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協議:網路協議就是計算機之間進行通信的規則。為了使處於不同地點、裝有不同操作系統的計算機之間有效地通信,必須有一種為各類計算機都能認可的通信方法,任一方所表達的信息均能被其他各方所認同,這就需要指定一種標准:網路協議。 就象老師在講課時為了大家都能聽懂,就必須使用普通話一樣。最常用的協議有TCP/IP協議。
② 計算機網路之五層協議
一:概述
計算機網路 (網路)把許多 計算機 連接在一起,而 互聯網 則把許多網路連接在一起,是 網路的網路 。網際網路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
以小寫字母i開始的internet( 互聯網或互連網 )是 通用 名詞,它泛指由多個計算機網路互連而成的網路。在這些網路之間的通信協議(通信規則)可以是 任意 的。
以大寫字母I開始的Interent( 網際網路 )是 專有 名詞,它指當前全球最大的、開放的、由眾多網路相互連接而成的特定計算機網路,它採用的是 TCP/IP 協議族 作為通信規則,且其前身是美國的 ARPANET 。
網際網路現在採用 存儲轉發 的 分組交換 技術,以及三層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ISP)結構。
網際網路按 工作方式 可以劃分為 邊緣 部分和 核心 部分,主機在網路的邊緣部分,作用是進行信息處理。 路由器 是在網路的核心部分,作用是:按存儲轉發方式進行 分組交換 。
計算機通信是計算機的 進程 (運行著的程序)之間的通信,計算機網路採用 通信方式 :客戶–伺服器方式和對等連接方式(P2P方式)
按作用 范圍 不同,計算機網路分為:廣域網WAN,城域網MAN,區域網LAN和個人區域網PAN。
五層協議 的體系結構由:應用層,運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
<1>:應用層 : 是體系結構中的最高層,應用層的任務是 通過應用進程間的交互來完成特定網路應用 。應用層協議定義的是 應用進程間通信和交互的規則 。
<2>:運輸層 :任務是負責向 兩個主機中的進程之間的通信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服務 ,應用層利用該服務傳送應用層報文。
TCP :提供面向連接的,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其數據傳輸的單位是報文段。
UDP :提供無連接的,盡最大努力的數據傳輸服務,不保證數據傳輸的可靠性。
<3>網路層: 網路層的任務就是要選擇合適的路由,在發送數據時, 網路層把運輸層產生的報文段或者用戶數據報 封裝 成分組或包進行交付給目的站的運輸層。
<4>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的任務是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線路上無差錯地傳送以幀(frame)為單位的數據。每一幀包括數據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5>:物理層: 物理層的任務就是 透明 地傳送比特流,物理層還要確定連接電纜插頭的 定義 及 連接法 。
運輸層最重要的協議是:傳輸控制協議 TCP 和用戶數據報協議 UDP ,而網路層最重要的協議是網路協議 IP 。
分組交換的優點:高效、靈活、迅速、可靠。
網路協議主要由三個要素組成: (1)語法:即數據和控制信息的結構或者格式; (2)語義:即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3)同步:即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二:物理層
物理層的主要任務:描述為確定與 傳輸媒體 的 介面 有關的一些特性。
機械特性 :介面所用接線器的形狀和尺寸,引腳數目和排列,固定和鎖定裝置等,平時常見的各種規格的插件都有嚴格的 標准化的規定 。
電氣特性 :介面電纜上的各條線上出現的電壓 范圍 。
功能特性 :某條線上出現的某一電平的點電壓表示何種 意義 ;
過程特性 :指明對不同功能的各種可能事件的出現 順序 。
通信的目的 是: 傳送消息 , 數據 是運送消息的 實體 。 信號 是數據的電氣或電磁的表現。
根據信號中代表 參數 的取值方式不同。 信號分為 : 模擬信號 (連續無限)+ 數字信號 (離散有限)。代表數字信號不同的離散數值的基本波形稱為 碼元 。
通信 的雙方信息交互的方式來看,有三中 基本方式 :
單向 通信(廣播)
雙向交替 通信(**半雙工**_對講機)
雙向同時 通信( 全雙工 _電話)
調制 :來自信源的信號常稱為基帶信號。其包含較多低頻成分,較多信道不能傳輸低頻分量或直流分量,需要對其進行調制。
調制分為 兩大類 : 基帶調制 (僅對波形轉換,又稱 編碼 ,D2D)+ 帶通調制 (基帶信號頻率范圍搬移到較高頻段, 載波 調制,D2M)。
編碼方式 :
不歸零制 (正電平1/負0)
