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多久看完
pyright © 1999-2020, CSD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打開APP
不吃牛油果
關注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 【第一章 計算機網路及網際網路】 原創
2021-12-08 14:43:31
2點贊
不吃牛油果
碼齡3年
關注
目錄
1.1 什麼是網際網路
1.1.1 具體構成描述
1.1.2 服務描述
1.1.3 網路協議
1.2 網路邊緣
1.2.1 接入網
1.3 網路核心
1.3.1分組交換
1.3.2 電路交換
1.3.3 報文交換
1.4 交換網中的時延,丟包和吞吐量
1.5 協議層次及其服務模型
1.1 什麼是網際網路
我們可以用兩種方式描述網際網路
1.1.1 具體構成描述
端系統(主機):與網際網路相連的設備
端系統通過通信鏈路和分組交換機連接到一起
通信鏈路由不同的物理媒體組成,傳播速度用bit/s來計算
分組:當一台端系統要向另一台端系統發送數據時,發送端系統將數據分段,並為每段加上頭部位元組,由此形成的信息包叫分組
分組通過網路發送到接收端系統,在那裡被裝配成初始數據
分組交換機從它的一條入通信鏈路接收到達的消息,並從它的一條出通信鏈路轉發該條消息
最著名的分組交換機:路由器和鏈路層交換機
路由器通常用作網路核心
鏈路層交換機常用在接入網
一個分組所經歷的一系列的通信鏈路和分組交換機稱為通過網路的路徑
端系統通過**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ISP)**接入網際網路中
每個ISP本身就是一個由多台分組交換機和通信鏈路組成的網路,各ISP為端系統提供了不同類型的網路接入
端系統,分組交換機和其他網路部件都需要運行一系列的協議
網際網路最重要的協議TCP/IP
IP協議定義了路由器和端系統之間交換的分組格式
在這里插入圖片描述
1.1.2 服務描述
分布式應用程序: 應用程序涉及在多個相互交換數據的端系統,故稱他們分布式應用程序。
與網際網路相連的端系統都有一個套接字介面,該介面規定了運行在端系統上的程序請求在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向另一個端系統上特定的目的程序交付數據的方式
網際網路套接字介面是一個發送程序必須遵守的規則合集
1.1.3 網路協議
在網際網路中,任何兩個以上的遠程通訊實體的所有活動都受協議的制約
協議定義了在兩個通訊實體之間交換的報文的格式和順序,以及報文的發送或接收一條報文或其他時間所採取的動作
1.2 網路邊緣
位於網路邊緣的主機又分為兩類:客戶和伺服器
客戶通常是桌面PC,智能手機等
伺服器是更強大的機器,用於存儲和發布Web頁面,郵件等
1.2.1 接入網
接入網:是將端系統物理連接到其邊緣路由器的網路
邊緣路由器 是端系統到任何其他遠程端系統的路徑上的第一台路由器
家庭接入有兩種最流行的類型:數字用戶線(DSL)和電纜
1.3 網路核心
網路核心: 又端系統的分組交換機和鏈路構成的網狀網路
1.3.1分組交換
端系統之間彼此交換報文,報文可以執行一種控制功能,也可以包含數據
為了從源端系統向目的端系統發送一個報文,源將上報文劃分為較小的數據塊,稱為分組
分組以鏈路的最大傳輸速率的速度通過通信鏈路
多數分組交換機在鏈路的輸入端使用存儲轉發傳輸,是指在交換機開始向輸出鏈路傳輸該分組的第一個比特之前,必須接受到整個分組
每台分組交換機和多個鏈路連接,對於每條相連的鏈路,該分組交換機具有一個輸出緩存,它用於存儲路由器准備發往那條鏈路的分組
如果該鏈路正在傳輸其他分組,那麼該分組必須在輸出緩存等待,這叫排隊時延
一個到達的分組可能發現輸出緩存已經滿了的情況,此時將出現分組丟包的情況
每個端系統都有一個IP地址。當源主機向目的主機發送一個分組時,源在該分組的首部包含了目的主機的IP地址
1.3.2 電路交換
電路交換:在這個發送者可以發送信息之前,電話網路必修要先在發送者和接受者之間建立一條連接。這是條真正的連接,在發送者和接受者之間的交換機都是維持著的。
當網路把這個電路建立好之後,在這個網路中的鏈路的傳輸速率也是維持好的。所以發送者可以以穩定的速率傳輸數據給接收者
鏈路中的電路是通過頻分復用FDM和時分復用TDM來實現的
對於FDM,鏈路的頻譜由跨越鏈路創建的所有連接共享。在連接期間鏈路為每條連結專用一個頻率。
在電話網路中,這個頻寬通常是4kHz,該頻段的寬度稱為帶寬
對於TDM,時間被劃分為固定的幀,每個幀又被劃分為固定數量的時隙
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的區別:
電路交換的三個步驟:
建立連接(分配通信資源)
通話(一直佔用通信資源)
釋放連接(歸還通信資源)
1.3.3 報文交換
報文交換
一個應用發送信息的整體就是一個報文。
在數據交換過程中,要以整個信息作為一個整體,一次性轉發到下一個鄰接路由器上,路由器再把整個報文接收到,再決定這個報文怎麼轉發,從哪個介面轉發出去,直至目的主機。
在這里插入圖片描述
1.4 交換網中的時延,丟包和吞吐量
我們希望網際網路服務在任意兩個端系統之間隨心所欲的瞬間移動數據而沒有任何數據損失,但那時不可能的,
所以計算機網路要限制在端系統之間的吞吐量:每秒能夠傳送的數據量
當一個分組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該分組在沿途的每個節點經受了不同的時延:節點處理時延,排隊時延,傳輸時延,傳播時延,這些時延累加就是節點總時延
節點處理時延: 檢查分組首部和決定將該分組導向何處需要的時間
排隊時延: 在隊列中,當分組在鏈路上等待傳輸時,經受排隊時延
傳輸時延: 路由器推出整個分組需要的時間
傳播時延: 將分組傳播到另一個節點需要的時間
在這里插入圖片描述
到達分組時發現隊列滿了。由於沒有地方存儲這個分組,路由器將丟棄該分組,形成丟包
一個節點的性能不止可以從時延看出來,也可以從丟包率看出來
吞吐量
吞吐量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或信道、介面)的數據量
吞吐量被常用於對現實世界中的網路的一種測量,以便知道實際上到底有多少數據量能夠通過網路;吞吐量受網路帶寬或額定速率的限制。
