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我們的網路是怎樣連接傳播數據的
擴展閱讀
手機做身份證軟體 2025-09-26 05:51:12
對網路安全宣傳周的發言 2025-09-26 05:03:40

我們的網路是怎樣連接傳播數據的

發布時間: 2022-10-20 22:05:29

㈠ 網路是怎麼傳信息的

網路是怎樣傳遞信息的?其實他只是數學邏輯符號一零的邏輯演化,通過零跟一不同的變化來傳輸特殊的類似密碼的東西,到對方再通過解密來達到,那麼他這個密碼本就屬於我們所謂的網路協議。再上升一層的話,就是所謂的數據包之間的傳送。再上升就是我們所謂的文字語音視頻所能可見的一種傳送。僅代表個人觀點。

㈡ 數據包是如何在網路中傳輸的

數據傳輸過程如下:(如qq)
在發送主機A上,發送的數據經過應用層時,應用層對數據進行了包裝,它在要傳輸的數據上加了一個應用層首部AH後,繼續向傳輸層傳送。
傳輸層接收到應用層的數據後,將數據+應用層AH當做數據,給它進行包裝,加上自己的首部,此時的數據變為數據+應用層AH+傳輸層PH,繼續向會話層傳送。
依此類推,數據每傳遞一層,便增加相應協議的首部。
直到傳輸至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將加了自己首部的數據交給物理層後,轉換為高低跳躍的比特流,這時候的數據才能在線路上傳輸。

㈢ 網路數據靠什麼傳輸的

網路傳輸介質是網路中發送方與接收方之間的物理通路,它對網路的數據通信具有一定的影響。常用的傳輸介質有: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無線傳輸媒介。

㈣ 網路是如何連接的

網路是如何連接的

從瀏覽器輸入一個網址到瀏覽器返回響應這中間發生了什麼?即假設把整個網路當做一個黑盒,輸入是url,輸出的是response,那麼在這個黑盒裡面發生了什麼?一串url是怎麼請求到網路上的資源的?我們都知道tcp/ip協議,但是他們在整個網路傳輸過程中,具體承擔什麼角色?他們的原理是什麼?對於tezign而言,為什麼切換不同的host就能訪問到不同的環境,都知道是dns,雖然訪問的是相同的域名,但是在不同的host下被解析成不同的ip,進而訪問到不同的機器上。但是ip是怎麼找到機器的?應用程序發送的數據是怎麼被傳輸到伺服器上的等等,這中間的過程其實都是非常復雜的。

以Tezign的一個url為例( https://vms-service.tezign.com/material/dam/public/query-common-dic )

當在瀏覽器或者終端等地方輸入這個url,整個請求流程應該如下所示

注意到最前面是https,所以是使用加密的http協議訪問Web伺服器 vms-service.tezign.com 則是被請求的域名 material/dam/public/query-common-dic 則是請求的資源 在這里指的是materila的有結果介面, 當點擊Enter時候, 瀏覽器會根據當前系統版本及設置生成如下的一段Http request,

如果直接輸入的ip則可以跳過這步。伺服器是不知道域名的,域名說白了就是全網共同維護的DNS。

通過DNS查詢ip的操作稱做域名解析,流程為:

每台計算機上都自帶了一個DNS客戶端,由客戶端生成查詢信息(如果瀏覽器訪問速度較慢的話,可以嘗試加上114這個dns)

114.114.114.114 為國內通過的DNS解析伺服器,訪問國內網址好一點

8.8.8.8 為google提供的全球通過DNS解析,訪問國外網址好一點

會首先發送到最近的一台DNS伺服器,如果最近一台沒有相應的域名信息,則根據域名分層進行查找,如vms-service.tezign.com ,這個域名後面其實是隱藏了/. 所以會先發到跟DNS伺服器,在跟服務裡面找到com的地址,然後com的伺服器裡面保存了tezign的信息,將請求進一步轉發到tezign,tezign裡面找到vms-service,然後再進行返回(這裡面澄清一下所謂的全球的只有13台根伺服器,🇺🇸佔了9台,美國可以隨時斷中國的網路,純屬扯斷,並且13台也只是一個泛化的概念,真實的機器可能幾百幾千台鏡像伺服器分布世界各地,中國也是負責F、I、K、L根鏡像伺服器的管理 )

