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段標
擴展閱讀
筆記本電腦屏幕黑屏又亮 2025-09-25 16:15:53
哪裡有網站建立的公司 2025-09-25 16:15:41

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段標

發布時間: 2022-10-30 01:18:58

❶ 求<計算機網路技術與應用>的答案,謝謝了

淘寶裡面就有了。呵呵

❷ 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課後習題答案

CH1 答案 一.填空題 1.通信 2.實現資源共享 3.區域網 廣域網 4.資源子網 通信子網 二.選擇題 DDBBCCA 三.簡答題 1.答:所謂計算機網路,就是指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的方式互連起來的自治計算機系統的集合。 2.答: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20世紀60年代末期,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初步結合,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雛形。此時的計算機網路,是指以單台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 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至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計算機網路完成了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的研究,形成了初級計算機網路。 第三階段是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了開放系統互聯(OSI)參考模型,從而促進了符合國際標准化的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 第四階段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個階段最富有挑戰性的話題是互聯網應用技術、無線網路技術、對等網技術與網路安全技術。 3.網路的拓撲結構主要主要有:星型拓撲、匯流排型拓撲、環型拓撲、樹型拓撲結構、網狀型拓撲結構。 (1)星型拓撲優點:控制簡單、故障診斷和隔離容易、服務方便;缺點:電纜需量大和安裝工作量大;中心結點的負擔較重,容易形成瓶頸;各結點的分布處理能力較低。 (2)樹型拓撲優點:易於擴展、故障隔離較容易;缺點是各個結點對根的依賴性太大,如果根結點發生故障,則整個網路都不能正常工作。 (3)匯流排型拓撲的優點如下:匯流排結構所需要的電纜數量少;匯流排結構簡單,又是無源工作,有較高的可靠性;易於擴充,增加或減少用戶比較方便。匯流排型拓撲的缺點如下:匯流排的傳輸距離有限,通信范圍受到限制。故障診斷和隔離較困難。匯流排型網路中所有設備共享匯流排這一條傳輸信道,因此存在信道爭用問題, (4)環型拓撲的優點如下:拓撲結構簡單,傳輸延時確定。電纜長度短。環型拓撲網路所需的電纜長度和匯流排型拓撲網路相似,比星型拓撲網路所需的電纜短。可使用光纖。光纖的傳輸速率很高,十分適合於環型拓撲的單方向傳輸。環型拓撲的缺點如下:結點的故障會引起全網的故障;故障檢測困難;信道利用率低。 (5)網狀型拓撲優點是:可靠性好,結點的獨立處理能力強,信息傳輸容量大。 缺點是:結構復雜,管理難度大,投資費用高。 4.計算機網路的主要功能:資源共享、數據通信、實時控制、均衡負載和分布式處理、其他綜合服務。舉例說明(略)。 CH2 答案 一.填空題 1.信號

