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第六版謝希仁ppt

計算機網路第六版謝希仁ppt

發布時間: 2023-04-03 00:10:00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第六版)的PPT哪裡可以下載

連動數碼部落,專門解決這些問題,你可以去試試。(方法:打開手機qq->動態->興趣部落->搜索:連動數碼->關注->發帖)愛就是當你掉了一顆大門牙,卻仍可以坦然微笑。

② 運輸層知識要點——謝希仁《計算機網路》

為了在計算機網路中有條不紊地交換數據,就必須遵守一些事先約定好的規則。這些規則明確規定了所 交換數據的格式 以及有關的 同步 問題。

同步的含義:在一定條件下應當發生什麼事件,因而含有時序的意思。

網路協議:為進行網路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

網路協議由以下三個要素組成:

   1)語法:即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2)語義:即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反應

   3)同步:即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一、運輸層協議的概述

   1.1 進程之間的通信

   1.2 運輸層的兩個主要協議

   1.3 運輸層的埠

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2.1 UDP概述

   2.2 UDP的首部格式

三、傳輸控制協議TCP概述

   3.1 TCP的最主要的特點

   3.2 TCP的連接

四、可靠傳輸的工作原理

   4.1 停止等待協議

   4.2 連續ARQ協議

五、TCP報文段的首部格式

六、TCP可靠傳輸的實現

   6.1 以位元組為單位的滑動窗口

   6.2 超時重傳時間的選擇

   6.3 選擇確認SACK

七、TCP的流量控制

   7.1 利用滑動窗口實現流量控制

   7.2 必須考慮傳輸效率

八、TCP的擁塞控制

   8.1 擁塞控制的一般原理

   8.2 幾種擁塞控制方法

   8.3 隨機早期檢測RED

九、TCP的運輸連接管理

   9.1 TCP的連接建立

   9.2 TCP的連接釋放

   9.3 TCP的有限狀態機

//////////////////////////////////////////////////////////////////////////////////////////////////////////////////////////////////////////////////

1.1 進程之間的通信

1.只有主機的協議棧才有運輸層,而網路核心部分中的路由器在轉發分組時都只用到了下三層的功能

2.兩個主機進行通信就是兩個主機中的應用進程互相通信。從運輸層的角度看,通信的真正端點並不是主機而是主機中的進程。(IP協議能把分組送到目的主機)

網路層時為主機之間提供邏輯通信,而運輸層為應用進程之間提供端到端的邏輯通信。

3.運輸層一個重要功能——復用、分用。 (應用進程復用、分用運輸層)

1.2 運輸層的兩個主要協議

1.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戶數據報協議(無連接):DNS/RIP/DHCP/SNMP/NFS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傳輸控制協議(面向連接):SMTP/TELNET/HTTP/ FTP

1.3 運輸層的埠

問題:為了使運行不同操作系統的計算機的應用進程能夠互相通信,就必須使用統一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必須與特定操作系統無關)對TCP/IP體系的應用進程進行標識。

為什麼不用進程號來區分?(第一,不同操作系統的進程標識符不同;第二,用功能來識別,而不是進程,例如郵件服務功能,而不管具體是哪個進程)

解決方案:在運輸層使用協議埠號,即埠。軟體埠是應用層的各種協議進程與運輸實體進行層間交互的一種地址。(埠號只具有本地意義,只是為了標識本計算機應用層中各個進程在和運輸層交互時的層間介面。)

埠分為兩大類:

1)伺服器使用的埠號:熟知埠號或系統埠號(0~1023);登記埠號(1024~49151)

2)客戶端使用的埠號:49152~65535

2.1 UDP概述

1.UDP只在IP的數據報服務至上增加了很少一點功能,就是復用、分用以及差錯檢測功能

2.特點

   1)無連接

   2)盡最大努力交付

   3)面向報文 (不合並、不拆分、保留這些報文的邊界)

