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一般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一、
綜合布線系統
布線系統是構建計算機網路通信傳輸的基礎設施,主要用於互聯網設備和終端設備。布線系統分為干線子系統、水平子系統、工作區子系統、建築群子系統和管理間,通常包括主幹線纜、水平線纜、信息插座、配線架、跳線和適配器等。
二、網路交換設備
網路交換設備主要指構建計算機網路所採用的各類交換機,如模塊化(也稱機櫃式)
交換機、固定埠(含堆疊式)交換機等。
三、網路接入設備
是指把計算機和數據設備接入網路的一種介面設備。
(一)網路介面卡(NIC):簡稱為網卡,通過電纜和插頭將計算機(伺服器和
工作站)連接到網路中。網卡的種類很多,取決於所使用的網路交換設備和傳輸介質。
(二)訪問伺服器+數據機:用於通過公共電話網路(PSTN)訪問
Internet
和實現遠程互連。優點是費用低,靈活、方便。缺點是傳輸速率低。
四、網路互連設備
為了提供網間互連以及訪問Internet,需要使用網路互連設備。目前常用的網路互連設備主要有三層交換機、路由器、網橋和網關等。
五、網路伺服器
網路伺服器是計算機網路中最核心的設備之一,它既是網路服務的提供者,又是數據的集散地。
按應用分類,網路伺服器可分為:
l
資料庫伺服器
l
Web伺服器
l
郵件伺服器
l
視頻點播(VOD)伺服器
l
文件伺服器等
按硬體性能分類,網路伺服器可分為:
l
PC伺服器
l
工作站伺服器
l
小型機伺服器
l
大型機伺服器等。
六、工作站
工作站是連接到計算機網路的計算機,工作站既可以獨立工作,也可以訪問伺服器,共享網路資源。
七、網路外部設備
網路外部設備通常是網路用戶共享的昂貴設備,例如網路打
印機、大容量存儲設備(如磁碟陣列)、繪圖儀等。
八、網路操作系統
網路操作系統是網路的核心和靈魂,其主要功能包括控制管理網路運行、資源管理、文件管理、用戶管理和系統管理等。目前,常用的網路操作系統有
Unix族、Wndows
NT、Netware、
Linux等。
九、網路應用基礎平台與應用軟體
網路應用基礎平台是用於構造計算機網路信息服務和應用的一組基礎服務系統的集合,它包括資料庫系統、Web服務系統、文件系統、工作流定義工具等。應用軟體則主要包括網路通用軟體工具和專有應用系統兩類。典型的專有應用系統有:
l
管理信息系統(MIS)
l
辦公自動化系統(OA)
l
財務管理軟體
l
ERP、CIMS等。
十、不間斷電源(UPS)
UPS是確保網路可靠供電所不可缺少的設備,對保護網路伺服器、網路交換設備和運行關鍵業務的工作站是十分必要的。
81600168
11:34:10
十一、機房
由於計算機網路設備對運行環境要求很高,例如溫度、濕度、空氣和防靜電等,因此,通常要對機房進行裝修。
十二、網路管理系統
網路管理系統是現代網路系統所必需的組成部分。通過網路管理系統,網路管理員能監視網路的運行狀態,控制網路運行參數,提高網路的性能,減輕網路管理和維護人員的工作負擔。
十三、網路安全軟硬體
由於電子商務的出現,人們對網路安全越來越重視,網路安全已成為影響網路發展的重大問題。目前,網路安全產品主要有防火牆和軟硬體加密。
⑵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網路技術知識點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網路技術知識點
Internet的應用范圍由最早的軍事、國防,擴展到美國國內的學術機構,進而迅速覆蓋了全球的各個領域,運營性質也由科研、教育為主逐漸轉向商業化。以下是我整理的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網路技術知識點,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第一章:網路系統統結構與設計的基本原則
計算機網路按地理范圍劃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
區域網提高數據傳輸速率 10mbps-10gbps,低誤碼率的高質量傳輸環境
區域網按介質訪問控制方法角度分為共享介質式區域網和交換式區域網
區域網按傳輸介質類型角度分為有線介質區域網和無線介質
區域網早期的計算機網路主要是廣域網,分為主計算機與終端(負責數據處理)和通信處理設備與通信電路(負責數據通信處理)
計算機網路從邏輯功能上分為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
資源子網(計算機系統,終端,外網設備以及軟體信息資源): 負責全網數據處理業務,提供網路資源與服務
