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平時作業哈工大
擴展閱讀
移動看電視提示網路異常 2025-09-28 16:51:57
人才信息網路安全 2025-09-28 16:47:30

計算機網路平時作業哈工大

發布時間: 2023-05-11 13:08:11

計算機網路(13)作業6

9.想像用兩次握手過程而不是三次握手過程來建立連接。換句話說,第三個消息不再是要求的。試問現在有可能死鎖嗎?請給出一個例子說明存在死鎖,或者證明死鎖不存在。

其實是可能存在的,如果一伍基個包突然到達一個端點並且得到了確認,那麼這個確認如果丟失的話(也就是第二次握手確認丟失了),就會導致一個包是完全開放而另一個包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如果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b上,就會導致兩方都在等待,這個時候就必須加入超時來避免死鎖

22.試問最小TCP MTU的總腔坦謹長度是多少?包括TCP 和IP 的開銷,但是不包括數據鏈路層的開銷。

默認段是536,加上tcp和ip的各20個位元組,最後就是默認的576位元組

30.請考慮在一條往返時間為10 毫秒的無擁塞線路上使用慢速啟動演算法的效果。接收窗口為24 KB,最大段長為2 KB。試問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首次發送滿窗口的數據?

第一個是2k,隨後每隔一個10ms變成4,8,16,下一個原本應該是32k,但因為窗口限制是24k,所以是40ms後

31.假設TCP 的擁塞窗口被設置為18 KB,並且發生了超時。如果接下來的4 次突發傳輸全部成功,試問擁塞窗口將達到多大?假設最大段長為1 KB 。

1,2,4,8,8k,因為堵塞之後發生了清空

33.一台TCP 機器正在通過一條1 Gbps 的信道發送滿窗口的65 535 位元組數據,該信道的單向延遲為10 毫秒。試問可以達到的最大吞吐量是多少?線路的效率是多少?

20毫秒發送一個窗口,也就是說一秒50個窗口,速率為3300000位元組/秒,*8之後就是26.4mbps,而1gbps是信嫌1000mbps,使用率是2.6%

36.在一個網路中,最大段長為128 位元組,段的最大生存期為30 秒,序號為8 位,試問每個連接的最大數據率是多少?

序號為8位,所以段一共有255種,而這些不能夠在30秒之內發送完畢,所以是255 128 8/30,為8.7kbps

⑵ 繼續教育《計算機網路基礎》作業,求高手解答!

