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嚴偉第五版課後題
擴展閱讀
防黃的手機軟體 2024-05-19 13:01:29
手機攔截廣告用什麼軟體 2024-05-19 13:00:44

計算機網路嚴偉第五版課後題

發布時間: 2022-07-08 02:20:24

㈠ 誰有計算機網路第五版期末試題的給我來一份 快要考試了,跪求!!!!

計算機網路 第五版 期末考試 (1)2011-07-04 11:13
第一章

1.三網:電線網路,有線電視網路,計算機網路

2.計算機網路為用戶提供的最重要的兩個功能:連通性,共享性

3.網路是由若干結點和連接這些結點的鏈路組成。

4.網際網路是世界上最大的互連網路。

5.網路把許多計算機連接在一起,網際網路把許多網路連接在一起。

6.網際網路發展的三階段:

(1)從單個網路ARPANET向互聯網發展的過程。

(ARPANET:網際網路之父,第一個投入運行的分組交換網)

(2)建成了三級結構的網際網路。(internet 互聯網或網際網路)

(3)逐漸形成了多層次的ISP結構的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

7.網際網路體系結構委員會(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設有兩個工程部:

網際網路工程部IETF(engineering task force),網際網路研究部IRTF

8.制訂網際網路的正式標准要經過以下四個階段:

網際網路草案,建議標准,草案標准,網際網路標准。

9.網際網路的組成:邊緣部分,核心部分

10.在網路邊緣部分的端系統中運行的程序之間的通信方式分為:

客戶伺服器方式(C/S方式),對等方式(P2P方式)。

11.客戶和伺服器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兩個應用進程。(客戶程序,伺服器程序)

本來是指計算機進程(軟體)。

12.客戶是服務請求者,伺服器是服務提供者。

13.客戶程序:①被客戶調用後,在通信時主動向遠地伺服器發起通信(請求服務)。因此客戶程序必須知道伺服器程序的地址。②不需要特殊的硬體和很復雜的操作系統

14.伺服器程序:①是一種專門用來提供某種服務的程序,可同時處理多個遠地或本地客戶的請求。②系統啟用後即自動調用,並一直不斷的運行著,被動的等待並接受來自各地客戶的通信請求。因此伺服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戶程序的地址

15.路由器是實現分組交換的關鍵部件,其任務是轉發收到的分組。

16.分組交換的特點:分組交換採用存儲轉發技術。①在發送報文前,先將較長的報文劃分成一個個更小的等長的數據報。②在每一個數據報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組成的首部後,就構成一個分組。③路由器收到一個分組,先暫時存儲起來,在檢查首部,查找路由表,按照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找到合適的介面轉發出去,把分組交給下一個路由器。④這樣一步步的以存儲轉發方式,把分組交付給最終的目的主機。

17.計算機網路,根據不同的作用范圍分為:

①廣域網(WAN wide area network) 幾十到幾千公里

②城域網(MAN metropolition) 5~50km

③區域網(LAN local) 1km左右

④個人區域網(PAN) 10m左右

18.不同使用者的網路:公用網,專用網

19.法律上的國際標准:OSI/RM (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reference model)

事實上的國際標准:TCP/IP

20.網路協議:為進行網路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

由以下三要素構成:

①語法:數據與控制信息的 結構或格式

②語義:需要發送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 以及 做出何種響應

③同步: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21.分層可以帶來的好處:各靈結易能

①各層之間是獨立的 ②靈活性好 ③結構上可分割開

④易於實現和維護 ⑤能促進標准化工作

22.體系結構:計算機網路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

23. OSI 7層: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 網路層 運輸層 會話層 表示層 應用層

TCP/IP 4層:網路介面層 網際層 運輸層 應用層

五層協議: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 網路層 運輸層 應用層

24.應用層:直接為用戶應用進程提供服務。

運輸層:負責向兩個主機中進程之間的通信提供服務。

傳輸控制協議TCP 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網路層:負責為分組交換網上的不通主機提供通信服務。

數據鏈路層:將網路層交下來的IP數據報封裝成幀,在兩個相鄰結點之間的鏈路上「透明」的傳送幀中的數據。

物理層:透明的傳送比特流。

25.實體:任何可以發送或接收信息的硬體或軟體進程。

協議:控制兩個對等實體(或多個實體)進行通信的規則的集合。

協議和服務的關系:在協議控制下,兩個對等實體間的通信使得本層能夠向上一層提供服務。要實現本層協議還需要使用下面一層所提供的服務。

協議和服務的區別:①首先,使用本層服務的實體只能看見服務而無法 看見下面的協議。下面的協議對上面的實體是透明的。

②其次,協議是「水平」的,服務是「垂直」的。

26. everything over IP: TCP/IP協議可以為各式各樣的應用提供服務。

27. IP over everything: TCP/IP協議允許IP協議在各式各樣的網路構成的互聯網上運行。

第二章

1.根據信號中代表消息的參數的取值方式的不同,信號可分為:

模擬信號(連續信號),數字信號(離散信號)

2.從通信雙方消息交互的方式來看:單向通信(單工通信),

雙向交替通信(半雙工通信),雙向同時通信(全雙工通信)。

3.基帶信號:來自信源的信號

4.基帶調制:交換後的信號仍然是基帶信號

5.帶通信號:經過載波調制後的信號

6.最基本的帶通調制方法:調幅(AM),調頻(FM),調相(PM)

7.奈氏准則:在任何信道中,碼元傳輸速率是有上限的,傳輸速率超過此上限,就會出現嚴重的碼間串擾問題,使接收端對碼元的判決(或識別)成為不可能。

8.信噪比:信號的平均功率/雜訊的平均功率 即S/N

9.香農公式:C = W log2(1+S/N) b/s

表明:信道的帶寬或信道中的雜訊比越大,信息的極限傳輸速率就越高。

10.導向傳輸媒體:①雙絞線(屏蔽雙絞線STP shielded twisted pair,非屏蔽雙絞線UTP)②同軸電纜 ③光纜(多模光纖,單模光纖)

11.最基本的復用:頻分復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時分復用TDM

12.脈碼調制PCM(pulse code molation)體制:由於歷史上的原因,PCM有兩個互不兼容的國際標准,即北美的24路PCM(簡稱T1,V=1.544Mb/s)和歐洲的30路PCM(簡稱E1,V=2.048Mb/s,我國採用的)

13.寬頻接入技術:

①x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數字用戶線)

用數字技術對現有的模擬電話用戶線進行改造

②光纖同軸混合網(HFC網,hybrid fiber coax)

③FTTx技術: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纖到家),FTTB(光纖到大樓),

FTTC(curb光纖到路邊)

第六章

1.域名系統 DNS:基於的運輸層協議:TCP或UDP 埠:53

com(公司企業) gov 政府部門 e 教育機構 mil 軍事部門

採用劃分區的方法來提高系統運行效率

域名是按照自右到左逐漸減小的多層排列方式。

2.文件傳送協議 FTP協議:基於的運輸層協議:TCP 埠:21

3.簡單文件傳送協議 TFTP:基於的運輸層協議:UDP 埠:69
4.遠程終端協議 TELNET: 基於的運輸層協議: TCP 埠:23

5.統一資源定位符 URL :是對可以從網際網路上得到的資源的位置和訪問方 法的一種簡潔的表示。

HTTP協議: 基於的運輸層協議:TCP 埠:80

6.簡單郵件傳送協議 SMTP

發送郵件使用SMTP

讀取郵件使用POP3和IMAP

㈡ 計算機網路第五版第五章39題

有的書上答案是21,有的是13,我們老師也認為是13.

㈢ 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課後習題答案

CH1 答案 一.填空題 1.通信 2.實現資源共享 3.區域網 廣域網 4.資源子網 通信子網 二.選擇題 DDBBCCA 三.簡答題 1.答:所謂計算機網路,就是指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的方式互連起來的自治計算機系統的集合。 2.答: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20世紀60年代末期,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初步結合,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雛形。此時的計算機網路,是指以單台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 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至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計算機網路完成了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的研究,形成了初級計算機網路。 第三階段是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了開放系統互聯(OSI)參考模型,從而促進了符合國際標准化的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 第四階段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個階段最富有挑戰性的話題是互聯網應用技術、無線網路技術、對等網技術與網路安全技術。 3.網路的拓撲結構主要主要有:星型拓撲、匯流排型拓撲、環型拓撲、樹型拓撲結構、網狀型拓撲結構。 (1)星型拓撲優點:控制簡單、故障診斷和隔離容易、服務方便;缺點:電纜需量大和安裝工作量大;中心結點的負擔較重,容易形成瓶頸;各結點的分布處理能力較低。 (2)樹型拓撲優點:易於擴展、故障隔離較容易;缺點是各個結點對根的依賴性太大,如果根結點發生故障,則整個網路都不能正常工作。 (3)匯流排型拓撲的優點如下:匯流排結構所需要的電纜數量少;匯流排結構簡單,又是無源工作,有較高的可靠性;易於擴充,增加或減少用戶比較方便。匯流排型拓撲的缺點如下:匯流排的傳輸距離有限,通信范圍受到限制。故障診斷和隔離較困難。匯流排型網路中所有設備共享匯流排這一條傳輸信道,因此存在信道爭用問題, (4)環型拓撲的優點如下:拓撲結構簡單,傳輸延時確定。電纜長度短。環型拓撲網路所需的電纜長度和匯流排型拓撲網路相似,比星型拓撲網路所需的電纜短。可使用光纖。光纖的傳輸速率很高,十分適合於環型拓撲的單方向傳輸。環型拓撲的缺點如下:結點的故障會引起全網的故障;故障檢測困難;信道利用率低。 (5)網狀型拓撲優點是:可靠性好,結點的獨立處理能力強,信息傳輸容量大。 缺點是:結構復雜,管理難度大,投資費用高。 4.計算機網路的主要功能:資源共享、數據通信、實時控制、均衡負載和分布式處理、其他綜合服務。舉例說明(略)。 CH2 答案 一.填空題 1.信號

