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網路計劃時間參數計算
網路計劃時間參數計算:
總時差=LS(最遲開始)-ES(最早開始)
自由時差=本工作的所有緊後工作的最早開始時間中最早的-本工作的最早完成時間
如果採用改進的節點法,則時間參數的計算順序,先計算最早系列;然後計算自由時差,繼而計算總時差;最後計算最遲系列。
網路計劃的時間參數可以歸納為三類:節點參數;工作參數;線路參數。
計算各項工作的最早開始和最早完成時間:從起始節點開始順箭線方向依次逐項計算至終點節點,最早完成時間=最早開始時間+本工作持續時間,最早開始時間=各緊前工作最早完成時間的最大值。
計算各項工作的最遲開始和最遲完成時間:從終點節點開始逆箭線方向依次逐項計算至起點節點,最遲開始時間=最遲完成時間-本工作持續時間,最遲完成時間=各緊後工作最遲開始時間的最小值。
雙代號網路圖繪制在時間坐標上,稱為時標網路計劃,時標網路圖中的工作全部按最早開始和最早完成時間繪制,稱為早時標網路計劃;
網路圖中的工作全部按最遲開始和最遲完成時間繪制,稱為遲時標網路計劃。
考試中經常駐出現早時標網路圖。時標網路計劃中的實箭線表示工作,波形線表示一項工作的最早完成時間與其緊後工作最早開始時間之間的時間間隔。
在網路計劃中,工作的總時差反映了該工作對項目工期的敏感程度。總時差越小,表明該工作對項目工期越敏感。因此,總時差最小的工作即為關鍵工作。
(1)計算機網路的時間計算擴展閱讀:
網路計劃即網路計劃技術是用於工程項目的計劃與控制的一項管理技術。它是五十年代末發展起來的,依其起源有關鍵路徑法與計劃評審法之分。
CPM主要應用於以往在類似工程中已取得一定經驗的承包工程,PERT更多地應用於研究與開發項目。
CPM和PERT是獨立發展起來的計劃方法,在具體做法上有不同之處。CPM假定每一活動的時間是確定的,而PERT的活動時間基於概率估計;CPM不僅考慮活動時間,也考慮活動費用及費用和時間的權衡,而PERT則較少考慮費用問題;CPM採用節點型網路圖,PERT採用箭線型網路圖。
但兩者所依據的基本原理基本相同,即是通過網路形式表達某個項目計劃中各項具體活動的邏輯關系,現在人們就將其合稱為網路計劃技術。
『貳』 麻煩大神詳細講解一下計算機網路分組交換和報文交換所需要的時間的計算題!
由於不需要考慮結點處理延遲(即確定報文的輸出鏈路以及差錯檢測等)、傳播延遲(在物理介質上的傳播時延),故只需要考慮排隊延遲以及傳輸延遲:
1)存儲階段,A發送的報文到達邊緣路由器需要的時間為0.2s,即在時間點t = 0.2s時報文發送完畢;B發送的報文到達邊緣路由器需要的時間為0.1s,即在時間點t = 0.2s + e報文發送完畢。由於輸出鏈路是唯一的,因此B發送的報文有一個排隊延遲,等於報文A的傳輸延遲0.1s,報文到達另外一端的邊緣路由器之後無需排隊,加上其傳輸延遲即是它的總時間。
ta = 0.2 + 0.1 + 0.2 = 0.5s
tb = 0.1 + 0.1 + 0.05 + 0.1 = 0.35s
2)沒有理解具體的通信過程,在第二個階段是統計多路復用;第一個階段A發送的報文分組獨佔中間數據鏈路的帶寬資源,但是由於其第一段鏈路的帶寬也只有1Mb/s,所以其實際上使用的帶寬也是1Mb/s,全過程直接按照公式進行計算。
ta = 0.2002s, tb = 0.1002s
『叄』 計算機網路中的往返時間怎麼解釋
1.時延
時延(delay 或 latency)是指數據從網路一端傳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通常,時延由發送時延、傳播時延、排隊時延、處理時延四個部分組成。
(1)發送時延
發送時延是結點將數據分組發送到傳輸媒介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分組的第一個比特開始發送算起,到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要的時間。顯然,發送時延與網路介面/信道的傳輸速率成反比,與數據分組的長度成正比。
(2)傳播時延
