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五層協議棧模型簡介
擴展閱讀
網路安全部門叫啥 2025-09-28 10:44:52
平板電腦網路和WIFI 2025-09-28 10:42:29

計算機網路五層協議棧模型簡介

發布時間: 2023-05-13 21:31:10

1. 簡述具有五層協議的網路體系結構中各層的主要功能。

我這里有七層協議的功能。

最底層是物理層,這一層負責傳送比特流.物理層只能看見0和1,只與電信號技術和檔正光信號技術的物理特徵相關。

第二層稱為數據鏈路層。

與其他層一樣,它肩負兩個責任:發送和接收數據。

還要提供數據有效傳輸的端到端連接。

網路層(Network Layer)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網路中主機間的報文傳輸。

當報文不得不跨越兩個或多個網路時,又會產生很多新問題。

傳輸層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網路中不同主機上的用戶進程之間可靠的數據通信。

傳輸層連接是真正端到端的。

會話層允許不同機器上的用戶之間建立會話關系。

會話層提供的服務之一是管理對話控制。

會話層允許喚冊信息同時雙向傳輸,或限制只能單向傳輸。

表示層完成某些特定的功能,這些功能不必由每個用戶自己來實現。

表示層以下各層只關心從源端機到目標機可靠地傳送比特,而表示層關心的是所傳送的信息的語法和語義。

應用層包含大量人們普遍需要的協議。

對於需要通信的不同應用來說,應用層的協議都是必須的。

表示層還涉及數據壓縮和解壓,數據加密和解密等工作

(1)計算機網路五層協議棧模型簡介擴展閱讀:

網際網路協議棧共有五層: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鏈路層和物理層。不同於OSI七層模型這也是實際使用中使用的分層方式。

應用層是網路應用程序及其應用層協議存留的地方。

運輸層提供了在應用程序端點之間傳送應用層報文的服務。

在網際網路中,有兩個運輸層協議,即TCP和UDP,利用其中的任何一個都能傳輸應用層報文.TCP向它的應用程序提供了面向連接的服務。

網際網路的網路層負責將稱為數據報(datagram)的網路層分組從一合主機移動到另一台主機。

源主機中的網際網路傳輸層協議(TCP或UDP)向網路層遞交運輸層報文段和目的地址,就像你向郵政信件提供目的地址一樣。

負責將IP數據報封裝成合適在物理網路上傳輸的幀格式並傳輸,或將從物理網路接收到的幀解封,取出IP數據報交給網路層。

物理層

負責將比特流在結點行鏈悔間傳輸,即負責物理傳輸。該層的協議既與鏈路有關也與傳輸介質有關。

2. 簡述具有五層協議的網路體系結構中各層的主要功能。

物理層:物理層的任務就是透明地首沖前傳送比特流。物理層還要確定連接電纜插頭的定義及連接法。

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的任務是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線路上無差錯地傳送以幀為單位的數據。每一幀者清包括數據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網路層:網路層的任務就是要選擇合適的路由,使發送站的運輸層所傳下來的分組能夠正確無誤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站,並交付給目的站的運輸層。

運輸層:運輸層的任務是向上一層地進行通信的兩個進程之間提供一個可靠的端到端服務,使它們看不見運輸層以下的數據通信的細節。

應用層:應用層直接為用戶的應用進程提供服務。

(2)計算機網路五層協議棧模型簡介擴展閱讀:

網際網路的網路層通過一系列路由器在源和目的地之間發送分組。為了將分組從一個節點(主機或路由器)移動到路徑上的下一個節點,網路層必須依靠鏈路層的服務。

特別是在每個節點,網路層將數據報下傳給鏈路層,鏈路層沿著路徑將數據報傳遞給下一個節點。在該下個節點,鏈判碧路層將數據報上傳給網路層。

3. 簡要說明TCP/IP參考模型五個層次的名稱,各層的傳輸格式和使用的設備是什麼

TCP/IP參考模型是ARPANET及其後繼的網際網路使用的參考模型。其將協議分為:網路接入層、網際互連層、傳輸層以及應用層。

1.應用層:對應OSI參考模型的上層,為用戶提供所需的各種服務,如FTP,Telnet,DNS,SMTP等。

2.傳輸層:傳輸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傳輸層,為應用層實體提供端到端通信功能,確保數據包的順序傳輸和數據的完整性。該層定義了兩個主要協議: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TCP協議提供可靠的,面向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而UDP協議提供不可靠的無連接數據傳輸服務。