2.串列通信 並行通信 並行通信 3.調制 解調 數據機 4.幅度調制(ASK) 頻率調制(FSK) 相位調制(PSK) 5.電路交換 報文交換 分組交換 6.奇偶校驗 循環冗餘校驗 7.非屏蔽雙絞線 屏蔽雙絞線 二.選擇題 BDAABDABCCB 三.簡答題 1.答:信息是指有用的知識或消息,計算機網路通信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換信息。數據是信息的表達方式,是把事件的某些屬性規范化後的表現形式,它能夠被識別,可以被描述。數據與信息的主要區別在於:數據涉及的是事物的表示形式,信息涉及的是這些數據的內容和解釋。在計算機系統中,數據是以統一的二進制代碼表示,而這些二進制代碼表示的數據要通過物理介質和器件進行傳輸時,還需要將其轉變成物理信號。信號是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電磁波表現形式,是表達信息的一種載體,如電信號、光信號等。在計算機中,信息是用數據表示的並轉換成信號進行傳送。 2.答:當發送端以某一速率在一定的起始時間內發送數據時,接收端也必須以同一速率在相同的起始時間內接收數據。否則,接收端與發送端就會產生微小誤差,隨著時間的增加,誤差將逐漸積累,並造成收發的不同步,從而出現錯誤。為了避免接收端與發送端的不同步,接收端與發送端的動作必須採取嚴格的同步措施。 同步技術有兩種類型: (1)位同步:只有保證接收端接收的每一個比特都與發送端保持一致,接收方才能正確地接收數據。 (2)字元或幀數據的同步:通信雙方在解決了比特位的同步問題之後,應當解決的是數據的同步問題。例如,字元數據或幀數據的同步。 3、4.略 5.傳輸出錯,目的結點接收到的比特序列除以G(x)有餘數。 CH3 答案 一.填空題 1.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 網路層 傳輸層 會話層 表示層 應用層 2.物理 3.比特流 差錯 4.比特 數據幀 數據包(分組) 報文 5.物理層 網路層 傳輸層 二、選擇題 DBACB BCABB CDACA 三、簡答題 1.所謂網路體系結構就是為了完成主機之間的通信,把網路結構劃分為有明確功能的層次,並規定了同層次虛通信的協議以及相鄰層之間的介面和服務。因此,網路的層次模型與各層協議和層間介面的集合統稱為網路體系結構。 2.網路體系結構分層的原則: 1)各層之間是獨立的。某一層並不需要知道它的下層是如何實現的,而僅僅需要知道下層能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就可以了。
2)靈活性好。當任何一層發生變化時,只要層間介面關系保持不變,則在這層以上或以下各層均不受影響。 3)結構上可獨立分割。由於各層獨立劃分,因此,每層都可以選擇最為合適的實現技術。 4)易於實現和維護。這種結構使得實現和調試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變得易於處理,因為整個系統已被分解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 3.幀同步(定界)就是標識幀的開始與結束,即接收方從收到的比特流中准確地區分出一幀的開始於結束。常見有4中幀定界方法,即字元計數法、帶字元填充的首尾界符法、帶位填充的首尾標志法和物理層編碼違例法。 4.數據鏈路層使用的地址是MAC地址,也稱為物理地址;網路層使用的地址是IP地址,也稱為邏輯地址;傳輸層使用的地址是IP地址+埠號。 5.網路層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不相鄰結點間數據包的透明傳輸,為傳輸層提供端到端的數據傳送任務。網路層的主要功能有:1)為傳輸層提供服務;2)組包與拆包;3)路由選擇;4)流量控制。 6.傳輸層是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中非常重要的一層,其主要功能是在源主機與目的主機進程之間負責端到端的可靠數據傳輸,而網路層只負責找到目的主機,網路層是通信子網的最高層,傳輸層是資源子網的最低層,所以說傳輸層在網路體系結構中是承上啟下的一層。在計算機網路通信中,數據包到達指定的主機後,還必須將它交給這個主機的某個應用進程(埠號),這由傳輸層按埠號定址加以實現。 7.流量控制就是使發送方所發出的數據流量速率不要超過接收方所能接收的數據流量速率。流量控制的關鍵是需要一種信息反饋機制,使發送方能了解接收方是否具備足夠的接收及處理能力,使得接收方來得及接收發送方發送的數據幀。 流量控制的作用就是控制「擁塞」或「擁擠」現象,避免死鎖。 流量在計算機網路中就是指通信量或分組流。擁塞是指到達通信子網中某一部分的分組數量過多,使得該部分網路來不及處理,以致引起這部分乃至整個網路性能下降的現象。若通信量再增大,就會使得某些結點因無緩沖區來接收新到的分組,使網路的性能明顯變差,此時網路的吞吐量(單位時間內從網路輸出的分組數目)將隨著輸入負載(單位時間內輸入給網路的分組數目)的增加而下降,這種情況稱為擁塞。在網路中,應盡量避免擁塞現象的發生,即要進行擁塞控制。 網路層和傳輸層與流量控制和擁塞控制有關。 8.傳輸層的主要功能有:1)分段與重組數據2)按埠號定址3)連接管理4)差錯處理和流量控制。 分段與重組數據的意思如下: 在發送方,傳輸層將會話層來的數據分割成較小的數據單元,並在這些數據單元頭部加上一些相關控制信息後形成報文,報文的頭部包含源埠號和目標埠號。在接收方,數據經通信子網到達傳輸層後,要將各報文原來加上的報文頭部控制信息去掉(拆包),然後按照正確的順序進行重組,還原為原來的數據,送給會話層。 9.TCP/IP參考模型先於OSI參考模型開發,所以並不符合OSI標准。