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中RIP是什麼
擴展閱讀
復讀機怎麼連無線網路 2025-09-24 03:08:19
平板電腦在哪裡修改密碼 2025-09-24 02:36:23

計算機網路中RIP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1-17 20:49:58

㈠ RIP 什麼意思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協議)是一種內部網關協議(IGP),是一種動態路由選擇協議,用於自治系統(AS)內的路由信息的傳遞。

RIP協議基於距離矢量演算法,使用「跳數」(即metric)來衡量到達目標地址的路由距離。這種協議的路由器只關心自己周圍的世界,只與自己相鄰的路由器交換信息,范圍限制在15跳(15度)之內,再遠,它就不關心了。

RIP應用於OSI網路七層模型的應用層。各廠家定義的管理距離(AD,即優先順序)如下:華為定義的優先順序是100,思科定義的優先順序是120。

(1)計算機網路中RIP是什麼擴展閱讀

RIP結構——

使用RIP報文中列出的項, RIP主機可以彼此之間交流路由信息。這些信息存儲在路由表中,路由表為每一個知道的、可達的目的地保留一項。每個目的地表項是到達那個目的地的最低開銷路由。

注意每個目的地的表項數可以隨路由生產商的不同而變化。生產商可能選擇遵守規范,也可以對標准進行他們認為合適的「強化」。所以,用戶很可能會發現某個特殊商標的路由器為每一個網路中的目的地存儲至多4條相同費用的路由。

㈡ 計算機網路-網路層-內部網關協議RIP

RIP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內部網關協議IGP中最先得到廣泛使用的協議,它的中文名稱叫做 路由信息協議 ,但很少被使用。RIP是一種分布式的基於距離向量的路由選擇協議,是互聯網的標准協議,其最大優點就是簡單。

RIP協議要求網路中的每一個路由器都要維護從它自己到其他每一個目的網路的距離記錄(因此,這是一組距離,即「距離向量」)。RIP協議將「 距離 」定義如下:從一路由器到直接連接的網路的距離定義為1。從一路由器到非直接連接的網路的距離定義為所經過的路由器數加1。「加1」是因為到達目的網路後就進行直接交付,而到直接連接的網路的距離已經定義為1。例如路由器R1到網1或網2的距離都是1(直接連接),而到網3的距離是2,到網4的距離是3。

RIP協議的「距離」也稱為「跳數」(hop count)吧,因為每經過一個路由器,跳數就加1。RP認為好的路由就是它通過的路由器的數目少,即「距離短」, RIP允許一條路徑最多隻能包含15個路由器 。因此「距離」等於16時即相當於不可達,可見RIP只適用於小型互聯網。

"需要注意的是,到直接連接的網路的距離也可定義為0(採用這種定義的理由是:路由器在和直接連接在該網路上的主機通信時,不需要經過另外的路由器。既然每經過一個路由器要將距高加1,那麼不再經過路由器的距離就應當為0)。但兩種不同的定義對實現RIP協議並無影響,因為重要的是要找出最短距離,將所有的距離都加1或都減1,對迭擇最佳路由其實是一樣的。"

RIP不能在兩個網格之間同時使用多條路由 ,RIP選擇一條具有最少路由器的路由(即最短路由),哪怕還存在另一條高速(低時廷)但路由器較多的路由。

RIP協議和OSPF協議,都是分布式路由選擇協議。 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每一個路由器都要不新地和其他一些路由器交換路由信息。我們一定要弄清以下三個要點,即和哪些路由器交換信息?交換什麼信息?在什麼時候交換信息?