通信子網(通信處理控制機—即網路節點,通信線路及其他通信設備):負責網路數據傳輸,轉發等通信處理任務 網路接入(區域網,無線區域網,無線城域網,電話交換網,有線電視網)
廣域網投資大管理困難,由電信運營商組建維護,廣域網技術主要研究的是遠距離,高服務質量的寬頻核心交換技術,用戶接入技術由城域網承擔。
廣域網典型網路類型和技術:(公共電話交換網PSTN,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數字數據網DDN,x.25 分組交換網,幀中繼網,非同步傳輸網,GE千兆乙太網和10GE光乙太網)
交換區域網的核心設備是區域網交換機
城域網概念:網路運營商在城市范圍內提供各種信息服務,以寬頻光傳輸網路為開放平台,以 TCPIP 協議為基礎 密集波分復用技術的推廣導致廣域網主幹線路帶寬擴展
城域網分為核心交換層(高速數據交換),邊緣匯聚層(路由與流量匯聚),用戶接入層(用戶接入和本地流量控制)
層次結構優點:層次定位清楚,介面開放,標准規范,便於組建管理
核心層基本功能:(設計重點:可靠性,可擴展性,開放性) 連接匯聚層,為其提供高速分組轉發,提供高速安全 QoS 保障的傳輸環境; 實現主幹網路互聯,提供城市的寬頻 IP 數據出口;提供用戶訪問 INTERNET 需要的路由服務;
匯聚層基本功能: 匯聚接入層用戶流量,數據分組傳輸的匯聚,轉發與交換;本地路由過濾流量均衡,QoS 優先管理,安全控制,IP 地址轉換,流量整形; 把流量轉發到核心層或本地路由處理;
組建運營寬頻城域網原則:可運營性,可管理性,可盈利性,可擴展性
管理和運營寬頻城域網關鍵技術:帶寬管理,服務質量 QoS,網路管理,用戶管理,多業務接入,統計與計費,IP 地址分配與地址轉換,網路安全
寬頻城域網在組建方案中一定要按照電信級運營要求(考慮設備冗餘,線路冗餘以及系統故障的快速診斷與自我恢復)
服務質量 QoS 技術:資源預留,區分服務,多協議標記轉換
管理帶寬城域網 3 種基本方案:帶內網路管理,帶外網路管理,同時使用帶內帶外網路管理 帶內:利用傳統電信網路進行網路管理,利用數據通信網或公共交換電話網撥號,對網路設備進行數據配置。
帶外:利用 IP 網路及協議進行網路管理,利用網路管理協議建立網路管理系統。對匯聚層及其以上設備採用帶外管理,匯聚層一下採用帶內管理
寬頻城域網要求的管理能力表現在電信級的接入管理,業務管理,網路安全
網路安全技術方面需要解決物理安全,網路安全和信息安全。
寬頻城域網基本技術與方案(SDH 城域網方案;10GE 城域網方案,基於 ATM 城域網方案)
光乙太網由多種實現形式,最重要的有 10GE 技術和彈性分組環技術
彈性分組環(RPR):直接在光纖上高效傳輸 IP 分組的傳輸技術 標准:IEEE802.17
目前城域網主要拓撲結構:環形結構;核心層有 3—10 個結點的城域網使用環形結構可以簡化光纖配置功能:簡化光纖配置;解決網路保護機制與帶寬共享問題;提供點到多點業務
彈性分組環採用雙環結構;RPR 結點最大長度 100km,順時針為外環,逆時針為內環
RPR 技術特點:(帶寬利用率高;公平性好;快速保護和恢復能力強;保證服務 質量)
用戶接入網主要有三類:計算機網路,電信通信網,廣播電視網
接入網接入方式主要為五類:地面有線通信系統,無線通信和移動通信網,衛星通信網,有線電視網和地面廣播電視網
三網融合:計算機網路,電信通信網,電視通信網
用戶接入角度:接入技術(有線和無線),接入方式(家庭接入,校園接入,機關與企業人)
目前寬頻接入技術: 數字用戶線 XDSL 技術
光纖同軸電纜混合網 HFC 技術
光纖接入技術,
無線接入技術,
區域網技術
無線接入分為無線區域網接入,無線城域網接入,無線 Ad hoc 接入
區域網標准:802.3 無線區域網接入:802.11無線城域網:802.16
數字用戶線 XDSL 又叫 數字用戶環路 ,基於電話銅雙絞線高速傳輸技術 技術分類:
ADSL 非對稱數字用戶線速率不對稱1.5mbps/64kbps-5.5km
RADSL 速率自適應數字用戶線 速率不對稱1.5mbps/64kbps-5.5km
HDSL 高比特率數字用戶線速率對稱 1.544mbps(沒有距離影響)
VDSL 甚高比特率數字用戶線 速率不對 51mbps/64kbps(沒有影響)
光纖同軸混合網 HFC 是新一代有線電視網
電話撥號上網速度 33.6kbps—56.6kbps
有線電視接入寬頻,數據傳輸速率 10mbps—36mbps
電纜數據機 Cable modem 專門為利用有線電視網進行數據傳輸而設計
上行信道:200kbps-10mbps下行信道: 36mbps 類型:
傳輸方式(雙向對稱傳輸和非對稱式傳輸)
數據傳輸方向(單向,雙向) 同步方式(同步和非同步交換)
接入角度(個人 modem 和寬頻多用戶 modem)
介面角度(外置式,內置式和互動式機頂盒)
無源光網路技術(APON)優點 系統穩定可靠 可以適應不同帶寬,傳輸質量的要求
