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計算機技術在植物保護中的應用實例
計算機技術在植物保護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摘要 文中就資料庫技術、海量存儲技術、多媒體技術、信息及信息網路技術等計算
機新技術在植物保護領域的應用和進展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計算機技術 植物保護 應用研究
1計算機技術在植物保護中的初步應用
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ENIAC)1946年誕生後,通過短短的五十多年,其應用已從單純的數
值計算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植保研究中,計算機最初的應用是數值計算和數理統
計。60年代最初研製出的數理統計軟體主要用BASIC語言編制,其數據包含在處理程序之
中。70年代,出現了程序和數據分離的統計軟體,如NCSS,SAS,SPSS,BMDP等。
國外從60年代起開始研究系統理論在害蟲治理中的應用間題,Om在系統理論的基礎上創立了系統生態學(System ecology) , Watt, moms首先應用系統分析方法(System analysis)研究昆蟲種群問題閉。Huffaker在1972-1978年主持的有害生物協調管理計劃,特別強調應用系統處理方法(勿stem approach ),並在《有害生物防治新技術》一書中,總結了應用系統處理方法,研究各種害蟲及病害的成果[3:。Clark等閉1967提出種群系統(Life system)的概念,在美國、加拿大、荷蘭等國家,應用系統方法和電子計算機技術成功地研製了非洲棉鈴蟲、果樹紅葉蠟和其它一些害蟲的最優控制模型,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美國1972-1973年的害蟲綜合治理計劃,成功地引進了系統科學和模型方法,作為研究昆蟲種群及其管理的基礎,在害蟲的預測、管理及控制的效果評枯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 0 80年代開始,我國學者也注意到這一研究領域的重要性,在昆蟲種群增長模型、生命表、種群分布型、捕食者與獵物關系等領域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並在果樹、小麥、水稻、草場等作物的害蟲綜合防治中應用系統方法和計算機技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計算機新技術在植保中的應用
2.1資料庫技術資料庫(Database)技術的發展,為信息的存儲、分類、查詢、傳遞等提供了保
證。1993年,美國農業部全國農業圖書館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農業資料庫,存儲了300萬篇農業文獻,該資料庫由130多個國家的資料構成,包括農業各學科領域中的書籍、雜志、專題、著作、論文、專利、計算機軟體、聲像製品、技術報告等。國際植物檢疫資料庫(Smith, I, M) ,VIDEdB的植物病毒分類鑒定資料庫(GibbsA , et al)等一批最新的大容量的資料庫管理軟體在1996年12月的國際植保生物學信息技術會議上作了系統展示。
在國內,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於1998年推出了由90多張光碟組成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專題文獻資料庫》,農業方面5張光碟收錄的1996年以來的16 603篇文獻中,植保方面有3 393篇,刊物種類達293種。真菌標本管理系統[u(昆蟲標本資料庫管理系統,常見楊樹天牛分類管理系統(CPLTMS) }"7等一批資料庫管理軟體相繼研製問世並投人使用,這些軟體除具備可錄人、修改、查詢、統計、列印等一系列基本功能外,有些還具備了輔助鑒定和輔助決策的功能。
2.2多媒體技術多媒體(Multimedia)技術指人和計算機通過圖形、圖像、動畫、聲音、文字等
多種媒介以多種方式進行信息交換的技術,它具有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的特點。多媒體的主要技術有超文本(Hypertext )技術,光碟(CD-ROM)技術,數據壓縮解壓(Data compress&de-compression)技術,觸摸屏(Touch screen)技術等。
在國外,多媒體技術應用到植物保護中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內容涉及植保的各個
方面。1996年12月在英國Canterbury市Kent大學舉行的國際植保生物學信息技術大會上,
scott博士在題為《支持植物病理學的信息技術正邁著快得令人難以置信的變化步伐》的報告中,用筆記本電腦演示了許多已經商品化或即將商品化的植保軟體,說明在植物病理學領域利用信息技術研究已經提到議事日程。通過資料庫、分類學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多媒體的技術來管理和揭示有關植物病理學和植物保護的大量文獻資料和研究數據說明,植物保護的決策問題已經擴展到了地理學的宏觀尺度和分子生物學的微觀尺度,應當通過植病流行學模擬和預測模型、植病診斷輔助系統、植病管理專家系統和風險分析等技術加以解決;植物病理學和植物保護工作者的教育、培訓及公眾宣傳問題,也可以通過新型通訊媒體和網路、遠程教學、國際交互網(Internet)、企業內部網(Internet) , WWW、電子出版物等技術獲得先進的解決方案。大會有33個專題講座、計算機系統演示和操作練習。對部分相關的論文題目擇錄如下:
作物保護多媒體信息大全(Sweetmore A , et al );一個用於微生物特徵化的自動鑒定工具(Mc-
Cardell A . J . And Rohrbeck J . C . );用於鱗翅目種類鑒定的顏色分析(Chesmore E . d . ) ;輔助真菌診斷的圖像獲取、分析、存檔技術(Lane C. R.);計算機化的圖文鑒定系統BIKEY:作為DIALD-BIS生物學網路全書光碟的一部分(hobanov A . et al );診斷和管理病蟲害的多媒體工具(NortonG.);用信號處理技術和專家系統實現對昆蟲聲音的自動分析(Chesmore E . D . et aI) 。
我國多媒體技術在植保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s- (al。中國農業大學IPMLST實驗室研製的《北京蔬菜生產管理與植保輔助決策系統BJCABBAGIS》和《植檢害蟲圖文信息與鑒定輔導系統卿llVFORMIS》軟體綜合採用了管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多媒體、超媒體和人工智慧等技術而受到好評。農業部植物檢疫實驗所從80年代初開始,進行有害生物的檢疫重要性評價、研究,建立了與檢疫有關的有害生物資料庫系統,包括信息標准化技術的研究和代碼體系的建立,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有害生物風險分析(PRA)研究,研製出適合中國國情的PRA分析模型和定量分析方法,參與了PRA國際技術標準的制定。該所還完成了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對矮腥黑穗病(TCK)冬抱子進行自動識別課題的研究〔19]。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利用計算機聲音分析軟體對蝗蟲的鳴聲進行分析作為高原蝗蟲分類的依據。
