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計算機網路題
(1) 將IP 地址空間202.118.1.0/24 劃分為2 個子網,可以從主機位拿出1 位來劃分子網,剩餘的7 位用來表示主機號(27-2>120,滿足要求),所以兩個子網的子網掩碼都為: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 10000000,即255.255.255.128;所劃分的兩個子網的網路地址分別為:
202.118.1.00000000 和202.118.1.10000000(為了理解方便我將最後一個位元組用二進製表示,這樣可以看清楚子網的劃分過程),即202.118.1. 0 和202.118.1.128。
綜上,劃分結果為:
子網1:202.118.1.0,子網掩碼為:255.255.255.128;
子網2:202.118.1.128,子網掩碼為:255.255.255.128。
或者寫成:
子網1:202.118.1.0/25;
子網2:202.118.1.128/25。
(2) 下面分2 種情況:
(a) 假設子網1 分配給區域網1,子網2 分配給區域網2;路由器R1 到區域網1 和區域網
2 是直接交付的,所以下一跳IP 地址可以不寫(打一橫即可),介面分別是從E1、E2轉發出去;路由器R1 到域名伺服器是屬於特定的路由,所以子網掩碼應該為255.255.255.255(只有和全1 的子網掩碼相與之後才能100%保證和目的網路地址一樣,從而選擇該特定路由),而路由器R1 到域名伺服器應該通過介面L0 轉發出去,下一跳IP 地址應該是路由器R2 的L0 介面,即IP 地址為202.118.2.2;路由器R1 到互聯網屬於默認路由(記住就好,課本127 頁),而前面我們已經提醒過,默認路由的目的網路IP 地址和子
網掩碼都是0.0.0.0,而路由器R1 到互聯網應該通過介面L0 轉發出去,下一跳IP 地址應該是路由器R2 的L0 介面,即IP 地址為202.118.2.2,故詳細答案見下表:
目的網路地址子網掩碼下一跳IP 地址介面
202.118.1.0 255.255.255.128 — E1
202.118.1.128 255.255.255.128 — E2
202.118.3.2 255.255.255.255 202.118.2.2 L0
0.0.0.0 0.0.0.0 202.118.2.2 L0
(b) 假設子網1 分配給區域網2,子網2 分配給區域網1;中間過程幾乎一樣,答案請看下錶:
目的網路地址子網掩碼下一跳IP 地址介面
202.118.1.128 255.255.255.128 — E1
202.118.1.0 255.255.255.128 — E2
202.118.3.2 255.255.255.255 202.118.2.2 L0
0.0.0.0 0.0.0.0 202.118.2.2 L0
(3) 首先將202.118.1.0/25 與202.118.1.128/25 聚合,聚合的地址為:202.118.1.0/24(只有前面24 位一樣),顯然子網掩碼為:255.255.255.0,故路由器R2 經過介面L0,下一跳為路由器R1 的介面L0,IP 地址為:202.118.2.1,所以路由表項如下表所示:
目的網路地址子網掩碼下一跳IP 地址介面
202.118.1.0 255.255.255.0 202.118.2.1 L0
Ⅱ 計算機網路原理怎麼由路由表計算下一跳
N1 6 E 原路由表不存在該路由條目,收到更新,需添加進去,跳數+1
N2 3 D 原路由表存在去往N2網段的路由條目,但原距離3=2+1現路由距離,距離相等,不更新
N4 4 E 原路由表存在去往N4網段的路由條目,且原距離4<16+1現路由距離,不更新路由條目
N5 3 E 原路由表不存在該路由條目,收到更新,需添加進去,跳數+1
N6 4 E 原路由表存在去往N6網段的路由條目,但原距離5>3+1現路由距離,我們選近的走,因此替換原路由條目,跳數+1
跳數+1是因為,我們路由器收到鄰居路由器更新後,需要加上到鄰居路由器這一跳的距離,且下一跳為鄰居路由器。
Ⅲ 路由器中的下一跳是什麼意思,請針對性講解下,謝謝.
