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看中遠期設備的功耗是多少。
絕大多少基站都是配置最大容量為600A的組合開關電源(相當於核心機房使用的落地式電源系統的高頻開關電源整流櫃+直流配電屏),配置兩組500AH的蓄電池組。當然先期不會把整流模塊完全配滿,機房設備需要多少容量就配置多少整流模塊,再加上一些裕量!
當然也有配置最大容量為300A的組合開關電池,配置兩組300AH的蓄電池組。
❷ 計算機網路教室用電負荷怎麼計算
這個情況很復雜,一般來說正常負載應該在60%左右,當然80%-90%也可以,就是以後容易線路老化和跳閘
你先把所有設備的功率加起來,小型設備估一下就好
然後除以0.6(負荷60%),就可以當做是用電負荷了
一般來說大一點准沒錯,省的以後增加設備線路卻扛不住
❸ 「網路負載」是什麼意思怎麼測試計算
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層面的
網路負載在運營商網路裡面,簡單說指的就是網路中繼承載的流量以及網路設備承載的用戶量
測試和計算用人工只能估算,比如一台設備,已知接入用戶30戶,戶均流量2M/s,中繼的流量大約就是60M/s。主要的計算是靠設備埠計算,每秒經過的流量。還有運營商內部龐大的計算平台統計等方式。
網路負載這個詞更多用於比如「網路負載均衡」,意思是一台設備有兩條上聯中繼共同分攤上聯流量以實現負載均衡,或者兩台設備同時承載相同用戶以實現負載均衡等等。
❹ 計算機網路 載荷比怎麼計算呢
就是你網路上跑的數據流量/網路帶寬。比方你在線看電影,每秒100KB,你的網路是10兆的話,那負荷率就是100*8/10/1024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路由器的負載是由出廠參數決定的。
1) CPU
CPU是路由器最核心的組成部分。不同系列、不同型號的路由器,其中的CPU也不盡相同。處理器的好壞直接影響路由器的吞吐量(路由表查找時間)和路由計算能力(影響網路路由收斂時間)。
一般來說,處理器主頻在100M或以下的屬於較低主頻,這樣的低端路由器適合普通家庭和SOHO用戶的使用。100M到200M屬於中等主頻,200M以上則屬於較高主頻,適合網吧、中小企業用戶以及大型企業的分支機構。
2) 內存
內存可以用Byte(位元組)做單位,也可以用Bit(位)做單位,兩者一音之差,容量卻相差8倍(1Byte = 8 Bit)。目前的路由器內存中,1M到4M Bytes屬於低等,8M Bytes屬於中等,16M Bytes或以上就屬於較大內存了。
3) 吞吐量
網路中的數據是由一個個數據包組成,對每個數據包的處理都要耗費資源。吞吐量是指在不丟包的情況下單位時間內通過的數據包數量,也就是指設備整機數據包轉發的能力,是設備性能的重要指標。路由器吞吐量表示的是路由器每秒能處理的數據量,是路由器性能的一個直觀上的反映。
4) 支持網路協議
就像人們說話用某種語言一樣,在網路上的各台計算機之間也有一種語言,這就是網路協議,不同的計算機之間必須共同遵守一個相同的網路協議才能進行通信。常見的協議有:TCP/IP協議、IPX/SPX協議、NetBEUI協議等。在區域網中用得的比較多的是IPX/SPX。用戶如果訪問Internet,就必須在網路協議中添加TCP/IP協議。
5) 線速轉發能力
所謂線速轉發能力,就是指在達到埠最大速率的時候,路由器傳輸的數據沒有丟包。路由器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數據包轉發,在同樣埠速率下轉發小包是對路由器包轉發能力的最大考驗,全雙工線速轉發能力是指以最小包長(乙太網64位元組、POS口40位元組)和最小包間隔(符合協議規定)在路由器埠上雙向傳輸同時不引起丟包。
線速轉發是路由器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簡單的說就是進來多大的流量,就出去多大的流量,不會因為設備處理能力的問題而造成吞吐量下降。
6) 帶機數量
帶機數量很好理解,就是路由器能負載的計算機數量。在廠商介紹的性能參數表上經常可以看到標稱自己的路由器能帶200台PC、300台PC的,但是很多時候路由器的表現與標稱的值都有很大的差別。這是因為路由器的帶機數量直接受實際使用環境的網路繁忙程度影響,不同的網路環境帶機數量相差很大。
比如在網吧里,幾乎所有的人都同時在上網聊天、打游戲、看網路電影,這些數據都要通過WAN口,路由器的負載很重。而企業網上經常同一時間只有小部分人在使用網路,路由器負載很輕。因此把一個能帶200台PC的企業網中的路由器,放到網吧可能連50台PC都帶不動。估算一個網路每台PC的平均數據流量也是不能做到精確的。
❻ 通信負載如何計算 計算機網路
CAN標准幀格式:幀最大長度共計108bit(默認幀長度為8)
幀起始(1bit)、仲裁域(12bit)、控制域(6bit)、數據域(8×8bit)、循環冗餘碼域(15bit)、1bit分隔符、應答域(2bit)和幀結尾(7bit)
CAN擴展幀格式:幀最大長度共計128bit(默認幀長度為8)
幀起始(1bit)、仲裁域(32bit)、控制域(6bit)、數據域(8×8bit)、循環冗餘碼域(15bit)、1bit分隔符、應答域(2bit)和幀結尾(7bit)
通信負載: T時間內所有站點發送成功和未成功而重傳的幀數。
主要區分與吞吐量:T時間內發送成功的平均幀數。
❼ 通信系統的負載是怎麼算出來的
通信負載: T時間內所有站點發送成功和未成功而重傳的幀數。
主要區分與吞吐量:T時間內發送成功的平均幀數。
❽ 負載率計算公式
變壓器實際容量/額定容量 * 100%=負載率。
對伺服電機而言,負載率指「電機在每個工作周期內的工作時間/(工作時間+非工作時間)的比率「。
如果負載率(ty cycle)低,就允許電機以3倍連續電流短時間運行,從而可以獲得比額定連續運行時更大的力量
拓展資料:
負載是指連接在電路中的電源兩端的電子元件。電路中不應沒有負載而直接把電源兩極相連,此連接稱為短路。
常用的負載有電阻、引擎和燈泡等可消耗功率的元件。把電能轉換成其他形式的能的裝置叫做負載。
電動機能把電能轉換成機械能,電阻能把電能轉換成熱能,電燈泡能把電能轉換成熱能和光能,揚聲器能把電能轉換成聲能。電動機、電阻、電燈泡、揚聲器等都叫做負載。晶體三極體對於前面的信號源來說,也可以看作是負載。對負載最基本的要求是阻抗匹配和所能承受的功率。
對於通信電源而言的負載就是通訊設備。比如說一台多媒體伺服器需要通信電源給它提供電能,該台多媒體伺服器就是該通信電源的負載。我們常見的通訊設備均為通信電源的負載,如光傳輸設備、交換設備、微波設備、核心網設備、通信基站等等
❾ 什麼是計算機負載操作系統負載是什麼
使用uptime或者top命令,都可以看到一個負載的輸出,形如load average: 0.00, 0.03, 0.00,這個負載到底是什麼東西呢,man文檔里只是一筆帶過,沒有具體的給出負載的定義。 負載的統計,必然是由內核完成的,因此在內核源碼中找答案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找來2.6.21的內核源碼,開始探索。節選部分源碼://kernel/timer.c
1254 active_tasks = count_active_tasks();
1256 CALC_LOAD(avenrun[0], EXP_1, active_tasks);
1257 CALC_LOAD(avenrun[1], EXP_5, active_tasks);
1258 CALC_LOAD(avenrun[2], EXP_15, active_tasks);
//include/linux/sched.h
110 #define FSHIFT11/* nr of bits of precision */
111 #define FIXED_1 (1<112 #define LOAD_FREQ (5*HZ)/* 5 sec intervals */
113 #define EXP_1 1884/* 1/exp(5sec/1min) as fixed-point */
114 #define EXP_5 2014/* 1/exp(5sec/5min) */
115 #define EXP_152037/* 1/exp(5sec/15min) */
117 #define CALC_LOAD(load,exp,n)
118 load *= exp;
119 load += n*(FIXED_1-exp);
120 load >>= FSHIFT; load(t) = ( load(t-1)*exp(i) + n(t)*(2048-exp(i)) ) / 2048load(t-1)為上次計算出的結果n(t)為t時刻的活動進程數計算方式是累加各個CPU的運行隊列中running和uninterruptible的值再乘以2048計算方式如下:1946 unsigned long nr_active(void)
1947 {
1948 unsigned long i, running = 0, uninterruptible = 0;
1949
1950 for_each_online_cpu(i) {
1951 running += cpu_rq(i)->nr_running;
1952 uninterruptible += cpu_rq(i)->nr_uninterruptible;
1953 }
1954
1955 if (unlikely((long)uninterruptible < 0))
1956 uninterruptible = 0;
1957
1958 return running + uninterruptible;
1959 }
1226 static unsigned long count_active_tasks(void)
1227 {
1228 return nr_active() * FIXED_1;
1229 } exp(1) = 1884exp(5) = 2014exp(15) = 2037exp(i) = 2048 * e^(-1/12/i)從本質上看負載是完全由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每個CPU上的活動進程數決定的,但並不是在數值上等同於每秒鍾需要進行調度的進程數,具體的計算過程是個比較復雜的過程。
❿ 計算機的負載均衡演算法
計算機的負載均衡演算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靜態負載均衡演算法包括:輪詢,比率,優先權。
2、動態負載均衡演算法包括:最少連接數,最快響應速度,觀察方法,預測法,動態性能分配,動態伺服器補充,服務質量,服務類型,規則模式。
負載均衡演算法的種類有很多種,常見的負載均衡演算法包括輪詢法、隨機法、源地址哈希法、加權輪詢法、加權隨機法、最小連接法等,應根據具體的使用場景選取對應的演算法。
(10)計算機網路通信負載怎麼計算擴展閱讀:
在計算機的世界,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負載均衡(load balancing),所謂負載均衡,就是說如果一組計算機節點(或者一組進程)提供相同的(同質的)服務,那麼對服務的請求就應該均勻的分攤到這些節點上。
負載均衡的意義在於,讓所有節點以最小的代價、最好的狀態對外提供服務,這樣系統吞吐量最大,性能更高,對於用戶而言請求的時間也更小。而且,負載均衡增強了系統的可靠性,最大化降低了單個節點過載、甚至crash的概率。不難想像,如果一個系統絕大部分請求都落在同一個節點上,那麼這些請求響應時間都很慢,而且萬一節點降級或者崩潰,那麼所有請求又會轉移到下一個節點,造成雪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