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計算機網洛題(火燒眉毛了)
B
誤碼率(BER:biterror)是衡量數據在規定時間內數據傳輸精確性的指標。誤碼率=傳輸中的誤碼/所傳輸的總碼數*100%。如果有誤碼就有誤碼率。
另外,也有將誤碼率定義為用來衡量誤碼出現的頻率。IEEE802.3標准為1000Base-T網路制定的可接受的最高限度誤碼率為10-10。這個誤碼率標準是針對脈沖振幅調制(PAM-5)編碼而設定的,也就是千兆乙太網的編碼方式。
誤碼的產生是由於在信號傳輸中,衰變改變了信號的電壓,致使信號在傳輸中遭到破壞,產生誤碼。噪音、交流電或閃電造成的脈沖、傳輸設備故障及其他因素都會導致誤碼(比如傳送的信號是1,而接收到的是0;反之亦然)。各種不同規格的設備,均有嚴格的誤碼率定義,如通常視/音頻雙向光端機的誤碼率應該在:(BER)≤10E-9。
由於種種原因,數字信號在傳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差錯。例如在傳輸過程中受到外界的干擾,或在通信系統內部由於各個組成部分的質量不夠理想而使傳送的信號發生畸變等。當受到的干擾或信號畸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差錯。
什麼是差錯?在數據通信中,如果發送的信號是「1」,而接收到的信號卻是「0」,這就是「誤碼」,也就是發生了一個差錯。在一定時間內收到的數字信號中發生差錯的比特數與同一時間所收到的數字信號的總比特數之比,就叫做「誤碼率」,也可以叫做「誤比特率」。誤碼率(BER:biterror)是衡量數據在規定時間內數據傳輸精確性的指標。
誤碼率=接收出現差錯的比特數/總的發送的比特數。
誤碼率是最常用的數據通信傳輸質量指標。它表示數字系統傳輸質量的式是「在多少位數據中出現一位差錯」。舉例來說,如果在一萬位數據中出現一位差錯,即誤碼率為萬分之一,即10E-4。
[編輯本段]統計學方法
有些測量技術以預測誤碼率數量的統計分析為基礎,這種使用普通統計分配法的統計分析可以達到一定的准確性。例如:
P(e)/Log2M<Pb(e)<P(e)
其中,Pb(e)表示發生誤碼的可能性,等同於誤碼率;
P(e)表示波形發生錯誤並被用戶發現的可能性;
M是間斷信號的數量(例如3表示PAM-3,5表示PAM-5)。
[編輯本段]實際測量法
盡管KRONE同時使用統計學和實際測量兩種方法,但KRONE更重視實際誤碼,因為這更接近於揭示誤碼的本質。任何現代區域網硬體和網路分析軟體都能進行這種實際物理測量。
實際測量技術使用循環冗餘檢查方式(CRC)來確定一段時間內發生的誤碼情況。
例如,在一個使用PAM-5編碼標準的系統運行100小時後,可能會出現兩個CRC錯誤。CRC採用幀校驗序列,由發送端開始,接收端查驗結果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即至少一個比特發生了錯誤,則接收端就會拒絕整個數據包,而這個數據包可能包含高達8個1500位元組的比特,即1.2萬比特的乙太網幀。也就是說,一個比特的誤碼可能引起1.2萬比特的數據重發。
[編輯本段]零誤碼率
IEEE802.3規定最壞情況的誤碼率是10E-10。在這種條件下,出現的誤碼不會降低網路的性能,因為所有的網路軟硬體都按這個要求建立。因此,這個條件下出現的噪音將不足以改變接收端的比特值,不會造成誤碼。
KRONE選擇的誤碼率標准比IEEE標准高出100倍,並把10E-12誤碼率稱為零誤碼率。
零誤碼率意味著每十萬億個比特中產生的誤碼小於1個。
[編輯本段]實驗室測試
KRONE認為實地網路測試是使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最准確的方法。因此,KRONE在實驗室人造強噪音干擾環境中(模擬現實生活中最糟糕的情況)測量產品性能,又在用戶現場測試已安裝的布線系統,以此檢測網路在使用前與使用中的性能差異。
KRONE在測試中使用目前最先進的測試技術和最精密的數字測量儀,如NetcomSystemSmartbitsSMB-2000、Vigilant-BigTangerine和FlukeDSP4000。它們被眾多國際測量實驗室,如TollyGroup、BiCSi、BellLaboratories等公認為最好的測量儀。
在實驗中,KRONE使用SmartbitsSMB-2000信號發生器從兩個方向製造高達19千兆比特連續不斷的數據傳輸。同時使用一台奔騰200MHz手提電腦監控現場受到附近外界噪音影響時數據的傳輸情況。實驗持續了4天,數據傳輸的誤碼率為零。
KRONE又使用先進的NetcomSmartFlowv.1.14網路分析軟體產生的許多不同的數據流來分析網路的等待時間。試驗結果顯示,KRONE的TrueNet布線系統沒有發生幀丟失的情況。
[編輯本段]現場測試
