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第1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為計算機網路發展的萌芽階段。
其主要特徵是:為了增加系統的計算能力和資源共享,把小型計算機連成實驗性的網路。第一個遠程分組交換網叫ARPANET,是由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實現了由通信網路和資源網路復合構成計算機網路系統。
2.第2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是區域網絡(LAN)發展的重要階段。
其主要特徵為:區域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開始進入產業部門。區域網技術是從遠程分組交換通信網路和I/O匯流排結構計算機系統派生出來的。
1976年,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乙太網(Ethernet),它成功地採用了夏威夷大學ALOHA無線電網路系統的基本原理,使之發展成為第一個匯流排競爭式區域網絡。
3.第3階段: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計算機區域網絡的發展時期。
其主要特徵是:區域網絡完全從硬體上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
計算機區域網及其互連產品的集成,使得區域網與局域互連、區域網與各類主機互連,以及區域網與廣域網互連的技術越來越成熟。綜合業務數據通信網路(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標志著區域網絡的飛速發展。
4.第4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現在是計算機網路飛速發展的階段。
其主要特徵是:計算機網路化,協同計算能力發展以及全球互連網路(Internet)的盛行。計算機的發展已經完全與網路融為一體,體現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口號。
拓展資料: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計算機網路向用戶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兩個,即連通性和共享。
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B.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中國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是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早期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但受益於計算機網路設備行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以及下游需求市場不斷擴大,我國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發展十分迅速。
近兩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的逐漸消退,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獲得良好發展機遇,中國已成為全球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重點發展市場。
(2)計算機網路發展的階段簡答擴展閱讀
從單個網路ARPAnet向互聯網發展:1969年美國國防部創建了第一個分組交換網ARPAnet只是一個單個的分組交換網,所有想連接在它上的主機都直接與就近的結點交換機相連,它規模增長很快。
到70年代中期,人們認識到僅使用一個單獨的網路無法滿足所有的通信問題。於是ARPA開始研究很多網路互聯的技術,這就導致後來的互聯網的出現。
1983年TCP/IP協議稱為ARPAnet的標准協議。同年,ARPAnet分解成兩個網路,一個進行試驗研究用的科研網ARPAnet,另一個是軍用的計算機網路MILnet。1990,ARPAnet因試驗任務完成正式宣布關閉。
C. 計算機網路發展經歷了哪三個階段
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發展階段:1946-1956年電子管計算機的時代,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它由馮·諾依曼設計的,運算速度慢還沒有人快,是計算機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第二個發展階段:1956-1964年晶體管的計算機時代:操作系統。
第三個發展階段:1964-1970年集成電路與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時代。
第四個發展階段:1970-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時代。
計算機發明者約翰·馮·諾依曼。計算機是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
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范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一般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3)計算機網路發展的階段簡答擴展閱讀:
計算機的應用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正在日益改變著傳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式,推動著社會的科學計算。
科學計算是計算機最早的應用領域,是指利用計算機來完成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中提出的數值計算問題。在現代科學技術工作中,科學計算的任務是大量的和復雜的。
利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高、存儲容量大和連續運算的能力,可以解決人工無法完成的各種科學計算問題。例如,工程設計、地震預測、氣象預報、火箭發射等都需要由計算機承擔龐大而復雜的計算量。
D.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的四個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的四個階段如下:
第一階段: 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為計算機網路發展的萌芽階段。其主要特徵是:為了增加系統的計算能力和資源共享,把小型計算機連成實驗性的網路。第一個遠程分組交換網叫ARPANET,是由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實現了由通信網路和資源網路復合構成計算機網路系統。
標志計算機網路的真正產生,ARPANET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
第二階段: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是區域網絡(LAN)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主要特徵為:區域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開始進入產業部門。區域網技術是從遠程分組交換通信網路和I/O匯流排結構計算機系統派生出來的。
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乙太網(Ethernet),它成功地採用了夏威夷大學ALOHA無線電網路系統的基本原理,使之發展成為第一個匯流排競爭式區域網絡。
英國劍橋大學計算機研究所開發了著名的劍橋環區域網(Cambridge Ring)。這些網路的成功實現,一方面標志著區域網絡的產生,另一方面,它們形成的乙太網及環網對以後區域網絡的發展起到導航的作用。