與 CATV 相比,每個用戶可佔用獨立帶寬不會發生擁塞 接入距離可達 20km—30km
802.11b 定義直序擴頻技術,速率為 1mbps 2mbps 5.5mbps 11mbps 802.11a 提高到 54mbps
第二章 :網路系統總體規劃與設計方法
網路運行環境主要包括機房和電源
機房是放置核心路由器,交換機,伺服器等核心設備 UPS 系統供電:穩壓,備用電源,供電電壓智能管理
網路操作系統:NT,2000,NETWARE,UNIX,LINUX
網路應用軟體開發與運行環境:網路資料庫管理系統與網路軟體開發工具
網路資料庫管理系統:Oracle,Sybase,SOL,DB2
網路應用系統:電子商務系統,電子政務系統,遠程教育系統,企業管理系統, 校園信息服務系統,部門財務管理系統
網路需求調研和系統設計基本原則:共 5 點
制定項目建設任務書後,確定網路信息系統建設任務後,項目承擔單位首要任務是網路用戶調查和網路工程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設計建設與運行網路系統的關鍵
網路結點地理位置分布情況:(用戶數量及分布的位置;建築物內部結構情況調查;建築物群情況調查)
網路需求詳細分析:(網路總體需求設計;結構化布線需求設計;網路可用性與 可靠性分析;網路安全性需求分析;網路工程造價分析)
結點 2-250可不設計接入層和匯聚層
結點 100-500 可不設計接入層
結點 250-5000 一般需要 3 層結構設計
核心層網路一般承擔整個網路流量的 40%-60%
標准 GE 10GE 層次之間上聯帶寬:下聯帶寬一般控制在 1:20
10 個交換機,每個有 24 個介面,介面標準是 10/100mbps:那麼上聯帶寬是24*100*10/20 大概是 2gbps
高端路由器(背板大於 40gbps)高端核心路由器:支持 mpls 中端路由器(背板小於 40gbps)
企業級路由器支持 IPX,VINES,
QoS VPN 低端路由器(背板小於 40gbps)支持 ADSL PPP
路由器關鍵技術指標:
1:吞吐量(包轉發能力)
2:背板能力(決定吞吐量)背板:router 輸入端和輸出端的物理通道 傳統路由採用共享背板結構,高性能路由採用交換式結構
3:丟包率(衡量 router 超負荷工作性能)
4:延時與延時抖動(第一個比特進入路由到該幀最後一個離開路由的時間) 高速路由要求 1518B 的 IP 包,延時小於 1ms
5:突發處理能力
6:路由表容量(INTERNET 要求執行 BGP 協議的路由要存儲十萬路由表項,高 速路由應至少支持 25 萬)
7:服務質量 8:網管能力
9:可靠性與可用性
路由器冗餘:介面冗餘,電源冗餘,系統板冗餘,時鍾板冗餘,整機設備冗餘
熱撥插是為了保證路由器的可用性
高端路由可靠性:
(1) 無故障連續工作時間大於 10 萬小時
(2) 系統故障恢復時間小於 30 分鍾
(3) 主備切換時間小於 50 毫秒
(4) SDH 和 ATM 介面自動保護切換時間小於 50 毫秒
(5) 部件有熱拔插備份,線路備份,遠程測試診斷
(6) 路由系統內不存在單故障點
交換機分類:從技術類型(10mbps Ethernet 交換機;fast Ethernet 交換機;1gbps 的 GE 交換機)從內部結構(固定埠交換機;模塊化交換機—又叫機架式交換 機)
500 個結點以上選取企業級交換機
300 個結點以下選取部門級交換機
100 個結點以下選取工作組級交換機
交換機技術指標:
(1) 背板帶寬(輸入端和輸出端得物理通道)(2) 全雙工埠帶寬(計算:埠數*埠速率*2)
(3) 幀轉發速率(4) 機箱式交換機的擴張能力
(5) 支持 VLAN 能力(基於 MAC 地址,埠,IP 劃分) 緩沖區協調不同埠之間的速率匹配
網路伺服器類型(文件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Internet 通用伺服器;應用服務 器)
虛擬盤體分為(專用盤體,公用盤體與共享盤體)
共享硬碟服務系統缺點:dos 命令建立目錄;自己維護;不方便系統效率低,安 全性差
客戶/伺服器 工作模式採用兩層結構:第一層在客戶結點計算機 第二層在數據 庫伺服器上
Internet 通用伺服器包括(DNS 伺服器,E-mail 伺服器,FTP 伺服器,WWW 服 務器,遠程通信伺服器,代理伺服器)
基於復雜指令集 CISC 處理器的 Intel 結構的伺服器: 優點:通用性好,配置簡單,性能價格比高,第三方軟體支持豐富,系統維護方 便 缺點:CPU 處理能力與系統 I/O 能力較差(不適合作為高並發應用和大型服 務器)
基於精簡指令集 RISC 結構處理器的伺服器與相應 PC 機比:CPU 處理能力提高
50%-75%(大型,中型計算機和超級伺服器都採用 RISC 結構處理器,操作系統 採用 UNIX)