RIP協議的特點是:

(1) 僅和相鄰路由器交換信息 。如果兩個路由器之間的通信不需要經過另一個路由器,那麼這兩個路由器就是相鄰的。RIP協議規定,不相鄰的路由器不交換信息。

(2) 路由器交換的信息是當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現在的路由表。 也就是說,交換的信息是:「我到本自治系統中所有網路的(最短)距離,以及到每個網路應經過的下一跳路由器」。

(3) 按因定的時間間隔交換路由信息 ,例如,母隔30秒。然後路由器根據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表。當網路拓撲發生變化時,路由器也及時向相鄰路由器通告拓撲變化後的路由信息。

路由器在剛剛開始工作時,它的路由表是空的,然後路由器就得出到直接相連的幾個網路的距離(這些距離定義為1)。接著,每一個路由器也只和數目非常有限的相鄰路由器交換並更新路由信息。但經過若干次的更新後,所有的路由器最終都會知道到達本自治系統中任何一個網路的最短距離和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

看起來RIP協議有些奇怪,因為「我的路由表中的信息要依賴於你的,而你的信息又依賴於我的。」然而事實證明,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我告訴別人一些信息,而別人又告訴我一些信息。我再把我知道的更新後的信息告訴別人,別人也這樣把更新後的信息再告訴我」,最後在自治系統中所有的結點都得到了正確的路由選擇信息。在一般情況下,RIP協議可以收斂,並且過程也較快。 「收斂」就是在自治系統中所有的結點都得到正確的路由選信的過程。

路由表中最主要的信息就是: 到某個網鉻的距離(即最短距離),以及應經過的下一跳地址 。路由表更新的原則是找出到每個目的網路的最短距離。這種 更新演算法又稱為距離向量演算法 。

對每一個相鄰路由器發送過來的RIP報文,進行以下步驟:

現在較新的RIP版本是1998年1I月公布的RIP2RFC2453](已成為互聯網標准),新版本協議本身並無多大變化,但性能上有些改進。RIP2可以支持變長子網掩碼和無分類域間路由選擇CIDR。此外,RIP2還提供簡單的鑒別過程支特多播。圖4-32是RP2的報文格式,它和RIP1的首部相同,但後面的路由部分不一樣。

RIP報文由首部和路由部分組成。

RIP的首部佔4個位元組,其中的命令欄位指出報文的意義。例如,1 表示請求路由信息,2表示對請求路由信息的響應或未被請求而發出的路由更新報文,首部後而的「必為0」是為了4位元組字的對齊。

RIP2報文中的路由部分由若干個路由信息組成,每個路由信息需要用20個位元組。 地址族標識符(又稱為地址類別)欄位用來標志所使用的地址協議。 如採用IP地址就令這個欄位的值為2(原來考慮RIP也可用於其他非TCPP協議的情況), 路由標記填入自治系統號ASN (Autonomous System Number))( 自治系統號ASN原來規定為一個16位的號碼(最大的號碼是655),由1ANA分配.現在已經把ASN擴展到32位),這是考慮使RIP有可能收到本自治系統以外的路由選擇信息。再後面指出某個網路地址、該網路的子網掩碼、下一跳路由器地址以及到此網路的距離,一個RIP報文最多可包括25個路由,因而RIP報文的最大長度是4+20×25=504位元組。如超過,必須再用一個RIP報文來傳送。

RIP2還具有簡單的鑒別功能。若使用鑒別功能,則將原來寫入第一個路由信息(20位元組)的位置用作鑒別。這時應將地址族標識符置為全1(即0 xFFFF),而路由標記寫入鑒別類型,剩下的16位元組為鑒別數據。在鑒別數據之後才寫入路由信息,但這時最多隻能再放入24個路由信息。

優點: RIP協議最大的優點就是實現簡單,開銷較小;如果發現更短的路由,這種更新信息傳播的很快。

缺點: 限制了網路的規模,它能使用的最大距離為15(16表示不可達);路由器之間交換的路由信息是路由器中的完整路由表,因而隨著網路規模的擴大,開銷也就增加; 當出現網路故障時,要經過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將此信息傳送到所有的路由器。

設三個網路通過兩個路由器互連起來,並且都已建立了各自的路由表。圖中路由器交換的信息只給出了我們感興趣的一行內容。路由器R1中的「 1,1,直接 」表示「到網1的距離是1,直接交付」。路由器R2中的「 1,2,R1 」表示「到網1的距離是2,下一跳經過R1」。