2.串列通信 並行通信 並行通信 3.調制 解調 數據機 4.幅度調制(ASK) 頻率調制(FSK) 相位調制(PSK) 5.電路交換 報文交換 分組交換 6.奇偶校驗 循環冗餘校驗 7.非屏蔽雙絞線 屏蔽雙絞線 二.選擇題 BDAABDABCCB 三.簡答題 1.答:信息是指有用的知識或消息,計算機網路通信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換信息。數據是信息的表達方式,是把事件的某些屬性規范化後的表現形式,它能夠被識別,可以被描述。數據與信息的主要區別在於:數據涉及的是事物的表示形式,信息涉及的是這些數據的內容和解釋。在計算機系統中,數據是以統一的二進制代碼表示,而這些二進制代碼表示的數據要通過物理介質和器件進行傳輸時,還需要將其轉變成物理信號。信號是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電磁波表現形式,是表達信息的一種載體,如電信號、光信號等。在計算機中,信息是用數據表示的並轉換成信號進行傳送。 2.答:當發送端以某一速率在一定的起始時間內發送數據時,接收端也必須以同一速率在相同的起始時間內接收數據。否則,接收端與發送端就會產生微小誤差,隨著時間的增加,誤差將逐漸積累,並造成收發的不同步,從而出現錯誤。為了避免接收端與發送端的不同步,接收端與發送端的動作必須採取嚴格的同步措施。 同步技術有兩種類型: (1)位同步:只有保證接收端接收的每一個比特都與發送端保持一致,接收方才能正確地接收數據。 (2)字元或幀數據的同步:通信雙方在解決了比特位的同步問題之後,應當解決的是數據的同步問題。例如,字元數據或幀數據的同步。 3、4.略 5.傳輸出錯,目的結點接收到的比特序列除以G(x)有餘數。 CH3 答案 一.填空題 1.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 網路層 傳輸層 會話層 表示層 應用層 2.物理 3.比特流 差錯 4.比特 數據幀 數據包(分組) 報文 5.物理層 網路層 傳輸層 二、選擇題 DBACB BCABB CDACA 三、簡答題 1.所謂網路體系結構就是為了完成主機之間的通信,把網路結構劃分為有明確功能的層次,並規定了同層次虛通信的協議以及相鄰層之間的介面和服務。因此,網路的層次模型與各層協議和層間介面的集合統稱為網路體系結構。 2.網路體系結構分層的原則: 1)各層之間是獨立的。某一層並不需要知道它的下層是如何實現的,而僅僅需要知道下層能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就可以了。
2)靈活性好。當任何一層發生變化時,只要層間介面關系保持不變,則在這層以上或以下各層均不受影響。 3)結構上可獨立分割。由於各層獨立劃分,因此,每層都可以選擇最為合適的實現技術。 4)易於實現和維護。這種結構使得實現和調試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變得易於處理,因為整個系統已被分解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 3.幀同步(定界)就是標識幀的開始與結束,即接收方從收到的比特流中准確地區分出一幀的開始於結束。常見有4中幀定界方法,即字元計數法、帶字元填充的首尾界符法、帶位填充的首尾標志法和物理層編碼違例法。 4.數據鏈路層使用的地址是MAC地址,也稱為物理地址;網路層使用的地址是IP地址,也稱為邏輯地址;傳輸層使用的地址是IP地址+埠號。 5.網路層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不相鄰結點間數據包的透明傳輸,為傳輸層提供端到端的數據傳送任務。網路層的主要功能有:1)為傳輸層提供服務;2)組包與拆包;3)路由選擇;4)流量控制。 6.傳輸層是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中非常重要的一層,其主要功能是在源主機與目的主機進程之間負責端到端的可靠數據傳輸,而網路層只負責找到目的主機,網路層是通信子網的最高層,傳輸層是資源子網的最低層,所以說傳輸層在網路體系結構中是承上啟下的一層。在計算機網路通信中,數據包到達指定的主機後,還必須將它交給這個主機的某個應用進程(埠號),這由傳輸層按埠號定址加以實現。 7.流量控制就是使發送方所發出的數據流量速率不要超過接收方所能接收的數據流量速率。流量控制的關鍵是需要一種信息反饋機制,使發送方能了解接收方是否具備足夠的接收及處理能力,使得接收方來得及接收發送方發送的數據幀。 流量控制的作用就是控制「擁塞」或「擁擠」現象,避免死鎖。 流量在計算機網路中就是指通信量或分組流。擁塞是指到達通信子網中某一部分的分組數量過多,使得該部分網路來不及處理,以致引起這部分乃至整個網路性能下降的現象。若通信量再增大,就會使得某些結點因無緩沖區來接收新到的分組,使網路的性能明顯變差,此時網路的吞吐量(單位時間內從網路輸出的分組數目)將隨著輸入負載(單位時間內輸入給網路的分組數目)的增加而下降,這種情況稱為擁塞。在網路中,應盡量避免擁塞現象的發生,即要進行擁塞控制。 網路層和傳輸層與流量控制和擁塞控制有關。 8.傳輸層的主要功能有:1)分段與重組數據2)按埠號定址3)連接管理4)差錯處理和流量控制。 分段與重組數據的意思如下: 在發送方,傳輸層將會話層來的數據分割成較小的數據單元,並在這些數據單元頭部加上一些相關控制信息後形成報文,報文的頭部包含源埠號和目標埠號。在接收方,數據經通信子網到達傳輸層後,要將各報文原來加上的報文頭部控制信息去掉(拆包),然後按照正確的順序進行重組,還原為原來的數據,送給會話層。 9.TCP/IP參考模型先於OSI參考模型開發,所以並不符合OSI標准。TCP/IP參考模型劃分為4個層次:1)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2)傳輸層(Transport Layer);3)網際層(Internet Layer);4)網路介面層(Host-to-Network Layer)。 10.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採用了層次結構的概念,在傳輸層中二者都定義了相似的功能。但是,它們在層次劃分與使用的協議上有很大區別。 OSI參考模型與協議缺乏市場與商業動力,結構復雜,實現周期長,運行效率低,這是它沒有能夠達到預想目標的重要原因。 TCP/IP參考模型與協議也有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TCP/IP參考模型在服務、介面與協議的區別上不很清楚;2)TCP/IP參考模型的網 絡介面層本身並不是實際的一層,它定義了網路層與數據鏈路層的介面。物理層與數據鏈路層的劃分是必要合理的,一個好的參考模型應該將它們區分開來,而TCP/IP參考模型卻沒有做到這點。 CH4 答案 一.填空題 1.光纖 2.IEEE802.4 3.介質訪問控制子層(MAC) 邏輯鏈路子層(LLC) 4.CSMA/CD 令牌環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令牌匯流排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5.星型結構 匯流排型結構 環型結構 6.MAC地址 48 廠商 該廠商網卡產品的序列號 二.選擇題 ADCBCDAB 二.簡答題 1.答:區域網是在有限的地理范圍內,利用各種網路連接設備和通信線路將計算機互聯在一起,實現數據傳輸和資源共享的計算機網路。區域網特點:地理范圍有限;一般不對外提供服務,保密性較好,且便於管理;網速較快;誤碼率低;區域網投資較少,組建方便,使用靈活等。 2.答:區域網有硬體和軟體組成。區域網的軟體系統主要包括:網路操作系統、工作站系統、網卡驅動系統、網路應用軟體、網路管理軟體和網路診斷軟體。區域網的硬體系統一般由伺服器、用戶工作站、網卡、傳輸介質和數據交換設備五部分組成。 3.答:目前,區域網常用的共享式訪問控制方式有三種,分別用於不同的拓撲結構:帶有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法(CSMA/CD),令牌環訪問控製法(Token Ring),令牌匯流排訪問控製法(token bus)。 CSMA/CD協議主要用於物理拓撲結構為匯流排型、星型或樹型的乙太網中。CSMA/CD採用了爭用型介質訪問控制方法,原理比較簡單,技術上易實現,網路中各工作站處於平等地位,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優先順序控制。在低負荷時,響應較快,具有較高的工作效率;在高負荷(節點激增)時,隨著沖突的急劇增加,傳輸延時劇增,導致網路性能的急劇下降。此外,有沖突型的網路,時間不確定,因此,不適合控制型網路。 令牌環(Token Ring)介質訪問控制多用於環型拓撲結構的網路,屬於有序的競爭協議。令牌環網路的主要特點:無沖突;時間確定;適合光纖;控制性能好;在低負荷時,也要等待令牌的順序傳遞,因此,低負荷時響應一般,在高負荷時,由於沒有沖突,因此有較好的響應特性。 令牌匯流排訪問控制技術應用於物理結構是匯流排的而邏輯結構卻是環型的網路。特點類似令牌環介質訪問控制技術。 4.答:CSMA/CD方法的工作原理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以下4句話:先聽後發、邊聽邊發、沖突停止、隨機延遲後重發。 5.答:由於區域網不需要路由選擇,因此它並不需要網路層,而只需要最低的兩層: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IEEE802標准,又將數據鏈路層分為兩個子層:介質訪問控制子層MAC和邏輯鏈路子層LLC。
CH5 答案 一.填空題 1.交換機 路由器 2.電路交換(撥號)服務 分組交換服務 租用線路或專業服務 3.計算機主機 區域網 4.640kbps-1Mbps 1.5Mbps-8Mbps 二.選擇題 BCADAA 三.簡答題 1.答:①撥號上Internet/Intranet/LAN; ②兩個或多個LAN之間的網路互連; ③和其它廣域網技術的互連。 2.答:(1)多種業務的兼容性 (2)數字傳輸:ISDN能夠提供端到端的數字連接。 (3)標准化的介面: (4)使用方便 (5)終端移動性 (6)費用低廉 3.答:① 採用TDMA、CDMA數字蜂窩技術,頻段為450/800/900MHz,主要技術又GSM、IS-54TDMA(DAMPS)等; ② 微蜂窩技術,頻段為1.8/1.9GHz,主要技術基於GSM的GSC1800/1900,或IS-95的CDMA等; ③ 通用分組無線業務(Ger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可在GSM行動電話網上收、發話費增值業務,支持數據接入速率最高達171.2Kbps,可完全支持瀏覽Internet的 Web站點。 CH6答案 一.填空題 1.unix 、linux、Netware、Windows Server系列 2.列印服務 通信服務 網路管理 二.選擇題 DBCAC 三.問答題 1.答:①從體系結構的角度看,當今的網路操作系統可能不同於一般網路協議所需的完整的協議通信傳輸功能。 ②從操作系統的觀點看,網路操作系統大多是圍繞核心調度的多用戶共享資源的操作系統。 ③從網路的觀點看,可以將網路操作系統與標準的網路層次模型作以比較。 2.答:網路操作系統除了應具有通常操作系統應具有的處理機管理、存儲器管理、設備管理和文件管理外,還應具有以下兩大功能: ①提供高效、可靠的網路通信能力; ②提供多種網路服務功能,如遠程作業錄入並進行處理的服務功能;文件傳輸服務功能;電子郵件服務功能;遠程列印服務功能等。

