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差錯控制的基本工作方式有哪幾種各有什麼特點
號稱網路硬體三劍客的集線器(Hub)、交換機(Switch)與路由器(Router)一直都是網路界的活躍分子,但讓很多初入網路之門的菜鳥惱火的是,它們三者不僅外觀相似,而且經常呆在一起,要想分清誰是誰,感覺有點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系吧!
三劍客的工作原理
一、集線器
1.什麼是集線器
在認識集線器之前,必須先了解一下中繼器。在我們接觸到的網路中,最簡單的就是兩台電腦通過兩塊網卡構成「雙機互連」,兩塊網卡之間一般是由非屏蔽雙絞線來充當信號線的。由於雙絞線在傳輸信號時信號功率會逐漸衰減,當信號衰減到一定程度時將造成信號失真,因此在保證信號質量的前提下,雙絞線的最大傳輸距離為100米。當兩台電腦之間的距離超過100米時,為了實現雙機互連,人們便在這兩台電腦之間安裝一個「中繼器」,它的作用就是將已經衰減得不完整的信號經過整理,重新產生出完整的信號再繼續傳送。
中繼器就是普通集線器的前身,集線器實際就是一種多埠的中繼器。集線器一般有4、8、16、24、32等數量的RJ45介面,通過這些介面,集線器便能為相應數量的電腦完成「中繼」功能。由於它在網路中處於一種「中心」位置,因此集線器也叫做「Hub」。
2.集線器的工作原理
集線器的工作原理很簡單,以圖2為例,圖中是一個具備8個埠的集線器,共連接了8台電腦。集線器處於網路的「中心」,通過集線器對信號進行轉發,8台電腦之間可以互連互通。具體通信過程是這樣的:假如計算機1要將一條信息發送給計算機8,當計算機1的網卡將信息通過雙絞線送到集線器上時,集線器並不會直接將信息送給計算機8,它會將信息進行「廣播」--將信息同時發送給8個埠,當8個埠上的計算機接收到這條廣播信息時,會對信息進行檢查,如果發現該信息是發給自己的,則接收,否則不予理睬。由於該信息是計算機1發給計算機8的,因此最終計算機8會接收該信息,而其它7台電腦看完信息後,會因為信息不是自己的而不接收該信息。
3.集線器的特點
1)共享帶寬
集線器的帶寬是指它通信時能夠達到的最大速度。目前市面上用於中小型區域網的集線器主要有10Mbps、100Mbps和10/100Mbps自適應三種。
10Mb帶寬的集線器的傳輸速度最大為10Mbps,即使與它連接的計算機使用的是100Mbps網卡,在傳輸數據時速度仍然只有10Mbps。10/100Mbps自適應集線器能夠根據與埠相連的網卡速度自動調整帶寬,當與10Mbps的網卡相連時,其帶寬為10Mb;與100Mbps的網卡相連時,其帶寬為100Mb,因此這種集線器也叫做「雙速集線器」。
集線器是一種「共享」設備,集線器本身不能識別目的地址,當同一區域網內的A主機給B主機傳輸數據時,數據包在以集線器為架構的網路上是以廣播方式傳輸的,由每一台終端通過驗證數據包頭的地址信息來確定是否接收。
由於集線器在一個時鍾周期中只能傳輸一組信息,如果一台集線器連接的機器數目較多,並且多台機器經常需要同時通信時,將導致集線器的工作效率很差,如發生信息堵塞、碰撞等。
為什麼會這樣呢?打給比方,以圖2為例,當計算機1正在通過集線器發信息給計算機8時,如果此時計算機2也想通過集線器將信息發給計算機7,當它試圖與集線器聯系時,卻發現集線器正在忙計算機1的事情,於是計算機2便會「帶」著數據站在集線器的面前等待,並時時要求集線器停下計算機1的活來幫自己干。如果計算機2成功地將集線器「搶」過來了(由於集線器是「共享」的,因此很容易搶到手),此時正處於傳輸狀態的計算機1的數據便會停止,於是計算機1也會去「搶」集線器……
可見,集線器上每個埠的真實速度除了與集線器的帶寬有關外,與同時工作的設備數量也有關。比如說一個帶寬為10Mb的集線器上連接了8台計算機,當這8台計算機同時工作時,則每台計算機真正所擁有的帶寬是10/8=1.25Mb!