Class: 網路類型 互聯網為IN

記錄類型: A表示的是IP地址

<colgroup><col width="200"><col width="100"><col width="100"><col width="149"></colgroup>
|

域名

|

Class

|

記錄類型

|

響應數據

|
|

vms-service.tezign.com

|

IN

|

A

|

10.80.82.192(env4)

|

首先我們要明確 應用程序並不具備發送任何信息到網路上的能力,包括協議棧也不具備。真正能發的是網卡,但是網卡只認識 0跟1,所以應用程序想要發送的信息,需要經過協議棧進行包裝。

網路中傳輸的最小單位是包:

對於TCP/IP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發快遞時候 TCP是快遞單 IP是快遞盒。

快遞單上描述了雙方的各種信息,而快遞盒決定了裡面發送的物品不能超過快遞盒的容量

套接字(Socket)是一個虛擬概念,他的實體其實是各種通信控制信息(簡單的理解就是ip:port),通過兩個套接字可以實現端與端的通信(一台機器上可能同時存在多個socket,但是一個埠同時只能存在一個socket,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tomcat異常退出後 再次啟動報埠被佔用的原因,socket未關閉 埠未被釋放 無法進行下次通信)

要想實現雙方通信必須通信雙方交換各自的同學控制信息(典型的信息ip、port),就像發郵件或者快遞一樣,必填發送人地址 接收方地址,這樣接收方就能根據發送人地址進行回信。

連接的實際操作如下:

根據發送數據量的長度,還有每個包能發送的最大數據量(MSS),就可以算出這次請求發送了多個包,每個包發送的位數是多少到多少。(抓包工具 wireshark )

可以看到滑鼠選中這行seq為20269 len為135,所以第二行seq我20269+135=20404 ack全部為11代表全部為發送或者接收(也可以注意到前面的source與dst 分別代表著發送與接收的ip)

可以看到source與dst分別與上面相反,代表著上面的響應或者發送,可以看到ACK為20404 seq為11正好跟上面完全相反。

他們之間的規律是seq 代表著發送方發送的數據起始位數(第一次發送的起始位並不是0或者1而是一個隨機數),ack代表著接收方接收到的位數+1(如ack為1000則代表接收了999的數據下一次希望接收到1000開頭的數據)

在這里可能很多人想到了三次握手四次揮手,但是不必糾結為什麼是三次,兩次不行嗎。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數據的安全有效傳輸。

三次握手:

目的: 連接到伺服器的指定埠,並建立TCP連接,同步雙方的序列號和確認號並交換TCP窗口信息

1、第一次握手 客戶端發送一個沒有數據的包(tcp頭 syn = 1 seq = x)給服務端, 代表客戶端進入syn-send(同步已發送)狀態

2、第二次握手 服務端接收報文後,如果同意建立連接會返回一個syn = 1 seq = y = x+1 ack = x +1的數據包,代表服務端也進入syn-send(同步已收到)

3、第三次握手 客戶端接收到服務端的響應後 再次給服務端發送 seq = x + 1 ack = y+1 代表客戶端收到服務端的確認信息,並再次發送給服務端表示 我確認了你的確認 這時雙方都進入 ESTABLISHED狀態,雙方可以傳輸數據了

為什麼客戶端要發送兩次請求給服務端?