在商業和工業場所的現場測試中,KRONE使用先進的24口網路檢測器評估用戶的布線系統是否健康和完整,並在這個實驗中衡量阻抗與距離及阻抗與頻率的關系。在測試中,KRONE發現,網路信道的阻抗失配是引起網路傳輸速度減慢的主要原因。
TIA/EIA-568A標准規定,阻抗的變化范圍為標准參數的±15歐姆;而KRONE公司的TrueNet布線系統將其限制在標准值的±3歐姆內。
在實驗中,測量儀俘獲網路中的噪音、干擾和串擾,並分析它們對性能的影響。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正確安裝的TrueNet布線系統信道的阻抗在3歐姆內。
大多數阻抗失配問題發生在機櫃里的跳線、分線點及通信插座的連接器中。圖中最初的幾米是臨時使用的鏈接,即測量儀和線纜之間的連接,其餘部分顯示線纜的運行情況。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所有的元件阻抗均在±3歐姆內,阻抗失配完全可以忽略,不會引起數據誤碼以及由此導致的數據重發。
實驗室內部測試和現場測試均驗證KRONE零誤碼率的數據傳輸是完全可行的。更重要的是,KRONE的用戶可以確認他們安裝的布線系統確實達到了零誤碼率傳輸,並且KRONE公司為安裝TrueNet布線系統的用戶提供5年「零誤碼率」數據流量保證。
對不同的系統有不同的誤碼要求例如,對碼速為64千比特/秒的系統,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把誤碼率10E-3的稱為嚴重誤碼。而對於碼速在2比特/秒以上的系統,則有更高的其性能要求。例如,我國長途光纜通信系統的進網要求之一是,誤碼性能要優10E-9。
⑵ 誤碼率和錯誤率有什麼區別
誤碼率指在數據傳輸中的錯誤率。在計算機網路中一般要求數字信號誤碼率低於10^(-6)。
...這兩個硬分區別...就是比畫不同吧
⑶ 計算機網路技術簡介
計算機網路技術簡介
計算機網路就是通過電纜、電話線或無線通訊將兩台以上的計算機互連起來的集合。下面是我整理的計算機網路技術簡介,歡迎大家參考!
計算機網路技術簡介 篇1
1.1計算機網路基礎
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專門技術。它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功能獨立的多個計算機系統、網路設備和其他信息系統互聯起來,以功能強大的網路軟體、網路協議、網路操作系究等為基礎,實現了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
計算機網路能夠實現:
1.資源共享:包括程序共享、數據共享、文件共享及設備共享等;
2.數據通信;
3.分布式計算;
4.廣泛應用。
1.1.1計算機網路原理
1.拓撲結構
(1)拓撲結構:網路中計算機與其他設備的連接關系。網路拓撲是指網路形狀,或者是它在物理上的連通結構。
(2)匯流排型結構:網路上的各節點連接在同一條匯流排上。連接在同一公共傳輸介質土的匯流排型方法的主要特點:易擴充、介質沖突較頻繁;結構簡單,便於擴充;網路響應速度快,便於廣播式工作;設備量少,價格低廉;節點多時網路性能有所下降。
(3)星型結構:網路以中央節點為中心,各個節點通過中央節點構成點對點的連接方式。其主要特點:中心節點易於集中管理、控制;傳輸率高,各節點可同時傳輸;可靠性高,某個飛節點(非中央節點)故障不影響整個網路。
(4)環型結構:網路中各個節點通過環路介面連接在閉合環型線路中。其主要特點:封閉環、不適於大流量;信息在環路中沿固定方向流動,兩節點問只有唯一的通路;傳輸速度可以預期,適用於實時控制的場合;任意節點的故障都可能導致全網路的失效。
其他類型的拓撲結構還包括:樹形拓撲、混合拓撲
及網形拓撲等。
2.網路分類
計算機網路可按多種方式進行分類。
按分布范圍分類:廣域網(WAN)、區域網(LAN)、城域網(MAN)
按交換方式分類:電路交換網、報文交換網、分組交換網;
按拓撲結構分類:匯流排網、星形網、環形網、樹形網、網狀網;
按傳輸媒體分類:雙絞線網路、同軸電纜網路、光纖網路、無線網路;
按信道帶寬分類:窄帶網、寬頻網;
按信息交換范圍分類:內部網、外部網:
按社會職能分類:公用網、專用網:
按用途分類:教育網、校園網、科研網、商業網、企業網4軍事網等。
目前,網路主要以分布范圍為參考進行分類。
(1)區域網
區域網(LAN, Local Area Network):在有限的幾百米至幾公里的局部地域范圍內,將計算機、外設和網路設備互聯構成的計算機網路系統。主要涉及到乙太網、快速乙太網、令牌環網、FDDI、無線網(802.11)、藍牙等技術。
區別於其他網路,區域網具有以下特點:
1)地理分布范圍較小,一般為幾百米至幾公里。可覆蓋一幢大樓、一所校園或一個企業。
2)數據傳輸速率較高,一般為10~1000Mbps,可交換各類數字和非數字(如語音、圖像、視頻等)信息。
3)誤碼率低,一般在10一ll~104以下。這是因為區域網通常採用短距離基帶傳輸,可以使用高質量的傳輸媒體,從而提高了數據傳輸質量。