TCP/IP參考模型劃分為4個層次:1)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2)傳輸層(Transport Layer);3)網際層(Internet Layer);4)網路介面層(Host-to-Network Layer)。 10.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採用了層次結構的概念,在傳輸層中二者都定義了相似的功能。但是,它們在層次劃分與使用的協議上有很大區別。 OSI參考模型與協議缺乏市場與商業動力,結構復雜,實現周期長,運行效率低,這是它沒有能夠達到預想目標的重要原因。 TCP/IP參考模型與協議也有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TCP/IP參考模型在服務、介面與協議的區別上不很清楚;2)TCP/IP參考模型的網 絡介面層本身並不是實際的一層,它定義了網路層與數據鏈路層的介面。物理層與數據鏈路層的劃分是必要合理的,一個好的參考模型應該將它們區分開來,而TCP/IP參考模型卻沒有做到這點。 CH4 答案 一.填空題 1.光纖 2.IEEE802.4 3.介質訪問控制子層(MAC) 邏輯鏈路子層(LLC) 4.CSMA/CD 令牌環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令牌匯流排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5.星型結構 匯流排型結構 環型結構 6.MAC地址 48 廠商 該廠商網卡產品的序列號 二.選擇題 ADCBCDAB 二.簡答題 1.答:區域網是在有限的地理范圍內,利用各種網路連接設備和通信線路將計算機互聯在一起,實現數據傳輸和資源共享的計算機網路。區域網特點:地理范圍有限;一般不對外提供服務,保密性較好,且便於管理;網速較快;誤碼率低;區域網投資較少,組建方便,使用靈活等。 2.答:區域網有硬體和軟體組成。區域網的軟體系統主要包括:網路操作系統、工作站系統、網卡驅動系統、網路應用軟體、網路管理軟體和網路診斷軟體。區域網的硬體系統一般由伺服器、用戶工作站、網卡、傳輸介質和數據交換設備五部分組成。 3.答:目前,區域網常用的共享式訪問控制方式有三種,分別用於不同的拓撲結構:帶有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法(CSMA/CD),令牌環訪問控製法(Token Ring),令牌匯流排訪問控製法(token bus)。 CSMA/CD協議主要用於物理拓撲結構為匯流排型、星型或樹型的乙太網中。CSMA/CD採用了爭用型介質訪問控制方法,原理比較簡單,技術上易實現,網路中各工作站處於平等地位,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優先順序控制。在低負荷時,響應較快,具有較高的工作效率;在高負荷(節點激增)時,隨著沖突的急劇增加,傳輸延時劇增,導致網路性能的急劇下降。此外,有沖突型的網路,時間不確定,因此,不適合控制型網路。 令牌環(Token Ring)介質訪問控制多用於環型拓撲結構的網路,屬於有序的競爭協議。令牌環網路的主要特點:無沖突;時間確定;適合光纖;控制性能好;在低負荷時,也要等待令牌的順序傳遞,因此,低負荷時響應一般,在高負荷時,由於沒有沖突,因此有較好的響應特性。 令牌匯流排訪問控制技術應用於物理結構是匯流排的而邏輯結構卻是環型的網路。特點類似令牌環介質訪問控制技術。 4.答:CSMA/CD方法的工作原理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以下4句話:先聽後發、邊聽邊發、沖突停止、隨機延遲後重發。 5.答:由於區域網不需要路由選擇,因此它並不需要網路層,而只需要最低的兩層: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IEEE802標准,又將數據鏈路層分為兩個子層:介質訪問控制子層MAC和邏輯鏈路子層LLC。
CH5 答案 一.填空題 1.交換機 路由器 2.電路交換(撥號)服務 分組交換服務 租用線路或專業服務 3.計算機主機 區域網 4.640kbps-1Mbps 1.5Mbps-8Mbps 二.選擇題 BCADAA 三.簡答題 1.答:①撥號上Internet/Intranet/LAN; ②兩個或多個LAN之間的網路互連; ③和其它廣域網技術的互連。 2.答:(1)多種業務的兼容性 (2)數字傳輸:ISDN能夠提供端到端的數字連接。 (3)標准化的介面: (4)使用方便 (5)終端移動性 (6)費用低廉 3.答:① 採用TDMA、CDMA數字蜂窩技術,頻段為450/800/900MHz,主要技術又GSM、IS-54TDMA(DAMPS)等; ② 微蜂窩技術,頻段為1.8/1.9GHz,主要技術基於GSM的GSC1800/1900,或IS-95的CDMA等; ③ 通用分組無線業務(Ger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可在GSM行動電話網上收、發話費增值業務,支持數據接入速率最高達171.2Kbps,可完全支持瀏覽Internet的 Web站點。 CH6答案 一.填空題 1.unix 、linux、Netware、Windows Server系列 2.列印服務 通信服務 網路管理 二.選擇題 DBCAC 三.問答題 1.答:①從體系結構的角度看,當今的網路操作系統可能不同於一般網路協議所需的完整的協議通信傳輸功能。 ②從操作系統的觀點看,網路操作系統大多是圍繞核心調度的多用戶共享資源的操作系統。 ③從網路的觀點看,可以將網路操作系統與標準的網路層次模型作以比較。 2.答:網路操作系統除了應具有通常操作系統應具有的處理機管理、存儲器管理、設備管理和文件管理外,還應具有以下兩大功能: ①提供高效、可靠的網路通信能力; ②提供多種網路服務功能,如遠程作業錄入並進行處理的服務功能;文件傳輸服務功能;電子郵件服務功能;遠程列印服務功能等。