第二次返回給服務端的確認信息之前,其實雙方已經都是處於syn-send狀態 已經可以開始通信了,但是因為存在數據丟失(丟包),所以存在重試機制,如果第一次請求失敗,會在一段時間後重試第二次,如果恰好第一次失敗是網路問題或者其他臨時阻塞問題,那麼就會產生同時兩個請求並且 第二次重試的正確請求可能會被遺棄,數據返回到被客戶端放棄的第一次失敗請求上。

刪除階段 可能客戶端主動斷開,也可能服務端主動斷開。

四次揮手:

以客戶端主動發起斷開連接為例

1、第一次揮手:客戶端發送FIN =1 給服務端,表示我沒數據發了,你還有沒有數據發?沒數據就👋🏻了

2、第二次揮手:伺服器發送ACK = 1 表示我收到你的消息了,但是要不要關閉 我還要看一下數據還要不要發,先給你回個信,你先等一會

3、第三次揮手:服務端發送FIN = 1 表示我沒數據了,你關吧

4、第四次揮手:客戶端發送 ACK = 1 表示我關好了 你也關吧。

可能有人覺得第二次揮手是不是沒有必要 可以將第二次跟第三次揮手結合到一個包發送這樣效率不是更高嗎,其實這裡面也有一個問題存在就是,服務端接收到客戶端發送的關閉請求後 並不會立即關閉,但是也不能客戶端傻等著,必須要立即返回一個應答ack 表示信息收到,否則的話 客戶端可能會重發該信息。

整體流程如下:

上面的傳輸 僅僅只是指的將數據通過協議棧組裝成包,通過網卡轉換為光或者電信號進行發送,而從網卡到伺服器這段,則是需要整個互聯網的協助。比如我們在weWork發送的一條信息, 它的旅程應該是在被組裝成包之後,首先會通過ip找到最近的路由器,也就是weWork的路由器,weWork的路由器再會根據包裡面目標地址的ip查找到下一個路由地址 並覆蓋掉包裡面之前的MAC地址(也可以稱為改寫),就這樣通過乙太網依次傳遞直到發送到最終目的地。

操作跟客戶端相反,由網卡接收到光或者電信號,並將其轉換為數字信號0跟1。轉換完成後會檢查包的格式,有沒有被分片,及是否自己為接收方等等信息。

如果都符合的話,數據會被交到tcp模塊進行處理,根據ip port等信息確定該數據是傳輸給哪個套接字的,找到後將數據read到應用程序。

㈤ 無論使用計算機做什麼,都離不開數據的傳輸,互聯網是怎樣傳輸數據的

無論使用計算機做什麼,都離不開數據的傳輸。在上網的時候,瀏覽一個網頁,網頁伺服器要把網頁的數據發給你;發電子郵件,你的計算機要把郵件的數據發給電子郵件伺服器,電子郵件伺服器還要把這些數據發給接收者的計算機;看一段視頻,視頻的數據也要通過網路傳輸到用戶的計算機。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龐大的數據在網路上流通,互聯網線路的繁忙程度可能並不亞於世界上最繁忙的十字路口。

總結:

為了保證全世界數十億台計算機中的任意兩台之間都可以建立聯系,在互聯網上傳輸數據絕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需要做很多工作才可以使這個迷宮一樣復雜的交通系統每天都正常運轉。

㈥ 數據是如何在網路上傳輸的

我們電腦上的數據,是如何「走」到遠端的另一台電腦的呢?這是個最基礎的問題,可能很多人回答不上來,盡管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網路。這里我們以一個最簡單的「ping」命令,來解釋一個數據包「旅程」。

假設:我的電腦A,向遠在外地的朋友電腦B傳輸數據,最簡單的就是「ping」一下,看看這個傢伙的那一端網路通不通。A與B之間只有一台路由器。(路由器可能放在學校,社區或者電信機房,無所謂,基本原理是一樣的)

具體過程如下------
1.「ping」命令所產生的數據包,我們歸類為ICMP協議。說白了就是向目的地發送一個數據包,然後等待回應,如果回應正常則目的地的網路就是通的。當我們輸入了「ping」命令之後,我們的機器(電腦A)就生成了一個包含ICMP協議域的數據包,姑且稱之為「小德」吧~~~~