路由下一跳地址意思就是網關搜滾顫的IP地址。
網關的IP地址是具有路由功能的設備的IP地址。 具有路由功能的設備包括路由器,啟用了路由協議的伺服器(基本上等同於路由器)和代理伺服器(也等同於路由器)。
手動設置適用於計算機數量相對較少且TCP / IP參數基本不變的情況,例如,只有幾到十幾台計算機。 此方備陸法在連接到網路的每台計算機上都需要一個「默認網關」。 一旦由於遷移等原因必須修改默認網關的IP地址,將給網路管理帶來麻煩。
(3)計算機網路試計算下一跳擴展閱讀:
路由下一跳地址的網關性質:
1、網關也稱為網路連接器,以及協議轉世敗換器。 網關實現網路層以上的網路互連,是最復雜的網路互連設備,僅用於具有不同高級協議的兩個網路的互連。
2、網關可用於WAN互連和LAN互連。 網關是充當繁重轉換任務的計算機系統或設備。
3、網關是使用不同通信協議,數據格式或語言的兩個系統,甚至具有完全不同的體系結構的系統之間的轉換器。 與僅傳遞信息的網橋不同,網關必須重新包裝接收到的信息,以滿足目標系統的需求。
Ⅳ 計算機網路基礎問題,高分求解
簡單
1,A
2,A
3,A
4,D (240-255)
5,主機A首先會發送一個ARP的廣播請求包,詢問誰是主機B,因為這個主機A知道主機B的IP地址,當主機B收到這個廣播報文之後,檢查A請求的是自己,於是把自己的MAC地址回應A,這樣就完成豎賀了ARP請求。
6,ARP
7,128.96.39.128 255.255.255.128 介面1
128.96.39.151
8,Tracert(跟蹤路由)是路由跟蹤實用程序,用於確定 IP 數據報訪問目標所採取的路徑伍肢。Tracert 命令用 IP 生存時間 (TTL) 欄位和余橘派 ICMP 錯誤消息來確定從一個主機到網路上其他主機的路由。
Tracert 工作原理
通過向目標發送不同 IP 生存時間 (TTL) 值的「Internet 控制消息協議 (ICMP)」回應數據包,Tracert 診斷程序確定到目標所採取的路由。要求路徑上的每個路由器在轉發數據包之前至少將數據包上的 TTL 遞減 1。數據包上的 TTL 減為 0 時,路由器應該將「ICMP 已超時」的消息發回源系統。
Tracert 先發送 TTL 為 1 的回應數據包,並在隨後的每次發送過程將 TTL 遞增 1,直到目標響應或 TTL 達到最大值,從而確定路由。通過檢查中間路由器發回的「ICMP 已超時」的消息確定路由。某些路由器不經詢問直接丟棄 TTL 過期的數據包,這在 Tracert 實用程序中看不到。
Tracert 命令按順序列印出返回「ICMP 已超時」消息的路徑中的近端路由器介面列表。如果使用 -d 選項,則 Tracert 實用程序不在每個 IP 地址上查詢 DNS。
Ⅳ 計算機網路 考題
(老師欽點)1-05 網際網路的發展大致分為哪幾個階段?請指出這幾個階段最主要的特點
第一階段:
特點 從單個網路 ARPANET 向互聯網發展的過程
第二階段:從 1985年開始
特點 建成了三級結構的互聯網
第三階段:從1993年開始
特點 逐漸形成了多層次 ISP 結構的互聯網
(老師欽點)1-10 試在下列條件下比較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要傳送的報文共x(bit),從源站到目的站共經過k段鏈路,每段鏈路的傳播時延為d(s),數據率為C(bit/s)。在電路交換時電路的建立時間為s(s)。在分組交換時分組長度為p(bit),且各結點的排隊等待時間可忽略不計。問在怎樣的條件下,分組交換的時延比電路交換的要小?
