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在美國
擴展閱讀
po18網路異常 2025-09-28 16:14:13

計算機網路在美國

發布時間: 2023-03-06 20:06:38

計算機網路誕生在

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建立ARPANet。ARPANet最初只包括四個站點,即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CSB、猶他大學Utah和斯坦福研究所SRI。
1970年美國夏威夷大學的諾曼.阿勃拉姆遜研製成ALOHANet,這是早期著名互聯網之一。ARPANet開始採用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斯蒂夫.克洛克設計的網路控制協議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
1971年ARPANet發展到15個站點,23台主機。新接入的站點包括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林肯實驗室、麻省理工學院、卡內基.梅隆大學、美國航空航天局的Ames研究中心等。1972年互聯網工作組(INWG)宣告成立。其目的在於建立互聯網通訊協議,主席是斯坦福的溫登.澤夫。BBN公司(由Bolt、Beranek和Newman合夥建立的位於波士頓的一家咨詢公司)的雷.湯姆林森(Rey Tomlinson)發明電子郵件,在互聯網上很快就流行起來。
1973 年ARPANet擴展成國際互聯網。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國和挪威的計算機。
1974年ARPA的鮑勃.凱恩和斯坦福的溫登.澤夫合作,提出TCP/IP協議。
1975年由於ARPANet已由試驗性互聯發展為實用型網路,其運行管理由ARPA移交給國防通信局DCA。世界上第一台微機Altair8008誕生於新墨西哥州的MITS公司。微機時代來臨,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借Altair起家,建立了如今聲名顯赫的微軟公司。
1976年AT&T的貝爾實驗室推出UUCP(Unix-to-Unix Copy),一年後開始隨UNIX捆綁銷售。
1977年威斯康辛大學建成THEORYNet。這個互聯網用UUCP向100多用戶提供E-mail服務。
1978年美國國防部決定以TCP/IP協議的第4版作為其數據通信網路的標准。互聯網通訊協議標准化的實施極大地推動了互聯網的發展。
1982年TCP/IP加入UNIX內核中,商業電子郵件服務在美國25個城市開始啟動。
1983年ARPA Net分離出MILNet,DCA把ARPANet各站點的通訊協議全部轉為TCP/IP,這是全球Internet正式誕生的標志。
歐洲建成科學和研究網EARN(European Academic and Research Network)。
托姆.詹寧斯(Tom Jennings)開發成功Fidonet,主要連接MS-DOS的個人電腦(Fido是美國人對心愛的哈巴狗的通稱,其名稱來源於此)。
1984年日本建成JUNet(Japan Unix Network)。
作家吉布森(Gibson)在他的一篇小說《精神漫遊者》中首次提出Cyberspace這個術語。
1985年美國科學家基金會(NSF)建立NSFNet。
1986年NSFNet成為Internet主幹網(56Kbps)。
Internet完成取代了ARPA Net。
1987年連接在Internet上的主機數突破10,000台。
NSF與IBM、Merit網路公司、MCI等公司簽約,把NSFNet主幹網的傳輸速率從56kbps提高到1.54Mbps。
1989年Internet主幹網升為T1速率(1.54Mbps)。
最早的也是最著名的Internet服務提供商之一——Compuserve成立。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物理學家蒂姆·貝納斯一李(Tim Berners-Lee)研製成World Wide Web,推出世界上第一個所見即所得的超文本瀏覽器/編輯器。

② 最早在美國出現的計算機網路是

計算機網路是 從 1969年美國國防部建成的
ARPAnet 網路開始的··

③ 網際網路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網際網路的發明和應用

1969年,美國五角大樓首創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如同一張蜘蛛網,即使一部分網線中斷,整個網路仍完好無損。它的首次通信,即數據包交換,是1969年在美國南加州兩個實驗室的計算機之間進行的。它是打破信息堡壘的工具,使人們廉價地獲取各種知識成為可能。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100年前,人們要給異地的親友送去問候,大多要依靠驛差的長途跋涉。如今,坐在家中的電腦前輕點滑鼠,遠在萬里之遙的友人便可在瞬間收到你發去的電子賀卡。於1969年問世、1993年才對公眾開放的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使現實生活發展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到1999年底,全球網際網路使用者達2.6億,預計2005年可達到7.65億,計算機網路已經把全世界聯成為一個「地球村」,全世界正在為此構築一個「數字地球」。