3.互聯網互聯層:互聯網互聯層對應OSI參考模型的網路層,主要解決從主機到主機的通信問題。它包含通過網路邏輯傳輸的協議設計數據包。重點是重新給主機一個IP地址來完成主機的定址,它還負責在各種網路中路由數據包。

該層有三個主要協議:Internet協議(IP),Internet組管理協議(IGMP)和Internet控制消息協議(ICMP)。 IP協議是Internetworking層中最重要的協議。它提供可靠的無連接數據報傳送服務。

4.網路接入層:網路接入層(即主機 - 網路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中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它負責監視主機和網路之間的數據交換。

實際上,TCP / IP本身並沒有定義該層的協議,但參與互連的每個網路都使用自己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協議,然後與TCP / IP的網路接入層連接。地址解析協議(ARP)在此層(OSI參考模型的數據鏈路層)上工作。

(3)計算機網路五層協議棧模型簡介擴展閱讀: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的異同點:

1. OSI參考模型和TCP / IP參考模型都使用分層結構,但OSI使用的七層模型和TCP / IP是四層結構。

2. TCP / IP參考模型的網路介面層實際上沒有真正的定義,但是是概念性描述。 OSI參考模型不僅分為兩層,而且每層的功能都非常詳細。即使在數據鏈路層,也分離媒體訪問子層以解決區域網中共享媒體的問題。

3. TCP / IP的網路互連層等同於OSI參考模型的網路層中的無連接網路服務。

4. OSI參考模型基本上類似於TCP / IP參考模型的傳輸層功能。它負責為用戶提供真正的端到端通信服務,並且還從高層屏蔽底層網路的實現細節。

不同之處在於TCP / IP參考模型的傳輸層基於網路互連層,網路互連層僅提供無連接網路服務,因此面向連接的功能完全在TCP協議中實現,當然, TCP / IP的傳輸層還提供UDP等無連接服務;

相反,OSI參考模型的傳輸層基於網路層,它提供面向連接和無連接的服務,但傳輸層僅提供面向連接的服務。

5.在TCP / IP參考模型中,沒有會話層和表示層。事實證明,這兩層的功能可以完全包含在應用層中。

6. OSI參考模型具有高抽象能力,適用於描述各種網路。 TCP / IP是首先開發TCP / IP模型的協議。

7. OSI參考模型的概念明顯不同,但它過於復雜;雖然TCP / IP參考模型在服務,介面和協議之間的區別中不清楚,但功能描述和實現細節是混合的。

8. TCP / IP參考模型的網路介面層不是真實層; OSI參考模型的缺點是層數太多,劃分意義不大但增加了復雜性。

9.盡管OSI參考模型是樂觀的,但由於缺乏時間安排,該技術尚不成熟且難以實施;相反,雖然TCP / IP參考模型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但它非常成功。

4. 網際網路協議棧中的5個層次是什麼 路由器處理網際網路協議棧中的哪些層次

網際網路協議棧共有五層: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鏈路層和物理層。

5. 計算機網路中五層協議它們分別的主要功能是什麼它們具體分別是在哪裡(從硬體層面上談)實現的

1,物理層;其主要功能是:主要負責在物理線路上傳輸原始的二進制數據。

2、數據鏈路層;其主要功能是:主要負責在通信的實體間建立數據鏈路連接。

3、網路層;其主要功能是:要負責創建邏輯鏈路,以及實現數據包的分片和重組,實現擁塞控制、網路互連等功能。

4、傳輸層;其主要功能是:負責向用戶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務,實現流量控制以及差錯控制。

5、應用層;其主要功能是:為應用程序提供了網路服務。

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是由計算機硬體(如網卡)實現的,網路層和傳輸層由操作系統軟體實現,而應用層由應用程序或用戶創建實現。

(5)計算機網路五層協議棧模型簡介擴展閱讀:

應用層是體系結構中的最高層。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要。這里的進程就是指正在運行的程序。

應用層不僅要提供應用進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換
和遠地操作,而且還要作為互相作用的應用進程的用戶代理,來完成一些為進行語義上有意義的信息交換所必須的功能。應用層直接為用戶的應用進程提供服務。