4)以計算機為主體,包括終端及各種外設,一般不包含大型網路設備。
5)結構靈活、建網成本低、周期短、便於管理和擴充。
(2)城域網
城域網(MAN,MetropolitanAreaNetwork):覆蓋城市范圍的計算機網路系統,范圍介於區域網與廣域網之間。
(3)廣域網
廣域網(WAN,WideAreaNetwork):分布距離遠,包含復雜的網路互聯設備。無明確拓撲結構,多採用點對點傳輸。主要涉及到ISDN,FrameRelay,ATM,DDN,SDH,MPLS 技術。
(4)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Internet)也稱互聯網或萬維網,是採用TCP/IP通信協議的全球性計算機網路,由全球數以千萬計的各種類型和不同規模的計算機網路組成,是全世界所有公開使用的計算機網路的互聯總和。互聯網通過普通電話、高速率專用線路、衛星、微波和光纜等通信線路把不同國家的大學、公司、科研機構以及軍事和政治等組織的網路連接起來。
1.1.2計算機網路組成
1.計算機網路的軟體系統計算機網路的軟體系統主要包括操作系統、應用軟體、網路管理軟體、協議軟體(TCP/IP,NETBEULIPX/SPX等)。
其中,操作系統提供系統操作基本環境、資源管理、信息管理、設備驅動和設備設置軟體,伺服器端還具有網路用戶管理、網路運行狀況統計、網路安全性建立、網路信息通信等管理功能。
網路管理軟體:對網路運行狀態信息進行統計、報告、監控;設置網路設備狀態、模式、配置、功能等指標。
網路協議軟體:網路中計算機、網路設備、各類系統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的規則。
2.計算機網路的硬體系統
計算機網路的硬體是由傳輸介質(連接線纜、連接端子等)、接入埠設備(網卡、數據機、中繼器、收發器和各類介面卡等)、網路設備(集線器、交換機、路由器、網橋等)、安全設備(防火牆、保密系統等)和資源設備(伺服器、工作站、外部設備等)構成。
傳輸介質提供連接網路設備,提供數據傳輸的線路,主要包括非屏蔽雙絞線(UTP,UnshieldedTwistedPaited)、屏蔽雙絞線(STP,ShieldedTwistedPaired)、光纜、電話線、細同軸電纜(簡稱細纜)、粗同軸電纜(簡稱粗纜)、無線通信等。
目前,在用戶端和區域網環境中雙絞線使用得非常廣泛,因為雙絞線具有低成本、使用方便等優點。雙絞線有兩種基本類型:屏蔽雙絞線和非屏蔽雙絞線,它們都由多對兩根絞在一起的導線來形成傳輸電路,每對導線絞在一起主要是為了防止干擾。在一條雙絞線電纜中,有四對或多對雙絞線。目前常用的是四對八芯的。還有更多對的,用於智能大樓結構化布線系統中的'垂直布線子系統中。雙絞線通過RJ45接頭(俗稱水晶頭)與網路設備等相連接cRJ45頭有八個銅片,將雙絞線的四對八芯線插入RJ45頭中,用專用的RJ45壓線器將銅片壓入線中,使之連接牢固。RJ45頭的線序排列為:銅片方朝上、頭朝前,左邊第一腳為"1罰,從左到右順序排列l~8,其每腳的定義見表1-1和表1-2。雙絞線四對的顏色按標准分為:綠白/綠、橙白/橙、藍白/藍、棕臼/棕(棕白為白色和棕色相間,其他類似)。四對八芯線與RJ45頭連接的方法:按照EIA/TIA568A或568B標准,同一根雙絞線兩端分別按這兩個標准做RJ45頭,這根雙絞線就是信號交叉連接線;兩端用同一個標准做RJ45頭,則是信號直通連接線。
接入埠設備主要指網卡、Modem(數據機)、橋接器。網卡:網路主機發送和接收數據的介面卡。Modem:撥號上網用的連接計算機和電話線路的設備。網卡是最常用的接入埠設備。網卡插在每台工作站和伺服器主機板的擴展槽里。工作站通過網卡向伺服器發出請求,當伺服器向工作站傳送數據時,工作站也通過網卡完成有關操作。
網路設備主要包括集線器(Hub)、交換機(Switch)、路由器(Router)。集線器可以說是一種共享設備,是計算機在網路中常用的直接互聯設備。交換機在計算機之間提供專用的交換式通信信道,使單台計算機佔有更大帶寬,不受其他設備影響。
集線器可分為獨立式、堆疊式;常見有8埠、16埠、24埠等多種規格:傳輸速率主要分為:10Mbps,10OMbps和1000Mbps等。
1)獨立式(Standalorm)集線器主要是為了克服匯流排結構的網路布線困難和易出故障的問題而引入,一般不帶管理功能,沒有容錯能力,不能支持多個網段,不能同時支持多協議。這類集線器適用於小型網路,一般支持8~24個節點,可以利用串接方式連接多個集線器來擴充埠。
2)堆疊式(Stackable)集線器疊加連接,各集線器用高速鏈路連接起來,一般可以堆疊4~8個,適用於網路節點密集的工作組網路和大樓水平子系統的布線。