❸ 電腦的問題,什麼是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產生的基礎是什麼

多台電腦連接在一起,能夠實現電腦相互間信息的互相交換,並可共享電腦資源的系統,就是計算機網路。

可以分為:(1)按網路的交換功能分類: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混合交換;
(2)按網路的拓撲結構分類:匯流排型結構、星型結構、環形結構、蜂窩結構(是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產生而產生的);
(3)按作用范圍的大小分類:區域網(LAN)、廣域網(WAN)、城域網。

世界上公認的、最成功的第一個遠程計算機網路是在1969年,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 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後來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發展迅猛,應運而生了兩種國際通用的最重要的體系結構,即TCP/IP體系結構和國際標准化組織的OSI體系結構。

特點:
1.極強的時效性
2.廣泛的傳播面
3.多媒體化的信息
4.突破線形限制的超鏈接方式
5.不斷增強的互動性
6.靈活多變的傳播形式
最大的特點是網路的傳播互動性。

網路通信協議,是網路中(包括互聯網)傳遞、管理信息的一些規范。常見的協議有:TCP/IP協議、IPX/SPX協議、NetBEUI協議等。在區域網中用得的比較多的是IPX/SPX。用戶如果訪問Internet,則必須在網路協議中添加TCP/IP協議。TCP主要指傳輸控制協議,而IP協議指互聯網路協議。
參考資料:部分出自電腦書籍

計算機網路基礎計算機網路技術是20世紀對人類社會產生最深遠影響的科技成就之一。隨著Internet技術的發展和信息基礎設施的完善,計算機網路技術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推動著社會文明的進步。 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密切結合的綜合性學科,也是計算機應用中一個空前活躍的領域。

❹ 計算機網路基礎是指 包括哪些方面

一般都是些網路原理。像tcp/ip協議四層。iso/osi,物,數,網,傳,會,表,應七層。還有就是主要在網路層和應用層上的一些軟體或設置,像交換機,路由器,防火牆,web伺服器。asp,jsp,html等提一點。個人覺得主要還是TCP/IP協議和iso/osi,物,數,網,傳,會,表,應七層是主要學習重點。是計算機網路的原理知識。

❺ 計算機網路主要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網路並不新鮮。在計算機時代早期,眾所周知的巨型機時代,計算機世界被稱為分時系統的大系統所統治。分時系統允許你通過只含顯示器和鍵盤的啞終端來使用主機。啞終端很像PC,但沒有它自己的CPU、內存和硬碟。靠啞終端,成百上千的用戶可以同時訪問主機。這是如何工作的?是由於分時系統的威力,它將主機時間分成片,給用戶分配時間片。片很短,會使用戶產生錯覺,以為主機完全為他所用。

在七十年代,大的分時系統被更小的微機系統所取代。微機系統在小規模上採用了分時系統。所以說,並不是直到七十年代PC發明後,才想出了今天的網路。

遠程終端計算機系統是在分時計算機系統基礎上,通過Modem(數據機)和PSTN(公用電話網)向地理上分布的許多遠程終端用戶提供共享資源服務的。這雖然還不能算是真正的計算機網路系統,但它是計算機與通信系統結合的最初嘗試。遠程終端用戶似乎已經感覺到使用「計算機網路」的味道了。

在遠程終端計算機系統基礎上,人們開始研究把計算機與計算機通過PSTN等已有的通信系統互聯起來。為了使計算機之間的通信聯接可靠,建立了分層通信體系和相應的網路通信協議,於是誕生了以資源共享為主要目的的計算機網路。由於網路中計算機之間具有數據交換的能力,提供了在更大范圍內計算機之間協同工作、實現分布處理甚至並行處理的能力,聯網用戶之間直接通過計算機網路進行信息交換的通信能力也大大增強。