傳輸層的任務就是負責主機中兩個進程之間的通信。網際網路的傳輸層可使用兩種不同協議:即面向連接的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無連接的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面向連接的服務能夠提供可靠的交付,但無連接服務則不保證提供可靠的交付,它只是「盡最大努力交付」。這兩種服務方式都很有用,備有其優缺點。在分組交換網內的各個交換結點機都沒有傳輸層。

網路層負責為分組交換網上的不同主機提供通信。在發送數據時,網路層將運輸層產生的報文段或用戶數據報封裝成分組或包進行傳送。

在TCP/IP體系中,分組也叫作IP數據報,或簡稱為數據報。網路層的另一個任務就是要選擇合適的路由,使源主
機運輸層所傳下來的分組能夠交付到目的主機。

6. 五層參考模型的各層功能是什麼

五層參考模型的各層功能如下:

第一層物理層

功能:傳輸信息的介質規格、將數據以實體呈現並傳輸的規格、接頭規格,

1、該層包括物理連網媒介,如電纜連線、連接器、網卡等。

2、物理層的協議產生並檢測電壓以便發送和接收攜帶數據的信號。

3、盡管物理層不提供糾錯服務,但它能夠設定數據傳輸速率並監測數例:在你的桌面P C 上插入網路介面卡,你就建立了計算機連網的基礎。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功能:同步、查錯、制定MAC方法

1、它的主要功能是將從網路層接收到的數據分割成特定的可被物理層傳輸的幀。

2、幀(Frame)是用來移動數據的結構包,它不僅包括原始(未加工)數據,或稱「有效荷載」,還包括發送方和接收方的網路地址以及糾錯和控制信息。其中的地址確定了幀將發送到何處,而糾錯和控制信息則確保幀無差錯到達。

3、通常,發送方的數據鏈路層將等待來自接收方對數據已正確接收的應答信號。

4、數據鏈路層控制信息流量,以允許網路介面卡正確處理數據。

5、數據鏈路層的功能獨立於網路和它的節點所採用的物理層類型。

第三層網路層

功能:定址、選擇傳送路徑

1、網路層通過綜合考慮發送優先權、網路擁塞程度、服務質量以及可選路由的花費來決定從一個網路中節點A 到另一個網路中節點B 的最佳路徑。

2、在網路中,「路由」是基於編址方案、使用模式以及可達性來指引數據的發送。

3、網路層協議還能補償數據發送、傳輸以及接收的設備能力的不平衡性。為完成這一任務,網路清宴層對數據包進行分段和重組。

4、分段和重組 是指當數據從一個能處理較大數據單元的網路段傳送到僅能處理較小數據單元的網路段時,網路層減小數據單元的大小的過程。重組是重構被分段的數據單元。

第四層傳輸層

功能:編定序號、控制數據流量、查錯與錯誤處理,確保數據可靠、順序、無錯地從A點到傳輸到B 點

1、因為如果沒有傳輸層,數據將不能被接受方驗證或解釋,所以,如悉傳輸層常被認為是O S I 模型中最重要的一層。

2、傳輸協議同時進行流量控制或是基於接收方可接收數據的快慢程度規定適當的發送速率。

3、傳輸層按照網路能處理的最大尺寸將較長的數據包進行強制分割並編號。

4、在網路中,傳輸層發送一個A C K (應答)信號以通知發送方數據已被正確接收。如果數據有錯或者數據在一給定時間段未被應答,傳輸層將請求發送方重新發送數據。

第五層會話層

功能:負責在網路中的兩節點之間建立和維持通信。

1、會話層的功能包括:建立通信鏈接,保持會話過程通信鏈接的暢通,同步兩個節點之間的對話,決定通信是否被中斷以及通信中斷時決定從何處重新發送。

2、會話層通過決定節點通信的優先順序和通信時間的長短來設置通信期限。



(6)計算機網路五層協議棧模型簡介擴展閱讀:

數據由傳送端的最上層(通常是指應用程序)產生,由上層往下層傳送。每經過一層,都會在前端增加一些該層專用的信息,這些信息稱為「報頭」,然後才傳給下一層,我們不妨將「加上報頭」想像為「渣正乎套上一層信封」。

因此到了最底層時,原本的數據已經套上了7層信封。而後通過網路線、電話線、光纜等媒介,傳送到接收端。接收端收到數據後,會從最底層向上層傳送,每經過一層就拆掉一層信封,直到了最上層,數據便恢復成當初從傳送端最上層產生時的原貌。