交換機採用模塊化結構,由機櫃、電源、面板、插卡和管理模塊等組成。支持多種區域網標准和多種類型的連接,根據需要可以插入各類區域網模塊,另外還有網管模塊、路由模塊等。它與Hub不同之處在於每個埠都可以獲得同樣的帶寬。如lOOMbps交換機,每個埠都可以獲得100Mbps的帶寬,而10OMbps的Hub則是多個埠共享100Mbps帶寬。很多交換機還有若干個比一般埠更高速的埠,用於連接高速主幹網或直接連到高性能伺服器上,這樣可以有效地克服網路瓶頸。
路由器是實現在網路層的一種網路互聯設備。它能實現很多復雜的功能,如路由選擇、多路重發以及錯誤檢測等。路由器是網路之間進行互聯的關鍵設備。通常的路由器都具有負載平衡、阻止廣播風暴、控制網路流量以及提高系統容錯能力等功能。一般來說,路由器可支持多種協議,提供多種不同的介面,從而使不同廠家、不同規格的網路產品之間,以及不同協議的網路之間可以進行非常有效的網路互聯。
安全設備:防火牆、入侵檢測系統、認證系統、加密解密系統、防病毒工具、漏洞掃描系統、審計系統、訪問控制系統等。
資源設備:包括連在網路上的所有存儲數據、提供信息、使用數據和輸入輸出數據的設備。常用的有伺服器、工作站、數據存儲設備、網路列印設備等。
伺服器是指提供信息服務的高檔計算機系統。按伺服器所提供的功能不同又分為:文件伺服器(FileServer)、域名伺服器(DomainServer)和應用伺服器(ApplicationServer)。文件伺服器通常提供文件和列印服務;應用伺服器包括資料庫伺服器、電子郵件伺服器、專用伺服器等。根據硬體配置不同,伺服器又可分為工作組伺服器和部門級伺服器。
工作站(WorkStatio丑)是連接到網路上的計算機。這些計算機是網路中的節點,稱為網路工作站,簡稱為工作站。工作站僅僅為它們的操作者服務,而伺服器則為網路上的其他伺服器和工作站共同服務。
計算機網路技術簡介 篇2
一、專業發展前景
計算機網路技術專業成立於2001年,2003年該專業被確定為院級改革試點專業。到目前為止,共招收10屆學生,8屆畢業生。我專業主要培養面向各型企事業單位,從事計算機網路的設計實施與維護、網站的設計開發與維護工作,具有必備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有網路操作系統相關知識,掌握各型網路設備的選型與使用及網路系統規劃技能,能完成對中小型網路的規劃、建設與實施;有網路安全相關知識,掌握windows、linux等系統平台下各種應用系統及服務的配置技能,能完成對中小型網路的日常管理和維護;具有從事網站開發、資料庫建立與管理技能,具有一定的工作創新精神,具有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二、課程設置
主要課程有:C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資料庫原理及應用(SQL Server2000)、網路操作系統(windows server 2003)、路由器/交換機技術、網路綜合布線、網路安全技術、Linux操作系統、網路方案規劃與實施、Web技術及網頁設計、動態網站設計與開發、組網實訓、路由器/交換機技術實訓、網路綜合布線實訓、動態網站設計與開發實訓、網路工程師職業素養訓練、網站開發工程師職業素養訓練等。
三、專業特色
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① 以就業為導向,以企業需求為依據。培養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需要的能勝任該職業崗位工作的技術應用性人才。堅持產學結合的培養途徑,將滿足企業的工作需求作為課程開發的出發點,以職場環境為背景,全力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探索和建立根據企業用人「訂單」進行教育的機制,根據企業用人需求,調整專業方向,開發、設計產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方案。
② 以綜合職業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以科學的勞動觀與技術觀指導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技術發展、勞動生產組織和職業活動的關系,充分認識職業和技術實踐活動對經濟發展和個人成長的意義和價值,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勞動態度、良好職業道德和正確價值觀,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職業素質。以能力為本位構建專業培養方案。從職業分析入手,對職業崗位進行能力分解,把握能力領域、能力單元兩個層次,並依此確定專業核心能力和一般專業能力,重點突出技術的運用能力和崗位工作能力的培養,圍繞核心能力培養形成系列核心課程,形成以網路技術應用能力或面向工作過程能力為支撐的計算機網路技術專業培養方案。