1969年12月, Internet的前身--美國的ARPA網投入運行,它標志著我們常稱的計算機網路的興起。這個計算機互聯的網路系統是一種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技術使計算機網路的概念、結構和網路設計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為後來的計算機網路打下了基礎。

八十年代初,隨著PC個人微機應用的推廣,PC聯網的需求也隨之增大,各種基於PC互聯的微機區域網紛紛出台。這個時期微機區域網系統的典型結構是在共享介質通信網平台上的共享文件伺服器結構,即為所有聯網PC設置一台專用的可共享的網路文件伺服器。PC是一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計算機,每個PC機用戶的主要任務仍在自己的PC機上運行,僅在需要訪問共享磁碟文件時才通過網路訪問文件伺服器,體現了計算機網路中各計算機之間的協同工作。由於使用了較PSTN速率高得多的同軸電纜、光纖等高速傳輸介質,使PC網上訪問共享資源的速率和效率大大提高。這種基於文件伺服器的微機網路對網內計算機進行了分工:PC機面向用戶,微機伺服器專用於提供共享文件資源。所以它實際上就是一種客戶機/伺服器模式。

計算機網路系統是非常復雜的系統,計算機之間相互通信涉及到許多復雜的技術問題,為實現計算機網路通信,計算機網路採用的是分層解決網路技術問題的方法。但是,由於存在不同的分層網路系統體系結構,它們的產品之間很難實現互聯。為此,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84年正式頒布了「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國際標准,使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實現了標准化。

進入九十年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建立在計算機和網路技術基礎上的計算機網路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特別是1993年美國宣布建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後,全世界許多國家紛紛制定和建立本國的NII,從而極大地推動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使計算機網路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目前,全球以美國為核心的高速計算機互聯網路即Internet已經形成,Internet已經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識寶庫。而美國政府又分別於1996年和1997年開始研究發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聯網2(Internet 2)和下一代互聯網(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可以說,網路互聯和高速計算機網路正成為最新一代的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方向。

❻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各個階段標志性的技術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 1、第一階段:計算機網路技術與理論准備階段 。 第一階段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這個階段的主要的特點與標志性成果主要表現在: (1)數據通信技術日趨成熟,為計算機網路的形成奠定了技術基礎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各個階段標志性的技術是什麼?

❼ 計算機網路基礎重要知識點

計算機網路基礎重要知識點,第一章概述的知識點包含章節導引,第一節計算機網路的定義與作用,第二節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第三節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主要性能指標,第四節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參考模型的七層結構很重要,要理解如下:
從最底層到最高層:物理層,內數據鏈路容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物理層:在通信系統間建立物理鏈接,實現原始位流的傳輸。工作在該層的設備有 中繼器 集線器 網卡 數據的傳輸單位 是 比特流.
數據鏈路層:實現物理網路中的系統標識,具有組幀功能,在共賞傳輸介質的網路中,還提供訪問控制功能,提供數據的無錯傳輸。 工作在層的設備有 交換機
網橋。 傳輸單位 是幀。
網路層:對整個互聯網路中的系統進行統一的標識,具有分段和重組功能還具有定址的功能,實現擁塞控制功能。
傳輸層: 實現主機間進程到進程的數據通信。 數據傳輸的單位是 段。
會話層:組織和同步不同主機上各種進程間的通信。
表示層:為應用進程間傳送的數據提供表示的方法即確定數據在計算機中編碼方式。
應用層: 是(唯一)直接給網路應用進程提供服務。

❽ 計算機網路發展經過哪幾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1. 第一階段:誕生階段s(7|4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mH8R
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 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終端是一台計算機的外部設備包括顯示器和鍵盤,無CPU和內存。PV'v
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進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但這樣的通信系統已具備了網路的雛形。u,n,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KOkhD
2. 第二階段:形成階段R%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KbP
20 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由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了資源子網。這個時期,網路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3. 第三階段:互聯互通階段,F?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F6A
20 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ARPANET興起後,計算機網路發展迅猛,各大計算機公司相繼推出自己的網路體系結構及實現這些結構的軟硬體產品。由於沒有統一的標准,不同廠商的產品之間互聯很困難,人們迫切需要一種開放性的標准化實用網路環境,這樣應運而生了兩種國際通用的最重要的體系結構,即TCP/IP體系結構和國際標准化組織的OSI體系結構。rMUJ
4. 第四階段:高速網路技術階段'
�0�8溫農校友之家 -- 溫農人自己的網上家園 _
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的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由於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多媒體網路,智能網路,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❾ 五年一貫制大專機電系專轉本考哪兩門專業