   4)UDP沒有擁塞控制

   5)UDP支持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和多對多的交互通信

   6)UDP的首部開銷小,只有8位元組

應用進程本身可以在不影響應用的實時性的前提下,增加一些提高可靠性的措施,如採用前向糾錯或重傳已丟失的報文。

2.2 UDP的首部格式

1.traceroute 讓發送的UDP用戶數據報故意使用一個非法的UDP埠號,接收方丟棄報文,並由ICMP(網路控制報文協議)發送「埠不可達」差錯報文給發送方。

2.計算檢驗和。IP數據報的校驗和只檢驗IP數據報的首部,但UDP的校驗和是把首部和數據部分一起都檢驗。(12位元組的首部+真正的首部+數據來進行校驗和的計算)

   Q1.為什麼計算校驗和要加12位元組的偽首部

   Q2.計算校驗和的原理是什麼?

3.1 TCP的最主要的特點

1.面向連接的運輸層協議(建立連接、傳輸數據、釋放連接)

2.點對點,每一條TCP連接只能有兩個端點

3.可靠交付(無差錯、不丟失、不重復、並且按序到達)

4.全雙工通信。TCP連接的兩端都設有發送緩存和接收緩存。

5.面向位元組流。(流指的是流入到進程或從進程流出的位元組序列;面向位元組流:TCP把應用程序交下來的數據看成是一連串的無結構位元組流。 接收方的應用程序必須有能力識別接收到的位元組流,把它還原成有意義的應用層數據。 因此TCP可以根據窗口值和當前網路狀況調整發送的報文長度。劃分短一點,或者積累到足夠多再發送出去。)

3.2 TCP的連接

1.TCP把連接作為最基本的抽象。

2.每一條TCP連接有兩個端點。TCP連接的端點叫作套接字。

   套接字soket = (IP地址:埠號)

每一條TCP連接唯一地被通信兩端的兩個端點(即兩個套接字)所確定。

   TCP連接 ::= {socket1, socket2}

理想的傳輸條件有以下兩個特點:

   1)傳輸信道不產生差錯

   2)不管發送方以多快的速度發送數據,接收方總是來得及處理收到的數據

實際的網路並不具備,因此:

   1)出現差錯時,讓發送方重傳

   2)接收方來不及處理時,及時告訴發送方適當降低發送數據的速度

4.1 停止等待協議

1.「停止等待」就是沒發送完一個分組就停止發送,等待對方的確認,在收到確認後再發送下一個分組。

2.超時重傳。在每發完一個分組就設置一個超時計時器,如果在超時計時器之前收到對方的確認,就撤銷已設置的超時計時器。如果未收到,就認為剛才的分組丟失,並重傳。

3.三種情況:A發送的分組出錯、丟失;B發送的確認丟失;B發送的確認遲到

確認丟失:B丟棄重復的分組,向A重傳確認

確認遲到:A丟棄重復的確認,B丟棄重復分組,並向A重傳確認

4.常稱為自動重傳請求ARQ,重傳時自動進行的(超時即重傳)

5.缺點:信道利用率太低

   U=Td/(Td+RTT+Ta)

為了提高傳輸效率,發送方不使用停止等待協議,而是採用流水線傳輸。流水線傳輸就是發送發可連續發送多個分組,不必等每發完一個分組就停頓下來等待對方的確認。(連續ARQ協議和滑動窗口協議)

4.2 連續ARQ協議

1.位於發送窗口內的分組都可連續發送出去,而不需要等待對方的確認。

2.累積確認:接收方不必對收到的分組逐個發送確認,而是在收到幾個分組後,對按序到達的最後一個分組發送確認。

3.缺點:Go-back-N (發送前5個分組,第3個分組丟失,後面三個要重傳)

1.源埠和目的埠

2.序號。 每個位元組都按順序編號。

3.確認號。 期望收到對方下一個報文段的第一個數據位元組的序號。

若確認號=N,則表明:到序號N-1為止的所有數據都已正確收到。

4.數據偏移。 指出TCP報文段的數據起始處距離TCP報文段的起始處有多遠(也即TCP報文段首部長度)。由於首部中還有長度不確定的選項欄位,因此數據偏移欄位是必要的。