③以學生為主體,體現教學組織的科學性和靈活性。 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技能、經驗與興趣,為學生提供適應勞動力市場需要和有職業發展前景的、模塊化的學習資源。力求在學習內容、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等方面給教師和學生提供選擇和創新的空間,用靈活的模塊化課程結構,滿足學生就業的不同需要,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技術實踐要求:選題要按照所學專業培養目標及教學基本要求確定,圍繞本領域選擇有實用價值的具有所學課程知識、能力訓練的題目。選題應與社會、生產實際工作相結合,使實踐與學生就業做到無縫連接。
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
計算機網路技術專業要求學生具有非常強的動手能力,在入校時大部分學生都有過使用計算機的經歷,對基礎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這樣,如果開始還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勢必會感覺枯燥無味,或認為內容淺顯。這樣就必須在開始就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情趣,將實踐內容滲透到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所以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採用課內實驗、校內集中實訓、頂崗實習三個環節。
1、上課的過程就是動手實踐的過程。在授課環節中,採用項目教學法,推行基於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能力培養。
我們從校企合作中,學習、總結並應用「案例」教學、「項目驅動式」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方法。摒棄先理論後上機,老師主學生輔的學科式的教學模式,全面貫徹推行符合高職特色的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式教學模式。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先提出問題,學生去分析、研究、實施,遇到困難和問題再在老師的幫助下查閱資料,自主學習。對基本理論的學習完全貫穿在實際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體現「做中學、學中做」。這樣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慾,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2、實訓教學課程採用模塊化且與職業資格等級鑒定結合,培養學生運用網路技術實際技能
我們以IT崗位的綜合職業能力為依據,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合理地確定實訓教學課程體系,改革實踐教學,切實重視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按照實驗與檢測、實習與實訓、工程設計和施工來構建多媒體網路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縱向上與理論教學交叉進行,橫向上與理論教學相互滲透,將「雙證書」教育納入計算機網路專業課程體系中,使學生在完成學歷教育的同時取得行業認可的職業技能資格證書。
如網路操作系統課程為取證課程。在教學標準的制定過程中,以國家勞動部相關技能證書的要求為參照,制定相關的實訓內容,讓學生在學習完該課程之後就能取得相關的職業技能證書,為今後的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3、採用「2+1」教學模式,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讓學生早融入社會。
;⑷ 計算機網路基礎題目
剛答完怎麼又加問題了...我也補充一下,然後你別再追問題了啊~
1.答案是10BASE-T和100BASE-T
10base5;是原始的乙太網標准,使用直徑10mm的50歐姆粗同軸電纜,匯流排拓撲結構,站點網卡的介面為DB-15連接器,通過AUI電纜,用MAU裝置栓接到同軸電纜上,末端用50歐姆/1W的電阻端接(一端接在電氣系統的地線上);每個網段允許有100個站點,每個網段最大允許距離為500m,網路直徑為2500m,既可由5個500m長的網段和4個中繼器組成。利用基帶的10M傳輸速率,採用曼徹斯特編碼傳輸數據。