2.「小德」已經將ICMP協議打包到數據段里了,可是還不能發送,因為一個數據要想向外面傳送,還得經過「有關部門」的批准------IP協議。IP要將你的「寫信人地址」和「收信人地址」寫到數據段上面,即:將數據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別打包在「小德」的頭部和尾部,這樣一來,大家才知道你的數據是要送到哪裡

3.准備工作還沒有完。接下來還有部門要審核------ARP。ARP屬於數據鏈路層協議,主要負責把IP地址對應到硬體地址。直接說吧,都怪交換機太「傻」,不能根據IP地址直接找到相應的計算機,只能根據硬體地址來找。於是,交換機就經常保留一張IP地址與硬體地址的對應表以便其查找目的地。而ARP就是用來生成這張表的。比如:當「小德」被送到ARP手裡之後,ARP就要在表裡面查找,看看「小德」的IP地址與交換機的哪個埠對應,然後轉發過去。如果沒找到,則發一個廣播給所有其他的交換機埠,問這是誰的IP地址,如果有人回答,就轉發給它。

4.經過一番折騰,「小德」終於要走出這個倒霉的區域網了。可在此之前,它們還沒忘給「小德」屁股後面蓋個「戳」,說是什麼CRC校驗值,怕「小德」在旅行途中缺胳膊少腿,還得麻煩它們重新發送。。。。。我靠~~~~註:很多人弄不清FCS和CRC。所謂的CRC是一種校驗方法,用來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不會丟包,損壞等等,FCS是數據包(准確的說是frame)里的一個區域,用來存放CRC的計算結果的。到了目的地之後,目的計算機要檢查FCS里的CRC值,如果與原來的相同,則說明數據在途中沒有損壞。

5.在走出去之前,那些傢伙最後折磨了一次「小德」------把小德身上眾多的0和1,弄成了什麼「高電壓」「低電壓」,在雙絞線上傳送了出去。暈~~出趟門就這么麻煩嗎?

6.坐著雙絞線旅遊,爽!可當看到很多人坐著同軸電纜,還有坐光纖的時候,小德又感覺不是那麼爽了。就在這時,來到了旅途的中轉站------路由器。這地方可是高級場所,人家直接查看IP地址!剩下的一概不管,交給下面的人去做。夠牛吧?路由器的內部也有一張表,叫做路由表,裡面標識著哪一個網路的IP對應著路由器的哪一個埠。這個表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路由器之間互相「學習」之後生成的,當然也可以由管理員手工設定。這個「學習」的過程是依靠路由協議來完成的,比如RIP,EIGRP,OSPF等等。

7.當路由器查看了「小德」的IP地址以後,根據路由表知道了小德要去的網路,接著就把小德轉到了相應的埠了。至此,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完成,下面又是打包,封裝成frame,轉換成電壓信號等一系列「折騰」的活,就由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的模塊去干吧。

8.小德從路由器的出口出來,便來到了目的地----電腦B----所屬的網路的默認網關。默認網關可以是路由器的一個埠,也可以是區域網里的各種伺服器。不管怎樣,下面的過程還是一樣的:到交換機里的ARP表查詢「小德」的IP地址,看看屬於哪個區域網段或埠,然後就轉發到B了。

9.進了B的網卡之後,還要層層「剝皮」,基本上和從A出來的程序是一樣的------電腦B先校驗一下CRC值,看看數據是否完整;然後檢查一下frame的封裝,看到是IP協議之後,就把「小德」交給IP「部門」了;IP協議一看目的地址,正確,再看看應用協議,是ICMP。於是知道了該怎麼做了------產生一個回應數據包,(可以命名為「回應小德」),並准備以同樣的順序向遠端的A發送。。至於剛剛收到的那個數據包就丟棄了。

10.「回應小德」這個數據包又開始了上述同樣的循環,只不過這次發送者是B而接收者是A了。

以上是一個最簡單的路由過程,任何復雜的網路都是在次基礎之上實現的。

㈦ 電腦怎樣通過互聯網傳輸數據

網路中數據傳輸過程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互聯網,我們電腦上的數據是怎麼樣通過互聯網傳輸到到另外的一台電腦上的呢?

