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雛形時間
擴展閱讀
手機網路信號模組 2024-04-26 02:19:06

計算機網路雛形時間

發布時間: 2022-08-19 12:58:27

❶ Internet雛形是什麼

1970年,美國第一個分組交換網創建。該網將在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大學、位於聖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和位於鹽湖城的猶他州州立大學連接在一起。

這就是Internet的開端——四所大學被ARPA提供的分組交換網路連接起來。如果任何一個連線失敗,信息仍能由其它網路。鏈路傳輸,這滿足了發展計算機網路的最初要求,即經得住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實際上可能是自然災害或戰爭的打擊後,信息傳輸能夠迅速恢復。

1972年,第一次國際電腦通信會議在華盛頓召開,來自全世界的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在不同電腦和網路之間的通信協議上達成一致。會議成立了Internet工作組,負責創立一個協議,以使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電腦網路之間能夠互相通信。

80年代後半期,許多一流的科學家向美國政府強烈呼籲,擔憂美國人在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領先地位受到外國競爭的威脅,這種擔憂導致了國家科學基金會網(NSF)的建立。它鏈接所有美國的超級計算機中心。NSF網點由目前最先進的傳輸線路鏈接,每個網點作為本地網路中心點。數年後,重要地點的數量超過了14個鏈接,NSF網劃分為兩個地區:東部和西部。NSF網的目的是為全國研究人員提供高性能的計算服務,今天,NSF網繼續提供這種服務。

在NSF網形成的同時,現存網路經歷了多次演變,新的網路不斷產生。

1982年,研究人員能夠撥號進人CS網,讀取和發送電子郵件到CS網點,或ARPA網點,因而產生了Internet的物理實現。

1983年,ARPA網的軍用部分脫離母網,建立了自己的網路--Milnet。ARPA網——網路之父,逐步被NSF網所替代。到1990年,ARPA網已退出了歷史舞台。

1989年,Bit同並入CS網,CS網在十幾年前就已建立,然而,在以後的兩年中CS網關閉,且並入NSF網。從這一點上講所有的網路都並入NSF網,沒有人會預料能出現新的、獨立的網路。商業機構,特別是研究和開發產品的機構,能創立大量的網路,它們中的大多數能鏈接到Internet。

另一方面,正在開發的、獨立的網路,因為沒有任何規定說不能在某個時候創建你自己所喜歡的網路,並且將其並入巨大的Internet,事實上,這些小型的、局部的或國際的網路能為大多數人帶來很大利益。這是因為用戶的分組能快速傳送,使用NSF網上高速傳送線路能將數據從大陸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

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的國際信息交流中政治、經濟、文化、語言上的差異和隔閡,促進了各國之間的交流。但由於無法對這種交流進行限制,發達國家也更容易向發展中國家進行政治和思想的滲透。同時它也為製造假新聞提供了方便。在這里沒有新聞審查和核實系統,任何新聞都可通過它傳播,而且由於傳輸速度和范圍都超過傳統傳媒,所以造成的影響更大。

互聯網固然是個信息寶庫,在促進各國交流和發展科技、經濟上起了巨大作用,但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目前,應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對付這些問題。第一,通過法律加強管理,並採取法律手段制止和懲罰利用互聯網犯罪。第二,通過技術手段進行防範,如對商業用戶採取特別的信用卡核准、數據編碼加密等。對保密的計算機系統採取與互聯網隔開的措施,以確保其安全。第三,增強用戶安全意識,如設計更精密的口令系統、經常變換口令等。

❷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四個發展史

追溯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它的演變可概括地分成四個階段:

(1)網路雛形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2)網路初級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主機互聯,多個獨立的主計算機通過線路互聯構成計算機網路,無網路操作系統,只是通信網。60年代後期,ARPANET網出現,稱為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3)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乙太網產生,ISO制定了網路互連標准OSI,世界上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迅猛發展,這階段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4)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計算機網路向綜合化高速化發展,同時出現了多媒體智能化網路,發展到現在,已經是第四代了。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就是以千兆位傳輸速率為主的多媒體智能化網路。

拓展資料: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 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❸ 計算機網路最早出現在哪個年代(單選)A.20世紀

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ARPA net的網路, 把美國的幾個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當初,ARPA net只聯結4台主機,從軍事要求上是置於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它還不具備向外推廣的條件。1983年,ARPA和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研製成功了用於異構網路的TCP/IP協議,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分校把該協議作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該協議得以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從而誕生了真正的Internet。所以真正意義的網路是從1983年誕生的。但是最早網路的雛形是在1969年就出現了。

❹ 計算機網路最早出現在什麼時代

計算機網路最早出現於70.80年代,70年代最主要是軍方在使用。到80年代才開始慢慢的進入民用領域。90年代網路開始在全球應用

❺ 計算機的網路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現代計算機就是從古老的計算工具一步步發展過來的,中間經歷過的難易程度已經很少找到相關記載,但是可以想像如今計算機的智能化大概就能猜測出當時的一步步艱辛!