多媒體技術與通信(Communication)技術相結合,與資料庫管理技術相結合,與人工智慧、農業專家系統、知識庫、推理機結合,可以開發出更好的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目前水稻主要病蟲害、小麥主要病蟲害、柑桔病毒病等的專家系統已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並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2.3信息與信息網路技術美國總統柯林頓首先提出了以信息高速公路(Infobahn)為標志的
NI1計劃,各國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計劃,並為此投人或計劃投人大量的人力和資金。美國的校園網已將各所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聯網,全美初步實現了資料共享和全美范圍內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美國的第一大公用數據網INTERNET如今已成為全球的計算機互聯網,共有100多個國家,500()萬以上的用戶與之相連。依靠信息網路技術,農業信息資源共享、跨國界的病蟲遠程觀測及信息數據的實時反饋、病蟲害的預警和遠程式控制制與防治已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在國內,一系列「金字工程」的實施,促使計算機網路得到巨大發展。目前,已經投人使用的中國公用數據通訊網有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網(CHINADDN ),中國公用數字數據網(CHI-NADDN),綜合業務數據網(PSTN),金橋網。利用以上通訊網路開展的信息網路有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中國教育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中國科技網(CSTNET),中國經濟信息網(CEINE'I'),其他ISP公司(INTERNET代理商)。
植保領域的信息網路化已得到初步發展。為加快病蟲信息的傳遞,實現系統內信息共享,
提高病蟲預測預報的准確性和時效性,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將計算機網路技術與測報
專業技術有機地結合,開發了「全國病蟲測報信息計算機網路傳輸與管理系統(PEST7VET)。目前已與全國大部分省植保站和部分區域站開通,大大提高了病蟲信息的傳遞速度和信息的利用率,初步實現了測報系統內的遠程觀測、遠程信息反饋、遙距控制、蟲災預警及信息資源的共享。
3我國植保信息技術發展前景
我國植保信息技術(Infom}ation Technology)中,微機平台上的管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多媒體、超媒體和專家系統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以網路為中心的計算機技術及植保資料庫的容量、質量和應用水平,較國際組織和某些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我國信息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中,信息高速公路基礎設施建設應不斷完善,並將發展信息產業作為戰略性計劃加以實施。我國植保工作者正面臨信息時代的挑戰和機遇。
❷ 幫我找一篇 「計算機在農業上的應用」方面的論文
信息技術是當今世界發展最快的高新技術, 它正推動著
全球經濟朝著以計算機及信息網路為基礎的信息化方向發
展。農業信息化已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我國農業開始
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信息技術目前被廣泛應用在農
業各個領域,
一、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應用信息科學的原理和方法, 同信息打交道,
以擴展人類信息器官的功能的技術。它集通信( C om m unication)
、計算機( C om puter) 和控制( C ontrol) 技術於一體, 國
外又稱之為「3C 」技術, 其內容包括信息接受技術、信息傳遞
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及信息控制技術。信息技術的四大內容
中, 信息傳遞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是整個信息技術的核心,
而信息接受技術、信息控制技術是核心與外部世界的介面,
四者構成一個完整的功能體系, 並與人的信息器官及其功能
系統相對應。其內容互相綜合, 已形成多項應用開發技術, 如
資料庫技術、人工智慧、專家系統、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計算機輔助決策系統、自動控制技術、多媒體
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等, 它們滲透到農業的各個方面, 充分
展示了信息技術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二、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主要應用
(一)對農情的監測。農情監測的主要任務是監測耕地的
變化、糧棉作物的面積、長勢、災害與產量。由於信息技術的
發展,「3S」技術( 遙感技術, 地理信息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 已
應用於國家和全球尺度的農情監測。
1、自然災害監測。在G IS 技術支持下, 可實現對遙感獲取
的災情信息與地面現實信息的有機結合, 進行乾旱、洪澇、森
林災情、雪災、水土侵蝕、病蟲害等方面的動態監測。由於遙
感與地理信息技術能及時准確地獲取有關信息, 已廣泛應用
於信息採集和信息處理, 實現災前預警、災情監控、災後評
估。目前我國主要用於洪災、作物病蟲災害、旱災、土地荒蕪
沙化監測、森林火災等。
2、農業估產及生長動態監測。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
應用主要在四個方面, 即作物生長模擬模型、農業專家系統、
農業生產實時控制系統及作物遙感估產。作物生長模擬是利
用專業知識和數學模型, 通過計算機分析模擬作物生長過
程, 協助解決多樣化和不確定問題, 作物估產(含生長勢監測)
歷來就是人們十分關注的農業情報。美國於1975- 1979 年完
成了大面積作物清查試驗(LA C I 計劃), 並在國內推行以
Landsat的T M 資料為基礎的面積框圖抽樣遙感估產取得成
功。我國於1983- 1985 年就應用Landsat資料進行了小麥遙
感綜合測產研究。專家系統是以知識為基礎, 在特定問題領
域內能像人類專家那樣解決復雜現實問題的計算機系統。我
國自80 年代開始, 已研製出近40 種專家系統, 如砂礓黑土小
麥施肥專家系統, 水稻主要病蟲害診治專家系統, 小麥、玉
米、桑蠶品種選育專家系統, 農業氣象專家系統等。農業生產
實時控制系統主要用於灌溉, 耕耘作業, 果實收獲, 畜牧生產
過程自動控制, 農產品加工自動化控制及農業生產工廠化。