美國科學家米歇爾·科茲曼曾經下過一個重要論斷:「19世紀是鐵路時代,20世紀是高速公路系統的時代,21世紀將是寬頻網路的時代。」

1968年,美國國防部提出一種設想:如果能夠建立一個網路系統,類似蜘蛛網,它的特點應該是沒有中心,一旦戰爭爆發,一部分網路被破壞,其他網路可以照常工作。為此,美國國防部在其下屬的高級研究項目署(ARPA)成立一個專家小組,專門研究這個所謂的「蜘蛛網」系統。研究人員把若干小型計算機相互連接起來,當時把這一組計算機稱作信息處理器,實際上是一個小型的計算機區域網絡。研究結果表明,完全可以建立一個計算機網路通信系統,該系統可以不需要中心控制系統,在局部系統遇到破壞的情況下,整個系統照常運轉。僅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美國國防部就建起了一個計算機網路的雛形——ARPA網。ARPA網由4個相互連接的計算機網路組成,3個設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另一個設在內華達州。盡管ARPA網還處在研究階段,但是由於它運作順利,很快在學術界傳開了,人們紛紛要求加入ARPA網。

1972年,研究人員首次運用ARPA網發送電子郵件,便獲得成功,這標志著網路開始與通信相結合。進入80年代,計算機網路技術開始從美國傳到世界各地,但也只是局限在研究部門和大學的范圍,然而它的商業潛能已默默地引起了各國的注意。

把時間拉回到1955年,美國田納西州民主黨參議員阿爾伯特·戈爾在美國國會提出一個對美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州際高速公路法案」。戈爾及高速公路的其他支持者看到,美國中部地區正在從農業經濟發展成為製造經濟。一個高效州際系統可以更快地把更多的物資輸送給更多的人,從而加速經濟發展,使製造商和消費者均能受益。這個法案的提出,為後來建立和發展網際網路(INTERNET),奠定了政治和輿論基礎。

36年後的1991年,老戈爾的兒子國會議員阿爾·戈爾向政府提出,資助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法案,他把這個項目昵稱為「信息高速公路」。時任美國總統的布希在當年的11月簽署了這一法案。可以說,美國從此才開始重視信息技術對經濟的影響。

柯林頓入主白宮後,阿爾·戈爾擔任副總統。他們執政的第一年,便成立了由戈爾主持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顧問委員會,同時以政府的命令,發布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即「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概念及其內容。命令稱: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是硬體、軟體、技能的綜合,它使人們之間以及人們與計算機和業務機構的聯系更加便利。1994年1月25日,柯林頓在其《國情咨文》中對這個項目作了發展規劃,其長期目標是:用15年到20年的時間建成一個前所未有的全國的、最終是全世界的計算機通信網路,即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的發展比預期的要快得多。1995年,北美、歐洲和東亞地區迎來了網路建設的高潮,這一年被稱為國際網路年。

④ 計算機網路的起源來自哪裡

自1946年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計算機不僅非常龐大,而且極其昂貴,只有極少數的公司才買得起。那時,人們上機既費時,又費力,很不方便。為了克服這種困難,人們就想到能不能把計算題目要用的數據和程序利用電話線路送到計算機上,而計算結果再通過電話線路送回來?最早實現這個想法的是美國軍事部門。

1950年,美國在其北部和加拿大境內建立了一個地面防空系統,簡稱賽其(SAGE)系統。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將計算機與通信設備結合起來,是計算機網路的雛形。

賽其系統還不能算是真正的計算機網路,因為由通信線路所連接的,一端是計算機,另一端只是個數據輸入輸出設備,或稱終端設備。人們將這種系統稱為聯機終端系統,簡稱聯機系統。聯機系統很快就得到了推廣應用。按照這種方式,人們只要將一個終端通過通信線路與計算機聯起來,就可以在遠地通過終端利用計算機,好像人就在機房裡面一樣。

除了在科學計算上的應用外,聯機系統在商業上也得到了大量的應用。如用於航空公司的自動訂票系統。航空公司在各售票點的窗口都裝一台終端,通過通信線路連到總部的大型計算機上。這樣,總部的計算機隨時可知道每個航班已經發售了多少票,各終端上的售票員也隨時可知道哪些航班還有餘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在發展聯機系統的同時,人們也在探索能不能將計算機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使得一些計算機上的用戶能夠利用其他計算機強大的計算能力、昂貴的外部設備和豐富的信息資源。20世紀60年代,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資助計算機網路的研究,於1969年12月建立了只有4台主計算機的ARPA網路。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網路,它就是今天網際網路的前身。ARPA網的成功引發了計算機網路研究的熱潮,這些研究為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隨後,以IBM和數字設備公司(DEC)為代表的各大計算機廠商幾乎都推出了自己的網路產品,但是計算機網路的普及是俗稱個人計算機出現以後的事了。