時延帶寬積
時延帶寬積 = 傳播時延 × 帶寬
若發送端連續發送數據,則在所發送的第一個bit即將到達終點時,發送端就已經發送了時延帶寬積個bit;
鏈路的時延帶寬積又稱為以bit為單位的鏈路長度。
往返時間RRT
在許多情況下,網際網路上的信息不僅僅單方向傳輸,而是雙向交互;
我們有時候很需要知道雙向交互一次所需的時間。
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 用來表示某信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有數據通過)
網路利用率: 全網路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權平均;
利用率並非越高越好,當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時,該信道引起的時延也會迅速增加,如下圖所示;
在這里插入圖片描述
丟包率
丟包率即分組丟失率,是指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傳輸過程中丟失的分組數量與總分組數量的比率;
分組丟失的兩個主要原因:分組誤碼,結點交換機緩存隊列滿(網路擁塞)。
1.5 協議層次及其服務模型
在這里插入圖片描述
在這里插入圖片描述
文章知識點與官方知識檔案匹配
網路技能樹首頁概覽
22919 人正在系統學習中
打開CSDN APP,看更多技術內容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筆記02_A橙_的博客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學習筆記02:運輸層。 運輸層介於應用層與網路層之間,為應用層提供了直接的通信服務。在應用層時已經介紹了兩種運輸層協議UDP和TCP,本章主要介紹這兩個協議和運輸層的原理及實現。
繼續訪問
《計算機網路 自頂向下方法》學習整理_TiSam的博客
《計算機網路 自頂向下方法》學習整理計算機網路1、計算機網路(1)英特網(2)網路邊緣(3)網路核心(4)時延、丟包、吞吐量(5)協議層次2、應用層(1)應用層協議(2)Web和HTTP(3)SMTP(4)DNS3、運輸層(1)運輸層服務(2)無連接運輸:UDP...
繼續訪問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
自頂向下方法來自於計算機演算法的其中一種思想結晶。當然在我們所了解的演算法中還有許多種類。下面是學習啦小編跟大家分享的是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工具/原料遞歸網路程序方法演算法方法/步驟自頂自下主要是一種演算法的實現,在不知道結果的情況之下,使用一種方法進行演算,得到一種正確的結果,也就可以命名用自頂向下的思想進行實現了。在方程式內,對於未知的結果也就是進行一種推...
繼續訪問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一)——計算機網路和網際網路
不要成為理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寫在前面 為了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計算機網路》這門課程,打算把自己的學習筆記轉化為博客,以便於更好地復習,也便於大家一起學習與交流。 參考課程:中科大-鄭老師《計算機網路》 參考書籍:《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原書第七版 什麼是Internet? 網際網路是一個世界范圍的計算機網路,即它是一個互聯了遍及全世界數計算設備的網路。 具體構成及描述 計算設備 : 主機(端系統)、運行的網路應用程序 節點: 主機及其上運行的應用程序 路由器、交換機等網路交換設備 例如:手機、平.
繼續訪問
最新發布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筆記)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第7版)
繼續訪問
計算機網路 通信網路筆記(自頂向下的方法)from top to the botton of MIT
網路利用率大並不是好事:會導致網路很堵,速度變慢。時延變長。 第一章計算吞吐量: 考慮下圖,其中有一個機構網路連接到互聯網。假設平均對象大小為900,000位,並且從機構的瀏覽器到原始伺服器的平均請求速率為每秒15個請求。還假設從接入鏈路互聯網上的路由器轉發HTTP請求到收到響應所需的時間平均為3秒。對於平均接入延遲(access delay),即從互聯網路由器到機構路由器的延遲,可以建模為,ta是通過訪問鏈路發送對象所需的平均時間(也就是機構網路到原始伺服器網路的時間,圈起來的部分),b是對象到達訪問鏈路
繼續訪問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Wireshark lab(一)
Getting Started Wireshark:A packet sniffer for observing the messages exchanged between executing protocol entities A packet sniffer captures (「sniffs」) messages being sent/received from/by your computer; it will also typically store and/or display the con
繼續訪問
熱門推薦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學習筆記
目錄 第一章 計算機網路和網際網路 1.1 什麼是網際網路 1.1.1 組成描述 1.1.2 服務描述 1.1.3 協議 1.2 網路的邊緣 1.2.1 接入網 1.2.2 物理媒體 1.3 網路核心 1.3.1 分組交換 1.3.2 電路交換 1.3.3 分組交換和電路交換的對比 1.3.4 網路的網路 1.4 分組交換中的時延、丟包、吞吐量 1.4.1 分組交換...