我國還利用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 研製出耕地變化監測
系統, 棉花種植面積遙感調查系統, 作物產量氣候分析預報
系統, 作物短、中、長期預報模型, 小麥、水稻遙感估產信息系
統等。這些成果的實用化將極大地推動我國農業生產管理的
現代化、信息化。
3、農業環境監測。隨著人口的增長, 人類對資源的掠奪式
的開發, 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影響了農業生產。信息技術
快速查清各類農業資源及其分布, 了解和掌握環境狀況; 對
有限的農業資源及環境變化進行有效監測; 預測各種措施對
農業資源及環境帶來的可能影響, 實現資源合理開發利用,
保護生態環境。
(二)農產品質量檢測。我國加入W T O 後, 農產品面臨著
國際化競爭, 農產品能否進入國際市場, 取決於產品品質的
好壞, 因此, 農產品品質的檢測就顯得非常重要。1995 年美國
成功研製出M erling 高速高頻計算機視覺水果分級系統, 用
於蘋果、梨、桃等的水果的分等定級和品質監測。我國農業工
作者為了提高農產品質量, 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致力於產品品
質檢測系統的研究, 這些系統的研究與應用能夠及時地檢測
產品品質質量指標, 分析模擬品質好壞。生產者根據這些信
息及時地控制或調整化學肥料和農葯的施用, 避免化肥和農
葯的不必要施用而造成在產品中的殘留, 影響產品品質。
(三)農地分等和土壤養分管理。農用地分等定級是對決
定土壤生產力的內在屬性和影響土壤生產力的外部環境條
件進行綜合評價, 用量化指標確定土地質量等級, 為制定有
關農業政策、綜合治理中、低土壤, 建立高產穩產田、促進農
業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提供依據。G IS 強大的空間數據分析
處理能力和制圖功能為完成農用地分等提供了技術支持。
(四)在管理和經營決策中的應用。我國正在抓緊建設國
家公用數字通信網, 國家公用經濟信息基幹通信網等國家信
息國道的建設, 全面實施" 金" 字工程。國家農業信息網路已
具規模, 信息扶貧致富工程正在實施, 農業部自1994 年開始,
在中國農業信息網的基礎上, 逐步開發農產品產銷信息系統
網路, 這些網路的建成將改變我國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的環
境, 有利於各級政府部門對農業發展的宏觀決策指導, 提高
辦公自動化水平, 快速准確向農村、農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服務。農戶只要有一台微機終端, 通過網路就能夠及時獲得
農業法規、農業政策、市場行情、產品銷售等信息, 合理地進
行農資購置與產品銷售, 促進農村市場繁榮和經濟增長。
(五)在農業研究及技術推廣中的應用。我國已建成農業
科研項目計算機管理系統( A R IC M S) , 中國農業文獻資料庫,
中國農業科技成果庫, 中國農業研究項目資料庫, 農業實用
技術資料庫等, 同時還引進了世界上幾個最主要的農業數據
庫, 目前, 全世界建立了4 個大型的農業信息資料庫, 即聯合
國糧農組織的農業資料庫(A G R IS)、國際食物信息資料庫(IFIS)
、美國農業部農業聯機存取資料庫(A G R IC O LA )、國際農
業與生物科學中心資料庫(C A B I)。我國除引進以上世界大型
資料庫外, 自己建立了數十個農林資料庫。這些資料庫的運
行和服務都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為農業生產提供了
大量農業信息資源和科學技術, 推動了生產的發展。
三、我國信息技術在農業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文化素質低,高層農業信息技術開發人才缺乏,
信息化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信息技術是一項高科
技, 其開發應用需要高科技人才。由於農民的文化素質較低,
農民對信息的利用能力差, 成為信息農業實施的一大障礙。
(二)信息農業成本過高,信息農業普及難度大。信息農業
以信息技術為支撐, 信息農業技術裝備如監測儀、計算機、
G IS 軟體、G PS 裝置等設備價格昂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僅
2210.34 元, 農民無力購買昂貴的技術裝備, 使信息農業難以
推廣。
(三)農業信息化基礎工作水平低,信息化、網路化程度
低。我國已建成一批農業信息資源庫, 但其數量和質量均遠
不足以形成信息產業。農業信息技術總體水平不高,信息化、
網路化程度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我國雖然已全面
起動" 金" 字工程, 加快各種信息網及高速信息公路的建設,
但不同地區發展很不平衡, 我國區域網連接的PC 數目平均
水平很低, 只有12 個, 而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分別達
68、26、64、35 個; 二是資料庫的開發、各種應用軟體的網路化
水平低, 嚴重製約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
(四)信息農業體系整體服務水平不高。高層農業信息技
術開發人才缺乏, 利用信息技術能力低。到目前為止, 我國還
沒有建立起一支專業化的農業信息服務隊伍, 現有的信息技
術人才不足, 服務人員素質不高, 影響了信息服務質量。
四、促進農業信息技術革命,加速農業信息化發
展的對策
(一)建立和完善農業信息產業和農業信息化體系。政府
應承擔起農業信息化的引導責任, 同時積極發揮社會組織、
廣大農民及社會其它力量的作用進行農業信息開發。應普及
計算機及計算機知識, 培育農業信息市場和信息產業, 促進
和完善農業信息體系, 為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及推廣提供
良好環境。
(二)加強信息市場管理。應加強對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和
利用的統一規劃和指導, 逐步建立並完善各級信息資源, 建
立標准和數據更新體系, 加強數據更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同時加強信息市場的管理和立法, 避免信息資料庫的重復建
設, 提高資料庫的網路化水平, 增強數據的共享性, 開發和利
用各省、市、縣等地區的農業資料庫, 促進地方農業信息化建
設進程。
(三)大力加強國家信息網路建設。農業信息化和信息技
術的應用要依託全國信息主幹網, 加快「農」工程建設。在發
揮國家投資主渠道作用下, 各地及有關農業部門應加大投
入, 建立區域網、局部網, 並與國內主幹網、互聯網接軌, 實現
農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農戶入網。加強高層農業信息技術
人才培養, 增強全民信息意識。加強農業應用軟體網路化、多
媒體化及可視化研究, 使農業信息技術可實行遠程推廣, 遠
程教育。
(四)建設農業信息技術基地,加強信息技術的示範推廣。
選擇民眾信息意識強、信息基礎設施較好的地區, 建立農業
信息技術示範基地, 組織農學家、信息專家、經濟學家參與規
劃建設和實施。並加快成熟信息技術成果的推廣, 邊試驗邊
應用, 根據試驗情況總結經驗, 成熟後向其它地區大力推廣,
使農業信息技術走向實際應用的「試驗———推廣」的道路。
❸ 計算機在農村中的認識及應用是怎樣的呢!
