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計算機網路就是將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用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連接起來,在網路軟體支持下,實現數據通信和資源共享的系統。
基本功能:1、.數據通信;2、資源共享;3.分布式處理;4.提供系統的可靠性。
Ⅱ 計算機網路的概念是什麼
計算機(Computer)是一種能接收和存儲信息,並按照存儲在其內部的程序(這些程序是人們意志的體現)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然後把處理結果輸出的高度自動化的電子設備。
==========================================================
計算機網路的概念:
對「計算機網路」這個概念的理解和定義,隨著計算機網路本身的發展,人們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觀點。
早期的計算機系統是高度集中的,所有的設備安裝在單獨的大房間中,後來出現了批處理和分時系統,
分時系統所連接的多個終端必須緊接著主計算機。50年代中後期,許多系統都將地理上分散的多個終端通過
通信線路連接到一台中心計算機上,這樣就出觀了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
2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
終端:一台計算機的外部設備包括CRT控制器和鍵盤,無GPU內存。
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
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近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但這樣的通信系統己具備了通信的雛形。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
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
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
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了
資源子網。
兩個主機間通信時對傳送信息內容的理解,信息表示形式以及各種情況下的應答信號都必須遵守一個共
同的約定,稱為協議。
在ARPA網中,將協議按功能分成了若干層次,如何分層,以及各層中具體採用的協議的總和,稱為網路
體系結構,體系結構是個抽象的概念,其具體實現是通過特定的硬體和軟體來完成的。
70年代至80年代中第二代網路得到迅猛的發展。
第二代網路以通信子網為中心。這個時期,網路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
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
IS0在1984年頒布了0SI/RM,該模型分為七個層次,也稱為0SI七層模型,公認為新一代計算機網路體系
結構的基礎。為普及區域網奠定了基礎。
70年代後,由於大規模集成電路出現,區域網由於投資少,方便靈活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迅猛的發展
,與廣域網相比有共性,如分層的體系結構,又有不同的特性,如區域網為節省費用而不採用存儲轉發的方
式,而是由單個的廣播信道來連結網上計算機。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從80年代末開始,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多媒體,智能網
絡,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計算機網路:將
多個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由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實現資源共享和數據通信的
系統。
從定義中看出涉及到三個方面的問題:
(1)至少兩台計算機互聯。
(2)通信設備與線路介質。
(3)網路軟體,通信協議和NOS
Ⅲ 計算機網路通信的介紹
計算機網路技術是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計算機網路是按照網路協議,將地球上分散的、獨立的計算機相互連接的集合。連接介質可以是電纜、雙絞線、光纖、微波、載波或通信衛星。計算機網路具有共享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的功能,具有對共享數據資源集中處理及管理和維護的能力。
Ⅳ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的通信方式
1、計算機網路中傳輸的信息都是數字數據,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就是數據通信方式,數據通信是計算機和通信線路結合的通信方式。
2、按照數螞悉據在線路上的傳輸方向,通信方式可分為:單工通信、半雙工通信與全雙工通信。
3、單工通信只支持數據在跡物氏一個方向上傳輸,又稱為單向通信。如姿散無線電廣播和電視廣播都是單工通信。
4、半雙工通信允許數據在兩個方向上傳輸,但在同一時刻,只允許數據在一個方向上傳輸,它實際上是一種可切換方向的單工通信。即通信雙方都可以發送信息,但不能雙方同時發送,(當然也不能同時接受)。這種方式一般用於計算機網路的非主幹線路中。
5、全雙工通信允許數據同時在兩個方向上傳輸,又稱為雙向同時通信,即通信的雙方可以同時發送和接收數據。如現代電話通信提供了全雙工傳送。這種通信方式主要用於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通信。
Ⅳ 如何理解計算機網路通信
1. 乙太網協議
乙太網協議規定,一組電信號構成一個數據包,我們把這個數據包稱之為幀。每一個楨由標頭(Head)和數據(Data)兩部分組成。
幀的大小一般為 64 – 1518 個位元組。假如需要傳送的數據很大的話,就分成多個楨來進行傳送。
對於表頭和數據這兩個部分,他們存放的都是一些什麼數據呢? 毫無疑問,我們至少得知道這個楨是誰發送,發送給誰的等這些信息吧?所以標頭部分主要是一些說明數據,例如發送者,接收者等信息。而數據部分則是這個數據包具體的,想給接收者的內容。
一個楨的長度是 64~1518 個位元組,也就是說楨的長度不是固定的,但是標頭部分的位元組長度是固定的,每個楨都是單獨發的,並且固定為18個位元組。
把一台計算的的數據通過 物理層 和 鏈路層 發送給另一台計算機,究竟是誰發給誰的,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如何區分,,你總得給他們一個唯一的標識吧?