繼續訪問
計算機網路 自頂向下方法
文章目錄學習本書的目的一、第一章 計算機網路和網際網路二、使用步驟總結 學習本書的目的 主要目的並不是學習計算機網路的只是,而是學習作者的思維方式,以及自己對這種思維方式的理解。 一、第一章 計算機網路和網際網路 這一章首先描述了什麼是網際網路,以及網際網路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讓我對網際網路很感興趣,然後就描述了網際網路中最簡單的例子,兩個端之間的數據傳輸,講解數據傳輸的時候從協議到路由器最後到通信衛星,讓我腦子里大致有個輪廓,就是兩個端傳遞需要那些設備支持。由兩個端的數據傳輸,自然將到了多端傳輸,多端傳輸一個是多端之
繼續訪問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網路層
將路由器、交換機和目前大多數網路設備的功能進一步抽 象成:按照流表(由控制平面設置的控制邏輯)進行PDU。:替換目標IP地址和埠號,採用存
2. 謝希仁的計算機網路講的內容和外國的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有什麼區別
後者更詳細,但是本質的區別是順序正好相反。謝希仁的是從物理層開始講,講到應用層,而自頂向下方法是按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這個順序講的。
個人認為都可以看,外國的這本在某些演算法上說的更細,我是把謝希仁的作為主要,然後如果哪裡有疑問就把機械工業的這本作為輔助去查一查
3.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設計方法第一章
1.3 網路核心
網路核心,即互聯了網際網路端系統的分組交換機和鏈路的網狀網路。
電路交換
定義
電路交換(circuit switching):每個主機都直接與一個交換機直接相連,各個交換機之間有物理線纜,如果兩台主機要傳送信息,其對應的交換機之間必須有一條預留電路。假定每個交換機都有n條電路,那麼連接期間該連接獲得鏈路帶寬的1/n。
電路交換網路中的多路復用
1、頻分多路復用(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FDM)
2、時分多路復用(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TDM)
例子
從主機A到主機B經一個電路交換網路發送一個640,000 比特的文件需要多長時間?
所有鏈路是1.536 Mbps
每條鏈路使用具有24個時隙的TDM
創建端到端電路需500 msec
計算結果:Time=640000/(1.536Mbps/24)+0.5s=10.5s
分組交換
分組交換(packet swiitching):各種應用在完成任務時要交換報文,報文包含協議要求的內容。主機會把較大的報文分組並發送到分組交換機。交換機使用存儲轉發傳輸機制,簡單地說就是接受一個報文的全部分組後才輸出,這樣就會產生存儲轉發時延。同時,對於每個輸出鏈路,分組交換機還為之生成一個輸出緩存或輸出隊列,因為同一時刻只能向一條鏈路輸出一組信息,其他信息只能在隊列中等待,這樣會產生排隊時延。如果隊列已滿,新到達的報文分組無法入隊,就會產生丟包。
端到端時延
假定在源主機和目的主機之間有N-1台路由器(那麼實際有N條小路徑),並且該網路是無擁塞的(因此排隊時延是微不足道的),處理時延為dproc,每台路由器和源主機的輸出速率是 R bps,每條鏈路的傳播時延是dprop,節點時延累加起來得到端到端時延:
dend-end = N(dproc + dtrans + dprop)
dtrans = 分組長度L / R
計算機網路中的吞吐量
吞吐量: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或信道、介面)的數據量,是瓶頸鏈路(bottleneck link,即找速度最短的那一條鏈路)的傳輸速率。
吞吐量分為瞬時吞吐量(instancous throughput)和平均吞吐量(average throughput),我們可以把他們類比為以前物理學過的瞬時速度和平均速度。
4.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第四章-網路層 要點
網路層的作用:實現主機到主機的通信服務,將分組從一台發送主機移動到一台接收主機。
1、轉發涉及分組在單一的路由器中從一條入鏈路到一條出鏈路的傳送。
2、路由選擇涉及一個網路的所有路由器,它們經路由選擇協議共同交互,以決定分組從源到目的地結點所採用的路徑。計算這些路徑的演算法稱為路由選擇演算法。
每台路由器都有一張轉發表,路由器通過檢查到達分組首部欄位的值來轉發分組,然後使用該值在該路由器的轉發表中索引查找。路由選擇演算法決定了插入路由器轉發表中的值。
路由選擇演算法可能是集中式的,或者是分布式的。但在這兩種情況下,都是路由器接收路由選擇協議報文,該信息被用於配置其轉發表。
網路層也能在兩台主機之間提供無連接服務或連接服務。同在運輸層的面向連接服務和無連接服務類似,連接服務需要握手步驟,無連接服務不需要握手。但它們之間也有差異:
1、 在網路層中,這些服務是由網路層向運輸層提供的主機到主機的服務。在運輸層中,這些服務則是運輸層向應用層提供的進程到進程的服務。
2、 在網路層提供無連接服務的計算機網路稱為數據報網路;在網路層提供連接服務的計算機網路稱為虛電路網路。
3、 在運輸層實現面向連接的服務與在網路層實現連接服務是根本不同的。運輸層面向連接服務是在位於網路邊緣的端系統中實現的;網路層連接服務除了在端系統中,也在位於網路核心的路由器中實現。(原因很簡單:端系統和路由器都有網路層)
虛電路網路和數據報網路是計算機網路的兩種基本類型。在作出轉發決定時,它們使用了非常不同的信息。
IP地址有32比特,如果路由器轉發表採用「蠻力實現」將對每個可能的目的地址有一個表項。因為有超過40億個可能的地址,這種選擇完全不可能(即使用二分查找也十分慢)。
我們轉發表的表項可以設計為幾個表項,每個表項匹配一定范圍的目的地址,比如有四個表項
(你可能也會考慮到,IP地址有32比特,如果每個路由器設計為只有2個表項,那麼也只需要有32個路由器就可以唯一確定這40億個地址中的一個。)
最長前綴匹配規則,是在轉發表中尋找最長的匹配項,並向與最長前綴匹配相關聯的鏈路介面轉發分組。這種規則是為了與網際網路的編址規則相適應。
1、輸入埠