因此採用 RISC 結構處理器的伺服器稱 UNIX 伺服器
按網路應用規模劃分網路伺服器
(1) 基礎級伺服器 1 個 CPU(2) 工作組伺服器 1-2 個 CPU(3) 部門級伺服器 2-4 個 CPU
(4) 企業級伺服器 4-8 個 CPU
伺服器採用相關技術
(1) 對稱多處理技術 SMP (多 CPU 伺服器的負荷均衡)
(2) 集群 Cluster(把一組計算機組成共享數據存儲空間)
(3) 非一致內存訪問(NUMA)(結合 SMP Cluster 用於多達 64 個或更多 CPU的'伺服器)
(4) 高性能存儲與智能 I/O 技術(取決存取 I/O 速度和磁碟容量)
(5) 服務處理器與 INTEL 伺服器控制技術
(6) 應急管理埠
(7) 熱撥插技術 網路伺服器性能
(1) 運算處理能力
CPU 內核:執行指令和處理數據
一級緩存:為 CPU 直接提供計算機所需要的指令與數據 二級緩存:用於存儲控制器,存儲器,緩存檢索表數據 後端匯流排:連接 CPU 內核和二級緩存
前端匯流排:互聯 CPU 與主機晶元組
CPU50%定律:cpu1 比 cpu2 伺服器性能提高(M2-M1)/M1*50% M 為主頻
(2) 磁碟存儲能力(磁碟性能參數:主軸轉速;內部傳輸率,單碟容量,平均 巡道時間;緩存)
(3) 系統高可用性99.9%---------------每年停機時間小於等於 8.8 小時
99.99%-------------每年停機時間小於等於 53 分鍾
99.999%---------- 每年停機時間小於等於5 分鍾
伺服器選型的基本原則
(1) 根據不同的應用特點選擇伺服器
(2) 根據不同的行業特點選擇伺服器
(3) 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伺服器的配置
網路攻擊兩種類型:服務攻擊和非服務攻擊
從黑客攻擊手段上看分為 8 類:系統入侵類攻擊;緩沖區溢出攻擊,欺騙類 攻擊,拒絕服務類攻擊,防火牆攻擊,病毒類攻擊,木馬程序攻擊,後門攻擊 非服務攻擊針對網路層等低層協議進行
網路防攻擊研究主要解決的問題:
(1) 網路可能遭到哪些人的攻擊
(2) 攻擊類型與手段可能有哪些
(3) 如何及時檢測並報告網路被攻擊
(4) 如何採取相應的網路安全策略與網路安全防護體系 網路協議的漏洞是當今 Internet 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安全問題
信息傳輸安全過程的安全威脅(截取信息;竊qie聽信息;篡改信息;偽造信息)
解決來自網路內部的不安全因素必須從技術和管理兩個方面入手
病毒基本類型劃分為 6 種:引導型病毒;可執行文件病毒;宏病毒;混合病毒, 特洛伊木馬病毒;Iternet 語言病毒
網路系統安全必須包括 3 個機制:安全防護機制,安全檢測機制,安全恢復機制
網路系統安全設計原則:
(1) 全局考慮原則(2) 整體設計的原則(3) 有效性與實用性的原則(4) 等級性原則
(5)自主性與可控性原則(6)安全有價原則
第三章: IP 地址規劃設計技術
無類域間路由技術需要在提高 IP 地址利用率和減少主幹路由器負荷兩個方面取得平衡
網路地址轉換 NAT 最主要的應用是專用網,虛擬專用網,以及 ISP 為撥號用戶 提供的服務
NAT 更用應用於 ISP,以節約 IP 地址
A 類地址:1.0.0.0-127.255.255.255 可用地址 125 個 網路號 7 位
B 類地址:128.0.0.0-191.255.255.255 網路號 14 位
C 類地址:192.0.0.0-223.255.255.255 網路號 21 位允許分配主機號 254 個
D 類地址:224.0.0.0-239.255.255.255 組播地址
E 類地址:240.0.0.0-247.255.255.255 保留
直接廣播地址:
受限廣播地址:255.255.255.255
網路上特定主機地址:
回送地址:專用地址
全局 IP 地址是需要申請的,專用 IP 地址是不需申請的
專用地址:10; 172.16- 172.31 ;192.168.0-192.168.255
NAT 方法的局限性
(1) 違反 IP 地址結構模型的設計原則
(2) 使得 IP 協議從面向無連接變成了面向連接
(3) 違反了基本的網路分層結構模型的設計原則
(4) 有些應用將 IP 插入正文內容
(5) Nat 同時存在對高層協議和安全性的影響問題
IP 地址規劃基本步驟
(1) 判斷用戶對網路與主機數的需求
(2) 計算滿足用戶需求的基本網路地址結構
(3) 計算地址掩碼
(4) 計算網路地址
(5) 計算網路廣播地址
(6) 計算機網路的主機地址
CIDR 地址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地址聚合和路由聚合能力 規劃內部網路地址系統的基本原則
