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p2p體系結構

計算機網路p2p體系結構

發布時間: 2023-06-03 11:29:01

① 常用的p2p技術及典型產品

P2P即peer-to-peer的縮寫。而peer在英語里是「同等者」 ? 「同事」及「夥伴」的意思。因此,P2P也就可以理解為 同事」 夥伴」的意思。因此,P2P也就可以理解為 「夥伴對夥伴」的意思,或稱為對等聯網。 夥伴對夥伴」 P2P也可以被看作為一種思想,它具有改變整個網際網路基 P2P也可以被看作為一種思想,它具有改變整個網際網路基 礎的潛能的思想。雖然從純技術角度而言,P2P並未激發 礎的潛能的思想。雖然從純技術角度而言,P2P並未激發 出任何重大的創新,而更多的是改變了人們對網際網路的理 解與認識。正是由於這個原因,IBM早就宣稱P2P不是一 解與認識。正是由於這個原因,IBM早就宣稱P2P不是一 個技術概念,而是一個社會和經濟現象。 P2P技術是目前國際計算機網路技術領域研究的一個熱點, P2P技術是目前國際計算機網路技術領域研究的一個熱點, 被《財富》雜志譽為將改變網際網路未來的四大新技術之一, 財富》 甚至被認為是無線寬頻網際網路的未來技術。 2 ? 2010-122010-12-18 圖1-1 C/S模式 圖1-2 P2P模式 2010-122010-12-18 3 圖1-3 第一代P2P網路採用中央控制網路體系結構 早期的Napster就採用這種結構。它採用快速搜索演算法,排隊響應時間短,使用簡 單的協議能夠提供高性能和彈性,缺點是容易中斷服務。 2010-122010-12-18 4 圖1-4 第二代P2P採用分散分布網路體系結構 第二代P2P採用分散分布網路體系結構 不再使用中央伺服器,消除了中央伺服器帶來的問題。沒有中央控制點, 不會因為一點故障導致全部癱瘓,是真正的分布式網路。由於每次搜索 都要在全網進行,造成大量網路流量,致使其搜索速度慢、排隊響應時 間長。用戶PC的性能及其與網路連接的方式決定網路彈性和性能。這種 間長。用戶PC的性能及其與網路連接的方式決定網路彈性和性能。這種 模式具有自組織(ad-hoc)行為,降低了擁有者的成本,提供可擴展性。 模式具有自組織(ad-hoc)行為,降低了擁有者的成本,提供可擴展性。 特別適合在自組織(ad-hoc)網上的應用,如即時通信等。 特別適合在自組織(ad-hoc)網上的應用,如即時通信等。 2010-122010-12-18 5 ? 第三代P2P採用混合網路體系結構,如圖1-5所示。這種模式綜合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優 第三代P2P採用混合網路體系結構,如圖1 ? 點,用分布的超級節點取代中央檢索伺服器。採用分層次的快速搜索改進了搜索性能, 縮短了排隊響應時間,每次排隊產生的流量低於第二代分布網路。超級智能節點的布 設提供高性能和彈性。沒有中央控制點,不會因為一點故障導致全部癱瘓。 內容被分布存儲在分布的存儲器和客戶終端中。通過快速檢索系統可以快速發現內容 分布存儲的位置。目前常用的P2P軟體有BT、edonky和Gnutella等,這些軟體採用「 分布存儲的位置。目前常用的P2P軟體有BT、edonky和Gnutella等,這些軟體採用「快 速追蹤」技術構成P2P網路,有著許多傳統客戶機-伺服器網路所沒有的優點。技術上 速追蹤」技術構成P2P網路,有著許多傳統客戶機-伺服器網路所沒有的優點。技術上 不但可以大大的減少文件搜尋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可以不用昂貴的中央控制硬體設備 (伺服器等)。