當信息化在城市和大企業里如火如荼地展開時,信息化深入農村最後一公里的號角也已吹響。但是如同電腦下鄉和家電下鄉會遭遇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一樣,農村信息化和城市信息化在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大不一樣。我們只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農村和農民的特點,才能真正使信息化變成惠農的工具。 傳統的信息化推進手段遇到挑戰,作為地方信息化主管,只有深刻理解農村信息化需求,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農村信息化,才能不為信息化而信息化,最終讓農民獲得信息化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生活便利。為此,我們邀請到了吉林省白城市信息產業局副局長、無線電管理處副處長劉振興,他將結合對吉林省農村信息化的調研,為我們展現農村信息化推進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我們有理由相信,從田間地頭上走出來的信息化,結出的果子才能真正讓農民滿意,讓地方信息化主管放心。 信息化結出五大碩果 農村信息化建設可以說給農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不僅促進了鄉(鎮)政府的政務公開和提高了工作效率,還讓農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改觀,人均收入有所增加,可以說使農民得到了實惠、嘗到了甜頭。劉振興指出了信息化為農村帶來的五大變化: 第一,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鄉(鎮)政府實行精簡後,有很多地方由過去的兩個或三個鄉(鎮)合並成一個鄉(鎮),彼此相距10多公里,再加上各行政村的分散,開會成本很高。信息化建設就可以利用OA平台傳達文件、發布通知,降低了費用,還提高了工作效率。比如吉林省大安市18個鄉(鎮)開通了網上辦公平台,使各鄉(鎮)在會議、工作部署方面的管理成本極大降低。 第二,打通城鄉信息渠道。近年來,隨著國家推進「鄉鄉有網站」工程,部分鄉(鎮)開始著手建設門戶網站。擁有網站的鄉(鎮)基本上能夠充分利用信息網路資源優勢,宣傳黨的農村政策,傳遞政務信息,使政府辦公更加透明、公開;能夠利用網站及時向外界宣傳推介本地的特色資源和農產品。比如,鎮賚縣嘎什根鄉具有「蒲草」這一獨特的自然資源,年產「蒲絨」200多萬噸,他們通過互聯網與青島適之寶枕工坊結成合作夥伴,利用蒲絨製作成蒲絨被銷往全國各地。最近該鄉准備進行產品深加工,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資源,注冊了「蒲花香」牌枕頭。很多鄉(鎮)通過互聯網這個信息寶庫,促進了當地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農產品銷售,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第三,更新了農民思想觀念。通過互聯網在農村的接入,使農民有了真正了解世界和市場經濟的機會,擴大了認識社會的廣度,增加了吸納科學文化知識的機會,改變了農民「固守田園」的思想觀念,提高了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使農民對現代農業理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比如,吉林省大安市海坨鄉的無雨香瓜,品種有100多個,當地農民通過網路將產品遠銷到北京、上海等地。農民在利用網路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帶動了相關農業產業鏈的發展,走出了一條科學致富的新路子。 第四,增加了農民收入。互聯網進村入戶,使農民能夠及時了解到第一手的市場信息和國家的農業農村政策,並利用政策和市場信息適時調整種植、養殖結構,發展特色產業。由於及時掌握了國內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和供求信息,給部分農民帶來了真正的「實惠」。如: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東風鄉青山村主要種植羊角蔥,2008年本地價格每斤1.20元,通過上網查詢,了解到沈陽一帶同類產品價格每斤高8角,於是將產品發往沈陽銷售,增收明顯。由此可見,互聯網給農民帶來了商機,並使農民獲取了經濟效益。 第五,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通過與各鄉(鎮)的領導和基層村幹部座談了解到,信息化給農村帶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互聯網的應用,開闊了農民視野,豐富了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當前,鄉(鎮)政府、農民對農村信息化建設都越來越重視,多數鄉(鎮)都配備了電腦等信息化設備,並接入了互聯網,農村遠程教育覆蓋了吉林省白城市的所有鄉鎮,吉林省的大安市和通榆縣有34個鄉(鎮)建立門戶網站,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勢頭。調研顯示,電腦已經走進了部分農民的家庭,上網由過去的「要農民上」轉變為目前的部分「農民要上」的現實。現在農村年輕人結婚時,「不要彩電,要電腦」的現象已形成了一種風氣,加快了農村電腦普及的進程。為了讓農民會操作電腦、會上網,部分農民主動參加培訓,從2008年開始截至目前,白城市各鄉(鎮)農民自覺參加市勞動部的計算機知識培訓達660人。