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在計算機網路標准中
擴展閱讀
上海做網站公司有哪些 2025-09-25 07:07:53

在計算機網路標准中

發布時間: 2022-11-03 09:11:27

1. 在計算機網路中,表徵數據傳輸可靠性的指標是( )。 ( )

是誤碼率 。

誤碼率=傳輸中的誤碼/所傳輸的總碼數*100%。如果有誤碼就有誤碼率。 IEEE802.3標准為1000Base-T網路制定的可接受的最高限度誤碼率為10-10。這個誤碼率標準是針對脈沖振幅調制(PAM-5)編碼而設定的,也就是千兆乙太網的編碼方式。

誤碼的產生是由於在信號傳輸中,衰變改變了信號的電壓,致使信號在傳輸中遭到破壞,產生誤碼。噪音、交流電或閃電造成的脈沖、傳輸設備故障及其他因素都會導致誤碼(比如傳送的信號是1,而接收到的是0;反之亦然)。各種不同規格的設備,均有嚴格的誤碼率定義,如通常視/音頻雙向光端機的誤碼率應該在:(BER)≤10E-9。

(1)在計算機網路標准中擴展閱讀:

頻帶利用率是衡量數據通信系統有效性的指標。它是單位頻帶內所能傳輸的信息速率,可表示為:

nb = Rb / B (bps/Hz) (設B為信道所需的傳輸帶寬, Rb為信道的信息傳輸速率,則頻帶利用率)

或 n = Rb / B(Baud/Hz)

根據比特率與波特率的關系,進一步可推得: n = RB log2M / B (bps/Hz)

從上可以看出,若碼元速率相同,加大M或減少B都可使頻帶利用率提高。前者可採用多進制調制技術實現,後者可採用單邊調制、部分響應等壓縮發送信號頻譜的方法 。

2. 計算機網路分類標准中能反映網路特徵的因素有哪些(A距離,B速度,C技

1.答案是10BASE-T和100BASE-T
10base5;是原始的乙太網標准,使用直徑10mm的50歐姆粗同軸電纜,匯流排拓撲結構,站點網卡的介面為DB-15連接器,通過AUI電纜,用MAU裝置栓接到同軸電纜上,末端用50歐姆/1W的電阻端接(一端接在電氣系統的地線上);每個網段允許有100個站點,每個網段最大允許距離為500m,網路直徑為2500m,既可由5個500m長的網段和4個中繼器組成。利用基帶的10M傳輸速率,採用曼徹斯特編碼傳輸數據。

10Base2;是為降低10base5的安裝成本和復雜性而設計的。使用廉價的R9-58型 50歐姆細同軸電纜,匯流排拓撲結構,網卡通過T形接頭連接到細同軸電纜上,末端連接50歐姆端接器;每個網段允許30個站點,每個網段最 大允許距離為185m,仍保持10Base5的4中繼器/5網段設計能力,允許的最大網路直徑為5x185=925m。利用基帶的10M傳輸速率,採用曼徹斯特 編碼傳輸數據。與10base5相比,10Base2乙太網更容易安裝,更容易增加新站點,能大幅度降低費用。

10base-T;是1990年通過的乙太網物理層標准。10base-T使用兩對非屏蔽雙絞 線,一對線發送數據,另一對線接收數據,用RJ-45模塊作為端接器,星形拓撲結構,信號頻率為20MHz,必須使用3類或更好的UTP電纜; 布線按照EIA568標准,站點—中繼器和中繼器—中繼器的最大距離為100m。保持了10base5的4中繼器/5網段的設計能力,使10base-T局域 網的最大直徑為500m。10Base-T的集線器和網卡每16秒就發出「滴答」(Hear-beat)脈沖,集線器和網卡都要監聽此脈沖,收到「滴答」 信號表示物理連接已建立,10base-T設備通過LED向網路管理員指示鏈路是否正常。雙絞線乙太網是乙太網技術的主要進步之一,10base-T因為價格便宜、配置靈活和易於管理而流行起來,現在占整個乙太網銷售量的90%以上。

100base-T;是乙太網標準的100M版,1995年5月正式通過了快速乙太網/100Bas e-T規范,即IEEE 802.3u標准,是對IEEE802.3的補充。與10base-T一樣採用星形拓撲結構,但100Base-T包含4個不同的物理層規范, 並且包含了網路拓撲方面的許多新規則。