2半雙工
先說說全雙工:兩台設備在發送和接收數據時,通信雙方都能在同一時刻進行發送或接收操作,這樣的傳送方式就是全雙工。而處於半雙工傳送方式的設備,當其中一台設備在發送數據時,另一台只能接收,而不能同時將自己的數據發送出去。
由於集線器採取的是「廣播」傳輸信息的方式,因此集線器傳送數據時只能工作在半雙工狀態下,比如說計算機1與計算機8需要相互傳送一些數據,當計算機1在發送數據時,計算機8隻能接收計算機1發過來的數據,只有等計算機1停止發送並做好了接收准備,它才能將自己的信息發送給計算機1或其它計算機。
二、交換機
1.什麼是交換機
交換機也叫交換式集線器,它通過對信息進行重新生成,並經過內部處理後轉發至指定埠,具備自動定址能力和交換作用,由於交換機根據所傳遞信息包的目的地址,將每一信息包獨立地從源埠送至目的埠,避免了和其他埠發生碰撞。廣義的交換機就是一種在通信系統中完成信息交換功能的設備。
2.交換機的工作原理
在計算機網路系統中,交換機是針對共享工作模式的弱點而推出的。集線器是採用共享工作模式的代表,如果把集線器比作一個郵遞員,那麼這個郵遞員是個不認識字的「傻瓜」--要他去送信,他不知道直接根據信件上的地址將信件送給收信人,只會拿著信分發給所有的人,然後讓接收的人根據地址信息來判斷是不是自己的!而交換機則是一個「聰明」的郵遞員--交換機擁有一條高帶寬的背部匯流排和內部交換矩陣。交換機的所有的埠都掛接在這條背部匯流排上,當控制電路收到數據包以後,處理埠會查找內存中的地址對照表以確定目的MAC(網卡的硬體地址)的NIC(網卡)掛接在哪個埠上,通過內部交換矩陣迅速將數據包傳送到目的埠。目的MAC若不存在,交換機才廣播到所有的埠,接收埠回應後交換機會「學習」新的地址,並把它添加入內部地址表中。
可見,交換機在收到某個網卡發過來的「信件」時,會根據上面的地址信息,以及自己掌握的「常住居民戶口簿」快速將信件送到收信人的手中。萬一收信人的地址不在「戶口簿」上,交換機才會像集線器一樣將信分發給所有的人,然後從中找到收信人。而找到收信人之後,交換機會立刻將這個人的信息登記到「戶口簿」上,這樣以後再為該客戶服務時,就可以迅速將信件送達了。
3.交換機的性能特點
1)獨享帶寬
由於交換機能夠智能化地根據地址信息將數據快速送到目的地,因此它不會像集線器那樣在傳輸數據時「打擾」那些非收信人。這樣一來,交換機在同一時刻可進行多個埠組之間的數據傳輸。並且每個埠都可視為是獨立的網段,相互通信的雙方獨自享有全部的帶寬,無須同其他設備競爭使用。比如說,當A主機向D主機發送數據時,B主機可同時向C主機發送數據,而且這兩個傳輸都享有網路的全部帶寬--假設此時它們使用的是10Mb的交換機,那麼該交換機此時的總流通量就等於2×10Mb=20Mb。
2)全雙工
當交換機上的兩個埠在通信時,由於它們之間的通道是相對獨立的,因此它們可以實現全雙工通信。
三、集線器與交換機的區別
從兩者的工作原理來看,交換機和集線器是有很大差別的。首先,從OSI體系結構來看,集線器屬於OSI的第一層物理層設備,而交換機屬於OSI的第二層數據鏈路層設備。
其次,從工作方式來看,集線器採用一種「廣播」模式,因此很容易產生「廣播風暴」,當網路規模較大時性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而當交換機工作的時候,只有發出請求的埠和目的埠之間相互響應而不影響其他埠,因此交換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隔離沖突域和有效抑制「廣播風暴」的產生。
另外,從帶寬來看,集線器不管有多少個埠,所有埠都是共享一條帶寬,在同一時刻只能有兩個埠傳送數據,其他埠只能等待,同時集線器只能工作在半雙工模式下;而對於交換機而言,每個埠都有一條獨占的帶寬,當兩個埠工作時並不影響其他埠的工作,同時交換機不但可以工作在半雙工模式下而且可以工作在全雙工模式下。