我們知道現在的互聯網中使用的TCP/IP協議是基於,OSI(開放系統互聯)的七層參考模型的,(雖然不是完全符合)從上到下分別為 應用層 表示層 會話層 傳輸層 網路層 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其中數據鏈路層又可是分為兩個子層分別為邏輯鏈路控制層(Logic Link Control,LLC )和介質訪問控制層((Media Access Control,MAC )也就是平常說的MAC層。LLC對兩個節點中的鏈路進行初始化,防止連接中斷,保持可靠的通信。MAC層用來檢驗包含在每個楨中的地址信息。在下面會分析到。還要明白一點路由器是在網路層的,而網卡在數據鏈路層。

我們知道,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轉換協議)被當作底層協議,用於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轉換。在乙太網中,所有對IP的訪問最終都轉化為對網卡MAC地址的訪問。如果主機A的ARP列表中,到主機B的IP地址與MAC地址對應不正確,由A發往B數據包就會發向錯誤的MAC地址,當然無法順利到達B,結 果是A與B根本不能進行通信。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在同一個網段的情況。假設有兩台電腦分別命名為A和B,A需要相B發送數據的話,A主機首先把目標設備B的IP地址與自己的子網掩碼進行「與」操作,以判斷目標設備與自己是否位於同一網段內。如果目標設備在同一網段內,並且A沒有獲得與目標設備B的IP地址相對應的MAC地址信息,則源設備(A)以第二層廣播的形式(目標MAC地址為全1)發送ARP請求報文,在ARP請求報文中包含了源設備(A)與目標設備(B)的IP地址。同一網段中的所有其他設備都可以收到並分析這個ARP請求報文,如果某設備發現報文中的目標IP地址與自己的IP地址相同,則它向源設備發回ARP響應報文,通過該報文使源設備獲得目標設備的MAC地址信息。為了減少廣播量,網路設備通過ARP表在緩存中保存IP與MAC地址的映射信息。在一次 ARP的請求與響應過程中,通信雙方都把對方的MAC地址與IP地址的對應關系保存在各自的ARP表中,以在後續的通信中使用。ARP表使用老化機制,刪除在一段時間內沒有使用過的IP與MAC地址的映射關系。一個最基本的網路拓撲結構:

PC-A並不需要獲取遠程主機(PC-C)的MAC地址,而是把IP分組發向預設網關,由網關IP分組的完成轉發過程。如果源主機(PC-A)沒有預設網關MAC地址的緩存記錄,則它會通過ARP協議獲取網關的MAC地址,因此在A的ARP表中只觀察到網關的MAC地址記錄,而觀察不到遠程主機的 MAC地址。在乙太網(Ethernet)中,一個網路設備要和另一個網路設備進行直接通信,

除了知道目標設備的網路層邏輯地址(如IP地址)外,還要知道目標設備的第二層物理地址(MAC地址)。ARP協議的基本功能就是通過目標設備的IP地址,查詢目標設備的MAC地址,以保證通信的順利進行。 數據包在網路中的發送是一個及其復雜的過程,上圖只是一種很簡單的情況,中間沒有過多的中間節點,其實現實中只會比這個更復雜,但是大致的原理是一致的。

(1)PC-A要發送數據包到PC-C的話,如果PC-A沒有PC-C的IP地址,則PC-A首先要發出一個dns的請求,路由器A或者dns解析伺服器會給PC-A回應PC-C的ip地址,這樣PC-A關於數據包第三層的IP地址信息就全了:源IP地址:PC-A,目的ip地址:PC-C。