到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電子計算機出現的時候已經到了20世紀中期。

1946年,馮 · 諾依曼提出計算機的基本原理:存儲程序和程序控制。

1. 由二進制代替十進制思想

2. 採用存儲程序思想

3. 從邏輯分為CPU(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

同年第一台計算機ENIAC (埃尼阿克(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現世並正式投入運行,參與研製工作的是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機工程學院的莫克萊和埃克特為首的研製小組。

馮諾依曼並沒有參加 ENIAC 的研製,而是在了解到 ENIAC 項目後,在其基礎上帶領 ENIAC 的原班人馬研製了 EDVAC,重新設計了整個架構,從而奠定了當今所有計算機的結構,從而開始採用二進制進行運算。

ENIAC重30噸,使用了約18800個真空電子管,功率達174千瓦,佔地約140平方米,使用十進制運算,每秒能運算5000次加法,但是它不像現在這樣的電腦有輸入控制設備,只能通過人工來扳動龐大面板上的各種開關來進行數據信息輸入,雖然現在看來它真的很落後,但是在當時它代表著人類計算技術的最高成就,它奠定了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基礎,開辟了信息時代。

第一台計算機操作圖片:

後來的日子裡面,根據計算機電子器件分為了四個階段

1946~1957年 電子管 外存:磁鼓,磁帶 機器語言、匯編語言
1958~1964年 晶體管 內存:磁芯體 出現程序員
1965~1972年 半導體,小規模集成電路 半導體存儲器
1972年至今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整個計算機起始與發展的歷程,是十分的曲折的,發展到如今還在感嘆它鬼斧天工的藝術性。

❻ 計算機網路的起源是什麼

自1946年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計算機不僅非常龐大,而且極其昂貴,只有極少數的公司才買得起。那時,人們上機既費時,又費力,很不方便。為了克服這種困難,人們就想到能不能把計算題目要用的數據和程序利用電話線路送到計算機上,而計算結果再通過電話線路送回來?最早實現這個想法的是美國的軍事部門。

1950年,美國在其北部和加拿大境內建立了一個地面防空系統,簡稱賽其(SAGE)系統。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將計算機與通信設備結合起來,是計算機網路的雛形。

賽其系統還不能算是真正的計算機網路,因為由通信線路所連接的,一端是計算機,另一端只是個數據輸入輸出設備,或稱終端設備。人們將這種系統稱為聯機終端系統,簡稱聯機系統。聯機系統很快就得到了推廣應用。按照這種方式,人們只要將一個終端通過通信線路與計算機聯起來,就可以在遠地通過終端利用計算機,好像人就在機房裡面一樣。

除了在科學計算上的應用外,聯機系統在商業上也得到了大量的應用。如用於航空公司的自動訂票系統。航空公司在各售票點的窗口都裝一台終端,通過通信線路連到總部的大型計算機上。這樣,總部的計算機隨時可知道每個航班已經發售了多少票,各終端上的售票員也隨時可知道哪些航班還有餘票,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在發展聯機系統的同時,人們也在探索能不能將計算機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使得一些計算機上的用戶能夠利用其他計算機強大的計算能力、昂貴的外部設備和豐富的信息資源。20世紀60年代,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資助計算機網路的研究,於1969年12月建立了只有4台主計算機的ARPA網路。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網路,它就是今天網際網路的前身。ARPA網的成功引發了計算機網路研究的熱潮,這些研究為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隨後,以IBM和數字設備公司(DEC)為代表的各大計算機廠商幾乎都推出了自己的網路產品,但是計算機網路的普及是俗稱個人計算機出現以後的事了。

❼ Internet的雛形是( )年出現的

1969年ARPANET(Internet的雛形)誕生;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TCP/IP協議研製成功;

1983年TCP/IP成為ARPANET的協議;