5.窗口。窗口欄位明確指出了現在允許對方發送的數據量。窗口值是經常在動態變化著。

6.1 以位元組為單位的滑動窗口

1.發送緩存用來暫存:

   1)發送應用程序傳送給發送方TCP准備發送的數據;

   2)TCP已發送但未收到確認德爾數據

2.接收緩存用來存放:

   1)按序到達的、但尚未被接收應收程序讀取的數據;

   2)未按序到達的數據

3.注意三點:

   1)A的發送窗口是根據B的接收窗口設置的,但是在同一時刻,由於網路傳輸的滯後,A的發送窗口並不總是B的接收窗口一樣大

   2)TCP通常對不按序到達的數據是先臨時存放在接收窗口中,等到位元組流中所缺少的位元組收到後,再按序交付上層的應用進程

   3)TCP接收方有累計確認功能(不能過分推遲發送確認,否則會導致發送方不必要的重傳)

6.2 超時重傳時間的選擇

1.超時重傳時間設置太短,會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重傳;如果設置太長,使網路的空閑時間增大,降低傳輸效率。

2.新的RTTs = (1-a)x(舊的RTTs) + ax(新的RTT樣本),其中RTT樣本的時間為:記錄一個報文段發出的時間,以及收到相應的確認時間,時間差就是報文段的往返時間RTT。

3.RTO = RTTs + 4 x RTTd,其中RTO為超時重傳時間,RTTd是RTT的偏差的加權平均值。

新的RTTd = (1-b) x (舊的RTTd)+ b x |RTTs - 新的RTT樣本|

4.一個問題:發送一個報文段,設定的重傳時間到了,還沒有收到確認。於是重傳報文段。經過一段時間,收到了確認報文段。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判定此確認報文段是對先發送的報文段的確認,還是對後來重傳的報文段的確認?

1)解決方法1,在計算加權平均值RTTs時,只要報文段重傳了,就不採用其往返時間樣本。

引入的問題:報文段的時延突然增大的情況

2)解決方法2,報文段每重傳一次,就把超時重傳時間RTO增大一些(一般是2倍)。當不在發生報文段的重傳時,再根據加權平均計算。

6.3 選擇確認SACK

SACK文檔並沒有指明發送發應當怎樣響應SACK。因此大多數的實現還是重傳所有未被確認的數據塊。

7.1 利用滑動窗口實現流量控制

1.流量控制:就是讓發送方的發送速率不要太快,要讓接收方來得及接收。

2.利用滑動窗口機制可很方便地在TCP連接上實現對發送方的流量控制。發送方的發送窗口不能超過接收方給出的接收窗口的數值。

3.死鎖情況:B向A發送了零窗口的報文段後不久,B又有了一些緩存空間,因此B向A發送rwnd = 400.然而該報文段在傳送過程中丟失。A一直等待B發送的非零窗口的通知,B也一直等待A發送的數據。( 窗口通知不超時重傳?為什麼? )

解決方法:TCP為每個連接設有一個持續計時器。只要一方收到對方的零窗口通知,就啟動計時器。計時器到期後,發送一個零窗口探測報文段,而對方就在確認這個探測報文段時給出了現在的窗口值。若仍為零,收到報文段的一方重新設置持續計時器。

7.2 必須考慮傳輸效率

1.應用程序把數據傳送到TCP的發送緩存後,剩下的發送任務就由TCP來控制了。

2.三種不同的機制來控制TCP報文段的發送時機:

   1)TCP維持一個變數,它等於最大報文段長度MSS,只要緩存中的存放的數據達到MSS,就組裝成一個TCP報文段發送出去

   2)由發送方的應用進程指明要求發送報文段,即TCP支持推送操作

   3)發送方設置一個定時器

3.問題一、若用戶只發送一個位元組,則非常浪費帶寬。

解決方法:若發送應用程序把要發送的數據逐個位元組地送到TCP的發送緩存,則發送方就把第一個數據位元組先發送出去,把後面到達的數據位元組都緩存起來。當發送方收到對第一個數據字元的確認後,再把發送緩存中的所有數據組裝成一個報文段發送出去。(採用收到確認就發送+並開始緩存的方式;同時當到達的數據已達到發送窗口大小的一半或已達到報文段的最大長度時,就立即發送一個報文段。)