(2)接下來PC-A要知道如何到達PC-C,然後,PC-A會發送一個arp的地址解析請求,發送這個地址解析請求,不是為了獲得目標主機PC-C的MAC地址,而是把請求發送到了路由器A中,然後路由器A中的MAC地址會發送給源主機PC-A,這樣PC-A的數據包的第二層信息也全了,源MAC地址:PC-A的MAC地址,目的MAC地址:路由器A的MAC地址,

(3)然後數據會到達交換機A,交換機A看到數據包的第二層目的MAC地址,是去往路由器A的,就把數據包發送到路由器A,路由器A收到數據包,首先查看數據包的第三層ip目的地址,如果在自己的路由表中有去往PC-C的路由,說明這是一個可路由的數據包。 (4)然後路由器進行IP重組和分組的過程。首先更換此數據包的第二層包頭信息,路由器PC-A到達PC—C要經過一個廣域網,在這里會封裝很多廣域網相關的協議。其作用也是為了找下一階段的信息。同時對第二層和第三層的數據包重校驗。把數據經過Internet發送出去。最後經過很多的節點發送到目標主機PC_C中。

現在我們想一個問題,PC-A和PC-C的MAC地址如果是相同的話,會不會影響正常的通訊呢!答案是不會影響的,因為這兩個主機所處的區域網被廣域網分隔開了,通過對發包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出來,不會有任何的問題。而如果在同一個區域網中的話,那麼就會產生通訊的混亂。當數據發送到交換機是,這是的埠信息會有兩個相同的MAC地址,而這時數據會發送到兩個主機上,這樣信息就會混亂。因此這也是保證MAC地址唯一性的一個理由。


  • 我暫且按我的理解說說吧。

先看一下計算機網路OSI模型的七個層次:

┌—————┐

│ 應用層 │←第七層

├—————┤

│ 表示層 │

├—————┤

│ 會話層 │

├—————┤

│ 傳輸層 │

├—————┤

│ 網路層 │

├—————┤

│數據鏈路層│

├—————┤

│ 物理層 │←第一層

└—————┘


而我們現在用的網路通信協議TCP/IP協議者只劃分了四成:


┌—————┐

│ 應用層 │ ←包括OSI的上三層

├—————┤

│ 傳輸層 │

├—————┤

│ 網路層 │

├—————┤

│網路介面層 │←包括OSI模型的下兩層,也就是各種不同區域網。

└—————┘


兩台計算機通信所必須需要的東西:IP地址(網路層)+埠號(傳送層)。


兩台計算機通信(TCP/IP協議)的最精簡模型大致如下:


主機A---->路由器(零個或多個)---->主機B


舉個例子:主機A上的應用程序a想要和主機B上面的應用程序b通信,大致如下


程序a將要通信的數據發到傳送層,在傳送層上加上與該應用程序對應的通信埠號(主機A上不同的應用程序有不同的埠號),如果是用的TCP的話就加上TCP頭部,UDP就加上UDP頭部。

在傳送成加上頭部之後繼續嚮往下傳到網路層,然後加上IP頭部(標識主機地址以及一些其他的數據,這里就不詳細說了)。

然後傳給下層到數據鏈路層封裝成幀,最後到物理層變成二進制數據經過編碼之後向外傳輸。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經過許多各種各樣的區域網,舉個例子:


主機A--->(區域網1--->路由器--->區域網2)--->主機B


這個模型比上面一個稍微詳細點,其中括弧裡面的可以沒有也可能有一個或多個,這個取決於你和誰通信,也就是主機B的位置。


主機A的數據已經到了具體的物理介質了,然後經過區域網1到了路由器,路由器接受主機A來的數據先經過解碼,還原成數據幀,然後變成網路層數據,這個過程也就是主機A的數據經過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在路由器上面的一個反過程。