10Base2;是為降低10base5的安裝成本和復雜性而設計的。使用廉價的R9-58型 50歐姆細同軸電纜,匯流排拓撲結構,網卡通過T形接頭連接到細同軸電纜上,末端連接50歐姆端接器;每個網段允許30個站點,每個網段最 大允許距離為185m,仍保持10Base5的4中繼器/5網段設計能力,允許的最大網路直徑為5x185=925m。利用基帶的10M傳輸速率,採用曼徹斯特 編碼傳輸數據。與10base5相比,10Base2乙太網更容易安裝,更容易增加新站點,能大幅度降低費用。
10base-T;是1990年通過的乙太網物理層標准。10base-T使用兩對非屏蔽雙絞 線,一對線發送數據,另一對線接收數據,用RJ-45模塊作為端接器,星形拓撲結構,信號頻率為20MHz,必須使用3類或更好的UTP電纜; 布線按照EIA568標准,站點—中繼器和中繼器—中繼器的最大距離為100m。保持了10base5的4中繼器/5網段的設計能力,使10base-T局域 網的最大直徑為500m。10Base-T的集線器和網卡每16秒就發出「滴答」(Hear-beat)脈沖,集線器和網卡都要監聽此脈沖,收到「滴答」 信號表示物理連接已建立,10base-T設備通過LED向網路管理員指示鏈路是否正常。雙絞線乙太網是乙太網技術的主要進步之一,10base-T因為價格便宜、配置靈活和易於管理而流行起來,現在占整個乙太網銷售量的90%以上。
100base-T;是乙太網標準的100M版,1995年5月正式通過了快速乙太網/100Bas e-T規范,即IEEE 802.3u標准,是對IEEE802.3的補充。與10base-T一樣採用星形拓撲結構,但100Base-T包含4個不同的物理層規范, 並且包含了網路拓撲方面的許多新規則。
2.答案是中繼器
中繼器工作在網路物理層,主要功能是通過對數據信號的重新發送或者轉發,來擴大網路傳輸的距離。 中繼器是區域網環境下用來延長網路距離的最簡單最廉價的互聯設備。
3.答案是IEEE 802.3 乙太網
現有標准:
IEEE 802.1 區域網協議高層
IEEE 802.2 邏輯鏈路控制
IEEE 802.3 乙太網
IEEE 802.4 令牌匯流排
IEEE 802.5 令牌環
IEEE 802.8 FDDI
IEEE 802.11 無線區域網
4.答案是5km
單模光纖具備10 micron的芯直徑,可容許單模光束傳輸,可減除頻寬及振模色散(Modal dispersion)的限制,但由於單模光纖芯徑太小,較難控制光束傳輸,故需要極為昂貴的激光作為光源體,而單模光纜的主要限制在於材料色散(Material dispersion),單模光纜主要利用激光才能獲得高頻寬,而由於LED會發放大量不同頻寬的光源,所以材料色散要求非常重要。
單模光纖相比於多模光纖可支持更長傳輸距離,在100MBPS的乙太網以至這行的1G千兆網,單模光纖都可支持超過5000m的傳輸距離。
5.答案是路由器
傳輸層:沒設備
網路層 :路由器,三層交換機
數據連接層:交換機,網橋
物理層:集線器
6.答案:物理層 鏈路層 分組層(不叫網路層)
X.25網路是第一個面向連接的網路,也是第一個公共數據網路.其數據分組包含3位元組頭部和128位元組數據部分.它運行10年後,20世紀80年代被無錯誤控制,無流控制,面向連接的新的叫做幀中繼的網路所取代.90年代以後,出現了面向連接的ATM網路.
X.25是在開放式系統互聯(OSI)協議模型之前提出的,所以一些用來解釋x.25的專用術語是不同的。這種標准在三個層定義協議,它和OSI協議棧的底下三層是緊密相關
7.答案:綜合業務數字網(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ISDN)
8.答案:以幀為數據單位
ATM以幀為數據單位,信頭部分包含了選擇路由用的VPI/VCI信息,因而它具有交換的特點。它是一種高速分組交換,在協議上它將OSI第三層的糾錯、流控功能轉移到智能終端上完成,降低了網路時延,提高了交換速度。
9. 數字通信:比特率和誤碼率 模擬通信:帶寬和波特率
(1).帶寬
在模擬信道中,我們常用帶寬表示信道傳輸信息的能力,帶寬即傳輸信號的最高頻率與最低頻率之差。理論分析表明,模擬信道的帶寬或信噪比越大,信道的極限傳輸速率也越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是努力提高通信信道帶寬的原因。
(2).比特率
在數字信道中,比特率是數字信號的傳輸速率,它用單位時間內傳輸的二進制代碼的有效位(bit)數來表示,其單位為每秒比特數bit/s(bps)、每秒千比特數(Kbps)或每秒兆比特數(Mbps)來表示(此處K和M分別為1000和1000000,而不是涉及計算機存儲器容量時的1024和1048576)。
(3).波特率
波特率指數據信號對載波的調制速率,它用單位時間內載波調制狀態改變次數來表示,其單位為波特(Baud)。波特率與比特率的關系為:比特率=波特率X單個調制狀態對應的二進制位數。