根據各地的考試安排有所差異,具體請關注所在地招生教育官網。現以江蘇省為例:
1.英語(商貿英語) 招生計劃:30
考試科目:公共英語、商務英語、英語口語
考試科目1:商務英語
參考書目:《體驗商務英語綜合教程》 2、3冊;作者:David Cotton,David Falvey,Simon Kent;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試大綱:
本考試針對《體驗商務英語綜合教程》2、3冊的教學內容,考查學生對在日常工作與商務活動,如介紹、餐飲娛樂、公司、求職、市場營銷、人員管理等相關情境中所涉及的一般商務知識和慣用英語表達的掌握情況與應用能力。
考試要求學生了解常見商務英語術語和掌握一般商務交際能力。
考試題型包括填空、連線、閱讀理解、書面表達、寫作等。
考試科目2:英語口語
考試大綱:
本考試包括三個環節:朗讀,復述及回答問題。
考試要求學生朗讀所給材料時語音正確,發音清晰,語調自然;能准確、完整地復述所給材料的詳細內容;回答問題時內容充實,語言流暢,同時語法基本正確,用詞恰當,明顯錯誤較少。
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招生計劃:45 學費:4600元/學年
考試科目:公共英語、計算機基礎理論、C語言程序設計
考試科目1:計算機基礎理論
參考書目:《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B教程》,教育部考試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試大綱:
一.考試范圍:1.計算機的發展簡史、特點、分類和應用;2.數制的概念,二進制整數、十進制整數和十六進制整數的相互換算;3.數值、西文字元和漢字在計算機內的表示;4.計算機指令和程序設計語言;5.計算機的基本工作原理;6.計算機硬體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7.微機常用硬體設備及其功能;8.計算機軟體系統的組成和分類;計算機常用軟體;9.多媒體技術的基本概念,多媒體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知識;10.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和常用多媒體設備;11.計算機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病毒的防治;12.計算機網路的功能、組成和分類; 13.資料庫和資料庫管理系統。
二.考試要求:掌握計算機的發展簡史、特點、分類和應用;掌握數制的概念,二進制整數、十進制整數和十六進制整數的相互換算;掌握數值、西文字元和漢字在計算機內的表示;掌握計算機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計算機硬體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掌握微機常用硬體設備及其功能;掌握計算機軟體系統的組成和分類;計算機常用軟體;掌握多媒體技術的基本概念,了解多媒體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知識;掌握計算機網路的功能、組成和分類;了解資料庫和資料庫管理系統。
考試科目2:C語言程序設計
參考書目:《C程序設計》,譚浩強著,清華大學出版社
考試大綱:
考試范圍:一、C語言的結構 :1.程序的構成,MAIN函數和其他函數; 2.頭文件,數據說明,函數的開始和結束標志; 3.源程序的書寫格式;4.C語言的風格;二、數據類型及其運算: 1.C語言基本數據類型及其定義方法; 2.C運算符的種類、運算優先順序;3.C表達式類型(賦值表達式,算術表達式,關系表達式,邏輯表達式,條件表達式,逗號表達式)和求值規則;三、基本語句 :1.表達式語句,空語句,復合語句; 2.數據的輸入與輸出,輸入輸出函數的調用; 四、選擇結構程序設計:1.用IF語句實現選擇結構; 2.用SWITCH語句實現多分支選擇結構; 3.選擇結構的嵌套; 五、循環結構程序設計: 1.FOR循環結構; 2.WHILE和DO WHILE循環結構; 3.CONTINUE語句和BREAK語句; 4.循環的嵌套; 六、數組的定義和引用: 1.一維數組和二維數組的定義、初始化和引用;2.字元串與字元數組; 七、函數 :1.函數的定義方法; 2.函數的正確調用; 3.函數的類型和返回值。
考試要求:1.熟練掌握結構化程序設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程序設計風格。 2.掌握程序設計中簡單的數據結構和演算法。 3.能夠編寫簡單的C程序,並具有基本的糾錯和調試程序的能力。
3.軟體工程 招生計劃:50
考試科目:公共英語、計算機基礎理論、計算機網路基礎
考試科目1:計算機基礎理論
參考書目:《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B教程》,教育部考試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試大綱:
一.考試范圍:1.計算機的發展簡史、特點、分類和應用;2.數制的概念,二進制整數、十進制整數和十六進制整數的相互換算;3.數值、西文字元和漢字在計算機內的表示;4.計算機指令和程序設計語言;5.計算機的基本工作原理;6.計算機硬體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7.微機常用硬體設備及其功能;8.計算機軟體系統的組成和分類;計算機常用軟體;9.多媒體技術的基本概念,多媒體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知識;10.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和常用多媒體設備;11.計算機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病毒的防治;12.計算機網路的功能、組成和分類; 13.資料庫和資料庫管理系統。
二.考試要求:掌握計算機的發展簡史、特點、分類和應用;掌握數制的概念,二進制整數、十進制整數和十六進制整數的相互換算;掌握數值、西文字元和漢字在計算機內的表示;掌握計算機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計算機硬體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掌握微機常用硬體設備及其功能;掌握計算機軟體系統的組成和分類;計算機常用軟體;掌握多媒體技術的基本概念,了解多媒體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知識;掌握計算機網路的功能、組成和分類;了解資料庫和資料庫管理系統。
考試科目2:計算機網路理論
參考書目:1、《計算機網路技術與應用(第2版)》,段標、張玲主編,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時間:2011年12月。
2、《計算機網路基礎》,韓希義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時間2009年1月
考試大綱:
一、考試范圍
知識點一、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
1. 計算機網路在信息時代的作用;計算機網路的定義、發展與組成;計算機網路的功能、服務與分類;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計算機網路的應用;數據通信技術的基本概念;數據傳輸技術、多路復用技術、數據交換技術、差錯控制技術;網路體系結構的基本概念;OSI參考模型的層次結構(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每層的基本功能;TCP/IP分層模型的層次結構(網路介面層、網際層、傳輸層、應用層)及協議集;OSI與TCP/IP體系結構的比較
知識點二、網路互聯技術
1. 傳輸介質的分類
2. 兩種類型的雙絞線及區別
3. 雙絞線纜的線序
4. 無線傳輸介質的分類
5. 光纖的分類
6. 常用網路鏈接設備
7. 路由器的功能和作用
8. 交換機的功能和作用
9. 劃分子網和構造超網
10. IP地址與IP定址(IP地址、IP地址的分類、私有IP地址、可變長的子網掩碼)
11. 網際網路控制報文協議ICMP
12. 網際網路的路由選擇協議
13. IP多播和網際網路管理協議
14. 下一代的網際協議Ipv6
知識點三、區域網和廣域網
1. 區域網概述
2. 區域網拓撲結構
3. 傳統乙太網
4. 虛擬區域網
5. 高速乙太網以及其他種類的高速區域網
6. 無線區域網
7. 乙太網的發展和工作原理
8. 10Base組網要點以及4種10Base乙太網:10Base-5乙太網、10Base-2乙太網、10Base-T乙太網、10Base-F乙太網
9. 快速乙太網、千兆乙太網、交換式乙太網、全雙工乙太網
10. 廣域網中的分組轉發機制