分組交換 : x/C+(k-1)p/C+kd
電路交換 : s+x/C+kd
當 x/C+(k-1)p/C+kd<s+x/C+kd時,
即 (k-1)p/C<s
1-17收發兩端之間的傳輸距離為1000km,信號在媒體上的傳播速率為2.3×10^8
試計算以下兩種情況的發送時延和傳播時延:
1) 數據長度為10^7 bit,數據發送速率為100kbit/s,傳播距離為1000km,信號在媒體上的傳播速率為2×10^8m/s。
2) 數據長度為10^3 bit,數據發送速率為1Gbit/s,傳輸距離和信號在媒體上的傳播速率同上。
從以上計算結果可得出什麼結論:
(1):發送延遲=10^7/(100×1000)=100s
傳播延遲=1000×1000/(2×10 8)=5×10 -3s=5ms
(2):發送延遲=10 3/(10 9)=10-6s=1us
傳播延遲=1000×1000/(2×10^8)=5×10-3s=5ms
若數據長度大而發送速率低,則在總的時延中,發送時延往往大於傳播時延。但若數據長度大而發送速率高,則傳播時延就可能是總時延中的主要部分。
(老師欽點)3-09. 一個PPP幀的數據部分(用十六進制寫出)是7D 5E FE 27 7D 5D 7D 5D 65 7D 5E。試問真正的數據是什麼(用十六進制寫出)?
答:7E FE 27 7D 7D 65 7E。(7D 5D和 7D 5E是位元組填充)
(老師欽點)3-19.乙太網使用的CSMA/CD協議是以爭用方式接入到共享信道。這與傳統的時分復用TDM相比優缺點如何?
從網路上負載輕重,靈活性以及網路效率等方面進行比較
網路上負荷較輕時,CSMA/CD協議很靈活。但網路負荷很重時,TDM的效率就很高。
(老師欽點)3-33 112頁
(老師欽點)4-03 作為中間系統,轉發器、網橋、路由器和網關都有何區別?
1)轉發器、網橋、路由器、和網關所在的層次不同。
物理層中繼系統:轉發器 (repeater)。
數據鏈路層中繼系統:網橋 或 橋接器 (bridge)。
網路層中繼系統:路由器 (router)。
網路層以上的中繼系統:網關 (gateway)。
2)當中繼系統是轉發器或網橋時,一般並不稱之為網路互連,因為仍然是一個網路。
路由器其實是一台專用計算機,用來在互連網中進行路由選擇。一般討論的互連網都是指用路由器進行互連的互連網路。
4-09(老師欽點)
1)子網掩碼為 255.255.255.0 代表什麼意思?
2)一網路的現在掩碼為 255.255.255.248,問該網路能夠連接多少個主機?
3)一A 類網路和一 B 類網路的子網號subnet-id分別為16個1和8個1,問這兩個網路的子網掩碼有何不同?
4)一個B類地址的子網掩碼是255.255.240.0。試問在其中每一個子網上的主機數最多是多少?
5)一A類網路的子網掩碼為 255.255.0.255,它是否為一個有效的子網掩碼?
6)某個IP地址的十六進製表示為C2.2F.14.81,試將其轉換為點分十進制的形式。這個地址是哪一類IP地址?
7)C 類網路使用子網掩碼有無實際意義?為什麼?
1)C類地址對應的子網掩碼默認值。但也可以是A類或B類地址的掩碼,即主機號由最後8位決定,而路由器尋找網路由前24位決定。
2)255 - 248 = 7,6台主機,(000 111不行)
3)子網掩碼一樣,但子網數目不同
4)最多可有4094個,2^12 -2 = 4094 (不考慮全0 全1)
5)有效,但不推薦這樣使用
6)194.47.20.129,C類 (C類地址范圍 192.0.1 - 224.255.255 書121頁)
7)有。對於小網路這樣做還可進一步簡化路由表
(老師欽點)4-17 一個3200位長的TCP報文傳到IP層,加上160位的首部後成為數據報。下面的互聯網由兩個區域網通過路由器連接起來。但第二個區域網所能傳送的最長數據幀中的數據部分只有1200位。因此數據報在路由器必須進行分片。試問第二個區域網向其上層要傳送多少比特的數據(這里的「數據」當然指的是區域網看見的數據)?