4.問題二、糊塗窗口綜合症。接收緩存已滿,應用程序一次只讀取一個位元組,然後向發送方發送確認。

解決方法:讓接收方等待一段時間,使得接收緩存已有足夠空間容納一個最長的報文段,或者等到接收緩存已有一半空閑的空間。則接收方就發出確認報文。

8.1 擁塞控制的一般原理

1.擁塞的定義:對資源的需求 > 可用資源。 在計算機網路中的鏈路帶寬、交換結點中的緩存和處理機等,都是網路中的資源。

2.擁塞解決不能靠解決某一個部分的問題。因為這會將瓶頸轉移到其他地方。問題的實質往往是整個系統的各個部分不匹配。只有所有部分都平衡了,問題才會得到解決。

3.擁塞控制與流量控制的比較。

   1)擁塞控制:防止過多的數據注入到網路中,這樣可以使網路中的路由器或鏈路不致過載。

   擁塞控制有個前提:網路能夠承受現有的網路負荷

   擁塞控制是一個全局性過程。(發送擁塞時,不知道在某處、什麼原因造成的)

   2)流量控制:點對點通信量的控制,是個端到端的問題

   流量控制:抑制發送端發送數據的速率,以便使接收端來得及接收。

4.尋找擁塞控制的方案無非就是使不等式 「對資源的需求 > 可用資源 」不再成立的條件。但是必須考慮該措施帶來的其他影響。

5.計算機網路是個復雜的系統。從控制理論的角度來看擁塞控制,可以分為開環控制和閉環控制兩種方法。

   1)開環控制:設計網路時事先將有關發生擁塞的因素考慮周到,力求網路在工作時不產生擁塞。但一旦系統運行起來,就不再中途改正。

   2)閉環控制:基於反饋環路。

   步驟一、監測網路系統以便檢測到擁塞在何時、何處發生;

   步驟二、把擁塞發生的信息傳送到可採取行動的地方

   步驟三、調整網路系統的運行以解決出現的問題

8.2 幾種擁塞控制方法(只考慮網路擁塞程度,即假設接收方總是有足夠大的緩存空間)

1.慢開始和擁塞避免

1)發送方維持一個擁塞窗口。

   擁塞窗口的大小取決於網路的擁塞程度,並且動態地在變化。

   控制擁塞窗口的原則是:只要網路沒有出現擁塞,擁塞窗口增大;如果網路出現擁塞,則減小。

2)慢開始的思路:由小到大逐漸增大擁塞窗口數值。每收到一個對新的報文段的確認,把擁塞窗口增加至多一個MSS的數值。(沒經過一個傳輸輪次,擁塞窗口cwnd就加倍)

輪次:把擁塞窗口所允許發送的報文段都連續發送出去,並收到了對已發送的最後一位元組的確認。

慢開始的「慢」並不是指cwnd的增長速率慢,而是指TCP開始發送報文段時先設置cwnd=1(一個MSS數值)。

3)慢開始門限ssthresh

   為防止擁塞窗口增長過大,引入一個慢開始門限ssthresh。

   當cwnd < ssthresh時,使用上述的慢開始演算法

   當cwnd > ssthresh時,停止使用慢開始演算法而改用擁塞避免演算法

4)擁塞避免演算法

思路:讓擁塞窗口cwnd緩慢增大,即沒經過一個往返時間RTT就把發送方的擁塞窗口cwnd增加1,而不是加倍。

5)慢開始門限的設置

只要發送方判斷網路出現擁塞(沒有按時收到確認),就把慢開始門限ssthresh設置為出現擁塞時發送方窗口值的一半,然後把擁塞窗口cwnd重置為1,執行慢開始演算法。