11. 廣域網技術:X.25分組交換網、幀中繼FR、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非同步傳遞方式ATM
12. Internet的接入技術:PSTN、ADSL、Cable Modem、無線、乙太網
知識點四、常見服務和應用
1. 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2. 傳輸控制協議TCP
3. 域名系統DNS
4. 文件傳送協議FTP
5. 遠程登錄TELNET
6. 電子郵件
7. 萬維網WWW
8.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DHCP
9. IIS的作用和配置
10. 常用網路命令的使用
知識點五、網路安全
1. 網路安全問題概述
2. 網路安全防範體系
3. 網路安全防範技術
4. 防火牆的概念及分類
5. 病毒、木馬與流氓軟體防治
二、考試要求
掌握計算機網路的定義、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功能與應用;掌握計算機網路的分類、常見的網路拓撲結構及特點;掌握模擬信號及數字信號的特點,單工、半雙工、全雙工通信方式的原理,數據交換技術的基本原理及特點;掌握基本傳輸媒體的類型與特點;掌握網路體系結構的概念,網路協議的概念及構成要素;掌握OSI參考模型的層次結構及每層的基本功能;了解TCP/IP分層模型的層次結構及協議集;掌握IP地址的組成及分類,子網掩碼的作用及域名的組成;掌握區域網特點和類型,區域網的體系結構和乙太網介質訪問控制方式;了解常見Internet接入技術及其特點;掌握對等網路和客戶機——伺服器網路的特點;了解DHCP、DNS、WWW、FTP、IIS的含義和作用;掌握常用網路連接設備的種類及作用;了解網路安全基本知識。
4.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招生計劃:45
考試科目:公共英語、電子技術基礎、電工學
考試科目1:電子技術基礎
參考書目:康華光《電子技術基礎》(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試大綱:
1.半導體二極體和三極體
半導體的導電特性,PN結,半導體二極體,穩壓管,半導體三極體。
2.基本放大電路
基本放大電路組成,放大電路靜態、動態分析,靜態工作點穩定電路。
3.功率放大電路
OTL、OCL電路的組成及分析計算。
4.集成運算放大器
集成運算放大器在信號運算方面的應用。
5.穩壓電源
直流穩壓電源的構成。
6.門電路和組合邏輯電路
門電路的邏輯功能、真值表,邏輯代數,加法器、編碼器、解碼器和數字顯示組合邏輯電路的分析和綜合。
7.觸發器和時序邏輯電路
RS 觸發器,JK 觸發器,D 觸發器,寄存器,計數器,簡單時序邏輯電路的分析。
考試科目2:電工學
參考書目:秦曾煌主編《電工學(上冊)》(第六版)
考試大綱:
1.電路元件和電路基本定律
電路的作用與組成,電路模型,電壓、電流、電動勢、電位的概念,歐姆定律,基爾霍夫定律,電路的工作狀態。
2.電路分析方法
電阻串並聯聯接的等效變換,電壓源與電流源及其等效變換,支路電流法,結點電壓法,疊加原理,戴維寧定理與諾頓定理,受控電源電路的分析。
3.電路的暫態分析
電路中的暫態和穩態的概念,暫態的產生。RC、RL電路的響應。
4. 正弦交流電路
正弦電壓與電流的概念,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電阻元件及其交流電路,電容元件及其交流電路,電感元件及其交流電路,串、並聯電路分析。
5.三相電路
三相電壓,負載星形、三角形聯接的三相電路。
6.變壓器與電動機
磁路及基本定律,交流鐵心電路,變壓器。
三相非同步電動機的構造,轉動原理,電路分析。
7. 繼電器與控制電路
常用控制器件及控制電路,安全用電的知識。
5.漢語言文學專業(文秘) 招生計劃:40 學費:4600元/學年
考試科目:公共英語、應用文寫作、大學語文
考試科目1:應用文寫作
參考書目:21世紀立體化高職高專規劃教材.公共課系列:《應用文寫作教程》主編:黃綺冰,生素巧,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考試大綱:
1、寫作常識:應用文的特點和種類,應用文寫作要素及過程,應用文的演進與演變;
2、公務文書寫作:要求掌握公文的概念、特點、分類,行文規則,公文格式,各種公文文種的用途以及通知、通報、報告、請示、批復、函等文種的寫作;
3、事務文書寫作:要求掌握計劃、總結、簡報、調查報告、會議記錄等文種的結構知識,會撰寫計劃、總結;
4、職場文書寫作:要求掌握求職信、個人簡歷的寫作;
5、信息文書寫作:了解信息文書的特點、種類和作用,掌握消息、通訊等文書的寫法。
考試科目2:大學語文
參考書目:《大學語文》(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第九版)
主編:徐中玉、齊森華
考試大綱:
1、語文基礎知識:語言知識,文學常識,文體知識辨析,重視文言文精讀篇目的詞語翻譯。
2、閱讀與分析:識記精讀、泛讀篇目的作者、國別及文體,理解精讀篇目的主旨及思想意義,理解篇目的結構及主要段落表達的思想與感情,領會精讀篇目的主要寫作方法。
3、寫作能力:根據所給材料或者提示,寫作記敘類、議論類文章,主要考核表述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
6. 經濟學(財務會計) 招生計劃:50
考試科目:公共英語、管理學、會計學原理
考試科目1:管理學
參考書目:東南大學出版社的《管理學》,作者席佳蓓、張美文、程艷新,全國各大新華書店和書城均有出售,也可聯系東南大學出版社營銷部(025—83791830),電話訂購和出版社門店均可購買。
考試大綱:
第一章管理概述(管理的定義、管理的職能、權變管理原則、系統管理原則、管理者的概念、管理者的特點、管理者的分類、管理者的技能要求)
第二章計劃(計劃的定義、計劃工作的重要性、目標管理的含義與由來、目標管理的特點)
第三章決策(決策的定義、影響決策的因素)
第五章組織(組織的概念、指揮鏈、管理幅度、管理層次、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的關系、組織設計的原則)
第六章領導(領導的定義、領導的作用、領導的權力、勒溫的領導作風理論、「工作中心」與「員工中心」理論)
第七章激勵(激勵的定義、「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自我實現人」假設、「復雜人」假設、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公平理論的基本觀點以及對管理工作的啟示、強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第八章溝通(溝通的要素、溝通的過程、縱向溝通、橫向溝通、斜向溝通)
第九章控制(控制的含義、反饋控制、同期控制、預先控制、有效控制的原則)
第十章管理思想的發展與演變(泰勒科學管理的主要內容、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對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評價、梅奧及霍桑實驗、梅奧人際關系學說的主要內容、全面質量管理)
重點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並且能用基本原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考試科目2:會計學原理
參考書目:李海波主編,新編會計學原理,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1年
考試大綱:
第一章 總論
一、考核知識點
(一)會計的定義
(二)會計的基本職能
(三)會計的核算對象
(四)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則
第二章 會計科目、會計賬戶和復式記賬
一、考核知識點
(一)會計的六個要素
(二)會計等式
(三)會計賬戶定義,會計科目的定義,會計賬戶和會計科目的聯系和區別
(四)借貸復式記賬法的定義和基本內容
(五)所有例題和課後習題
第三章 工業企業主要生產經營過程核算和成本計算
一、考核知識點
(一)資金籌集的核算
(二)固定資產投資的核算
(三)供應過程的核算
(四)生產過程的核算
(五)銷售過程的核算
(六)期間費用的核算
(七)利潤和利潤分配的核算
(八)本章考核方式主要是會計分錄,課後題是重點掌握內容
第六章 會計憑證
一、考核知識點
(一)會計憑證的定義和種類
(二)原始憑證的定義和分類
(三)記賬憑證的定義和種類
(四)記賬憑證的基本內容
(五)原始憑證的基本內容
第七章 會計賬簿
一、考核知識點
(一)賬簿的定義和種類
(二)錯賬更正方法
(三)對賬與結賬的定義
第九章 財產清查
一、考核知識點
(一)財產清查的意義和種類
(二)實地盤存制和永續盤存制的不同
(三)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的編制