「使用轉發表查找輸出埠」是輸入埠最重要的操作(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操作)。輸入埠執行完這些所需的操作後,就把該分組發送進入交換結構。如果來自其他輸入埠的分組當前正在使用交換結構,一個分組可能會在進入交換結構時被暫時阻塞,在輸入埠處排隊,並等待稍後被及時調度以通過交換結構。
2、交換結構
交換結構的三種實現方式
3、輸出埠
分組調度程序 處理在輸出埠中排隊的分組
4、路由選擇處理器
</br>
</br>
IP協議版本4,簡稱為IPv4;IP協議版本6,簡稱為IPv6。
如上圖所示,網路層有三個主要的組件
1、IP協議
2、路由選擇協議
3、ICMP協議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網際網路控制報文協議)
</br>
不是所有鏈路層協議都能承載相同長度的網路層分組。有的協議能承載大數據報,而有的協議只能承載小分組。例如,乙太網幀能夠承載不超過1500位元組的數據,而某些廣域網鏈路的幀可承載不超過576位元組的數據。
一個鏈路層幀能承載的最大數據量叫做最大傳送單元(Maximun Transmission Unit, MTU)
所以鏈路層協議的MTU嚴格限制著IP數據報的長度。這也還不是主要的問題,問題在於發送方與目的地路徑上的每段鏈路可能使用不同的鏈路層協議,且每種協議可能具有不同的MTU。
舉個例子:假定從某條鏈路收到一個IP數據報,通過檢查轉發表確定出鏈路,並且該出鏈路的MTU比該IP數據報的長度要小。那麼如何將這個過大的IP分組壓縮進鏈路層幀的有效載荷欄位呢?
解決辦法是,將IP數據報中的數據分片成兩個或更多個較小的IP數據報,用單獨的鏈路層幀封裝這些較小的IP數據報;然後向輸出鏈路上發送這些幀。每個這些較小的數據報都被稱為片(fragment)。
路由器完成分片任務。同時,為了使得網路內核保持簡單,IPv4設計者把數據報的重組工作放到端系統中,而非放到網路路由器中。
前提:一個4000位元組的數據報(20位元組IP首部加上3980位元組IP有效載荷)到達一台路由器,且必須被轉發到一條MTU為1500位元組的鏈路上。假定初始數據報貼上的標識號為777。
這意味著初始數據報中3980位元組數據必須被分配到3個獨立的片(其中的每個片也是一個IP數據報)
IP分片:
IP地址有32比特,分為網路號和主機號。
IP地址的網路部分(即網路號)被限制為長度為8、16或24比特,這是一種稱為分類編址的編址方案。具有8、16和24比特子網地址的子網分別被稱為A、B和C類網路。
但是它在支持數量迅速增加的具有小規模或中等規模子網的組織方面出現了問題。一個C類(/24)子網僅能容納多大2^8 - 2 = 254台主機(2^8 = 256, 其中的兩個地址預留用於特殊用途),這對許多組織來說太小了。然而一個B類(/16)子網可支持多達65534台主機,又太大了。這導致B類地址空間的迅速損耗以及所分配的地址空間的利用率低。
廣播地址255.255.255.255。當一台主機發出一個目的地址為255.255.255.255的數據報時,該報文會交付給同一個網路中的所有主機。
某組織一旦獲得了一塊地址,它就可以為本組織內的主機與路由器介面逐個分配IP地址。既可手工配置IP地址,也可以使用動態主機配置協議(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DHCP)自動配置。DHCP還允許一台主機得知其他信息,如它的子網掩碼、它的第一跳路由器地址(常稱為默認網關)與它的本地DNS伺服器的地址。
由於DHCP具有能將主機連接進一個網路相關方面的自動能力,它又被稱為即插即用協議。
DHCP是客戶-伺服器協議。客戶通常是新達到的主機,它要活的包括自身使用的IP地址在內的網路配置信息。在最簡單的場合下,每個子網將具有一台DHCP伺服器。如果在某子網中沒有伺服器,則需要一個DHCP中繼代理(通常是一台路由器),這個代理知道用於該網路的DHCP伺服器的地址。
DHCP協議工作的4個步驟:
網路地址轉換(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NAT)
ICMP通常被認為是IP的一部分,但從體系結構上將它是位於IP之上的,因為ICMP報文是承載在IP分組中的。即ICMP報文是作為IP有效載荷承載的,就像TCP與UDP報文段作為IP有效載荷被承載那樣。
眾所周知的ping程序發送一個ICMP類型8編碼0的報文到指定主機。看到該回顯請求,目的主機發回一個類型0編碼0的ICMP回顯回答。大多數TCP/IP實現直接在操作系統中支持ping伺服器,即該伺服器不是一個進程。
新型IPv6系統可做成向後兼容,即能發送、路由和接收IPv4數據報,要使得已部署的IPv4系統能夠處理IPv6數據報,最直接的方式是採用一種雙棧方法。
1、鏈路狀態(Link State, LS)演算法:屬於全局式路由選擇演算法,這種演算法必須知道網路中每條鏈路的費用。費用可理解為鏈路的物理長度、鏈路速度,或與該鏈路相關的金融上的費用。鏈路狀態演算法採用的是Dijkstra演算法。
2、距離向量(Distance-Vector, DV)演算法:屬於迭代的、非同步的和分布式的路由選擇演算法。
「迭代的」,是因為此過程一直要持續到鄰居之間無更多信息要交換為止。
「非同步的」,是因為它不要求所有結點相互之間步伐一致地操作。
「分布式的」,是因為每個結點都要從一個或多個直接相連鄰居接收某些信息,執行計算,然後將其計算結果分發給鄰居。
DV演算法的方程:
其中,dx(y)表示從結點x到結點y的最低費用路徑的費用,c(x, v)是結點x到結點v的費用,結點v指的是所有x的相連結點,所以x的所有相連結點都會用minv方程計算。
(N是結點(路由器)的集合,E是邊(鏈路)的集合)
為了減少公共網際網路的路由選擇計算的復雜性以及方便企業管理網路,我們將路由器組織進自治系統。
在相同AS中的路由器全都運行同樣的路由選擇演算法,且擁有彼此的信息。在一個自治系統內運行的路由選擇演算法叫做自治系統內部路由選擇協議。
當然,將AS彼此互聯是必需的,因此在一個AS內的一台或多台路由器將有另外的任務,即負責向在本AS之外的目的地轉發分組。這些路由器被稱為網關路由器。
分為自治系統內部的路由選擇和自治系統間的路由選擇
1、網際網路中自治系統內部的路由選擇:路由選擇信息協議(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RIP)
2、網際網路中自治系統內部的路由選擇:開放最短路優先(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OSPF)
3、自治系統間的路由選擇:邊界網關協議(Broder Gateway Protocol, BGP)
為什麼要使用不同的AS間和AS內部路由選擇協議?