1、網路協議2、面向連接服務無連接服務3、源路徑選擇網橋的基本原理是採用源路徑選擇演算法。該演算法假定每個發送站知道所發送的幀是送往本地區域網還是送往別的區域網。當送往不同的區域網時,則將目的地址的高位置1,且在幀格式的頭內包括該幀傳遞的確切路徑。該演算法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確定這個路徑。其基本思想是採用探知法,如果源站不知道目的站接在哪一個區域網上,則先發一個廣播幀,詢問該目的站所在區域網,廣播的幀被么個網橋所接收並轉發到每個區域網。當目的站收到廣播幀後,發一個回答幀給源站,源站記錄它的標識,並獲得確切的路徑信息。和透明網橋相比,透明網橋的優點是安裝容易猶如一個黑盒子,對網上主機完全透明;缺點是不能選擇最佳路徑,無法利用榮譽的網橋來分擔負載。源路徑選擇網橋能尋找最佳路徑,因而可以充分利用冗餘的網橋來分擔負載;其缺點是存在幀爆發現象,特別當互連網路規模很大,包含很多網橋和區域網時,廣播幀的數目在網內劇增,會產生擁擠現象。從路徑選擇優化角度看,源路徑選擇網橋更優,但在規模不大的網路中,透明網橋的缺點並不嚴重,而其它優點卻很明顯。IEEE802.3和802.4小組選用透明網橋方案,802.5選用源路徑選擇網橋方案。4、傳統的區域網一般是共享匯流排帶寬,若是共享10M的區域網,有5個用戶,則每個用戶平均分得的帶寬最多為2M。這樣,對於帶寬要求比較高的多媒體應用,如視頻會議、視頻點播等,這種網路將難以勝任。交換式區域網則改變了這種狀況,它利用中央交換器,使得每個接入的鏈路都能得到帶寬保證,典型的交換器總頻帶可達千兆位,比現有的共享介質區域網的速度提高2個數量級,可充分保證達數據量多媒體應用的帶寬要求。5、:(1)電路交換;(2)報文交換;(3)分組交換6、IEEE802是在1980年2月成立了LAN標准化委員會(簡稱為IEEE802委員會)後,由專門從事LAN的協議制訂,形成的一系列標准,這些稱為IEEE802系列標准。IEEE802.3是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查訪問方法和物理層協議,IEEE802.4是令牌匯流排訪問方法和物理層協議,IEEE802.5是令牌環訪問方法和物理層協議,IEEE802.6是關於城市區域網的標准,IEEE802.7是時隙環訪問方法和物理層協議。7、LAN的多個設備共享公共傳輸介質。在設備之間傳輸數據之前,首先要解決由哪個設備佔用介質的問題,所以數據鏈路層必須由介質訪問控制功能。為了使數據幀的傳送獨立於所採用的物理介質和介質訪問控制方法,IEEE802標准特意把LLC獨立出來,形成一個單獨子層,使LLC子層與介質無關。MAC子層則以來於物理介質和拓撲結構。8、(1)如果介質是空閑的,則可以發送。(2)如果介質是忙的,則繼續監聽,直至檢測到介質空閑,立即發送。(3)如果由沖突,則等待一隨機量的時間,重復第一步。(4)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只要介質空閑,站就立即發送;缺點是假如由兩個或來年各個以上的站同時有數據要發送,沖突就不可避免。因為多個站同時檢測到了空閑。9、全雙工乙太網可以雙向傳輸數據,不需要沖突檢查功能,允許同時發送和接收,由全雙工乙太網開關實施網路通信管理,比傳統的10BASE-T的吞吐量大一倍。10、1)發送站發送時首先偵聽載波(載波檢測)。(2)如果網路(匯流排)空閑,發送站開始發送它的幀。(3)如果網路(匯流排)被佔用,發送站繼續偵聽載波並推遲發送直至網路空閑。(4)發送站在發送過程中偵聽碰撞(碰撞檢測)。(5)如果檢測到碰撞,發送站立即停止發送,這意味著所有捲入碰撞的站都停止發送。(6)每個捲入碰撞的站都進入退避周期,即按照一定的退避演算法等一段隨機時間後進行重發,亦即重復上述1-6步驟,直至發送成功。11、集線器是一種特殊的中繼器,又稱HUB。它通常作為網路中心並以星型拓撲結構方式,使用非屏蔽雙絞線將網上各個結點連接起來。自90年代開始,10BASE-T標准已經商量使用,使得匯流排型網路逐步向集線器方式靠近。採用集線器的優點是:如果網上某條線路或結點出現故障,它不會印象網路上其它結點的正常工作。集線器作為一種中繼器,它的基本功能是將網路中的各個介質連在一起。但今天的集線器發展很快,可以分成三類:無源集線器、有源集線器和智能集線器。無源集線器只負責將多段介質連在一起,不對信號做任何處理,這樣它對每一介質段,只允許擴展到最大有效距離的一半。有源和無源集線器相似,但它能對信號起再生與放大作用,有擴展介質長度的功能。智能集線器除具有有源集線器的全部功能外,還將網路的很多功能(如網管功線路交換功能、選擇網路路徑功能等)集成到集線器中。12、透明網橋具有學習、過濾和幀轉發等功能,每個透明網橋皆設有自己的路徑選擇表。當網橋剛接入時,所有路徑選擇表都為空,此時尚不直到如何選擇路徑。若要轉發幀,就按照擴散法轉發,即除了接收該幀的輸入通道以外,還將幀送到所有通道,這在網橋剛啟動時,可能會造成廣播風暴(BroadcastStorm)。透明網橋按照向後學習演算法來建立路徑選擇表,網橋觀察和記錄每次到達幀的源地址和表示,以及從哪一個區域網入橋,並將記錄登入路徑選擇表。當表建立好以後,網橋則按照路徑選擇表轉發幀。例如某一幀到達時,需要查找路徑選擇表中的目地地址。如果查到,則按制訂的通道將該幀轉發;如其目地地址就在網橋所在的同段區域網中,則將該幀過濾掉;如未查到目地地址,就按照擴散法處理。路徑選擇表有時效性,以使用網路可能的變動。透明網橋的路徑選擇演算法可歸納如下:(1)若目的區域網和源區域網一樣,則網橋將該幀刪除。(2)若源區域網和目的區域網是不同的網,則將該幀轉發到目的區域網。(3)若目的區域網不知道,則採用擴散法處理。三、1、

⑶ <<計算機網路技術>>作業

1B 2A 3A 4AB 5C 6B 7C 8D 9AC 10BC 11A 12A 13C 14D 15C
正確率應該在80以上,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⑷ 計算機及應用專業計算機網路實用教程試卷

1.城域網 2.同步技術 3.modem kbps 4.速率 可靠性 5.+3V +15 6.5和3
7.公用分組交換數據 8.分組交換 9.文件伺服器、傳輸介質、
10.雙絞線,光纖,同軸電纜
11.媒體訪問控制MAC子層和邏輯鏈路控制LLC子層。