(四)未達賬項的定義
第十章 會計報表
一、考核知識點
(一)會計報表的意義和種類
(二)會計報表的編制的要求
(三)資產負債表的類型和編制
(四)利潤表的類型和編制
(五)本章考核內容主要為填表
7.經濟學(金融與保險) 招生計劃:40 學費:4600元/學年
考試科目:公共英語、經濟學(微觀、宏觀)、金融學
考試科目1:經濟學(宏觀經濟學)
考試參考書:宏觀經濟學簡明教程(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主編:尹伯成
考試大綱:
第一章 導論
宏觀經濟學研究對象
第二章 國民收入核算
國內生產總值的定義;
名義國內生產總值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
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
國內生產總值指標的局限性;
用支出法核算國內生產總值;
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定義。
第三章 國民收入的決定:收入-支出模型
均衡產出的定義;
邊際消費傾向和平均消費傾向定義;
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
邊際儲蓄傾向與平均儲蓄傾向;
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
投資乘數的定義與公式;
乘數發生作用的條件;
潛在國民收入定義
實際國民收入定義。
第四章 貨幣、利率和國民收入
貨幣需求的定義;
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交易動機、預防動機與投機動機;
第五章 國民收入的決定:IS-LM模型
IS曲線定義
LM曲線定義
第六章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宏觀經濟政策目標;
財政政策的定義;
自動穩定器和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的定義;
貨幣政策的工具。
第七章 國民收入的決定:總需求-總供給模型
總需求定義;
總供給定義。
第八章 通貨膨脹與失業
通貨膨脹的定義;
通貨膨脹的分類;
需求拉上和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考試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考試科目1:經濟學(微觀經濟學)
參考書目:微觀經濟學(東南大學出版社) 主編:趙玉閣
考試大綱:
第一章 導言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重點。
第二章 需求、供給與均衡價格
需求概念;
影響需求的因素;
需求定理;
供給概念;
影響供給的因素;
供給定理的含義;
需求價格彈性定義;
均衡價格的定義;
支持價格與限制價格;
需求的價格彈性定義和類別;
影響需求價格彈性的因素;
需求價格彈性與銷售總收益的關系;
正常品與劣等品;
需求收入彈性的定義;
供給價格彈性定義;
供給價格彈性的類別;
影響供給價格彈性的因素。
第三章 消費者行為理論
效用的含義;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無差異曲線的含義;
無差異曲線特點;
消費可能線的含義;
第四章 生產理論
短期和長期的含義;
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等產量曲線的定義、性質;
等成本線定義;
規模報酬遞增的原因。
第五章 成本理論
機會成本、顯性成本與隱含成本的定義;
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變成本與邊際成本的定義;
總收益、平均收益與邊際收益的定義;
利潤最大化的條件。
第六章 市場理論
完全競爭市場的含義與特點;
完全壟斷的含義與特點;
壟斷競爭市場的含義與特點。
第七章 要素價格與收入分配
利潤的來源
第八章 微觀經濟政策
公共物品的含義與特點
考試要求:全面復習;重點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考試科目2:金融學
參考書目:黃達: 金融學(第三版)精編版[貨幣銀行學(第五版)],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第3版。
考試大綱: 參考書目前三篇,具體章節如下:
第一篇 貨幣、信用與金融
第一章 貨幣與貨幣制度
第二章 國際貨幣體系與匯率制度
第三章 信用、利息與信用形式
第四章 金融范疇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篇 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
第五章 金融中介體系
第六章 存款貨幣銀行
第七章 中央銀行
第八章 金融市場
第九章 資本市場
第十章 金融體系結構
第十一章 金融基礎設施
第三篇 貨幣均衡與宏觀政策
第十二章 利率的決定及作用
第十三章 貨幣需求
第十四章 現代貨幣的創造機制
第十五章 貨幣供給
第十六章 貨幣均衡與總供求
第十七章 開放經濟的均衡
第十八章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第十九章 貨幣政策
第二十章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配合
第二十一章 開放條件下的政策搭配與協調
8. 旅遊管理 招生計劃:40 學費:4600元/學年
考試科目:公共英語、旅遊學概論、導游基礎知識
考試科目1:旅遊學概論
參考書目:《旅遊學概論》,蘇勤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試內容及要求
1、了解旅遊的發展簡史、旅遊的種類;理解旅遊的本質和社會屬性;理解、掌握旅遊的概念和現代旅遊的特徵;理解、掌握現代旅遊迅速發展的原因及其特點。
2、了解遊客,短程游覽者的概念,我國對海外遊客的界定,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和我國對國內旅遊者的界定的不同之處。可支配收入、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閑暇時間的概念,閑暇時間的分類。熟練掌握收入水平對旅遊者的意義,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與旅遊動機的關系,旅遊動機的類型。
3、了解旅遊業、旅行社、旅遊批發經營商、旅遊交通、旅遊零售商、旅遊產品等。幾種主要旅行方式的比較。掌握旅遊業的性質,我國旅行社的分類,飯店的等級劃分和星級評定的原則,旅遊產品的分類、特點。熟練掌握旅遊業的基本特點,旅行社在旅遊業中的作用,飯店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飯店連鎖集團的優勢,旅遊交通在旅遊業中的作用,影響旅遊者選擇旅行方式的因素。
4、理解和掌握旅遊業對經濟、社會、文化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5、掌握旅遊資源的含義;了解旅遊資源評價的方法和旅遊資源開發的基本原則。熟練掌握旅遊資源的特點,旅遊資源開發項目可行性研究所包含的內容,旅遊資源開發工作的原則,致使旅遊資源遭受破壞的原因。
6、掌握旅遊市場的含義和影響旅遊需求的因素;掌握旅遊市場細分的概念和旅遊目標市場選擇的方法;熟練掌握國際旅遊客流規律,我國在國際客源競爭中的問題,近期我國出境旅遊市場的特點。
7、了解國家旅遊管理體制的幾種不同模式;掌握幾個重要旅遊行業組織的名稱和英文縮寫。了解我國的基本旅遊政策;理解我國現行的幾種主要旅遊法規。
8、了解世界各國旅遊業的發展模式,了解世界及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趨勢。掌握我國現階段旅遊業發展模式的基本特點
9、掌握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含義;了解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考試科目2:導游基礎知識
參考書目:《導游基礎知識》(第二版)本書編寫組編著,中國旅遊出版社
考試內容及要求
1、了解中國發展簡史,理解並掌握中國歷史常識;2、了解漢族主要傳統節日,理解並掌握滿族、蒙古族、藏族以及回族節日與風俗;3、了解中國主要自然景觀成因,理解並掌握中國主要自然景觀特點與分布;4、了解中國四大宗教發展史,理解並掌握四大宗教教義、經典、供奉對象、節日以及主要建築分布;5、了解中國古代建築特點,理解並掌握宮殿、壇廟、陵墓、樓閣、佛塔、古橋、石窟等古建築特點與分布;6、了解中國古典園林分類,理解並掌握中國古典園林的構景要素、構景手法以及現存著名古典園林特點。7、了解中國旅遊文學常識、中國烹飪主要風味流派、中國名酒、名茶和中葯、中國絲織刺綉、陶瓷工藝品、漆器、文房四寶。