現在假定路由器R1到網1的鏈路出了故障,R1無法到達網1。於是路由器R1把到網1的距離改為16(表示到網1不可達),因而在R1的路由表中的相應項目變為「 1,16,直接 」。但是,很可能要經過30秒鍾後R1才把更新信息發送給R2。然而R2可能已經先把自己的路由表發送給了R1,其中有「1,2,R1」這一項。

㈢ 網路中的rip什麼意思中文

rip,正確寫法是「R.I.P.」,是息止安所(拉丁文:Requiescat in pace)是一種簡短的碑銘,或是希望逝者永享安寧的短句,罵人的話。

此語的英文縮寫是「R.I.P.」,通常以全稱「Rest in peace」或縮寫的形式刻在墓碑上,作為碑銘的一部分。「R.I.P.」一般見於天主教墓園,因為這句短語源於天主教會葬禮在開始和結束時所頌讀的的拉丁語禱告詞。

「R.I.P.」來源:

此節源自《以賽亞書》的經文於貝特沙瑞姆(Beit She'arim)一個墓地里的墓碑上發現,時間可追溯至公元前一世紀。此節經文談到一個因為無法忍受身邊邪惡而死的義人。

後來,這句話在《塔木德》的禱文中變成「進入安息」(come and rest in peace),所用的語言是三世紀時希伯來語及亞拉姆語的混合體。時至今日,在傳統猶太教葬禮上仍有使用。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R.I.P.

㈣ RIP是什麼意思

假如是紀念MICHAEL的話,RIP英文全稱應該是:REST IN PEACE。是願死者安息的意思。

㈤ RIP是什麼意思

rip是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協議)的簡稱。它是一種較為簡單的動態路由協議,但在實際使用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㈥ 「RIP」是什麼意思

RIP

英文原義: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

中文釋義:路由信息協議


補充內容

RIP(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是應用較早、使用較普遍的內部網關協議(InteriorGatewayProtocol,簡稱IGP),適用於小型同類網路,是典型的距離向量(distance-vector)協議。文檔見RFC1058、RFC1723。

RIP通過廣播UDP報文來交換路由信息,每30秒發送一次路由信息更新。RIP提供跳躍計數(hopcount)作為尺度來衡量路由距離,跳躍計數是一個包到達目標所必須經過的路由器的數目。如果到相同目標有二個不等速或不同帶寬的路由器,但跳躍計數相同,則RIP認為兩個路由是等距離的。RIP最多支持的跳數為15,即在源和目的網間所要經過的最多路由器的數目為15,跳數16表示不可達。

㈦ 網路中rip是什麼意思啊 為什麼人死了要說rip

現在網路很發達,因此大家也可以看到很多國外的習俗風土人情,例如在國外人死了後都會說rip,那麼,網路中rip是什麼意思啊?為什麼人死了要說rip?這是因為rip是表達了對死者的尊重,祈禱,懷念等意思,一般的話都會在死者的墓碑上刻上rip,而且rip也只能是對亡者說,健康的人是不能說rip的。

網路中rip是什麼意思啊

Requiescat In Pace才是rip的全部部分,rip也就是Requiescat In Pace的縮寫。Requiescat In Pace其實是一個拉丁文,意思就是息止安所,也就是願靈安息的意思。就是說人死之後說rip表達對死者的尊重,相當於我們這里的一路走好。現在大家知道了為什麼人死了要說rip了吧?其實也沒有別的意思,就是對死者的尊重,或者說對死者的一種懷念。

rip一般都會被刻在死者的墓碑上,這是為了更好的懷念和祈禱,希望死者的靈魂可以在另外一個世界中生活的很好。所以在國外,在墓碑上都是會看到rip這樣的碑文的。當然了,這樣的碑文主要還是出現在天主教的陵園中,這也是外國的宗教原因造成的,而其他的一些不是天主教的陵園中相對來說就少一些。

總之rip就是表達了對死者的尊重,當然這也就證明rip只能對死者說,而不能對健康的人來說,不然的話就有詛咒別人的意思了。現在的網路詞語有很多,但是意思卻都不同,因此大家千萬不能隨便的對別人說,一定要在了解清楚這些網路詞語的真正含義後再看適不適合說。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現在很多網路詞語其實都是不健康的,也希望大家可以抵制這樣的網路詞語,讓網路環境更健康。