如果用最簡單的語言敘述交換機與集線器的區別,那就應該是智能與非智能的區別。集線器說白了只是連接多個計算機的網路設備,它只能起到信號放大和傳輸的作用,不能對信號中的碎片進行處理,所以在傳輸過程中容易出錯。而交換機則可以看作為是一種智能型的集線器,它除了擁有集線器的所有特性外,還具有自動定址、交換、處理的功能。並且在數據傳遞過程中,發送端與接受端獨立工作,不與其它埠發生關系,從而達到防止數據丟失和提高吞吐量的目的。
❷ 計算機網路什麼是差錯控制
差錯產生原因主要是由於線路本身電氣特性所產生的隨機噪音,信號振幅,頻率和相位的衰減等設備故障因素造成
差錯分為單比特差錯和突發差錯,單比特差錯是指在傳輸的數據單元只有一個比特發生變化,而突發差錯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比特發生變化
--差錯控制的兩種方法
1.從硬體入手,但增加通信成本
2.傳輸過程中進行差錯控制,在數據鏈路層採用編碼進行查錯CRC和糾錯處理
❸ 計算機思維導圖怎麼寫
最新MindManager2016forWindows思維導圖使用強大的新功能幫助視覺化工作流程,進行頭腦風暴、計劃、過程改進、決策制定等等,用於創建流程圖和概念導圖的工具,結合其他新增功能和用戶界面的改善,加強了MindManager2016forWindows版本的重要性,不容錯失!
❹ 計算機網路中差錯控制方法
一、總的方法折疊:
1、前向糾錯。實時性好,單工通信採用。
2、自動重發請求(ARQ)。強調檢錯能力,不要求有糾錯能力,雙向通道採用。
3、混合糾錯。上述兩種方式的綜合,但傳輸設備相對復雜。
二、分類方法折疊:
1、差錯檢測是差錯控制的基礎。能糾錯的碼首先應具有差錯檢測能力,而只有在能夠判定接收到的信號是否出錯才談得上是否要求對方重發出錯消息。具有差錯檢測能力的碼不一定具有差錯糾正能力。由於差錯檢測並不能提高信道利用率,所以主要應用於傳輸條件較好的信道上做為誤碼統計和質量控制的手段。
2、自動請示重發ARQ和前向糾錯FEC是進行差錯控制的兩種方法。
一在ARQ方式中,接收端檢測出有差錯時,就設法通知發送端重發,直到正確的碼字收到為止。ARQ方式使用檢錯碼,但必須有雙向信道才可能將差錯信息反饋到發送端。同時,發送方要設置數據緩沖區,用以存放已發出的數據以便於重發出錯的數據。
二在FEC方式中,接收端不但能發現差錯,而且能確定二進制碼元發生錯誤的位置,從而加以糾正。FEC方式使用糾錯碼,不需要反向信道來傳遞請示重發的信息,發送端也不需要存放以務重發的數據緩沖區。但編碼效率低,糾錯設備也比較復雜。
3、差錯控制編碼又可分為檢錯碼和糾錯碼。
檢錯碼只能檢查出傳輸中出現的差錯,發送方只有重傳數據才能糾正差錯;而糾錯碼不僅能檢查出差錯而且能自動糾正差錯,避免了重傳。
4、演播的檢錯碼有:奇偶校驗碼、循環冗餘碼。
在實際通信網中,往往在不同的應用場合採用不同的差錯控制技術。前向糾錯主要用於信道質量較差、對傳輸時延要求較嚴格的有線和無線傳輸當中;差錯檢測往往用於傳輸質量較高或進行了前向糾錯後的通路的監測管理之中>自動請求重發則多用於象計算機通信等對時延要求不高但對數據可靠性要求非常高的文件傳輸之中。
❺ 計算機網路的差錯控制指的是什麼
差錯產生原因主要是由於線路本身電氣特性所產生的隨機噪音,信號振幅,頻率和相位的衰減等設備故障因素造成
差錯分為單比特差錯和突發差錯,單比特差錯是指在傳輸的數據單元只有一個比特發生變化,而突發差錯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比特發生變化
--差錯控制的兩種方法
1.從硬體入手,但增加通信成本
2.傳輸過程中進行差錯控制,在數據鏈路層採用編碼進行查錯CRC和糾錯處理