❿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各個階段標志性的技術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

1、第一階段:計算機網路技術與理論准備階段 。
第一階段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這個階段的主要的特點與標志性成果主要表現在: (1)數據通信技術日趨成熟,為計算機網路的形成奠定了技術基礎;
(2)分組交換概念的提出為計算機網路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2、第二階段:計算機網路的形成
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60年代ARPANET與技術分組交換開始;ARPANET是計算機網路技術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它的研究對促進網路技術發展和理論體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並為Internet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個階段出現了三項標志性的成果: (1)ARPANET的成功運行證明了分組交換理論的正確性;
(2)TCP/IP協議的廣泛應用為更大規模的網路互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E-mail、FTP、TELNET、BBS等應用展現出網路技術廣闊的應用前景。

3、第三階段:網路體系結構的研究
第三階段大致是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這個時期,國際上各種廣域網、區域網與公用分組交換網技術發展迅速,各個計算機生產商紛紛發展自己的計算機網路,提出了個自的網路協議標准;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的標准化的研究,對更大規模的網路互聯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推動「開放系統互連(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參考模型」與網路協議標准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時它也面臨著TCP/IP協議的嚴峻挑戰;這個階段研究成果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
(1)OSI參考模型的研究對網路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在網路協議標准化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TCP/IP經受了市場和用戶的檢驗,吸引了大量的投資,推動了Internet應用的發展,成為業界標准。

4、第四階段:Internet應用、無線網路與網路安全技術研究的發展
第四階段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個階段最富有挑戰性的話題是Internet應用技術、無線網路技術、對等網路技術與網路安全技術;這個階段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1)Internet作為全球性的國際網與大型信息系統,在當今政治、經濟、文化、科研、教育與社會生活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Internet大規模接入推動了接入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計算機網路、電信通行網與有限電視網的「三網融合」;
(3)對等(Peer-to-Peer,P2P)網路技術的研究,使得「即時通信」等新的網路應用不斷涌現,進一步豐富了人與人之間信息交互與共享的方式;
(4)無線個人區域網、無線區域網與無線城域網技術日益成熟,並已進入應用階段;無線自組網、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研究與應用受到了高度重視;
(5)Internet應用中數據採集與錄入從人工方式逐步擴展到自動方式,通過射頻標簽RFID。各種類型的感測器與感測器網路(Sense Network),以及光學視頻感知與攝錄設備,能過方便、自動地採集各種物品與環境信息,拓寬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更為廣泛的信息交互,促進了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技術的形成與發展; (6)隨著網路應用的快遞增長,社會對網路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強烈的社會需求推動了網路安全技術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