可以看出,信息化推動了農村文化社會事業發展和農村文明建設。 九大阻力不容忽視 隨著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難題逐漸浮出了「水面」。地方信息化主管無法否認城鄉數字鴻溝較大的現實,也無法迴避農村信息化建設存在的諸多問題。在行程4000多公里,深入到73個村子進行信息化調研後,劉振興發現了農村信息化存在的九大問題: 第一,領導重視程度不夠。有的鄉鎮領導對信息化建設,在認識上還有偏差,重視程度不夠,個別鄉鎮現代化辦公條件相對落後,有的鄉(鎮)班子成員擁有電腦數為零。在一次座談中就有位鄉黨委書記直言,網路的虛假性和欺騙性太強,所以對互聯網產生抵觸情緒。 第二,農民認識上存在偏差。受傳統觀念的制約,一些農民對信息網路的認識還有很大的誤區。不少農民認為家庭上網,會導致孩子沉迷於網路,影響孩子的學習。多數農民看不到計算機或互聯網發揮的真正作用,不如對手機的作用認識深刻。所以,他們只看到網路的負面影響,沒認識到計算機和信息網路在學習、辦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群眾信息觀念比較淡薄。在農村有一個普遍現象就是,有電腦的或信息網路利用比較好的,多數是一些農產品收購戶、養殖戶及其他經濟人,大部分農民的封閉性較強,信息觀念滯後。有的農民種地看鄉鄰,別人種什麼,自己也種什麼,不捕捉市場信息,不了解農業科技信息。農民對網路信息等新生事物多數仍持觀望和不信任態度,對信息的需求不強烈。 第四,經濟落後制約信息化投入。多數地區的農民年人均收入還不足萬元,以每台電腦2500元左右、上網費用每年600~700元計算,加上電腦的耗電費用、維修費用以及後期的培訓費用,讓多數農民拿出約4000元去購買不知如何發揮作用的電腦,而不考慮下一年的生產投入成本,是完全不可能的。農民經濟能力不足是當前制約農村信息化發展的主要問題。 第五,文化基礎薄弱影響信息化應用。農民科技文化水平較低,直接限制了他們對信息技術、網路知識的學習和應用。調查反映,農民尤其是40歲以上的農民,多數是小學畢業,缺乏使用計算機的文化基礎,很難在短期內順利地解決電腦使用問題。 第六,信息化基礎設施發展滯後。近年來,雖然農村信息化基礎硬體建設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從總體看仍處於起步階段,落後於人們的需求。光纖和固定電話雖然實現了通鄉、通村,但仍有很多村子不能實現電腦上網,信息服務「最後一公里」問題仍是制約信息化建設的瓶頸。 第七,網路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多數鄉(鎮)網站的主要功能還停留在滿足政府日常的政務辦公、收發文件等方面,農村科普宣傳、農產品銷售等方面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村部配備的電腦應用效率低,有的村由於村幹部不懂操作,把電腦鎖在櫃子里,成了「收藏品」。也有不少農民上網是為了游戲娛樂,還沒有使信息檢索、計算機及互聯網的應有作用得到真正發揮,「信息興農、信息惠農」的作用還不是很明顯。 第八,信息化管理不到位。盡管多數鄉(鎮)基本設置了微機室,但缺少相應的信息化管理制度,缺乏專業的管理人員,即使有人負責也是由秘書或遠程教育協管員兼職。鄉鎮網站的管理更加簡陋,在網站信息發布方面,缺少信息發布審核管理制度和責任人,網路信息安全性、合法性難以保證。 第九,信息化專業人員緊缺。在農村鄉(鎮)政府機關和村委會懂電腦的人很少,懂技術、會管理、能應用的專業人才嚴重緊缺,人才缺失是農村信息化建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記得採納啊
❹ 農業信息化是在農業什麼等各個領域應用計算機技術
農業信息化是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各個領域應用計算機技術。
農業信息化的概念:
包括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多項信息技術在農業普遍而系統的應用過程。
農業信息化專業主要依託計算機應用技術、林業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森林經理學等課程。農業信息化專業屬於農學,但專業課程大量和計算機相關:農業信息技術應用、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軟體、圖形圖像處理、網路與通信、感測器原理等。
農業信息化專業研究方向:01. 土地信息化;02. 環境信息化;03. 農業信息化。
一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動機」。
發展農業信息化,可以充分發揮物聯網節本增效的作用,充分發揮電子商務降低流通成本的作用,充分發揮大數據指導生產、引導市場的作用,充分發揮信息服務拓展消費空間的作用,為帶動農業市場化、倒逼農業標准化、促進農業規模化、提升農業品牌化增添新元素、提供新動力,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的目標
二是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器」。
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有效應對農業資源環境約束趨緊、部分品種階段性過剩與優質安全農產品緊缺並存、農產品價格下行壓力加大與農民增收難度加大的戰略舉措。
❺ 簡單說說你在生活中見過的應用計算機的例子
1、計算機在教育中的應用
計算機網路的出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育手段,使真正意義上的沒有「圍牆」的學校成為現實。當然,有「圍牆」的學校並沒有因此而消亡,傳統的學校集體教育的形式仍然是必需的,而且是無可替代的。