用於記憶層(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正確順序的普通方法是無數網路通過傳輸語音信號來表示它的應用之一。

7. 試述五層協議的網路體系結構的要點,包括各層的主要功能

試述五層協議的網路體系結構的要點,包括各層的主要功能

  1. 應用層,應用層確定程序之間通訊的性質以滿足使用者的需要。應用層不僅要提供應用程序所需要的資訊交換和遠地操作,還要作為互相作用的應用程序的使用者代理(user agent);

  2. 運輸層任務是負責主機中兩個程序間的通訊;

  3. 網路層網路層負責的是分組選擇合適的路由;

  4. 資料鏈路層資料鏈路層的任務:將在網路層交下來的資料報組裝成幀(frame),兩個相鄰結點間的鏈路實現幀的傳輸;

  5. 物理層物理層的任務:透明地傳輸位元流。

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見圖1-1所示。 圖1-1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各層的主要功能:(1)應用層 應用層確定程序之間通訊的性質以滿足使用者的需要。應用層不僅要提供應用程序所需要的資訊交換和遠地操作,而且還要作為互相作用的應用程序的使用者代理(user agent),來完成一些為進行語義上有意義的資訊交換所必須的功能。(2)運輸層任務是負責主機中兩個程序間的通訊。網際網路的運輸層可使用兩種不同的協議。即面向連線的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無連線的使用者資料報協備賀議UDP。面向連線的服務能夠提供可靠的交付。無連線服務則不能提供可靠的交付。只是best-effort delivery.(3)網路層網路層負責為分組選擇合適的路由,使源主機運輸層所傳下來的分組能夠交付到目的主機。(4)資料鏈路層資料鏈路層的任務是將在網路層交下來的資料報組裝成幀(frame),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鏈路上實現幀的無差錯傳輸。(5)物理層物理層的任務就是透明地傳輸位元流。 「透明地傳送位元流」指實際電路傳送後位元流沒有發生變化。物理層要考慮用多大的電壓代表「1」或「0」,以及當傳送端發出位元「1」時,接收端如何識別出這是「1」而不是「0」。物理層還要確定連線電纜的插頭應當有多少根腳以及各個腳如何連線。

簡述具有五層協議的網路體系結構中各層的主要功能。

應用層
應用層是體系結構中的最高層。應用層確定程序之間通訊的性質以滿足使用者的需要。這里的程序就是指正在執行的程式。應用層不僅要提供應用程序所需要的資訊交換和遠地操作,而且還要作為互相作用的應用程序的使用者代理,來完成一些為進行語義上有意義的資訊交換所必須的功能。應用層直接為使用者的應用程序提供服務。
傳輸層
傳輸層的任務就是負責主機中兩個程序之間的通訊。網際網路的傳輸層可使用兩種不同協議:即面向連線的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無連線的使用者資料報協議UDP。面向連線的服務能夠提供可靠的交付,但無連線服務則不保證提供可靠的交付,它只是「盡最大努力交付」。這兩種服務方式都很有用,備有其優缺點。在分組交換網內的各個交換結點機都沒有傳輸層。
網路層
網路層負責為分組交換網上的不同主機提供通訊。在傳送資料時,網路層將運輸層產生的報文段或使用者資料報封裝成分組或包進行傳送。在TCP/IP體系中,分組也叫作IP資料報,或簡稱為資料報。網路層的另一個任務就是要選擇合適的路由,使源主機運輸層所傳下來的分組能夠交付到目的主機。
資料鏈路層
當傳送資料時,資料鏈路層的任務是將在網路層交下來的IP資料報組裝成幀,鎮埋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鏈路上傳送以幀為單位的資料。每一幀包括資料和必要的控制資訊(如同步資訊、地址資訊、差錯控制、以及流量控制資訊等)。控制資訊使接收端能夠知道—個幀從哪個位元開始和到哪個位元結束。控制資訊還使接收端能夠檢測到所收到的幀中有無差錯。
物理層
物理層的任務就是透明地傳送位元流。在物理層上所傳資料的單位是位元。傳遞資訊所利用的一些物理媒體,如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纜等,並不在物理層之內而是在物理層的下面。因此也有人把物理媒體當做第0層。

