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優秀校友簡介
擴展閱讀
網路安全法監控主任責任 2025-07-05 16:29:00
世界上首個計算機網路 2025-07-05 14:15:44
電腦一扯就黑屏怎麼辦 2025-07-05 12:42:54

計算機網路優秀校友簡介

發布時間: 2022-07-12 16:37:50

❶ 誰知道百度的七位元老(李彥宏,徐勇...)是誰,及他們的簡歷

七位元老級人物,分別是:李彥宏,徐勇,劉建國,雷鳴,郭耽,崔姍姍,王嘯

李彥宏,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專業,隨後赴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完成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

在美國的8年間,李彥宏先生先後擔任了道.瓊斯公司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網路版實時金融信息系統設計者,以及在國際知名互聯網企業-INFOSEEK資深工程師,是新一代互聯網技術領域的權威專家。他為道.瓊斯公司設計的實時金融系統,迄今仍被廣泛地應用於華爾街各大公司的網站,其中包括《華爾街日報》的網路版。

李彥宏最先創建了ESP技術,並將它成功的應用於INFOSEEK/GO.COM的搜索引擎中。GO.COM的圖像搜索引擎是他的另一項極其具有應用價值的技術創新。

1996年,他首先解決了如何將基於網頁質量的排序與基於相關性排序完美結合的問題,並因此獲得了美國專利;

1998年,李彥宏先生根據在矽谷工作以及生活的經驗,在大陸出版了《矽谷商戰》一書,獲得了各界的好評;

1999年底,攜風險投資回國與好友徐勇先生共同創建網路網路技術有限公司;

2001年被評選為「中國十大創業新銳」之一;

2002年榮獲首屆「IT十大風雲人物」稱號;

2003年再次榮獲「IT十大風雲人物」稱號;

2004年1月15日,當選第二屆「京城十三新銳」;

2004年4月,網路總裁李彥宏當選第二屆「中國軟體十大傑出青年」。

徐勇,1982年就讀北京大學生物系,1989年完成生物碩士學位後,獲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博士獎學金,赴美留學,於美國德州A&M大學完成博士學位,隨後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後。在美國10年期間,徐勇先後任職於兩家著名的跨國高新技術公司(QIAGEN, Inc.和Stratagene公司)的高級銷售經理,並且獲得過傑出銷售獎。1998年,徐勇作為製片人之一拍攝了大型專題紀錄片《走進矽谷》,客觀以及全面的反映矽谷的發展過程,深度探求了矽谷成功背後的種種因素。在矽谷他多次應邀給來自中國大陸的高級政府官員介紹矽谷的風險投資

機制和創業文化。1999年,徐勇與他人合作創立Cybercalling.com公司,這個網路電子商務公司在六個月內就實現了贏利。他與矽谷的眾多商業團體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並為許多新興的高科技企業提供商業咨詢。1999年底,徐勇與好友李彥宏回國創建了網路。

劉建國

現任網路公司首席技術官(CTO)。

1988年本科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工程系,1991年碩士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1991-2000年,在北京大學計算機系任教,1999年被評為副教授。1997-1998年在美國UIUC計算機科學系做訪問學者。2000年初加盟網路。主持開發過國內第一個大規模中英文搜索引擎系統(「天網」)、第一個面向消息的中間件產品(「銀燕」)。在軟體開發管理、項目管理、部門管理、人員管理等方面有豐富的經驗。現負責公司與技術和工程有關的規則、研究和管理,確保網路在中文搜索服務方面居於世界領先地位。2006年2月被任命為網路首席技術官。

2月07日,網路宣布已經正式任命劉建國為公司首席技術官(CTO),此前劉建國為網路技術副總裁。擔任網路CTO後,劉建國除了繼續領導技術團隊之外,還將致力於增強網路產品市場方面的研究、開發和運營工作,進而推動網路產品的不斷創新和用戶體驗的持續提高。

據悉,劉建國在軟體工程、研究開發領域擁有超過15年的工作經驗。他於2000年1月加入網路,並在2000年8月被任命為網路技術副總裁,管理工程師團隊,擔負研究開發任務。

加盟網路前,劉建國是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的副教授,據悉,他牽頭指導了多項國家科學基金會及國家計委支持的研究項目。任教期間,劉建國及他的團隊開發出許多大規模的軟體產品,其中包括中國最早的中間件產品和中國第一代搜索引擎。