6)乘法減小和加法增大

乘法減小:網路出現擁塞時,把慢開始門限ssthresh減半(當前的ssthresh的一半),並執行慢開始演算法。

加法增大:執行擁塞避免方法

2.快重傳和快恢復

1)快重傳(盡快重傳未被確認的報文段)

首先,要求接收方每收到一個失序的報文段後就立即發出重復確認。(如接收方收到了M1和M2後都分別發出了確認,但接收方沒有收到M3但接著收到了M4。此時接收方立即發送對M2的重復確認。)

其次,發送方只要一連收到三個重復確認,就應當立即重傳對方尚未收到的報文段M3.

2)快恢復

要點一、當發送方連續收到三個重復確認,就執行「乘法減小」演算法,把慢開始門限ssthresh減半。

要點二、由於發送方認為網路很可能沒有發生擁塞(因為收到了連續的重復確認),把cwnd設置為慢開始門限ssthresh減半後的值,然後開始執行擁塞避免演算法

慢開始演算法只在TCP連接建立時和網路出現超時才使用。

3.發送方的窗口

發送方窗口的上限值 = Min [rwnd, cwnd]

8.3 隨機早期檢測RED(IP層影響TCP層的擁塞控制)

1.網路層的分組丟棄策略

網路層的策略對TCP擁塞控制影響最大的就是路由器的分組丟棄策略。

如果路由器隊列已滿,則後續到達的分組將都被丟棄。這就叫做尾部丟棄策略。

2.全局同步

由於TCP復用IP,若發生路由器中的尾部丟棄,就可能會同時影響到很多條TCP連接,結果就使許多TCP連接在同一時間突然都進入到慢開始狀態。全局同步使得全網的通信量突然下降了很多,網路恢復正常後,其通信量又突然增大很多。

3.隨機早期檢測RED

使路由器的隊列維持兩個參數,即隊列長度最小門限THmin和最大門限THmax。當每一個分組到達時,RED就先計算平均隊列長度Lav。RED演算法是:

1)若平均隊列長度小於最小門限THmin,則把新到達的分組放入隊列進行排隊

2)若平均隊列長度超過最大門限THmax,則把新到達的分組丟棄

3)若平均隊列長度在最小門限THmin和最大門限THmax之間,則按照某一概率p將新到達的分組丟棄。

隨機體現在3),在檢測到網路擁塞的早期徵兆時(即路由器的平均隊列長度超過一定的門限值時),就先以概率p隨機丟棄個別的分組,讓擁塞控制只在個別的TCP連接上進行,因而避免發生全局性的擁塞控制。

4.平均隊列長度Lav和分組丟棄概率p

Lav = (1-d) x (舊的Lav) +d x (當前的隊列長度樣本)

p = ptemp / (1- count x ptemp)

ptemp = pmax x (Lav - THmin) / (THmax - THmin)

TCP時面向連接的協議。

運輸連接就有三個階段:連接建立、數據傳送和連接釋放

運輸連接的管理:使運輸連接的建立和釋放都能正常地進行。

在TCP連接建立過程中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要使每一方能夠確知對方的存在

   2)要允許雙方協商一些參數(如最大窗口值、是否使用窗口擴大選項和時間戳等等)

   3)能夠對運輸實體資源(如緩存大小、連接表中的項目等)進行分配

9.1 TCP的連接建立

1.TCP規定,SYN=1報文段不能攜帶數據,但消耗一個序號

2.TCP規定,ACK=1報文段可以攜帶數據,如果不攜帶數據則不消耗序號

3.為什麼A還要發送一次確認?為了防止已失效的連接請求報文突然又傳送到B,因而產生錯誤。

「已失效的連接請求報文段」

A發出第一個連接請求報文段,在網路中滯留超時,又發出了第二個連接請求。但B收到第一個延遲的失效的連接請求報文段後,就誤認為是A又發出了一次新的連接請求。於是就向A發出確認報文段,同意建立連接。假定不採用三次握手,那麼只要B發出確認,新的連接就建立。此時A不會理睬B的確認,也不會發數據,但B一直等A發送數據,B的許多資源就浪費了。