然後路由器分析主機A來的數據的IP頭部(也就是在主機A的網路層加上的數據),並且修改頭部中的一些內容之後繼續把數據傳送出去。


一直到主機B收到數據為止,主機B就按照主機A處理數據的反過程處理數據,直到把數據交付給主機B的應用程序b。完成主機A到主機B的單方向通信。


這里的主機A、B只是為了書寫方便而已,可能通信的雙方不一定就是個人PC,伺服器與主機,主機與主機,伺服器與伺服器之間的通信大致都是這樣的。


再舉個例子,我們開網頁上網路:

就是我們的主機瀏覽器的這個應用程序和網路的伺服器之間的通信。應用成所用的協議就是HTTP,而伺服器的埠號就是熟知埠號80.


大致過程就是上面所說,其中的細節很復雜,任何一個細節都可以寫成一本書,對於非專業人員也沒有必要深究。

㈧ 互聯網是如何連接在一起的

互聯網是一個個小型的區域網,通過一組組通用的網路協議進行串聯形成的巨大網路。互聯網始於1969年美國的阿帕網,這種將計算機網路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路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路稱互聯網,

(8)我們的網路是怎樣連接傳播數據的擴展閱讀:

網路數據運行原理

計算機網路是由許多計算機組成的,要實現網路的計算機之間傳輸數據,必須做兩件事,數據傳輸目的地址和保證數據迅速可靠傳輸的措施,這是因為數據在傳輸過程中很容易丟失或傳錯,Internet使用一種專門的計算機語言(協議),以保證數據安全、可靠地到達指定的目的地。

互聯網基本優點

1、互聯網能夠不受空間限制來進行信息交換。

2、信息交換具有時域性(更新速度快)。

3、交換信息具有互動性(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可以互動交流)。

4、信息交換的使用成本低(通過信息交換,代替實物交換)。

5、信息交換的發展趨向於個性化(容易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

6、使用者眾多。

7、有價值的信息被資源整合,信息儲存量大、高效、快速。

8、信息交換能以多種形式存在(視頻、圖片、文字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互聯網

㈨ 網路數據是如何在TCP/IP各層之間傳輸的

邏輯鏈路控制層(Logic Link Control,LLC )

LLC對兩個節點中的鏈路進行初始化,防止連接中斷,保持可靠的通信。

介質訪問控制層((Media Access Control,MAC )也就是平常說的MAC層。

MAC層用來檢驗包含在每個楨中的地址信息。

在下面會分析到。還要明白一點路由器是在網路層的,而網卡在數據鏈路層。

我們知道,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轉換協議)被當作底層協議,用於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轉換。在乙太網中,所有對IP的訪問最終都轉化為對網卡MAC地址的訪問。如果主機A的ARP列表中,到主機B的IP地址與MAC地址對應不正確,由A發往B數據包就會發向錯誤的MAC地址,當然無法順利到達B,結果是A與B根本不能進行通信。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在同一個網段的情況。假設有兩台電腦分別命名為A和B,A需要相B發送數據的話,A主機首先把目標設備B的IP地址與自己的子網掩碼進行「與」操作,以判斷目標設備與自己是否位於同一網段內。如果目標設備在同一網段內,並且A沒有獲得與目標設備B的IP地址相對應的MAC地址信息,則源設備(A)以第二層廣播的形式(目標MAC地址為全1)發送ARP請求報文,在ARP請求報文中包含了源設備(A)與目標設備(B)的IP地址。同一網段中的所有其他設備都可以收到並分析這個ARP請求報文,如果某設備發現報文中的目標IP地址與自己的IP地址相同,則它向源設備發回ARP響應報文,通過該報文使源設備獲得目標設備的MAC地址信息。為了減少廣播量,網路設備通過ARP表在緩存中保存IP與MAC地址的映射信息。在一次 ARP的請求與響應過程中,通信雙方都把對方的MAC地址與IP地址的對應關系保存在各自的ARP表中,以在後續的通信中使用。ARP表使用老化機制,刪除在一段時間內沒有使用過的IP與MAC地址的映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