㈧ 路由信息協議(RIP)是什麼

路由信息協議(RIP) 是內部網關協議IGP中最先得到廣泛使用的協議【1058[1]】。RIP是一種分布式的基於距離矢量的路由選擇協議,是網際網路的標准協議,其最大優點就是實現簡單,開銷較小。

但RIP的缺點也較多。首先,其限制了網路的規模,能使用的最大距離為15(16表示不可達)。其次路由器交換的信息是路由器的完整路由表,因而隨著網路規模的擴大,開銷也就增加。最後,「壞消息傳播得慢」,使更新過程的收斂時間過長。因此對於規模較大的網路就應當使用OSPF協議。然而目前在規模較小的網路中,使用RIP協議的仍佔多數。

中文名
路由信息協議
外文名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類型
內部網關協議IGP
應用
計算機行業
信息協議
路由信息協議(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縮寫:RIP)是一種使用最廣泛的內部網關協議(IGP)。(IGP)是在內部網路上使用的路由協議(在少數情形下,也可以用於連接到網際網路的網路),它可以通過不斷的交換信息讓路由器動態的適應網路連接的變化,這些信息包括每個路由器可以到達哪些網路,這些網路有多遠等。 IGP是應用層協議,並使用UDP作為傳輸協議。
雖然RIP仍然經常被使用,但大多數人認為它將會而且正在被諸如OSPF和IS-IS這樣的路由協議所取代。當然,我們也看到EIGRP,一種和RIP屬於同一基本協議類(距離矢量路由協議,Distance Vector Routing Protocol)但更具適應性的路由協議,也得到了一些使用。
歷史
Xerox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開發的,是IP所使用的第一個路由協議,RIP已經成為從UNIX系統到各種路由器的必備路由協議。RIP協議有以下特點:
(1)RIP是自治系統內部使用的協議即內部網關協議,使用的是距離矢量演算法。
(2)RIP使用UDP的520埠進行RIP進程之間的通信。
(3)RIP主要有兩個版本:RIPv1和RIPv2。RIPv1協議的具體描述在RFC1058中,RIPv2是對RIPv1協議的 改進,其協議的具體描述在RFC2453中。
(4)RIP協議以跳數作為網路度量值。
(5)RIP協議採用廣播或組播進行路由更新,其中RIPv1使用廣播,而RIPv2使用組播(224.0.0.9)。

(6)RIP協議支持主機被動模式,即RIP協議允許主機只接收和更新路由信息而不發送信息。

(7)RIP協議支持默認路由傳播。

(8)RIP協議的網路直徑不超過15跳,適合於中小型網路。16跳時認為網路不可達。

(9)RIPv1是有類路由協議,RIPv2是無類路由協議,即RIPv2的報文中含有掩碼信息。
RIP所使用的路由演算法是Bellman-Ford演算法.這種演算法最早被用於一個計算機網路是在1969年,當時是作為ARPANET的初始路由演算法。
RIP是由「網關信息協議」(Xerox Parc的用於互聯網工作的PARC通用數據包協議簇的一部分)發展過來的,可以說網關信息協議是RIP的最早的版本。後來的一個版本才被命名為「路由信息協議」,是Xerox網路服務協議簇的一部分。

㈨ rip 是什麼

路由選擇信息協議
(RIP/RIP2: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路由信息協議(RIP)是一種在網關與主機之間交換路由選擇信息的標准。RIP 是一種內部網關協議。在國家性網路中如當前的網際網路,擁有很多用於整個網路的路由選擇協議。作為形成網路的每一個自治系統,都有屬於自己的路由選擇技術,不同的 AS 系統,路由選擇技術也不同。作為一種內部網關協議或 IGP(內部網關協議),路由選擇協議應用於 AS 系統。連接 AS 系統有專門的協議,其中最早的這樣的協議是「EGP」(外部網關協議),目前仍然應用於網際網路,這樣的協議通常被視為內部 AS 路由選擇協議。RIP 主要設計來利用同類技術與大小適度的網路一起工作。因此通過速度變化不大的接線連接,RIP 比較適用於簡單的校園網和區域網,但並不適用於復雜網路的情況。
RIP 2 由 RIP 而來,屬於 RIP 協議的補充協議,主要用於擴大 RIP 2 信息裝載的有用信息的數量,同時增加其安全性能。RIP 2 是一種基於 UDP 的協議。在 RIP2 下,每台主機通過路由選擇進程發送和接受來自 UDP 埠520的數據包。