實現廣播的方法
1、無控制洪泛。該方法要求源結點向它的所有鄰居發送分組的副本。當某結點接收了一個廣播分組時,它復制該分組並向它的所有鄰居(除了從其接收該分組的那個鄰居)轉發之。
致命缺點: 廣播風暴 ,如果圖具有圈,那麼每個廣播分組的一個或多個分組副本將無休止地循環。
2、受控洪泛。用於避免廣播風暴,關鍵在於正確選擇何時洪泛分組,何時不洪泛分組。受控洪泛有兩種方法:序號控制洪泛、反向路徑轉發(Reverse Path Forwarding, RPF)
3、生成樹廣播。雖然序號控制洪泛和RPF能避免廣播風暴,但是它們不能完全避免冗餘廣播分組的傳輸。
多播:將分組從一個或多個發送方交付到一組接收方
每台主機有一個唯一的IP單播地址,該單播地址完全獨立於它所參與的多播組的地址。
網際網路網路層多播由兩個互補組件組成:網際網路組管理協議(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IGMP)和多播路由選擇協議
IGMP只有三種報文類型:membership_query報文,membership_report報文,leave_group報文。
與ICMP類似,IGMP報文也是承載在一個IP數據報中。
網際網路中使用的多播路由選擇
1、距離向量多播路由選擇協議
2、協議無關的多播路由選擇協議
5. 2019-07-07 計算機網路 自頂向下方法 第六章1
在鏈路層中,由兩種信道,第一種是廣播信道,用於連接有線區域網,衛星網和混合光纖同軸電纜。第二種類型的鏈路層信道是點對點通信鏈路,著在注入長距離鏈路連接的兩台路由器之間。
差錯糾正類似於差錯檢測,區別在於接收方不僅能監測珍重出現的比特差錯,而且能夠准確地確定幀中的差錯出現的位置(並因此糾正這些差錯)。
在典型的計算機結構,鏈路層的主體部分位於網路適配器。網路適配器有時也成為網路介面卡,位於網路適配器核心的是鏈路層控制器,該控制器通常是一個實現了許多鏈路層服務。鏈路層控制器的許多功能是用硬體實現的,越來越多的網路適配器被綜合進主機的主板,即所謂的區域網在主板配置。
盡管大部分鏈路層是在硬體中實現的,但部分鏈路層是在運行於主機CPU中的軟體中實現的。
廣播鏈路能夠讓多個發送和接收節點都連接到相同的,單一的,共享的廣播信道上。當任何一個節點傳輸一個幀時,信道廣播該幀,每個其它節點都收到一個副本。
多路訪問協議用於規范節點在共享的廣播信道上的傳輸行為。
當所有節點同時接到多個幀,傳輸的幀在所有的接收方處碰撞,所有幀都丟失。
多路訪問協議可以分為三類——信道劃分協議,隨機接入協議和輪流協議。
TDM和FDM都是信道劃分協議,而CDMA則是碼分多址,如果配置恰當,可以同時接收節點而不被干擾。
隨機接入協議在每一次碰撞後等待隨機時間再發。
時隙ALOHA是一個很簡單的隨機接入協議,而AHOHA效率是時隙ALOHA的一半。
載波偵聽多路訪問(CSMA)會在開始之前監測是否有人說話,而如果其他人同時開始說話,則停下。
輪流協議
輪詢協議的問題有很多,比如效率低下,比如若調配節點出問題則崩盤。
輪流協議中還有令牌協議。
並不是主機或路由器具有鏈路層地址,而是它們的適配器(即網路介面)具有鏈路層地址。因此,具有多個網路介面的主機或路由器將具有與之相關聯的多個鏈路層地址。因此,具有多個網路介面的主機或路由器將具有與之相關聯的多個鏈路層地址,就像他也具有多個與之相關聯的IP地址一樣。重要的是鏈路層交換機並不具有於它們的介面相關聯的鏈路層地址。
MAC地址長度為6資金額,有2的48次方可能的地址。
通過軟體改變一塊適配器 的MAC地址現在是可能的。
適配器的MAC地址具有扁平結構,而且不論適配器到哪裡用都不會變化。帶有乙太網介面的便攜機其總具有相同的MAC地址。
當適配器收到一個幀時,將檢查該幀中的目的MAC地址和自己的MAC地址是否匹配。若匹配,則取出數據,否則丟棄該幀。
因為存在網路層地址(如IP地址)和鏈路層地址(MAC地址),所以需要在它們之間進行轉換,這就是地址解析協議。
在發送主機中的ABP模塊將去在相同區域網上的任何IP地址作為輸入,然後返回相應的MAC地址。
DNS和ABP有些類似,DNS為在網際網路中個任何地方的主機解析主機名,而ABP只為在同i一個自網上的主機和路由器介面解析IP地址。
每台主機或路由器在其內存中都有一個ABP表。該表包含了IP地址到MAC地址的映射關系。該ABP表也包含一個壽命值(TTL)
當ABP表中補辦和對應IP地址,則發送一個ABP分組,所有同一子網內的適配器都可以收到,然後每個ABP模塊檢查自己的IP地址是否匹配,若匹配,返回一個響應ABP分組。
ABP可以說是跨越網路層和鏈路層的協議。
若向別的子網發送,則鏈路層地址為路由器介面的地址,然後由路由器轉到網路層進行處理。
使用匯流排拓撲的乙太網是一種廣播區域網,即所有傳輸的幀傳送到於該匯流排連接的所有適配器並被其處理。
盡管乙太網幀的負載是一個IP數據報,但是乙太網也能承載其他網路層分組。
乙太網的MTU是1500位元組,目的地址源地址是MAC地址。
所有乙太網技術都向網路層提供無連接,不可靠服務。
轉發器是一種物理層設備,它能在輸入端接收信號並在輸出端再生該信號。
基於交換機的以太區域網中,不會有碰撞,因此沒有必要使用MAC協議。
交換機對於對於子網中的主機和路由器是透明的,這就是說,某主機,路由器向另一個主機路由器定址一個幀,順利的將該鎮發送進區域網,並不知道該交換機會接收該幀並將它轉發到另一個節點。
交換機的過濾和轉發藉助於交換機表,交換機表中一個表項應包括——一個MAC地址,通向該MAC地址的交換機介面,表項存儲的時間。
交換機轉發分組是通過MAC地址而不是IP地址。
若表中不存在相應MAC地址,則廣播該幀的副本。
交換機是自學習的。對於每個進入交換機的入幀,交換機在表中存儲——該幀的源地址欄位中MAC地址,該幀到達的介面,當前時間。
交換機是即插即用的,但是對於廣播風暴沒有任何保護措施。