歸零制度 (正脈沖1/負0)
曼徹斯特編碼 (位周期中心的向上跳變為0/下1)
差分曼徹斯特編碼 (每一位中心處有跳變,開始辯解有跳變為0,無跳變1)
帶通調制方法 : 調 幅 ( AM ):(0, f1) 。調 頻 ( FM ):(f1, f2) 。調 相 ( PM ):(0 , 180度) 。
正交振幅調制(QAM)物理層 下面 的 傳輸媒體 (介質): 不屬於任何一層 。包括有: 引導性傳輸媒體 :雙絞、同軸電纜、光纜 、 非引導性傳輸媒體 :短波、微波、紅外線。
信道復用技術 : 頻分復用 :(一樣的時間佔有不不同資源) ; 時分復用 :(不同時間使用同樣資源) ;統計時分復用、波分復用(WDM)、碼分復用(CDM)。
寬頻接入技術 : 非對稱數字用戶線 ADSL (Asymmetric Digital Subcriber Line)(用數字技術對現有的模擬電話用戶線進行改造)
三: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使用的 信道 有 兩種類型: * 點對點(PPP) 信道+ 廣播*信道
點對點信道的數據鏈路層的協議數據單元- -幀
數據鏈路層協議有許多, 三個基本問題 是共同的
封裝成楨
透明傳輸
差錯檢測
區域網的數據鏈路層拆成兩個子層,即 邏輯鏈路層(LLC) 子層+ 媒體接入控制(MAC) 子層;
適配器的作用:
計算機與外界區域網的連接是通過通信適配器,適配器本來是主機箱內插入的一塊網路介面板,又稱網路介面卡,簡稱( 網卡 )。
乙太網採用 無連接 的工作方式,對發送的數據幀 不進行編號 ,也不要求對方發回確認,目的站收到差錯幀就丟掉。
乙太網採用的協議是:具有 沖突檢測 的 載波監聽多點接入 ( CSMA/CD )。協議的要點是: 發送前先監聽,邊發送邊監聽,一旦發現匯流排出現了碰撞,就立即停止發送。
乙太網的硬體地址 , MAC 地址實際上就是適配器地址或者適配器標識符。 48位長 , 乙太網最短幀長:64位元組。爭用期51.2微秒。
乙太網適配器有 過濾 功能:只接收 單播幀,廣播幀,多播幀 。
使用 集線器 可以在 物理層 擴展乙太網(半雙工),使用 網橋 可以在 數據鏈路層 擴展乙太網(半雙工),網橋轉發幀時, 不改變幀 的源地址。網橋 優點 :對幀進行轉發過濾,增大 吞吐量 。擴大網路物理范圍,提高 可靠 性,可 互連 不同物理層,不同MAC子層和不同速率的乙太網。 網橋 缺點 :增加時延,可能產生廣播風暴。
透明網橋 : 自學習 辦法處理接收到的幀。
四:網路層
TCP/IP 體系中的網路層向上只提供簡單靈活的、無連接,盡最大努力交付的數據報服務。網路層不提供服務質量的承諾,不保證分組交付的時限, 進程 之間的通信的 可靠性 由 運輸層 負責。
一個IP地址在整個網際網路范圍內是唯一的,分類的 IP地址 包括A類( 1~126 )、B類( 128~191 )、C類( 192~223 單播地址)、D類( 多播 地址)。
分類的IP地址由 網路號欄位 和 主機號欄位 組成。
物理地址(硬體地址)是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使用的地址,而 IP 地址是網路層和以上各層使用的地址,是一種 邏輯地址 ,數據鏈路層看不見數據報的IP地址。
IP首部中的 生存時間 段給出了IP數據報在網際網路中經過的 最大路由器數 ,可防止IP數據報在互聯網中無限制的 兜圈 子。
地址解析協議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把IP地址解析為 硬體地址 ,它解決 同一個區域網的主機或路由器的IP地址和硬體地址的映射問題 ,是一種解決地址問題的協議。以目標IP地址為線索,用來定位一個下一個應該接收數據分包的網路設備對應的MAC地址。如果目標主機不再同一鏈路上時,可以通過ARP查找下一跳路由器的MAC地址,不過ARP只適用於IPV4,不能用於IPV6,IPV6中可以用ICMPV6替代ARP發送鄰居搜索消息。
路由選擇協議有兩大類: 內部網關 協議(RIP和OSPE)和 外部網關 協議(BGP-4)。
網際控制報文協議 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控制報文協議。是IP層協議,ICMP報文作為IP數據報的數據,加上首部後組成IP數據報發送出去,使用ICMP並不是實現了可靠傳輸。ICMP允許主機或者路由器 報告差錯 情況和 提供有關異常 的情況報告。
ICMP是一個重要應用是分組網間探測 PING
與單播相比,在一對多的通信中,IP多播可大大節約網路資源, IP多播使用D類地址,IP多播需要使用 網際組管理協議IGMP 和多播路由選擇協議。
五: 運輸層
網路層為主機之間提供邏輯通信,運輸層為應用進程之間提供端到端的邏輯通信。
運輸層有兩個協議 TCP和UDP
運輸層用一個 16位 埠號來標志一個埠。
UDP特點 :無連接、盡最大努力交付、面向報文、無擁塞控制、支持一對一,多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交互通信。首部開銷小。
TCP特點: 面向連接,每一條TCP連接只能是點對點、提供可靠的交付服務,提供全雙工通信、面向位元組流。