「6年前建國是網路的第一位員工,他見證了網路成長為國內最大的搜索引擎的全過程。」網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向記者表示,「他領導創建的網路技術團隊是中國高科技領域最優秀的技術團隊,也是世界互聯網領域最優秀的技術團隊之一。他所具備的行業知識、技術專長以及卓越的領導才能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

李彥宏表示,劉建國和他帶領的團隊將扮演關鍵的角色,擔負起網路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運營的重要責任,以確保網路帶給網民最完美的中文搜索體驗。

李彥宏在向網路公司全體員工宣布這一決定時說:「在互聯網市場的艱苦歲月中,建國從未動搖過對網路、對自己團隊的必勝的信心;在網路揚威國際資本市場的時候,他依然保持冷靜的頭腦,對團隊嚴格要求。他領導創建的網路技術團隊是中國高科技領域最優秀的技術團隊,也是世界互聯網領域最優秀的技術團隊之一。六年來,網路的技術團隊歷經風雨,在快速成長中建立了完善的流程,吸引了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培養了我們自己的骨幹力量。從而奠定了網路中文搜索市場份額絕對第一的基礎。」

劉建國在軟體工程、研究開發領域擁有超過15年的工作經驗,他有著出色的管理才能和豐富的管理經驗。他於2000年1月加入網路,2000年8月被任命為網路技術副總裁,管理著快速壯大的工程師團隊,擔負研究開發任務,並且在中文搜索引擎的相關技術領域帶來不斷創新。

加盟網路之前,劉建國是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的副教授,他牽頭指導了多項國家科學基金會及國家計委支持的研究項目。任教期間,劉建國及他的團隊開發出許多大規模的軟體產品,其中包括中國最早的中間件產品和中國第一代搜索引擎。

劉建國本科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工程系軟體專業,在北京大學獲計算機網路方向碩士學位。1997年至1998年間,他曾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計算機科學系進行實時系統、計算機網路、分布式系統等方向的研究。

劉建國個人簡歷:

劉建國先生,中國著名的搜索引擎專家,原任北京大學計算機系副教授和計算機網路和分布式系統研究室副主任,現任網路公司首席技術官,中國計算機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中關村專業人士協會項目管理分會委員。

劉建國 1988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工程系軟體專業,1991年進入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軟體專業主攻計算機網路方向,獲得碩士學位後留校進行科研教學工作。其間,參與北京大學校園網的規劃和建設;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點項目"多媒體、多功能、多語言電子郵件系統"的研製項目中負責"多功能 "部分的設計和開發,實現了X.400電子郵件系統和傳真電信系統的互通以及符合LDAP、DIXIE協議的輕量級目錄訪問子系統;在"開放系統通信平台 -銀燕網路支持系統"項目中任技術負責人,所開發的產品-銀燕網路支持系統是國內第一款中間件軟體產品,已成功地運行於多家企事業單位;主持開發了貴州省建行儲蓄通存通兌系統;1995年至1997年負責國家重點95攻關項目"大型中英文信息發現系統"的研製開發,作為技術負責人主持開發著名的"天網"中英文搜索引擎。1997-1998在美國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計算機科學系做訪問學者,在該系的Real-time Systems Laboratory進行實時系統方面的研究。

劉建國在國內外著名學術雜志和報紙上發表文章十餘篇,參與編著學術著作兩部。先後獲得過中國建設銀行計算機應用科技進步獎、廣東省金融系統計算機應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北京大學第三屆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北京大學寶潔優秀教師獎、北京大學教學優秀獎、北京大學"安泰"優秀青年教師獎。

劉建國1995年即開始中文搜索引擎相關技術的研究和產品開發,為此領域全球最早開拓者之一。在搜索引擎涉及的諸多技術領域有廣泛的知識,尤其在信息檢索、計算機網路技術、分布式系統、高性能計算、中文信息處理、大規模系統構建與運行等方面有深刻的見解和獨到的創新。同時,劉建國在技術管理、團隊管理、產品管理、技術商業應用等方面有較高的造詣和豐富的經驗。在他的帶領下,網路技術部已成為國內技術能力最強的團隊之一,為網路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並在產業中居於霸主地位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後人為了表示對這七位創造了網路神化的元老尊為」網路七劍」