1200*3 + 80+160 = 3840bit 共4片
(老師欽點)4-20. 設某路由器建立了如下路由表(這三列分別是目的網路、子網掩碼和下一跳路由器,若直接交付則最後一列表示應當從哪一個介面轉發出去)
目的網路 子網掩碼 下一跳
128.96.39.0 255.255.255.128 介面0
128.96.39.128 255.255.255.128 介面1
128.96.40.0 255.255.255.128 R2
192.4.153.0 255.255.255.192 R3
(默認) - R4
現共收到5個分組,其目的站IP地址分別為:
(1)128.96.39.10
(2)128.96.40.12
(3)128.96.40.151
(4)192.4.153.17
(5)192.4.153.90
試分別計算其下一跳
解:
(1)分組的目的站IP地址為:128.96.39.10。先與子網掩碼255.255.255.128相與,得128.96.39.0,可見該分組經介面0轉發。
(2)分組的目的IP地址為:128.96.40.12。與子網掩碼255.255.255.128相與得128.96.40.0,經查路由表可知,該項分組經R2轉發。
(3)分組的目的IP地址為:128.96.40.151,與子網掩碼255.255.255.128相與後得128.96.40.128,與子網掩碼255.255.255.192相與後得128.96.40.128,經查路由表知,該分組轉發選擇默認路由,經R4轉發。
(4)分組的目的IP地址為:192.4.153.17。與子網掩碼255.255.255.128相與後得192.4.153.0。與子網掩碼255.255.255.192相與後得192.4.153.0,經查路由表知,該分組經R3轉發。
(5)分組的目的IP地址為:192.4.153.90,與子網掩碼255.255.255.128相與後得192.4.153.0。與子網掩碼255.255.255.192相與後得192.4.153.64,經查路由表知,該分組轉發選擇默認路由,經R4轉發
(老師欽點)4-26 有如下的四個/24地址塊,試進行最大可能的聚合。
212.56.132.0/24
212.56.133.0/24
212.56.134.0/24
212.56.135.0/24
答:212=(11010100)2,56=(00111000)2
132=(10000100)2,
133=(10000101)2
134=(10000110)2,
135=(10000111)2
所以共同的前綴有22位,即1101010000111000 100001,聚合的CIDR地址塊是:212.56.132.0/22
(老師欽點)4-28 看一看
(老師欽點)4-31以下地址中的哪一個和86.32/12匹配?請說明理由。
(1)86.33.224.123;(2)86.79.65.216;(3)86.58.119.74;(4)86.68.206.154。
答案:
(1)與1111111111110000 00000000 00000000逐比特相「與」和86.32/12匹配
(2)與1111111111110000 00000000 00000000逐比特相「與」和86.32/12不匹配
(3)與1111111111110000 00000000 00000000逐比特相「與」和86.32/12不匹配
(4)與1111111111110000 00000000 00000000逐比特相「與」和86.32/12不匹配
(老師欽點)4-41假定網路中的路由器B的路由表有如下的項目(這三列分別表示「目的網路」、「距離」和「下一跳路由器」)
N17A
N22C
N68F
N84E
N94F
現在B收到從C發來的路由信息(這兩列分別表示「目的網路」和「距離」):
N24
N38
N64
N83
N95
試求出路由器B更新後的路由表(詳細說明每一個步驟)
解:路由器B更新後的路由表如下:
N17A無新信息,不改變
N25C相同的下一跳,更新
N39C新的項目,添加進來
N65C不同的下一跳,距離更短,更新
N84E不同的下一跳,距離一樣,不改變
N94F不同的下一跳,距離更大,不改變
(老師欽點)5—01 試說明運輸層在協議棧中的地位和作用,運輸層的通信和網路層的通信有什麼重要區別?為什麼運輸層是必不可少的?