㈣ 《計算機網路(第5版)》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計算機網路(第5版)》(Andrew S. Tanenbaum)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提取碼: a47w

書名:計算機網路(第5版)

作者:Andrew S. Tanenbaum

譯者:嚴偉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3-1

頁數:739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內外使用最廣泛、最權威的計算機網路經典教材。全書按照網路協議模型自下而上(物理層、數據鏈路層、介質訪問控制層、網路層、傳輸層和應用層)有系統地介紹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原理,並結合Internet給出了大量的協議實例。在講述網路各層次內容的同時,還與時俱進地引入了最新的網路技術,包括無線網路、3G蜂窩網路、RFID與感測器網路、內容分發與P2P網路、流媒體傳輸與IP語音,以及延遲容忍網路等。另外,本書針對當前網路應用中日益突出的安全問題,用了一整章的篇幅對計算機網路的安全性進行了深入討論,而且把相關內容與最新網路技術結合起來闡述。

本書的適用對象非常廣泛。由於本書的重點立足於計算機網路的基本原理,同時兼顧了Internet體系結構與TCP/IP協議等內容,因此對於學習計算機網路課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本書都是絕佳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本書每章後面給出了大量練習題,有助於教師根據教學目的酌情安排課後練習。此外,本書對於從事網路相關技術研究和網路應用開發的廣大科研工作者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Andrew S.Tanenbaum獲得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理學學士學位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哲學博士學位,目前是荷蘭阿姆斯特丹Vrije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系的教授,並領導著一個計算機系統的研究小組。同時,他還是一家計算與圖象處理學院的院長,這是由幾家大學合作成立的研究生院。盡管社會工作很多,但他並沒有中斷學術研究。多年來,他在編譯技術、操作系統、網路及局域分布式系統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設計規模達數百萬用戶的廣域分布式系統。在進行這些研究項目的基礎上,他在各種學術雜志及會議上發表了70多篇論文。他同時還是5本計算機專著的作者。

Tanenbaum教授還開發了大量的軟體。他是Amsterdan編譯器的原理設計師,這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用來編寫可移植編譯器的工具箱。他領導編寫的MINIX,是一個用於操作系統教學的類UNIX(的小型操作系統。他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及其他編程人員一道設計的Amoeba分布式操作系統,是一個高性能的微內核分布式操作系統。目前,可在網際網路上免費得到MLNIX及Amoeba,用於教學和研究。

他的一些博士研究生,在獲得學位後繼續進行研究,並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贏得了社會的贊譽,對此他深感自豪。人們稱他為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家。