藉助計算機的多媒體教學必然會對傳統的學校課堂教學,對傳統的教育產生強而有力的影響,並且,無論你是否願意,這種影響已經產生,而且將不斷擴大和增強。
2、計算機在家庭中的應用
隨著個人計算機的普及,可以通過計算機聽音樂,使我們能夠陶醉在音樂之中;可以看電影,把電影院搬到了自己家中;可以看新聞,看股票,看一些自己關心的東西;如此種種,無不給生活帶來了便利。
3、計算機在工業,農業和商業上的應用
如機械工程師在計算機上繪制的產品設計圖,在屏幕上進行3D的模擬演示;另外機械組裝,金屬焊接,汽車噴漆,拆除爆炸物及不明化學葯品的偵測等工作,都可用計算機控制的機械手臂來完成。
在農業上,以計算機為主導的現代農業技術正在蓬勃的發展著,這不僅能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在商業上,以企業為例,銷售,財務,會計,文書,人事,工資等信息管理,運用「辦公自動化」的信息系統,能協助企業快速的達成企業的工作目標。再配合企業的內部網路,將各個部門資源共享,掌握正確的信息,可以達到大幅度降低成本,資源共享即提高效率的目的。還可以通過網路技術進行視頻會議,這大大降低了出差的成本,以及節省了寶貴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5)計算機網路在農業中的應用擴展閱讀:
計算機發展趨勢
1、計算機技術發展趨勢:高性能化、網路化、大眾化、智能化、人性化、功能綜合化等。
2、未來計算機的發展趨勢:微處理器速度提升;先進的數據存儲技術;外設高性能、網路化和集成化且易攜帶;輸入技術智能化、人性化等。
3、軟體技術的發展趨勢:技術對象化、系統構件化、產品領域化、開發過程化、生產規模化、競爭國際化、平台網路化等。
❻ 計算機對種植有什麼作用,計算機能用來增產嗎
農業信息化是在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服務領域應用計 算機技術、網路與通訊技術、電子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過程。 信息化技術和設備在農業的應用不僅可以顯著提高農業經濟增長 速度,還可以改變農村傳統的經濟生產結構,為農業決策科學化 提供重要依據。從目前我國農業大田玉米種植水平看,無論是單 產水平還是總產量、品種的研發上、栽培技術上、機械化程度上 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大田種植過程中,利用信 息化技術裝備、依靠信息網路化和數字化持續提高玉米產量具有重要意義。
收獲應當選擇在玉米完全成熟時候,在農村有很多人在收獲 時操之過急,導致玉米並沒有完全長夠個頭兒影響了產量。來自 資料庫的雲共享信息可以幫助農民利用收集到的數據,可以預測 農作物正確的收獲時間,降低土地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為農民提 供最好的服務。一般而言,選擇收獲的時期應該為90%以上的玉 米植株出現枯黃現象以後或者絕大多數玉米籽粒已經變得堅挺金 黃以後方可進行收獲。
❼ 跪求一篇《計算機在農業上的應用》的論文,三千字左右的,謝謝各位啦!~~~
電子計算機在農業中的應用
dianzi jisuanji zai nongye zhong de yingyong
電子計算機在農業中的應用
computer applied in agriculture
促進農業生產管理科學化、農業生產過程式控制制自動化和農業科研、農業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手段。電子計算機分為電子數字計算機和電子模擬計算機兩大類,一般系指電子數字計算機,主要由硬體和軟體兩部分組成。使用者通過軟體向計算機輸入信息,計算機在軟體控制下自動加工輸入的信息,最後輸出處理結果。計算機在農業中的應用,早在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問世後不久就有報道,近20年來發展更快。當代計算機的特點是運算速度快、精確度高、貯存能力強,具有記憶、判斷、推理等人工智慧,常被稱之為「電腦」。因而在被應用到農業領域以後,對於進行農業的規劃和決策、資源的普查和監測、病蟲害和產量的預測預報、農業信息與情報資料的管理,以及農業的科學研究與教學等,都已發揮很大作用。電子計算機在中國農業中的應用始於70年代初期,但80年代才獲得了較好的發展條件。現在,應用的領域從種植業、畜牧業逐漸擴大到漁業、林業,從教學、科研逐漸擴大到生產管理,應用的途徑從科學計算逐漸深入到信息處理、模擬試驗和實時控制,均已取得初步成果。
迄今電子計算機在農業中應用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數值運算 主要包括科學計算和數值試驗。
科學計算 現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一般在每秒幾十萬次至千萬次,巨型機可達每秒億次以上。計算的位數也不斷增加,常用的32位計算機能精確到有效數字十幾位。因此農業中用計算機進行繁雜的和時間性強的計算有顯著效益。問題復雜、計算量大、精度要求高的計算和農業工程設計,科學研究工作中經常需要進行的代數與矩陣運算、微分與積分運算,或復雜的統計分析(如回歸分析、聚類分析、變數分析、時序分析)和最佳選擇等,用計算機就可大大節省時間。時間性強的計算如氣象預報、病蟲害預報等往往需要收集大量觀測數據,運用數學模型進行計算。過去一個地方 3小時的氣象變化,需用6萬人才能使計算的結果趕上天氣的變化,而今天用小型計算機做4天的天氣預報,只有幾十分鍾。為了進行這些計算,現代計算機多配有功能很強的科學與工程計算應用程序,在農業研究中廣泛應用的這類程序包括 GENSTAT、NAG Library和SAS等。另外,應用單位還可結合自己需要編寫專用的計算機程序,使用時只須按要求輸入必要的參數,就會給出計算結果。