❷ 南昌職業學院柴喬來是誰

姓 名 柴喬來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89.05.04
籍 貫 河北保定
現 住 江西南昌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學 歷 本科
畢業院校 南昌職業學院
所學專業 計算機網路技術
班級職務 班長 學習委員
南昌職業學院網站管理員--南昌職業學院信息網站長
南昌職業學院網路貼吧吧主--南昌職業學院優酷看吧吧主
柴喬來網路貼吧吧主--南昌職業學院校友網管理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網路證書+全國計算機網路管理員證書
全國微型計算機調試與維修證+全國英語等級考試四級證書
全國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優秀獎+全國計算機信息管理CEAC認證
大學期間多次被評為:"優秀團員","優秀工作者",","優秀組織者",""優秀策劃者","十佳青年"、在學院里被評為"優秀三好學生","優秀班干"等榮譽。
勇於迎接新挑戰。有較強的組織能力、活動策劃能力和公關能力,如:在大學期間曾多次領導組織大型體育賽事、文藝演出,並取得良好效果。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小學至今,曾多次作為班、系、校等單位代表,在大型活動中發言。有較強的團隊精神,如:在同學中,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同學中有較高的威信;善於協同作戰。
獨自承擔與名牌大學無緣的壓力,選擇了自考,憑自己不斷努力,並以優異的成績可提前畢業!始終堅信是金子在哪裡都發光!相信自己是一個適合管理,適合領導的男生,勇於接受挑戰,挑戰中我將以最短的時間去獲得最大的勝利!熱情隨和,成熟穩重,具有進取精神和團隊精神。