答:
運輸層處於面向通信部分的最高層,同時也是用戶功能中的最低層,向它上面的應用層提供服務
運輸層為應用進程之間提供端到端的邏輯通信,但網路層是為主機之間提供邏輯通信(面向主機,承擔路由功能,即主機定址及有效的分組交換)。
各種應用進程之間通信需要「可靠或盡力而為」的兩類服務質量,必須由運輸層以復用和分用的形式載入到網路層。
(老師欽點)5—05 試舉例說明有些應用程序願意採用不可靠的UDP,而不用採用可靠的TCP。
答:
VOIP:由於語音信息具有一定的冗餘度,人耳對VOIP數據報損失由一定的承受度,但對傳輸時延的變化較敏感。
有差錯的UDP數據報在接收端被直接拋棄,TCP數據報出錯則會引起重傳,可能帶來較大的時延擾動。
因此VOIP寧可採用不可靠的UDP,而不願意採用可靠的TCP。
(老師欽點)5—14 UDP用戶數據報的首部十六進製表示是:06 32 00 45 00 1C E2 17.試求源埠、目的埠、用戶數據報的總長度、數據部分長度。這個用戶數據報是從客戶發送給伺服器發送給客戶?使用UDP的這個伺服器程序是什麼
解:
源埠1586,目的埠69,UDP用戶數據報總長度28位元組,數據部分長度20位元組。
此UDP用戶數據報是從客戶發給伺服器(因為目的埠號<1023,是熟知埠)、伺服器程序是TFFTP。
(老師欽點)5—19 試證明:當用n比特進行分組的編號時,若接收到窗口等於1(即只能按序接收分組),當僅在發送窗口不超過2n-1時,連接ARQ協議才能正確運行。窗口單位是分組。
見書上答案 434
(老師欽點)5—23 主機A向主機B連續發送了兩個TCP報文段,其序號分別為70和100。試問:
(1) 第一個報文段攜帶了多少個位元組的數據?
(2) 主機B收到第一個報文段後發回的確認中的確認號應當是多少?
(3) 如果主機B收到第二個報文段後發回的確認中的確認號是180,試問A發送的第二個報文段中的數據有多少位元組?
(4) 如果A發送的第一個報文段丟失了,但第二個報文段到達了B。B在第二個報文段到達後向A發送確認。試問這個確認號應為多少?
(1)第一個報文段的數據序號是70到99,共30位元組的數據。
(2)確認號應為100.
(3)80位元組。
(4)70 (快重傳)
(老師欽點)5—24 一個TCP連接下面使用256kb/s的鏈路,其端到端時延為128ms。經測試,發現吞吐量只有120kb/s。試問發送窗口W是多少?(提示:可以有兩種答案,取決於接收等發出確認的時機)。
書上 435
(老師欽點)5—39 TCP的擁塞窗口cwnd大小與傳輸輪次n的關系如下所示:.....
書上 436
6-35 SNMP使用UDP傳送報文。為什麼不使用TCP?
答:因為SNMP協議採用客戶/伺服器工作方式,客戶與伺服器使用request和response報文建立了一種可靠的請求/響應關系,因此不必再耗時建立TCP連接。而採用首部開銷比TCP小的UDP報文形式。
9-07.無線區域網的MAC協議有哪些特點?為什麼在無線區域網中不能使用CSMA/CD協議而必須使用CSMA/CA協議?
