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邏輯結構
擴展閱讀
蘋果電腦包手提 2025-09-29 22:09:15
高考家裡wifi網路不好 2025-09-29 21:15:38

計算機網路邏輯結構

發布時間: 2023-04-15 09:34:49

Ⅰ 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什麼

計算機網路
連接分散計算機設備以實現信息傳遞的系統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定義分類
按廣義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按連接
計算機網路就是通過線路互連起來的、自治的計算機集合,確切的說就是將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計算機、終端及其附屬設備用通信設備和通信線路連接起來,並配置網路軟體,以實現計算機資源共享的系統。
按需求
計算機網路就是由大量獨立的、但相互連接起來的計算機來共同完成計算機任務。這些系統稱為計算機網路(computer networks)
發展歷程
自從計算機網路出現以後,它的發展速度與應用的廣泛程度十分驚人。縱觀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其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誕生階段
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訂票系統,終端是一台計算機的外圍設備,包括顯示器和鍵盤,無CPU和內存。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進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這樣的通信系統已具備網路的雛形。
形成階段
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由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資源子網。這個時期,網路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互聯互通階段
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守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ARPANET興起後,計算機網路發展迅猛,各大計算機公司相繼推出自己的網路體系結構及實現這些結構的軟硬體產品。由於沒有統一的標准,不同廠商的產品之間互聯很困難,人們迫切需要一種開放性的標准化實用網路環境,這樣應運而生了兩種國際通用的最重要的體系結構,即TCP/IP體系結構和國際標准化組織的OSI體系結構。
高速網路技術階段
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由於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以網際網路( 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組成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功能
數據通信
數據通信是計算機網路的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數據通信是依照一定的通信協議,利用數據傳輸技術在兩個終端之間傳遞數據信息的一種通信方式和通信業務。它可實現計算機和計算機、計算機和終端以及終端與終端之間的數據信息傳遞,是繼電報、電話業務之後的第三種最大的通信業務。數據通信中傳遞的信息均以二進制數據形式來表現,數據通信的另一個特點是總是與遠程信息處理相聯系,是包括科學計算、過程式控制制、信息檢索等內容的廣義的信息處理。

Ⅱ 計算機網路上邏輯上劃分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功能是什麼

七層: 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1、物理層功能 : O S I 模型的最低層或第一層,該層包括物理連網媒介,如電纜連線連接器。物理層的協議產生並檢測電壓以便發送和接收攜帶數據的信號

2、數據鏈路層: O S I 模型的第二層,它控制網路層與物理層之間的通信。它的主要功能是如何在不可靠的物理線路上進行數據的可靠傳遞;

3、網路層: O S I 模型的第三層,其主要功能是將網路地址翻譯成對應的物理地址,並決定如何將數據從發送方路由到接收方;

4、傳輸層: O S I 模型中最重要的一層。傳輸協議同時進行流量控制或是基於接收方可接收數據的快慢程度規定適當的發送速率;

5、會話層: 負責在網路中的兩節點之間建立和維持通信。 會話層的功能包括:建立通信鏈接,保持會話過程通信鏈接的暢通,同步兩個節點之間的對 話,決定通信是否被中斷以及通信中斷時決定從何處重新發送;

6、表示層: 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翻譯官,在表示層,數據將按照網路能理解的方案進行格式化;這種格式化也因所使用網路的類型不同而不同;

7、應用層: 負責對軟體提供介面以使程序能使用網路服務。術語「應用層」並不是指運行在網路上的某個特別應用程序 ,應用層提供的服務包括文件傳輸、文件管理以及電子郵件的信息處理。

Ⅲ 一個計算機網路的邏輯組成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

(3)計算機網路邏輯結構擴展閱讀

商業運用。

1、主要是實現資源共享(resource sharing)最終打破地理位置束縛(tyranny of geography),主要運用客戶-伺服器模型(client-server model)。