2.答案是中繼器
中繼器工作在網路物理層,主要功能是通過對數據信號的重新發送或者轉發,來擴大網路傳輸的距離。 中繼器是區域網環境下用來延長網路距離的最簡單最廉價的互聯設備。
3.答案是IEEE 802.3 乙太網
現有標准:
IEEE 802.1 區域網協議高層
IEEE 802.2 邏輯鏈路控制
IEEE 802.3 乙太網
IEEE 802.4 令牌匯流排
IEEE 802.5 令牌環
IEEE 802.8 FDDI
IEEE 802.11 無線區域網
4.答案是5km
單模光纖具備10 micron的芯直徑,可容許單模光束傳輸,可減除頻寬及振模色散(Modal dispersion)的限制,但由於單模光纖芯徑太小,較難控制光束傳輸,故需要極為昂貴的激光作為光源體,而單模光纜的主要限制在於材料色散(Material dispersion),單模光纜主要利用激光才能獲得高頻寬,而由於LED會發放大量不同頻寬的光源,所以材料色散要求非常重要。
單模光纖相比於多模光纖可支持更長傳輸距離,在100MBPS的乙太網以至這行的1G千兆網,單模光纖都可支持超過5000m的傳輸距離。
5.答案是路由器
傳輸層:沒設備
網路層 :路由器,三層交換機
數據連接層:交換機,網橋
物理層:集線器
6.答案:物理層 鏈路層 分組層(不叫網路層)
X.25網路是第一個面向連接的網路,也是第一個公共數據網路.其數據分組包含3位元組頭部和128位元組數據部分.它運行10年後,20世紀80年代被無錯誤控制,無流控制,面向連接的新的叫做幀中繼的網路所取代.90年代以後,出現了面向連接的ATM網路.
X.25是在開放式系統互聯(OSI)協議模型之前提出的,所以一些用來解釋x.25的專用術語是不同的。這種標准在三個層定義協議,它和OSI協議棧的底下三層是緊密相關
7.答案:綜合業務數字網(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ISDN)
8.答案:以幀為數據單位
ATM以幀為數據單位,信頭部分包含了選擇路由用的VPI/VCI信息,因而它具有交換的特點。它是一種高速分組交換,在協議上它將OSI第三層的糾錯、流控功能轉移到智能終端上完成,降低了網路時延,提高了交換速度。
9. 數字通信:比特率和誤碼率 模擬通信:帶寬和波特率
(1).帶寬
在模擬信道中,我們常用帶寬表示信道傳輸信息的能力,帶寬即傳輸信號的最高頻率與最低頻率之差。理論分析表明,模擬信道的帶寬或信噪比越大,信道的極限傳輸速率也越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是努力提高通信信道帶寬的原因。

(2).比特率
在數字信道中,比特率是數字信號的傳輸速率,它用單位時間內傳輸的二進制代碼的有效位(bit)數來表示,其單位為每秒比特數bit/s(bps)、每秒千比特數(Kbps)或每秒兆比特數(Mbps)來表示(此處K和M分別為1000和1000000,而不是涉及計算機存儲器容量時的1024和1048576)。

(3).波特率
波特率指數據信號對載波的調制速率,它用單位時間內載波調制狀態改變次數來表示,其單位為波特(Baud)。波特率與比特率的關系為:比特率=波特率X單個調制狀態對應的二進制位數。
顯然,兩相調制(單個調制狀態對應1個二進制位)的比特率等於波特率;四相調制(單個調制狀態對應2個二進制位)的比特率為波特率的兩倍;八相調制(單個調制狀態對應3個二進制位)的比特率為波特率的三倍;依次類推。

(4).誤碼率
誤碼率指在數據傳輸中的錯誤率。在計算機網路中一般要求數字信號誤碼率低於10^(-6)。
10.FTP有兩個埠,一個是20(用於鏈路連接的),另一個埠是21(用於傳輸數據)
11.IEEE802區域網標准對應了OSI模型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OSI模型只是功能和概念上的框架結構,本身不是一個國際標准,亦沒有嚴格按照它的網路協議集和國際標准.只是在制定其它協議時把它做為參考基準。
12.網路層
網路層協議包括:IP(Internet Protocol)協議、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控制報文協議、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轉換協議、RARP(Reverse ARP)反向地址轉換協議。
傳輸層協議包括: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13.同10
14.硬體、軟體、數據、通信通道
軟體共享是指計算機網路內的用戶可以共享計算機網路中的軟體資源,包括各種語言處理程序、應用程序和服務程序。
硬體共享是指可在網路范圍內提供對處理資源、存儲資源、輸入輸出資源等硬體資源的共享,特別是對一些高級和昂貴的設備,如巨型計算機、大容量存儲器、繪圖儀、高解析度的激光列印機等。
數據共享是對網路范圍內的數據共享。網上信息包羅萬象,無所不有,可以供每一個上網者瀏覽、咨詢、下載。

3. 在計算機網路中OSI和ISO分別是指什麼

OSI模型,即開放式通信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RM,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的一個試圖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連為網路的標准框架,簡稱OSI。

OSI/RM協議是由ISO(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的,它有三個基本的功能:提供給開發者一個必須的、通用的概念以便開發完善、可以用來解釋連接不同系統的框架。
OSI將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architecture)劃分為以下七層:

物理層: 將數據轉換為可通過物理介質傳送的電子信號
數據鏈路層: 決定訪問網路介質的方式,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本層 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尋 址。
網路層: 使用權數據路由經過大型網路
傳輸層: 提供終端到終端的可靠連接
會話層: 允許用戶使用簡單易記的名稱建立連接
表示層: 協商數據交換格式
應用層: 用戶的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介面

4. 計算機網路中標準是以什麼的形式來體現

 計算機網路以地理上分散的多個終端通過通信線路連接到一台中心計算機為中心。共分為四個代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 IS0在1984年頒布了0SI/RM,該模型分為七個層次,也稱為0SI七層

5. 計算機網路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標

計算機網路常用性能指標有:
1、速率:連接在計算機網路上的主機在數字信道上傳送數據的速率。
2、帶寬:網路通信線路傳送數據的能力。
3、吞吐量:單位時間內通過網路的數據量。
4、時延:數據從網路一端傳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
5、時延帶寬積:傳播時延帶寬。
6、往返時間RTT:數據開始到結束所用時間。
7、利用率信道:數據通過信道時間。


(5)在計算機網路標准中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中的時延是由一下幾個不同的部分組成的:
(1)發送時延
發送時延是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因此發送時延也叫做傳輸時延。發送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發送時延=數據幀長度(bit)/發送速率(bit/s)
(2)傳播時延
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傳播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m)/電磁波在信道上大的傳播速率(m/s)
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率是光速。即3.0*10^5km/s。
發送時延發生在機器內部的發送器中,與傳輸信道的長度沒有任何關系。傳播時延發生在機器外部的傳輸信道媒體上,而與信道的發送速率無關。信號傳送的距離越遠,傳播時延就越大
(3)處理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需要花費一定時間進行處理,例如分析分組的首部,從分組中提取數據部分、進行差錯檢驗或查找合適的路由等,這就產生了處理時延。
(4)排隊時延
分組在進行網路傳輸時,要經過許多路由器。但分組在進入路由器後要先在輸入隊列中排隊等待,在路由器確定了轉發介面後,還要在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轉發。這就產生了排隊時延。排隊時延的長短取決於網路當時的通信量。當網路的通信量很大時會發生隊列溢出,使分組丟失,這相當於排隊時延無窮大。
這樣數據在網路中經歷的總時延就是以上四種時延之和:總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
一般來說,小時延的網路要優於大時延的網路。

6. 在計算機網路中,表徵數據傳輸可靠性的指標是什麼

是誤碼率 。

誤碼率=傳輸中的誤碼/所傳輸的總碼數*100%。如果有誤碼就有誤碼率。 IEEE802.3標准為1000Base-T網路制定的可接受的最高限度誤碼率為10-10。這個誤碼率標準是針對脈沖振幅調制(PAM-5)編碼而設定的,也就是千兆乙太網的編碼方式。

誤碼的產生是由於在信號傳輸中,衰變改變了信號的電壓,致使信號在傳輸中遭到破壞,產生誤碼。噪音、交流電或閃電造成的脈沖、傳輸設備故障及其他因素都會導致誤碼(比如傳送的信號是1,而接收到的是0;反之亦然)。各種不同規格的設備,均有嚴格的誤碼率定義,如通常視/音頻雙向光端機的誤碼率應該在:(BER)≤10E-9。

(6)在計算機網路標准中擴展閱讀:

頻帶利用率是衡量數據通信系統有效性的指標。它是單位頻帶內所能傳輸的信息速率,可表示為:

nb = Rb / B (bps/Hz) (設B為信道所需的傳輸帶寬, Rb為信道的信息傳輸速率,則頻帶利用率)

或 n = Rb / B(Baud/Hz)

根據比特率與波特率的關系,進一步可推得: n = RB log2M / B (bps/Hz)

從上可以看出,若碼元速率相同,加大M或減少B都可使頻帶利用率提高。前者可採用多進制調制技術實現,後者可採用單邊調制、部分響應等壓縮發送信號頻譜的方法 。

7. 在計算機網路中OSI是指什麼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縮寫,意為開放式系統互聯。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定了OSI模型,該模型定義了不同計算機互聯的標准,是設計和描述計算機網路通信的基本框架。
OSI模型把網路通信的工作分為7層,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8. 在計算機網路中,VLAN遵循的網路標準是

IEEE 802.1:802.1Q協議,即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協議,主要規定了VLAN的實現.
VLAN,是英文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的縮寫,中文名為"虛擬區域網", VLAN是一種將區域網(LAN)設備從邏輯上劃分(注意,不是從物理上劃分)成一個個網段(或者說是更小的區域網LAN),從而實現虛擬工作組(單元)的數據交換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