以上信息摘自一些招聘網站,網路知道,網路等資料。不知道我的回答可以嗎,如果可以的話請採納,20分就給我了。。

❸ 錢學森簡介

錢學森(1911~ )中國科學家,火箭專家,1911年12月1日生於上海,3歲時隨父來到北京,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國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1938年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1958年起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等職。
二、科學成就
錢學森長期擔任中國火箭和航天計劃的技術領導人,對航天技術、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開拓性的貢獻。
錢學森共發表專著7部,論文300餘篇。主要貢獻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應用力學
錢學森在應用力學的空氣動力學方面和固體力學方面都做過開拓性的工作。
與馮·卡門合作進行的可壓縮邊界層的研究,揭示了這一領域的一些溫度變化情況,創立了卡門——錢學森方法。與郭永懷合作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
2.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
從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錢學森在火箭與航天領域提出了若乾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並實現了火箭助推起飛裝置(JATO),使飛機跑道距離縮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飛機概念和關於核火箭的設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際飛行理論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際航行概論》中,提出了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為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機作為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概念。
3.工程式控制制論
工程式控制制論在其形成過程中,把設計穩定與制導系統這類工程技術實踐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錢學森本人就是這類研究工作的先驅者。
4.物理力學
錢學森在1946年將稀薄氣體的物理、化學和力學特性結合起來的研究,是先驅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主張從物質的微觀規律確定其宏觀力學特性,改變過去只靠實驗測定力學性質的方法,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並開拓了高溫高壓的新領域。1961年他編著的《物理力學講義》正式出版。現在這門科學的帶頭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錢學森向苟清泉建議,把物理力學擴展到原子分子設計的工程技術上。
5.系統工程
錢學森不僅將我國航天系統工程的實踐提煉成航天系統工程理論,並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國民經濟建設總體設計部的概念,還堅持致力於將航天系統工程概念推廣應用到整個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並從社會形態和開放復雜巨系統的高度,論述了社會系統。任何一個社會的社會形態都有三個側面:經濟的社會形態,政治的社會形態和意識的社會形態。錢學森從而提出把社會系統劃分為社會經濟系統、社會政治系統和社會意識系統三個組成部分。相應於三種社會形態應有三種文明建設,即物質文明建設(經濟形態)、政治文明建設(政治形態)和精神文明建設(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應是這三種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從實踐角度來看,保證這三種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就是社會系統工程。從改革和開放的現實來看,不僅需要經濟系統工程,更需要社會系統工程。
6.系統科學
錢學森對系統科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發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方法論。
7.思維科學
人工智慧已成為國際上的一大熱門,但學術思想卻處於混亂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錢學森站在科技發展的前沿,提出創建思維科學(noetic science)這一科學技術部門,把30年代中國哲學界曾議論過,有所爭論,但在當時條件下沒法講清楚的主張,科學地概括成為思維科學。比較突出的貢獻為:
(1) 錢學森在80年代初提出創建思維科學技術部門,認為思維科學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科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大部門。推動思維科學研究的是計算機技術革命的需要。
(2) 錢學森主張發展思維科學要同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的工作結合起來。他以自己親身參予應用力學發展的深刻體會,指明研究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應以應用力學為借鑒,走理論聯系實際,實際要理論指導的道路。人工智慧的理論基礎就是思維科學中的基礎科學思維學。研究思維學的途徑是從哲學的成果中去尋找,思維學實際上是從哲學中演化出來的。他還認為形象思維學的建立是當前思維科學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的核心問題。
(3) 錢學森把系統科學方法應用到思維科學的研究中,提出思維的系統觀,即首先以邏輯單元思維過程為微觀基礎,逐步構築單一思維類型的一階思維系統,也就是構築抽象思維、形象(直感)思維、社會思維以及特異思維(靈感思維)等;其次是解決二階思維開放大系統的課題;最後是決策咨詢高階思維開放巨系統。
8.人體科學
錢學森是中國人體科學的倡導者。
錢學森提出用「人體功能態」理論來描述人體這一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研究系統的結構、功能和行為。他認為氣功、特異功能是一種功能態,這樣就把氣功、特異功能、中醫系統理論的研究置於先進的科學框架之內,對氣功、特異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在錢學森指導下,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於1984年開始對人體功能態進行研究,他們利用多維數據分析的方法,把對人體所測得的多項生理指標變數,綜合成可以代表人體整個系統的變化點,以及它在各變數組成的多維相空間中的位置,運動到相對穩定,即目標點、目標環的位置。他們發現了人體的醒覺、睡眠、警覺和氣功等功能態的各自的目標點和目標環。這樣,就把系統科學的理論在人體系統上體現出來了,開始使人體科學研究有了客觀指標和科學理論。
9.科學技術體系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錢學森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最高概括,也是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科學的社會科學)的最高概括,錢學森將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狀況,歸納為十個緊密相聯的科學技術部門。這十大科學技術部門的劃分方法,正是錢學森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系統論對科學分類方法的又一創新。
1955年初冬,剛剛沖破美國當局阻撓回到祖國的錢學森,來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參觀。院長陳賡大將問他:「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錢學森說:「外國人能乾的,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幹?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
就這一句話,決定了錢學森從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生涯。40多年過去了,如今錢學森已90高齡。他以其對中國火箭導彈技術、航天技術乃至整個國防高科技事業的奠基性貢獻,為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寫下了精彩絢麗的篇章。
(一)
1956年2月17日,錢學森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了關於《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就我國火箭、導彈事業的組織方案、發展計劃和具體措施發表了精闢的見解。《意見書》受到黨中央高度重視。不久,錢學森受命負責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這正是錢學森回國一周年的日子,國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錢學森被任命為院長。新中國的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由此開始了艱難的征程。新事業起步,千頭萬緒。錢學森首先給剛剛分配來的156名大學生講授《導彈概論》,讓這些從未見過導彈的技術人員了解最基本的專業知識。他擬定了空氣動力學、發動機等有關專業的學習計劃,並指導建立了導彈總體、空氣動力學、發動機、彈體結構等研究室。
酒泉發射場。錢學森和普通科技人員一樣,睡帳篷、吃粗糧,組織導彈試驗的測試、計算、分析、研究。在前蘇聯突然撤走全部專家的困難條件下,他帶領著中國科學家們攻克了一道道難關,於1960年11月5日,成功進行了我國第一枚導彈飛行試驗。在現場的聶榮臻高興地說:「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1966年10月27日,錢學森又參與組織了我國第一枚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地導彈飛行爆炸試驗,即原子彈、導彈「兩彈結合」試驗。核彈頭在預定地點上空成功實現了核爆炸,此舉震驚了世界。我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又一次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作為一代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的目光總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後不久,錢學森就組織有關專家就我國地地導彈的發展道路展開討論,形成《我國地地導彈發展途徑的意見》,提出了我國中近程、中程、中遠程和洲際導彈的長遠發展規劃。隨後,地空導彈、海防導彈,以及固體發動機、固體導彈、反導系統和運載火箭等項目,也在他組織和協調下陸續上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報告,建議早日制訂我國人造衛星的研究計劃並列入國家任務。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工程代號由此被定為「651工程」,錢學森擔負「星———箭———地面系統」總的技術協調和組織實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遨遊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國迎來了航天時代的黎明。