❻ 思維導圖為什麼有效改革記憶
思維導圖可以作為自己思路或者聽課筆記或者看的一本書的一個大綱,可以對原本錯綜復雜的內容一目瞭然,而且Buzan強調說在聽完一堂課的時候靠回憶來自己繪制思維導圖,然後和原來的筆記對照一下,看是否有出入,如果有,反復修改,知道可以獨立繪制完整的思維導圖為止。
如此一來,就可以多次強化記憶,而且記憶的過程是系統的有條理的。這只是一種有趣的記憶方法,有什麼好偽科學的……
❼ 計算機怎樣繪制思維導圖電腦操作過程
1,打開Visio,新建一個Visio文件,在新建文件的模板類型當中,選擇『靈感觸發圖』。
Office Visio 2010 是一款便於IT和商務專業人員就復雜信息、系統和流程進行可視化處理、分析和交流的軟體。使用具有專業外觀的 Office Visio 2010 圖表,可以促進對系統和流程的了解,深入了解復雜信息並利用這些知識做出更好的業務決策。
Microsoft Office Visio幫助創建具有專業外觀的圖表,以便理解、記錄和分析信息、數據、系統和過程。
Visio最初屬於Visio公司,該公司成立於1990年9月,起初名為Axon。原始創始人傑瑞米(Jeremy Jaech)、戴夫(Dave Walter)和泰德·約翰遜均來自於Als公司,其中傑瑞米(Jeremy Jaech)、戴夫(Dave Walter)是Als的原始創始人,而泰德是Als公司的PageMaker for Windows開發團隊領袖。
2,添加一個主標題作為整個思維導圖的『出發點』。
3,使用左側的『形狀』面板添加標題作為思維導圖/思維樹的『枝』『葉』。
4,使用左側的『形狀』面板添加『動態連接線』,鏈接根與枝葉。
5,為了提高效率,我們可以使用『右鍵「出發點」』添加『多個標題』的方式添加枝葉。
6,當添加完所有的枝葉後,我們可以使用功能區標簽頁『靈感觸發』中的『自動排列』功能,自動對我們的思維導圖進行排列。
7,如果兩個枝/葉之間有所關聯,我們可以使用形狀當中的『關聯線』進行關聯。
8,當完成關聯之後,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更改枝葉文字以及各種線條的顏色。
9,隨著我們思路的展開,在一個枝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葉子,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使用『靈感觸發-將標題移到新頁』的功能來拆分思維導圖。
註:我們可以通過點擊生成的箭頭跳轉到新建的頁當中。
10,我們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給各個枝葉添加圖示。
❽ 計算機網路技術中的差錯控制
差錯控制就是提高數據傳輸的正確率嘛,減少錯誤數據在信道中的傳輸佔用信道帶寬。引發數據出現差錯的原因有很多,以數據鏈路層來說,可能是幀重復,幀失序,幀丟失。每層都引入差錯控制,因為每層的數據都是以不同的形式傳輸的,物理層傳輸比特流,總不能用幀的差錯控制去解決比特流傳輸過程中出現的差錯
❾ 思維導圖法——如何繪制一幅思維導圖
《 思維導圖基本概念 》和《 思維導圖的基本原則 》,已對思維導圖做了介紹。
這里再總結下思維導圖的幾個重要特點:
根據上述介紹,思維導圖的組織比較靈活,雖然有鮮明特點,但都不具備指導意義。雖然優秀的思維導圖可展現出非常清晰的邏輯關系,但結構過於靈活,不便於掌握。所以,那些優秀作品也僅有少量優秀者可以做到,這將大大阻礙思維導圖的推廣和發展。
為了降低思維導圖的難度,需要一些方法來指導人們去繪制思維導圖。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思維導圖法。