1.D 2.C 3.B 4.b 5.d 6.b 7.a 8.c 9. 10.b0

⑸ 計算機網路與通訊作業

1。 A.C.D 131.107.256.80 不可以.本身就不是一個有效的IP地址.
126.1.0.0 如果未劃分子網的話,它是一個普通的A類地址,可以分配給主機使用.(進行部分特定方法劃分子網的話,此地址也是可用的.)
198.121.254.255 如果掩碼是24位或16位的話,此地址是廣播地址,不可分配給主機使用.但如果對其進行了亂物盯超網劃分,比如當掩碼是8位的時候,該地址就是一個可用的IP地址,可以分配給主機使用.嚴格說來只有A 開放系統互連(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基本參考模型是由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定的標准化開放式計算機網路層次結構模型,又稱ISO's OSI參考模型。「
OSI包括了體系結構、服務定義和協議規范三級抽象。OSI的體系結構定義了一個七層模型,用以進行進程間的通信,並作為一個框架來協調各層標準的制定;OSI的服務定嘩和義描述了各層所提供的服務,以及層與層之間的抽象介面和交互用的服務原語;OSI各層的協議規范,精確地定義了應當發送何種控制信息及何種過程來解釋該控制信息。
OSI七層模型從下到上分別為物理層(Physical Layer,PH)、數據鏈路層螞困(Data Link Layer,DL)、網路層(Network Layer,N)、運輸層(Transport Layer,T)、會話層(Session Layer,S)、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P)和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A)。

⑹ 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考研科目

2020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考研科目包括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計算機網路、數據結構與演算法共三部分。

拓展資料:

哈爾濱工業大學(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哈工大),是隸屬於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雙一流」建設高校,入選全國首批十所黨建工作示範高校。學校位於哈爾濱市,現任黨委書記熊四皓、校長韓傑才。校訓為「規格嚴格,功夫到家」。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4個,國家級重點實改舉驗室7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職工7088人。

⑺ 計算機作業——網路基礎1

1-5 A D D C D
6-10 B A B C D
11-15 B A B B D
16-20 C A C A C
21-24 D D A B
我做的不一定全部都對,呵呵。

⑻ 計算機網路總結:計算機網路重點知識總結

《計算機網路》課程總結

目錄

一、 對老師的印象

二、 對計算機網路的認識

三、 計算機網路實踐課程的學習歷程與收獲

四、灶悉叢 計算機網路筆記整理

五、 總結

對老師的印象

一、 整體印象

對於老師的印象應該追溯到上個學期,上個學期選了短學期的課《數據結構課程設計》,當時選擇這門課的時候並沒有考慮自己是否對它了解

只是為了單純的湊學分。但是通過第一節課的了解,感覺天都塌了下來。這個課的基礎是C 語言和《數據結構》,這兩門課我其實都沒有學過,我感覺老師說的真的很對,沒有學過這些就可以退掉這門課,我們果斷退掉了這門課。當時對老師的印象就是很嚴格,要求很高,後來我們想想其實是對課程本身的一種恐懼感。

二、二次印象

老師真是太敬業啦,其實從老師進教室的那一刻就看出老師挺著肚子,有了寶寶。當時就想,老師都這樣了為什麼還要來上課,很是佩服老師的敬業精神。而且以前陸大嚴格的影響全都被老師的講課的內容所掩蓋,我沒有上過老師的課,但第一次上老師的就感覺老師教的很好,其實大學里好多老師的學歷很高,但有些老師真的不會講課,至少讓大部分同學感覺他講的不好。但是我感覺老師在講課方面很有自己的想法。

三、對同學的態度

在《計算機網路課程設計》的實驗課上,老師給我們操作演示,為每一個學生悉心指導,我覺得老師真的很親民,對於網路的搭建,老師給我們演示了web 服務的構建,DNS 伺服器和FTP 的設置,以及最終的客戶端設置,很少有老師這樣耐心指導。最後老師收作業的方式也是很好,避免了有的同學投機,我覺得很不錯。

對計算機網路的認識

一、定義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二、發展歷程

1.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其實計算機的發展速度遠超過人們的想像,在20世紀50年代,人們利用通信線路,將多台終端設備連接到一台計算機上,構成「主機-終端」系統,這里的終端不能夠單獨進行數據處理,僅能完成簡單的輸入輸出,所有數據處理和通信處理任務均由計算機主機完成。現在的終端指的就是一台獨立的計算機,不僅可以輸入輸出,還可以處理數據。其實這個時期並不算是真正的計算機網路,應該稱為偽計算機網路。