虛擬區域網跨越通過一個單一的物理區域網基礎設施定義多個虛擬區域網。
6. 計算機網路:系統方法VS和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與Internet特色(原書第3版)機械工業
第一本書我覺得不適合剛開始學習計算機網路的朋友讀,而應該適用於有一定網路基礎的朋友。
這本書比較注意讓你明白原因吧,而不是去讓你理解協議的過程等。後面那本沒看過
7. 蘭州大學考研計算機往年復試科目是什麼
蘭州大學考研計算機往年復試科目由筆試和面試兩部分組成。
1、筆試按專業設置考試科目(見2019年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和專業目錄,網址:http://yz.lzu.e.cn/lzupage/B20160906113140.html),閉卷考試,時間3小時,滿分為100分。
2、計算機類專業考生(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計算機技術)在復試中增加了實踐技能考核環節,具體安排及成績計算辦法見下面的明確規定。
3、面試包括英語口語能力面試、專業綜合能力面試,滿分100分。
《蘭州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年碩士研究生復試錄取實施細則》
為保證我院碩士生招生、復試、錄取工作順利進行,根據蘭州大學《關於做好2019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復試錄取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相關政策,結合我院實際情況,特製定本實施細則。
一、復試對象
2019年參加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第一志願報考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考生,初試成績符合「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復試分數線」(含少數民族骨幹計劃),且同時滿足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自劃線;申請第二志願調劑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考生,初試成績同時滿足2019年「全國B類復試分數線」、「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復試分數線」、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自劃線對其第一志願報考專業和擬調入專業對應門類的復試基本分數要求。實行差額復試,擇優錄取。
二、復試方式
復試由筆試和面試兩部分組成。
筆試按專業設置考試科目(見2019年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和專業目錄,網址:http://yz.lzu.e.cn/lzupage/B20160906113140.html),閉卷考試,時間3小時,滿分為100分。
註:計算機類專業考生(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計算機技術)在復試中增加了實踐技能考核環節,具體安排及成績計算辦法見本細則相關規定。
面試包括英語口語能力面試、專業綜合能力面試,滿分100分。
三、復試安排
(一)報到
時間:3月15日下午14:00—17:30
地點:飛雲樓(蘭州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02室
註:考生往返路費、復試期間食宿自理。
(二)復試考試費
交費地點:飛雲樓(蘭州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02室
復試考試費標准: 50元/人復試報名費(筆試30元/人,外國語口語及聽力20元/人,同等學力考生還需繳納60元/人復試加試費)。
(三)復試考生報到時須提交以下證件
1.《准考證》原件及復印件,調劑生同時提供初試成績單網頁截圖紙質件(A4幅面復印);
2.《居民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A4幅面復印);
3.《畢業證》(應屆本科畢業生提供《學生證》,畢業證入學時查驗)原件及復印件;有學位證書的還需提供《學位證》原件及復印件。(A4幅面復印);
☆網上報名未完成學歷(或學籍)審核,須提供權威機構出具的認證證明。
4.大學階段成績單原件(應屆本科畢業生由所在學校教務部門提供並加公蓋章;非應屆本科生由考生檔案所在單位人事部門提供並加蓋公章);
5.有正式工作單位的上線在職考生,在復試報到時必須提供其在職單位同意報考的書面證明,並註明是否在職培養;
6.享受少數民族照顧政策的考生,在復試報到時還須遞交戶籍證明、民族成份證明和定向地區或原單位同意定向培養的書面證明。
☆定向培養書面證明:對少數民族應屆本科畢業考生,由同意定向培養考生的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縣級以上人事部門出具;對工作單位在國務院公布的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數民族在職人員考生,由考生所在工作單位人事部門出具。
7.被列為「國防生」計劃的考生在復試報到時提供以上證件外,還須出具駐推薦學校後備軍官選拔培訓工作辦公室同意報考的證明;