思維導圖法從材料、元素、結構、圖像及線條等幾個維度介紹繪制思維導圖的要點。
手繪一個思維導圖需要一張A4大小的紙。通常如果是電腦繪制的話,可不受材料限制。
組成思維導圖的最基本元素就是 「關鍵詞」 。根據《 思維導圖的基本原則 》中介紹的原則,關鍵詞主要是名詞,輔以動詞,再補充些必要的形容詞或副詞。
關鍵詞的字體顏色應與下面線條相同,並且字型大小隨著層級增加而下降。為方便後思維導圖組織,每個節點應僅包含一個關鍵詞。
如果使用計算機繪制思維導圖,欄位顏色推薦為黑色。
思維導圖主要有樹狀與網狀兩種結構。無論哪種結構,節點的上下文都需有必要的關聯關系,如邏輯關系,或聯想關系等。
思維導圖使用圖像的目標是突出重點內容,因此圖像需要更能吸引讀者的目光。這就要求圖像通常會在一個較為突出的位置,且有著明亮的顏色。
思維導圖推薦使用那些更自然的線條樣式,由粗到細,並連接上下層關鍵詞。而線條的顏色要與關鍵詞的主題相匹配為最宜。
按照上述方法繪制的思維導圖可滿足思維導圖的基本要求,但仍需要勤加練習,總結修改,最終方可繪制出優秀的思維導圖。
下面將思維導圖法的關鍵內容總結為如下的思維導圖。
註:
本文為《思維導圖應用寶典》的讀書筆記。
❿ 計算機怎樣繪制思維導圖電腦操作過程思維導圖培訓教程
1,打開Visio,新建一個Visio文件,在新建文件的模板類型當中,選擇『靈感觸發圖』。
Office Visio 2010 是一款便於IT和商務專業人員就復雜信息、系統和流程進行可視化處理、分析和交流的軟體。使用具有專業外觀的 Office Visio 2010 圖表,可以促進對系統和流程的了解,深入了解復雜信息並利用這些知識做出更好的業務決策。
你可以在萍說思維導圖的公眾號裡面找到很多關於思維導圖的進階技巧,一個手繪思維導圖的博主在運營,功力深厚,我也學到了不少東西,挺不錯。Microsoft Office Visio幫助創建具有專業外觀的圖表,以便理解、記錄和分析信息、數據、系統和過程。
Visio最初屬於Visio公司,該公司成立於1990年9月,起初名為Axon。原始創始人傑瑞米(Jeremy Jaech)、戴夫(Dave Walter)和泰德·約翰遜均來自於Als公司,其中傑瑞米(Jeremy Jaech)、戴夫(Dave Walter)是Als的原始創始人,而泰德是Als公司的PageMaker for Windows開發團隊領袖。
2,添加一個主標題作為整個思維導圖的『出發點』。
3,使用左側的『形狀』面板添加標題作為思維導圖/思維樹的『枝』『葉』。
4,使用左側的『形狀』面板添加『動態連接線』,鏈接根與枝葉。
5,為了提高效率,我們可以使用『右鍵「出發點」』添加『多個標題』的方式添加枝葉。
6,當添加完所有的枝葉後,我們可以使用功能區標簽頁『靈感觸發』中的『自動排列』功能,自動對我們的思維導圖進行排列。
7,如果兩個枝/葉之間有所關聯,我們可以使用形狀當中的『關聯線』進行關聯。
8,當完成關聯之後,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更改枝葉文字以及各種線條的顏色。
9,隨著我們思路的展開,在一個枝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葉子,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使用『靈感觸發-將標題移到新頁』的功能來拆分思維導圖。
註:我們可以通過點擊生成的箭頭跳轉到新建的頁當中。
10,我們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給各個枝葉添加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