於是,MAC 地址出現了。
2. MAC 地址
連入網路的每一個計算機都會有網卡介面,每一個網卡都會有一個唯一的地址,這個地址就叫做 MAC 地址。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送,就是通過 MAC 地址來唯一尋找、傳送的。
MAC地址 由 48 位二進制數所構成,在網卡生產時就被唯一標識了。
3. 廣播與ARP協議
(1). 廣播
如圖,假如計算機 A 知道了計算機 B 的 MAC 地址,然後計算機 A 想要給計算機 B 傳送數據,雖然計算機 A 知道了計算機 B 的 MAC 地址,可是它要怎麼給它傳送數據呢?計算機 A 不僅連著計算機 B,而且計算機 A 也還連著其他的計算機。 雖然計算機 A 知道計算機 B 的 MAC 地址,可是計算機 A 卻不知道計算機 B 是分布在哪邊路線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於是,有了 廣播 的出現。
在同一個 子網 中,計算機 A 要向計算機 B 發送一個 數據包 ,這個數據包會包含接收者的 MAC 地址。當發送時,計算機 A 是通過 廣播 的方式發送的,這時同一個子網中的計算機 C, D 也會收到這個數據包的,然後收到這個數據包的計算機,會把數據包的 MAC 地址取出來,與自身的 MAC 地址對比,如果兩者相同,則接受這個數據包,否則就丟棄這個數據包。
(2). ARP 協議 。
那麼問題來了,計算機 A 是如何知道計算機 B 的 MAC 地址的呢?這個時候就得由 ARP 協議這個傢伙來解決了,不過 ARP 協議會涉及到IP地址,我們下面才會扯到IP地址。因此我們先放著,就當作是有這么一個 ARP 協議,通過它我們可以知道子網中其他計算機的 MAC 地址。
上面我們有說到子網這個關鍵詞,實際上我們所處的網路,是由無數個子網路構成的。廣播的時候,也只有同一個子網裡面的計算機能夠收到。
假如沒有子網這種劃分的話,計算機 A 通過廣播的方式發一個數據包給計算機 B , 其他所有計算機也都能收到這個數據包,然後進行對比再舍棄。世界上有那麼多台計算機,每一台計算機都能收到其他所有計算機的數據包,那就不得了了。那還不得奔潰。 因此產生了 子網 這么一個東西。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如何區分哪些 MAC 地址是屬於同一個子網的呢?假如是同一個子網,那我們就用廣播的形式把數據傳送給對方,如果不是同一個子網的,我們就會把數據發給網關,讓網關進行轉發。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於是,有了 IP 協議。
1. IP協議
IP協議,它所定義的地址,我們稱之為 IP地址 。IP協議有兩種版本,一種是 IPv4,另一種是 IPv6。不過我們目前大多數用的還是 IPv4,我們現在也只討論 IPv4 這個版本的協議。
這個 IP 地址由 32 位的二進制數組成,我們一般把它分成4段的十進製表示,地址范圍為0.0.0.0~255.255.255.255。
每一台想要聯網的計算機都會有一個IP地址。這個IP地址被分為兩部分,前面一部分代表 網路部分 ,後面一部分代表 主機部分 。並且網路部分和主機部分所佔用的二進制位數是不固定的。
假如兩台計算機的網路部分是一模一樣的,我們就說這兩台計算機是處於同一個子網中。例如 192.168.43.1 和 192.168.43.2, 假如這兩個 IP 地址的網路部分為 24 位,主機部分為 8 位。那麼他們的網路部分都為 192.168.43,所以他們處於同一個子網中。
可是問題來了,你怎麼知道網路部分是占幾位,主機部分又是占幾位呢?也就是說,單單從兩台計算機的IP地址,我們是無法判斷他們的是否處於同一個子網中的。