1986年NSFNET(Internet的早期框架)建成;

1989年ARPANET解散,而NSFNET卻向社會開放,並逐步與世界各地的計算機網路互聯,發展成為現在的Internet。

❽ 世界上最早的計算機網路雛形出現在哪個年代

C.20世紀50年代

❾ 最早出現的計算機網路

最早的計算機網路出現在1969年間的美國國防部。美國國防部為了在爆發核戰爭時保障通信聯絡,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建立了第一個世界上最早的分組交換試驗網ARPANET區域網。與美國的四個大學實驗聯網。ARPANET的實驗成功,標志著世界上最早的計算機網路雛形,後來發展為今天的英特網。

❿ 網際網路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網際網路的發明和應用

1969年,美國五角大樓首創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如同一張蜘蛛網,即使一部分網線中斷,整個網路仍完好無損。它的首次通信,即數據包交換,是1969年在美國南加州兩個實驗室的計算機之間進行的。它是打破信息堡壘的工具,使人們廉價地獲取各種知識成為可能。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100年前,人們要給異地的親友送去問候,大多要依靠驛差的長途跋涉。如今,坐在家中的電腦前輕點滑鼠,遠在萬里之遙的友人便可在瞬間收到你發去的電子賀卡。於1969年問世、1993年才對公眾開放的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使現實生活發展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到1999年底,全球網際網路使用者達2.6億,預計2005年可達到7.65億,計算機網路已經把全世界聯成為一個「地球村」,全世界正在為此構築一個「數字地球」。

美國科學家米歇爾·科茲曼曾經下過一個重要論斷:「19世紀是鐵路時代,20世紀是高速公路系統的時代,21世紀將是寬頻網路的時代。」

1968年,美國國防部提出一種設想:如果能夠建立一個網路系統,類似蜘蛛網,它的特點應該是沒有中心,一旦戰爭爆發,一部分網路被破壞,其他網路可以照常工作。為此,美國國防部在其下屬的高級研究項目署(ARPA)成立一個專家小組,專門研究這個所謂的「蜘蛛網」系統。研究人員把若干小型計算機相互連接起來,當時把這一組計算機稱作信息處理器,實際上是一個小型的計算機區域網絡。研究結果表明,完全可以建立一個計算機網路通信系統,該系統可以不需要中心控制系統,在局部系統遇到破壞的情況下,整個系統照常運轉。僅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美國國防部就建起了一個計算機網路的雛形——ARPA網。ARPA網由4個相互連接的計算機網路組成,3個設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另一個設在內華達州。盡管ARPA網還處在研究階段,但是由於它運作順利,很快在學術界傳開了,人們紛紛要求加入ARPA網。

1972年,研究人員首次運用ARPA網發送電子郵件,便獲得成功,這標志著網路開始與通信相結合。進入80年代,計算機網路技術開始從美國傳到世界各地,但也只是局限在研究部門和大學的范圍,然而它的商業潛能已默默地引起了各國的注意。

把時間拉回到1955年,美國田納西州民主黨參議員阿爾伯特·戈爾在美國國會提出一個對美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州際高速公路法案」。戈爾及高速公路的其他支持者看到,美國中部地區正在從農業經濟發展成為製造經濟。一個高效州際系統可以更快地把更多的物資輸送給更多的人,從而加速經濟發展,使製造商和消費者均能受益。這個法案的提出,為後來建立和發展網際網路(INTERNET),奠定了政治和輿論基礎。

36年後的1991年,老戈爾的兒子國會議員阿爾·戈爾向政府提出,資助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法案,他把這個項目昵稱為「信息高速公路」。時任美國總統的布希在當年的11月簽署了這一法案。可以說,美國從此才開始重視信息技術對經濟的影響。

柯林頓入主白宮後,阿爾·戈爾擔任副總統。他們執政的第一年,便成立了由戈爾主持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顧問委員會,同時以政府的命令,發布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即「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概念及其內容。命令稱: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是硬體、軟體、技能的綜合,它使人們之間以及人們與計算機和業務機構的聯系更加便利。1994年1月25日,柯林頓在其《國情咨文》中對這個項目作了發展規劃,其長期目標是:用15年到20年的時間建成一個前所未有的全國的、最終是全世界的計算機通信網路,即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的發展比預期的要快得多。1995年,北美、歐洲和東亞地區迎來了網路建設的高潮,這一年被稱為國際網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