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層次設計
擴展閱讀
oppoa7手機網路卡怎麼辦 2024-05-17 14:29:44
手機版表情製作軟體 2024-05-17 14:11:04

計算機網路層次設計

發布時間: 2022-08-19 04:44:14

A. 計算機網路的分層體系結構

第一層:物理層(PhysicalLayer),規定通信設備的機械的、電氣的、功能的和過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維護和拆除物理鏈路連接。具體地講,機械特性規定了網路連接時所需接插件的規格尺寸、引腳數量和排列情況等;電氣特性規定了在物理連接上傳輸bit流時線路上信號電平的大小、阻抗匹配、傳輸速率距離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對各個信號先分配確切的信號含義,即定義了DTE和DCE之間各個線路的功能;規程特性定義了利用信號線進行bit流傳輸的一組操作規程,是指在物理連接的建立、維護、交換信息是,DTE和DCE雙放在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比特(bit)。
屬於物理層定義的典型規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DataLinkLayer):在物理層提供比特流服務的基礎上,建立相鄰結點之間的數據鏈路,通過差錯控制提供數據幀(Frame)在信道上無差錯的傳輸,並進行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數據鏈路層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質上提供可靠的傳輸。該層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定址、數據的成幀、流量控制、數據的檢錯、重發等。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幀(frame)。
數據鏈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幀中繼等。

第三層是網路層(Network layer)

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信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信子網。網路層的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路層將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幀組成數據包,包中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中含有邏輯地址信息- -源站點和目的站點地址的網路地址。

如果你在談論一個IP地址,那麼你是在處理第3層的問題,這是「數據包」問題,而不是第2層的「幀」。IP是第3層問題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一些路由協議和地址解析協議(ARP)。有關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層處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層的重要目的。網路層還可以實現擁塞控制、網際互連等功能。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數據包(packet)。
網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第四層是處理信息的傳輸層(Transport layer)。第4層的數據單元也稱作數據包(packets)。但是,當你談論TCP等具體的協議時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數據單元稱為段(segments)而UDP協議的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報(datagrams)」。這個層負責獲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須跟蹤數據單元碎片、亂序到達的數據包和其它在傳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第4層為上層提供端到端(最終用戶到最終用戶)的透明的、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所為透明的傳輸是指在通信過程中傳輸層對上層屏蔽了通信傳輸系統的具體細節。
傳輸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第五層是會話層(Session layer)

這一層也可以稱為會晤層或對話層,在會話層及以上的高層次中,數據傳送的單位不再另外命名,統稱為報文。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的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第六層是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這一層主要解決用戶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於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數據的壓縮和解壓縮,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應用層為操作系統或網路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路服務的介面。
應用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B. 計算機網路採用層次結構有什麼好處

採用分層後將大而復雜的問題劃分成了若干個小問題,從而簡化了網路操作,使故障的排查和處理都變得更加容易。加容易。

C. 計算機網路上邏輯上劃分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功能是什麼

七層: 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1、物理層功能 : O S I 模型的最低層或第一層,該層包括物理連網媒介,如電纜連線連接器。物理層的協議產生並檢測電壓以便發送和接收攜帶數據的信號;

2、數據鏈路層: O S I 模型的第二層,它控制網路層與物理層之間的通信。它的主要功能是如何在不可靠的物理線路上進行數據的可靠傳遞;

3、網路層: O S I 模型的第三層,其主要功能是將網路地址翻譯成對應的物理地址,並決定如何將數據從發送方路由到接收方;

4、傳輸層: O S I 模型中最重要的一層。傳輸協議同時進行流量控制或是基於接收方可接收數據的快慢程度規定適當的發送速率;

5、會話層: 負責在網路中的兩節點之間建立和維持通信。 會話層的功能包括:建立通信鏈接,保持會話過程通信鏈接的暢通,同步兩個節點之間的對 話,決定通信是否被中斷以及通信中斷時決定從何處重新發送;

6、表示層: 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翻譯官,在表示層,數據將按照網路能理解的方案進行格式化;這種格式化也因所使用網路的類型不同而不同;

7、應用層: 負責對軟體提供介面以使程序能使用網路服務。術語「應用層」並不是指運行在網路上的某個特別應用程序 ,應用層提供的服務包括文件傳輸、文件管理以及電子郵件的信息處理。

D. 6什麼是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為什麼要採用分層次的結構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是指計算機網路層次結構模型,它是各層的協議以及層次之間的埠的集合。

目前廣泛採用的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1997年提出的開放系統互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參考模型,習慣上稱為ISO/OSI參考模型。

在OSI七層參考模型的體系結構中,由低層至高層分別稱為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運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原因:為把在一個網路結構下開發的系統與在另一個網路結構下開發的系統互聯起來,以實現更高一級的應用,使異種機之間的通信成為可能,便於網路結構標准化;

並且由於全球經濟的發展使得處在不同網路體系結構的用戶迫切要求能夠互相交換信息;