這種P2P網路使用終端本身電腦的處理能力,網路處理能力隨著終端使 (伺服器等)。這種P2P網路使用終端本身電腦的處理能力,網路處理能力隨著終端使 用者人數增長而增加。 2010-122010-12-18 6 第四代P2P技術 第四代P2P技術 ? 第四代P2P目前正在發展中,主要發展的技術有動態埠 第四代P2P目前正在發展中,主要發展的技術有動態埠 選擇和雙向下載。動態埠選擇:目前P2P使用固定的端 選擇和雙向下載。動態埠選擇:目前P2P使用固定的端 口,但是一些公司已經開始引入協議可以動態選擇傳輸端 口,埠的數目一般在1 口,埠的數目一般在1 024~4 000之間。有的協議甚至 000之間。有的協議甚至 讓P2P流可以用原來用於HTTP(SMTP)的埠80(25) P2P流可以用原來用於HTTP(SMTP)的埠80(25) 來傳輸以便隱藏。這將使識別跨運營商網路的P2P流、掌 來傳輸以便隱藏。這將使識別跨運營商網路的P2P流、掌 握其流量變得更困難。雙向下載:eD和BT等公司進一步 握其流量變得更困難。雙向下載:eD和BT等公司進一步 發展引入雙向流下載。可以多路並行下載和上載一個文件 或多路並行下載一個文件的一部分,而目前傳統的體系結 構要求目標在完全下載後才能開始上載。這將大大加快文 件分發速度。 以上演化的四代P2P系統都屬於「無組織的P2P重疊網」 以上演化的四代P2P系統都屬於「無組織的P2P重疊網」, 在網際網路中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寬頻用戶流量中一半以上 是這種P2P流。 是這種P2P流。 7 ? 2010-122010-12-18 P4P技術 P4P技術 ? ,分布式計算產業協會(DCIA)提出了「P4P」網路 ,分布式計算產業協會(DCIA)提出了「P4P」 協議概念,而Verizon最近的試驗也證明,這種 協議概念,而Verizon最近的試驗也證明,這種 P2P網路升級版的確可以大幅提高下載速度,並顯 P2P網路升級版的確可以大幅提高下載速度,並顯 著減少網路擁堵現象。 P4P全稱「 P4P全稱「Proactive network Provider Participation for P2P」,意在加強服務供應商 P2P」,意在加強服務供應商 (ISP)與客戶端程序的通信 (ISP)與客戶端程序的通信,降低骨幹網路傳輸 與客戶端程序的通信, 壓力和運營成本,並提高改良的P2P文件傳輸的 壓力和運營成本,並提高改良的P2P文件傳輸的 性能。 P2P隨機挑選Peer(對等機)不同,P4P協 性能。與P2P隨機挑選Peer(對等機)不同,P4P協 議可以協調網路拓撲數據,能夠有效選擇Peer, 議可以協調網路拓撲數據,能夠有效選擇Peer, 從而提高網路路由效率。 8 ? 2010-122010-12-18 ? Verizon高級工程師、P4P工作組聯合主席Doug Verizon高級工程師、P4P工作組聯合主席Doug Pasko表示,Verizon使用Pando進行的測試表明, Pasko表示,Verizon使用Pando進行的測試表明, P4P可以帶來大約 P4P可以帶來大約200%的下載性能提升,部分 可以帶來大約200%的下載性能提升, 時候甚至高達600% 時候甚至高達600%。Doug Pasko指出,P2P雖 Pasko指出,P2P雖 然面臨很多法律難題,但已經在很多大型商業化 內容發布系統中得以合法化,而P4P能讓P2P得到 內容發布系統中得以合法化,而P4P能讓P2P得到 更大范圍的商業化應用,同時減輕網路負擔.