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距離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傳播時延和信道的傳輸速率無關, 而是取決於傳輸媒介的長度,以及某種物理形式的信號在傳輸媒介中的傳播速度。如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度是光速,即3×105km/s。電磁波在網路傳輸媒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自由空間中的傳播速度要略低一些,在銅線中的傳播速度約為2.3×105km/s ,在光纖中的傳播速度約為2.0×105km/s 。傳播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3)排隊時延
排隊時延是分組在所經過的網路結點的緩存隊列中排隊所經歷的時延,排隊時延的長短主要取決於網路中當時的通信量,當網路的通信流量大時,排隊時間就長,極端情況下,當網路發生擁塞導致分組丟失時,該結點的排隊時延視為無窮大。此外,在有優先順序演算法的網路中,排隊時延還取決於數據的優先順序和結點的隊列調度演算法。
(4)處理時延
處理時延是分組在中間結點的存儲轉發過程中而進行的一些必要的處理所花費的時間,這些處理包括提取分組的首部,進行差錯校驗,為分組定址和選路等。
綜上所述,網路端到端的時延是幾種時延的總合,其計算公式是:
總時延=傳播時延+發送時延+排隊時延+處理時延
根據網路的不同情況,有時有些時延可以忽略不計,如在區域網中,傳播時延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當網路沒有擁塞時,分組在各個結點的排隊時延可以忽略不計。
2.往返時延
往返時延(Round-Trip Time,RTT)也是一個重要的性能指標,它表示從發送方發送數據開始,到發送方收到來自接收方的確認,總共經歷的時延。對於復雜的網路,往返時延要包括各中間結點的處理時延和轉發數據時的發送時延。
3.時延變化/時延抖動
時延抖動(jitter)指不同分組穿越網路的延遲的變化。當傳輸多媒體信息時,如音視頻應用,更需要關心時延的變化。因為應用層信息的解碼和無失真展示要求數據的時延變化在某個范圍內,這時會引入時延抖動參數來描述網路性能。
『肆』 關於數據傳輸所需時間的計算
如果網路的傳輸速率為28.8kbps,要傳輸2M位元組的數據大約需要的時間為:
時間=傳輸數據位數/數據傳輸速率
計算可得:時間=(2*1024*1024*8)/(28.8*1024)=568.9秒=約9.48分鍾。
『伍』 計算機是如何計算時間的
早上6點起床,7點吃早飯,8點上班,9點開會,10點約了合作夥伴商談......假如時間不存在,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沒有意義的。我們需要用手錶、手機等顯示時間的機器告訴我們現在是幾點幾分,這時候該干什麼?同樣的,計算機也要看時間,才能持續不斷的運轉下去。計算機是通過看晶振,來確定時間的。
晶振在電腦中的作用晶振的作用是為系統提供基本的時鍾信號。通常一個系統共用一個晶振,便於各部分保持同步。它就像個標尺,工作頻率不穩定會造成相關設備工作頻率不穩定。有些通訊系統的基頻和射頻使用不同的晶振,而通過電子調整頻率的方法保持同步。
晶振通常與鎖相環電路配合使用,以提供系統所需的時鍾頻率。如果不同子系統需要不同頻率的時鍾信號,可以用與同一個晶振相連的不同鎖相環來提供。
『陸』 計算機網路中爭用期怎麼算
爭用期=2*端到端距離/電磁波速率=2τ
爭用期是指電磁波在兩基站之間來回傳播的時間,唯一可控的物理因素是最大距離,所以兩基站間的最大距離決定了爭用期的大小。
由於在爭用期內的電磁信號沖突無法確定是否會被發送方檢測得到,所以無法判定發送時長小於爭用期的數據是否已沖突,於是規定發送時長大於爭用期的數據才屬於有效數據,這才可以根據比特發送速率(如10Mb/s)算出最小有效數據幀長(忘記符號怎麼表示就不列式子了)。
所以在比特發送速率一定時,爭用期和最小數據幀長是成正比的,也就是最大距離和最小數據幀長成正比,而如果最小數據幀長一定,最大距離(可以直接理解為爭用期時長)和比特發送速率就成反比了。
所以最早期在發送速率一定的情況下,爭用期(512b,51.2us)應該是最大距離和最小數據幀長相互妥協的結果。
後來,由於技術發展,比特發送速率提高(100Mb/s),想要維持原有協議(在這里指最小數據幀長)盡可能不變(可能改協議代價大?),爭用期就隨比特發送速率降低(5.12us),對應的最大距離也必須減小(/10),所以基建狂魔又要開始上班建造更多基站了。
爭用期(Contention Period)就是乙太網端到端往返時間2τ,又稱為碰撞窗口(Collision Window)。 在區域網的分析中,常把匯流排上的單程端到端傳播時延記為τ。通常取51.2微秒為爭用期時間,對於10Mb/s乙太網,期間可以發送512bit數據,即64位元組。