⑤ 真正意思的計算機網路的出現是以美國什麼的建成為標准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1]

自從計算機網路出現以後,它的發展速度與應用的廣泛程度十分驚人。縱觀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其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2]

誕生階段

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訂票系統,終端是一台計算機的外圍設備,包括顯示器和鍵盤,無CPU和內存。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進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這樣的通信系統已具備網路的雛形。[2]

形成階段

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由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資源子網。這個時期,網路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2]

⑥ 美國哪所大學計算機網路專業最好

卡內吉·梅隆大學絕對是最好的。

⑦ INTERNET最早起源美國的什麼網路

以下內容摘自 Internet的起源與發展概述Internet的發展史要追溯到美國最早的軍用計算機網路ARPANET,ARPANET 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遠程分組交換網。ARPANET於1969年12月建成時只有 四個節點,隨著越來越多的節點的加人在短短的三年間ARPANET就跨越了全美國。在ARPANET的發展過程中人們發現ARPANET協議很難運行於多個網路之上,於是人們又研究和開發了適於互聯網路通訊的TCP/IP協議,並開發了一整套方便適用的網路介面應用程序和大量的工具軟體、管理軟體,將它們集成在Berkeley UNIX操作系統中,這使得網路的互聯變得非常容易,從而激發更多的網路加入到ARPANET。由於ARPANET是美國國防部所管轄的網路,不可避免地限制了一些大學使用ARPANE-T,為此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於1984年開始著手籌建一個向所有大學開放的計算機網路。NSF利用56kbps的租用線路建成了連接全美六個超級計算機中心的骨幹網,並且籌集資金將大約20個地區網連接到骨幹網上,骨幹網和地區網的整個網路被稱為NSFNET,NSFNET通過線路與ARPANET相連。與此同時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建立了類似於NSFNET的網路,這些網路通過通訊線路同NSFNET或ARPANET相連,80年代中期人們將這些互聯在一起的網路看作為一個互聯網路,後來就以Internet來稱呼它。Internet的規模一直呈指數增長,除了網路規模在擴大外,Internet應用領域也在走向多元化。最初的網路應用主要是電子郵件、新聞組、遠程登陸和文件傳輸,網路用戶主要是科技工作者。然而到了90年代早期,一種新型的網路應用——萬維網問世後,一下子將無數非學術領域的用戶帶進了網路世界,萬維網以其信息量大、查詢快捷方便而很快被人們所接受。隨著多媒體通訊業務的開通,Internet已經實現了網上購物、遠程教育、遠程醫療、視頻點播、視頻會議等新應用,可以說Internet的應用領域已經深人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⑧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在當今社會,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應用無處不在,各行各業都能夠看到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影子,這充分說明了計算機網路技術對於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是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20世紀50年代)

第二階段:多個自主功能的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形成資源共享的計算機網路(20世紀60年代末)

第三階段:形成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20世紀70年代末)

第四階段:向互連、高速、智能化方向發展的計算機網路(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

1.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在美國誕生時,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並沒有直接的聯系。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為了自身的安全,在美國本土北部和加拿大境內,建立了一個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SAGE(譯成中文為賽其系統),進行了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嘗試。

人們把這種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系統稱做面向終端的遠程聯機系統。該系統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計算機網路的雛形,因此也稱為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60年代初美國航空訂票系統SABRE-1就是這種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典型應用,該系統由一台中心計算機和分布在全美范圍內的2000多個終端組成,各終端通過電話線連接到中心計算機。

具有通信功能的單機系統的典型結構是計算機通過多重線路控制器與遠程終端相連,如圖1-1-2所示。

圖1-1-4 計算機互聯網路的邏輯結構

資源子網由網路中的所有主機、終端、終端控制器、外設(如網路列印機、磁碟陣列等)和各種軟體資源組成,負責全網的數據處理和向網路用戶(工作站或終端)提供網路資源和服務。

通信子網由各種通信設備和線路組成,承擔資源子網的數據傳輸、轉接和變換等通信處理工作。

網路用戶對網路的訪問可分為兩類:

☆本地訪問:對本地主機訪問,不經過通信子網,只在資源子網內部進行。

☆網路訪問:通過通信子網訪問遠地主機上的資源。

3. 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第三階段是加速體系結構與協議國際標准化的研究與應用。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計算機與信息處理標准化技術委員會成立了一個專門機構,研究和制定網路通信標准,以實現網路體系結構的國際標准化。1984年ISO正式頒布了一個稱為“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的國際標准ISO 7498,簡稱OSI 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Basic Reference Model),即著名的OSI七層模型。OSI RM及標准協議的制定和完善大大加速了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很多大的計算機廠商相繼宣布支持OSI標准,並積極研究和開發符合OSI標準的產品。

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廠商需按照共同認可的國際標准開發自己的網路產品,從而可保證不同廠商的產品可以在同一個網路中進行通信。這就是“開放”的含義。

目前存在著兩種佔主導地位的網路體系結構:一種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的OSI RM(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另一種是Internet所使用的事實上的工業標准TCP/IP RM(TCP/IP參考模型)。

4. 互聯網路與高速網路

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計算機網路技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其特點是:互聯、高速和智能化。表現在:

(1) 發展了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2) 發展高速網路

1993年美國政府公布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行動計劃(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即信息高速公路計劃。這里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數字化大容量光纖通信網路,用以把政府機構、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和家庭的計算機聯網。美國政府又分別於1996年和1997年開始研究發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聯網2(Internet 2)和下一代互聯網(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可以說,網路互聯和高速計算機網路正成為最新一代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方向。

(3) 研究智能網路

隨著網路規模的增大與網路服務功能的增多,各國正在開展智能網路IN(Intelligent Network)的研究,以提高通信網路開發業務的能力,並更加合理地進行網路各種業務的管理,真正以分布和開放的形式向用戶提供服務。

智能網的概念是美國於1984年提出的,智能網的定義中並沒有人們通常理解的“智能”含義,它僅僅是一種“業務網”,目的是提高通信網路開發業務的能力。它的出現引起了世界各國電信部門的關注,國際電聯(ITU)在1988年開始將其列為研究課題。1992年ITU-T正式定義了智能網,制訂了一個能快速、方便、靈活、經濟、有效地生成和實現各種新業務的體系。該體系的目標是應用於所有的通信網路;即不僅可應用於現有的電話網、N-ISDN網和分組網,同樣適用於移動通信網和B-ISDN網。隨著時間的推移,智能網路的應用將向更高層次發展。

1. 建立公用分組交換網CHINAPAC 1989年11月我國第一個公用分組交換網CNPAC建成運行,由3個分組結點交換機、8個集中器和一個雙機組成的網路管理中心組成;在此基礎上,新的公用分組交換網1993年9月建成,並改稱CHINAPAC,由國家主幹網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省內網組成。

2. “三金”工程

1993年3月12日,時任副的朱鎔基主持國務院會議,提出了建設“三金”工程,即金橋、金關、金卡工程。計算機網路正是“三金工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金橋工程”是以建設我國重要的信息化基礎設施為目的的跨世紀重大工程,它與原郵電部的通信干線及各部門已有的專用通信網互連互通,成為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的主幹網,即建立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網。

金關工程是為了加快我國外貿業務信息化和自動化管理的一項重要工程,其目的是要推動海關報關業務的電子化,取代傳統的報關方式以節省單據傳送的時間和成本,為推廣電子數據交換EDI業務和實現無紙貿易創造條件。

金卡工程建設的總體目標是要建立起一個現代化的、實用的、比較完整的電子貨幣系統,形成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金融卡業務管理體制。

3. 基於Internet技術的公用計算機網路

我國在1996年底建成四個基於Internet技術並可以和Internet互聯的全國性公用計算機網路,即: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和中國科學技術網CSTNET。

根據2004年1月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http://www.cnnic.net.cn/)發布的第十三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目前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中的基於Internet技術的公用計算機網路有:

☆ 中國科技網(CSTNET)

☆ 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 中國聯通互聯網(UNINET)

☆ 中國網通公用互聯網(CNCNET)(網通控股)

☆ 寬頻中國CHINA169網(網通集團)

☆ 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CIETNET)

☆ 中國移動互聯網(CMNET)

☆ 中國長城互聯網(CGWNET)(建設中)

☆ 中國衛星集團互聯網(CSNET)(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