採用三次握手,A不會向B發送確認,因此B就知道A並沒有要求建立確認。

9.2 TCP的連接釋放

1.TCP規定,FIN報文段基石不攜帶數據,也消耗一個序號

2.第二次握手後,TCP通知高層應用程序,因而從A到B這個方向的連接就釋放,TCP連接處於半關閉狀態

3.為什麼A在TIME-WAIT狀態必須等待2MSL的時間

  1)為了保證A發送的最後一個ACK報文段能夠到達B。因為ACK可能丟失,此時B可能會超時重傳,然後A重傳確認,並重新啟動2MSL計時器

  2)防止「已失效的連接請求報文段」出現在本連接中。可以使本連接持續時間內所產生的所有報文段都從網路中消失。

9.3 TCP的有限狀態機

③ 求謝希仁編著的《計算機網路》(第6版)的PDF謝謝

http://download.csdn.net/download/zhbssn/2375446
自己下載就行了。

④ 計算機網路第六版 作者謝希仁 計算機網路第五版 作者(美)特南鮑姆,

我個人感覺謝希仁的第六版更通俗易懂一些,大多數學校都用這本書當課本。本人學的就是這本。

⑤ 本人想自學計算機網路,應該買哪個版本

清華大學出版社10版 ,然後可以在賣本CCNA,他們之間知識連貫性比較強,CCNA是cisco的一個認證,全球認可!希望能幫到你..

⑥ 求謝希仁編著的《計算機網路》(第6版)的PDF

以下鏈接可以下載:網頁鏈接

1、謝希仁編著的《計算機網路(第6版)》自1989年首次出版以來,曾於1994年、1999年、2003年和2008年分別出了修訂版。在2006年本書通過了教育部的評審,被納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2、《計算機網路》第6版,在原有結構和內容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計算機網路的最新發展,作了必要的增補、調整和修改,以適應當前教學的需要。

3、全書分為10章,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和原理體系結構、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包括區域網)、網路層、運輸層、應用層、網路安全、網際網路上的音頻、視頻服務、無線網路移動網路,以及下一代網際網路等內容。各章均附有習題。

4、《計算機網路(第6版)》的特點是概念准確、論述嚴謹、內容新穎、圖文並茂,突出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闡述,同時力圖反映計算機網路的一些最新發展。本書可供電氣信息類和計算機類專業的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對從事計算機網路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也有參考價值。

⑦ 計算機網路 謝仁希.潘愛民哪個版本好

計算機網路 謝仁希.潘愛民哪個版本好

潘愛民沒看過,但是謝希仁的版本寫的很好,我第一看的謝希仁的書是絕望的(因為很厚),但是它講的特別好,對計算機網路的理解很有幫助

哪兒有計算機網路Andrew S.Tanenbaum著 潘愛民譯??

超星有

哪裡有免費計算機網路(第4版潘愛民編)電子書下載??

這個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在哪可以學習FLASH製作!免費的,還有老師指導,老師給留作業!老師解答!你可以申請UC,裡面可以找你想要的我想!那裡面的人也很厲害的!朋友·不妨走一趟!
kela127

《計算機網路》(第五版)潘愛民譯 清華出版社的課後習題答案 給我一份吧 謝謝

留個郵箱,發過去給你

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美術哪個帆帶好

計算機網路技術更傾向於程序,對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比較高,數學不好學起來吃力是難免的。而環境藝術設計更傾向於藝術,主要是要把一些平面、三維的軟體學好,是學軟體的操作,如果你有一定的美術基礎,而且確實對環藝感興趣,我覺得還是學這個專業好。畢業後可以做一些平面設計、裝潢、建築游歷等方向的工作,也可以向影視動畫、游戲動畫方向發展。

本人想自學計算機網路,應該買哪個版本?

