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計算機網路必須具備的要素的數目
信源 信宿 載體 信源為發送方,信宿為接收方, 載體為通信的介質, 這樣便構成了計算機網路
⑵ 要組成計算機網路必須具備的三要素
計算機網路組成的三要素為:
1、計算機及輔助設備(HUB集線器);
2、通信介質(導線、無線);
3、網路軟體(Windows NT、Novell)。
拓展資料: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可以從網路體系結構、網路組織、網路配置三個方面來描述,網路組織是從網路的物理結構和網路的實現兩方面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網路配置是從網路應用方面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的布局,硬體、軟體和通信線路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網路體系結構是從功能上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結構。
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必不可少的,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網路需要有一套復雜的協議集合,組織復雜的計算機網路協議的最好方式就是層次模型。而將計算機網路層次模型和各層協議的集合定義為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Network Architecture)。
計算機網路由多個互連的結點組成,結點之間要不斷地交換數據和控制信息,要做到有條不紊地交換數據,每個結點就必須遵守一整套合理而嚴謹的結構化管理體系·計算機網路就是按照高度結構化設計方法採用功能分層原理來實現的,即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內容。
組成結構
一、計算機系統和終端
計算機系統和終端提供網路服務界面。地域集中的多個獨立終端可通過一個終端控制器連入網路。
二、通信處理機
通信處理機也叫通信控制器或前端處理機,是計算機網路中完成通信控制的專用計算機,通常由小型機、微機或帶有CPU的專用設備充當。在廣域網中,採用專門的計算機充當通信處理機:在區域網中,由於通信控制功能比較簡單,所以沒有專門的通信處理機,而是在計算機中插入一個網路適配器(網卡)來控制通信。
三、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
通信線路是連接各計算機系統終端的物理通路。通信設備的採用與線路類型有很大關系:如果是模擬線路,在線中兩端使用Modem(數據機);如果是有線介質,在計算機和介質之間就必須使用相應的介質連接部件。
四、操作系統
計算機連入網路後,還需要安裝操作系統軟體才能實現資源共享和管理網路資源。如:Windows 98、Windows 2000、Windows xp等。
五、網路協議
網路協議是規定在網路中進行相互通信時需遵守的規則,只有遵守這些規則才能實現網路通信。常見的協議有:TCP/IP協議、IPX/SPX協議、NetBEUI協議等。
⑶ 要組成一個計算機網路,需具備的三個條件是什麼
1、要組成一個計算機網路,需具備的三個條件:
(1)至少需要2台計算機連接起來;
(2)一個共享傳輸介質或通信子網;
(3)一系列實現網路通信協議的軟體和硬體。(網路通信協議:為確保網路中的計算機相互之間能交換信息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例如,TCP/IP是目前網際網路使用的用於網路互聯的通信協議)。
2、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分類: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3)下列不屬於計算機網路必須具備的要素擴展閱讀:
1、網路協議主要由以下三個要素組成。
(1)語法,即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2)語義,即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3)同步,即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2、計算機網路的認證協議:
網路身份認證協議VIeID
全稱:(Virtual identity electronic identification) 通用賬戶協議,是俗稱的網路身份證。它是一種互聯網身份認證協議,其具有唯一性和信息不可否認性。其概念與OpenID相似,並具有開放、分散、自由等特性。
⑷ 下列哪個選項不是計算機網路必須具備的要素:( )。
A
⑸ 一個計算機網路必須具備的三個基本要素是什麼
硬體(通信終端、通信設備等),軟體(通信協議、應用軟體),傳輸媒體
⑹ 有關計算機網路安全保密知識
隨著計算機網路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網路保密安全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有關計算機網路安全保密知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有關計算機網路安全保密知識
一、計算機網路的概念
計算機網路是現代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計算機網路,是指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連接,並配有相關的網路設備和軟體,從而形成網路通信和資源共享的有機系統。
一個計算機網路必須具備3個要素:一是至少有兩台以上具有獨立操作系統的計算機,且相互間有共享的硬體、軟體和信息資源。二是連接計算機的通信介質或通信信道。三是規范信息傳輸的網路協議。
二、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計算機網路常見的有:
1、區域網、區域網、廣域網
區域網:也稱局部網。用於有限距離內計算機之間數據的傳遞。距離一般在10公里范圍內,屬於單位專用網性質。區域網可連接到廣域網或公用網上,使區域網用戶享受外部網上提供的資源。
區域網:又稱城域網,比區域網大,通常覆蓋一個地區或一個城市,地理范圍從幾十公里到上百公里,可以是專用的,也可以是公用的。
廣域網:是跨越較大地域的網路,通常覆蓋一個國家。目前我國有九大廣域網,其中經營性的網路有5個: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中國金橋信息網、中國聯通公用計算機互聯網、中國網通公用互聯網和中國移動互聯網等。非經營性的網路有4個中國教育科研計算機網、中國科學技術網、中國長城網和中國國際經貿互聯網等。
2、遠程通信網
用於兩地計算機之間數據傳輸的網路,也稱通信專網。
3、專用網和公用網
專用網是由某個部門或單位組建;使用的網路;公用網一般由電信部門組建,並由其管理和控制,網路內的傳輸線路和交換裝置可以對外出租使用。
三、網際網路的概念和特點
網際網路是一個計算機網路的集合,也稱為國際互聯網(Internet)。它以tCP/I P網路協議為基礎,把全世界眾多不同類型的計算機網路和成千上萬台計算機連接起來,使分散在各地的計算機網路和各台計算機上的硬體、軟體和信息等資源得以方便地交流和共享。網際網路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開放性強。只要遵循規定的網路協議,可以自由連接,沒有時間、空間限制,沒有地理上的距離概念,任何人可以隨時隨地加入和使用網際網路。
二是資源龐大。網上的信息幾乎無所不包,是全球最大的“圖書館”和信息資料庫。
三是傳播速度快。電子郵件可以在幾分鍾、甚至幾秒鍾內發送到世界上不同角落的計算機上,並可以實現大量數據的快速處理、轉移。
四是使用便捷。只要有一台計算機、一個數據機和一根電話線,或者一塊網卡和一條專線,經向互聯網接入服務組織申請,就可接入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在全球得到迅速普及,日益成為世界的中樞神經系統。美國計算機和網路產業市場研究和咨詢公司的統計報告顯示:2005年全球上網人數已超過11億人。
五是容易泄密。數據在網上傳輸時,比較容易被截獲拷貝。
四、計算機網路的主要功能
l、收發電子郵件。
2、信息管理。
3、遠程登錄。允許用戶的計算機通過網路成為遠程的終端。
4、文件傳輸。
5、電子公告版。即允許一個用戶加入到多個討論小組討論某一課題。可以定期檢查每個討論課題中是否有新的內容。
五、計算機網路的不安全因素。
計算機網路本身不能向用戶提供安全保密功能,在網路上傳輸的信息、入網的計算機及其所存儲的信息會被竊取、篡改和破壞,網路也會遭到攻擊,其硬體、軟體、線路、文件系統和信息發送或接收的確認等會被破壞,無法正常工作,甚至癱瘓;其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現在5個方面:
(一) 網路通信隱患。網路通信的核心是網路協議。創建這些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網路互聯和用戶之間的可靠通信。但在實際網路通信中存在三大安全隱患:一是結構上的缺陷。創建初期,對網路通信安全保密問題考慮不足,這些協議結構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信息安全保密的隱患。二是漏洞。包括無意漏洞和故意留下的“後門”。前者通常是程序員編程過程中的失誤造成的。後者是指開發者為了調試方便,在協議中留下的“後門”。協議“後門”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安全隱患。三是配置上的隱患。主要是不當的網路結構和配置造成信息傳輸故障等。
(二) 計算機病毒。計算機病毒會給計算機系統造成危害:網上傳輸或存在計算機系統中的信息被篡改、假信息被傳播、信息完整性、可靠性和可用性遭到破壞。目前看,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有:一是利用軟盤和光碟傳播;二是通過軟體傳播;三是通過網際網路,如電子郵件傳播;四是靠計算機硬體(帶病毒的晶元)或通過鑲嵌在計算機硬體的無線接收器件等途徑傳播。
(三) 黑客入侵。“黑客”的主要含義是非法入侵者。黑客攻擊網路的方法主要有:IP地址欺騙、發送郵件攻擊、網路文件系統攻擊、網路信息服務攻擊、掃描器攻擊、口令攻擊、嗅探攻擊、病毒和破壞性攻擊等。黑客通過尋找並利用網路系統的脆弱性和軟體的漏洞,刺探竊取計算機口令、身份標識碼或繞過計算機安全控制項機制,非法進入計算機網路或資料庫系統,竊取信息。現在全球每20秒就有一起黑客事件發生。美軍試驗表明,黑客對其非保密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的攻擊成功率達88%,被查出的只佔5%。按黑客的動機和造成的危害,目前黑客分為惡作劇、盜竊詐騙、蓄意破壞、控制佔有、竊取情報等類型。其中,西方一些國家的情報部門秘密招聘黑客“高手”,編制專門的黑客程序,用於竊取別國(集團)網際網路或內部網上的涉密信息和敏感信息。對此,尤須引起我們高度注意。
(四) 軟體隱患。許多軟體在設計時,為了方便用戶的使用、開發和資源共享,總是留有許多“窗口”,加上在設計時不可避免存在許多不完善或未發現的漏洞,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如果缺乏必要的安全鑒別和防護措施,就會使攻擊者利用上述漏洞侵入信息系統破壞和竊取信息。目前,不少單位的軟體是國外產品,這給信息安全保密帶來很大隱患。“視窗95”剛推出時,澳大利亞海軍就發現,該軟體有個神秘的“黑匣子”,只要進入互聯網,它就會悄悄地向微軟總部發送信息。而“視窗98”在用戶通過網際網路撥號注冊時,系統就能自動搜集用戶電腦中的信息,包括身份鑒別資料等。
(五) 設備隱患。主要指計算機信息系統中的硬體設備中存在在漏洞和缺陷:
1、 電磁泄漏發射。電磁泄漏發射是指信息系統的設備在工作時向外輻射電磁波的現象。計算機的電磁輻射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被處理的信息會通過計算機內部產生的電磁波向空中發射,稱為輻射發射。二是這種含有信息的電磁波也可以經電源線、信號線、地線等導體傳送和輻射出去,稱為傳導發射。這些電磁輻射包含數據信息和視頻信息等內容。這些輻射出去的電磁波,任何人都可藉助儀器設備在一定范圍內收到它,尤其是利用高靈敏度的儀器可穩定清晰地獲取計算機正在處理的信息。日本的一項試驗結果表明:未加屏蔽的計算機啟動後,用普通電腦可以在80米內接收其顯示器上的內容。據報道,國際高靈敏度專用接收設備可在1公里外接收並還原計算機的輻射信息。早在20世紀80年代,國外情報部門就把通過接收計算機電磁輻射信息作為竊密的重要手段之一。
2、 磁介質的剩磁效應。存儲介質中的信息被刪除後,有時仍會留下可讀的痕跡;即使已多次格式化的磁介質(盤、帶)仍會有剩磁,這些殘留信息可通過“超導量子干涉器件”還原出來。在大多數的操作系統中,刪除文件只是刪除文件名,而原文件還原封不動地保留在存儲介質中,從而留下泄密隱患。
3、 預置陷阱。即人為地在計算機信息系統中預設一些陷阱,干擾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預置的陷阱一般分為硬體陷阱和軟體陷阱兩種。其中,硬體陷阱主要是“晶元搗鬼”,即蓄意更改集成電路晶元的內部設計和使用規程,以達到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目的。計算機信息系統中一個關鍵晶元的小小故障,就足以導致計算機以至整個信息網路停止運行。