(1) 簡潔(2) 便於系統的擴展與管理(3) 有效的路由
IPv6 地址分為 單播地址;組播地址;多播地址;特殊地址
128 位每 16 位一段;000f 可簡寫為 f 後面的 0 不能省;::只能出現一次
Ipv6 不支持子網掩碼,它只支持前綴長度表示法
第四章:網路路由設計
默認路由成為第一跳路由或預設路由 發送主機的默認路由器又叫做源路由器;
目的主機所連接的路由叫做目的路由
路由選擇演算法參數
跳數 ;帶寬(指鏈路的傳輸速率);延時(源結點到目的結點所花費時間); 負載(單位時間通過線路或路由的通信量);可靠性(傳輸過程的誤碼率);開銷(傳輸耗費)與鏈路帶寬有關
路由選擇的核心:路由選擇演算法 演算法特點:
(1) 演算法必須是正確,穩定和公平的
(2) 演算法應該盡量簡單
(3) 演算法必須能夠適應網路拓撲和通信量的變化
(4) 演算法應該是最佳的
路由選擇演算法分類: 靜態路由選擇演算法(非適應路由選擇演算法)
特點:簡單開銷小,但不能及時適應 網路狀態的變化
動態路由選擇演算法(自適應路由選擇演算法)
特點:較好適應網路狀態的變化,但 實現復雜,開銷大
一個自治系統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它有權決定在本系統內應採取何種路由選擇協議
路由選擇協議:
內部網關協議 IGP(包括路由信息協議 RIP,開放最短路徑優先 協議 OSPF);
外部網關協議 EGP(主要是 BGP)
RIP 是內部網關協議使用得最廣泛的一種協議;
特點:協議簡單,適合小的自治 系統,跳數小於 15
OSPF 特點:
1. OSPF 使用分布式鏈路狀態協議(RIP 使用距離向量協議)
2. OSPF 要求路由發送本路由與哪些路由相鄰和鏈路狀態度量的信息(RIP 和 OSPF都採用最短路徑優先的指導思想,只是演算法不同)
3. OSPF 要求當鏈路狀態發生變化時用洪泛法向所有路由發送此信息(RIP 僅向相 鄰路由發送信息)
4. OSPF 使得所有路由建立鏈路資料庫即全網拓撲結構(RIP 不知道全網拓撲) OSPF 將一個自治系統劃分若干個小的區域,為拉適用大網路,收斂更快。每個 區域路由不超過 200 個
區域好處:洪泛法局限在區域,區域內部路由只知道內部全網拓撲,卻不知道其他區域拓撲 主幹區域內部的路由器叫主幹路由器(包括區域邊界路由和自治系統邊界路由)
BGP 路由選擇協議的四種分組 打開分組;更新分組(是核心);保活分組;通知分組;
第五章:區域網技術
交換機採用採用兩種轉發方式技術:快捷交換方式和存儲轉發交換方式
虛擬區域網 VLAN 組網定義方法:(交換機埠號定義;MAC 地址定義;網路層地址定義;基於 IP 廣播組)
綜合布線特點:(兼容性;開放性;靈活性;可靠性;先進性;經濟性)
綜合布線系統組成:(工作區子系統;水平子系統;干線子系統;設備間子系統;管理子系統;建築物群子系統)
綜合布線系統標准:
(1) ANSI/TIA/EIA 568-A
(2) TIA/EIA-568-B.1 TIA/EIA-568-B.2TIA/EIA-568-B.3
(3) ISO/IEC 11801
(4) GB/T 50311-2000GB/T50312-2000
IEEE802.3 10-BASE-5 表示乙太網 10mbps 基帶傳輸使用粗同軸電纜,最大長度=500m
IEEE802.3 10-BASE-2200m
IEEE802.3 10-BASE-T使用雙絞線
快速乙太網 提高到 100mbps
IEEE802.3U 100-BASE-TX最大長度=100M
IEEE802.3U 100-BASE-T4針對建築物以及按結構化布線
IEEE802.3U 100-BASE-FX使用 2 條光纖 最大長度=425M
支持全雙工模式的快速乙太網的拓撲構型一定是星形
自動協商功能是為鏈路兩端的設備選擇 10/100mbps 與半雙工/全雙工模式中共有的高性能工作模式,並在鏈路本地設備與遠端設備之間激活鏈路;自動協商功能只能用於使用雙絞線的乙太網,並且規定過程需要 500ms 內完成
中繼器工作在物理層,不涉及幀結構,中繼器不屬於網路互聯設備
10-BASE-5 協議中,規定最多可以使用 4 個中繼器,連接 3 個纜段,網路中兩個 結點的最大距離為 2800m
集線器特點:
(1) 乙太網是典型的匯流排型結構
(2) 工作在物理層 執行 CSMA/CD 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3) 多埠 網橋在數據鏈路層完成數據幀接受,轉發與地址過濾功能,實現多個區域網的數據交換
透明網橋 IEEE 802.1D 特點:
(1) 每個網橋自己進行路由選擇,區域網各結點不負責路由選擇,網橋對互聯 區域網各結點是透明
(2) 一般用於兩個 MAC 層協議相同的網段之間的互聯