TCP用主機的IP地址加上主機上的埠號作為TCP連接的端點,這樣的端點就叫 套接字 。
流量控制 是一個 端到端 的問題,是接收端抑制發送端發送數據的速率,以方便接收端來得及接收。 擁塞控制 是一個全局性過程,涉及到所有的主機,所有的路由器,以及與降低網路傳輸性能有關的所有因素。
TCP擁塞控制採用四種演算法: 慢開始、擁塞避免、快重傳、快恢復 。
傳輸有 三個連接 :連接建立、數據傳送、連接釋放。
TCP連接建立採用三次握手機制,連接釋放採用四次握手機制。
六:應用層
文件傳送協議FTP 使用 TCP 可靠傳輸服務。FTP使用客戶伺服器方式,一個FTP伺服器進程可同時為多個客戶進程提供服務。在進行文件傳輸時,FTP的客戶和伺服器之間要建立兩個並行的TCP連接,控制連接和數據連接,實際用於傳輸文件的是 數據連接 。
萬維網 WWW 是一個大規模,聯機式的信息儲藏所,可以方便從網際網路上一個站點鏈接到另一個站點。
萬維網使用 統一資源定位符URL 來標志萬維網上的各種文檔,並使每一個文檔在整個網際網路的范圍內具有唯一的標識符 URL 。
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中進行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的集合。
例如,網路中一個微機用戶和一個大型主機的操作員進行通信,由於這兩個數據終端所用字元集不同,因此操作員所輸入的命令彼此不認識。為了能進行通信,規定每個終端都要將各自字元集中的字元先變換為標准字元集的字元後,才進入網路傳送,到達目的終端之後,再變換為該終端字元集的字元。當然,對於不相容終端,除了需變換字元集字元外還需轉換其他特性,如顯示格式、行長、行數、屏幕滾動方式等也需作相應的變換。
對等實體通常是指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中處於相同層次的信息單元。一般系統網路協議包括五個部分:通信環境,傳輸服務,詞彙表,信息的編碼格式,時序、規則和過程。
網路協議是由三個要素組成:
(1) 語義。語義是解釋控制信息每個部分的意義。它規定了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動作與做出什麼樣的響應。
(2) 語法。語法是用戶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與格式,以及數據出現的順序。
(3) 時序。時序是對事件發生順序的詳細說明。(也可稱為「同步」)。
人們形象地把這三個要素描述為:語義表示要做什麼,語法表示要怎麼做,時序表示做的順序。
④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可以從網路體系結構、網路組織、網路配置三個方面來描述,網路組織是從網路的物理結構和網路的實現兩方面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網路配置是從網路應用方面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的布局,硬體、軟體和通信線路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網路體系結構是從功能上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結構。
它是一個分層次的模塊式結構。
從宏觀角度著重剖析了它們之間的聯系,數據通信原理,各層的數據傳輸單元,各層數據封裝原理,以及共同的各層主要功能,各層主要功能實現原理、主要通信協議,以及相關的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
相互通信的兩個計算機系統必須高度協調工作才行,而這種「協調」是相當復雜的。
「分層」可將龐大而復雜的問題,轉化為若干較小的局部問題,而這些較小的局部問題就比較易於研究和處理。
(4)協議實體計算機網路擴展閱讀:
網路體系結構的設計考慮:
層次之間的先後次序、任務是按照什麼先後順序來完成、層次之間的通信介面、任務的每個步驟之間如何協調
網路體系結構分層的好處:
促進標准化、各層相互獨立,技術升級和擴展靈活性好、便於方案設計和維護
參考資料:
網路-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⑤ 什麼是協議,協議在計算機網路中的作用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
開放系統互聯協議中最早的協議之一,它為連接不同操作系統和不同硬體體系結構的互聯網路提供通信支持,是一種網路通用語言。TCP/IP協議定義了在互聯網路中如何傳遞、管理信息(文件傳送、收發電子郵件、遠程登錄等),並制定了在出錯時必須遵循的規則。
IPX/SPX(Internet Packet eXchange/Sequenced Packet eXchange)互聯網信息交換包/順序信息交換包
IPX和SPX是Novell NetWare協議棧的一部分,用於網路伺服器和工作站之間傳輸數據;IPX和SPX兩層協議造就了Novell網路的特色,幾乎成了Novell網的代名詞。