我國不少計算機硬體、軟體,以及路由器、交換機等網路設備都依賴進口,給網路的安全保密留下了隱患。如我國電信部門90%的路由器是採用國外公司的產品,許多產品中留有“後門”,看似便於維護,也為竊取網路信息埋下了“通道”。發達國家利用對計算機核心技術的壟斷,迫使別國依賴其現成技術,以達到控制別國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目的。美國基本上掌握了網路地址資源的控制權。美國國內網事實上已成為網際網路的骨幹網。網際網路上通信的80%通過美國,美國國家安全部門在美國網路樞紐上設置了偵察監視陣地,開展情報搜集工作。我國部分國內通信繞道美國,這是非常危險的。
六、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保密
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密,是指為防止泄密、竊密和破壞,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及其所存儲的信息和數據、相關的環境與場所、安全保密產品進行安全保護,確保以電磁信號為主要形式的信息在產生、存儲、傳遞和處理等過程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抗抵賴性。
⑺ 解釋計算機網路應具有的四個基本要素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要素:
(1) 至少有兩個具有獨立操作系統的計算機,且它們之間有相互共享某種資源的需求。
(2) 兩個獨立的計算機之間必須用某種通信手段將其連接。
(3) 網路中各個獨立的計算機之間要能相互通信,必須制定相互可確認的規范標准或協
議。
⑻ 計算機網路的構成要素
通訊主體、通訊協議、網路設備
計算機網路按不同的標准來分有多個分類。例如按范圍和距離來分,可以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區域網速度快,正確性高,主要用與資源共享,廣域網主要用於遠程通信,網際網路屬於廣域網范疇);按布線拓撲結構可以分為匯流排型,星型,環型,樹型(星型組網簡單,單位里較多採用星型);按工作原理來分,可以分為乙太網(Ethernet)、令牌網(Token Ring)、FDDI網、非同步傳輸模式網(ATM)等幾類,而乙太網應用極其廣泛,很多區域網都是乙太網,非同步傳輸模式網(ATM)前景看好。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科學家計算機聯網實驗成功,實際上宣告了人類網路時代的到來。而目前的網際網路,最早由美國國防部出資建設的ARPANet發展起來,當時只有4台計算機。中國在1994年加入了網際網路。不管是哪種計算機網路,它都要由三個要素組成。
1.通信主體
通信主體是指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兩台或兩台以上的計算機才能構成網路。
2.通信設備
包括網線(例如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衛星信道)、網卡、網橋、網關、路由器等設備。
3、通信協議
兩台計算機要相互通信,就象兩個人要相互交流,必須有共同的語言。目前世界上有很多通信協議,應用最廣的就TCP/IP協議。它也是網際網路採用的協議,其實就是沿用了ARPANET的協議。我們在查看本地連接和更改IP地址時就可以看到該協議。
協議是計算機里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它涉及很多技術。各國各地區都可能不同。為了促進合作交流經濟發展,各國需要採用統一的標准和協議。ISO(國際標准化組織)、國際電信聯盟、IEEE(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等機構都是負責這制定標准方面的工作。這些標准一般是推薦性標准,許多國家考慮到這些標準是發達國家技術經驗的結晶以及自身利益,往往都在本國執行這些協議。例如。在計算機里都是用二進製表示數據,美國國家信息交換碼標准(ASCII碼)規定了常用的128個字元的二進制代碼,它規定象「A"等字元用"1000001"來表示,其實已經成為一個默認的國際標准。
只有在戰爭和特殊情況下這些標准協議才會改變。
網路除了以上三個要素外還需要一些軟體,例如網路操作系統等,這對網路的影響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