顯然,兩相調制(單個調制狀態對應1個二進制位)的比特率等於波特率;四相調制(單個調制狀態對應2個二進制位)的比特率為波特率的兩倍;八相調制(單個調制狀態對應3個二進制位)的比特率為波特率的三倍;依次類推。
(4).誤碼率
誤碼率指在數據傳輸中的錯誤率。在計算機網路中一般要求數字信號誤碼率低於10^(-6)。
10.FTP有兩個埠,一個是20(用於鏈路連接的),另一個埠是21(用於傳輸數據)
11.IEEE802區域網標准對應了OSI模型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OSI模型只是功能和概念上的框架結構,本身不是一個國際標准,亦沒有嚴格按照它的網路協議集和國際標准.只是在制定其它協議時把它做為參考基準。
12.網路層
網路層協議包括:IP(Internet Protocol)協議、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控制報文協議、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轉換協議、RARP(Reverse ARP)反向地址轉換協議。
傳輸層協議包括: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13.同10
14.硬體、軟體、數據、通信通道
軟體共享是指計算機網路內的用戶可以共享計算機網路中的軟體資源,包括各種語言處理程序、應用程序和服務程序。
硬體共享是指可在網路范圍內提供對處理資源、存儲資源、輸入輸出資源等硬體資源的共享,特別是對一些高級和昂貴的設備,如巨型計算機、大容量存儲器、繪圖儀、高解析度的激光列印機等。
數據共享是對網路范圍內的數據共享。網上信息包羅萬象,無所不有,可以供每一個上網者瀏覽、咨詢、下載。
⑸ 計算機網路按其所涉及范圍的大小和計算機之間
計算機網路按照覆蓋范圍可以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
區域網(Local Area Network,LAN)覆蓋了較小的地域,局限在較小的范圍內。如同一個辦公室,同一建築物、同一公司或同一學校,一般是方圓幾千米以內,由於傳輸距離較近,因而數據傳輸速率較高。
局城網的特點為:
數據傳輸率高,通常在0.1M到100M之間;
傳輸距離比較短,一般直徑小於2.5km;
傳送誤碼率低,一般在10E-6~10E-10之間;
網路結構比較規范;
網路為單元組織所完全擁有。
區域網的功能頗為強大,它可以實現文件管理、應用軟體共享、列印機共享、掃描儀共享。工作組內的日程安排、電子郵件和傳真通信服務等功能。
城域網(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常常指覆蓋數十千米的網路。它是一種大型的區域網,覆蓋的面積較大,一般在一人城市或地區范圍內,城域網一般用作骨幹網,主要採用光纖作為傳輸介質,因此數據傳輸速率也較高。
城域網的特點為:
地理覆蓋范圍可達100km;
數據傳輸速率在50Mbps左右:
傳送距高可達10km:
傳送誤碼率小於10E-9;
即可用作專用網,又可用作公用網。
主要用途及適用范圍:高速上網、互動游戲、VOD視頻點插、網路電視、遠程醫療、遠程教育、遠程監控、家庭證券交易系統等。
廣域網(Wide Area Network,WAN)覆蓋著遼闊的地域,常常跨越數千千米。它能連接多個城市或國家,或橫跨幾個洲,並能提供遠距離通信,形成國際性的遠程網路。
廣域網的通信子網主要使用分組交換技術,廣域網的通信子網可以利用公用分組交換網、衛星通信網和無線分組交換網,它將分布在不同地區的區域網或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廣域網的特點為:
送距離長,可從幾十千米到幾千千米;
傳輸速率低,一般在100Kbps左右:
網路結構不規范,可以根椐用戶需要隨意組網
傳送誤碼率低,一般在10E-3至10E-5
通常廣域網的數據傳輸速率比區域網低,而信號的傳播延遲卻比區域網要大得多,
⑹ 誤碼率限制條件是什麼
誤碼率(SER:symbol error rate)是衡量數據在規定時間內數據傳輸精確性的指標。誤碼率=傳輸中的誤碼/所傳輸的總碼數*100%。如果有誤碼就有誤碼率。 另外,也有將誤碼率定義為用來衡量誤碼出現的頻率。IEEE802.3標准為1000Base-T網路制定的可接受的最高限度誤碼率為10-10。這個誤碼率標準是針對脈沖振幅調制(PAM-5)編碼而設定的,也就是千兆乙太網的編碼方式。
中文名
誤碼率
外文名
symbol error rate
簡稱
SER
概念
衡量數據在規定時間內數據傳輸精確性的指標
概念
誤碼的產生是由於在信號傳輸中,衰變改變了信號的電壓,致使信號在傳輸中遭到破壞,產生誤碼。噪音、交流電或閃電造成的脈沖、傳輸設備故障及其他因素都會導致誤碼(比如傳送的信號是1,而接收到的是0;反之亦然)。各種不同規格的設備,均有嚴格的誤碼率定義,如通常視/音頻雙向光端機的誤碼率應該在:(BER)≤10E-9。