什麼是P2P網路

P2P網路即對等網路/對等計算機網路:是一種在對等者(Peer)之間分配任務和工作負載的分布式應用架構,是對等計算模型在應用層形成的一種組網或網路形式。

「Peer」在英語里有「對等者、夥伴、對端」的意義。因此,從字面上,P2P可以理解為對等計算或對等網路。國內一些媒體將P2P翻譯成「點對點」或者「端對端」。

學術界則統一稱為對等網路(Peer-to-peer networking)或對等計算(Peer-to-peer computing),其可以定義為:網路的參與者共享他們所擁有的一部分硬體資源(處理能力、存儲能力、網路連接能力、列印機等),這些共享資源通過網路提供服務和內容,能被其它對等節點(Peer)直接訪問而無需經過中間實體。

在此網路中的參與者既是資源、服務和內容的提供者(Server),又是資源、服務和內容的獲取者(Client)。

(2)計算機網路p2p體系結構擴展閱讀:

與客戶端/伺服器網路相比,對等網路具有下列優勢:

1、可在網路的中央及邊緣區域共享內容和資源。在客戶端/伺服器網路中,通常只能在網路的中央區域共享內容和資源。

2、由對等方組成的網路易於擴展,而且比單台伺服器更加可靠。單台伺服器會受制於單點故障,或者會在網路使用率偏高時,形為瓶頸。

3、由對等方組成的網路可共享處理器,整合計算資源以執行分布式計算任務,而不只是單純依賴一台計算機,如一台超級計算機。

4、用戶可直接訪問對等計算機上的共享資源。網路中的對等方可直接在本地存儲器上共享文件,而不必在中央伺服器上進行共享。

③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包括哪些內容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可以從網路體系結構、網路組織、網路配置三個方面來描述,網路組織是從網路的物理結構和網路的實現兩方面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網路配置是從網路應用方面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的布局,硬體、軟體和通信線路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網路體系結構是從功能上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結構。

它是一個分層次的模塊式結構。

從宏觀角度著重剖析了它們之間的聯系,數據通信原理,各層的數據傳輸單元,各層數據封裝原理,以及共同的各層主要功能,各層主要功能實現原理、主要通信協議,以及相關的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

相互通信的兩個計算機系統必須高度協調工作才行,而這種「協調」是相當復雜的。

「分層」可將龐大而復雜的問題,轉化為若干較小的局部問題,而這些較小的局部問題就比較易於研究和處理。

(3)計算機網路p2p體系結構擴展閱讀:

網路體系結構的設計考慮:

層次之間的先後次序、任務是按照什麼先後順序來完成、層次之間的通信介面、任務的每個步驟之間如何協調

網路體系結構分層的好處:

促進標准化、各層相互獨立,技術升級和擴展靈活性好、便於方案設計和維護

④ 什麼是p2pp2p如何鑒別

p2p是一種在對等者(Peer)之間分配任務和工作負載的分布式應用架構,是對等計算模型在應用層形成的一種組網或網路形式。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什麼是p2p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p2p的網路特點

對等網路是一種網路結構的思想。它與目前網路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客戶端/伺服器(Client/Server)結構(也就是WWW所採用的結構方式)的一個本質區別是,整個網路結構中不存在中心節點(或中心伺服器)。在P2P結構中,每一個節點(peer)大都同時具有信息消費者、信息提供者和信息通訊等三方面的功能。從計算模式上來說,P2P打破了傳統的Client/Server (C/S)模式,在網路中的每個節點的地位都是對等的。每個節點既充當伺服器,為其他節點提供服務,同時也享用其他節點提供的服務。

簡單的說,P2P就是直接將人們聯系起來,讓人們通過互聯網直接交互。P2P使得網路上的溝通變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間商。

P2P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改變互聯網現在的以大網站為中心的狀態、重返“非中心化”,並把權力交還給用戶。

對等網路是對分布式概念的成功拓展,它將傳統方式下的伺服器負擔分配到網路中的每一節點上,每一節點都將承擔有限的存儲與計算任務,加入到網路中的節點越多,節點貢獻的資源也就越多,其服務質量也就越高。

對等網路可運用存在於 Internet 邊緣的相對強大的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執行較基於客戶端的計算任務更高級的任務。現代的PC具有速度極快的處理器、海量內存以及超大的硬碟,而在執行常規計算任務(比如:瀏覽電子郵件和 Web)時,無法完全發揮這些設備的潛力。新式PC很容易就能同時充當許多類型的應用程序的客戶端和伺服器(對等方)。

P2P網路技術的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非中心化:網路中的資源和服務分散在所有節點上,信息的傳輸和服務的實現都直接在節點之間進行,可以無需中間環節和伺服器的介入,避免了可能的瓶頸。P2P的非中心化基本特點,帶來了其在可擴展性、健壯性等方面的優勢。

可擴展性:在P2P網路中,隨著用戶的加入,不僅服務的需求增加了,系統整體的資源和服務能力也在同步地擴充,始終能比較容易地滿足用戶的需要。理論上其可擴展性幾乎可以認為是無限的。例如:在傳統的通過FTP的文件下載方式中,當下載用戶增加之後,下載速度會變得越來越慢,然而P2P網路正好相反,加入的用戶越多,P2P網路中提供的資源就越多,下載的速度反而越快。