這就引申出了另一個關鍵詞———— 子網掩碼 。子網掩碼和IP地址一樣也是 32 位二進制數,不過它的網路部分規定全部為 1,主機部分規定全部為 0.也就是說,假如上面那兩個IP地址的網路部分為 24 位,主機部分為 8 位的話,那他們的子網掩碼都為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即255.255.255.0。
那有了子網掩碼,如何來判端IP地址是否處於同一個子網中呢。顯然,知道了子網掩碼,相當於我們知道了網路部分是幾位,主機部分是幾位。我們只需要把 IP 地址與它的子網掩碼做與(and)運算,然後把各自的結果進行比較就行了,如果比較的結果相同,則代表是同一個子網,否則不是同一個子網。
例如,192.168.43.1和192.168.43.2的子碼掩碼都為255.255.255.0,把IP與子碼掩碼相與,可以得到他們都為192.168.43.0,進而他們處於同一個子網中。
2. ARP協議
有了上面IP協議的知識,我們回來講一下ARP協議。
有了兩台計算機的IP地址與子網掩碼,我們就可以判斷出它們是否處於同一個子網之中了。
假如他們處於同一個子網之中,計算機A要給計算機B發送數據時。我們可以通過ARP協議來得到計算機B的MAC地址。
ARP協議也是通過廣播的形式給同一個子網中的每台電腦發送一個數據包(當然,這個數據包會包含接收方的IP地址, 這個 IP地址 怎麼來的,往下看 )。對方收到這個數據包之後,會取出IP地址與自身的對比,如果相同,則把自己的MAC地址回復給對方,否則就丟棄這個數據包。這樣,計算機A就能知道計算機B的MAC地址了。
可能有人會問,知道了MAC地址之後,發送數據是通過廣播的形式發送,詢問對方的MAC地址也是通過廣播的形式來發送,那其他計算機怎麼知道你是要傳送數據還是要詢問MAC地址呢?其實在詢問MAC地址的數據包中,在對方的MAC地址這一欄中,填的是一個特殊的MAC地址,其他計算機看到這個特殊的MAC地址之後,就能知道廣播想幹嘛了。
假如兩台計算機的IP不是處於同一個子網之中,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把數據包發送給網關,然後讓網關讓我們進行轉發傳送
3. DNS伺服器
這里再說一個問題,我們是如何知道對方計算機的IP地址的呢?這個問題可能有人會覺得很白痴,心想,當然是計算機的操作者來進行輸入了。這沒錯,當我們想要訪問某個網站的時候,我們可以輸入IP來進行訪問,但是我相信絕大多數人是輸入一個網址域名的,例如訪問網路是輸入 http://www..com 這個域名。其實當我們輸入這個域名時,會有一個叫做DNS伺服器的傢伙來幫我們解析這個域名,然後返回這個域名對應的IP給我們的。
因此,網路層的功能就是讓我們在茫茫人海中,能夠找到另一台計算機在哪裡,是否屬於同一個子網等。
通過物理層、數據鏈路層以及網路層的互相幫助,我們已經把數據成功從計算機A傳送到計算機B了,可是,計算機B裡面有各種各樣的應用程序,計算機該如何知道這些數據是給誰的呢?
這個時候, 埠(Port) 這個傢伙就上場了,也就是說,我們在從計算機A傳數據給計算表B的時候,還得指定一個埠,以供特定的應用程序來接受處理。
也就是說,傳輸層的功能就是建立埠到埠的通信。相比網路層的功能是建立主機到主機的通信。
也就是說,只有有了IP和埠,我們才能進行准確著通信。這個時候可能有人會說,我輸入IP地址的時候並沒有指定一個埠啊。其實呢,對於有些傳輸協議,已經有設定了一些默認埠了。例如http的傳輸默認埠是80,這些埠信息也會包含在數據包里的。
傳輸層最常見的兩大協議是 TCP 協議和 UDP 協議,其中 TCP 協議與 UDP 最大的不同就是 TCP 提供可靠的傳輸,而 UDP 提供的是不可靠傳輸。
終於說到應用層了,應用層這一層最接近我們用戶了。
雖然我們收到了傳輸層傳來的數據,可是這些傳過來的數據五花八門,有html格式的,有mp4格式的,各種各樣。你確定你能看的懂?