2、提供強大的通信媒介(communication medium)。如:電子郵件(E-mail)、視頻會議。

3、電子商務活動。如:各種不同供應商購買子系統,然後在將這些部件組裝起來。

4、通過Internet與客戶做各種交易。如:書店、音像在家裡購買商品或者服務。

Ⅳ 計算機網路系統結構是怎樣的

幫你查的,你看看吧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1 基礎設施層 由支持計算機信息系統運行的硬體、系統軟體和網路組成。
2 資源管理層 包括各類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信息,以及實現信息採集、存儲、傳輸、存取和管理的各種資源管理系統,主要有資料庫管理系統、目錄服務系統、內容管理系統等。
3 業務邏輯層 由實現各種業務功能、流程、規則、策略等應用業務的一組信息處理代碼構成。
4 應用表現層 是通過人機交互等方式,將業務邏輯和資源緊密結合在一起,並以多媒體等豐富的形式向用戶展現信息處理的結果。

Ⅳ 計算機網路從功能角度看,其邏輯結構由什麼組成

通常將計算機網路劃分成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兩大部分
資源子網是指計算機網路中實現資源共享功能及其設備和軟體的集合。主機和終端都屬於資源子網。在區域網中,資源子網主要由網路的伺服器、工作站、共享的列印機和其他設備及相關軟體所組成。

Ⅵ 從邏輯功能上把網路分為哪些部分 計算機網路從邏輯功能分哪兩部分

1、計算含正機網路從邏輯功能上可以分為資源子網和通信閉老斗子網兩部分。

2、計算機(computer)俗稱電腦,是現代一種用於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

3、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所組成,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可分為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較先進轎磨的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Ⅶ 計算機中常用的數據的邏輯結構有哪幾種

常見的邏輯結構有四種皮核,即:集合、線性結構、樹形結構、圖形燃羨掘結構。
數據的邏輯結構:指反映數據元素之間的邏輯關系的數據結構,其中的邏輯派雹關系是指數據元素之間的前後件關系,而與他們在計算機中的存儲位置無關。
具體介紹如下,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1、集合 集合中任何兩個數據元素之間都沒有邏輯關系,組織形式鬆散.
2、線性結構 線性結構中的 結點按邏輯關系依次排列形成一個「鎖鏈」.
3、樹形結構 樹形結構具有分支、層次特性,其形態有點象自然界中的樹.
4、圖狀結構 圖狀結構中的結點按邏輯關系互相纏繞,任何兩個結點都可以鄰接

Ⅷ 計算機網路分別從物理結構和邏輯結構角度來看是如何構成的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可能你沒弄清楚,計算機網路的物理結構和邏輯結構的意思.
計算機網路的物理機構指的是網路分層:也就是計算機的層結構,當然這里有實際應用時候的分層——四層,以及ISO提出的七層結構.
計算機網路的邏輯結構指的是網路拓撲:也就是計算機的組網,包括星星結構,網狀結構,環形,匯流排型,樹型等等.

Ⅸ 計算機常用有幾種結邏輯結構,各有何特點

主要有馮諾依曼匯流排邏輯結構和哈佛總鋒悔線邏輯結構。
傳統計算機採用馮·諾依曼(Von
Neumann)結構,也稱普林斯頓結構,是一種將程序指令存儲器和數據存儲器並在一起的存儲器結構。馮·諾依曼結構的計算機其程序和數據公用一個存儲空間,程序指令存儲地址和數據存儲地址指向同一個存儲器的不同物理位置;採用單一的地址及數據匯流排,程序指令和數據的寬度相同。處理器執行指令時,先從儲存器中取出指令解碼,再取操作數執行運算,即使單條指令也要耗費幾個甚至幾十個周期,在高速運算時,在傳輸通道上會出現瓶頸效應。在這種體系銀雹正結構中,程序計數器只負責提供程序執行所需要的指令和數據,而不決定程序流程。要控製程序流程,則必須修改指令。
哈佛(Harvard)結構是一種將程序指令存儲和數據存儲分開的存儲器結構。哈佛結構是一種並行體系結構,它的主要特點是將程序和數據存儲在不同的存儲空間中,即程序存儲器和數據存儲器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存儲器,每個存儲器獨立編址、獨立訪問。與兩個存儲器相對應的是系統中的4套匯流排:程序的數據匯流排與地址匯流排,數據的數據匯流排與地址匯流排。這種分離的程序匯流排和數據匯流排肆兄可允許在一個機器周期內同時獲取指令字(來自程序存儲器)和操作數(來自數據存儲器),從而提高了執行速度,是數據的吞吐率提高了1倍。又由於程序和數據存儲器在兩個分開的物理空間中,因此取指和執行能完全重疊。
如有幫助請採納,手機則點擊右上角的滿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