健壯性:P2P架構天生具有耐攻擊、高容錯的優點。由於服務是分散在各個節點之間進行的,部分節點或網路遭到破壞對其它部分的影響很小。P2P網路一般在部分節點失效時能夠自動調整整體拓撲,保持其它節點的連通性。P2P網路通常都是以自組織的方式建立起來的,並允許節點自由地加入和離開。

高性價比:性能優勢是P2P被廣泛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硬體技術的發展,個人計算機的計算和存儲能力以及網路帶寬等性能依照摩爾定理高速增長。採用P2P架構可以有效地利用互聯網中散布的大量普通結點,將計算任務或存儲資料分布到所有節點上。利用其中閑置的計算能力或存儲空間,達到高性能計算和海量存儲的目的。目前,P2P在這方面的應用多在學術研究方面,一旦技術成熟,能夠在工業領域推廣,則可以為許多企業節省購買大型伺服器的成本。

隱私保護:在P2P網路中,由於信息的傳輸分散在各節點之間進行而無需經過某個集中環節,用戶的隱私信息被竊聽和泄漏的可能性大大縮小。此外,目前解決Internet隱私問題主要採用中繼轉發的技術方法,從而將通信的參與者隱藏在眾多的網路實體之中。在傳統的一些匿名通信系統中,實現這一機制依賴於某些中繼伺服器節點。而在P2P中,所有參與者都可以提供中繼轉發的功能,因而大大提高了匿名通訊的靈活性和可靠性,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隱私保護。

負載均衡:P2P網路環境下由於每個節點既是伺服器又是客戶機,減少了對傳統C/S結構伺服器計算能力、存儲能力的要求,同時因為資源分布在多個節點,更好的實現了整個網路的負載均衡。

由於對等網路不需要專門的伺服器來做網路支持,也不需要其他的組件來提高網路的性能,因而組網成本較低,適用於人員少、組網簡單的場景,故常用於網路較小的中小型企業或家庭中。

與客戶端/伺服器網路相比,對等網路具有下列優勢:

1、可在網路的中央及邊緣區域共享內容和資源。在客戶端/伺服器網路中,通常只能在網路的中央區域共享內容和資源。

2、由對等方組成的網路易於擴展,而且比單台伺服器更加可靠。單台伺服器會受制於單點故障,或者會在網路使用率偏高時,形為瓶頸。

3、由對等方組成的網路可共享處理器,整合計算資源以執行分布式計算任務,而不只是單純依賴一台計算機,如一台超級計算機。

4、用戶可直接訪問對等計算機上的共享資源。網路中的對等方可直接在本地存儲器上共享文件,而不必在中央伺服器上進行共享。

p2p的組網步驟

1、確定網路的拓撲結構。

2、選擇合適的傳輸介質。

3、根據傳輸介質的類型、網路的運行速度、網路的覆蓋范圍等選擇網路連接設備。

4、硬體連接。

5、網路軟體的安裝、配置。

6、設置資源共享。

p2p的鑒別方法

當前的通信模式還有Client/Server、Browser/Server和Slave/Master等。例如,企業區域網Intranet和Internet都是以Client/Server和Browser/Server為模式,而早期的主機系統則採用Slave/Master模式。這些模式的特點是:它們都是以應用為核心的,在網路中必須有應用伺服器,用戶的請求必須通過應用伺服器完成,用戶之間的通信也要經過伺服器。而在對等網路中,用戶之間可以直接通信、共享資源、協同工作。

p2p的軟體類型

目前,P2P網路計算技術正不斷應用到軍事、商業、政務、電信、通訊等領域。根據具體應用不同,可以把P2P應用軟體大致分為以下這些類型:

文件內容共享和下載,例如Napster、Gnutella、eDonkey、eMule、Maze、BT等,用戶可以直接從任意一台安裝同類軟體的PC上下載或上傳文件,並檢索、復制共享的文件。

計算能力和存儲共享,例如SETI@home、Avaki、Popular Power、Netbatch、Farsite等,可用於在網路上將存儲對象分散存儲,或利用其空閑時間進行協同計算。

基於P2P技術的協同處理與服務共享平台,例如JXTA、Magi、Groove等,可用於企業管理。

即時通訊工具,包括ICQ、QQ、Yahoo Messenger、MSN Messenger等,多個用戶可以通過文字、語音或文件進行交流,甚至還可以與手機通信。

P2P通訊與信息共享,例如Skype、Crowds、Onion Routing等;