為此,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成立了專門的機構研究該問題,並於1977年提出了一個試圖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的標准框架,即著名的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RM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4)計算機網路層次設計擴展閱讀:

OSI模型體系結構:

物理層(Physical,PH)物理層的任務就是為上層提供一個物理的連接,以及該物理連接表現出來的機械、電氣、功能和過程特性,實現透明的比特流傳輸。

數據鏈路層(Data-link,D)實現的主要功能有:幀的同步、差錯控制、流量控制、定址、幀內定界、透明比特組合傳輸等。

網路層(Network,N)網路層的主要任務是為要傳輸的分組選擇一條合適的路徑,使發送分組能夠正確無誤地按照給定的目的地址找到目的主機,交付給目的主機的傳輸層。

傳輸層(Transport,T)傳輸層向上一層提供一個可靠的端到端的服務,使會話層不知道傳輸層以下的數據通信的細節

會話層(Session,S)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以及維護應用之間的通信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表示層(Presentation,P)數據的壓縮和解壓縮、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

應用層(Application,A)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求,以及提供網路與用戶軟體之間的介面服務。

E. 計算機網路採用層次結構模型有什麼好處

1.2互聯網模型

先來說說網路的歷史:網路剛面世時,通常只有同一家製造商生產的計算機才能被此通信。例如要麼採用 Decnet解決方案,要麼採用IBM解決方案,而不能結合使用這兩種方案。20世紀70年代末,為打破這種藩籬,國際標准化組織(ISO)開發了開放系統互聯(OSI)參考模型。

OSI模型旨在以協議的形式幫助廠商生產可互操作的網路設備和軟體,讓不同廠商的網路能夠協同工作。與世界和平一樣,這不可能完全實現,但不失為一個偉大的目標。

OSI模型是主要的網路架構模型,描述了數據和網路信息如何通過網路介質從一台計算機的應用程序傳輸到另一台計算機的應用程序。為此,OSI參考模型進行了分層.

下面闡述這種分層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它來幫助排除互聯網路故障.。

ISO、OSI,稍後你還會見到IOS,太亂了!你只需記住,ISO開發了OSI模型,

提示而思科開發了本書將重點介紹的IOS( Internetworking operating system,互聯網路操作系統)

1.21分層方法

參考模型是描繪如何進行通信的概念藍圖。它指出了進行高效通信所需的全部步驟,並將這些步驟劃分成稱為層的邏輯組。以這種方式設計通信系統時,便採用了分層架構。讓我們這樣考慮,假設你和一些朋友打算組建一家公司。為此,首先需要做的事情之一是考慮下述問題:必須完成哪些任務,由誰完成,各項任務之間的關系以及按什麼樣的順序完成這些任務。接下來,你將組建各個部門(如銷售部、庫存部和發貨部).其中每個部門都有特定的任務,確保員工忙活起來並專注於自己的職責。

在這種情景下,部門相當於通信系統中的層。為確保業務的正常運行,每個部門的員工都必須信任並依靠其他部門的員工,這樣才能完成工作。在規劃過程中,你可能將整個流程記錄下來,以方便討論和澄清操作標准,而操作標准將成為業務藍圖(參考模型)。

企業開始運營後,各部門的領導都將擁有該藍圖中與其部門相關的部分,他們需要制定可行的方案,以完成分配給他們的任務。這些可行的方案《協議)需要編輯成標准操作流程手冊並嚴格遵守。每個流程出現在手冊中的原因和重要性各異。與其他公司建立合作夥伴關系或並購其他公司時,新公司的業務協議(業務藍圖)必須與公司的相容。

同樣,對軟體開發人員來說,模型也很重要。軟體開發人員經常使用參考模型來理解計算機通信過程,從而判斷各層需要實現的功能。這意味著要為某一層開發協議,他們只需考慮這一層的功能,其他功能將由其他層及其協議和軟體處理。從技術上說。這種理念稱為綁定:在特定層,彼此相關的通信步驟被綁定在一起

1.22參考模型的優點

OSI模型是層次型的,具有分層模型的很多優點,但正如前面指出的,OSI模型的主要用途是讓不同廠商的網路能夠互操作。

使用OSI分層模型的一些重要優點如下所示。

將網路通信過程劃分成更小、更簡單的組件,這有助於組件的開發、設計和故障排除。

通過標准化網路組件,讓多家廠商能夠協作開發。

定義了模型每層執行的功能,從而支持行業標准化。

讓不同類型的網路硬體和軟體能夠彼此通信。

F. 計算機網路為什麼要採用分層的體系結構

層次清晰,可擴展性能,增強穩定性等。在對網路分層以後可以將問題細化,使得問題更加容易分析。把一個大的系統分拆成小的體系後,便於在各個層次上制定標准,從而實現層與層之間的標准介面,從而實現各類網路硬體和軟體的通信。分層以後,某一層的改動不會影響到其他的層,便於開發。
獨立性強——上層只需了解下層通過層間介面提供什麼服務-黑箱方法;
適應性好——只要服務和介面不變,層內實現方法可任意改變;
使設計人員能專心設計和開發所關心的功能模塊,功能易於優化、實現;
結構清晰,易於管理和維護;
良好的標准化;