NetBIOS(Network Basic Input/Output System)網路基本輸入/輸出系統
網路會話層協議,管理數據交換和網路訪問。它向API(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應用程序介面)提供一組協調性命令,利用下一層網路服務將信息逐個節點地進行傳送,從而把應用程序與下層的網路操作系統加以隔離。
NetBEUI(NetBIOS Extended User Interface)NetBIOS用戶擴展介面
用於LAN Manager、LAN Server、Windows for Workgroups和Windows NT等的NetBIOS增強版本,它確定了傳送幀格式並增加了許多功能。
開放系統互聯(OSI)模型是由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於1984年提出的一種標准參考模型,是一種關於由不同供應商提供的不同設備和應用軟體之間的網路通信的概念性框架結構。現在它被公認為是計算機通信和 internet 網路通信的一種基本結構模型。當今使用的大多數網路通信協議都是基於 OSI 模型結構。OSI 模型將通信處理過程定義為七層,並將網路計算機間的移動信息任務劃分為七個更小的、更易管理的任務組。各個任務或任務組被分配到 ISO 參考模型各層。各層相對獨立(self-contained),從而使得分配到各層的任務能夠獨立實現。這樣當其中一層提供的某解決方案更新時,它不會影響其它層。
ISO 定義了基於 OSI 模型的 internet 網路通信協議組,基本上由歐洲國家提出。
主要協議
應用層(Application)
--------------------------------------------------------------------------------
ACSE:關聯控制服務元素 (ACSE:Association Control Service Element)
CMIP:通用管理信息協議 (CMIP:Comm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rotocol)
CMIS:通用管理信息服務 (CMIS:Comm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CMOT:TCP/IP 上的 CMIP (CMOT:CMIP over TCP/IP)
FTAM:文件傳輸訪問和管理 (FTAM:File Transfer Access and Management)
ROSE:遠程操作服務元素 (ROSE:Remote Operation Service Element)
RTSE:可靠傳輸服務元素協議 (RTSE:Reliable Transfer Service Element Protocol)
VTP:ISO虛擬終端協議 (VTP:ISO Virtual Terminal Protocol ISO)
X.400:信息處理服務協議 (X.400:Message Handling Service Protocols)
X.500:目錄訪問服務協議 (X.500:Directory Access Service Protocol - DAP)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
ASN.1: 抽象語法標記 (ASN.1:Abstract Syntax Notation One)
ISO-PP:ISO表示層協議 (ISO-PP:OSI Presentation Layer Protocol)
會話層(Session Layer)
--------------------------------------------------------------------------------
ISO-SP:ISO會話層協議 (ISO-SP:OSI Session Layer Protocol)
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
--------------------------------------------------------------------------------
ISO-TP:OSI傳輸層協議 - TP0、TP1、TP2、TP3、TP4 (ISO-TP:OSI Transport Protocols - TP0、TP1、TP2、TP3、TP4)
網路層 (Network Layer)
--------------------------------------------------------------------------------
CONP:面向連接網路協議 (CONP:Connection-Oriented Network Protocol)
ES-IS:終端系統和中間系統路由交換協議 (ES-IS:End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 Routing Exchange protocol)