⑺ 誰知道誤碼率的標準是什麼要通俗一點能看懂的。
誤碼率(BER:bit error)是衡量數傳電台數據在規定時間內數據傳輸精確性的指標。通常數傳電台的誤碼率應該BER≤10E-6。數字信號傳輸的性能指標之一。表示碼元被錯誤接收的概率,即所接收到的碼元中出現差錯碼元數占傳輸總碼元數的比例。誤碼率是用來衡量誤碼出現的頻率。ieEE 802.3 標准為1000Base-T網路制定的可接受的最高限度誤碼率為10-10。這個誤碼率標準是針對脈沖振幅調制(PAM-5)編碼而設定的, 也就是千兆乙太網的編碼方式。 在信號傳輸中,衰變改變了信號的電壓, 致使信號在傳輸中遭到破壞,產生誤碼。噪音、交流電或閃電造成的脈沖、傳輸設備故障及其他因素都會導致誤碼(比如傳送的信號是1,而接收到的是0;反之亦然)。
⑻ 計算機數據通信性能指標主要有哪些
數據通信的主要技術指標
在數字通信中,我們一般使用比特率和誤碼率來分別描述數據信號傳輸速率的大小和傳輸質量的好壞等;在模擬通信中,我們常使用帶寬和波特率來描述通信信道傳輸能力和數據信號對載波的調制速率。
1.帶寬
在模擬信道中,我們常用帶寬表示信道傳輸信息的能力,帶寬即傳輸信號的最高頻率與最低頻率之差。理論分析表明,模擬信道的帶寬或信噪比越大,信道的極限傳輸速率也越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是努力提高通信信道帶寬的原因。
2.比特率
在數字信道中,比特率是數字信號的傳輸速率,它用單位時間內傳輸的二進制代碼的有效位(bit)數來表示,其單位為每秒比特數bit/s(bps)、每秒千比特數(Kbps)或每秒兆比特數(Mbps)來表示(此處K和M分別為1000和1000000,而不是涉及計算機存儲器容量時的1024和1048576)。
3.波特率
波特率指數據信號對載波的調制速率,它用單位時間內載波調制狀態改變次數來表示,其單位為波特(Baud)。波特率與比特率的關系為:比特率=波特率X單個調制狀態對應的二進制位數。
顯然,兩相調制(單個調制狀態對應1個二進制位)的比特率等於波特率;四相調制(單個調制狀態對應2個二進制位)的比特率為波特率的兩倍;八相調制(單個調制狀態對應3個二進制位)的比特率為波特率的三倍;依次類推。
4.誤碼率
誤碼率指在數據傳輸中的錯誤率。在計算機網路中一般要求數字信號誤碼率低於10^(-6)。
⑼ 雙絞線和誤碼率是多少計算機網路要要求的誤碼率是多少
良好的雙絞線誤碼率一般能夠在1E-8~1E-11左右,理論上計算機網路要求誤碼率低於1E-6 就能進行正常的通訊。
⑽ 計算機網路按其所涉及范圍的大小
計算機網路按照覆蓋范圍可以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
區域網(Local Area Network,LAN)覆蓋了較小的地域,局限在較小的范圍內。如同一個辦公室,同一建築物、同一公司或同一學校,一般是方圓幾千米以內,由於傳輸距離較近,因而數據傳輸速率較高。
局城網的特點為:
數據傳輸率高,通常在0.1M到100M之間;
傳輸距離比較短,一般直徑小於2.5km;
傳送誤碼率低,一般在10E-6~10E-10之間;
網路結構比較規范;
網路為單元組織所完全擁有。
區域網的功能頗為強大,它可以實現文件管理、應用軟體共享、列印機共享、掃描儀共享。工作組內的日程安排、電子郵件和傳真通信服務等功能。
城域網(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常常指覆蓋數十千米的網路。它是一種大型的區域網,覆蓋的面積較大,一般在一人城市或地區范圍內,城域網一般用作骨幹網,主要採用光纖作為傳輸介質,因此數據傳輸速率也較高。
城域網的特點為:
地理覆蓋范圍可達100km;
數據傳輸速率在50Mbps左右:
傳送距高可達10km:
傳送誤碼率小於10E-9;
即可用作專用網,又可用作公用網。
主要用途及適用范圍:高速上網、互動游戲、VOD視頻點插、網路電視、遠程醫療、遠程教育、遠程監控、家庭證券交易系統等。
廣域網(Wide Area Network,WAN)覆蓋著遼闊的地域,常常跨越數千千米。它能連接多個城市或國家,或橫跨幾個洲,並能提供遠距離通信,形成國際性的遠程網路。
廣域網的通信子網主要使用分組交換技術,廣域網的通信子網可以利用公用分組交換網、衛星通信網和無線分組交換網,它將分布在不同地區的區域網或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廣域網的特點為:
送距離長,可從幾十千米到幾千千米;
傳輸速率低,一般在100Kbps左右:
網路結構不規范,可以根椐用戶需要隨意組網
傳送誤碼率低,一般在10E-3至10E-5
通常廣域網的數據傳輸速率比區域網低,而信號的傳播延遲卻比區域網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