G. 計算機網路的分層設計模型有何優點分層設計方法主要原則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工程,之所以使用分層,最主要的思想在於把整個復雜的問題分成若干個部分進行處理,主要優點在於:

①各層之間相互獨立,只需要完成本層要求的任務:某一層通過和下層的介面實現信息交流,下層也能提供相應服務給上層,並且計算機網路的復雜程度還表現在要使得不同的網路進行連接,分層的話,其他就不要考慮另外一層是怎麼進行網路連接和協商通信的(比如應用層可以搭載udp或tcp);
②使得接入網路設備容易製造,且成本大幅度降低:比如交換機(二層)就根本不需要考慮網路層和以上的數據,所以在硬體(邏輯控制電路)的設計難度就會大幅度降低;

計算機網路分層設計方法主要原則:

①層與層之間必須相對對立,不允許出現兩層對同一控制(差錯控制,流量控制,分片和組裝,復用分用,連接釋放控制)的重復;
②分層必須把握好層的數量和層與層的關系。分層時必須使每一層的功能非常明確,層數太少會使得每一層任務太過復雜,在設計協議的時候,設計工程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層數太多會使得網路的傳輸效率下降。

H. 計算機網路系統分層結構的優點是什麼

1、分層結構將應用系統正交地劃分為若干層,每一層只解決問題的一部分,通過各層的協作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大的問題被分解為一系列相對獨立的子問題,局部化在每一層中,這樣就有效的降低了單個問題的規模和復雜度,實現了復雜系統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分解。

2、分層結構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為應用系統的演化增長提供了一個靈活的框架,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增加新的功能時,無須對現有的代碼做修改,業務邏輯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重用。同時,層與層之間可以方便地插入新的層來擴展應用。

3、分層架構易於維護。在對系統進行分解後,不同的功能被封裝在不同的層中,層與層之間的耦合顯著降低。因此在修改某個層的代碼時,只要不涉及層與層之間的介面,就不會對其他層造成嚴重影響。

(8)計算機網路層次設計擴展閱讀:

體系結構:

計算機網路是一個復雜的具有綜合性技術的系統,為了允許不同系統實體互連和互操作,不同系統的實體在通信時都必須遵從相互均能接受的規則,這些規則的集合稱為協議(Protocol)。

系統指計算機、終端和各種設備。實體指各種應用程序,文件傳輸軟體,資料庫管理系統,電子郵件系統等。互連指不同計算機能夠通過通信子網互相連接起來進行數據通信。

互操作指不同的用戶能夠在通過通信子網連接的計算機上,使用相同的命令或操作,使用其它計算機中的資源與信息,就如同使用本地資源與信息一樣。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為不同的計算機之間互連和互操作提供相應的規范和標准。

I. 計算機網路體系分為哪四層

1.、應用層

應用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高層,為用戶提供所需要的各種服務,例如:FTP、Telnet、DNS、SMTP等.

2.、傳輸層

傳輸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傳輸層,為應用層實體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功能,保證了數據包的順序傳送及數據的完整性。該層定義了兩個主要的協議: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TCP協議提供的是一種可靠的、通過「三次握手」來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而UDP協議提供的則是不保證可靠的(並不是不可靠)、無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

3.、網際互聯層

網際互聯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網路層,主要解決主機到主機的通信問題。它所包含的協議設計數據包在整個網路上的邏輯傳輸。注重重新賦予主機一個IP地址來完成對主機的定址,它還負責數據包在多種網路中的路由。

該層有三個主要協議:網際協議(IP)、互聯網組管理協議(IGMP)和互聯網控制報文協議(ICMP)。

IP協議是網際互聯層最重要的協議,它提供的是一個可靠、無連接的數據報傳遞服務。

4.、網路接入層(即主機-網路層)

網路接入層與OSI參考模型中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相對應。它負責監視數據在主機和網路之間的交換。事實上,TCP/IP本身並未定義該層的協議,而由參與互連的各網路使用自己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協議,然後與TCP/IP的網路接入層進行連接。地址解析協議(ARP)工作在此層,即OSI參考模型的數據鏈路層。

(9)計算機網路層次設計擴展閱讀:

OSI將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architecture)劃分為以下七層:

物理層: 將數據轉換為可通過物理介質傳送的電子信號相當於郵局中的搬運工人。

數據鏈路層: 決定訪問網路介質的方式。

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本層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相當於郵局中的裝拆箱工人。

網路層: 使用權數據路由經過大型網路 相當於郵局中的排序工人。

傳輸層: 提供終端到終端的可靠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跑郵局的送信職員。

會話層: 允許用戶使用簡單易記的名稱建立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收寄信、寫信封與拆信封的秘書。

表示層: 協商數據交換格式 相當公司中簡報老闆、替老闆寫信的助理。

應用層: 用戶的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介面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