IDRP:域間路由選擇協議 (IDRP:Inter-Domain Routing Protocol)
IS-IS:中間系統到中間系統協議 (IS-IS: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
ISO-IP CLNP:無連接網路協議 (ISO-IP CLNP:Connectionless Network Protocol)
數據鏈路層 (Data Link)
--------------------------------------------------------------------------------
HDLC:高級數據鏈路控制協議 (HDLC:High Level Data Link Control protocol)
LAPB:平衡鏈路訪問過程 (LAPB:Link Access Procere Balanced for X.25平衡鏈路訪問過程)
⑥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協議
網路上的計算機之間又是如何交換信息的呢?就像我們說話用某種語言一樣,在網路上的各台計算機之間也有一種語言,這就是網路協議,不同的計算機之間必須使用相同的網路協議才能進行通信。
網路協議是網路上所有設備(網路伺服器、計算機及交換機、路由器、防火牆等)之間通信規則的集合,它定義了通信時信息必須採用的格式和這些格式的意義。大多數網路都採用分層的體系結構,每一層都建立在它的下層之上,向它的上一層提供一定的服務,而把如何實現這一服務的細節對上一層加以屏蔽。一台設備上的第 n層與另一台設備上的第n層進行通信的規則就是第n層協議。在網路的各層中存在著許多協議,接收方和發送方同層的協議必須一致,否則一方將無法識別另一方發出的信息。網路協議使網路上各種設備能夠相互交換信息。常見的協議有:TCP/IP協議、IPX/SPX協議、NetBEUI協議等。在區域網中用得的比較多的是IPX/SPX.。用戶如果訪問Internet,則必須在網路協議中添加TCP/IP協議。
TCP/IP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簡寫,中文譯名為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路協議)協議, TCP/IP(傳輸控制協議/網間協議)是一種網路通信協議,它規范了網路上的所有通信設備,尤其是一個主機與另一個主機之間的數據往來格式以及傳送方式。TCP/IP是INTERNET的基礎協議,也是一種電腦數據打包和定址的標准方法。在數據傳送中,可以形象地理解為有兩個信封,TCP和IP就像是信封,要傳遞的信息被劃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塞入一個TCP信封,並在該信封面上記錄有分段號的信息,再將TCP信封塞入IP大信封,發送上網。在接受端,一個TCP軟體包收集信封,抽出數據,按發送前的順序還原,並加以校驗,若發現差錯,TCP將會要求重發。因此,TCP/IP在INTERNET中幾乎可以無差錯地傳送數據。 對普通用戶來說,並不需要了解網路協議的整個結構,僅需了解IP的地址格式,即可與世界各地進行網路通信。
IPX/SPX是基於施樂的XEROX』S Network System(XNS)協議,而SPX是基於施樂的XEROX』S SPP(Sequenced Packet Protocol:順序包協議)協議,它們都是由novell公司開發出來應用於區域網的一種高速協議。它和TCP/IP的一個顯著不同就是它不使用ip 地址,而是使用網卡的物理地址即(MAC)地址。在實際使用中,它基本不需要什麼設置,裝上就可以使用了。由於其在網路普及初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得到了很多廠商的支持,包括microsoft等,到現在很多軟體和硬體也均支持這種協議。
NetBEUI即NetBios Enhanced User Interface ,或NetBios增強用戶介面。它是NetBIOS協議的增強版本,曾被許多操作系統採用,例如Windows for Workgroup、Win 9x系列、Windows NT等。NETBEUI協議在許多情形下很有用,是WINDOWS98之前的操作系統的預設協議。總之NetBEUI協議是一種短小精悍、通信效率高的廣播型協議,安裝後不需要進行設置,特別適合於在「網路鄰居」傳送數據。所以建議除了TCP/IP協議之外,區域網的計算機最好也安上NetBEUI協議。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如果一台只裝了TCP/IP協議的WINDOWS98機器要想加入到WINNT域,也必須安裝NetBEUI協議。
一個網路協議至少包括三要素:
語法 用來規定信息格式;
語義 用來說明通信雙方應當怎麼做;
時序 詳細說明事件的先後順序。
⑦ 計算機網路的幾個名詞解釋
1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2 網路拓撲結構是指用傳輸媒體互聯各種設備的物理布局.
