正確性、排隊、發送時間等),而且網路的通信量愈大,造成的時延就愈大,因此報文交換的實時性差,不適合傳送實時或互動式業務的數據。
②報文交換只適用於數字信號。
③由於報文長度沒有限制,而每個中間結點都要完整地接收傳來的整個報文,當輸出線路不空閑時,還可能要存儲幾個完整報文等待轉發,要求網路中每個結點有較大的緩沖區。為了降低成本,減少結點的緩沖存儲器的容量,有時要把等待轉發的報文存在磁碟上,進一步增加了傳送時延。
(3)分組交換:分組交換仍採用存儲轉發傳輸方式,但將一個長報文先分割為若干個較短的分組,然後把這些分組(攜帶源、目的地址和編號信息)逐個地發送出去,因此分組交換除了具有報文的優點外,與報文交換相比有以下優缺點:
優點:
①加速了數據在網路中的傳輸。因為分組是逐個傳輸,可以使後一個分組的存儲操作與前一個分組的轉發操作並行,這種流水線式傳輸方式減少了報文的傳輸時間。此外,傳輸一個分組所需的緩沖區比傳輸一份報文所需的緩沖區小得多,這樣因緩沖區不足而等待發送的機率及等待的時間也必然少得多。
②簡化了存儲管理。因為分組的長度固定,相應的緩沖區的大小也固定,在交換結點中存儲器的管理通常被簡化為對緩沖區的管理,相對比較容易。
③減少了出錯機率和重發數據量。因為分組較短,其出錯機率必然減少,每次重發的數據量也就大大減少,這樣不僅提高了可靠性,也減少了傳輸時延。
④由於分組短小,更適用於採用優先順序策略,便於及時傳送一些緊急數據,因此對於計算機之間的突發式的數據通信,分組交換顯然更為合適些。
缺點:
①盡管分組交換比報文交換的傳輸時延少,但仍存在存儲轉發時延,而且其結點交換機必須具有更強的處理能力。
②分組交換與報文交換一樣,每個分組都要加上源、目的地址和分組編號等信息,使傳送的信息量大約增大5%~10%,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信效率,增加了處理的時間,使控制復雜,時延增加。
③當分組交換採用數據報服務時,可能出現失序、丟失或重復分組,分組到達目的結點時,要對分組按編號進行排序等工作,增加了麻煩。若採用虛電路服務,雖無失序問題,但有呼叫建立、數據傳輸和虛電路釋放三個過程。
總之,若要傳送的數據量很大,且其傳送時間遠大於呼叫時間,則採用電路交換較為合適;當端到端的通路有很多段的鏈路組成時,採用分組交換傳送數據較為合適。從提高整個網路的信道利用率上看,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優於電路交換,其中分組交換比報文交換的時延小,尤其適合於計算機之間的突發式的數據通信。
//////////////////////////////////////////////////////////////////////
模擬數據:也稱為模擬量,相對於數字量而言,指的是取值范圍是連續的變數或者數值。
模擬信號:指的是在時間和數值上都是連續變化的信號。
⑥ 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按通用網路劃分標准。按這種標准可以把各種網路類型劃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和互聯網四種。
一、區域網:
1、通常我們常見的「LAN」就是指區域網,這是我們最常見、應用最廣的一種網路。區域網隨著整個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提高得到充分的應用和普及,幾乎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區域網,有的甚至家庭中都有自己的小型區域網。
二、城域網:
2、 這種網路一般來說是在一個城市,但不在同一地理小區范圍內的計算機互聯。這種網路的連接距離可以在10 ̄100公里,它採用的是IEEE802.6標准。MAN與LAN相比擴展的距離更長,連接的計算機數量更多,在地理范圍上可以說是LAN網路的延伸。
三、廣域網:
這種網路也稱為遠程網,所覆蓋的范圍比城域網(MAN)更廣,它一般是在不同城市之間的LAN或者MAN網路互聯,地理范圍可從幾百公里到幾千公里。因為距離較遠,信息衰減比較嚴重,所以這種網路一般是要租用專線,通過IMP(介面信息處理)協議和線路連接起來,構成網狀結構,解決循徑問題。
四、無線網:
隨著筆記本電腦和個人數字助理等攜帶型計算機的日益普及和發展,人們經常要在路途中接聽電話、發送傳真和電子郵件閱讀網上信息以及登錄到遠程機器等。
⑦ 計算機一級考試B一般考些什麼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中共考三個科目分別是:一級B(適合初學電腦的少兒報考),考試的內容相比較一級MS OFFICE和WPS OFFICE都要簡單一些,其中第一大題為選擇題,由於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從2005年上半年起取消了筆試的考查,一律改為上機操作,那麼筆試要考查的知識點不得不放到上機那20道選擇題當中,這20道題均出自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B標准教材中各章開頭的學習重點和考試重點內容,這些題說起來都是接觸計算機最基礎的理論知識,例如對於計算機直接能夠識別的語言是什麼?當然是機器語言,那麼機器語言採用的是幾進制?當然是二進制。然後是進制之間的轉換等屬於基本題;
第二大題是基本操作題,基本操作題要考查文件或文件夾或對快捷方式之間的創建、剪切、復制、粘貼和刪除,這也是初學者必須掌握的。
第三道大題是文字錄入題,給你三行多一點將近四行的文字,在10分鍾內要求用操作系統規定的任何一種輸入法錄入完畢。