NONONO。建議你選擇 謝希仁寫的計算機網路(第六版)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這本書里介紹的都是些計算機的理論知識。但如果自學計算機網路的話還需要學習很多領域,比如伺服器、存儲這些,不僅僅是網路系統,但計算機網路設備是核心。CCNA的書和華為的教材可以借鑒一下,這兩種在網路設備當中的兩個龍頭是比較貼近實際的。華為的教程PPT很多地方可以免費下載,CISCO雖然作為國際化的設備但是畢竟是國外的。而且思科和華為在理念上還是有那麼點區別的~~你可以綜合看一下,CISCO的書中文的寫的好的不是特別多,湊合能看。華為的網路基礎知識的書籍和PPT在網上就多了去了。

計算機網路認證哪個好

思科職業認證培訓
Cisco Systems,Inc。 思科系統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互聯網設備供應商。它的網路設備和應用方案將世界各地的人、計算設備以及網路聯結起來,使人們能夠隨時隨地利用各種設畝畢備傳送信息。 思科公司向客戶提供端到端的網路方案,使客戶能夠建立起其自己的統一信息基礎設施或者與其他網路相連。
思科公司提供業界范圍最廣的網路硬體產品、互聯網操作系統(IOS)軟體、網路設計和實施等專業技術支持,並與合作夥伴合作提供網路維護、優化等方面的支持,為了使客戶獲得更好的服務,Cisco推出全球網路技術認證,由於Cisco公司在業界的主導地位及認證體系的科學性,Cisco職業認證現已經成為全球網路技術人員最受認可的、權威的職業認證。
思科認證體系
Cisco Systems,Inc。 思科系統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互聯網設備供應商。它的網路設備和應用方案將世界各地的人、計算設備以及網路聯結起來,使人們能夠隨時隨地利用各種設備傳送信息。 思科公司向客戶提供端到端的網路方案,使客戶能夠建立起其自己的統一信息基礎設施或者與其他網路相連。
思科公司提供業界范圍最廣的網路硬體產品、互聯網操作系統(IOS)軟體、網路設計和實施等專業技術支持,並與合作夥伴合作提供網路維護、優化等方面的支持,為了使客戶獲得更好的服務,Cisco推出全球網路技術認證,由於Cisco公司在業界的主導地位及認證體系的科學性,Cisco職業認證現已經成為全球網路技術人員最受認可的、權威的職業認證。
思科證書是國際認證的,不管到那家網路公司都可以用的,個人建議還是學思科好點!

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態耐蘆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2]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按連接
計算機網路就是通過線路互連起來的、資質的計算機集合,確切的說就是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計算機、終端及其附屬設備用通信設備和通信線路連接起來,並配置網路軟體,以實現計算機資源共享的系統。
按需求
計算機網路就是由大量獨立的、但相互連接起來的計算機來共同完成計算機任務。這些系統稱為計算機網路(puter neorks)[3]
發展歷程
中國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是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早期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但受益於計算機網路設備行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以及下游需求市場不斷擴大,我國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發展十分迅速。近兩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的逐漸消退,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獲得良好發展機遇,中國已成為全球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重

我也是學習計算機網路的,我剛學時也有你這樣的感覺,但是這只是開始,主要是由於自己專業知識了解的不夠和對IT行業的不清楚而造成的,需要時間但是還需要自己不斷的堅持去學習基礎知識就會漸漸霧散雲開的。
具體的建議是:
1.培養自己的興趣,去登些相關的網站論壇。
2.有必要認真的系統的學習下網路基礎知識
3.關注下思科認證,學習下CCNA、CCNP認證知識,不一定要考證,但要懂!
至於學網路的前途,我不多講,因為市場很廣,但自己掌握的知識多少是決定未來的關鍵!現在好好學最重要!
希望你能盡快的找到自己的方向!
如果答案不滿意聯系我

⑧ 求計算機網路第六版課後答案,謝希仁第六版, 只要第六版。

http://wenku..com/view/1a91cd82b9d528ea81c779e5.html網路文庫裡面的。

⑨ 誰有謝希仁的 第六版的計算機網路課件 麻煩發我下

第五版吧 我就用第五版的 比第六版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