透明網橋使用了生成樹演算法 評價網橋性能參數主要是:幀過濾速率,幀轉發速率
按照國際標准,綜合布線採用的主要連接部件分為建築物群配線架(CD); 大樓主配線架(BD);樓層配線架(FD),轉接點(TP)和通信引出端(TO),TO 到 FD 之間的水平線纜最大長度不應超過 90m;
設備間室溫應保持在 10 度到 27 度 相對濕度保持在 30%-80%
[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網路技術知識點 ]相關文章:
1.2017年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網路技術知識點積累
2.2017年全國計算機三級網路技術真題附帶答案
3.2017年全國計算機三級網路技術真題及答案
4.全國計算機三級網路技術真題及答案2017
5.2017年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知識點
6.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b知識點
7.2017全國計算機考試三級網路技術考試大綱
8.2017年全國計算機三級網路技術考試試題
9.2017全國計算機三級網路技術考試試題及答案
10.2017年全國計算機三級網路技術考試選擇題
;⑶ 計算機科學專業基礎綜合是哪些內容
《計算機科學專業基礎綜合》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X-j6-nd8yuexMcj_Mivv9A
⑷ [計算機網路之一] 網路基礎知識
協議就是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通過網路實現通信時事先達成的一種 「約定」。這種 「約定」 使那些由不同的廠商、不同的 CPU 以及不同的操作系統組成的計算機之間,只要遵循相同的協議就能夠實現通信。
TCP/IP、AppleTalk(僅限蘋果計算機使用)、SNA(IBM)、DECnet(DEC)、IPX/SPX(Novell)
分組交換是指將大數據分割為一個個叫做包的較小單位進行傳輸的方法。
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rdards,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了國際標准 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但是沒有得到普及,反而是隨 Apanet 而生的 TCP/IP 協議在大學研究機構和計算機行業的推動下成為實際的業界標准。
每個分層都接收由它下一層所提供的特定服務,並且負責為自己的上一層提供特定服務。上下層之間進行交互所遵循的約定叫做 「介面」 ,同一層之間交互所遵循的約定叫做 「協議」 。
協議分層參考了計算機軟體中的模塊化開發。
單播、廣播、多播、任播。
一個地址必須明確地表示一個主體對象,在同一個通信網路中不允許有兩個相同地址的通信主體存在。
有層次性的地址方便高效地找到通訊目標(eg: 快遞地址國家、省市區)
MAC地址有唯一性但沒有層次性。
乙太網、無線、幀中繼、ATM、FDDI、ISDN。
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網路介面卡),計算機必須有網卡才能接入網路。
物理層面上延長網路的設備。將電纜傳遞過來的光電信號經過波形調整和放大之後傳遞給另一個電纜。
集線器 :提供多個埠的中繼器。
數據鏈路層面連接兩個網路的設備。 不同網路可能採用了不同的數據鏈路,數據傳輸的速率可能完全不一樣 ,網橋會緩存一個網段傳輸到另一個網段的數據幀,再重新生成信號作為全新的幀轉發給另一個網段(這里我理解不同數據鏈路幀的格式不一樣,所以網橋需要緩存數據並轉換位另一個數據鏈路中的幀格式)。
網橋的其他作用:
① 根據數據幀中的 FCS 檢查數據幀是否已損壞,是則不轉發;
② 自學習MAC設備來自哪些網路,並記錄在地址轉發表中(地址轉發表記錄硬體地址與網路的映射關系);
③ 過濾功能控制網路流量。
交換集線器 :每個埠都相當於一個網橋。
網路層面上連接兩個網路、並對分組報文進行轉發的設備。
應用場景:廣域網加速器、特殊應用訪問加速、防火牆。
將傳輸層到應用層的數據進行轉發和翻譯的設備。
代理伺服器 :控制流量和出於安全考慮,客戶端和服務端無需在網路上直接通信,而是從傳輸層到應用層對數據和訪問進行各種控制和處理。
研發基於分組交換技術的 ARPANET,取代容災性差的中央集中式網路。
單個網路無法解決所有通信問題,開始研究網路互連技術,出現了 TCP/IP,並首先被 BSD UNIX 採用,隨之被廣泛使用變得流程,所有使用 TCP/IP 協議的計算機都能利用互連網相互通信。