數值試驗 即通過電子計算機計算進行方案的設計、分析和比較,從許多設計中選取最佳方案,求得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較大的效益。已廣泛地應用於農業工程、企業經營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中。突出的例子是用計算機指導制訂畜禽飼料配方:根據飼料的庫存量、畜禽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要量,以及市場價格變動等條件,將有關數據輸入計算機,再提出一些約束條件,如規定某種飼料或添加劑的用量范圍、高價或缺檔飼料的控制量等,計算機即可給出多種混合飼料的配方,並能選出最佳配方。此外,計算機也被用於選擇最佳施肥方案、作物種植方案和生產管理方案。由於數值試驗需要採用線性規劃、整數規劃、動態規劃等方法,功能較強的計算機都配有進行這些計算的程序,便於使用。
信息處理 用計算機處理的信息包括數字、文字、圖象模式和聲音信號。聲音處理尚在研究之中,數字-文字資料和圖象模式的處理已得到廣泛應用。
數據處理 多指數字和數字-文字型資料處理,又稱數據綜合分析。在生產實踐、科學研究和經濟活動中獲得的各種統計數據和實驗數據,一般無需進行復雜的數學運算,但要求處理的數量
大、速度快,符合貯存、檢索、編輯等多種目的。農業中用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的主要有:①環境和資源信息,包括水土資源信息、氣象資源信息、動植物資源信息等。多屬具有相對穩定性的基礎資料,是編制農業區劃規劃、制訂生產計劃的重要信息來源。有的國家建立的計算機資料庫或數據處理系統,可以貯存和管理多達數十萬份的作物品種資源信息。依靠聯機檢索網路,育種工作者可以在全國各地通過計算機終端隨時向資料庫輸送新品種的信息,查找到自己需要的作物品種和向世界各地發放品種資源情報。此外,計算機的數字國土信息系統和土地資源管理或地理信息系統等對於提供有關農業自然資源的數據、情報也有重要作用。②生產和經濟活動信息。是活躍的動態信息,計算機資料庫可以幫助准確、及時地掌握這些信息,為農業決策服務。中國從1983年起已著手建立全國縣級統計資料和農村調查資料資料庫。③科技情報資料。據聯合國糧農組織1981年的統計,全世界每年平均產生的農業新資料多達25萬份。為了提高這些資料的利用率,一些國家利用大型計算機建立了許多獨立的科技信息中心,或由多台計算機構成的情報信息網路進行資料管理工作。這些網路有的是一個國家范圍內的,有的是國家間的,通過網路向全國各地或有關國家提供農業科技資料。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農業科學技術情報網(簡稱AGRIS)有107個成員國,計算機處理中心設在維也納,另在東南亞、歐洲共同體設有 4個分中心。中國農業科技情報的計算機管理,也正在試驗研究中。
圖象信息處理 是一個復雜的模式識別過程。圖形或照片首先由二維空間掃描裝置進行圖象加強和數字化轉換成數字信號,輸入到計算機;然後由計算機對數字化的圖象進行數據壓縮,抽取出反映該圖象特徵的特徵量度;最後經過綜合分析和比較,確定或判別出圖象的類別。在農業上,可以利用這種方法處理飛機和衛星進行資源普查時拍下的照片,識別土地類型、植被情況、農作物生長及病蟲害發生情況等。英國為進行本土24萬平方公裡面積的土地利用普查,過去每次動用幾千人,工作時間長達 6年之久。而1976年利用遙感和計算機模式識別技術僅4個人9個月就已完成。此外,計算機圖象處理技術還可用於分析染色體照片和腦電圖等,幫助診斷畜禽疾病。
模擬試驗 計算機模擬技術是研究系統的有力手段。系統在大小和復雜程度上可有差異。整個農業可以看成一個大系統,一個農場也可視為一個生產系統。用計算機對一個系統進行模擬研究一般包括下列程序:①對所研究的系統進行調查、分析,找出構成系統的各客體間的關系,經過數學抽象,建立代表這個系統的數學模型;②根據數學模型建立計算機模型,編寫計算機程序;③輸入運行這個系統的必要數據,執行計算機程序;④把先前從系統中獲得的數據或通過必要的補充試驗得到的數據和計算機程序結果進行比較,修改和確認所建立的計算機模擬模型;⑤利用已經確認的模型來研究這個真實系統的性能及系統中各主要因子之間的關系,找出管理和改善這個系統的辦法。
農業是一個涉及多種因子的復雜系統。電子計算機模擬技術在農業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①對於時間長、費用高的試驗,可幫助選定試驗方案。如在作物和畜禽品種雜交後代遺傳行為的研究中,研究者根據遺傳學規律編寫計算機程序,就能計算出雜交後代的遺傳行為,包括後代的表現及遺傳分離情況,從而大大節省試驗的時間和材料。②對於因條件限制不能實地進行的試驗,可用以預報結果。如根據作物產量和病蟲害發生主要影響因子之間的關系,建立計算機模型,再根據預報時的實際情況輸入相應數據,就可以預報作物產量或病蟲害發生趨勢。一些國家在預報水稻、柑橘的病蟲害,描述害蟲在田間遷移的行為,對不同種類害蟲計算出相應的田間集中施葯面積(陷井區)和時間等方面,已取得成功。中國也已開始計算機預報研究,所建立的小麥產量和氣象因子關系模型、小麥條銹病日傳染率預報模型、水稻稻瘟病和螟蟲危害預報模型等,已在小范圍內應用。③對於意義重大、但具有風險、不能輕率進行的研究,可用計算機進行預備性試驗。如在農業經濟研究和生產管理方面,建立電子計算機模型,模擬現行農業政策,可以分析主要農產品的供需關系以及它們的價格和產量平衡,幫助制訂長期的戰略性規劃。如美國的「國家—區域農業規劃系統」模型、印度尼西亞的土地安排模型、古巴糖業模型等,都屬此類。中國也正在研究建立農場或縣級生產管理優化模型和全國范圍內的「發展糧食與經濟作物戰略模型」等,為制訂農業發展戰略服務。為適應計算機模擬技術而產生的各種專用的模擬語言,如GPSS、GASP、CSMP等,可使模擬程序的編寫較之使用一般的演算法語言更為方便。