五層協議的網路體系結構要點。

五層協議的網路體系結構各層的結構要點如下:

1、物理層:

物理層的任務就是透明地傳送位元流,確定連線電纜插頭的定義及連線御滾螞法。

2、資料鏈路層:

資料鏈路層的任務是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線路上無差錯地傳送以幀(frame)為單位的資料。每一幀包括資料和必要的控制資訊。

3、網路層:

網路層的任務就是要選擇合適的路由,使傳送站的運輸層所傳下來的分組能夠正確無誤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站,並交付給目的站的運輸層。

4運輸層:

運輸層的任務是向上一層的進行通訊的兩個程序之間提供一個可靠的端到端服務,使它們看不見運輸層以下的資料通訊的細節。

5、應用層:

應用層直接為使用者的應用程序提供服務。

網路協議為計算機網路中進行資料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的集合。例如,網路中一個微機使用者和一個大型主機的操作員進行通訊,由於這兩個資料終端所用字元集不同,因此操作員所輸入的命令彼此不認識。

為了能進行通訊,規定每個終端都要將各自字元集中的字元先變換為標准字元集的字元後,才進入網路傳送,到達目的終端之後,再變換為該終端字元集的字元。

簡述ISO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各層的主要功能?

物理層(Physical Layer)
功能:提供建立,維護和釋放物理連線的方法,實現在物理通道上進行位元流的傳輸
資料鏈路層(Data Link Layer)
功能:是在不太可靠的物理鏈路上實現可靠的資料傳輸
網路層(Neork Layer)
功能:實現分別位於不同網路的源節點與目的節點之間的資料包傳輸(資料鏈路層
只是負責同一個網路中的相鄰兩節點之間鏈路管理及幀的傳輸),即完成對通訊子
網正常執行的控制.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功能:實現通訊子網端到端的可靠傳輸(保證通訊的質量)
會話層(Session Layer)
功能:提供一個面向使用者的連線服務,並為會話活動提供有效的組織和同步所必須
的手段,為資料傳送提供控制和管理.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功能:資料編碼,資料壓縮,資料加密等工作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功能:包括系統管理員管理網路服務所涉及的所有問題和基本功能.

ios/ois的七層網路體系結構的每一層的功能和代表協議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提供應用程式間通訊 FTP tel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處理資料格式,資料加密等. 加密
會話層(Session layer) 建立,維護和管理會話 SQL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建立主機端到端連線TCP UDP
網路層(Neork layer) 定址和路由選擇 IP IPX
資料鏈路層(Data link layer) 提供介質訪問,鏈路管理等 ATM
物理層(Physical layer) 位元流傳輸 RJ45 802.3 ISO/OSI 只是個參考模型在實際應用中大家都使用TCP/IP

說明中繼器的主要功能,他工作在網路體系結構的哪一層?

網路體系結構是人為劃分的層次,真實不一定按這個來。。。
研究工作在哪一層一點意義也沒有
現實的裝置劃分根本就不清楚,你的網路裝置想有多少層都可以
純硬體訊號中繼器,工作在物理層
無線路由器的中繼功能,工作在網路層

TCP/IP網路體系結構中,網際層主要協議有?

IP(Inter Protocol)協議、ICMP(Inter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控制報文協議、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轉換協議、RARP(Reverse ARP)反向地址轉換協議。
IP是網路層的核心,通過路由選擇將下一跳IP封裝後交給介面層。IP資料報是無連線服務。 ICMP是網路層的補充,可以回送報文。用來檢測網路是否通暢。Ping命令就是傳送ICMP的echo包,通過回送的echo relay進行網路測試。
ARP是正向地址解析協議,通過已知的IP,尋找對應主機的MAC地址。
RARP是反向地址解析協議,通過MAC地址確定IP地址。比如無盤工作站和DHCP服務。