圍繞大型計算機中心建設計算機網路,即 NSFNET(國家科學基金網),它是一個三級網路,分為主幹網、地區網和校園網。這種三級計算機網路覆蓋了全美主要的大學和研究所,並成為互聯網中的主要組成部分。
NSFNET 逐漸被商用的互聯網主幹網替代,政府機構不再負責互聯網的運營。用戶接入互聯網需要通過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互聯網服務提供商)。
IXP(Internet eXchange Point)互聯網交換點 的作用是允許兩個網路直接相連並交換分組,而不需要再通過第三個網路(如上圖中的主幹 ISP)來轉發分組。
所有的互聯網標准都是以 RFC 的形式在互聯網上發表的,但並非所有的 RFC 文檔都是互聯網標准。
制定互聯網的正式標准要經過以下三個階段
(1)互聯網草案
(2)建議標准
(3)互聯網標准
由所有連接在互聯網上的主機組成。這部分是用戶直接使用的額,用來進行通信和資源共享。
由大量網路和連接這些網路的路由器組成。這部分視為邊緣部分提供服務的(提供連通性和交換)。
① 電路交換的起源
② 電路交換的特點
在使用信道時,信道兩端的兩個用戶始終佔用端到端的通信資源,線路上真正傳送數據的時間比例很小,傳輸效率很低。
③ 電路交換的步驟
建立連接 (佔用通信資源)→ 通話 (一直佔用通信資源)→ 釋放連接 (歸還通信資源)
電報通信採用基於存儲轉發原理的報文交換,整個報文被發送到相鄰結點,存儲下來,再轉發到下一個結點。
① 分組交換的特點
把一個完整的報文劃分為一個個分組,每個分組傳送到相鄰結點後,存在下來查找轉發表,在轉發到下一個結點。
② 分組交換的優缺點
優點:每個分組可以經過不同的路由,使得有更好的可靠性,也能充分利用網路性能。
缺點:分組控制信息有一定開銷,路由器存儲轉發時需要排隊導致產生時延,無法確保通信時端到端所需的寬頻。
① 廣域網 WAN(Wide Area Network) 廣域網的作用范圍通常為幾十到幾千公里,是互聯網的核心,其任務是通過長距離運送主機鎖發送的數據。連接廣域網各結點交換機的鏈路一般都是高速鏈路,具有較大的通信量。
② 城域網 MAN(Metropolotan Area Network) 城域網的作用范圍一般是一個城市,作用距離約為 5 ~ 50 km。可以為一個或幾個單位所用歐,也可以是一種公用設置,用來將多個區域網進行互聯。目前很多城域網採用的是乙太網技術。
③ 區域網 LAN(Local Area Network) 區域網一般用微型計算機或工作站通過高速通信鏈路相連(速率通常在 10 Mbit/s 以上),但地理上則局限在較小的范圍(如 1 km 左右)。在區域網發展的初期,一個學校或工廠往往只擁有有個區域網,但現在區域網已非常廣泛地使用,學校或企業大都擁有多個互連的區域網(這樣的網路常稱為 校園網 或 企業網 )。
④ 個人區域網 PAN(Personal Area Network) 個人區域網就是在個人工作的地方把屬於個人使用的電子設備用無線技術連接起來的網路,因此也常稱為 無線個人區域網 WPAN(Wireless PAN) ,其范圍很小,大約在 10 m 左右。
① 公用網(pulic network) 電信公司出資建造的大型網路。
② 專用網(private network) 某個部門為滿足本單位的特殊業務工作的需要而建造的網路。這種網路不向本單位以外的人提供服務,例如,軍隊、鐵路、銀行、電力等系統均有本系統的專用網。
接入網(Access Network) ,又稱為本地接入網或居民接入網。
數據的傳輸速率,也稱為數據率或比特率,單位為 bit/s(比特每秒)(或 b/s,有時也寫為 bps,即 bit per second)。
1 kbit/s = 1 × 10³ bit/s,1 Mbit/s = 1 × 10^6 bit/s,1 Gbit/s = 1 × 10^9 bit/s,1 Tbit/s = 1 × 10^12 bit/s
吞吐量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的實際的數據量,單位同速率帶寬。
時延是指數據從網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網路時延由幾個部分組成:
網路總時延 = 發送時延 + 傳播時延 + 處理時延 + 排隊時延
[誤區] 光纖的傳播速率實際上比銅線要慢,但是光纖的帶寬卻比普通的雙絞線要快,這是因為光信號的抗干擾性強,並且可以通過波分復用的信道復用技術,達到一路光纖傳輸多路信號的效果。
時延帶寬積表示信道中可以容納多少比特。
在計算機網路中,往返時間 RTT(Round-Trip Time)是一個重要的性能指標,因為在許多情況下,互聯網上的信息不僅僅單方向傳輸而是雙向交互的。
使用衛星通信時,發送時延很短,主要消耗在來回傳播時延上,即往返時間相對較長。