⑤ 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和體系結構

一、計算機網路的基本組成

計算機網路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它由許多計算機軟體、硬體和通信設備組合而成。下面對一個計算機網路所需的主要部分,即伺服器、工作站、外圍設備、網路軟體作簡要介紹。

1.伺服器(Server)

在計算機網路中,伺服器是整個網路系統的核心,一般是指分散在不同地點擔負一定數據處理任務和提供資源的計算機,它為網路用戶提供服務並管理整個網路,它影響著網路的整體性能。一般在大型網路中採用大型機、中型機和小型機作為網路伺服器,可保證網路的可靠性。對於網點不多,網路通信量不大,數據安全性要求不太高的網路,可以選用高檔微機作網路伺服器。根據伺服器在網路中擔負的網路功能的不同,又可分為文件伺服器、通信伺服器和列印伺服器等。在小型區域網中,最常用的是文件伺服器。一般來說網路越大、用戶越多、伺服器負荷越大,對伺服器性能要求越高。

2.工作站(Workstation)

工作站有時也稱為「節點」或「客戶機(Client)」,是指通過網路適配器和線纜連接到網路上的計算機,是網路用戶進行信息處理的個人計算機。它和伺服器不同,伺服器是為整個網路提供服務並管理整個網路,而工作站只是一個接入網路的設備,它保持原有計算機的功能,作為獨立的計算機為用戶服務,同時又可按一定的許可權訪問伺服器,享用網路資源。

工作站通常都是普通的個人計算機,有時為了節約經費,不配軟、硬碟,稱為「無盤工作站」。

3.網路外圍設備

是指連接伺服器和工作站的一些連線或連接設備,如同軸電纜、雙絞線、光纖等傳輸介質,網卡(NIC)、中繼器(Repeater)、集線器(Hub)、交換機(Switch)、網橋(Bridge)等,又如用於廣域網的設備:數據機(Modem)、路由器(Router)、網關(Gateway)等,介面設備:T型頭、BNC連接器、終端匹配器、RJ45頭、ST頭、SC頭、FC頭等。

4.網路軟體

前面介紹的都是網路硬體設備。要想網路能很好地運行,還必須有網路軟體。

通常網路軟體包括網路操作系統(NOS)、網路協議軟體和網路通信軟體等。其中,網路操作系統是為了使計算機具備正常運行和連接上網的能力,常見的網路操作系統有UNIX、Linux、Novell Netware、Windows NT、Windows 2000 Server、Windows XP等;網路協議軟體是為了各台計算能使用統一的協議,可以看成是計算機之間相互會話使用的語言;而運用協議進行實際的通信則是由通信軟體完成的。

網路軟體功能的強弱直接影響到網路的性能,因為網路中的資源共享、相互通信、訪問控制和文件管理等都是通過網路軟體實現的。

二、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

所謂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是指網路中各結點(包括連接到網路中的設備、計算機)的地理分布和互連關系的幾何構形,即網路中結點的互連模式。

網路的拓撲結構影響著整個網路的設計、功能、可靠性和通信費用等指標,常見的網路拓撲結構有匯流排型、星型、環型等,通過使用路由器和交換機等互連設備,可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更大網路。

1.匯流排型

在匯流排型結構中,將所有的入網計算機接入到一條通信傳輸線上,為防止信號反射,一般在匯流排兩端連有終端匹配器如圖6-1(a)。匯流排型結構的優點是信道利用率高,可擴充性好,結構簡單,價格便宜。當數據在匯流排上傳遞時,會不斷地「廣播」,第一節點均可收到此信息,各節點會對比數據送達的地址與自己的地址是否相同,若相同,則接收該數據,否則不必理會該數據。缺點是同一時刻只能有兩個網路結點在相互通信,網路延伸距離有限,網路容納的節點數有限。在匯流排上只要有一個結點連接出現問題,會影響整個網路運行,且不易找到故障點。

圖6-1 網路拓撲結構

2.星型

在星型結構中,以中央結點為中心,其他結點都與中央結點相連。每台計算機通過單獨的通信線路連接到中央結點,由該中央結點向目的結點傳送信息,如圖6-1(b),因此,中央結點必須有較強的功能和較高的可靠性。