第四大題是WORD操作題,一般給兩個題,給你一段文本,對這段文本進行加工處理,處理內容包括:1、給標題加邊框、下劃線、陰影、底紋、加粗、傾斜和字元間距等一系列的變化。
2.然後對正文進行編輯,處理內容包括段落各種格式,如縮進格式(首行或懸掛),段前間距或段後間距,對重要文字進行全部著重號或進行查找或替換,有時會讓你設置各段落的行距等屬於段落編輯。
3.第二道WORD題是表格操作,包括創建表格、設置表格的行高和列寬、為單元格加底紋或整行或整列加底紋,錄入表格文字,要求文字的方向和格式,然後對數字進行統計求和,對表格邊框設置單線或雙線等。
第五道大題是電子表格題,軟體當然是EXCEL。EXCEL在一級B中相當簡單,主要是讓你錄入表格中內容,統計數據結果,要求對標題進行合並居中,對表進行重命名操作,這是每道EXCEL題必做的,後面一部分不確定,有可能讓你自動篩選,有可能讓你排序,有可能讓你分類匯總還有可能讓你作圖表。
第二科目是一級MS OFFICE ,這個科目是目前一級中最流行、最時髦和考試考生最多的一科,除了以上一級B中的前五項,第六大題是POWERPOINT幻燈片題目,考試內容包括創建新的幻燈片、幻燈片的移位、選擇各種版式的考查、為幻燈片添加背景、添加文字以及文字的格式、幻燈片的切換。
第七大題就是網際網路題了,要求瀏覽網頁並另存為該網頁的文本格式,或者發一個E-MAIL,要求格式正確,並且添加附件。或者讓你接受並保存該郵件的文本格式,或者回復接收到的郵件。
⑧ 全國計算機考試1級B的內容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B考試大綱 基本要求 1.具有計算機的基礎知識。 2.了解微型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組成。 3.操作系統的基本功能,掌握Windows的使用方法。 4.字表處理的基本知識,掌握Windows環境下Word和Excel的基本操作,熟練掌握一種漢字輸入方法。 5.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和掌握網際網路(Internet)的電子郵件及瀏覽器的使用。 6.具有計算機安全使用和計算機病毒防治的知識。 考試內容 一、基礎知識 l.計算機的概念、類型及其應用領域;計算機系統的配置及主技術指標。 2.數制的概念,二、十進制數之間的轉換。 3.計算機的數據與編碼。數據的存儲單位(位、位元組、字);字元與ASCII碼,漢字及其編碼。 二、微型計箕機系統的組成 l.計算機硬體系統的組成和功能:CPU、存儲器(ROM、RAM)以及常用的輸入輸出設備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軟體系統的組成和功能: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程序設計語言(機器語言、匯編、高級語言)的概念。 3.計算機的安全操作,病毒及其防治。 三、操作系統的功能和分類 1.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分類。 2.操作系統的組成,文件(文檔)、文件(文檔)名、目錄(文件夾)、目錄(文件夾)樹和路徑等概念。 3.Windows的使用 (1)特點、功能、配置和運行環境。 (2)Windows「開始"按鈕、「任務欄」、「菜單」、「圖標」等的使用。 (3)應用程序的運行和退出、「我的電腦"和「資源管理器」的使用。 (4)文檔和文件夾的基本操作:打開、創建、移動、刪除、復制、更名、查找、列印及設置屬性。 (5)復制軟盤和軟盤的格式化,磁碟屬性的查看等操作。 (6)中文輸入法的安裝、卸除、選用和屏幕顯示,中文DOS方式的使用。 (7)快捷方式的設置和使用。 4.附件的使用。 四、字表處理軟體的功能和使用 1.中文Word的基本功能,Word的啟動和退出,Word的工作窗目。 2.熟練掌握一種常用的漢字輸入方法。 3.文檔的創建、打開,文檔的編輯(文字的選定、插入、刪除、查找與替換等基本操作),多窗口和多文檔的編輯。 4.文檔的保存、復制、刪除、插入、列印 5.字體、字型大小的設置、段落格式和頁面格式的設置與列印預覽。 6.Word的圖形功能,Word的圖形編輯器及使用。 7.Word的表格製作,表格中數據的輸入與編輯,數據的排序和計算。 五、中文Excel的功能和使用 1.電子表格Exool的基本概念、功能、啟動和退出。 2.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創建、輸入、編輯、保存等基本操作。 3.工作表中公式與常用函數的使用和輸入。 4.資料庫的概念,記錄的排序、篩選和查找。 5.Exool圖表的建立及相應的操作。 六、計算機網路的基礎知識 1.計算機網路的概念和分類。 2.通信的簡單概念:Modom、網卡等。 3.區域網與廣域網的特點。 4.網際網路(Internet)的概念及其簡單應用:電子郵件(E-mail)的收發、瀏覽器IE的使用。 1.全上機操作:90分鍾。 2.軟體環境:操作系統:Windows 2000;辦公軟體:Microsoft Office 2000。 3.在指定時間內,使用微機完成下列各項操作: (1)選擇題(計算機基礎知識和網路基礎知識)(20分) (2)Windows的基本操作(20分) (3)漢字錄入能力測試(15分) (4)Word操作(25) (5)Excel操作(20) 祝你好運!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