我們知道,匯流排上只要有一台計算機在發送數據,匯流排的傳輸資源就被佔用,因此,在同一時間只能允許一台計算機發送信息,否則各計算機之間就會互相干擾。
乙太網採用的協調方法是使用一種特殊的協議CSMA/CD,就是載波監聽多點接入/碰撞檢測(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發送數據幀後至多經過時間2τ就可以知道所發送的數據幀是否發生碰撞。即一個站在發送完數據後,只要通過爭用期的「考驗」,即經過爭用期這段時間還沒有檢測到碰撞,就能夠肯定這次發送不會發生碰撞。
『柒』 計算機網路時延計算
卡
『捌』 計算機網路發送時延和傳播時延怎麼算
總時延 = 排隊時延 + 處理時延 + 傳輸時延 + 傳播時延
1. 排隊時延
分組在路由器的輸入隊列和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的時間,取決於網路當前的通信量。
2. 處理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收到分組時進行處理所需要的時間,例如分析首部、從分組中提取數據、進行差錯檢驗或查找適當的路由等。
3. 傳輸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傳輸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
(8)計算機網路的時間計算擴展閱讀
網路延時高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本機到伺服器之間路由跳數過多。由於光/電的傳輸速度非常快,他們在物理介質中的傳播時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路由器轉發數據包的處理時間是不可忽略的。當本機到伺服器鏈路中有太多路由轉發處理時,網路延時就會很明顯。
2. 網路帶寬不夠。排除其它因素,如果客戶端和伺服器端直接通過一個路由器連接,但帶寬只有10Kbps,卻同時有多個應用需要傳輸遠超帶寬的數據量200Kbps,這時候會造成大量數據丟失,從而表現為響應延時。
3. 處理帶寬不夠。排除其它因素,如果客戶端和伺服器端直接通過一個路由器連接,且帶寬足夠,但伺服器端處理能力不足,也會造成響應延時。
『玖』 發送時延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發送時延=數據幀長度(b)/發送速率(b/s)
傳播時延=信道
時延是指一個報文或分組從一個網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個端所需要的時間。它包括了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一般,發送時延與傳播時延是我們主要考慮的。對於報文長度較大的情況,發送時延是主要矛盾;報文長度較小的情況,傳播時延是主要矛盾。(計算機網路方面的時延概念)
時延是指從說話人開始說話到受話人聽到所說的內容的時間。一般人們能忍受小於250ms的時延,若時延太長,會使通信雙方都不舒服。此外,時延還會造成回波,時延越長所需的用於消除回波的計算機指令的時間就越多。傳送時延由Internet的路由情況決定,如果在低速信道或信道太擁擠時,可能會導致長時間時延或丟失數據包的情況。
發送時延的計算公式為 發送時延=數據塊長度/信息傳輸速率(2)傳播時延它是指承載傳輸信號的電磁波在一定長度的信道上傳播所需要的時間。傳播時延的計算公式為傳播時延=信道長度/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在自由空間中,電磁波以光速傳播,光速為3.0×108 m/s。在銅線或光纖中,電磁波的速度大約降低到光速的72%。(3)轉發時延這是數據塊在中間節點(中繼器/交換機/路由器)轉發數據時產生的時延。數據塊經歷的總時延為上述3個部分時延之和,即總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轉發時延時延是計算機網路的一項重要指標,各種時延也影響到網路參數的設計。7.同步同步要求通信雙方的基準定時時鍾的頻率和相位是相同的,其頻率差和相位差保持在允許的容差之內。同步分為幀同步和位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