❹ 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科學家、企業家、IT行業工程師的搖籃
咨詢電話:
020-39380203 高老師
020-39380283-3617 周老師
學院網址:[http://www.scut.e.cn/cs]
學院介紹
雙一流大學國家名牌特色專業
華南理工大學是我國高等學校最早從事計算機科研與教學的單位之一,1958年開始計算機科學研究工作,1960年設立計算機專業, 1981年成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2001年成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2016年計算機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且位次不斷上升,2020年初排名百分位已進入25.57%。學院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為廣東省一級重點學科,擁有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機器智能創新團隊)、廣東省計算智能與網路空間信息重點實驗室、廣東省計算機網路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大數據分析與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高校海量大數據的智能信息處理與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信息訪問與傳輸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人工智慧中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計算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教學科研基地。學院設置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國家特色專業、國家卓越工程師計劃、廣東省重點專業、廣東省特色專業、廣東省名牌專業)、網路工程(國家特色專業、廣東省一流專業建設點、廣東省特色專業)、信息安全3個本科專業。2008年通過國家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014年「計算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獲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師資實力雄厚
科研能力突出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82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41人;擁有歐洲科學院院士1人,IEEE Fellow 1人,國家優青3人,廣東省青年珠江學者2人,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6人,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4人。
學院建立了計算機網路、多媒體技術與圖形圖像處理、信息安全、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視聽覺與服務計算、先進計算體系結構、高性能計算與海量信息處理、移動軟體開發環境、智能技術與機器人、智能計算機共10個學術團隊,先後承擔了一大批國家「973」計劃、國家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家(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近5年科研經費近億元。自2012年以來,累計獲得國家科技獎項2項、省部級科技獎18項,學院已成為國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重要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利用科研優勢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學院採取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引導學生積極投入科研項目和科技競賽,與著名IT巨頭建立了實質性的校外實習基地,加強產學研合作,並先後與美、英、新及香港等境內外高校建立了教學科研合作,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人才。

學生收獲頗豐
涌現大批優秀校友
近年來,學院以「大師+團隊」的科研團隊為依託,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在中國「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網路安全攻防大賽、全國高校趨勢科技百萬程序競賽、海峽兩岸機器人足球競賽、中國機器人暨RoboCup公開賽和國際大學生物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高級別賽事取得優秀成績。
學院學生就業歷年在全國名列前茅,優秀校友猶如雨後春筍,遍及海內外,30多年來,學院已培養近萬名工程師、知名企業家、專家、學者和領導幹部。特別是近些來,眾多新生代的計算機學院傑出校友活躍於各行各業,推動傳統產業、行業與IT、互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加速融合,為中國製造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貢獻才智,包括騰訊公司前高級執行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張志東,廣州UC優視科技有限公司(現阿里巴巴移動事業群)聯合創始人梁捷、何小鵬,盈世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網易郵箱)CEO陳磊華、CTO陳穎棠,廣東威創視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總經理何正宇,京華網路有限公司總裁謝小能,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稱號、廣州優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陳第,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金獎-荔枝微課項目負責人、廣州森季軟體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黃冠,石頭科技董事長昌敬等等。

❺ 大連理工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上面幾個同學介紹的郭東明校長,屈伯川校長,錢令希教授,鍾萬勰教授等我就不再贅述了,這里提一些大連理工大學校友會年度人物:

劉恩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副所長。之前聽其他學長提起過,劉恩海學長上學期間就認真對待課業,一絲不苟科研,認真學習相關專業的知識,展現出優於其他同學的努力和堅持。從業三十多年,他艱苦奮斗,兢兢業業,打破國外對交會對接高精度敏感器技術壟斷,自主研發交會對接激光雷達技術。他常說「大工人就要做點實實在在的事」,而現實中他也確實是以身作則,投身科研第一線,成為我們每一個大工人最自豪的學長,最優秀的榜樣。