2.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獨立的終端有了處理數據的能力,例如美國的

ARPAnet 網路。第二代計算機網路主要用於傳輸和交換信息,因為沒有成熟的操作系統,資源共享不高。

3.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70年代,出現了許多協議,比如TCP/IP協議。其主要特徵就是所有的計算機遵守同一種網路協議,突出資源共享(硬體、軟體和數據)。

4.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

90年代開始,微電子技術、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光通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為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信息綜合化和傳輸高速化是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的特點。

三、網路傳輸媒體

網路傳輸媒體也稱,傳輸介質或傳輸媒介。就好像一條條水管,所有的自來水從自來水廠到家裡,都要經過水管,水管相當於一種媒介。分為有線傳輸和無線傳輸。在傳輸過程中要盡可能保證信號的真實性,所以對於有線傳輸的材質等要求比較高。

四、網路拓撲

由於在大二時沒有學《網路技術基礎》,所以這個學期同時學《網路技術基礎》和《計算機網路》,前一門課是後一門課的基礎,在學習網路拓撲機構的時候,了解到其實總體分為,星型和匯流排型,對於這個為了更好的理解拓撲結構,我們搭建了一個小型的網路。可以實現三個實驗室,每個實驗室中的計算機可以相互通信,不同實驗室中計算機不可以通信,其實可以形成了樹型結構。以下是我利用思科的一個軟體做的一個網路拓撲結構:

計算機網路課程設計的學習過程與收隱櫻獲

一、小組的建立

1. 一開5個人,對於實驗任務一直不太理解,只知道要配置三個伺服器,分別是DNS 伺服器配置、FTP 配置、WEB 伺服器配置,一個客戶端的配置。在還有一周的時間就要叫作業的時候,我們重新組隊,進行認真分析。

2. 實驗內容對於實驗的能容,每個配置都講了很多,比較詳細。但最讓人不能理解的就是必須在Windows server 2003系統下進行操作,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只能在實驗室做,其實我們的能力有限,在實驗室的兩節課根本不夠。我們通過學習老師的操作過程,大致了解了配置方法,但是並沒有真正理解最後的內在關系。我們在周一晚課時,去實驗室進行實驗。在操作的過程中,我們不斷遇到各種問題,我們通過網路查資料,翻看老師的課件和實驗例子,不斷的改進,後來我突然明白了他們的內在聯系。

3. 具體的原理:首先要配置web 和ftp ,在設置IP 地址時要選擇自身計算機的IP 地址,web 需要建立一個網站首頁,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html 文件。ftp 可以傳輸文件,所以要在設置ftp 的電腦上新建一個路徑,按照老師的要求將小組作業存放在這個路徑下。此時可以通過訪問web 和ftp 的IP 進行網頁的瀏覽和作業的檢查。但是IP 地址不方便記憶,所以要通過DNS 伺服器為每個IP



置域名。DNS 設置域名是從後往前設置的,依次是新建域,新建區域,新建主機,例如 ,這樣就可以通過域名進行訪問。最後就是客戶端,其實這個是最簡單的,只需要將首選DNS 伺服器的IP 地址改成配置DNS 伺服器的那台計算機的IP 地址就可以啦,這樣就可以在任何一台電腦上訪問web 和ftp 。

4. 收獲:最大的收獲就是一定要去做,親自動手去做才能發現問題。實踐去做才能有所收獲,在最後成功的那一刻,會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是無法被任何其他事情所代替,困難問題是有,但這不是一個奮斗的年紀嗎?

計算機網路筆記整理

總結

一、認識

對於計算機的認識是在小學開始,但從小學到大學基本上沒有什麼深刻的認識改變。只是特別淺層次的認識,比如可以用計算機打字,可以上網查資料,可以玩游戲,可以看視頻,可以聽歌等等。隨著計算機的快速發展,網路的搭建使計算機的價值得到了最大的體現。計算機網路到底怎麼連接計算機的,到底是什麼組成了那個看不見的網路。

二、收獲

1. 首先我知道計算機網路的分類組成,知道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是什麼意思。知道學校其實就是一個區域網,我們每天都會用到的172.18.20.5無線網其實就是區域網。

2. 知道計算機之間是通過傳輸媒體完成傳輸,有形媒介和無形媒介,知道雙絞線是什麼,我們宿舍里用的網線就是雙絞線,裡面有八根線,每兩根在一起。

3. 計算機的數據在傳輸過程中其實要經過一個復雜的程序,從一個用戶到另一個用戶,數據分別要經過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最終的物理層。

4. 所有的資源共享得益於遵照相同的協議,例如TCP/IP協議,不同的層次之間也會有一個標準的協議進行傳輸。

5.了解IP 地址的組成,網路號,主機號,A 類、B 類、C 類。路由器IP 地址的配置,網路傳輸過程中的加密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