8.享受「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赴外漢語教師志願者」等國家加分政策的考生,須提交相關證明材料原件。
9.已經在蘭州新區、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白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蘭州「四區」)工作的在職人員,以及志願去蘭州「四區」工作的應屆本科生,在復試時提供蘭州「四區」管委會和具體工作單位組織人事部門出具的工作身份證明。
(四)體檢
時間:3月18日上午 8:30
地點:蘭州大學校醫院(蘭州大學城關校區西區)
備註:空腹,帶有效證件,一寸照片1張,體檢費40元。體檢費由學院收取,考生繳費後在學院領取體檢表,填寫基本信息、粘貼照片後攜帶體檢表到校醫院進行體檢。
(五)復試考試安排
1.英語聽力測試
涉及專業:學術型和專業學位所有專業(含少數民族骨幹計劃)
時間:3月16日上午8:30-9:00
地點:蘭州大學城關校區西區飛雲樓,屆時詳見具體安排表。
2.專業課測試筆試
涉及專業:學術型和專業學位所有專業(含少數民族骨幹計劃)
時間:3月16日上午9:10-12:10
地點:蘭州大學城關校區西區飛雲樓,屆時詳見具體安排表。
3.實踐技能測試考核
考核對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計算機技術專業復試考生。
時間:3月16日下午13:30-16:30
地點:飛雲樓010機房
4.專業綜合能力面試、思想政治素質與品德考核
時間: 3月17日全天,上午8:00開始
地點:蘭州大學城關校區西區飛雲樓,屆時詳見具體安排表。
☆參加以上考試的考生須提前十分鍾攜准考證、身份證入場,對號入座。遲到十五分鍾不得入場。
(六)復試成績公布
時間:3月18日
方式:學院在信息欄及學院網頁對復試成績進行公布。
(七)實驗室開放日:3月16日、17日、18日全天
學院在實驗室開放日將安排導師及相關實驗室對復試考生進行接待,便於考生對學院導師及相關實驗室進行了解。
(八)復試總成績及擬錄取名單確定
1.復試總成績
復試總成績=初試總分/5*0.5+復試筆試成績*0.1+復試面試成績*0.4;
復試筆試成績(非計算機類專業)=專業筆試成績;
復試筆試成績(計算機類專業)=專業筆試成績*0.5+實踐技能測試成績*0.5;
復試面試成績=專業綜合能力測試成績*0.8+英語聽力成績*0.1+口語成績*0.1;
2.擬錄取名單確定
擬錄取名單以復試總成績排名為依據,排名按考試類型(統考、少數骨幹)分類進行。根據復試總成績名次和分專業招生計劃確定擬錄取名單。
不參加復試或復試成績不合格者(筆試成績+面試成績<120)不予錄取;不參加體檢或體檢不合格者不予錄取;思想政治素質和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錄取;調劑生存在畢業院校虛假信息的不予錄取。
☆擬錄取的定向培養的考生,在擬錄取前均須簽訂相關協議書。
(九)導師及錄取專業確定
所有擬錄取的考生通過「雙向選擇」的方式確定導師,並確定錄取專業。所有擬錄取考生需填寫《信息學院擬錄取研究生導師申請表》,需學生及導師雙方簽字生效。
(十)調劑優秀生源激勵政策
調劑錄取為我校非在職全日制學習方式的「一流大學」建設院校畢業的優秀考生,第一學年至少享受二等研究生學業獎學金和和全額國家助學金。調劑錄取為我校非在職全日制學習方式的「一流學科」院校畢業的優秀考生,第一學年至少享受三等研究生學業獎學金和和全額國家助學金。
(十一)申訴渠道
學院申訴電話:0931-8912432
聯系人:朱老師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學校申訴電話:0931-8912440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四、本細則解釋權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招生工作小組,未盡事宜按照蘭州大學有關文件執行。
8.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網路層
R1. 我們回顧一下本書中使用的某些術語。前面講過,運輸層的分組名稱是報文段,數據鏈路層的分組名字是幀。網路層的分組名字是什麼?前面講過,路由器和鏈路層交換機都稱為分組交換機。路由器和鏈路層交換機間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回想我們對數據報網路和虛電路網路都使用術語路由器。
R2. 在數據報網路中,網路層最重要的兩個功能是什麼?在虛電路網路中,網路層的3個最重要的功能是什麼?
R3. 路由選擇和轉發的區別是什麼?
R4. 在數據報網路和虛電路網路中,路由器都使用轉發表嗎?如果是,描述用於這兩類網路的轉發表。
R5. 描述某些網路層能為單個分組提供的某些假想的服務。對於分組流進行相同的描述。網際網路的網路層為你提供了這些假想服務嗎?ATM的CBR服務模型提供了該假想服務嗎?ATM的ABR服務模型提供類該假想服務嗎?
R6. 列出某些得益於ATM的CBR服務模型的應用。
R7. 討論為什麼在高速路由器的每個輸入埠都存儲轉發表的影子副本。
R8. 4.3節中討論了3類交換結構。列出並簡要討論每一類交換結構。哪一種(如果有的話)能夠跨越交換結構並行發送多個分組?
R9. 描述在輸入埠會出現分組丟失的原因。描述在輸入埠如何消除分組丟失(不使用無限大緩存區)。
R10. 描述在輸出埠出現分組丟失的原因。通過增加交換結構速率,能夠防止這種丟失嗎?