8. 網路五層結構

計算機網路五層結構是指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

1、應用層

專門針對某些應用提供服務。

2、傳輸層

網路層只把數據送到主機,但不會送到進程。傳輸層負責負責進程與主機間的傳輸,主機到主機的傳輸交由網路層負責。傳輸層也稱為端到端送。

3、網路層

把包裡面的目的地址拿出來,進行路由選擇,決定要往哪個方向傳輸。

負責從源通過路由選擇到目的地的過程,達到從源主機傳輸數據到目標主機的目的。

4、數據鏈路層

通過物理網路傳送包,這里的包是通過網路層交過來的數據報。

只完成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的傳送(單跳)。

5、物理層

通過線路(可以是有形的線也可以是無線鏈路)傳送原始的比特流。

只完成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的傳送(單跳)。

(8)計算機網路五層協議棧模型簡介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9. TCP/IP網路模型從上至下由哪五層組成,各層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1.應用層x0dx0a應用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高層,為用戶提供所需要的各種服務,例如:FTP、Telnet、DNS、SMTP等.x0dx0a2.傳輸層x0dx0a傳輸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傳輸層,為應用層實體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功能,保證了數據包的順序傳送及數據的完整性。該層定義了兩個主要的協議: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x0dx0aTCP協議提供的是一肆襪種可靠的、面向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而UDP協議提供的則是不可靠的、無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x0dx0a3.網際互聯層x0dx0a網際互聯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網路層,主要解決主機到主機的通信問題。它所包含的協議設計數據包在整個網路上的邏輯傳輸。注重重新賦予主機一個IP地址來完成對主機的定址,它還負責數據包在多種網路中的路由。該層有四個主要協議:網際協議(IP)、地址解析協議(ARP)、互聯網組管理協議(IGMP)和互聯網控制報文協議(ICMP)。x0dx0aIP協議是網際互聯層最裂頃激重要的協議,它提供的是一個不可乎跡靠、無連接的數據報傳遞服務。x0dx0a4.網路接入層(即主機-網路層)x0dx0a網路接入層與OSI參考模型中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相對應。它負責監視數據在主機和網路之間的交換。事實上,TCP/IP本身並未定義該層的協議,而由參與互連的各網路使用自己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協議,然後與TCP/IP的網路接入層進行連接。

10. 簡述具有五層協議的網路體系結構中各層的主要功能。

物理層:乙太網·數據機· 電力線通信(PLC) ·SONET/SDH· G.709 ·光導纖維· 同軸電纜 · 雙絞線等

物理層(或稱物理層,Physical Layer)是計算機網路OSI模型中最低的一層。物理層規定:為傳輸數據所需要的物理鏈路創建、維持、拆除,而提供具有機械的,電子的,功能的和規范的特性。簡單的說,物理層確保原始的數據可在各種物理媒體上傳輸。區域網與廣域網皆屬第1、2層。

物理層是OSI的第一層,它雖然處於最底層,卻是整個開放系統的基礎。物理層為設備之間的數據通信提供傳輸媒體及互連設備,為數據傳輸提供可靠的環境。如果您想要用盡量少的詞來記住這個第一層,那就是「信號和介質」。

OSI採納了各種現成的協議,其中有RS-232、RS-449、X.21、V.35、ISDN、以及FDDI、IEEE802.3、IEEE802.4、和IEEE802.5的物理層協議。

數據鏈路層:Wi-Fi(IEEE 802.11) · WiMAX(IEEE 802.16) ·ATM · DTM ·令牌環·乙太網·FDDI ·幀中繼· GPRS · EVDO ·HSPA · HDLC ·PPP· L2TP ·PPTP · ISDN·STP 等

數據鏈路層是OSI參考模型中的第二層,介乎於物理層和網路層之間。數據鏈路層在物理層提供的服務的基礎上向網路層提供服務,其最基本的服務是將源自網路層來的數據可靠地傳輸到相鄰節點的目標機網路層。為達到這一目的,數據鏈路必須具備一系列相應的功能,主要有:如何將數據組合成數據塊,在數據鏈路層中稱這種數據塊為幀(frame),幀是數據鏈路層的傳送單位;如何控制幀在物理信道上的傳輸,包括如何處理傳輸差錯,如何調節發送速率以使與接收方相匹配;以及在兩個網路實體之間提供數據鏈路通路的建立、維持和釋放的管理。

移動通信系統中Uu口協議的第二層,也叫層二或L2。

網路層協議:IP (IPv4 · IPv6) · ICMP· ICMPv6·IGMP ·IS-IS · IPsec · ARP · RARP等

網路層是OSI參考模型中的第三層,介於傳輸層和數據鏈路層之間,它在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兩個相鄰端點之間的數據幀的傳送功能上,進一步管理網路中的數據通信,將數據設法從源端經過若干個中間節點傳送到目的端,從而向運輸層提供最基本的端到端的數據傳送服務。主要內容有:虛電路分組交換和數據報分組交換、路由選擇演算法、阻塞控制方法、X.25協議、綜合業務數據網(ISDN)、非同步傳輸模式(ATM)及網際互連原理與實現。