第三階段: 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計算機區域網絡的發展時期。其主要特徵是:區域網絡完全從硬體上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
計算機區域網及其互連產品的集成,使得區域網與局域互連、區域網與各類主機互連,以及區域網與廣域網互連的技術越來越成熟。綜合業務數據通信網路(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標志著區域網絡的飛速發展。
第四階段: 20世紀90年代初至現在是計算機網路飛速發展的階段,其主要特徵是:計算機網路化,協同計算能力發展以及全球互連網路(Internet)的盛行。
計算機的發展已經完全與網路融為一體,體現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口號。
目前,計算機網路已經真正進入社會各行各業,為社會各行各業所採用。另外,虛擬網路FDDI及ATM技術的應用,使網路技術蓬勃發展並迅速走向市場,走進平民百姓的生活。
(4)計算機網路發展的階段簡答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
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
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E.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
(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特點:
計算機網路主要是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從20世紀50年代起步至今已經有5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因為計算機主機相當昂貴,而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相對便宜,為了共享計算機主機資源和進行信息的綜合處理,形成了第一代的以單主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
在第一代計算機網路中,因為所有的終端共享主機資源,因此終端到主機都單獨佔一條線路,所以使得線路利用率低,而且因為主機既要負責通信又要負責數據處理,因此主機的效率低,而且這種網路組織形式是集中控制形式,所以可靠性較低,如果主機出問題,所有終端都被迫停止工作.面對這樣的情況,當時人們提出這樣的改進方法,就是在遠程終端聚集的地方設置一個終端集中器,把所有的終端聚集到終端集中器,而且終端到集中器之間是低速線路,而終端到主機是高速線路,這樣使得主機只要負責數據處理而不要負責通信工作,大大提高了主機的利用率.
第二階段(以通信子網為中心的主機互聯)特點: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計算機網路不再極限於單計算機網路,許多單計算機網路相互連接形成了有多個單主機系統相連接的計算機網路,
這樣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網路體系有兩個特點:
①多個終端聯機系統互聯,形成了多主機互聯網路
②網路結構體系由主機到終端變為主機到主機
後來這樣的計算機網路體系在慢慢演變,向兩種形式演變,第一種就是把主機的通信任務從主機中分離出來,由專門的CCP(通信控制處理機)來完成,CCP組成了一個單獨的網路體系,我們稱它為通信子網,而在通信子網連基礎上接起來的計算機主機和終端則形成了資源子網,導致兩層結構體現出現.第二種就是通信子網逐規模漸擴大成為社會公用的計算機網路,原來的CCP成為了公共數據通用網.
第三階段(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特點: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網路的逐漸普及,各種計算機網路怎麼連接起來就顯得相當的復雜,因此需要把計算機網路形成一個統一的標准,使之更好的連接,因為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就顯得相當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了體系結構標准化的計算機網路.
為什麼要使計算機結構標准化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因為為了使不同設備之間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更加緊密.第二個就是因為體系結構標准化是為了更好的實現計算機網路的資源共享,所以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F.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俞哪幾個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過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20世紀50年代 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
第二階段 20世紀60年代末 多個自主功能的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形成資源共享的計算機網路。
第三階段 20世紀70年代末 形成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
第四階段 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 向互連、高速、智能化方向發展的計算機網路。
第一階段: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形成了初級的計算機網路模型。此階段網路應用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這個階段的網路嚴格說來仍然是多用戶系統的變種。美國在1963年投入使用的飛機定票系統SABBRE-1就是這類系統的代表。
第二階段:在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基礎上,實現了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完整的計算機網路。此階段網路應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網路數據共享和網路硬體設備共享。這個階段的里程碑是美國國防部的ARPAnet網路。目前,人們通常認為它就是網路的起源,同時也是Internet的起源
第三階段:計算機解決了計算機聯網與互連標准化的問題,提出了符合計算機網路國際標準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 RM)」,從而極大地促進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此階
段網路應用已經發展到為企業提供信息共享服務的信息服務時代。具有代表性的系統是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NSFnet。
第四階段:計算機網路向互連、高速、智能化和全球化發展,並且迅速得到普及,實現了全球化的廣泛應用。代表作是Internet。
二、計算機網路的發展趨勢
l 向開放式的網路體系結構發展:使不同軟硬體環境、不同網路協議的網可以互連,真正達到資源共享、數據通信和分布處理的目標。
l 向高性能發展:追求高速、高可靠和高安全性,採用多媒體技術,提供文本、聲音、圖像、視頻等綜合性服務。
l 向計算機網路智能化發展:提高網路的性能和提供綜合的多功能服務,並更加合理地進行網路各種業務的管理,真正以分布和開放的形式向用戶提供服務