因此我們需要指定這些數據的格式規則,收到後才好解讀渲染。例如我們最常見的 Http 數據包中,就會指定該數據包是 什麼格式的文件了。
喜歡點個贊
原文看這里
Ⅵ 計算機網路的概念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核肆,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改伍轎絡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6)計算機網路通訊概念擴展閱讀
21世紀人類將全面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重要特徵就是數字化、網路化和信息化。要實現信息化就必須依靠完善的網路,因為網路可以非常迅速地傳遞信息。因此網路現在已經成為信息社會的命脈和發展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網路對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以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三網」,即電信網路、有線電視網路和計算機網路。這三種網路向用戶提供的服務不同。電信網路的用戶可得到電話、電報以及傳真等服務;有線電視網路的用戶能夠觀看各種電視節目。
計算機網路則可使用戶能夠迅速傳送數據文件,以及從網路上查找並獲取各種有用資料,包括圖像和視頻文件。這三種網路在信息化過程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中發展最快橘顫的並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計算機網路。
隨著技術的發展,電信網路和有線電視網路都逐漸融入了現代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的技術,這就產生了「網路融合」的概念。
Ⅶ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Ⅷ 計算機網路通信的簡介
網路通信內容範圍甚廣,主要包括數據通信、網路連接以及協議三個方面的內容。
數據通信的任務是如何以可靠高效的手段來傳輸信號。涉及的內容包括信號傳輸、傳輸媒體、信號編碼、介面、數據鏈路控制以及復用。
網路連接講的是用於連接各種通信設備的技術及其體系結構。
對通信協議的討論包括對協議體系結構的論述以及對體系結構中不同層次上各種不同協議的具體分析。
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計算機科學逐漸與數據通信技術融合,令目前已經合並的計算機—通信產業在技術、產品和公司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計算機通信革命帶來以下這些重要事實:數據處理設備(計算機)和數據通信設備(交換傳輸設備)之間不再有本質上的區別。數據通信、話音通信和視頻通信之間也不存在本質上的區別。單處理器計算機、多處理器計算機、區域網、城域網和遠距離網路之間的區別也日趨模糊。
這些趨勢導致了計算機產業與通信產業的日趨融合,從元器件製造到系統集成皆是如此。另一影響是發展了能夠傳輸和處理各種類型數據和信息的集成系統。不論是技術本身還是制定技術標準的組織,都被迫向能夠完成各種通信的單一的公用網路系統發展,通過這種網路能夠簡單且統一地訪問到全世界的信息源和各種信息。
計算機網路技術實現了資源共享。人們可以在辦公室、家裡或其他任何地方,訪問查詢網上的任何資源,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進了辦公自動化、工廠自動化、家庭自動化的發展。
21世紀已進入計算機網路時代。計算機網路極大普及,計算機應用已進入更高層次,計算機網路成了計算機行業的一部分。新一代的計算機已將網路介面集成到主板上,網路功能已嵌入到操作系統之中,智能大樓的興建已經和計算機網路布線同時、同地、同方案施工。隨著通信和計算機技術緊密結合和同步發展,我國計算機網路技術飛躍發展。
Ⅸ 計算機網路的概念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
(9)計算機網路通訊概念擴展閱讀:
由於計算機網路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為了簡化其設計,通常採用結構化的設計方法。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是指整個網路系統邏輯結構和功能分配。計算機網路系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將一個復雜系統分解成若干個容易處理的系統,然後分而治之,這種結構化設計方法是工程設計中最常見的手段。分層就是系統分解的最好方法之一。
層次結構的好處在於是每一層實現一種相對獨立功能。分層結構還有一與交流、理解和標准化。計算機網路的層次結構一般以垂直分層模型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