利用率有信道利用率和網路利用率兩種。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有數據通過)。完全空閑的信道的利用率為零。網路利用率則是全網路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權平均值。
D0 表示網路空閑時的時延,D 表示網路當前的時延,U 表示利用率,則
U = 1 - D0/D,變形一下,有
信道利用率不是越高越好,因為信道利用率增大時,網路時延也會增加,因為排隊時延增大。所以當 U 趨於 1 時,D 會趨於無限大,所以 信道或網路的利用率過高會產生非常大的時延 。
費用、質量、標准化、可靠性、可擴展性和可升級性、易於管理和維護。
① 語法,即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② 語義,即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③ 同步,即時間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① 各層獨立;
② 靈活性好;
③ 結構上可分割開;
④ 易於實現和維護;
⑤ 能促進標准化工作。
計算機網路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就是網路的體系結構。
實體 :表示任何可發送或接收信息的硬體或軟體進程。
協議 :協議是水平的,控制兩個對等實體進行通信的規則的集合。
服務 :服務是垂直的,下層通過介面向上層提供服務。
服務訪問點 :SAP(Service Access Point),同一系統中相鄰兩層的實體進行交互的地方。
⑸ 計算機網路應用要學什麼
專業任選課程:軟體工程、多媒體技術、程序設計方法學、電子商務技術、密鑰學、編譯原理、語言程序設計、分布式計算技術、並行式計算技術等。
計算機應用技術比較偏向軟體方向,培養掌握計算機應用專業必要的基礎理論、常用計算機軟體操作和編程語言,培養目標是具有較強實踐技能的高級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專業課主要有:計算機軟硬體技術基礎、Linux操作系統等等,可以看出來,主要是偏向計算機軟體的編程和應用的。
(5)計算機網路應用基礎模塊三擴展閱讀:
1、計算機網路技術專業就業范圍比較廣
計算機網路技術專業畢業生可以通過參加公司企業舉報的計算機網路技術人才招聘,從事計算機系統維護、網路管理、程序設計、網站建設、網路設備調試、網路構架工程師、網路集成工程師、網路安全工程師、數據恢復工程師、網路安全分析師等崗位工作。
2、有計算機網路技術專業本科以上文憑的畢業生的其他工作選擇
有計算機網路技術專業本科以上文憑的畢業生可以選擇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參加事業單位編制考試;如果有教師資格證,可以通過中小學教師競聘,到學校做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參加國家司法考試;還可以自主創業。
⑹ 計算機網路基礎怎麼學
計算機網路基礎學法:
1、看書:對於計算機比較基礎的模塊,我都是比較推薦找一本經典的書籍來好好學習下,不可以只看面經就去面試了。
2、做筆記:計算機網路的知識點還是比較多的,需要看書的時候做好筆記,方便復習。而且做筆記的時候可以就這個知識點去網路下,看看有沒有自己遺漏的點,再給補充進來。
學習計算機網路時我們一般採用折中的辦法,也就是中和 OSI 和 TCP/IP 的優點,採用一種只有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這樣既簡潔又能將概念闡述清楚。
應用層(application-layer)的任務是通過應用進程間的交互來完成特定網路應用。應用層協議定義的是應用進程(進程:主機中正在運行的程序)間的通信和交互的規則。
對於不同的網路應用需要不同的應用層協議。在互聯網中應用層協議很多,如域名系統 DNS,支持萬維網應用的 HTTP 協議,支持電子郵件的 SMTP 協議等等。我們把應用層交互的數據單元稱為報文。
運輸層(transport layer)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向兩台主機進程之間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數據傳輸服務。應用進程利用該服務傳送應用層報文。「通用的」是指並不針對某一個特定的網路應用,而是多種應用可以使用同一個運輸層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