G.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經過哪幾個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1、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其特點是計算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圍繞中心計算機分布在各處,呈分層星型結構,各終端通過通信線路共享主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計算機的主要任務還是進行批處理,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分時系統後,則具有互動式處理和成批處理能力。2、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網由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組成,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不僅共享通信子網的資源,還可共享資源子網的硬體和軟體資源。網路的共享採用排隊方式,即由結點的分組交換機負責分組的存儲轉發和路由選擇,給兩個進行通信的用戶段續(或動態)分配傳輸帶寬,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線路的利用率,非常適合突發式的計算機數據。3、形成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了一個能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的標准框架—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4、高速計算機網路:其特點是採用高速網路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的實現,多媒體和智能型網路的興起。特點:第一階段為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特點是由單個具有自主處理功能的計算機和多個沒有自主處理功能的終端組成網路。第二階段為計算機-計算機網路,特點是由具有自主處理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組成獨立的網路系統。第三階段為開放式標准化網路,特點是由多個計算機組成容易實現網路之間互相連接的開放式網路系統。第四階段為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與高速網路技術的發展,特點是網路系統具備高度的可靠性與完善的管理機。
H. 簡述計算機網路發展的主要階段及其各階段的特徵
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特點是由單個具有自主處理功能的計算機和多個沒有自主處理功能的終端組成網路.
第二階段為計算機-計算機網路,特點是由具有自主處理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組成獨立的網路系統.
第三階段為開放式標准化網路,特點是由多個計算機組成容易實現網路之間互相連接的開放式網路系統.
第四階段為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與高速網路技術的發展,特點是網路系統具備高度的可靠性與完善的管理機
I.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四個發展史
追溯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它的演變可概括地分成四個階段:
(1)網路雛形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2)網路初級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主機互聯,多個獨立的主計算機通過線路互聯構成計算機網路,無網路操作系統,只是通信網。60年代後期,ARPANET網出現,稱為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3)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乙太網產生,ISO制定了網路互連標准OSI,世界上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迅猛發展,這階段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4)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計算機網路向綜合化高速化發展,同時出現了多媒體智能化網路,發展到現在,已經是第四代了。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就是以千兆位傳輸速率為主的多媒體智能化網路。
拓展資料: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 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J.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其特點是計算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圍繞中心計算機分布在各處,呈分層星型結構,各終端通過通信線路共享主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計算機的主要任務還是進行批處理,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分時系統後,則具有互動式處理和成批處理能力。
2、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網由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組成,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不僅共享通信子網的資源,還可共享資源子網的硬體和軟體資源。網路的共享採用排隊方式,即由結點的分組交換機負責分組的存儲轉發和路由選擇,給兩個進行通信的用戶段續(或動態)分配傳輸帶寬,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線路的利用率,非常適合突發式的計算機數據。
3、形成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了一個能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的標准框架—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
4、高速計算機網路:其特點是採用高速網路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的實現,多媒體和智能型網路的興起。
特點:
第一階段為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特點是由單個具有自主處理功能的計算機和多個沒有自主處理功能的終端組成網路。
第二階段為計算機-計算機網路,特點是由具有自主處理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組成獨立的網路系統.。
第三階段為開放式標准化網路,特點是由多個計算機組成容易實現網路之間互相連接的開放式網路系統.。
第四階段為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與高速網路技術的發展,特點是網路系統具備高度的可靠性與完善的管理機 。
(10)計算機網路發展的階段簡答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1、根據網路的交換功能分為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和混合交換;
2、根據網路的拓撲結構可以分為星型網、樹型網、匯流排網、環型網、網狀網等;
3、根據網路的通信性能可以分為資源共享計算機網路、分布式計算機網路和遠程通信網路;
4、根據網路的覆蓋范圍與規模可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和廣域網;
5、根據網路的使用范圍分為公用網和專用網。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
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