在已實現的網路拓撲結構中,這是最流行的一種。跟匯流排型拓撲結構相比,它的主要的優勢是一旦某一個電纜線段被損壞了,只有連接到那個電纜段的主機才會受到影響,結構簡單,建網容易,便於管理。缺點是該拓撲是以點對點方式布線的,故所需線材較多,成本相對較高,此外中央結點易成為系統的「瓶頸」,且一旦發生故障,將導致全網癱瘓。

3.環型

在環型結構中,如圖6-1(c)所示,各網路結點連成封閉環路,數據只能是單向傳遞,每個收到數據包的結點都向它的下一結點轉發該數據包,環游一圈後由發送結點回收。當數據包經過目標結點時,目標結點根據數據包中的目標地址判斷出是自己接收,並把該數據包拷貝到自己的接收緩沖中。

環型拓撲結構的優點是:結構簡單,網路管理比較簡單,實時性強。缺點是:成本較高,可靠性差,網路擴充復雜,網路中若有任一結點發生故障都會使整個網路癱瘓。

三、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

要弄清網路的體系結構,需先弄清網路協議是什麼。

網路協議是兩台網路上的計算機進行通信時使用的語言,是通信的規則和約定。為了在網路上傳輸數據,網路協議定義了數據應該如何被打成包、並且定義了在接收數據時接收計算機如何解包。在同一網路中的兩台計算機為了相互通信,必須運行同一協議,就如同兩個人交談時,必須採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和語速。

由於網路結點之間的連接可能是很復雜的,因此,為了減少協議設計的復雜性,在制定協議時,一般把復雜成分分解成一些簡單成分,再將它們復合起來,而大多數網路都按層來組織,並且規定:(1)一般是將用戶應用程序作為最高層,把物理通信線路作為最低層,將其間再分為若干層,規定每層處理的任務,也規定每層的介面標准;(2)每一層向上一層提供服務,而與再上一層不發生關系;(3)每一層可以調用下一層的服務傳輸信息,而與再下一層不發生關系。(4)相鄰兩層有明顯的介面。

除最低層可水平通信外,其他層只能垂直通信。

層和協議的集合被稱為網路的體系結構。為了幫助大家理解,我們從現實生活中的一個例子來理解網路的層次關系。假如一個只懂得法語的法國文學家和一個只懂得中文的中國文學家要進行學術交流,那麼他們可將論文翻譯成英語或某一種中間語言,然後交給各自的秘書選一種通信方式發給對方,如圖6-2所示。

圖6-2 中法文學家學術交流方式

下面介紹兩個重要的網路體系結構:OSI參考模型和TCP/IP參考模型。

1.OSI參考模型

由於世界各大型計算機廠商推出各自的網路體系結構,不同計算機廠商的設備相互通信困難。為建立更大范圍內的計算機網路,必然要解決異構網路的互連,因而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於1977年提出「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即著名的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它將計算機網路規定為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等七層,受到計算機界和通信界的極大關注。

2.TCP/IP參考模型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協議是Internet使用的通信協議,由ARPANET研究中心開發。TCP/IP是一組協議集(Internet protocol suite),而TCP、IP是該協議中最重要最普遍使用的兩個協議,所以用TCP/IP來泛指該組協議。

TCP/IP協議的體系結構被分為四層:

(1)網路介面層 是該模型的最低層,其作用是負責接收IP數據報,並通過網路發送出去,或者從網路上接收網路幀,分離IP數據報。

(2)網路層 IP協議被定義駐留在這一層中,它負責將信息從一台主機傳到指定接收的另一台主機。主要功能是:定址、打包和路由選擇。

(3)傳輸層 提供了兩個協議用於數據傳輸,即傳輸控制協議TCP和通用數據協議UDP,負責提供准確可靠和高效的數據傳送服務。

(4)應用層 位於TCP/IP最高層,為用戶提供一組常用的應用程序協議。例如:簡單郵件傳輸協議SMTP、文件傳協議FTP、遠程登錄協議Telnet、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該協議是後來擴充的)等。隨著Internet的發展,又開發了許多實用的應用層協議。

圖6-3是TCP/IP模型和OSI模型的簡單比較:

圖6-3 TCP/IP模型和OSI模型的對比