3 區域網(Local Area Network),簡稱LAN,是指在某一區域內由多台計算機互聯成的計算機組。「某一區域」指的是同一辦公室、同一建築物、同一公司和同一學校等,一般是方圓幾千米以內。區域網可以實現文件管理、應用軟體共享、列印機共享、掃描儀共享、工作組內的日程安排、電子郵件和傳真通信服務等功能。區域網是封閉型的,可以由辦公室內的兩台計算機組成,也可以由一個公司內的上千台計算機組成。
4 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97年ISO頒布的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從低到高分七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5 網路體系(Network Architecture):是為了完成計算機間的通信合作,把每台計算機互連的功能劃分成有明確定義的層次,並規定了同層次進程通信的協議及相鄰之間的介面及服務.
6 利用「實體」這個抽象的名詞表示任何可以發送或接收信息的硬體或軟體進程。在許多情況下,實體就是一個特定的軟體模塊。
7 網路協議是網路上所有設備(網路伺服器、計算機及交換機、路由器、防火牆等)之間通信規則的集合,它規定了通信時信息必須採用的格式和這些格式的意義。
8 TCP/IP 是供已連接網際網路的計算機進行通信的通信協議
TCP/IP 指傳輸控制協議/網際協議
TCP/IP 定義了電子設備(比如計算機)如何連入網際網路,以及數據如何在它們之間傳輸的標准。
不好意思了,就知道這么多,其它的你自己在去查查吧。
⑧ 實體、協議的定義,實體、協議、服務三者之間的關系,簡述源主機怎樣通過路由器訪問目的主機
你這個應該是某課本上的東西。課本版本不同,編者不同,答案也不同。
而且這問題太大了點。
實體,可以理解為具體的設備,計算機之類的終端、路由器交換機之類的連接設備都是實體。
協議,實體之間溝通的標准,可以理解為類似語言的東西。通常認為包含語法、語義、時序。
服務,可以認為是網路具體提供的功能,例如DNS和E-Mail。
源主機通過路由器訪問目的主機,得看你訪問目的主機要干什麼了。
簡單點說,就是個路由選擇的操作,我就不信你能問出這問題來,就沒學過路由選擇
⑨ 計算機網路中五層協議它們分別的主要功能是什麼它們具體分別是在哪裡(從硬體層面上談)實現的
1,物理層;其主要功能是:主要負責在物理線路上傳輸原始的二進制數據。
2、數據鏈路層;其主要功能是:主要負責在通信的實體間建立數據鏈路連接。
3、網路層;其主要功能是:要負責創建邏輯鏈路,以及實現數據包的分片和重組,實現擁塞控制、網路互連等功能。
4、傳輸層;其主要功能是:負責向用戶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務,實現流量控制以及差錯控制。
5、應用層;其主要功能是:為應用程序提供了網路服務。
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是由計算機硬體(如網卡)實現的,網路層和傳輸層由操作系統軟體實現,而應用層由應用程序或用戶創建實現。
(9)協議實體計算機網路擴展閱讀:
應用層是體系結構中的最高層。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要。這里的進程就是指正在運行的程序。
應用層不僅要提供應用進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換
和遠地操作,而且還要作為互相作用的應用進程的用戶代理,來完成一些為進行語義上有意義的信息交換所必須的功能。應用層直接為用戶的應用進程提供服務。
傳輸層的任務就是負責主機中兩個進程之間的通信。網際網路的傳輸層可使用兩種不同協議:即面向連接的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無連接的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面向連接的服務能夠提供可靠的交付,但無連接服務則不保證提供可靠的交付,它只是「盡最大努力交付」。這兩種服務方式都很有用,備有其優缺點。在分組交換網內的各個交換結點機都沒有傳輸層。