答:無線區域網的MAC協議提供了一個名為分布式協調功能(DCF)的分布式接入控制機制以及工作於其上的一個可選的集中式控制,該集中式控制演算法稱為點協調功能(PCF)。DCF採用爭用演算法為所有通信量提供接入;PCF提供無爭用的服務,並利用了DCF特性來保證它的用戶可靠接入。PCF採用類似輪詢的方法將發送權輪流交給各站,從而避免了沖突的產生,對於分組語音這樣對於時間敏感的業務,就應提供PCF服務。 由於無線信道信號強度隨傳播距離動態變化范圍很大,不能根據信號強度來判斷是否發生沖突,因此不適用有線區域網的的沖突檢測協議CSMA/CD。
802.11採用了CSMA/CA技術,CA表示沖突避免。這種協議實際上是在發送數據幀前需對信道進行預約。 這種CSMA/CA協議通過RTS(請求發送)幀和CTS(允許發送)幀來實現。源站在發送數據前,先向目的站發送一個稱為RTS的短幀,目的站收到RTS後向源站響應一個CTS短幀,發送站收到CTS後就可向目的站發送數據幀。
Ⅵ 幫忙解答下這個計算機網路的題目,謝了
方法:用對應分組的IP地址同上面每組路由表的子網掩碼按位作與運算,結果與每組的網路號相比較,匹配的,則分組從該路由表項對應的出口轉發;沒有匹配項,則走預設路由。
(1)128.96.39.10
128.96.39.10^255.255.255.128=128.96.39.0 所以,匹配第一項,分組走介面0轉發
(2)128.96.40.12
128.96.40.12^255.255.255.128=128.96.40.0 所以,匹配第三項,分組走R2轉發
(3)128.96.40.151
128.96.40.151^255.255.255.128=128.96.40.128 沒有匹配項,走預設路由,分組走R4轉發
(4)192.4.153.17
192.4.153.17^255.255.255.192=192.4.153.0 所以,匹配第三項,分組走R3轉發
(5)192.4.153.90
192.4.153.90^255.255.255.192=192.4.153.64 沒有匹配項,走預設路由,分組走R4轉發
Ⅶ 設某路由器建立了如表所示的路由表,(下一跳地址若直接交付則表示應當從哪一個介面轉發出去)
路由表有最長前綴匹配原則。
解:
(1)分組的目的站IP地址為:128.96.39.10。先與子網掩碼255.255.255.128相與,得128.96.39.0,可賀爛見該分組經介面0轉發。
(2)分組的目的IP地址為:128.96.40.12。
① 與子網掩碼255.255.255.128相與得128.96.40.0,不等於128.96.39.0。
② 與子網掩碼255.255.255.128相與得128.96.40.0,經查路由表可知,該項分組經R2轉發。
(3)分組的目的IP地址為:128.96.40.151,與子網掩碼255.255.255.128相與後得128.96.40.128,與子網掩碼255.255.255.192相與後得128.96.40.128,經查路由表知,該分組轉發選擇默認路由,經R4轉發。
路由轉發時,使用的是遞歸查找、最長匹配,並不想能想像的那麼智能。會將目的IP地址與所有子網掩碼與,然後選擇匹配最長的作為最佳路徑,轉發數據包。如果不做產品研發的話,這些東西不需要詳細了解的。
(7)計算機網路試計算下一跳擴展閱讀:
在計算機網路中,路由表或稱路由擇域信息庫(RIB)是一個存儲在路由器或者聯網計算機中的電子表格(文件)或類資料庫。路由表存儲著指向特定網路地址的路徑(在有些情況下,還記錄有路徑的路由度量值)。路由表中含有網路周邊的拓撲信息。路由表建立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實現路由協議和靜態路由選擇。
在現代路由器磨棗構造中,路由表不直接參與數據瞎拍拆包的傳輸,而是用於生成一個小型指向表,這個指向表僅僅包含由路由演算法選擇的數據包傳輸優先路徑,這個表格通常為了優化硬體存儲和查找而被壓縮或提前編譯。
Ⅷ 求解計算機網路的一道計算題!!
把每個目的地址和每個子網掩碼相與,看與那個目的地址相同就是從那個埠發出去,下一跳就是後面對應的。比如172.16.0.1可以表示成2進制 101011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1。分別與幾個子網掩碼相與
Ⅸ 計算機網路試題:路由表問題
自己回去慢慢算吧,用掩碼與後比較網路號就可以了!幼兒園小朋友,這種問題也問??
Ⅹ 求大神,計算機網路課程設計用狄克斯特拉演算法生成路由器下一跳怎麼編寫程序
首先用dijkstra尋找所有最短路,然後把下一跳一樣的集合在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