㈤ 誰有《計算機網路》(第五版)潘愛民譯 清華出版社的課後習題答案啊

能發我一份么~~~英文版的答案,[email protected],謝啦

㈥ 計算機網路 第五版 答案

第一章 概述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度
發送時延=數據塊長度/信道帶寬
總時延=傳播時延+發送時延+排隊時延
101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劃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何特點?
102 試簡述分組交換的要點。
103 試從多個方面比較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的主要優缺點。
104 為什麼說網際網路是自印刷術以來人類通信方面最大的變革?
105 試討論在廣播式網路中對網路層的處理方法。討論是否需要這一層?
106 計算機網路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分類?
107 試在下列條件下比較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要傳送的報文共x(bit)。從源站到目的站共經過k段鏈路,每段鏈路的傳播時延為d(s),數據率為b(b/s)。在電路交換時電路的建立時間為S(s)。在分組交換時分組長度為p(bit),且各結點的排隊等待時間可忽略不計。問在怎樣的條件下,分組交換的時延比電路交換的要小?
108 在上題的分組交換網中,設報文長度和分組長度分別為x 和(p+h)(bit),其中p為分組的數據部分的長度,而此為每個分組所帶的控制信息固定長度,與p的大小無關。通信的兩端共經過k段鏈路。鏈路的數據率為b(b/s),但傳播時延和結點的排隊時間均可忽略不計。若打算使總的時延為最小,問分組的數據部分長度P應取為多大?
109 計算機網路中的主幹網和本地接入同各有何特點?
110 試計算以下兩種情況的發送時延和傳播時延:(1)數據長度為107bit,數據發送速率為100kb/s,收發
111 計算機網路由哪幾部分組成?