網路層負責為分組交換網上的不同主機提供通信。在發送數據時,網路層將運輸層產生的報文段或用戶數據報封裝成分組或包進行傳送。
在TCP/IP體系中,分組也叫作IP數據報,或簡稱為數據報。網路層的另一個任務就是要選擇合適的路由,使源主
機運輸層所傳下來的分組能夠交付到目的主機。
⑩ 計算機網路協議
計算機網路的最大特點是通過不同的通信介質把不同廠家、不同操作系統的計算機和其他相關設備(例如列印機、傳達室感器等)連接在一起,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共享軟硬體資源和進行信息傳輸。然而,如何實現不同傳輸介質上的不同軟硬體資源之間的通令共享呢?這就需要計算機與相關設備按照相同的協議,也就是通信規則的集合來進行通信。這正如人類進行通信、交談時要使用相同的語言一樣。
網路協議(Network Protcol)是計算機網路中互相通信的對等實體間交換信息時所必須遵守的規則的集合。當前的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是以TCP/IP協議為主的Internet結構。對等實體通常是指在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中處於相同層次的通信協議進程。網路協議為傳輸的信息宣言嚴格的格式(語法)和傳輸順序(文法)。而且還定義所傳輸信息的詞彙表和這些詞彙所表示的意義(語義)。
既然談到Internet網路,那我們就來看一下網路協議與Internet網路的關系:
Internet網路體系結構以TCP/IP協議為核心。其中IP協議用來給各種不同的通信子網或區域網提供一個統一的互連平台,TCP協議則用來為應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和控制功能。
事實上,Internet並不是一個實際的物理網路或獨立的計算機網路,它是世界上各種使用統一TCP/IP協議的網路的互連。TCP/IP協議分為4層(通信子網層、網路層、運輸層和應用層)
1、通信子網層(subnetwork layer)
TCP/IP協議的通信子網層與OSI協議的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以及網路層的一部分相對應。該層中所使用的協議為各通信子網本身固有的協議,例如乙太網的802.3協議、令牌環網的802.5協議有及分組交互網的X.25協議等。通信子網層的作用是傳輸經網路層處理過的消息。
2、網路層(internet layer)
網路層所使用的協議是IP協議。它把運輸層送來的消息組裝成IP數據包,並把IP數據包傳遞給通信子網層。IP協議提供統一的IP數據格式,以消除各通信子層的差異,從而為信息發送方和接收方提供透明通道。
網路層的主要功能是:①Internet全網址的識別與管理;②IP數據包路由功能;③發送或接收時例IP數據包的長度與通信子網所允許的數據包長度相匹配,例如,乙太網所傳輸的幀長為1500位元組,而ARPA網所傳輸的數據包長1008位元組。當乙太網上的數據幀通過網路層IP協議轉達發給ARPA網時,就要進行數據幀的分解處理。
3、運輸層(transport layer)
運輸層為應用程序提供端到羰通信功能。運輸層有3個主要協議,即傳輸控制的協議(TCP)、用戶數據報協議(UDP)和互連網控制消息協議(ICMP)。
4、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為用戶提供所需要的各種服務。它提供的主要服務有:過程登錄,用戶可以使用異地主機;文件傳輸,用戶可在不同主機之間傳輸文件;電子郵件,用戶可通過主機和終羰互相發送信件;Web伺服器,發布和訪問具有超文本格式HTML的各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