❻ 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的知名校友

吳勝利,海軍上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任海軍司令員,畢業於解放軍測繪學院海測系。
孟立秋,慕尼黑工業大學副校長,畢業於解放軍測繪學院。
高俊,1933年9月出生,1955年畢業於解放軍測繪學院,長期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在理論地圖學、數字地圖及地理信息工程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曾主持和參加我國多種大型地圖集和地圖的論證、設計工作,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8年9月授少將軍銜。
鄔江興,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校長、中國著名通信與信息系統、計算機與網路技術專家。
王義,1954年09月出生,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軍銜,畢業於北京大學行政管理學專業,大學本科學歷,是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解放軍代表團),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政委。
武文斌,1982年10月1日出生,2005年8月以全團第一的成績考入信息工程大學測繪學院測量與導航工程系士官一隊,2003年、2004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士兵,2004年被團表彰為百名鐵軍之星,先後三次被團評為新時期二十二勇士。2008年6月18日,在隨部隊參加四川汶川抗震救災中,因連續奮戰、過度勞累引發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光榮犧牲,年僅26歲。
孟祥斌,1979年出生,1997年高中畢業後參軍,後經組織推薦考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蘭州分院。2007年11月30日,孟祥斌同志因奮不顧身搭救一跳江女青年而壯烈犧牲,年僅28歲。2007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羅曉麗:全國優秀共青團員,奧運會火炬手。
田甜:第五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
湯卉:首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
庫熱西·買合蘇提: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測繪局黨組書記,局長

❼ 號稱「兩電一郵」的知名高校,有哪些知名校友

作為一個17級北郵學生,我來回答一下。

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唐駿先生。

1. 唐駿

唐駿,微創(中國)董事長,是中國的著名職業經理人,曾留學日本和美國,有「打工皇帝」之稱。本科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後前往日本名古屋大學深造並取得工學碩士學位。

1994年加入微軟公司美國總部,先後擔任微軟全球技術中心總經理,微軟中國公司總裁。唐駿是微軟公司歷史上唯一兩次獲得比爾蓋茨傑出獎,最高榮譽獎的員工,還獲得微軟公司的傑出管理獎,被微軟公司定為未來微軟公司的未來領袖之一。唐駿也獲得了微軟公司歷史上唯一的微軟中國終身榮譽總裁的稱號,2004年出任中國最大的互動娛樂公司盛大網路公司總裁,並幫助盛大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被華爾街譽為中國資本的第一人。2008年唐駿先生以「十億「身價轉會新華都集團出任總裁兼CEO。同時唐駿被中國媒體廣泛譽為中國「第一職業經理人」和中國第一CEO。2010年7月因唐駿「學歷門」事件引發廣泛關注。 [1] 2013年1月28日,唐駿通過個人微博向外界宣布卸任新華都,專注港澳資訊,任董事長兼CEO。2015年1月出任微創(中國)董事長至今。

其實這只是眾多名人當中很少的一部分,還有很多我郵的優秀學長學姐雖然可能不是特別出名,但是他們每個人都在為我國的各行各業奉獻自己的力量,我郵的畢業生絕對個個都十分的優秀,北郵時時刻刻都在為通信事業,互聯網事業輸送著高精尖的人才。由衷的因為來到了北郵而自豪。

❽ 哈爾濱工業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哈工大作為首批985 211院校,為各行各業均培養了大量高精尖人才,從業領域涉及政界、商界、學術界等等。從工大走出的人才無論是在大的方面——奉獻社會、報效國家,還是在小的方面——做好本職工作,回報母校的栽培均做的較為出色。這里僅列舉介紹兩位優秀校友。

王兆力 現任黑龍江省委常委、哈爾濱市委書記。王書記1984-1987年期間,就讀於工大管理學院,並取得管理工程工學碩士學位。我曾聽過王書記在工大的講座,主要關於哈爾濱人才培養及相關優惠政策。列舉了工大及市裡如何加強對優秀人才的培養及管理,倡導學在工大,積極參與到美麗龍江建設中來。聽過講座之後,每個人都得到了精神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