R11. 什麼是HOL阻塞?它出現在輸入埠還是輸出埠?
R12. 路由器有IP地址嗎?如果有,有多少個?
R13. IP地址223.1.3.27的32比特二進制等價形式是什麼?
R14. 考察使用DHCP獲得它的IP地址,網路掩碼,默認路由器和其本地DNS伺服器的IP地址的主機。列出這些值。
R15. 假設在一個源主機和一個目的主機之間有3台路由器。不考慮分片,一個從源主機發送給目的主機的IP報文將通過多少個埠?為了將數據報從源移動到目的地需要檢索多少個轉發表?
R16. 假設某應用每20ms生成一個40位元組的數據塊,每塊封裝在一個TCP報文中,TCP報文再封裝在一個IP數據報中。每個數據報的開銷有多大?應用數據所佔的百分比是多少?
R17. 假設主機A向主機B發送封裝在一個IP數據報中的TCP報文段。當主機B接收到該數據報時,主機B中的網路層應該如何知道它應當將該報文段(即數據報的有效載荷)交給TCP而不是UDP或某個其他東西呢?
R18. 假定你購買了一個無線路由器並將其與電纜數據機相連,並且你的ISP動態地為你連接的設備(即你的無線路由器)分配一個IP地址。還假定你家有5台PC,均使用802.11以無線方式與該無線路由器相連。怎樣為這5台PC分配IP地址?該無線路由器使用NAT嗎?為什麼?
R19. 比較IPv4和IPv6首部欄位。它們有某些欄位是相同的嗎?
R20. 有人說當IPv6通過IPv4路由器建隧道時。IPv6將IPv4隧道作為鏈路層協議。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R21. 比較和對照鏈路狀態和距離向量路由選擇演算法?
R22. 討論網際網路的等級制組織是怎樣使得其能夠擴展為數以百萬計用戶的。
R23. 每個自治系統使用相同的AS內部路由選路演算法是必要的嗎?為什麼?
R24. 考慮圖4-37。從D中的初始表開始,假設D收到來自A的下面的通告:
D中的表會改變嗎?如果是,怎樣變化?
R25. 比較RIP和OSPF使用的通告。
R26. 填空:RIP通告通常宣稱到各目的地的跳數。另一方面,BGP則是通告到各目的地的_____?
R27. 為什麼在網際網路中用到了不同類型的AS間與AS內部選路協議?
R28. 為什麼策略考慮對於AS內部協議(如OSPF和RIP)與對於AS間路由選擇協議(如BGP)一樣重要呢?
R29. 定義和對比下列術語:子網,前綴和BGP路由。
R30. BGP是怎樣使用NEXT-HOP屬性的?它是怎樣使用AS-PATH屬性的?
R31. 描述一個較高層ISP的網路管理員在配置BGP時是如何實現策略的。
TODO----HERE
4.6.32 通過多個單播實現廣播抽象與通過支持廣播的單個網路(路由器)實現廣播抽象之間有什麼重要區別嗎?
答:N次單播效率低,需要知道接收者的地址,消耗大。但是使用廣播的話可以通過洪泛方法發送消息。
4.6.33 對於我們學習的3種一般的廣播通信方法(無控制洪泛,受控洪泛和生成樹廣播),下列說法正確嗎?可以假定分組不會因緩存溢出而丟失,所有分組以它們發送的順序交付給鏈路。
a.一個節點可能接收到同一個分組的多個拷貝。
b.一個節點可能跨越相同的出鏈路轉發多個分組的拷貝。
答:無控制洪泛:a對,b對。受控洪泛:a對,b錯。生成樹廣播:a錯,b錯。
4.6.34 當一台主機加入一個多播組時,它必須將其IP地址改變為它所加入的多播組的地址嗎?
答:對錯誤。
4.6.35 IGMP和廣域多播選路協議所起的作用是什麼?
答:IGMP運行在一台主機與其直接相連的路由器之間。IGMP允許主機指定路由器要加入的組播網。然後由組播路由器與運行組播路由協議的其他組播路由器一起工作。
4.6.36 在多播選路場合中,一棵組共享的樹與一顆基於源的樹之間有什麼區別?
答:一個組共享的樹來為組中所有發送方分發流量,一個是為每個獨立的發送方構建一顆特定源的選路樹。
9. 如何學習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是2009年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庫羅斯。本書是當前世界上最為流行的計算機網路教科書之一,採用了作者獨創的自頂向下的方法來講授計算機網路的原理及其協議,即從應用層協議開始沿協議棧向下講解,強調應用層範例和應用編程介面,使讀者盡快進入每天使用的應用程序環境之中進行學習和「創造」。本書的講解以網際網路為例,學以致用;注重教學法,深入淺出地重點講解計算機網路的基本原理。
第4版全面關注了網路安全問題;更新並擴展了無線網路的覆蓋范圍,增加了有關802.11(WiFi)、802.16(WiMAX)和蜂窩網路的新內容;增強了P2P應用程序的內容,包括文件共享協議、BitTorrent等文件分發協議以及Skype的IP話音等新型多媒體應用;更新了區域網和多媒體網路的章節,以反映這些領域中理論與實踐的變化;第1章中增加了有關端到端吞吐量分析的新材料;全面修訂並增加了新的課後5-7題,以及附加了循序漸進的Ethereal實驗。
10. 自頂向下方法和謝希仁的計算機網路,哪本好
自頂向下沒看過,但是謝希仁的計算機網路作為大學教材學習過,這本書主要講的是計算機網路的原理基礎還是比較詳細的,這主要看你要學習什麼了,既然是書籍就有其存在的道理,沒有好與不好,主要是針對的人群不一樣,你可以看看,感覺哪本適合你那本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