101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劃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何特點?
答: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其特點是計算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圍繞中心
計算機分布在各處,呈分層星型結構,各終端通過通信線路共享主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計
算機的主要任務還是進行批處理,在20 世紀60 年代出現分時系統後,則具有互動式處理和
成批處理能力。
(2)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網由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組成,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不僅共
享通信子網的資源,還可共享資源子網的硬體和軟體資源。網路的共享採用排隊方式,即由
結點的分組交換機負責分組的存儲轉發和路由選擇,給兩個進行通信的用戶斷續(或動態)
分配傳輸帶寬,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線路的利用率,非常適合突發式的計算機數據。
(3)形成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聯,國際標准
化組織ISO提出了一個能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的標准框架—開放系統互連基
本參考模型OSI.。這樣,只要遵循OSI標准,一個系統就可以和位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
遵循同一標準的其他任何系統進行通信。
(4)高速計算機網路:其特點是採用高速網路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的實現,多媒體和
智能型網路的興起。
102 試簡述分組交換的要點。
答:分組交換實質上是在「存儲——轉發」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兼有電路交換和報文交
換的優點。在分組交換網路中,數據按一定長度分割為許多小段的數據——分組。以短的分
組形式傳送。分組交換在線路上採用動態復用技術。每個分組標識後,在一條物理線路上采
用動態復用的技術,同時傳送多個數據分組。在路徑上的每個結點,把來自用戶發端的數據
暫存在交換機的存儲器內,接著在網內轉發。到達接收端,再去掉分組頭將各數據欄位按順
序重新裝配成完整的報文。分組交換比電路交換的電路利用率高,比報文交換的傳輸時延小,
交互性好。
分組交換網的主要優點是:
① 高效。在分組傳輸的過程中動態分配傳輸帶寬,對通信鏈路是逐段佔有。
② 靈活。每個結點均有智能,為每一個分組獨立地選擇轉發的路由。
③ 迅速。以分組作為傳送單位,通信之前可以不先建立連接就能發送分組;網路使用高
速鏈路。
④ 可靠。完善的網路協議;分布式多路由的通信子網。
103 試從多個方面比較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的主要優缺點。
答:(1)電路交換電路交換就是計算機終端之間通信時,一方發起呼叫,獨佔一條物理
線路。當交換機完成接續,對方收到發起端的信號,雙方即可進行通信。在整個通信過程中
雙方一直佔用該電路。它的特點是實時性強,時延小,交換設備成本較低。但同時也帶來線
路利用率低,電路接續時間長,通信效率低,不同類型終端用戶之間不能通信等缺點。電路
交換比較適用於信息量大、長報文,經常使用的固定用戶之間的通信。
(2)報文交換將用戶的報文存儲在交換機的存儲器中。當所需要的輸出電路空閑時,
再將該報文發向接收交換機或終端,它以「存儲——轉發」方式在網內傳輸數據。報文交換的
優點是中繼電路利用率高,可以多個用戶同時在一條線路上傳送,可實現不同速率、不同規
程的終端間互通。但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以報文為單位進行存儲轉發,網路傳輸時延
大,且佔用大量的交換機內存和外存,不能滿足對實時性要求高的用戶。報文交換適用於傳
輸的報文較短、實時性要求較低的網路用戶之間的通信,如公用電報網。
(3)分組交換分組交換實質上是在「存儲——轉發」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兼有電路交
換和報文交換的優點。分組交換在線路上採用動態復用技術傳送按一定長度分割為許多小段
的數據——分組。每個分組標識後,在一條物理線路上採用動態復用的技術,同時傳送多個
數據分組。把來自用戶發端的數據暫存在交換機的存儲器內,接著在網內轉發。到達接收端,
再去掉分組頭將各數據欄位按順序重新裝配成完整的報文。分組交換比電路交換的電路利用
率高,比報文交換的傳輸時延小,交互性好。
104 為什麼說網際網路是自印刷術以來人類通信方面最大的變革?
105 試討論在廣播式網路中對網路層的處理方法。討論是否需要這一層?
答:廣播式網路是屬於共享廣播信道,不存在路由選擇問題,可以不要網路層,但從OSI
的觀點,網路設備應連接到網路層的服務訪問點,因此將服務訪問點設置在高層協議與數據
鏈路層中邏輯鏈路子層的交界面上,IEEE 802 標准就是這樣處理的。
106 計算機網路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分類?
答:從網路的交換功能進行分類: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和混合交換;從網路的拓撲結構進行分類:集中式網路、分散式網路和分布式網路;從網路的作用范圍進行分類:廣域網WAN、區域網LAN、城域網MAN;從網路的使用范圍進行分類:公用網和專用網。
107 試在下列條件下比較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要傳送的報文共x(bit)。從源站到目的站共經過k段鏈路,每段鏈路的傳播時延為d(s),數據率為b(b/s)。在電路交換時電路的建立時間為S(s)。在分組交換時分組長度為p(bit),且各結點的排隊等待時間可忽略不計。問在怎樣的條件下,分組交換的時延比電路交換的要小?
答:對於電路交換,t=s時電路建立起來;t=s+x/b 時報文的最後1 位發送完畢;t=s+x/b+kd時報文到達目的地。而對於分組交換,最後1位在t=x/b時發送完畢。為到達最終目的地,最後1個分組必須被中間的路由器重發k1 次,每次重發花時間p/b(一個分組的所有比特都接收齊了,才能開始重發,因此最後1位在每個中間結點的停滯時間為最後一個分組的發送時間),所以總的延遲為
所以:
108在上題的分組交換網中,設報文長度和分組長度分別為x 和(p+h)(bit),其中p為分組的數據部分的長度,而此為每個分組所帶的控制信息固定長度,與p的大小無關。通信的兩端共經過k段鏈路。鏈路的數據率為b(b/s),但傳播時延和結點的排隊時間均可忽略不計。若打算使總的時延為最小,問分組的數據部分長度P應取為多大?
答:所需要的分組總數是x /p ,因此總的數據加上頭信息交通量為(p+h)x/p 位。源端發送這些位需要時間為: 中間的路由器重傳最後一個分組所花的總時間為(k1)(p+h)/b因此我們得到的總的延遲為對該函數求p的導數,得到 令 ?得到 ?因為p>0,所以 故 時能使總的延遲最小。
109 計算機網路中的主幹網和本地接入同各有何特點?
答:主幹網路一般是分布式的,具有分布式網路的特點:其中任何一個結點都至少和其它兩個結點直接相連;本地接入網一般是集中式的,具有集中式網路的特點:所有的信息流必須經過中央處理設備(交換結點),鏈路從中央交換結點向外輻射。
110 試計算以下兩種情況的發送時延和傳播時延:(1)數據長度為107bit,數據發送速率為100kb/s,收發兩端之間的傳輸距離為1000km,信號在媒體上的傳播速率為2×108m/s。 解:發送時延= 107bit/100kbit/s =100s
傳播時延= 1000km/2×108m/s =5×103s
(2)數據長度為103bit,數據發送速率為1Gb/s。收發兩端之間的傳輸距離為1000km,信號在媒體上的傳播速率為2×108 m/s。
解:發送時延=103bit/1×109bit/s =1×106s
傳播時延= 1000km/2×108m/s =5×103s
111 計算機網路由哪幾部分組成?
答:一個計算機網路應當有三個主要的組成部分:
(1)若干主機,它們向用戶提供服務;
(2)一個通信子網,它由一些專用的結點交換機和連接這些結點的通信鏈路所組成的; (3)一系列協議,這些協議為主機之間或主機和子網之間的通信而用的。