實時控制 又稱過程式控制制。即在生產和科學試驗中,利用計算機及時檢測和搜集系統中的主要參數,並按照預先規定的這些參數的某種標准狀態或最佳值進行自動調節,實行控制自動化。實時控制在園藝栽培和畜禽飼養中的作用尤為顯著。由於這方面的生產日趨集約化、工廠化,要求對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條件和水分、養料的供給等能夠自動控制和綜合調節,許多生產單位常採用單板計算機或微型計算機來實現這一目的。方法是不斷地將溫室和畜舍中測得的各種參數輸入計算機,由計算機將其與預先編制的程序所確定的理想值進行比較,不相符時即發出警報或調節信號,控制調節部件,自動進行通風、遮光、給水、給料等操作,以保證系統處於理想狀態。另外,有些農機具如穀物風干機、拖拉機等也可用單板計算機實現自動控制,改善工作性能。科學研究中使用的大型精密儀器,如各種光譜儀、中子活化裝置等,配備專用的微型計算機後可以自動收集和處理數據,也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
輔助設計 設計圖形本質上是由坐標系和點構成的。電子計算機能夠貯存成千上萬個點的數據,如指明了點在坐標系中的位置,計算機就能描繪出極其復雜的圖形來。輔助設計就是根據這個原理,由配備帶光筆的顯示器和繪圖儀的計算機系統進行的。常應用於農業工程上,幫助設計畜舍、農機具和水利設施等。
❽ 農業信息化是在農業什麼等各個領域應用計算機技術網路與通訊技術
農業信息化是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各個領域應用計算機技術、網路與通訊技術、電子技術等現代化信息技術的過程。
❾ 網路技術在農業有哪些應用
互聯網(Internet)技術的出現不僅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莫大的好處,也為植保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輕點鍵盤和滑鼠,我們可以很容易登錄相關網站,從已設置的植保網站的資料庫中查詢我們所需要的各種信息,從而為病蟲害的快速診斷鑒定、適用防治方法及農葯的確定等獲得最快捷有效的服務;同時也可在網上發布自己某方面的信息,與相關用戶進行有益的供、需交流。網路及相關網站的存在使我們有了一個全天候的植物醫院、農技服務中心,如果在植保上或農業技術方面存在什麼問題,我們可以直接登錄下面的網站尋求幫助:
中國植保咨訊網(www.bao.net)。
中國農大網(www.cau.e.cn)。
農易網(www.nong-e.com)。
遼寧農業網(www.agri.net.cn)。
天津農業科技信息網(www.tjagri.ac.cn)。
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www.caas.net.cn)。
❿ 計算機在農業領域有哪些運用
第一,計算機技術對於現代社會的全面滲透,簡直是無處而不往,無往而不勝。可是,根據社會各個產業部門具體條件的不同,並結合計算機技術研究和開發的實際情況,計算機對於各個產業部門的滲透次序,往往是先工業,後農業,或者是先第二、第三產業,後第一產業。農業部門乃是計算機使用的後進單位,這既是事實,也是一種變數。根據農業在整個社會產業結構中所處的基礎地位,及其在整個社會中所處的戰略地位,以及它目前仍較落後的技術現狀和全社會對農業不斷增長的巨大需求,凡此種種,都構成推動計算機技術加速向農業滲透的強大合力。若干年以後,當第二、第三產業的計算機逐步趨向飽和的時候,而農村的確是個廣闊的天地,計算機是可以在這里大有作為的。上述數項計算機在農業領域的初步應用,只作了大概的說明。
第二,計算機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的鮮明特點,也是突出優點為:速度快,效益高,功能多。計算機應用於作物育種時,以計算遺傳相關系數為例,供試品種60個,重復5次,20個性狀間的遺傳相關計算,若一個人用EL-5002計算器運算,約需400天;而在微型機上計算從輸入數據到輸出結果,只需3-4小時,提高計算速度1000倍以上,真是神速極了。我國江蘇省農科院開發的「水稻栽培計算機模擬優化決策系統」,若在全國水稻種植面積4.9億畝中推廣1/10,即4900萬畝,則一年可望增收稻穀12億公斤左右。其效益之高,確實驚人。計算機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除上述作物品種資源研究、作物育種、作物栽培,作物保護、農人管理以外,還有土壤肥料研究、畜禽飼養、農業氣象、農業生產管理等等。此外,我們可以看到,每一項高科技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幾乎都有計算機參與,生物技術、遙感技術、核技術以及激光技術、機器人技術在農業中的實際應用,都離不開計算機這項普適性技術。計算機功能之多,使其他技術望塵莫及。
第三,計算機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形成了計算機技術與農業科學技術乃至社會科學內外交叉的奇異格局。早在70年代初期,在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部署下,由美國密執安州大學教授T稪.里奇主持的CERES作物模擬模型的開發項目,參加研究工作的數十位科學家,其學科專業涉及農學、生理、土壤、氣象、水文和計算機等。其實,計算機應用於農業,引發的學科雜交態勢錯綜復雜,其中包括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參與,使整個領域的學科雜交優勢十分明顯,這是難能可貴的。這里,與農業用計算機技術相關的科學知識和技能競相增長,各種有關的科技人才爭相薈萃。這是科學創造和技術發明必需的社會環境,也是現代農業活動逐步信息化和智能化必備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