傳輸層協議:TCP · UDP · TLS ·DCCP· SCTP · RSVP · OSPF 等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是ISO OSI協議的第四層協議,實現端到端的數據傳輸。該層是兩台計算機經過網路進行數據通信時,第一個端到端的層次,具有緩沖作用。當網路層服務質量不能滿足要求時,它將服務加以提高,以滿足高層的要求;當網路層服務質量較好時,它只用很少的工作。傳輸層還可進行復用,即在一個網路連接上創建多個邏輯連接。

傳輸層在終端用戶之間提供透明的數據傳輸,向上層提供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傳輸層在給定的鏈路上通過流量控、分段/重組和差錯控制。一些協議是面向鏈接的。這就意味著傳輸層能保持對分段的跟蹤,並且重傳那些失敗的分段。

應用層協議:DHCP ·DNS· FTP · Gopher · HTTP· IMAP4 · IRC · NNTP · XMPP ·POP3 · SIP · SMTP ·SNMP · SSH ·TELNET · RPC · RTCP · RTP ·RTSP· SDP · SOAP · GTP · STUN · NTP· SSDP · BGP · RIP 等

應用層位於物聯網三層結構中的最頂層,其功能為「處理」,即通過雲計算平台進行信息處理。應用層與最低端的感知層一起,是物聯網的顯著特徵和核心所在,應用層可以對感知層採集數據進行計算、處理和知識挖掘,從而實現對物理世界的實時控制、精確管理和科學決策。

物聯網應用層的核心功能圍繞兩個方面:

一是「數據」,應用層需要完成數據的管理和數據的處理;

二是「應用」,僅僅管理和處理數據還遠遠不夠,必須將這些數據與各行業應用相結合。例如在智能電網中的遠程電力抄表應用:安置於用戶家中的讀表器就是感知層中的感測器,這些感測器在收集到用戶用電的信息後,通過網路發送並匯總到發電廠的處理器上。該處理器及其對應工作就屬於應用層,它將完成對用戶用電信息的分析,並自動採取相關措施。

(10)計算機網路五層協議棧模型簡介擴展閱讀

TCP/IP協議毫無疑問是這三大協議中最重要的一個,作為互聯網的基礎協議,沒有它就根本不可能上網,任何和互聯網有關的操作都離不開TCP/IP協議。不過TCP/IP協議也是這三大協議中配置起來最麻煩的一個,單機上網還好,而通過區域網訪問互聯網的話,就要詳細設置IP地址,網關,子網掩碼,DNS伺服器等參數。

TCP/IP盡管是目前最流行的網路協議,但TCP/IP協議在區域網中的通信效率並不高,使用它在瀏覽「網上鄰居」中的計算機時,經常會出現不能正常瀏覽的現象。此時安裝NetBEUI協議就會解決這個問題。

NetBEUI即NetBios Enhanced User Interface ,或NetBios增強用戶介面。它是NetBIOS協議的增強版本,曾被許多操作系統採用,例如Windows for Workgroup、Win 9x系列、Windows NT等。NETBEUI協議在許多情形下很有用,是WINDOWS98之前的操作系統的預設協議。NetBEUI協議是一種短小精悍、通信效率高的廣播型協議,安裝後不需要進行設置,特別適合於在「網路鄰居」傳送數據。所以建議除了TCP/IP協議之外,小型區域網的計算機也可以安上NetBEUI協議。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如果一台只裝了TCP/IP協議的WINDOWS98機器要想加入到WINNT域,也必須安裝NetBEUI協議。

IPX/SPX協議本來就是Novell開發的專用於NetWare網路中的協議,但是也非常常用--大部分可以聯機的游戲都支持IPX/SPX協議,比如星際爭霸,反恐精英等等。雖然這些游戲通過TCP/IP協議也能聯機,但顯然還是通過IPX/SPX協議更省事,因為根本不需要任何設置。除此之外,IPX/SPX協議在非區域網絡中的用途似乎並不是很大.如果確定不在區域網中聯機玩游戲,那麼這個協議可有可無。

參考資料:網路-網路七層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