RIP 和 RIP 2 主要適用於 IPv4 網路,而 RIPng 主要適用於 IPv6 網路。本文主要闡述 RIP 及 RIP 2。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應用較早、使用較普遍的內部網關協議(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簡稱IGP),適用於小型同類網路,是典型的距離向量(distance-vector)協議。文檔見RFC1058、RFC1723。
RIP通過廣播UDP報文來交換路由信息,每30秒發送一次路由信息更新。RIP提供跳躍計數(hop count)作為尺度來衡量路由距離,跳躍計數是一個包到達目標所必須經過的路由器的數目。如果到相同目標有二個不等速或不同帶寬的路由器,但跳躍計數相同,則RIP認為兩個路由是等距離的。RIP最多支持的跳數為15,即在源和目的網間所要經過的最多路由器的數目為15,跳數16表示不可達。

RIP概述
-RFC 1508
-RIP採用貝爾曼—福德(Bellman-Ford)演算法
-目前RIP有兩個版本RIPv1和RIPv2。
-RIP有以下一些主要特性:
-RIP屬於典型的距離向量路由選擇協議。
-RIP消息通過廣播地址255.255.255.255進行發送,使用UDP 協議的520埠。
-RIP以到目的網路的最小跳數作為路由選擇度量標准,而不是在鏈路的帶寬和延遲的基礎上進行選擇。
-RIP是為小型網路設計的。它的跳數計數限制為15跳,16跳為不可到達。
-RIP是一種有類路由協議,不支持不連續子網設計。
-RIP周期進行路由更新,將路由表廣播給鄰居路由器,廣播周期為30秒。
-RIP的管理距離為120。

RIP是路由信息協議(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的縮寫,採用距離向量演算法,是當今應用最為廣泛的內部網關協議。在默認情況下,RIP使用一種非常簡單的度量制度:距離就是通往目的站點所需經過的鏈路數,取值為1~15,數值16表示無窮大。RIP進程使用UDP的520埠來發送和接收RIP分組。RIP分組每隔30s以廣播的形式發送一次,為了防止出現「廣播風暴」,其後續的的分組將做隨機延時後發送。在RIP中,如果一個路由在180s內未被刷,則相應的距離就被設定成無窮大,並從路由表中刪除該表項。RIP分組分為兩種:請求分組和響應分組。

RIP-1被提出較早,其中有許多缺陷。為了改善RIP-1的不足,在RFC1388中提出了改進的RIP-2,並在RFC 1723和RFC 2453中進行了修訂。RIP-2定義了一套有效的改進方案,新的RIP-2支持子網路由選擇,支持CIDR,支持組播,並提供了驗證機制。

隨著OSPF和IS-IS的出現,許多人認為RIP已經過時了。但事實上RIP也有它自己的優點。對於小型網路,RIP就所佔帶寬而言開銷小,易於配置、管理和實現,並且RIP還在大量使用中。但RIP也有明顯的不足,即當有多個網路時會出現環路問題。為了解決環路問題,IETF提出了分割范圍方法,即路由器不可以通過它得知路由的介面去宣告路由。分割范圍解決了兩個路由器之間的路由環路問題,但不能防止3個或多個路由器形成路由環路。觸發更新是解決環路問題的另一方法,它要求路由器在鏈路發生變化時立即傳輸它的路由表。這加速了網路的聚合,但容易產生廣播泛濫。總之,環路問題的解決需要消耗一定的時間和帶寬。若採用RIP協議,其網路內部所經過的鏈路數不能超過15,這使得RIP協議不適於大型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