㈦ 計算機網路的第5版

原書名: Computer Networks, Fifth edition
原出版社: Pearson Ecation
作者: Andrew S.Tanenbaum David J.Wetherall
譯者: 嚴偉 潘愛民
叢書名: 世界著名計算機教材精選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2274629
上架時間:2012-3-13
出版日期:2012 年3月
開本:16開
頁碼:739
版次:5-1 《計算機網路(第5版)》是國內外使用最廣泛、最權威的計算機網路經典教材。全書按照網路協議模型自下而上(物理層、數據鏈路層、介質訪問控制層、網路層、傳輸層和應用層)有系統地介紹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原理,並結合internet給出了大量的協議實例。在講述網路各層次內容的同時,還與時俱進地引入了最新的網路技術,包括無線網路、3g蜂窩網路、rfid與感測器網路、內容分發與p2p網路、流媒體傳輸與ip語音,以及延遲容忍網路等。另外,本書針對當前網路應用中日益突出的安全問題,用了一整章的篇幅對計算機網路的安全性進行了深入討論,而且把相關內容與最新網路技術結合起來闡述。
《計算機網路(第5版)》的適用對象非常廣泛。由於本書的重點立足於計算機網路的基本原理,同時兼顧了internet體系結構與tcp/ip協議等內容,因此對於學習計算機網路課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本書都是絕佳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本書每章後面給出了大量練習題,有助於教師根據教學目的酌情安排課後練習。此外,本書對於從事網路相關技術研究和網路應用開發的廣大科研工作者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現在這本書已經更新到第5版了。它的每個版本映襯著人們使用計算機網路的不同階段。當第1版在1980年問世時,網路還只是學術上的一種好奇心體現。但到1988年出版第2版時,網路已經被大學和大型企業用於學術研究和商業應用。當第3版於1996年出現時,計算機網路,尤其是網際網路(Internet)已成為千百萬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到2003年出版第4版時,人們利用無線網路和移動電腦訪問網頁和Internet早就司空見慣。現在,正值第五版出版之際,計算機網路的重心已偏向內容分發(尤其是通過CDN和對等網路獲取視頻的應用),而且行動電話已成為網際網路上的小型電腦。 第5版新增內容 第5版相比以前的版本改變甚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David J. Wetherall教授成為了本書的合作者。David教授具有豐富的網路背景,他在城域網的設計領域磨礪了20多年,研究范圍涉及網際網路和無線網路。他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終身教授,一直講授和研究計算機網路以及過去十年間相關主題的內容。 當然,書中還有許多內容是隨著計算機網路世界的不斷變化而更新的。其中,修訂和新增內容有: * 無線網路(802.12和802.16)。 * 智能手機使用的3G網路。 * RFID和感測器網路。 * 使用CDN的內容分發。 * 對等網路。 * 實時媒體(存儲的、流式的以及實況的)。 * 網際網路電話(IP語音)。 * 延遲容忍網路。 更詳細的每章變化如下所示。 第1章是全書的概述,其功能與第4版相同,但內容已被修訂,並更新到計算機網路的最新狀態。網際網路、行動電話網路、802.11、RFID和感測器網路作為計算機網路實例被加以討論。有關乙太網的起源以及電纜塔接器已被刪除,同時被刪除的內容還有關於ATM的材料。 第2章涵蓋了物理層的內容,擴展了數字調制(包括廣泛用於無線網路的OFDM)和3G網路(基於CDMA)兩部分內容。同時還討論了一些新技術,包括光纖到戶和電力線聯網。 第3章內容涉及點到點鏈路,在兩個方面有所改進。有關錯誤檢測碼和糾正碼的內容已被更新,並且還簡要描述了實際上非常重要的現代編碼技術(例如,卷積碼和LDPC碼)。現在給出的協議實例是SONET和ADSL上的數據包交換。遺憾的是協議驗證部分內容被刪掉了,因為它實在是很少被使用。 在第4章MAC子層中,基本原理是永恆的,改變的只是技術。重新組織了有關網路實例的章節部分,包括千兆乙太網、802.11、802.16、藍牙和RFID。同時更新的還有LAN交換的覆蓋范圍,包括VLAN。 第5章的網路層涵蓋的內容與第4版相同,但修訂了許多地方。不僅更新了材料,還增加了深度,特別是在服務質量(實時媒體有關)及互聯網路方面都有所加強。BGP、OSPF和CIDR相關章節和組播路由同樣也有很大擴展,而且還增加了選播路由的新內容。 第6章傳輸層也做了不少修訂,補充、修改和刪除了一些內容。新增加的內容包括針對延遲容忍網路和一般擁塞控制的描述。修訂後的內容更新和擴展了TCP的擁塞控制。而針對面向連接的網路層的描述則被刪除,因為這些內容現在很少能見到。 第7章應用層內容也得到了很大更新和擴充。DNS和電子郵件部分的內容與第四版類似,但過去的幾年間Web的使用、流媒體和內容分發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因此,關於Web和流媒體的相關章節內容已被更新到了最新狀態。新增的一個全新小節覆蓋了內容分發,包括CDN和對等網路的內容。
第8章的安全依然包括針對保密性和真實性的對稱密鑰和公共密鑰加密。實際上使用的安全技術相關內容也已經得到更新,包括防火牆和VPN;而且還增補了802.11安全和Kerberos V5新內容。 第9章重新列出了建議的參考讀物和一個超過300個引用的最新書目。其中超過一半的讀物是2000年或稍後發表的文章和書籍,其餘的都是一些經典論文。

㈧ 求 計算機網路(第5版) 答案!不是謝希仁的那個,是Andrew S.Tanenbaum David J.Wetherall 的那個!

就是嚴偉、潘愛民翻譯的(計算機網路);700多頁,你要那一章節的答案,全部嗎?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